4/25/2025

海湖莊園協議 揭狂人關稅戰思維 (雷鼎鳴)

 

特朗普(Donald Trump)苦等習近平的電話不果,心焦如焚,惟有通過財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放風,說高關稅不可持續,暗示會大減稅率,他更補上一句不是故意刁難中國。

中國不理睬特朗普,懶得跟他談判,十分明智。誰會願意跟一名反覆無常、談好了協議又秒速不認帳的人談判?搞笑的是,既然美國明白現時的高關稅不可持續,為何還敢提出來?從此事可見,虛張聲勢、色厲內荏、欺善怕惡是現屆美國政府的特色,大家都看通了此點,對美國十分不利。

徵關稅藉口 沒交保護使用費

但若以為美國會從此偃旗息鼓,現出君子之風,那便有點天真了。特朗普政府的只顧自己利益、可貪便必貪的風格,在47日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米蘭(Steve Miran)發表的文章中清楚可見。此文內容去年已流傳,有人稱之為「海湖莊園協議」(Mar-a-Lago Accord)。此文章雖顯然是美國自說自話,全無可行性,但好處是把其政府打關稅戰的思維及「理據」較有系統的說出來,也可使各國看清其貪婪。

特朗普狂加關稅,其核心「理據」是認為全世界都欠了美國,所以要補償。欠了美國甚麼?是美國一直在提供兩種全球性的公共產品或服務(global public goods),一是美國為各國提供安全保護,二是提供了可用作儲值及國際交易的美元。欠了美國甚麼?米蘭認為(其實他是緊跟特朗普的思維),這些產品或服務都有成本,但各國都沒有繳交「保護費」或「使用費」,應通過徵收關稅來迫使各國作出補償。

用美元要收費 不用又遭美國罰

美國軍費每年近9,000億美元,的確很貴。但別的國家有義務要向美國付錢嗎?也許有些國家願意讓美軍留下來,她們自己付錢好了。但對大部分國家而言,他們不但沒有要求美軍保護,還巴不得這個歷史上最好戰的國家早日自行離開,哪有道理要付錢把她挽留?

至於美元,同樣荒謬。各國政府及人民持有的美元,並非自動送上門,都是他們用有價值的貨物或服務換回來的。我們付鈔買了東西回家,斷不可能再對付出了的錢行使產權,各國政府願意付出代價得到美元後,本來期望美國政府管好貨幣政策,但美國近年貨幣政策質量下降,更不時充公別國主權政府的美元資產。

有見及此,有些政府正在減持美元,又積極建設美元以外的交易系統,在此環境下,美國還要求別人交付美元的「使用費」,豈不可笑?不過,美國同时也有警告別國,不可發展新的貨幣交易系統,否則可能會被美國處罰。正是用美元你要不斷繳交「使用費」,不用美元她又要罰你,這是何等荒唐?

美國希望如何收費?「海湖莊園協議」中提出5個具體方案:第一,各國都必須接受美國所訂定的新關稅,絕不准向美國商品加徵關稅報復。第二,各國要停止其「不公平」貿易,要向美國全面開放市場。第三,各國要多買美製武器,以保障其軍工實業的就業。第四,各國要多在美國投資。第五,乾脆寫張支票給美國庫房,也無不可。

5項「賠償」 涉關稅多買美軍火

上述5個方案,都可視為向美國作出賠償的途徑。若是別人沒有欠美國的,則何須向她賠償?整件事本來就與黑社會收保護費般無理。

這個治國團隊恐怕也知道道理說不過去,所以又多用了兩招,以增自己聲勢。其一是挖挖舊帳,竟說2008年的金融海嘯,中國也負有責任。當年美國的投資銀行把質素欠佳的房屋按揭,打造為一些複雜的證券,終於爆煲禍及全球。中國是受害者,也蒙受損失,要負甚麼責任?原來美國是說中國也有買入這些有毒證券,從而增加了它們的公信力,所以要負責!顛倒黑白,莫此為甚!

其二是要找一些學術論據,好為他們的關稅政策作包裝。特朗普的顧問團隊月前千找萬找,終找到一位麻省理工的教授與一位柏克萊加州大學的教授合作的研究,說20%的關稅是合適的,對美國有利。怎料這兩位教授知道此事後,為了自己名譽,發文反擊,說米蘭團隊在錯誤引用他們的研究。米蘭無奈放棄之前對這兩位經濟學家的引用。但這團隊死心不息,又找到一份未經審稿的論文,兩位作者較為資淺,一在加拿大、一在卡塔爾,說徵收關稅有利。不料這兩位教授知道後,一樣十分惶惑,面對傳媒時也擺明態度,認為白宮的團隊在錯誤理解他們,並說最好的關稅是零關稅。

美國經濟學界一向人才濟濟,白宮的經濟顧問向來是精英,他們重視某項研究,本是該項目研究者可引以為榮光宗耀祖之事,但今天白宮屢被人要與它劃清界綫,可知別人對白宮胡亂制定政策感到何等失望。

 

(香港经济日报 2025-4-25)

4/18/2025

美國「雙赤」困境 關稅戰解決不了(雷鼎鳴 )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的關稅政策朝令夕改,不但又一次印證了此人的反覆無常不可信賴,亦使到美國政府一片混亂,無所適從。

君不見執行美國貿易政策的最高級官員、貿易代表格里爾(Jamieson Greer)在國會遭議員質詢時,才剛知悉美國暫時撤銷了對中國以外所有國家及地區的額外關稅,以致一臉懵懂,十分無奈?美國海關的5萬名員工,亦由於應付不了顛三倒四的政策,人手嚴重不足,幾陷於停擺。

美國頹敗在前 難有精妙後着

美國本來人才濟濟,很多人見不慣美國如此頹敗,還在猜測她是否胸有成竹,精妙後着會接踵而來?我看她沒有,原因是有識之士都懂得要遠小人、近君子,但現時美國是昏君主政、奸臣當道,一個個只懂阿諛奉承,哪會有《老子》「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智慧?

美國被這幫人舞來舞去,十分慘情,以致其名士大儒紛紛出來發警告,這樣搞下去會使人民對美國政府失去信心,危機一觸即發。市場也一如他們所料,出現「股債滙三殺」,嚇得特朗普不得不暫時縮手。但當然,他就算一敗塗地,也會宣布自己勝利了。

中國以至香港應怎樣應對這場關稅戰?特朗普雖政策混亂,連自己目的也搞不清,但我們仍可從美國要面對的困局中,推導出她要走上哪一條路。我相信她終要應付起碼3個問題:第一是貿易赤字背後的金融危機;第二是能否重建美國製造業的生產鏈;第三是能否脅迫其他國家遏制中國的發展。本周先談第一個問題。

貿易赤字本來並非問題,它只是更深層次問題的表面徵象,只是特朗普不學無術,搞錯了對象,又誤以為關稅是減少貿赤的萬應靈方。那麼,貿赤的性質是甚麼?假如一個國家的內需大於自己能生產的總值,這個缺口便要靠從外國來的淨進口去填補,這便是貿赤。這好比你每月開支10萬元,收入只得9萬元,又無儲蓄,那麼你便只有借入1萬元以下供你花霍。

內需包含人民及政府的消費和投資,美國去年貿易赤字9,184億美元,反映其國家的內需開支比其本地生產總值(GDP)多出9,184億美元。我們再看美國聯邦政府的財政收支,去年收入約4.9萬億美元,開支則約6.74萬億美元,財政赤字約1.83萬億美元(不要太在意四捨五入的影響)。從這組數字看來,只要政府的財赤能完全消滅,內需便可減少1.83萬億美元,貿易赤字不但也可完全抹掉,還可能有近9,000億美元的貿易盈餘。豈不妙哉?當然,若人民也能節衣縮食,共度時艱,減少開支,也可起到這效果,但要人民減少消費,便要靠經濟衰退或通脹,政治上很不討好,後遺症太多,更應注意的,是美國政府是否能解決這1.83萬億美元的財赤?

這卻很難,美國政府開支中,有些是剛性開支。她的退休保障是隨收隨支的,今天的老人年輕時交了稅支付當時的退休者的福利,你現在不再付款讓他們有退休福利,政治上不可行。美國的隨收隨支退休金,等於政府開支的22%,加上性質相近的長者醫療福利開支佔政府開支的13%,一般醫療開支的13%,政府欠債償還利息14%,退伍軍人福利的5%,加起來已是政府開支的67%,這些都基本上動不了。剩下的開支是2.25萬億美元,馬斯克(Elon Musk)揚言要減掉2萬億美元,是否不切實際?在這筆餘下的2.25萬億美元的開支中,最大的一項是軍費,差不多有9,000億美元,若能減,世界稱善,但美國肯撤掉全球近800個海外軍事基地,又不到處發動戰爭嗎?不肯的話,在可見的將來我們絕難看到她能平衡收支,使36.3萬億美元的債務停止上升。美國早已掉進一個自掘的陷阱中,別的國家沒有剝削她。

貿赤與美元霸權 屬共生之物

大幅增加關稅可否解決她的財赤與貿赤,即經濟學家熟悉的有內部關連的「雙赤」(twin deficits)?效果可能剛剛相反!舉個例子以利思考,假設關稅大至等同美國經濟與世界稅鈎,美國變得全面自力更生,貿赤消失。但沒有貿赤的話,意味着美國再沒有開動印鈔機去購買外國貨物,那麼外國便不但再無新的美元借給美國,而且也無誘因持有過去買下的美國債券,反而要美國還債了。美國政府只能向自己人借錢,外國人不借,利率會上升,美元霸權崩潰。

特朗普不明白,貿易赤字與美元霸權是共生之物,去掉一邊,另一邊也不能維持太久。美國最應該做的,是減少消費,投資未來的生產力,假以時日,財赤貿赤可紓緩。

華續投資高科技 防被卡脖子

美國應感覺到「雙赤」的壓力,也害怕世界失去對美國政府及美元的信心,但她是處於困獸鬥的心態中,否則不會連併吞加拿大及格陵蘭的念頭也會出現並形之於口。面對着一個病急亂投藥的美國,中國的最適當回應是甚麼?第一,人民幣滙率應保持穩定,輸美商品(若仍有)要加價,不是減價,美國若無中國商品,根本活不下去,要使到美國政府與人民都清楚知道沒有中國商品他們生活便很艱難,這樣才可防止其政府將來再次胡思亂想,恩將仇報;第二,擴大或新增與其他國家的自由貿易圈,繼續實施開放政策;第三,繼續投資教育及高科技,杜絕在科技上被人卡脖子的風險。

(香港經濟日报 2025-4-18)

 

4/11/2025

特朗普亂加關稅 意欲何為? (雷鼎鳴)

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對全球180個國家,甚至只有企鵝居住的麥克唐納群島狂加關稅,震驚世界,但恐怕在中南海擊起不了一點漣漪,因中國早有底綫思維,作足準備,否則怎會第一時間推出反制措施?

這些所謂的對等關稅,不但遭到世界多國的譴責,而且在美國民間及經濟學界,劣評如潮。我很多時不同意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的觀點,但這次卻同意他的說法:「這些關稅錯的地方太多,不知從何開始說起。」事實上,我也需要幾篇文章才能講得清。

破壞自由貿易體制 衰退概率增

過去幾年,我多次在文章中或課堂上都表達過一種憂心。近數十年世界有不錯的經濟增長,重要的動力之一正是全球化下的各國貿易,促進了各國按自己的比較優勢分工,從而使生產力顯著提高。現在特朗普破壞了世界的自由貿易體制,全球化走上回頭路,邏輯上生產力的進步會大大減慢,甚至倒退,世界經濟出現衰退及甚至蕭條的概率急增。最受影響的當然是全球各國,包括美國的窮人。

我中學時已立志研究使世人脫貧的道路,所以後來選讀經濟以達此志業。現眼見全球衰退危機赫然在目,能不先天下之憂而憂乎?我相信同行經濟學家憂心如焚,十分普遍。

要弄懂特朗普關稅戰的背後目的及成功或失敗的機會率,我們不但要有正規理論及數據的依據,亦要考量其團隊過往的言行及業績,小事也不能放過。其計算不同國家要徵收多少關稅的方程式,本來是一種包裝,以證自己政策有板有眼,有科學根據,但以逆差除以入口再除以2的方程式,再訂下限為10%,卻起到弄巧反拙的作用,稍懂經濟學的人很快便都發現這方程式與關稅理論沒半點關係,純粹是笨拙的包裝,亦迅速成為行內的笑柄。

見微知著,我們可知政策制定者行事粗糙,不經大腦,被傳媒質詢方程式有何根據時,全部支吾以對,無法回答,這怎麼能說服美國人民他們的政府有足夠分析力?盛傳此政策的主要制定者是特朗普的貿易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此君在經濟學界並無地位,部分原因恐怕是他犯了學術界的天條,在他的學術著作中,多次把「證據」的來源說成是一位叫「Ron Vara」的權威人物,但後來卻被人發現此人原來是他虛構的,子虛烏有。他還因為護駕特朗普而坐了4個月牢,由此可知,他被委以要職的原因,大有可能是護駕有功,雖失去學術誠信也不重要。這個團隊質素如何,可見一斑,也難怪馬斯克(Elon Musk)都要與他劃清界线。

首任期掀貿戰 美貿易逆差反增

其包裝之粗暴,尚可見於其推銷的政治修辭中,美國向全球徵稅,包括並無人煙的地區,竟被說成是美國再不會被人欺凌,把制定關稅日當作是美國人民的「解放日」。黑白是如此顛倒!

特朗普本人及其信任的人,過去業績亦見不得人。在他上一任發動貿易戰時,揚言用關稅去減少美國的貿易逆差。懂經濟學的人都知逆差是因美國的消耗大於她的生產,要靠外國輸血救命,關稅不是主要問題。實踐上,拜登(Joe Biden)政府也延續了關稅戰,但7年下來,蓋棺定論,美國貿易逆差上升了50.1%;而美國要打擊的中國,順差卻增加了120%!特朗普發起的政策何其失敗!

在兩國博弈中,低估對手很不智,但同樣,高估對手一樣會犯錯。有部分評論人把今次的關稅戰看成是美國一個整體大計的一部分,不可輕看。我相信美國政府總會有一些政策傾向,甚至是有一些部分成形的大計,美國人才濟濟,定有一些聰明人有些想法,但以特朗普團隊如此差勁的紀錄,我更相信他們仍是處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階段,與二次大戰後美國的策略家締造了戰後的新秩序,水平差別不可同日而語。

要判斷美國究竟意欲何為,坊間有多種猜測,但我相信除了明白當事人的性格、過往紀錄外,很重要的根據是看他們的重要人物曾經說過甚麼,及美國當前的困局。美國的難題極多,政府欠債36萬億多美元,財赤每年近1.8萬億美元,貿易赤字9,000多億美元,利息與軍費都接近此數,產業空心化,美元滙率過高,科技被中國追上,軍事力量已無把握稱霸全球,這些加起來近乎無解之局。特朗普或想併吞加拿大、格陵蘭及巴拿馬,副總統萬斯(JD Vance)要搞保護主義,使製造業回流美國,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則憂心美元滙率太高。我很留意美國有識之士的看法,極端分子的觀點我也不放過,但我不認為他們已發展出甚麼宏圖大計去作為指路明燈。

美「自殘」行為多 顯病急亂投藥

要看有無重大戰略思想指導,一個標準是看美國政府有無一些打擊自己目標的自殘行為,這些倒是不少。特朗普若要取得加拿大,便不應發表侮辱加拿大的言論,激起加拿大人民的反感,使他們更願意在關稅戰中頂着美國壓力。要把製造業帶回美國,便不會愚蠢地增加鋼鋁的關稅。這或會稍為增加此行業的就業,但鋼鋁成本增,卻大力打擊了就業人口大得多的汽車業,增加失業人數。我們不用過度解讀美國關稅戰的長遠意圖,以特朗普的風格,他要的是以此為勒索手段。勒索誰?誰不聽他指揮向中國加關稅,他便不會真正撤銷對這些國家的關稅。中國對此早作了準備,所以在戰略上可藐視對手,但細看中國的準備工夫,可知她戰術上十分重視對手。中國的博弈手段,下次另談。

 

(香港经济日报 2025-4-11)

  

4/04/2025

長和賣港口 定量影響有多大?(雷鼎鳴)

 

長和 00001 賣港口事件鬧得沸沸揚揚,我一直不願過早談論此事,原因是判斷當中的利害得失必須要大量的數據支持,不掌握數據不宜跟風亂說。

我花了好些時間去了解此事後,認為長和在此事上(局外人其實難以知道這是誰的建議,誰作決定),有可能闖了禍,但此禍的影響其實有限,而且可以通過反制而控制損失。

這裏有兩個主要問題:第一,對中國貿易,尤其是出口商品的競爭力有多大影響?定量分析顯示,影響微乎其微;第二,中國的造船量全球佔比去年是55.7%,手上定单全球佔比63.1%,是真正的超級霸主。反觀美國,其造船量只佔全球0.1%,中國勝她500倍不止,這怎麼不引致美國忌憚?

美國貿易代表放的風,是要對中國造的船在進入美國港口時大幅收費,可能每艘船額外多收150萬美元。長和在美國沒有經營港口,但在巴拿馬的5個港口中有兩個,而其他3個的經營權是在美國、台灣與新加坡手上。我們大可假設,不論是與美資貝萊德合資擬購買長和港口的意大利地中海航運公司,或是上述在巴拿馬營運港口的美國、台灣、新加坡的公司,都可能在美國壓力下全部收取額外的每船150萬美元;若如此,誰還敢再買中國造的船?每次150萬美元不是小數,要知道,中國去年出口5,804艘船,總值434億美元,每船平均價格也只約750萬美元,交費5次幾乎便等於一艘船的價格。當然,大船遠不止750萬美元,但我們仍可從此知道對中國造船業的壓力。這要如何反制才可保護中國的造船業?

稍推高華外貿成本 無礙競爭力

關於第一個問題,我們要算一些帳。長和是世界最大的港口營運商,2023年長和的港口共處理過8,210萬個20呎標準貨櫃(TEU),佔全球的9.78%。這次打算賣掉的並不止是巴拿馬兩個港口,而是全球各地共43個港口。

貝萊德及地中海航運公司購得其餘的港口後,會否一樣收取每船150萬美元?並非完全不可能,但就算如此,中國的船可停在其他碼頭上,競爭壓力會制約美國的長臂管轄,所以我們只用集中分析長和一旦賣港後,美國有可能取得壟斷能力的巴拿馬港口。

巴拿馬2022年共有852萬個TEU通過運河,其中中國佔21%,即約179萬個TEU。先假設這些遠洋來貨櫃都是載在標準的大船上,每船可載2萬個以上的貨櫃,即這179萬個TEU共需近90艘大船。每船額外費用150萬美元,意味着每年共要多付約1.35億美元。

1.35億美元是很小的數目。中國去年商品進出口貿易額共6.1萬億美元,因巴拿馬運河「失守」所帶來的1.35億美元損失,只是貿易總額的0.002%,對價格或競爭力幾乎毫無影響。會否對路過巴拿馬的中國貨影響大得多?每年經過運河的179萬個TEU的中國貨,佔進出過中國(及香港)港口每年2.86億個TEU0.63%。換言之,我們可估計路過巴拿馬運河的中國貨價值或约是6.1萬億的0.63%,即384億美元。若這估計不離譜,那麼路過巴拿馬的貨物(中國出口或入口的貨物)便要因額外費用而成本上升0.35%,依然構成不了重大影響。也許我們假設過於樂觀,上述的推算低估了10倍(這不大可能),即使如此,每艘船的額外收費,也只是使中國總體貿易成本推高了0.02%,對路過運河的貨物價格推高3.5%,根本破壞不了中國的競爭力。

中國製造業港口業 已成超級大國

至於第二個問題,即中國的造船業如何反制,我們首先要認識中國的製造業與港口業都已經是世界的唯一超級大國。中國製造業佔全球製造業的35%,比排名第2到第10加起來還要稍多。中國加上香港港口的貨櫃吞吐量,2022年共佔全球的34%,比排名第2到第12加起來更高。有此輾壓性的實力,中國完全有能力反制美國意圖摧毁中國造船業的圖謀。

美政客折騰 京完全有能力反制

反制的方法多得很,舉個例子,我在香港科大的舊同事數學家汪揚教授,便曾建議用一種對等的收費方法,使到採用中國船的成本不會被扭曲。任何到過美國或巴拿馬運河而不用交150萬美元的船來到中國便要多繳150萬美元或以上。此類方案可微調,增加或減少其狠辣程度及覆盖面,目的在於使到非中國製造的船失去任何因美國歧視性政策而造成的優勢。經一段時間後,美國會發現這政策打擊不了中國的造船業,要及早放棄。

美國政客犯的毛病,是不知道在多種領域上,美國已淪為二等國家,弱國挑衅實力比她強大得多的對手,不是自討苦吃嗎?運費增加,不但推高美國的通脹(雖推高不了多少),也為自己的出口增加成本,又無法打殘中國的造船業,折騰一番,所為何求?

香港不少評論人因見到長和(也許)無意的配合美國的陰招而擔心不已。他們可能也低估了中國的能量。中國經濟在多個領域內已變成超大規模,例如港口吞吐量是美國的4.6倍,反制美國綽綽有餘。最好的情境當然是美國終認清自己,懾於中國的實力而不做出損人害己的事情。

 

經濟日报 2025-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