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2018

阿拉伯之春與阿拉伯之冬 (雷鼎鳴)


  十多年前有本流行的經濟暢銷書Freakonomics,中文譯本中有一版叫《蘋果與橘子經濟學》,也有叫《魔鬼經濟學》的。在內地的語境中,「魔鬼」似乎是指很厲害之意,不是貶詞。至於蘋果與橘子,是指英文版的封面有一表面是蘋果,內裏是橘子的怪水果,這是作者利維特(Steven Levitt)要提醒世人,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要深入核心。

  年前電腦深藍與人類圍棋高手對決,結果是電腦橫掃所有頂尖高手,它的成功依恃甚麼?電腦不會犯上「棋屎貪食卒」的錯誤,短線的利益不易誘動它,電腦思考快速,它會推算很多步,看看某一步走下去會導致甚麼結果才作出選擇,人類的推算能力比不上電腦,考慮不到這麼多步,不得不敗。此事提醒我們《孫子兵法》已有的智慧:多算者勝,凡事要看長遠後果,短線利益不可靠。

  經濟學有所謂規範(normative)經濟學,有所謂實證(positive)經濟學,前者突出甚麼是好,甚麼是壞,後者着重邏輯推理及強調證據,要找出人類行為的科學規律。在世界各國的學府中,經濟學的教育都會以實證為主流,這種訓練使我們對一些好聽的口號天然地有一種免疫力,某種政策就算背後出自良好意願,若經過分析後發現它竟會帶來破壞,我們便不能用這政策。同理,有些人自稱都在爭取甚麼甚麼的「公義」,要打倒某某強權,訓練有素的經濟學家便一定會深究若這些口號被貫徹,最終為社會帶來的是利益還是破壞。

  全球正處於多事之秋,其他地方早已對些有展示。世界的火藥庫長久以來本在中東有產油的一帶。20116月,復旦大學的張維為與史丹福的福山(Francis Fukayama)對話,福山最為人知的著作是《歷史的完結與最後人類》,認為西方的資本主義加上自由民主是人類社會進化的最終點,他又認為,2011年方興未艾的「阿拉伯之春」及「茉莉花運動」也將在中國出現,但張維為卻反駁,這不但不會發生,而且所謂的「阿拉伯之春」很快便會變為「阿拉伯之冬」。其後的發展也證實了張維為的觀點,他在此事上比福山看得更遠更準確。

  所謂的「阿拉伯之春」是怎麼一回事?201012月突尼西亞爆發出一場號稱是爭取民主的浪潮,該國的阿里政權被推翻。因茉莉花是突尼西亞國花,所以這場運動又稱為茉莉花運動。此運動迅即波及中東及北非多個國家,一些強權政府,如利比亞的卡達菲,亦倒了台,首腦甚至被殺。在過程中,有外國政府介入,北約甚至有軍事行動,但阿拉伯國家的人民對其政府不滿,亦是事實。不過,推翻了一些政權後,卻又未有為這十多個國家帶來春天,反而內戰四起,例如敍利亞便陷入無止境的多方混戰,本來曾受過美國培植的伊斯蘭國更攻城掠地,造成極大威脅。損失多大,不同人有不同的估計,例如基礎設施的損失,有機構認為高達9千億美元,死亡人數25萬至140萬人,數以百萬計的人民成為難民,湧往歐洲的難民潮便使歐洲國家十分頭痛。就算是較為成功,弄出個民選政府的突尼西亞,GDP也要下降10%。下周一應團結香港基金到港演說的張維為,說這是「阿拉伯之冬」,絕不為過。

  這便是歷史的真實。頭腦發熱,社會動盪。發起運動容易,是否有能力有節制地退場,卻是更大挑戰。港人對此也有經驗,2014年佔中起不了正面作用,亦長時間退不了場,正反映到當事者宣談公義,不看後果,不懂人性規律的毛病。


(Headline Daily 2018-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