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仍是港人最關注的領域,我們對此應先有一些基本的認知。第一,貿易戰對細小的經濟體影響極大,但大國資源豐富得多,國內不同地區之間亦可分工與相互貿易,調整能力強大,貿易戰所能帶來的損失也少得多。中美都是大國,對貿易戰都有很強的承受力,所以都能長期抗戰,貿易衝突反而不會輕易停下來,香港夾在中美之間,最好也有長期調整的準備。第二,近年熱門話題「修昔底德陷阱」所涉及的因素確有存在,中美之間能否互讓從而避免更大的衝突,無人能準確預知,貿易戰也許只是前奏,港人過去幾十年面對的國際環境較為和平,現在則必須調整心態,隨時要作出果斷的重大改變。
香港是一個重要的轉口貿易港,轉口貿易總量是香港GDP的三、四倍,香港為此提供的出入口及物流業服務也支撐著香港四分之一的GDP。中美貿易戰可能對轉口貿易有負面影響,但貿易戰開打以來,中國的貿易總量卻繼續上升,美國對華的逆差亦無減少,今年可能達到四千億美元,高於去年的三千七百五十億,路經香港的貨物量並未萎縮。但近日有美國政客提出要取消香港獨立關稅區的地位,此建議倒是引起部分港人的慌張。
炒作獨立關稅區議題
香港一向是世上最自由的貿易區,幾乎是零關稅。假設美國向香港本地的產品徵收關稅,香港有多大損失?倘若在一九八三年聯繫匯率實施之初大幅向港徵稅,香港會重傷,那時香港本地商品出口到美國的,佔了當時GDP的百分之二十一點三,但時移世易,香港的出口近百分之九十九都只是轉口,真正本地產品出口到美國的,在二零一七年只有三十四億六千五百萬港元(折合約四億四千三百萬美元),僅佔GDP的百分之零點一三,美國對香港關稅帶來的損失七除八扣後,不會超過十億港元,微不足道。三十多年間世界已變,滄海桑田,有些人還以為香港的出口很倚賴美國,所以一聽見別人炒作獨立關稅區,便大驚小怪。
不過,此事倒應提醒我們,美國已不再是低風險的出口目的地。「一帶一路」國家今天的市場規模遠不如歐美,但倘若它們能與世界市場融合,其經濟增長的速度會遠超歐美,一些非洲國家模仿了港人在珠三角創下的工業模式,近年GDP大幅增長,部分有遠見的港商已移師至這些地方,在中美貿易戰的陰霾下,港人更需到「一帶一路」國家當開荒牛,重演當年在珠三角創業的光輝事蹟。
貿易戰以外,華為孟晚舟事件顯示,科技戰已經打響。科技戰的關鍵是資金與人才,但中國投放到科研的資金近年不算短缺,所以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香港可做什麼?先看看內地情況。二零一七年,中國在校研究生人數是二百六十四萬人,當年畢業的是五十八萬人,本科與專科的畢業生七百三十六萬人,出國留學生六十萬八千人,學成回國四十萬一千人。三千多萬的中國高等院校在校人數已超過歐洲與美國的總和。但在科技領域,我們應把注意力放在研究生與學成回國的人身上,並問香港可以起到甚麼貢獻。
去年五十八萬的研究生畢業生當中,只有五萬八千是博士畢業生,這對提供教育超過三千萬名在讀的高等院校學生的師資是遠遠不足,更遑論多數的博士不一定在校教書。香港不少院校在國際排名上頗有成績,應大幅擴大博士生的招生人數,特別是培養更多的科技人才。香港科技大學正在廣州附近慶盛高鐵站旁籌建面積比香港校園大一倍、經費由廣州市政府包起的分校,開始時只招收研究生,便是在這方向走出的一大步,香港的大專院校在此事上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不論內地或是香港培養人才,都脫離不了吸納更多的海外人才參與工作,香港在過去做了不少工作,但仍未足夠。
只要看看數據,便知道香港的機遇不少。從一九八五至二零一七年,中國出國留學生人數累積有五百零三萬人,學成回國的累計三百零八萬人,回國比例百分之六十一點二。但因近年出國及回國的人數都迅猛上升,上述數據並未能充份反映近況,若以近年回國的人數與早幾年出國的人數相比,回國率其實已超過百分之九十,現在中國已進入人才回流期,再加上特朗普政府對中國留美學者及學生懷有防範之心,甚至有人提出要炒掉所有參加過內地「千人計劃」的學者,將來有意離美的華裔科技人才可能很多。美國科技很大程度地倚靠華裔與印度裔的科學家,華人大幅回流對美國科技界是噩夢,但對中國卻是好事。
香港生活條件具優勢
不過,在外國居留時間長的科技人才不一定容易適應中國的生活,香港在這方面倒是有不少優勢,應創造條件,加快吸引他們到港工作,這對香港及內地的高科技發展都有好處。■
(Yazhou Zhoukan 2018-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