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2021

疫情重創及社會動亂後,港府應如何理財 (雷鼎鳴)

二月底,香港的財政司司長便又要宣讀他的財政預算案,比起去年,他今年恐怕會更感捉襟見肘。2019年下半年香港因為出現了持續的反社會運動,經濟已出現負增長。到了去年,疫情更把GDP推至負 6.1%的衰退。

 

GDP的下跌還不足以反應疫情為香港經濟帶來的傷害。從去年6月到11月,香港政府的財政儲蓄已下滑了3291億元,約等於GDP12%,反映出財富的損耗比產值的下跌更嚴重,政府財政儲備的下跌,可能還只是冰山一角。雖然數據不全,但常識告訴我們,在失業率高企疫情大流行的環境下,普通市民的積蓄或資產淨值也會消散不少,我相信其數值會顯著大於政府儲備的下降。由此可知,這一年多來,港人的經濟條件已是元氣大傷,今年預算案所面對的困難可想而知。

 

早在20143月初,政府成立的長遠財政計劃小組,公佈了一份對未來數十年財政狀況的評估,我也是小組成員之一,深度參與了這個習作,其推斷之一便是今年或明年香港便會出現財政赤字。造成赤字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老化,亦即工作人口比例減少,退休並領取福利的人口比例增加。我們當時當然不可能預見有此疫症大流行的衝擊,現在既然有了疫情,香港政府財政儲備用光用盡的日期恐怕要提前不少.

 

香港政府素來信奉審慎理財的大原則,也因此而積累到令人羨慕的大量儲備。若沒有這些儲備,在今天如斯嚴重的經濟衰退下,政府更沒有能力去挽救經濟,支撐著民生需要。由此可知,審慎理財的方向是必須傳承下去的。從理財的穩健性角度出發,最怕的便是福利開支大增,因為這些錢用了便沒有了,不會為政府的庫房帶來多少回報。不過,在經濟困頓,失業率高企的條件下,福利開支卻是不得不增加,否則社會可能會出現更難處理的動亂,而且不少市民也著實需要幫助。既然此不可免,那麼我們更應批判在不同的項目上如何能做得更精準保持理財的穩健性,應用的則用,不應用的絕不可用,

 

現代宏觀經濟學有兩個重要的特性,一是動態地看問題,在資源有限的約束下,今天的消費多了便等於儲蓄減少,未來的消費則相應下跌,但若資源是用在投資上,今天的開支意味著將來會有回報,人民到時可擁有更多可作消費的資源;二是世事難料,無法預知的震盪隨時出現,所以理財時有必要把一些不確定因素考慮在內,不可盲目樂觀。

 

縱觀今天的境況,我認為有幾點是應加以重視的。

 

第一,疫情依然是制約著經濟復蘇的最大因素,所以增加抗疫的資源,以求早日經濟能重拾正軌,是本小利大的。目前疫苗的出現使人民看到曙光,我們眼見多個國家已開始接種疫苗,內地亦已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已經接種,反觀香港,卻一拖再拖,看樣子,比歐美與內地要晚上兩三個月,這是使人失望的。觀其原因,是政府爭取疫苗時不夠進取,只懂慢三拍地按章辦事。

 

舉個例子,政府中人似乎對已在內地廣泛使用的國藥疫苗不大願意及早訂購,以免遲遲未到的科興疫苗將來終於運到時重複購買。就算出現這情形又如何?多花了一二十億買多了疫苗,與及早解救經濟相比只是小數目,政府不應被蠅頭小利矇閉眼睛,當機立斷做出進取策略,多購疫苗,對衝得不到疫苗的風險。


 舉個例子,政府中人似乎對已在內地廣泛使用的國藥疫苗不大願意及早訂購,以免遲遲未到的科興疫苗將來終於運到時重複購買。就算出現這情形又如何?多花了一二十億買多了疫苗,與及早解救經濟相比只是小數目,政府不應被蠅頭小利矇閉眼睛,當機立斷做出進取策略,多購疫苗,對衝得不到疫苗的風險。


第二,香港土地資源珍貴,填海造地投資大,但回報更大,很值得早日推行,過去幾年雖有各種來歷不明的利益集團代言人阻擾明日大嶼的填海計劃,但他們的理據根本站不住腳。政府弱勢,有人反對便拖拖拉拉,現在反對派在立法會中暫時起不到作用,很多投資未來的大計,應承此機會,早日通過撥款,以免再浪費光陰。



第三,香港社會的穩定性是經濟持續發展的前提。從一年多前反社會的暴動事件中可見,香港的警隊是維持治安的主要力量。今天有了國安法,社會暫時穩定下來,但潛藏的暗湧恐還不少,警隊宜及早防衛。在理財上,政府實應加大對警隊的撥款,這是用得其所的錢。警方當然也有責任提出如何保障治安的計畫及所需資源。對此種撥款申請,政府應盡量大放綠燈,因這也是一種有高回報的投資也。


第四,香港青年人問題依然很具挑戰性,只是按照過去的做法增加傳統的教育資源是不夠精準的,政府的資源應放在如何提升年輕人對內地及世界的認識之上。此類項目當然也會耗用資源,年輕人是香港的未來,把錢用在他們身上合理,但資助什麼項目卻需小心考慮


(零傳媒 --- 中環一筆 20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