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2025

稀土牌擊中特朗普要害 (雷鼎鳴)

 

上周五(1010日),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因兩件事顯得十分煩躁。

第一件是諾貝爾和平獎他落選了。他得不到諾貝爾獎,本來是除了特朗普本人及他的奉承者以外的全世界人類的共同預期,沒有甚麼值得奇怪,但他事先張揚,說自己應拿此獎,又不斷向挪威的諾獎委員會施壓,最後卻是一場空,對於他這樣一個患有自戀症面子大於一切的人,如何受得了?

第二件是中國商務部在109日發出了2025年的61號公布,當中說明了中國對稀土出口的最新管理政策,若是出口的稀土最終會用作軍事或恐怖主義活動的,出口申請原則上不會獲批,但若用在人道主義、救災、醫療等領域上的,則連申請也不用便可出口。

美兩「工業政策」 釀禍害根源

中國的稀土出口政策算得上是「有理、有利、有節」,擺明車馬反對戰爭,促進和平,但對人類有利的項目,都願意供應稀土,而並未用手上的稀土去霸凌別國,十分有節制。特朗普的反應卻一如既往,十分奇葩。他一方面說中國的動作充滿敵意,使人驚訝;又說中國一直都在埋伏(lying in wait),找機會進擊,他則一早便猜對了中國會這樣做,所以事實又再證明他一貫正確云云。若他真的一早便洞悉中國的策略,又怎會對中國的做法感到驚奇?又怎會想來想去也想不到有效對策,只能又再掄起再無多少作用的關稅大棒,揚言要再加中國100%的關稅。

我們不要忘記,從2017年關稅戰開始至2024年,中國雖受關稅困擾,但貿易順差上升了119%,貿易總量上升了50.1%,中國根本不怕美國的關稅。

要分析為何美國面對中國時陷入無牌可打的局面,我們可以美國的工業政策(industrial policy)這一視角談起。

所謂「工業政策」,廣義上可定義為政府選擇性地動用資源支持或補貼一些行業,以期它們能更快發展起來,這些行業也不一定都是工業的,廣義地包括服務業也無不可。西方主流經濟學界一向反對「工業政策」,認為某行業若是符合成本效益,能夠賺錢,根本便不需扶持,企業家自會選擇投資,而且政府對哪種行業最有效益,一向判斷力甚差,比不上市場中企業家,所以動用公帑搞「工業政策」是浪費資源。更有甚者,政府選擇誰可得到補貼,往往受到哪一個利益集團更有影響力所左右,而不是取決於選了誰對社會最有利。

美國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自由市場有時得到不錯的貫徹,有時命不然,美國開國之父之一的麥迪遜(James Madison)在他所寫的《聯邦人文集》第10篇已有論斷,美國的政策,有受利益集團左右的風險。上述經濟學界對「工業政策」的批評,並非無中生有,而是見到了西方,尤其是美式的「工業政策」所帶來的弊端所總結出來。美國最重要的兩個「工業政策」,恰恰是造成今天美國以至世界巨大損害的禍源。

美軍工業獲補貼 大發戰爭財

直接或間接補貼軍事工業,以致美國社會形成了權傾朝野的軍工綜合體(MICmilitary industrial complex),是第一個禍害美國及世界的「工業政策」。

美國二次大戰前軍力薄弱,沒有出現MIC的條件,但二次大戰打了下來,美國迅速成為世界兵工廠。這些兵工廠不會願意世界持續和平,因為沒仗打,它們便要關門大吉。二戰後美國大小戰爭不斷,極為好戰,且喜歡打毫無意義的仗,MIC背後發功,無所不用其極。特朗普第一任期時本有不捲入戰爭的紀錄,但第二任期內他派機轟炸伊朗,已打破了他不好戰的形象,亦顯示出他有如其他總統一樣,無法擺脫受MIC拿捏的宿命。他若想順利繼續當總統,便不能得罪MIC。這個利益集團是美國深層政府的重要組成部分,打仗便是他們獲取利益的途徑。

中國商務部61號文件卻是攻其要害。MIC所包含的公司要靠製造武器發財,但中國卻說對這些公司不能提供稀土,意味着它們造不了多種先進武器或運輸工具,這如何了得?特朗普能不心焦?

美國另一項重要的「工業政策」是用在金融業上。最引起世界動盪的是2008年金融海嘯。這次金融危機的出現正是由美國政府的補貼政策造成。查金融海嘯之起因,是銀行濫把款項借給毫無經濟實力的買樓者,為何銀行會有此行為?是因為半國有的房利美及房貸美(今已變成國有),願意把銀行的良好及不良貸款都買下所致,銀行得到政府資金的包底,再無心理會金融風險,最終禍延全球。

政府包底銀行濫借貸 金融動盪

今天,華爾街與美國政府在各方面的「合作」,已使我們有時不易分辨誰是老闆,有一點我們大可推斷,華爾街雖不見得認同所有的美國參與的戰爭,但卻肯定希望美國軍力能維持世界一哥的地位。美元霸權與美國軍事霸權互為補充、互為支持,缺一不可。

中國推動和平,不對外國軍工業供應稀土,是精準打擊其要害,特朗普扛不住,怎會不煩躁不安,胡亂出招?

 

(香港经济日报 2025-10-17)

 

10/10/2025

拆解修昔底德陷阱 中國如何跨越? (雷鼎鳴)

 

在港芝大的同窗叫我開壇講一講中美關係會如何發展下去,他們關心這問題是對的,沒有其他的問題比它更影響世界的前途,甚至人類的存亡。中美可否避免一戰,甚至冷戰也打不下去,雙方重拾友好?

貫穿這些問題的核心,是近年名噪一時的「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魔咒能否打破。所謂「修昔底德陷阱」是指正在稱雄於世的霸權不會容忍有新的能挑戰她地位的力量冒升,在後者氣候已成之前要趕緊將其打下去,起碼也要其自斷一臂,從此再形成不了威脅。當代著名的例子是日本七、八十年代經濟挑戰了美國一哥地位,致被迫在1985年簽了《廣場協議》,經濟之後一蹶不振。這個結果還算是不錯了,起碼熱戰並未出現。

中國軍力震懾美 熱戰概率大減

「修昔底德陷阱」是否真的存在,或很難躲得過去?不少專家對此頗不以為然,歷史上,也不是所有既有霸權與新興的挑戰者之間都一定會爆發戰爭。但「修昔底德陷阱」的概念之所以流行,主要還是因為中美之間的摩擦,不少西方評論人否定陷阱的存在,恐怕是受自我的道德及實力優越感所影響,他們不想承認美國在道德上會如此不堪,不能容忍別人比自己優勝。七、八年前還出現過一批評論,認為中國各方面的實力都遠不及美國,根本構成不了威脅,美國動一動指頭便可威懾中國,所以雙方根本不會跌入戰爭陷阱中。

今天已沒有多少夠資格的評論人敢這樣說了。中國近年軍事力量突飛猛進,幾年前發展出的多種有「航母殺手」之稱的導彈,已足以使到美國航母在中美衝突時不敢靠近中國沿岸兩千公里以內,九三大閱兵中展示的東風415C61等長程高超音速可載核彈頭的導彈,可直接威脅美國本土,從而震懾美國不可打攻擊中國本土的主意。美國自己的軍棋推演,也發現若台海出現戰爭,美國打不過中國。

此種「有實力才能止戰」的態勢,反而使到「修昔底德陷阱」的熱戰概率大減。不是說美國沒想過打,但明知打不勝,還打甚麼?傳說在中國閱兵當日,美國五角大樓的戰略家訂購了大量比薩,方便他們連夜開會分析中國的軍事力量,結果是其戰爭部部長从世界各地急召800將軍回來開會,要他們派兵到波特蘭等城市鎮壓示威,並嚴令士兵一律要「操弗」,這或許是看到美國軍人多有挺着大肚腩,而中國的士兵則人人似「吃過夜粥」如豹子般精壯。

美科技封鎖 反造就中國自主發展

軍事上勝不了中國,不等於美國願意「坐以待斃」。退而求其次的是發動貿易戰、科技封鎖、外交戰等冷戰項目,但美國在這些領域一樣討不了好。貿易戰最可看到美國的失敗,從2017年貿易戰開始到2024年,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雖減少了22%,但卻完全阻止不了中國的貿易發展。在此期間,中國對全球的貿易順差,不降反升,升幅達到119%!美國則繼續赤字,逆差又再上升了75%。中國在國際上的活動,毫不減少,金磚組織、上合組織、一帶一路等,繼續發展,貿易總量不断壯大,上升了50.1%。科技領域上,中國的「黑科技」近年層出不窮,使人眼花繚亂,美國的封鎖,反而造就了中國的發展。

由上觀之,「修昔底德陷阱」的動力,本來有驅使美國在軍事上打壓中國,但美國過於自信,在全球到處干擾別人,分散了實力,又嚴重低估中國的發展速度,今天她恐怕已失去了在軍事上發動戰爭而又能勝過中國的機會,故只能通過冷戰手段遏制中國。中國應感謝那些年年說中國快將崩潰的反華人士,沒有他們的迷惑,美國政府會更早清醒過來。不過,美國思茲念茲,老是想限制貿易,封鎖科技,外交上也以中國為假想敵,這些都不利世界的發展。中國應如何破局?

時間對華有利 自強不息助破局

中國最好的方法便是自強不息。繼續投資在科技、教育,以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為目標。外交上不怕事但不惹事,以一帶一路等戰略鞏固與各國關係,在加沙等國際事務上堅決站在正義一方爭取朋友。在「修昔底德陷阱」中,中國不是主動挑事的一方,穩打穩紮便好,時間對中國有利。現時中國的GDP,以購買力平價計算,是美國的1.331.4倍左右,領先美國還不夠多,美國不會甘於落後。但中國經濟增長快於美國,20年內,中國GDP大有機會變成是美國的兩倍,差別明顯,美國的打壓制裁中國,會變成可笑,亦會孤立自己,熱戰冷戰都再無意義,「修昔底德陷阱」也就自動消失了。

(香港經濟日报2025-10-10)

10/03/2025

特朗普聯大演講4謬論 圖阻MAGA「脫粉」 (雷鼎鳴)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923日在聯合國80周年大會的講話,有着他一貫的信口雌黃,胡說八道特徵,當中還不忘羞辱聯合國及多個國家,顯出其心中感受到美國再操控不了世界因而產生的焦慮。

然而,此演講仍頗值一聽或一讀,因它能反映出美國政界不少重要關注點。我們不應因為此演說充滿荒誕而對其置之不顧,反而要弄清特朗普背後策略家的圖謀,這些人倒不是省油之燈。

狂人日均說謊21次 圖模糊焦點

特朗普所說的話不靠譜,並不是新聞,據《華盛頓郵報》統計,他在第一任時,有紀錄可尋的謊話、誤導性的言論、或經不起檢查的隨口亂說總共有30,573次,即平均每天21次!此人真是「天才」,每天21次的謊話,他累不累?

有見及此,他當年的謀士,深刻了解人性的班農(Steve Bannon),為特朗普度身訂造了一個策略,便是向媒體及公眾潑出更多的大糞(flood the zone with shit),此種向公眾無限量地發射出錯誤信息的策略頗為有效,因錯誤一個一個從特朗普口中接踵而出,大家未夠時間弄清其言論是如何錯誤時,大眾焦點已轉移至新的錯誤之上。如此一來,大眾便無法聚焦,容易忘記掉他如何胡說。古龍的武俠小說常有一情境,一名武林高手站在那裏,卻全身都是空門,充滿破綻,對手倒是不知道攻擊哪個破綻才對。班農從古龍偷師,偷得不錯。

今次特朗普演說所包含的謬誤,倒並不都是無的放矢,而是有針對性有圖謀的,不可不察。

演講重點之一便是他大吹大擂,把自己塑造成一名當世無人能及的和平締造者,並以自稱親自終結了7場戰爭作為根據。但據事後多名分析員的審核,這些「戰爭」有些根本不是戰爭,有些現在仍在打,如何有終結?他剛下令美國國防部要改名為戰爭部,這意味着美國不用再為主動發動攻擊性的戰爭而猶抱琵琶半遮面,不久前還派轟炸機到伊朗境內轟炸,把他本人從不發動戰爭的外衣也脫掉,世人如何能把他看成是和平使者?不過,這不會阻礙他認為自己絕對有資格獲頒諾貝爾和平獎。人盡皆知,他對此獎「恨到發燒」,原因或許是奧巴馬(Barack Obama)無緣無故得過此獎,他十分憤怒,思茲念茲要壓倒奧巴馬。

我雖然不相信特朗普會拿到和平獎,但此獎過去也曾頒給戰犯,所以若他最終得獎,也非奇事!

大肆攻擊綠能 保護美油煤利益

演講重點之二是大肆攻擊綠色能源,地球會否出現極端氣候生靈塗炭?他根本不理事實證據,總之認定環保議題是一種騙局。世上有沒有極端的環保分子推動過火的政策?我相信是有的,但特朗普的「論據」卻是使人側目。他反對美國裝置風力發電(太陽能他也不見得認同),認為這成本高昂,並說風力發電的設施都是中國自己不肯用,轉銷到美國的。

中國不用風力發電?這說法卻是很易檢驗真偽。中國不但是風力發電設施生產的全球領導者,也是世界第一的使用者,而且未來還會有驚人的增長速度。我曾去過多風沙漠地帶的酒泉,那裏的風能儲量據說便有200GW。特朗普反對綠色能源,又退出巴黎氣候協議,目的不外乎保護美國石油、煤炭等傳統能源的利益。另一考量便是不願花成本去減低對地球的污染,此種成本最好是別國負擔。

收千億關稅 86%美國本土買單

反非法移民是他另一重點。他又嘲諷歐洲多國正走向地獄,原因是她們接納了太多難民。非法移民問題是歐美極敏感的議題,特朗普這立場最被所謂的MAGA(讓美國再偉大)群體所支持,特朗普反覆談論並打擊非法移民正是一種爭取選票的活動。我對此事不作道德評價,但要提醒一點:數百年來,西方殖民主義者在殖民地奪走了不知多少財富,這也是西方國家得以富強起來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們本身正是曾經倚靠船堅炮利跑到殖民地的非法移民,現在窮國有難民跑到西方國家尋求財富,也算是一種天道循環。

特朗普當然不會漏掉關稅這問題。他自稱以千億作單位的關稅收入正湧進美國,這顯然是錯誤的。美國有多少關稅由消費者負擔,有多種估計,例如高盛發現,關稅的成本22%由美國消費者付出,64%是美國進口商支付,只有14%是外國的出口商承擔了。當然這些數字未來會變,例如進口商最終會把成本轉嫁給消費者。但就以上述數字作基礎,我們既然知道美國去年商品入口總值是3.3萬億美元,按平均關稅20%作假設,當中14%是外國人付(尚未考慮別國會以牙還牙),美國本土付出86%,如此一算,關稅只從外國帶來入口額的2.8%,即924億美元,其他都是美國人自己付,何來替美國帶來每年幾千億的收入?!

特朗普意圖中最應被注意的是他的選票考量。他希望得到華爾街及軍工綜合體的支持,也想新興高科技的資本家捐錢,但以選票數量而論,MAGA因人數眾多,雖然平均知識不高,卻可起關鍵作用。這些人排外,激烈反對新移民,對特朗普被以色列政府拖下水去花錢蹚中東的渾水也十分不滿,特朗普近期的中東政策頗使MAGA人失望(不少傳聞說這些人的代言人柯克(Charlie Kirk)被行刺正是以國政府所為,是耶非耶,我們或許永遠都不知道)。有見及此,特朗普有必要防止MAGA人離他而去,在聯合國的演講雖過火及荒謬,卻是使到MAGA人深感興奮的策略。

(香港经济日报 2025-10-3)

9/26/2025

香港低生育難題 施政報告未解決 (雷鼎鳴 )

 今年的施政報告用了4節的篇幅談生育問題,並建議了一系列措施推高香港的生育率,反映特區政府高度重視這問題。這種重視是對的,但政府仍很可能低估了其難度。

施政報告中指出,香港新生嬰兒數目從2017年起連續下降了6年,但20232024年不跌反升,2024年更比2023年多了3,500名嬰兒,達到36,700名。

扭生育率下降趨勢? 美麗誤會

香港是否已扭轉了生育率下降的趨勢?恐怕這只是美麗的誤會!我審視過政府的人口數據,從20152020年,香港零歲人口的數量平均每年相當穩定地以年均4.24%的速度下降,但2021年下跌幅度卻突然增至16.37%2022年仍有7.24%的跌幅,2023年才稍為「正常」,只跌了5.49%,到了2024年及2025年才稍有增長。這是典型的短綫的「嬰兒潮」現象。第二次大戰期間,世界環境十分不適宜生育,所以生育率偏低,戰後十多年,世界各國的父母連忙要補回過去的不生,個個爭先恐後去生,所以新生嬰兒大增,這便是嬰兒潮世代的源頭。

20202022年,香港一直受到新冠的騷擾,各準父母當然會有戒心,要把生孩子這志業壓後一下,2023下半年以後稍高了的生育率,只是補回他們之前的延後決定而已。但可惜,這個嬰兒潮力度微弱,頂多算是個「微型嬰兒潮」。我根據政府的統計數據粗略推算一下,假設新冠沒有出現過,又再假設政府前兩年也沒有推動過鼓勵生育的措施,只是讓生育人數自然下降,那麼,2024年年中的零歲嬰兒應該有36,800人,而不是那時實際上的33,200人。2025年的情況也相若。換言之,雖然這兩年生育人數回升了,但仍未補回新冠帶來的额外跌幅,政府對此要有心理準備,其鼓勵政策收效可能極微。

不過,低生育問題依然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需要更有效的策略去解決。眾所周知,香港近30多年來一直是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地區之一。在1961年,港人的總和生育率是5.17,即一名女子平均一生人會生育超過5名孩子,到了1991年,總和生育率已跌至1.28,即這一代有112人,下一代便只得1.28人,若非寿命不断延长,人口在下滑。到了2001年,總和生育率更跌至0.932023年則只有0.7530多年的低生育,帶來了現在年輕人口比例的嚴重不足,對香港未來的發展會構成重大的威脅,香港人口老化更嚴重,政府的財政壓力也很難化解。所以若真的能動用社會資源鼓勵生育,回報可能不錯。

不過,鼓勵生育卻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世界多個國家都曾用物質獎勵等手段鼓勵生育,但可惜收效都十分微弱,很多時都是人民看到有獎勵,會把本来已在計劃中的生育稍為提早,收了獎勵再說。生育率短暫上升後便迅速打回原形。

低生育率在高度發展的經濟體幾乎是常態,不是例外,為何如此?成本高昂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全部。按現時坊間的一些說法,在港養大一名兒童,大約要600萬港元,比20多年前李麗珊替某銀行賣廣告時所說的400萬又增加了不少。當然孩子在甚麼學校讀書對此有很大影響,但若父母,尤其是母親的教育水平很高,生孩子及養育他可能會遠超600萬。這是因為生了孩子後,父母,特別是母親的事業人生規劃會大受影響,少了不少收入。

教育青年 倘沒下一代晚景淒涼

我關注生育與教育的問題有30多年,亦曾在世界頂級的經濟學報發表過這方面的文章,所以對父母的高教育與低生育率的關係十分熟悉。10多年前,我也在香港調查過,除了上述原因外,香港年輕人不熱衷生育,尚有兩個重要的經濟原因,便是樓價太高(居住面積太小,不利育兒),及教育成本高昂,這倒不單指學校學費不菲,還包括各種學習班的費用。所以若政府有提供物質刺激,我不認為是錯誤,但若養育兒成本要600萬,政府的補貼連零頭也不到,需要另尋他法。

近年繼續思考此問題,認為政策的「組合拳」尚應包括兩點,才可移風易俗,使物質刺激能有更大效果。其一是要教育現在的年輕人,使他們明白沒有下一代,或許現時生活會自由一點,但到他們七、八十歲以後,可能有不測之險,不但無人照顧,晚景淒涼,而且寂寞無垠。但因為人類壽命這麼長是一個很現代的現象,從前人生七十古來稀,所以社會中人基本上領略不到老而無家人所帶來的後果,必須多鼓勵文藝影視界多創作相關的家庭劇,使多些人明白要有下一代的好處,此種好處亦不是靠狗便可補償到。

男女分擔育兒時間成本 增誘因

其二是在人生規劃上,要調整生育的成本誰來承擔。諾貝爾得主高典(Claudia Goldin)今年初有論文詳細分析這問題,生育的主要決策者是女方,在女性教育水平大幅提高了的社會,她們工作的誘因很大,育兒的時間成本要由男女雙方公平分擔,減少對事業的影響,這應成為一種制度,一種社會的共識。高典發現,此意識一旦形成,生育的誘因會大增,美國人教育水平高,但生育率遠超香港及內地,原因正是他們有此共識。特區政府也可在參考高典的建議,政策上下些功夫。

 

(香港經濟日报 2025-9-26)

 

9/19/2025

以國暴行觸眾怒 緣何美如此偏袒?(雷鼎鳴)

 

以色列政府在加沙對巴勒斯坦人民的種族滅絕暴行,是世界上任何有良心的人都要譴責的,我認識的一些猶太人朋友,同樣對以色列政府的做法十分反感。

聯國報告 詳列以國政府暴行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聯合國人權理事會4年前已成立了一個獨立的調查委員會,專門調查以色列政府有無大搞種族滅絕,終於在周二(16日)發表了一份72頁的報告,詳細羅列出以政府的暴行,據此報告,起碼已有64,964名巴人遇害,所用手段包含甚廣,除了槍殺、轟炸等傳統軍事手段外,現時最危險的是有系統地阻礙食物運送,故意餓死在以色列控制區的巴人。

那裏的房屋9成以上已被破壞或被毁,人口不斷被強迫遷徙,食水不足並受污染,醫療系統崩潰,以色列政府似還有意識地製造困難,使巴人難以生育下一代。他們的意圖也呼之欲出,若巴勒斯坦人民死光死淨,便再無巴人領土問題,以色列便可更放心劃地為王,放心佔領。

巴勒斯坦在1948年以色列立國之時,並非無主之地,巴人在該地已居住了1,300年。1948年以色列建國時,大批猶太人跑到那裏復國,65萬人從120萬巴人原居民手中搶奪土地,所會引起的衝突不問可知。1960年巨星保羅紐曼(Paul Newman)與伊娃馬利聖(Eva Marie Saint)主演了一套電影《戰國英雄》(Exodus),並有一首流行多年的同名插曲《Exodus》,由白潘(Pat Boone)原唱。

此電影根據Leon Uris同名小說拍攝,影響極大,據說小說有2,000萬人讀過,其內容把以色列人說成是被害者,但都是英雄人物,巴人則都是怯懦的加害者,西方人(尤其是美國人)十分受此論述影響,以為道德上應支持以色列,傳媒更有把巴人描繪成恐怖分子,這是後話。

不過,有大量歷史證據證明以上論述完全錯誤,充滿歪曲偏見,我們就算用常識想想,也可知以色列佔了別人的土地,怎可能說他們是受害者?

最近兩年,以色列在加沙的濫殺無辜,已通過無遠弗屆的互聯網傳到世界。聯合國的調查不一定都可靠,但港人應早已看到大量相關的報道,再加上香港少見的戰地記者張翠容曾親身到那裏探求真相,聯合國報告的主要結論得到多方印證,應可確立。

世界的輿論在大量的證據面前,也不可能被以色列政府隻手遮天。美國校園中同情巴人的學生雖受到某些財團及政府的打壓及乱扣帽子,但承認巴勒斯坦有資格立國並加入聯合國的國家已增至147個,甚至美國的盟友,法國、英國、澳洲、加拿大也看到形勢不妙,打算承認巴勒斯坦為獨立國家。

巴人建國條件 遭以破壞殆盡

其實光是巴勒斯坦建國,也不能完全解決問題。以色列在佔領區營運多年,早已把不少巴人建國的條件破壞殆盡。例如以色列控制了當地的水資源,巴人只能得到20%的水源。現時管治巴人的「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Palestinian Authority),權力很受限制,其選出來的主席要得到以色列政府的認可,出入境也要以方批准。以方又控制着巴方的增值稅,又在巴方地區建立了不少軍方所支持的「安全社區」。巴方若不能使以方放棄掉其權力及干預,名義上的建國實在解決不了多少問題。

關鍵當然是美國的阻撓,美國早已多次在安理會中用她的一票,否決掉任何巴勒斯坦建國的動議。這裏有些奇怪,為何美國如此偏袒以色列?

美國著名政治學家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與沃爾德(Stephen Walt),曾在2007年出版了一本書專門分析以色列游說集團對美國政府的巨大影響,當中列舉出大量證據,說明美國政府幾乎已是條件反射式的支持以色列的任何行动,就算是違反美國國家利益及不道德的,美國一样會乖乖的無條件支持。二人成書於18年前,但其內容及分析今天完全沒有過時。支持以色列的種族滅絕計劃,美國以後還談甚麼道德?得罪中東諸國,連盟友也要割席,對美的利益甚有損害。但美國不但外交上全力支持以色列,還不斷向她輸血。

以游說集團強大 獲巨額美援

以國雖十分富裕,絕非貧窮,但卻是美國外援的最大受益國,到2022年為止,共獲得的美援有估計為1,500億美元,而且用錢在甚麼地方不受限制。以方雖然獲利甚多,但在國際上卻又常做出不少違反美國利益之事,並非可靠的盟友。

美國為何如此愚笨?主要原因是自60年代中期以後,其在美的游說集團非常強大,美國的政客要有一官半職,得罪這些控制不少傳媒、智庫、財團及政治組織的利益集團,是自尋死路。是耶非耶?可讀一讀米氏等人大作的詳實論據。

 

(香港经济日报 2025-9-19

9/12/2025

實力強弱大逆轉 京閱兵後美怎自處 (雷鼎鳴)

 

93日大閱兵全球好評如潮,但總有三類人很不高興,他們是香港的小黃人、台灣的台獨分子及美國的反華政客。前兩類人沒有重要影響力,可以不理;但美國把中國看成是主要競爭者,這些政客怎麼想,我們倒要知己知彼。

美國政客質素低劣,連中國人不可能有創新能力此種不斷被事實打臉的說話也講得出,他們見到中國軍容鼎盛,心理自會失去平衡,我們倒沒有義務要教育他們。不過,美國社會人才濟濟,總會有不少精英分子會更明白當前世界形勢,他們的觀點終會把美國的主流思想帶回較現實的路徑,他們的判斷是我們要重視的。中國的實力,他們並不無知,閱兵所顯示出的武器之先進及士兵的紀律性,他們一早便知道。這裏選出兩篇很有代表性的文章,皆是閱兵前所寫,很能反映美國精英對中國的態度已起重要變化,更重要的是,他們雖然知道美國處於劣勢,但尚未放棄掙扎,他們建議的對付中國的策略才最值得我們注意。

規模效應 中國總體實力超美

第一篇是美國前副國務卿坎貝爾(Kurt Campbell)及拜登年代也曾在國務院任高職的印度裔中國通杜如松(Rush Doshi)今年在《外交事務》56月號所發表的文章《低估了中國》(Underestimating China)。他們認為美國朝野嚴重地低估了中國的實力,並對此感到十分焦慮。他們列舉出大量證據,證明中國的總體實力在多種維度上可能已超越了美國。本欄的讀者對他們提出的論證不會感到陌生,因為我過去也常對這些論據有所討論。例如,他們指出,中國的GDP若用購買力平價計算,早已是世界第一,製造業產值尚高於排名第2至第10的總和,世界一半的化學品由中國生產,一半的船中國造,三分二的電動車,80%的消費者無人飛機,90%的太陽能光伏板及90%的經提煉的稀土皆產自中國。在戰爭期間,製造業而不是服務業才是更重要。

坎貝爾與杜如松都感到形勢不妙,他們認為造成此結果的原因在於規模效應的威力。中國經濟體巨大,人口眾多,生產時成本會有優勢,正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美國,因工業規模遠大於德國及英國,所以能迅速地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軍工廠,連蘇聯也從她處買了不少武器。美國能贏得二戰,便是靠其規模效應。但今天時移世易,美國的製造業產值連中國的一半也不到,怎能不叫他們害怕。

他們建議的「解決」方法便是加強與歐盟、英國、日本、南韓、澳洲、加拿大、印度、墨西哥、新西蘭的結盟,若成功,其同盟的GDP用購買力平價計,會兩倍於中國。

若一對一與華對決 美勝算低

這個設想很美好,但美國早已得罪很多這些國家,而且中國是世界上120多個國家最大的貿易夥伴,她們如何會願意走上美國的戰車?美國也非完全無計可施,若她能對她的盟國派發利益,而不是制裁或不制裁,或許有點用處,但美國財困,只想別人養活她,不是她養活別人,此事終難成功。

上述反映的是,美國的精英已明白,一對一美國與中國對決,美國勝不了,所以要找人幫助,此種心態與其過去的以為自己天下無敵已起變化。

第二篇文章所針對的,便是一旦軍事上美國與中國在台海上開戰,美國究竟有沒有能力保得住台獨分子,而不单是有無意志去保住台獨。

這篇文章由兩位軍事專家安德森(Nicholas Anderson)及普雷斯(Daryl Press)所寫,在頂尖刊物《國際安全》(International Security)今年81日發表。他們就問,美國打不打得過中國?用甚麼戰術才能使美國的成本效益會好一點。

他們知道中國的導彈比美國先進,數量也多很多,雖在台海戰爭中制空權非常重要,但他們完全不提美國可利用自己的航母,原因很簡單,他們知道中國擊沉航母是手到擒來之事,所以一打仗,航母都要躲得遠遠。沒有航母靠甚麼奪取制空權?是靠美國在附近的陸地上大大小小24個空軍基地。

專家:台海倘開戰 美勿硬碰

這兩位軍事專家其實一點也不樂觀,他們反對美國空軍與中國硬碰,並估計若如此,美國的戰機可能會損失殆半,太過慘重,所以他們建議的,其實是一種面對強大敵人的游擊戰。

首先,不要與中國爭鋒,讓她派兵到台灣去,但因兩岸會有頻繁的戰艦及運輸活動,可在這些活動出現時才派戰機去突袭騷擾,使中國的成本增加,主動權又在美國手上。中國不會反擊,炸掉美國的軍事基地嗎?他們認為會,但最符合成本之道是在這些機場建設300個「硬化飛機掩體」(Hardened Aircraft Shelters)以保護飛機。這些掩體每個成本幾百萬美元,他們認為划算。南韓有770個這些掩體,但沒有這麼多飛機,所以他們也希望美國能逼南韓讓出一部分來。這些方案,我不相信能頂得住中國的轟炸,但卻可反映出,美國的戰略家在面對中國時,已不敢不可一世,要重視防守了。

(香港經濟日报 2025-9-12)

9/05/2025

「能戰才能止戰」 中國大閱兵震懾美日 (雷鼎鳴)

 

93日有大閱兵,事情一早在新聞報道中得知,朋友中,不論在香港或在海外的,亦有奔走相告,期待一睹中國軍威。我校本來有抗日戰爭的紀念活動,我也被邀參加,但怕看不全直播,決定還是留在家中看電視。

這次閱兵萬眾期待,但其實它的「前奏」,在天津舉行的「上合組織」年會也是十分重要。「上合」是世界最大的區域性組織,成員國人口達34億,是整個西方世界加上日本、南韓、澳洲的3倍,面積3,600萬平方公里,是亞歐大陸的六成,如此龐大的國際網絡,自然也是重要的外交平台,所以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要來,顯示西方無法孤立他,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與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鬧翻了,也要到天津強化與中國及其他國家的關係。

九三閱兵整齊威武 美士兵懶散

至於大閱兵本身,是為紀念抗日及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而設,日本自然心生不忿,到處游說別人不要參加,但這可擋不了中國展演的充滿震懾性的軍威。1999年中國50周年國慶日,北京也有閱兵,我當時在港通過電視觀賞,已深感震撼。但見一塊塊整齊完美的方隊大踏步而來,任何想侵略中國的外敵,真的要掂量一下自己會否被滅掉。今次的閱兵,方隊一樣整齊威武,就算是女兵,「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颯爽英姿五尺槍」也使人目不暇給。單從觀賞上,中國的閱兵無疑都是視覺的享受。

有比較才會有傷害,今年特朗普生日那天,華盛頓也搞閱兵。但堂堂超級大國,閱兵卻是使人失望。受閱士兵人人垂頭喪氣,衣冠不整,操兵時步伐有如閒庭信步,或到街市買菜的模樣,使人不禁心起疑竇,美國是否打仗太多,連士兵也開始厭戰?有人會說,美國發動戰爭頻密,經驗豐富,懶懶散散也可能打敗沒有實戰經驗的中國。我不接受這種說法,中國在閱兵中展現出的精氣神,正有如一群長期在深山練好了絕世武功的年輕高手,雖沒有美國到處撩是鬥非所積累的打架經驗,但內功深厚,紀律嚴明,吃得了苦,贏面更大。

很多人最感興趣的是閱兵今次所展現的新武器。我近年對中國的武器發展頗有留意,但一樣被閱兵中出現的新武器弄得手忙腳亂,來不及把它們的型號都記錄下來,以待研究。記憶中有大量未見過的新武器,例如洲際彈道導彈東風61及東風5C,都是威力驚人。東風5C已經十分厲害,速度可達音速19倍,又能變軌,並可帶10枚分導式核彈頭,是可覆蓋全球、擋無可擋的導彈。東風61是第一次亮相,能飛1.5萬公里,比東風5C還要犀利。這些及其他各型號的飛彈、五代戰機、無人機、潛艇等無不使人畏懼,綜合起來,只有一個效果,便是震懾!

多款新武器亮相 打擊可覆蓋全球

中國要告訴別國的是:中國劍鋒所指,可對任何國家的本土構成重大打擊。中國不願意轟炸美國本土,但卻有能力這樣做。「能戰才能止戰」,在戰略上中國的能力十分重要。如果美國不攻擊中國本土,美國便不用擔心中國以牙還牙,一樣炸掉美國的城市。美國早有戰略家推演過,在中國離岸不遠開戰,美國絕打不贏中國,而攻入或轟炸中國本土又必會遭到報復,承受不起代價,那麼在軍事上美國對中國已沒有甚麼有用的優勢,台灣問題美國要沾手也是自討苦吃,得不到好處。

中國有如此精良的裝備及訓練有素的士兵,當然有成本。2025年中國軍費1.78萬億元人民幣,大約等於GDP1.25%,以國際標準看來,比例是非常低了。但因中國製造業獨步全球,這1.78萬億元的購買力可能等於在美國4萬億元人民幣(或其當量的美元)的購買力,所以能造得出這麼多先進的武器。

今次閱兵的主題是紀念抗日,日本朝野當然滿不是味兒,但這是顧不上他們的感受了。網上近日流傳左宗棠當年評價日本人的名言:「知小禮而無大義,拘小節而無大德,重末節而輕廉恥,畏威而不懷德,強必盜寇,弱必卑伏。」真是一針見血!

警示美日 沾手台海只會自討苦吃

網上所見,歷史上中外不少名人也有近似看法。1944年,美國政府委託知名人類學家本納迪(Ruth Benedict)研究日本民族性,寫成一書《菊花與劍》,所得結論與左公非常接近,美國亦按此制定對日政策,幾十年來把欺善怕恶的日本拿捏得死死的。

中國似乎已從戰後「以德報怨」的迷思醒悟過來,今次閱兵亦在告訴日本,在台海上搞小動作是要承受代價的。我有很多日本朋友、舊同事、老師和學生(第一位在我指導下寫博士論文的學生便是日本人),我愛好和平,不喜歡震懾別人,但日本的政客及不少人民卻正如上面左公所描述,這正指出今次閱兵所顯露出的中國對日策略十分正確。

 

香港经济日报 2025-9-5

 

8/29/2025

中國經濟領先 能否拋離美更遠?(雷鼎鳴)

兩周前我在本欄「中國GDP早超美 成世界最大經濟體?」談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估計,2025年用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為40.72萬億美元,是美國的1.34倍。

另一個機構世界經濟World Economics)則認為,此估算在物價上有缺點,更準確的數字應是43.2萬億美元。

中國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炎黃子孫多會高興,但我們不應忘記,中國人口為美國的逾4倍,人均GDP仍頗有不及。一個重要問題是,中國的增長率能否一直高於美國?若如此,中國的綜合國力便會愈來愈把美國拋在後面,人均GDP也逐漸逼近美國。中美經濟的對比,前景比現狀更重要。我們可先作一些定量分析,再談文化及制度因素。

一國的經濟增長快慢,簡單而言,取決於3大要素:資本量、勞動力(包含數量與質量)與生產效率,即所謂的「全要素生產力」。我們可逐項替中美兩國作比較。

資本是重要的生產要素,一國的資本愈多,生產能力便愈大。資本的積累要靠投資,投資比率愈高,愈有利未來的生產能力,但資金用在了投資之上,今天的消費自然會相應減少。換言之,投資率高低,是一種平衡取捨;減少今天的消費有利於資本積累,亦會提高未來的產量及消費,反之,今天消費增加,便意味着將來消費要減少。

中國近數十年來,近半的產值被省吃儉用儲蓄起來,資金又被用在投資未來之上。2024年,中國GDP40.61%被用作本土投資,另外貿盈餘是GDP2.84%,後者的出路主要是投資在外國的債券之上,亦即借給外國,讓她們可以增加消費或投資。當然中國可收回利息。

美國的投資率可遠不及中國。2024年,美國的投資率是GDP21.74%,但要注意,她的儲蓄率只是GDP18.65%,為何她的投資率可高於其儲蓄率?除了靠儲蓄外,她投資的資金從何而來?答案是靠外國的投資。2024年美國的總投資額是6.35萬億美元。

華資本積累超美 利經濟增長

至於中國,我們可用IMF估算的購買力平價GDP40.61%的投資率等於16.54萬億美元,是美國的2.61倍!由此可見,中國資本積累遠快於美國,資本因素可使中國未來經濟增長高於美國。

勞動力如何?中國的總和生育率已跌至近1,即每名婦女一生人平均只生育1名子女。美國的總和生育率也在下降,2005年是2.062021年跌至1.66,去年回升至1.79,但這恐怕並不持久,原因是這暫時的回升是要補回新冠期間大家不敢生育。我們也要注意,美國人口及生育率都很受新移民的影響,近年美國排外,對人口增長有影響。從上討論可見,美國人口增長有限,將來甚至可能下降,但中國人口下降速度較快。對中國來說,這不利GDP的增長,但人均GDP卻可因人口下降而上升,況且中國近20多年大力投資在教育上,人口的質素可補充人口數量的下跌。

美自毁長城 生產效率勢落後

更重要的因素是生產效率的進步速度。生產效率受科技影響甚大,若科技進步快,有可能創造出大量可賺到錢的投資機會,使到積累的資本有用武之地。中美兩國生產效率誰快一點?

顯然是中國更快。我曾經對中國的「全要素生產率」作過估算,發現她過去20年年均增長率接近2.9%,但貿易戰及新冠對此有負面影響,現時的增長率可能暫時跌至1%左右。我翻過三藩市聯儲局對美國「全要素生產率」的估算,在19541964年間,她的年均增長率曾高達2.1%,但在過去10年,已跌至0.7%左右。美國的科技實力不可輕視,但她近年胡亂打壓大學,大削研究資金,不啻自毁長城,過去10年年均0.7%的生產效率增長率在未來恐會保不住。反觀中國,多種指標都顯示其科技創新進入井噴期,所以生產效率進步速度當會領先美國。

由此可見,未來1020年或更長的時間內,中國的GDP增長仍會開足馬力,跑贏美國。我估計增長率比美國可高出3個百分點。

除數據外,我們尚可一探世界大勢。美國搞了幾十年霸權,現在維持霸權地位成本高昂,她會很感吃力。作為霸主,要其他國家聽她指揮要靠兩招,一是對聽她話的,有利益可分派,二是有軍事或經濟實力可威嚇她們。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現時沒錢可用,千方百計要盟國交保護費及揮起關稅大棒,她的盟國能不起異心乎?只要時機適合,美國得到的國際支持會有所下滑,美國從其他國家借債愈來愈難,而且要為舊債償還巨額利息,其國力自然會受到掣肘,更無資金投資未來。

美精英焦慮 未來發展勢受限

美國的政治制度也出了問題,連續3次選舉選出的總統,不是偽君子便是真小人。美國人才濟濟卻有此結果,不能不使我們反思其制度出了甚麼問題。對此,美國的精英充滿了焦慮感,從著名學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所認為的歷史已到達終點,西方制度已達至高至完美,到現在被中國超越,美國的精英已不再從容淡定,十分慌張。此種心情亦反映在美國外交政策的錯亂。如此的態勢,美國未來的發展會有局限。

 

(香港經濟日报 2025-8-29)

  

8/22/2025

中國電動車領跑 出口何須鬥減價 (雷鼎鳴)

 

2014年我看過一套央視的傳記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其中有個情節很有意思。

話說80年代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百廢待興,工業非常落後。有一間汽車廠接到任務,有日本著名車廠代表團來參觀訪問,需要接待。汽車廠的領導不敢怠慢,但卻十分害怕自己車廠的「先進」技術會讓日本訪問團學了回去,所以連忙到處設防,這裏不准參觀,那裏也不能進入。殊不知那時日本汽車製造業已領先中國幾個世代,哪裏會有興趣偷走中國的技術「機密」?

歷史總會開玩笑,今天歷史又似在重演,但演員卻改變了。扮演不明世情的中國汽車廠領導的,變成是美國政客,代表着先進技術創新的,卻是中國的高科技產業。

《紐約時報》著名的專欄作家弗列德曼(Thomas Friedman)今年42日有篇文章《我剛見到了未來,不是在美國》,文章記敘了他剛從訪問中國所感受到的震盪。他參觀過華為,對手機公司把手機技術融入汽車中,並把自己變成電動汽車公司深感震撼。

他又知道每年中國生產350萬理工科高等教育畢業生,人才取之不盡。對中國高鐵、製造業等井噴式的創新與進步,直言感到害怕--替美國害怕!但美國的政客對中國的變化有甚麼感知?他引用了共和黨參議員霍利(Josh Hawley)的一段「名言」作為概括:「我不認為他們(中國)靠自己能有甚麼創新,但我們(美國)若繼續向他們分享科技,他們便可以。」

有參與在中國投資的西方世界企業家的認知,比起這些故步自封絕無「當驚世界殊」感觸的井蛙政客,卻是大大的不同,前者已經懂得,要了解當世前沿的創新,便要到中國去!恨鐵不成鋼的弗列德曼只能告訴美國人:高叫「美國、美國、美國」口號多少遍,或把「民主國家在創新上總會完勝專制國家」的教條朗朗上口,都是於事無補。北京已對美國發出信息:「我們不怕你。你並非你自以為的你,我們也不是你想像中的我們。」

稅務土地優惠 吸企業參與投資

中國的創新科技與產業為何取得如此矚目的成就?在今年4Ezra Klein的一個訪問弗列德曼的視頻中,後者提出一個觀察,中國正採用着一種特殊的模式,若中國政府認為某一個行業需要發展起來,它會透過稅務、土地等優惠鼓勵企業自由入場參與。開始時,參與的企業數量可能非常多,但卻又不一定都擁有比較優勢。但在眾多企業割喉式的競爭中,大部分都會被淘汰,剩下來的都是非同小可,極具競爭力。在此過程中,不但曾參與的企業在實踐中學懂了秘技、鍛練出身手,還會衍生出大量與之相關的支援性行業,逐漸形成行業的生態圈及供應鏈,一旦如此,其效率之高便會使別國的競爭者知難而退,望而卻步。

割喉式競爭 刺激創新彎道超車

這個模式是否反映真實?我們大可用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即電動車的發展來檢驗一下。中國的第一部自製小轎車叫「東風CA71」,1958512日由長春一汽製造,已進入了博物館。今天看來,相當落後。中國也知道在內燃機汽車上中國不可能超越歐美日本,所以決定彎道超車,搞環保的電動車。2012年,中國攻破了年產1萬輛的大關,那年生產了1.3萬輛新能源汽車。6年後又破百萬大關,2018年產115萬輛,再過6年,突破了千萬大關,2024年生產了1,200萬輛,無論產量及出口,早已是全球第一。

在此過程中,政府的確曾有扶持過。2009年開始有購車補貼(香港也有類似補貼,但用環保作理由)。補貼後來愈來愈多,2016年還出現過騙補風波。政府後來決定在202311日開始,完全停止了補貼。

龐大的市場,加上電動車符合社會需求,又有相應的技術創新,再加上補貼,電動車這行業迅猛發展。據《華爾街日報》估計,2018年,中國共有487家電動車製造商!中國顯然不需要這麼多,在割喉式競爭下,到2023年僅剩下40多家。今天多少,我找不到統計,但我相信再過幾年,可能只剩下10餘家效率極高的超級汽車製造商。

此種競爭有促進生產、刺激創新技術的正面作用,但也是殘酷及代價高昂的。我們可以用兩大公司作一比較,現在電動車的世界龍頭是比亞迪,2024年賣出427萬輛,遠高於曾經是龍頭的特斯拉(Tesla),後者去年只賣出179萬輛。

平價外銷反被罵 不如共同加價

在生產及銷售上與比亞迪相比,已低了一個層次。不過,我們再看數據:特斯拉市值1.05萬億美元,比亞迪市值1.06萬億港元!在銷售及產量上被比亞迪輾壓的特斯拉,市值竟是比亞迪的近8倍!為何如此?這主要是比亞迪的利潤率遠低於特斯拉。為何賺不到錢?其他一些車企還愈贏愈虧,原因是割喉式競爭迫使各車企不停減價,不減至無利可圖便被淘汰掉。

這種現象終會在幾年後車企減少而終止掉,但在今天,我們要注意,在國內市場減價無可厚非,符合經濟原則,消費者可廉價購車是好事,但在輸出到外國的車,減價十分無謂,別人不會感謝你,還會罵你太便宜,共同加價可也!

(香港经济日报 2025-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