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8/2025

3大經濟戰綫齊開打 幫不了美國 (雷鼎鳴)

國際貿易環境波譎雲詭,特朗普(Donald Trump)放言要取得格陵蘭,把加拿大變成美國第51個州,又說「收回」巴拿馬運河,這些都不易實現,卻反映美國十分希冀控制北極及貫通太平洋及大西洋咽喉航道。

關稅航道港口戰 各方皆受害

長和 00001 打算把43個港口賣給美資全球最大的資金管理公司貝萊德,引起軒然大波,至今爭論仍甚囂塵上,這显示美國對爭奪港口管理的話語權甚感興趣。但航道戰或港口戰與關稅戰幾乎是同一回事,只是貿易戰的不同手段而已。

關稅戰雖不會有贏家,交戰各方都會蒙受其害,但其實它已是貿易戰各手段選項中較易操作及較少損失的方法。政府抽了關稅,等於從本國消費者手中抽了針對某些進口產品的銷售稅,人民多付了稅,損失了,但政府卻多了收入,雖然不難證明人民的損失數值大於政府收益,但部分損失被收益填補,有時也可撑下去。

不過,美國總統特朗普與前總統拜登(Joe Biden)為了減少美國貿赤及要遏制中國崛起的關稅戰卻顯然失敗,看看數字便知。從關稅戰之前的2017年至2024年,美國對中國的貿赤,雖然共減少了21.3%,但美國對全球的貿赤卻上升了77.7%。反觀中國,同一時期,對世界的貿易盈餘卻增加了119.8%,貨品進出口總額也上升了50.1%

美國如此失威,總要在別的地方找回面子。我不說找回「利益」,因為美國的新做法依然可能在損害自己利益。控制航道及控制港口,都可增加對手的貿易成本,起到與關稅近似的效果。

不過,航道戰或港口戰與關稅也不是沒有區別。封鎖航道會迫使船隻繞道而行,運輸成本大增或甚至貨物無法通行。港口收費劇增可起到近似效果,但要看港口所在地的主權國家是否容許管理公司胡來,亦要看看是否存在競爭,你加了價,船都跑到別的碼頭。我們可視封鎖航道或收港口費是有關方面長臂管轄的手段,我雖沒法在別國加你關稅,但一樣可靠加港口費或逼你走遠路而增加你的貿易成本。

收港口費控制航道 物價勢更貴

但這些策略亦會對己帶來不妙後果。運輸成本增加了,不但入口不利,同時也會打擊出口。美國若用此等方法,等於增加了入口稅及出口稅,搬起石頭打自己的腳,只禁別的國家的船或只對別國的船收取昂貴港口費?幫助也不大,今天的貿易是基於生產供應鏈的貿易,一個產品的生產往往涉及多個國家,增加了運輸成本後,最會發生的,便是甚麼都貴了,人人都損失。

不同的國家對關稅戰、航道戰、港口戰會有不同的態度。中國是全球自由貿易的最大得益者,貿易使中國解放了生產力,促進了改革,所以支持自由貿易,也明白「人類命運共同體」值得推動。中國在世界多個港口有管理權,最符合中國利益的便是降低貿易成本。關稅也不想搞,RCEP等項目也是以撤除關稅為目標,怎會無端控制港口或航道阻礙貿易?

美常誤用關稅遏對手 屢試屢敗

但美國不同,她的政客十分愚蠢,歷史上常錯誤地以為可利用關稅去保護自己,打擊假想敵。雖屢試屢敗,毫無成績,但他們總還是要試的。所以若港口為他們掌管,航道為他們控制,的確可能出事,累及各國。例如若巴拿馬為其所制,加勒比海的國家便應擔心從中國輸入的貨品是否會更貴。

長和掌管43個港口時,中國不用擔心,也不用干預,長和中立,最符自己利益和世界利益,若港口落在美國手中,情況大不相同。美國關稅戰失敗了,會否改為利用碼頭收費來破壞貿易?誰也不能說美國無此意圖。

上文說美國的政客有時會十分愚蠢,常做自殘之事。歷史上的案例甚多,1930年兩名共和黨議員推動的「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案」(Smoot-Hawley Tariff Act)便是教科書級數的反面教材。上世紀20年代美國因為電氣化及出現了汽車、貨車、拖拉機等工具,生產力大幅上揚,產品數量大增,不易找市場售賣,這兩位議員竟然祭出保護主義大旗,對2萬多個產品徵收美國史上第二高的關稅。當時有1,028位經濟學家,其中部分頗負盛名,聯署反對這法案,福特汽車的福特更把此法案稱為「經濟上的愚蠢」,但參眾兩院還是通過了法案,胡佛(Herbert Hoover)總統也簽了名。

它的後果是甚麼?多個國家實施了報復性關稅,有些國家的人民抗議了,不加關稅但也少買美國貨。在美國有徵關稅的貨品上,平均稅率高達59.1%,美國的進出口貿易額皆跌。據近年的一份研究,在有對美國報復的國家,美國的出口少了28%32%,光只是抗議一下的國家,美國出口也少了15%23%。要知道,當年正值大蕭條,經濟史學家一般認為這法案把大蕭條的殺傷力大大的加深了不明白貿易的好處,及不信別國有力還擊,正是30年代及今天美國政客的通病。美國有此前科,中國不能不寸海必爭。  

 

經濟日报 2025-3-28 

3/21/2025

民企成創科主力 激發活力貢獻巨 (雷鼎鳴)

2月中,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主持了一個最高規格的民營企業座談會,與會者千挑萬選,很有代表性。

除了華為的任正非、小米的雷軍、比亞迪的王傳福等,還有復出的阿里巴巴馬雲、宇樹科技90後的王興興、近日火紅的DeepSeek 80後梁文鋒等,頗能顯示出中央政府對新質生產力、高端製造業與科技的重視。

座談會後一個多月以來,市場反應十分正面,股市上升不少,恒指亦突破了去年10422736點的高位。中國雖要應付貿易戰及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的無常,但氣度從容,智珠在握。

民企座談會 聚焦高端製造業

座談會的時機有點特殊,過去幾年,馬雲被淡出,補習班及演藝界頂流偶像的被批評,加上新冠疫情商業活動受限的時間很長,虽然都各有缘由,社會中也不免出現過一種懷疑,中央政策的方向是否變了,民營企業不再被重視,國進民退?此種疑慮對經濟不利,企業家要考慮現時是否合適的投資時機,還是應按兵不動。但與此同時,中國先進的國防及創新科技產品卻不斷湧現,使人目不暇給,而這些創新科技產品,卻又大多是民營企業所生產的。

此種形勢,與90年代初有點相似,當時的投資環境存在負面因素,企業家並不肯定改革開放的道路是否還會走下去,所以縱有資金,也不敢投資。我曾計算過當時的全要素生產力,竟然下降了78個百分點,十分驚人。但這一切卻被1992年的鄧小平南巡扭轉過來,生產力及GDP都驟然上升,原因也很簡單,南巡明確了改革開放之路會一直走下去,不用多慮,投資的信心也就回復了。

今次的座談會,除了突出對創新科技含量高的高端製造業的重視外,亦顯出對民營企業發展的鼓勵。此點意味着綠燈一直都在亮着,民營企業可以大幹,若能在創新科技上有所貢獻,當然更好。一句話:民營企業很重要!

此種取態,其實在201811月上一次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中,習近平也表達過。當時他有段重要談話:「概括起來,民營經濟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徵,即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

民企佔逾9成 貢獻50%以上稅收

這是對民營企業很高的評價。習近平當時用的應是2017年的數據,但民營企業此等成就,後來也一直能保持。我查過一下數據,2022年,國有控股企業數量只佔全國法人單位總數的1.1%,私人控股單位卻佔95.9%,另有集體單位0.6%、港澳台單位0.43%、外商0.35%。由此可見,中國的企業絕大多數都是民營,並非國企,對中國經濟自然舉足輕重。

但這看法要面對一個質疑,國企數量雖少,但會否都是大公司,民營的數量多,規模卻不大?我們若用2020年較新一點的數據,可知民營企業持有的資產佔全國非金融類企業資產50%,國企則持有40%以上。由此可見,國企單位數量雖較少,但控制着的資產卻不少。

更重要的問題是民企國企,哪一種生產效率更高?平均而言,顯然是民企,它們控制着的資產雖佔全國的50%,但營業收入卻是60%。若把最強的500民企與全國最強的500企業(包括國企)相比,答案更為明顯,最強民企的資產只是最強企業的15%,但營收是30%、利潤是48%。若論對科研發展的投入,較大型民企的專利申請佔了50%,研發投入則佔60%

民企在中國這麼重要,中國的體制是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用甚麼名稱我並不介懷,但認同「白貓黑貓抓到老鼠便是好貓」一說。中國自改革開放後,引進市場經濟及尊重私有產權,支持民營企業,經濟發展氣勢如虹,但不要忘記,在改革開放之前的「做又三十六,不做又三十六」及指令經濟,卻曾使中國經濟一度陷於崩潰邊緣。

美國號稱是資本主義國家,她的資本主義有兩部分,政治上是美式的民主選舉制度,經濟上是私有產權、市場機制。美國的科技文明及經濟文明,十分發達,曾達人類歷史頂峰,但一直有不同的偏差,近年表現更荒腔走板,對外霸凌掠奪,內部則社會分裂對立,科技、經濟、軍事都被中國趕了上來,使美國的政客十分恐慌,貿易上更胡搞關稅戰,完全偏離市場經濟原則。

美式民主荒腔走板 阻自由貿易

這是美式資本主義的失敗,但細析其原因,病源並非出在私有產權及市場經濟上,而是出在其民主制度。此制度使其政策每幾年一變,更有甚者,政客極受刻意培植關鍵影響力的利益集團所左右,美國的法制蛻變為保護少數利益集團的法制,與總體利益往往相左。明乎此,便知為何關稅戰顯然違反美國人民的利益仍被當灵药推出,又或石油商為何能阻擋到美國高鐵的建設等等。若非其科技企業仍極有活力,美國的頹勢會更早出現。幫到美國的是其民企及市場經濟,窒礙她的是她的政治制度!

中國的體制是政治上建立靠打過木人巷的精英管治,經濟上保持即使低效、但能保障就業及執行國家任務的國企,但又倚靠民企的創富能力,而且大力發展市場經濟,在全球的市場中,更取代美國成為自由貿易的最大支持者與實踐者。到今天為止,中國的體制表現駸駸然似超越美國,民企的活力及貢獻是關鍵創新科技的主力軍也是民企。

(經濟日报 2025-3-21) 

3/14/2025

憶科大創校校長 科教灣區先行者 (雷鼎鳴)

 

香港經濟近年算不上亮麗,若要走上新台階,有識之士都近乎有種共識,新的動力應來自創新科技能否生根成長為綠蔭大樹,香港教育是否會更上層樓,變成國際公認的教育中心,及香港與大灣區融合,如何發揮更大協同效應。

很多人不知道,30多年前便指出科技、教育與大灣區這3個方向,並身體力行,日夜為此操勞的,正是極有遠見及工作能力的先行者吳家瑋校長。

是的,家瑋校長已經離開了,在32日。我與家瑋過從頗密,除了在科技大學多年的同事關係外,近年因有新科技之便,每三兩天總會通過微信吹吹水。

他去年底到三藩市灣區的弗雷蒙(Fremont)治病,在醫院病床上發來一張半躺着的照片,依然神采飛揚,十分生猛,但其後多天沒收他來信,已感不祥。春節前後收到他傳來的一些視頻才較為安心。

我最後收到他的視頻,是關於烏克蘭如何自廢武功的,我答曰烏國現時比1919年的中國更慘,他們應發起個五四運動,外抗強權,內除國賊,家瑋說:「晚了。都給澤連斯基毁了。」這223日的評論,是我收到他的最後信息。他當時只剩下一個星期的生命,但對世界大事的關心絲毫不減,頭腦依然敏銳,評論一針見血,真異人也!

吳家瑋最大企盼 下一代不斷進步

在眾多通訊中,有兩個細節我印象深刻。第一是他特別喜歡一些胖嘟嘟玉雪可愛的中國小女孩,每見她們有天真聰慧的表現,家瑋便從心底露出喜悅。這反映出這名教育家,最大的喜樂便是見到國家的下一代能成長起來。

第二是他極重情義,他最常分享的音樂是不同版本的歌曲《友誼萬歲》(蘇格蘭歌名是Auld Lang Syne),最喜歡的是一位男低音唱出以電影《魂斷藍橋》作背景的那個版本。這經典電影片我看過多次,提到主角慧雲李(Vivien Leigh),家瑋即說,他那個年代的男生都喜歡她,但不喜歡《亂世佳人》的另一主角小鬍子奇勒基寶(Clark Gable)。這些都是今天被視作史前人物的大明星,但家瑋為何常被《友誼萬歲》勾起心中柔軟的一片?我估計,他雖殺伐果斷,亦常與同事及朋友爭論得面紅耳赤,但他的友誼之情卻是真誠深沉的。

熱切企盼着下一代不斷進步及把同事視為戰友,正好貫徹他創辦科技大學這個他一生人中最大的志業。家瑋在這方面的貢獻是無人可比擬及艱巨的。論述科大的創校經驗,要寫很多本書才能做到,家瑋的《同創》、孔憲鐸的《背水一戰》、錢致榕的《敢為天下先》、齊錫生的《香港科大,還有甚麼好說的?》都是發人深省的巨著,不用我湊熱鬧。在此只加少許筆墨。

科大創立 中國首家研究型大學

科大的創立是劃時代的,其深遠的意義尚未被教育界以外的人所充分了解。它是香港,以至整個中國的第一所研究型大學。從前整個大中華地區都沒有此類大學,美國則在19世紀末從德國抄過來,建立了約翰霍普金斯(Johns Hopkins University)這第一所美國的研究型大學,美國後來科技上能獨領風騷與此關係密切。

科大引入了一系列研究型大學的管治制度及人才,迅速冒起,不但香港其他大學在90年代中開始群起仿效,中國內地亦然。但這是極其艱苦及困難的任務,尚要面對不少不知情者的風言風語。家瑋為人張揚,不怕據理力爭,與人火拼,這本是創新者必有的風格,總會得罪不少人,但同時也會贏來很多人的尊敬。

事後看來,家瑋是成功的,在他那個年代,海外有頭有面的華裔學者幾乎都要來科大體驗一下,這些人大多桀驁不馴,個個老子天下第一,如何把他們放在一起,慢慢形成一個執着於追求卓越互相尊重的生態圈,當中艱巨不為外人語。但他所取得的經驗,對中國的教育及科技的貢獻,卻無可估量。

家瑋退休以後,其實從未有真正休息過,他精力驚人,身怀绝症卻只視為怪病,他一直都在思考高等教育及推動科研的模式。十多年前他還一直計劃創辦一所新的博雅型大學,他亦得到內地的不少支持。此事因多種原因沒有實現到,但他的探索思考,卻使他對教育的理念更推上新台階。

近年我因負責過一段時間科大的退休教授協會,多次組織了一些家瑋積極參與的關於高等教育的討論會,從中可見,家瑋一發聲論述高等教育的各種模式,現場就算原來吵鬧的,也會靜下來,人人豎起雙耳凝神聆聽,生怕漏了些甚麼,這都是因為大家聽得兩句便知非是等閒。

首提大灣區概念 港怎配合發展

家瑋也是大灣區這概念的第一人。30多年前我每到他辦公室,都會見到一張巨型大灣區地圖,他每每滔滔不絕地論述這地區應如何發展,香港應如何配合等。據陳繁昌校長的考證,1997年科大畢業典禮中家瑋的演說便是以此為主題。當年沒有多少人明白大灣區的重要性,但這更顯出真正的先行者的眼光。

校長是一位科學家,但正如他公子德愷教授所言,他是一位Renaissance Man(多才多藝的文藝復興人)。他與我交好,意氣相投,想來都是因為我們都有共同的知識追求興趣。哲人其萎,思之涕然!

香港經濟日2025-3-14)

3/07/2025

美國放棄烏克蘭 台灣如何是好?(雷鼎鳴)

 

美國總統特朗普、副總統萬斯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鏡頭前爭吵的震波仍未平息,但肯定已使台灣民進黨領導層膽顫心寒,不能不考慮自己何時會被賣掉。這次對罵,是否顯露出美國對台政策會有重大轉變,我們須仔細分析。

美國對台政策是她全球外交政策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我們要站在全球的高度看此問題。對罵的後果,烏克蘭當然是首當其衝,美國看來已下了決定要放棄烏克蘭,就算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甘願喪權辱國,以5,000億美元礦產資源作籌碼,換取美國的安全保障,美國也不會答應。

很易被出賣 「當美朋友是致命的」

特朗普(Donald Trump)說得很白了,烏克蘭已無牌可打。澤連斯基挑釁強鄰把自己國家帶入戰爭,等待他的只能是悲慘的命運。烏克蘭本是世界第三大核武國,但自廢武功後得此下場,將來烏克蘭的歷史學家每念及此,當會痛哭流涕。

烏克蘭完了,歐盟也不行了。月前萬斯(JD Vance)到慕尼克安全會議演講並訓斥歐洲後,會議的主席竟在公眾面前飲泣不止,他在慨歎美國與歐洲已失去共通的價值觀基礎。特朗普對歐洲的藐視溢於言表,不會助力歐洲抗俄。為何如此?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的名言近日又被熱炒起來:「作為美國的敵人是危險的,作為美國的朋友卻是致命的。」此說大有道理,朋友不會怎樣防範美國,很易被出賣,而特朗普此等人物欺善怕惡,歐洲缺乏獨立外交政策,又無甚軍力,要託庇美國,特朗普會眷顧她們利益才怪。

從更深層次的角度看,特朗普政府的新戰略是想兼併格陵蘭及加拿大,並且控制巴拿馬運河。我不認為他能把加拿大變成美國的第51個州,但吞併格陵蘭卻有可能,他剛在國會的演說中又重提此事。格陵蘭只有5萬多人口,美國可曉之以利,例如每人送100萬美元誘導格陵蘭人民投票脫離丹麥加入美國,總開支也只是500多億元,小菜一碟。歐洲當然會反對,是未來的障礙物,但特朗普不但不會給她們面子,還會與俄羅斯交好,使到歐洲因俄的威脅而坐立不安,不敢再對美國說三道四。

失盟國配合 美打台灣牌效果減

回到亞洲,有一種很合理的說法是美國的主要對手是中國,要千方百計拖慢她的崛起,而台灣牌是重要的手段,故在台灣問題上美國會持續搞局,但因中國實力強大,所以美國需從歐洲與中東脫身出來,集中資源對付中國。

此說雖有道理,但特朗普厭惡澤連斯基及藐視歐洲的態度卻不會對遏制中國有助力。在離中國海岸綫較近的地方,軍事上美國已知會輸給中國。美國最想推動的應是關稅戰、科技戰、金融戰、宣傳戰等等策略,但這些若要發揮更大效果,需要美國的盟國配合。歐洲國家早因貿易上非常倚靠中國而不願與中國為敵,現在美國改變戰略,把烏克蘭視為棄子,對歐洲也不假辭色,歐洲諸國如何樂於被綁在美國戰車上衝向中國?

看烏下場 台怎會打代理人戰爭

美國也在拉攏俄羅斯,但一旦台海出現衝突,俄羅斯斷不可能站在美國一邊打擊中國,她不怕美國的反覆無常,將來又對付俄羅斯嗎?事實上,正如與中國建了交的國家般,俄羅斯一早已承認台灣是中國一部分,這立場沒有理由改變。

日本、南韓、菲律賓、澳洲、印度怎麼樣?她們見到美國拋棄盟友的做法能不起戒心,無端放棄自己利益與中國死摃到底嗎?南韓受美控制的總統尹錫悅已去,菲律賓太無實力可以不理,印度或想渾水摸魚,但無甚藉口,日本也害怕與中國關係太緊張,澳洲也沒有多大能量,所以統統都不足懼。美國朝野雖有不少人希望台灣人民願意跟隨烏克蘭之後,替美國打代理人戰爭,但人人皆知這會是一場勝不了的戰爭,再看烏克蘭下場,誰會這麼笨?美國的如意算盤一定會落空。

美國的反華潮流尚未退潮,但美國人才眾多,漸漸也讓他們看得出台灣牌已是一張過時作廢了的牌。近日讀美國《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的文章,頗有一些迂迴曲折地指出美國「失去」台灣的損失也不是這麼大,不用自己吓自己。台積電已在美國建廠,美國不用太擔心芯片供應受挫。中國的導彈已無遠弗屆,根本不用把導彈基地設在台灣才威脅到第二島鏈及美國的設施。

其實說中國收回台灣後會影響到美國與日本等的利益與安全,主要還是美國自己炮製出來的宣傳,中國要統一,是民族使命使然,得到全國人民的強烈支持,根本不是要爭甚麼霸。美國當然會害怕「失去」台灣後,自己會十分失威,或許引發其附庸的異心,但這是可補救的。只要特朗普下些大棋,例如吞併了格陵蘭,國土面積大增,便可化解掉在台灣問题上美國面子的損失。也許這也正是特朗普所想。

(香港經濟日报 202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