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2/2025

中國電動車領跑 出口何須鬥減價 (雷鼎鳴)

 

2014年我看過一套央視的傳記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其中有個情節很有意思。

話說80年代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百廢待興,工業非常落後。有一間汽車廠接到任務,有日本著名車廠代表團來參觀訪問,需要接待。汽車廠的領導不敢怠慢,但卻十分害怕自己車廠的「先進」技術會讓日本訪問團學了回去,所以連忙到處設防,這裏不准參觀,那裏也不能進入。殊不知那時日本汽車製造業已領先中國幾個世代,哪裏會有興趣偷走中國的技術「機密」?

歷史總會開玩笑,今天歷史又似在重演,但演員卻改變了。扮演不明世情的中國汽車廠領導的,變成是美國政客,代表着先進技術創新的,卻是中國的高科技產業。

《紐約時報》著名的專欄作家弗列德曼(Thomas Friedman)今年42日有篇文章《我剛見到了未來,不是在美國》,文章記敘了他剛從訪問中國所感受到的震盪。他參觀過華為,對手機公司把手機技術融入汽車中,並把自己變成電動汽車公司深感震撼。

他又知道每年中國生產350萬理工科高等教育畢業生,人才取之不盡。對中國高鐵、製造業等井噴式的創新與進步,直言感到害怕--替美國害怕!但美國的政客對中國的變化有甚麼感知?他引用了共和黨參議員霍利(Josh Hawley)的一段「名言」作為概括:「我不認為他們(中國)靠自己能有甚麼創新,但我們(美國)若繼續向他們分享科技,他們便可以。」

有參與在中國投資的西方世界企業家的認知,比起這些故步自封絕無「當驚世界殊」感觸的井蛙政客,卻是大大的不同,前者已經懂得,要了解當世前沿的創新,便要到中國去!恨鐵不成鋼的弗列德曼只能告訴美國人:高叫「美國、美國、美國」口號多少遍,或把「民主國家在創新上總會完勝專制國家」的教條朗朗上口,都是於事無補。北京已對美國發出信息:「我們不怕你。你並非你自以為的你,我們也不是你想像中的我們。」

稅務土地優惠 吸企業參與投資

中國的創新科技與產業為何取得如此矚目的成就?在今年4Ezra Klein的一個訪問弗列德曼的視頻中,後者提出一個觀察,中國正採用着一種特殊的模式,若中國政府認為某一個行業需要發展起來,它會透過稅務、土地等優惠鼓勵企業自由入場參與。開始時,參與的企業數量可能非常多,但卻又不一定都擁有比較優勢。但在眾多企業割喉式的競爭中,大部分都會被淘汰,剩下來的都是非同小可,極具競爭力。在此過程中,不但曾參與的企業在實踐中學懂了秘技、鍛練出身手,還會衍生出大量與之相關的支援性行業,逐漸形成行業的生態圈及供應鏈,一旦如此,其效率之高便會使別國的競爭者知難而退,望而卻步。

割喉式競爭 刺激創新彎道超車

這個模式是否反映真實?我們大可用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即電動車的發展來檢驗一下。中國的第一部自製小轎車叫「東風CA71」,1958512日由長春一汽製造,已進入了博物館。今天看來,相當落後。中國也知道在內燃機汽車上中國不可能超越歐美日本,所以決定彎道超車,搞環保的電動車。2012年,中國攻破了年產1萬輛的大關,那年生產了1.3萬輛新能源汽車。6年後又破百萬大關,2018年產115萬輛,再過6年,突破了千萬大關,2024年生產了1,200萬輛,無論產量及出口,早已是全球第一。

在此過程中,政府的確曾有扶持過。2009年開始有購車補貼(香港也有類似補貼,但用環保作理由)。補貼後來愈來愈多,2016年還出現過騙補風波。政府後來決定在202311日開始,完全停止了補貼。

龐大的市場,加上電動車符合社會需求,又有相應的技術創新,再加上補貼,電動車這行業迅猛發展。據《華爾街日報》估計,2018年,中國共有487家電動車製造商!中國顯然不需要這麼多,在割喉式競爭下,到2023年僅剩下40多家。今天多少,我找不到統計,但我相信再過幾年,可能只剩下10餘家效率極高的超級汽車製造商。

此種競爭有促進生產、刺激創新技術的正面作用,但也是殘酷及代價高昂的。我們可以用兩大公司作一比較,現在電動車的世界龍頭是比亞迪,2024年賣出427萬輛,遠高於曾經是龍頭的特斯拉(Tesla),後者去年只賣出179萬輛。

平價外銷反被罵 不如共同加價

在生產及銷售上與比亞迪相比,已低了一個層次。不過,我們再看數據:特斯拉市值1.05萬億美元,比亞迪市值1.06萬億港元!在銷售及產量上被比亞迪輾壓的特斯拉,市值竟是比亞迪的近8倍!為何如此?這主要是比亞迪的利潤率遠低於特斯拉。為何賺不到錢?其他一些車企還愈贏愈虧,原因是割喉式競爭迫使各車企不停減價,不減至無利可圖便被淘汰掉。

這種現象終會在幾年後車企減少而終止掉,但在今天,我們要注意,在國內市場減價無可厚非,符合經濟原則,消費者可廉價購車是好事,但在輸出到外國的車,減價十分無謂,別人不會感謝你,還會罵你太便宜,共同加價可也!

(香港经济日报 2025-8-22

8/15/2025

中國GDP早超美 成世界最大經濟體 (雷鼎鳴)

 

今年是二戰結束80周年,但人類並非一種愛好和平的生物,這80年來,沒有多少年世界是沒有戰爭的。

有識之士皆知,未來一、二十年地緣政治博弈會更形激烈,此種博弈的主要玩家,是中美兩國,美國深陷修昔底德思維,中國無奈要應戰,其他國家絕大部分不想選邊站,但有可能身不由己。

中美若打仗起來,誰勝誰負?還是兩敗俱傷沒有贏家?這主要取決於中美的國力對比,而國力強弱最重要的基礎是兩國的經濟。經濟簡單而又方便的指標是GDP。中美兩國誰的GDP較大?

用市場滙率把本來以人民幣計算的中國GDP轉為美元後,美國的GDP似暫時佔優,但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卻比美國高出多兩倍。不少人有一個疑團,幾年前,中國的GDP約等於美國的75%,但今年,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展望,中國GDP卻跌到等於美國的63%

美國高物價 名義GDP虛火趨升

奇便奇在這期間,中國的GDP增速依然是一直比美國快,兩國GDP的差距理應收窄,為甚麼反而擴大了?原因其實簡單,美國通脹嚴重,物價飛升,中國的通脹則似有若無,物價十分穩定,美國的高物價,使到她虛火上升,就算實際的產量沒有變化,未扣掉通脹的名義GDP也會隨着物價上升而不斷擴大。本來美元會因通脹而貶值,但事實正好相反,美國的高利率政策人為地抬高了美元的滙價,所以才會有美國在高通脹下名義GDP大幅擴張的局面。

物價貴人民生活困難,但門面上GDP卻增加了,這正好反映出名義GDP這概念的不妥。量度國力更好更精準的方法自然是把中美的物價差別也計算在內。我們知道1美元換成人民幣後,在中國的購買力遠大於1美元在美國的購買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聯合國、中情局等機構每年都有發布用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計算的各國GDP,亦即把國與國之間物價差別都計算在內的GDP。我們一採用PPP計算的中美GDP,亦即在比較國力上更合理的GDP,上述的疑團便不復存在。

購買力平價計 中國GDP多美3

IMF估計,中國的GDP若用PPP去計算,2025年將會達到40.72萬億美元;若用市場滙率簡單地把人民幣折為美元,則是19.23萬億美元。美國(無論用PPP或是市場滙率)的GDP30.51萬億美元。從此可見,若用PPP計算,中國的GDP比美國多出33.5%

按照此方法,早在2014年左右,中國的GDP已超越美國,是名副其實的世界最大經濟體,但中國政府老是想低調,要韜光養晦,從來不願承認自己是世界第一;西方的媒體對中國是世界第一心理上也無法接受,所以也只說中國是世界第二。倒是美國中情局較為「老實」,10年前已把中國排列到世界第一。

美國除了自己有龐大的經濟容量外,也有與其他國家結盟。中國不結盟,但也發起過多個國際合作組織,例如金磚,我們也可比較一下美國盟友及中國夥伴的實力。

金磚國家的成員國一直在增加,我們不妨計算一下最初的5個成員,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南非的經濟總量。用PPP算,2025年這5個國家的GDP總量是70.98萬億美元,佔世界總GDP37.14%。整個西方世界,即美國、英國、歐盟、澳洲、甚至加上日本,加起來的GDP佔世界GDP36.26%,比不上金磚5國。若我們只集中在7國集團,即G7之上,則這7個國家GDP總和是58.81萬億美元,只等於金磚5國的82.9%,西方國家在經濟上早已失去霸主地位,他們人口也只佔世界的12%左右,但奇怪得很,她們一直都把自己當作世界,自己的觀點也視為普世價值。

其實上述IMF的數據很有可能依然低估了中國及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力量。中國有兩點是被低估了的,第一是計算PPP時所用的物價指數是以2015年作基礎而推算出來的,當年的生產與消費與今天大不相同,例如當年電動車沒那麼普遍。據「世界經濟」(World Economics)的估計,若把基礎年從2015年更新到現在,中國的GDP理應等於43.2萬億美元,不是上述的40.72萬億美元。尚有一點值得注意,中國很多生產性活動,例如父母在家督促子女溫習功課,其性質應是生產的一部分,應該算入GDP,但實際上並無數據可用,没加進GDP內。

擠走戰爭等「水份」 美GDP恐降

反觀美國,有些重要的收入肯定早已包含在GDP內,但它們是否對社會有用有建設性,應否加入,十分可疑。例如某些律師,專門挑動顧客打官司,並要求天價的賠款,他們的活動只對此等律師有利,對世界並無貢獻,但也被包括在GDP內了。另一例子是大炒家的收入,他們並無生產甚麼東西,卻可能年年賺大錢,他們的收入亦早已包含在GDP內。倘若擠走這些水份,美國的GDP恐怕會下降不少。再另一例子是戰爭,戰爭消耗也是GDP的一部分,但這不是對世界的貢獻,而是破壞。

由此觀之,中國早已是全球最大經濟體,美國不是,而且她有些活動對生產並無貢獻。

 

(香港經濟日报 2025-8-15)

8/08/2025

強徵關稅三圖謀 美國得不償失 (雷鼎鳴)

 

美國向各國實施的所謂「對等關稅」政策,經過多場談判後,已陸續有階段性的結果,市場中不確定因素減少,有利經濟。

不過,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的反覆無常,世人皆知,現在的稅率可維持多久,無人知道。從這幾年的事態演變來看,關稅的目的,已從減少貿易赤字變成脅迫別國、增加聯邦政府收入、以及使企業回歸美國的工具。都說貿易戰沒有贏家,我也不相信美國能賺到甚麼。

脅迫別國 助美增收入 工業回流

我們可先看看結果(執筆日有些結果仍未出爐,但已大致可猜到了)。除了英國及她佔領的福克蘭群島被美國微收10%的關稅外,15%的稅率已可被視為美國的「優惠」了。這些國家有個特徵,若不是有美國駐軍,便是美國能把持或有重大影響力。歐盟多數國家因北約而在軍事上要倚靠美國,日本、南韓都有美軍駐守,不敢異動,澳洲與新西蘭都是「五眼聯盟」的成員。美國對她們實施的關稅稅率便是15%。菲律賓很聽美國話,但美國也不用給她面子,19%是也。至於美國的幾個最大貿易夥伴,似乎不太聽美國的,加拿大是35%稅率,墨西哥是30%,中國則仍在談判。至於巴西,甚至瑞士,因被視為不太聽指揮,前者稅率是50%,後者39%

換言之,因軍事或其他原因失去獨立性的國家,美國可徵收「優惠稅率」;不聽話的便用重稅。順帶一提,歐盟找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去與美國談判,真是開玩笑,她究竟代表美國還是歐盟利益?難說得很。

不要誤會美國宣布了對別國徵收了高額關稅後,便是美國勝利。幾點要注意。

第一,據高盛估計,美國消費者要負起49%的關稅,37%則由進口商支付,餘下的12%成本被各國的出口商吸納了。進口商的額外成本最終也會轉嫁到美國消費者身上。

第二,得到「優惠」稅率的美國「盟友」:歐盟、五眼聯盟(減去加拿大)、日本及南韓,所輸到美國的商品在2024年佔美國進口額還不到3成。其餘的國家與美國談判並非很順利,幾個最大的入口商品來源國,墨西哥(占美國入口約15.5%)、中國(13.4%)與加拿大(12.6%),對美國都構成很大的麻煩。

第三,不要忘記貿易的本質,它的作用便是使各國能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從而大幅提高生產效率。美國對別人實施高額關稅,只會使她逐漸孤立,少了貿易,生產效率便會下降。美國人口只佔世界人口4.2%,即使加上整個西方世界與日本、南韓,人口也只是世界人口的13%,還比不上中國所佔的17%;孤立自己有可能會慢慢陰乾。

美國自己會否擔心自己長遠會走上孤立之路?很可能不會。正如近日訪港的著名經濟學家薩克斯(Jeffrey Sachs)所言,美國懷着玩撲克的賭徒心態,每局遊戲的時間很短,不會有長遠策略,而且經常要靠嚇(bluffing)。中國玩的卻是圍棋,看長遠,不怕一時一地的短綫損失,最重要的是布局,保證自己是最後勝利者。用中國象棋的語言來說,美國是「棋屎貪食卒」(廣東俗語,意思是急功近利、因小失大),容易被小利誘惑。各國都知特朗普虛榮愛面子,給他多些面子對己有利。

特急功近利 終需美消費者買單

上文提過,關稅戰的目標之一已演化成脅迫別國對美國屈服及讓利。但關稅不見得是很有效的脅迫工具,關稅的成本既然主要是由美國人自己支付,那麼別人不見得怎樣害怕,就像香港般維持零關稅,不理美國,效果也不差。久而久之,各國見到美國以關稅為脅迫工具,大有可能減低與美國的貿易,改為擴大與其他國家的貿易,美國是在為自己挖坑,掉進孤立中。有些國家似乎很怕美國,趕快與她達成協議,但這些國家有美國駐軍,她們害怕的未必是關稅,而是國家安全。

關稅能否解決美國政府的財赤問題?美國有近37萬億美元國債,1.83萬億美元財政赤字,所謂的「大而美」計劃,還會增加幾萬億美元的債務,但美國政府又不加入息稅,所以她需要其他的收入來源,關稅對此應有幫助。今年4月以後,新的關稅率雖尚未全面貫徹,但美國關稅收入已比去年同期增加近倍,特朗普食髓知味,不會願意放棄這收入來源。在歷史上,美國在19世紀及20世紀初期,並無其他稅收,只有關稅,1913年才為徵收入息稅立法,關稅的重要性變低。現在大張旗鼓搞關稅,其帶來的收入恐怕也只在聯邦政府收入的十分一左右。增加關稅還是入息稅哪一個對美國更好,不易判斷,但按照現時稅制,關稅影響普通消費者,入息稅影響高收入人士,容易出現劫貧濟富現象,加劇美國社會兩極化。

擴市場投資科創 中國最佳出路

關稅能否把流失掉的工業吸引回美國?美國在高科技產業及服務業上有比較優勢,根本不需要關稅政策去扶持。至於一些美國已失去優勢的製造業,如鋼鐵、造船、製衣等,成本較高,效率很低,人才缺乏,不是幾十個百分點的關稅所能扶持到的,勉強為之,只會挫敗美國的生產效率,壓抑其經濟增長。

面對現時情況,中國的最佳策略是甚麼?中美各有軟肋,例如美國要靠中國獲得稀土,雙方都不想撕破臉皮。中國對美國可以繼續虛與委蛇,美國有求於中國,無奈也要接受。但美國已向世界顯示出她並非靠得住的貿易夥伴,繼續推動一帶一路,擴大其他市場,並大量投資高新科技產品,消除被美國卡住的風險,才是中國當走之路。

 

(香港經濟日报 2025-8-8

 

8/01/2025

工匠精神+創新 「中國製造」再升級 (雷鼎鳴)

今年是「中國製造2025」收官之年。此計劃在201558日提出,目標是在2025年進入製造業強國行列,再走多兩步,2035年達到世界製造業強國陣營中等水平,2049年則進入強國前列。

以目前的成績而言,中國顯然已遠遠超額完成任務,現時已是全球製造業的第一強國。以製造業總產值而論,2023年已是全球的31.6%,比排名第2至第10加起來也不遑多讓!此種成就不單是產值的數量上,在質量上多個領域亦所向披靡,十分反華的魯比奧(Marco Rubio)去年也不得不承認,中國在電動車、綠色能源、造船及高鐵四大產業中已佔有領先地位,在航天科技、生物科技、先進材料、機械人與工具機、半導體已取得重大進展,只在農業機械上未達預期。

電動車綠能造船高鐵等 華領先

其實魯比奧所言已稍有過時,例如在太空科技與機械人等,中國已是最先進的參與者之一,在上述4個領先產業中,已不單是普通的領先,而是碾壓式的領先,例如造船,產量已超過其他所有國家的總和!

製造業與國防又是相輔相成、息息相關的。沒有強大的國防力量,保護不了製造業及整體經濟的發展,沒有超卓的製造業,國防科技也好不到哪裏。中國最近幾年所展現出的領先全球的高超音速導彈、立體防禦系統、第六代戰機等,不但震懾到對手,亦顯示出其製造業的非同小可。

這些成就都是無法抹殺的。西方世界曾長期低估中國的能力,現在其智者已知道過去錯得多嚴重。當然也有一批政客及媒體仍在不斷唱衰,但從中國利益的角度看,這是很好的,他們麻痺大意,會使中國有更大的空間與時間繼續和平發展,中國不用反駁這些人,讓他們糊塗下去,不知己不知彼,是求之不得的。

中國為何可取得這些成就?中國超過GDP四成的高儲蓄率,意味着每年大量資金可投資在未來,這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但更關鍵的是生產力及技術上的長足進步。缺乏新質生產力意味着投資者找不到更多可賺錢的投資機會,他們便會失去投資的誘因,儲蓄起來的錢也起不到積極作用。例如,若沒有現時先進的電池技術,電動汽車根本便發展不起來,投資也是白搭。中國在製造業上所取得輝煌成就,必然與創新能力與工匠精神有關。近年中國的創新能力與工匠精神一定有飛躍式的進步。

在香港,談論創新能力的人很多,但少人注意對經濟發展也是同樣重要的工匠精神,現在我集中只談這點。甚麼是工匠精神?我的理解是一種追求完美、對產品精雕細琢、做事認真的態度。在製造業上,德國人的工匠精神聞名於世,他們的產品亦深得世人信任。

昔做事馬虎 充斥「差不多先生」

中國的工匠精神怎麼樣?在近代史中,這倒是使人洩氣。記得中學時國文課本中,有篇胡適可能在1919年所寫、但在1924年才刊登的文章《差不多先生傳》,文中極度嘲諷那年代的中國人做事毫不認真,不求準確,自以為差不多便可。我在家中藏書中找出12冊的《胡適文集》,果然有此文,讀之確於感到過去中國人有此積習,與工匠精神完全背道而馳。

要知道,19世紀的德國早已建立了世界第一批研究型大學,100年前已孕育出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等大量科學家,工業力量也質量高超。中學時買几乎是当时最先进的计算工具計算尺(slide rule),我和同學必定買德國名廠Aristo造的,其質量就是無人能及。

歷史上,中國倒也不是一直都馬馬虎虎,宋朝時期,中國的科技及工業成就完全領先世界,讀一讀李約瑟的《中國科技史》便知。但在明代,西學東漸,中國的領先已不能說得太盡了。歐洲經歷數百年的中世紀「黑暗年代」後,又重新發現了古希臘的文明,而當中歐基理德(Euclid)所彙編的巨著《幾何原本》,更是希臘科技文明集大成之作。此書是公認除了《聖經》外,西方文明影響最大的著作,2,300多年以來出版過1,000多個版本。利瑪竇向中國介紹西學時認為不懂此書,西學便無從談起,所以與徐光啟用了大量時間繙繹此書的頭六章。徐光啟為此書作序時讚歎不已,指出其思想中包含「不用為用,眾用所基」,且其中的數學推理,「其分解擘析,亦能使人無疑」。

教育与市场誘因 引導民眾認真求質量

讀過數學,懂得幾何的人都知道這是事實,數學推理出的結果,可以十分徹底地把懷疑的空間完全排除掉。此種精神,正是工匠精神的根本,做事不做則已,一做便要追求完美。很可借,在現代社會之前,《幾何原本》的心法只在少數中國人中產生影響,以致胡適的年代中國充斥着差不多先生,人人馬馬虎虎,國勢頹敗。

中國今天似已基本上擺脫掉做事毫不認真的態度,否則根本不可能在科技與「中國製造2025」中取到如此的成績。如何做到?經濟學家相信誘因,在教育上,內地高考學生如若缺乏認真態度,便進不了好學校,一生前途受阻。在製造業上,中國要與世界展開激烈的競爭,產品質量不夠,便會在市場中吃大虧。中國的制度成功地把人民組織了起來,把人民引導上做事認真的道路,才是使中國人民脫胎換骨、培養出工匠精神的根本。

(香港經濟日报 202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