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6/2025

香港低生育難題 施政報告未解決 (雷鼎鳴 )

 今年的施政報告用了4節的篇幅談生育問題,並建議了一系列措施推高香港的生育率,反映特區政府高度重視這問題。這種重視是對的,但政府仍很可能低估了其難度。

施政報告中指出,香港新生嬰兒數目從2017年起連續下降了6年,但20232024年不跌反升,2024年更比2023年多了3,500名嬰兒,達到36,700名。

扭生育率下降趨勢? 美麗誤會

香港是否已扭轉了生育率下降的趨勢?恐怕這只是美麗的誤會!我審視過政府的人口數據,從20152020年,香港零歲人口的數量平均每年相當穩定地以年均4.24%的速度下降,但2021年下跌幅度卻突然增至16.37%2022年仍有7.24%的跌幅,2023年才稍為「正常」,只跌了5.49%,到了2024年及2025年才稍有增長。這是典型的短綫的「嬰兒潮」現象。第二次大戰期間,世界環境十分不適宜生育,所以生育率偏低,戰後十多年,世界各國的父母連忙要補回過去的不生,個個爭先恐後去生,所以新生嬰兒大增,這便是嬰兒潮世代的源頭。

20202022年,香港一直受到新冠的騷擾,各準父母當然會有戒心,要把生孩子這志業壓後一下,2023下半年以後稍高了的生育率,只是補回他們之前的延後決定而已。但可惜,這個嬰兒潮力度微弱,頂多算是個「微型嬰兒潮」。我根據政府的統計數據粗略推算一下,假設新冠沒有出現過,又再假設政府前兩年也沒有推動過鼓勵生育的措施,只是讓生育人數自然下降,那麼,2024年年中的零歲嬰兒應該有36,800人,而不是那時實際上的33,200人。2025年的情況也相若。換言之,雖然這兩年生育人數回升了,但仍未補回新冠帶來的额外跌幅,政府對此要有心理準備,其鼓勵政策收效可能極微。

不過,低生育問題依然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需要更有效的策略去解決。眾所周知,香港近30多年來一直是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地區之一。在1961年,港人的總和生育率是5.17,即一名女子平均一生人會生育超過5名孩子,到了1991年,總和生育率已跌至1.28,即這一代有112人,下一代便只得1.28人,若非寿命不断延长,人口在下滑。到了2001年,總和生育率更跌至0.932023年則只有0.7530多年的低生育,帶來了現在年輕人口比例的嚴重不足,對香港未來的發展會構成重大的威脅,香港人口老化更嚴重,政府的財政壓力也很難化解。所以若真的能動用社會資源鼓勵生育,回報可能不錯。

不過,鼓勵生育卻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世界多個國家都曾用物質獎勵等手段鼓勵生育,但可惜收效都十分微弱,很多時都是人民看到有獎勵,會把本来已在計劃中的生育稍為提早,收了獎勵再說。生育率短暫上升後便迅速打回原形。

低生育率在高度發展的經濟體幾乎是常態,不是例外,為何如此?成本高昂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全部。按現時坊間的一些說法,在港養大一名兒童,大約要600萬港元,比20多年前李麗珊替某銀行賣廣告時所說的400萬又增加了不少。當然孩子在甚麼學校讀書對此有很大影響,但若父母,尤其是母親的教育水平很高,生孩子及養育他可能會遠超600萬。這是因為生了孩子後,父母,特別是母親的事業人生規劃會大受影響,少了不少收入。

教育青年 倘沒下一代晚景淒涼

我關注生育與教育的問題有30多年,亦曾在世界頂級的經濟學報發表過這方面的文章,所以對父母的高教育與低生育率的關係十分熟悉。10多年前,我也在香港調查過,除了上述原因外,香港年輕人不熱衷生育,尚有兩個重要的經濟原因,便是樓價太高(居住面積太小,不利育兒),及教育成本高昂,這倒不單指學校學費不菲,還包括各種學習班的費用。所以若政府有提供物質刺激,我不認為是錯誤,但若養育兒成本要600萬,政府的補貼連零頭也不到,需要另尋他法。

近年繼續思考此問題,認為政策的「組合拳」尚應包括兩點,才可移風易俗,使物質刺激能有更大效果。其一是要教育現在的年輕人,使他們明白沒有下一代,或許現時生活會自由一點,但到他們七、八十歲以後,可能有不測之險,不但無人照顧,晚景淒涼,而且寂寞無垠。但因為人類壽命這麼長是一個很現代的現象,從前人生七十古來稀,所以社會中人基本上領略不到老而無家人所帶來的後果,必須多鼓勵文藝影視界多創作相關的家庭劇,使多些人明白要有下一代的好處,此種好處亦不是靠狗便可補償到。

男女分擔育兒時間成本 增誘因

其二是在人生規劃上,要調整生育的成本誰來承擔。諾貝爾得主高典(Claudia Goldin)今年初有論文詳細分析這問題,生育的主要決策者是女方,在女性教育水平大幅提高了的社會,她們工作的誘因很大,育兒的時間成本要由男女雙方公平分擔,減少對事業的影響,這應成為一種制度,一種社會的共識。高典發現,此意識一旦形成,生育的誘因會大增,美國人教育水平高,但生育率遠超香港及內地,原因正是他們有此共識。特區政府也可在參考高典的建議,政策上下些功夫。

 

(香港經濟日报 2025-9-26)

 

9/19/2025

以國暴行觸眾怒 緣何美如此偏袒?(雷鼎鳴)

 

以色列政府在加沙對巴勒斯坦人民的種族滅絕暴行,是世界上任何有良心的人都要譴責的,我認識的一些猶太人朋友,同樣對以色列政府的做法十分反感。

聯國報告 詳列以國政府暴行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聯合國人權理事會4年前已成立了一個獨立的調查委員會,專門調查以色列政府有無大搞種族滅絕,終於在周二(16日)發表了一份72頁的報告,詳細羅列出以政府的暴行,據此報告,起碼已有64,964名巴人遇害,所用手段包含甚廣,除了槍殺、轟炸等傳統軍事手段外,現時最危險的是有系統地阻礙食物運送,故意餓死在以色列控制區的巴人。

那裏的房屋9成以上已被破壞或被毁,人口不斷被強迫遷徙,食水不足並受污染,醫療系統崩潰,以色列政府似還有意識地製造困難,使巴人難以生育下一代。他們的意圖也呼之欲出,若巴勒斯坦人民死光死淨,便再無巴人領土問題,以色列便可更放心劃地為王,放心佔領。

巴勒斯坦在1948年以色列立國之時,並非無主之地,巴人在該地已居住了1,300年。1948年以色列建國時,大批猶太人跑到那裏復國,65萬人從120萬巴人原居民手中搶奪土地,所會引起的衝突不問可知。1960年巨星保羅紐曼(Paul Newman)與伊娃馬利聖(Eva Marie Saint)主演了一套電影《戰國英雄》(Exodus),並有一首流行多年的同名插曲《Exodus》,由白潘(Pat Boone)原唱。

此電影根據Leon Uris同名小說拍攝,影響極大,據說小說有2,000萬人讀過,其內容把以色列人說成是被害者,但都是英雄人物,巴人則都是怯懦的加害者,西方人(尤其是美國人)十分受此論述影響,以為道德上應支持以色列,傳媒更有把巴人描繪成恐怖分子,這是後話。

不過,有大量歷史證據證明以上論述完全錯誤,充滿歪曲偏見,我們就算用常識想想,也可知以色列佔了別人的土地,怎可能說他們是受害者?

最近兩年,以色列在加沙的濫殺無辜,已通過無遠弗屆的互聯網傳到世界。聯合國的調查不一定都可靠,但港人應早已看到大量相關的報道,再加上香港少見的戰地記者張翠容曾親身到那裏探求真相,聯合國報告的主要結論得到多方印證,應可確立。

世界的輿論在大量的證據面前,也不可能被以色列政府隻手遮天。美國校園中同情巴人的學生雖受到某些財團及政府的打壓及乱扣帽子,但承認巴勒斯坦有資格立國並加入聯合國的國家已增至147個,甚至美國的盟友,法國、英國、澳洲、加拿大也看到形勢不妙,打算承認巴勒斯坦為獨立國家。

巴人建國條件 遭以破壞殆盡

其實光是巴勒斯坦建國,也不能完全解決問題。以色列在佔領區營運多年,早已把不少巴人建國的條件破壞殆盡。例如以色列控制了當地的水資源,巴人只能得到20%的水源。現時管治巴人的「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Palestinian Authority),權力很受限制,其選出來的主席要得到以色列政府的認可,出入境也要以方批准。以方又控制着巴方的增值稅,又在巴方地區建立了不少軍方所支持的「安全社區」。巴方若不能使以方放棄掉其權力及干預,名義上的建國實在解決不了多少問題。

關鍵當然是美國的阻撓,美國早已多次在安理會中用她的一票,否決掉任何巴勒斯坦建國的動議。這裏有些奇怪,為何美國如此偏袒以色列?

美國著名政治學家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與沃爾德(Stephen Walt),曾在2007年出版了一本書專門分析以色列游說集團對美國政府的巨大影響,當中列舉出大量證據,說明美國政府幾乎已是條件反射式的支持以色列的任何行动,就算是違反美國國家利益及不道德的,美國一样會乖乖的無條件支持。二人成書於18年前,但其內容及分析今天完全沒有過時。支持以色列的種族滅絕計劃,美國以後還談甚麼道德?得罪中東諸國,連盟友也要割席,對美的利益甚有損害。但美國不但外交上全力支持以色列,還不斷向她輸血。

以游說集團強大 獲巨額美援

以國雖十分富裕,絕非貧窮,但卻是美國外援的最大受益國,到2022年為止,共獲得的美援有估計為1,500億美元,而且用錢在甚麼地方不受限制。以方雖然獲利甚多,但在國際上卻又常做出不少違反美國利益之事,並非可靠的盟友。

美國為何如此愚笨?主要原因是自60年代中期以後,其在美的游說集團非常強大,美國的政客要有一官半職,得罪這些控制不少傳媒、智庫、財團及政治組織的利益集團,是自尋死路。是耶非耶?可讀一讀米氏等人大作的詳實論據。

 

(香港经济日报 2025-9-19

9/12/2025

實力強弱大逆轉 京閱兵後美怎自處 (雷鼎鳴)

 

93日大閱兵全球好評如潮,但總有三類人很不高興,他們是香港的小黃人、台灣的台獨分子及美國的反華政客。前兩類人沒有重要影響力,可以不理;但美國把中國看成是主要競爭者,這些政客怎麼想,我們倒要知己知彼。

美國政客質素低劣,連中國人不可能有創新能力此種不斷被事實打臉的說話也講得出,他們見到中國軍容鼎盛,心理自會失去平衡,我們倒沒有義務要教育他們。不過,美國社會人才濟濟,總會有不少精英分子會更明白當前世界形勢,他們的觀點終會把美國的主流思想帶回較現實的路徑,他們的判斷是我們要重視的。中國的實力,他們並不無知,閱兵所顯示出的武器之先進及士兵的紀律性,他們一早便知道。這裏選出兩篇很有代表性的文章,皆是閱兵前所寫,很能反映美國精英對中國的態度已起重要變化,更重要的是,他們雖然知道美國處於劣勢,但尚未放棄掙扎,他們建議的對付中國的策略才最值得我們注意。

規模效應 中國總體實力超美

第一篇是美國前副國務卿坎貝爾(Kurt Campbell)及拜登年代也曾在國務院任高職的印度裔中國通杜如松(Rush Doshi)今年在《外交事務》56月號所發表的文章《低估了中國》(Underestimating China)。他們認為美國朝野嚴重地低估了中國的實力,並對此感到十分焦慮。他們列舉出大量證據,證明中國的總體實力在多種維度上可能已超越了美國。本欄的讀者對他們提出的論證不會感到陌生,因為我過去也常對這些論據有所討論。例如,他們指出,中國的GDP若用購買力平價計算,早已是世界第一,製造業產值尚高於排名第2至第10的總和,世界一半的化學品由中國生產,一半的船中國造,三分二的電動車,80%的消費者無人飛機,90%的太陽能光伏板及90%的經提煉的稀土皆產自中國。在戰爭期間,製造業而不是服務業才是更重要。

坎貝爾與杜如松都感到形勢不妙,他們認為造成此結果的原因在於規模效應的威力。中國經濟體巨大,人口眾多,生產時成本會有優勢,正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美國,因工業規模遠大於德國及英國,所以能迅速地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軍工廠,連蘇聯也從她處買了不少武器。美國能贏得二戰,便是靠其規模效應。但今天時移世易,美國的製造業產值連中國的一半也不到,怎能不叫他們害怕。

他們建議的「解決」方法便是加強與歐盟、英國、日本、南韓、澳洲、加拿大、印度、墨西哥、新西蘭的結盟,若成功,其同盟的GDP用購買力平價計,會兩倍於中國。

若一對一與華對決 美勝算低

這個設想很美好,但美國早已得罪很多這些國家,而且中國是世界上120多個國家最大的貿易夥伴,她們如何會願意走上美國的戰車?美國也非完全無計可施,若她能對她的盟國派發利益,而不是制裁或不制裁,或許有點用處,但美國財困,只想別人養活她,不是她養活別人,此事終難成功。

上述反映的是,美國的精英已明白,一對一美國與中國對決,美國勝不了,所以要找人幫助,此種心態與其過去的以為自己天下無敵已起變化。

第二篇文章所針對的,便是一旦軍事上美國與中國在台海上開戰,美國究竟有沒有能力保得住台獨分子,而不单是有無意志去保住台獨。

這篇文章由兩位軍事專家安德森(Nicholas Anderson)及普雷斯(Daryl Press)所寫,在頂尖刊物《國際安全》(International Security)今年81日發表。他們就問,美國打不打得過中國?用甚麼戰術才能使美國的成本效益會好一點。

他們知道中國的導彈比美國先進,數量也多很多,雖在台海戰爭中制空權非常重要,但他們完全不提美國可利用自己的航母,原因很簡單,他們知道中國擊沉航母是手到擒來之事,所以一打仗,航母都要躲得遠遠。沒有航母靠甚麼奪取制空權?是靠美國在附近的陸地上大大小小24個空軍基地。

專家:台海倘開戰 美勿硬碰

這兩位軍事專家其實一點也不樂觀,他們反對美國空軍與中國硬碰,並估計若如此,美國的戰機可能會損失殆半,太過慘重,所以他們建議的,其實是一種面對強大敵人的游擊戰。

首先,不要與中國爭鋒,讓她派兵到台灣去,但因兩岸會有頻繁的戰艦及運輸活動,可在這些活動出現時才派戰機去突袭騷擾,使中國的成本增加,主動權又在美國手上。中國不會反擊,炸掉美國的軍事基地嗎?他們認為會,但最符合成本之道是在這些機場建設300個「硬化飛機掩體」(Hardened Aircraft Shelters)以保護飛機。這些掩體每個成本幾百萬美元,他們認為划算。南韓有770個這些掩體,但沒有這麼多飛機,所以他們也希望美國能逼南韓讓出一部分來。這些方案,我不相信能頂得住中國的轟炸,但卻可反映出,美國的戰略家在面對中國時,已不敢不可一世,要重視防守了。

(香港經濟日报 2025-9-12)

9/05/2025

「能戰才能止戰」 中國大閱兵震懾美日 (雷鼎鳴)

 

93日有大閱兵,事情一早在新聞報道中得知,朋友中,不論在香港或在海外的,亦有奔走相告,期待一睹中國軍威。我校本來有抗日戰爭的紀念活動,我也被邀參加,但怕看不全直播,決定還是留在家中看電視。

這次閱兵萬眾期待,但其實它的「前奏」,在天津舉行的「上合組織」年會也是十分重要。「上合」是世界最大的區域性組織,成員國人口達34億,是整個西方世界加上日本、南韓、澳洲的3倍,面積3,600萬平方公里,是亞歐大陸的六成,如此龐大的國際網絡,自然也是重要的外交平台,所以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要來,顯示西方無法孤立他,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與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鬧翻了,也要到天津強化與中國及其他國家的關係。

九三閱兵整齊威武 美士兵懶散

至於大閱兵本身,是為紀念抗日及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而設,日本自然心生不忿,到處游說別人不要參加,但這可擋不了中國展演的充滿震懾性的軍威。1999年中國50周年國慶日,北京也有閱兵,我當時在港通過電視觀賞,已深感震撼。但見一塊塊整齊完美的方隊大踏步而來,任何想侵略中國的外敵,真的要掂量一下自己會否被滅掉。今次的閱兵,方隊一樣整齊威武,就算是女兵,「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颯爽英姿五尺槍」也使人目不暇給。單從觀賞上,中國的閱兵無疑都是視覺的享受。

有比較才會有傷害,今年特朗普生日那天,華盛頓也搞閱兵。但堂堂超級大國,閱兵卻是使人失望。受閱士兵人人垂頭喪氣,衣冠不整,操兵時步伐有如閒庭信步,或到街市買菜的模樣,使人不禁心起疑竇,美國是否打仗太多,連士兵也開始厭戰?有人會說,美國發動戰爭頻密,經驗豐富,懶懶散散也可能打敗沒有實戰經驗的中國。我不接受這種說法,中國在閱兵中展現出的精氣神,正有如一群長期在深山練好了絕世武功的年輕高手,雖沒有美國到處撩是鬥非所積累的打架經驗,但內功深厚,紀律嚴明,吃得了苦,贏面更大。

很多人最感興趣的是閱兵今次所展現的新武器。我近年對中國的武器發展頗有留意,但一樣被閱兵中出現的新武器弄得手忙腳亂,來不及把它們的型號都記錄下來,以待研究。記憶中有大量未見過的新武器,例如洲際彈道導彈東風61及東風5C,都是威力驚人。東風5C已經十分厲害,速度可達音速19倍,又能變軌,並可帶10枚分導式核彈頭,是可覆蓋全球、擋無可擋的導彈。東風61是第一次亮相,能飛1.5萬公里,比東風5C還要犀利。這些及其他各型號的飛彈、五代戰機、無人機、潛艇等無不使人畏懼,綜合起來,只有一個效果,便是震懾!

多款新武器亮相 打擊可覆蓋全球

中國要告訴別國的是:中國劍鋒所指,可對任何國家的本土構成重大打擊。中國不願意轟炸美國本土,但卻有能力這樣做。「能戰才能止戰」,在戰略上中國的能力十分重要。如果美國不攻擊中國本土,美國便不用擔心中國以牙還牙,一樣炸掉美國的城市。美國早有戰略家推演過,在中國離岸不遠開戰,美國絕打不贏中國,而攻入或轟炸中國本土又必會遭到報復,承受不起代價,那麼在軍事上美國對中國已沒有甚麼有用的優勢,台灣問題美國要沾手也是自討苦吃,得不到好處。

中國有如此精良的裝備及訓練有素的士兵,當然有成本。2025年中國軍費1.78萬億元人民幣,大約等於GDP1.25%,以國際標準看來,比例是非常低了。但因中國製造業獨步全球,這1.78萬億元的購買力可能等於在美國4萬億元人民幣(或其當量的美元)的購買力,所以能造得出這麼多先進的武器。

今次閱兵的主題是紀念抗日,日本朝野當然滿不是味兒,但這是顧不上他們的感受了。網上近日流傳左宗棠當年評價日本人的名言:「知小禮而無大義,拘小節而無大德,重末節而輕廉恥,畏威而不懷德,強必盜寇,弱必卑伏。」真是一針見血!

警示美日 沾手台海只會自討苦吃

網上所見,歷史上中外不少名人也有近似看法。1944年,美國政府委託知名人類學家本納迪(Ruth Benedict)研究日本民族性,寫成一書《菊花與劍》,所得結論與左公非常接近,美國亦按此制定對日政策,幾十年來把欺善怕恶的日本拿捏得死死的。

中國似乎已從戰後「以德報怨」的迷思醒悟過來,今次閱兵亦在告訴日本,在台海上搞小動作是要承受代價的。我有很多日本朋友、舊同事、老師和學生(第一位在我指導下寫博士論文的學生便是日本人),我愛好和平,不喜歡震懾別人,但日本的政客及不少人民卻正如上面左公所描述,這正指出今次閱兵所顯露出的中國對日策略十分正確。

 

香港经济日报 202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