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2012

網上課程 教育界互掘墳墓 (雷鼎鳴)


近年國際上出現了一種新的教學模式,英名喚作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中文大可稱為「大規模開放在綫課程」,有人認為會根本性改變未來的授課方法,影響可大可小。上月我校高層舉行每年一次的集思會,其中不少時間也用在討論MOOCs之上,不少同事似乎都躍躍欲試,要積極參與此等計劃。


這是甚麼玩意兒?現在互聯網無遠弗屆,一部電腦在手,在有WiFi的地方,自可與整個世界聯絡上,我們上課是否還要早上八時許便睡眼惺忪的跑到課室中去?有一些世界頂級學府已囑其教授把所授之課拍成錄像放在網上,自由開放,讓全世界的人都可免費學習。學生有疑難,在網上提交問題也非難事。有些受歡迎的課,據說登記的學生數以萬計,人數太多,教授應付不了,學生可自行投票決定哪些問題最值得教授回應等等。


科網股爆破 無疾而終

此等在綫上課,說新也不是全新,在90年代早已有牟利學府推動過,但在科網股爆破時,不少這樣的課程便無疾而終。現在的新,似乎在於兩方面,一是網上技術比90年代時先進得多,學生之間或與教授的溝通更加方便。二是不少名牌大學都各自組合,參與了此種課程。我校所參加的,有個怪名稱,叫Coursera,此公司為史丹福兩位教授所創,二人一位是曾奪得天才獎MacArthur Award的電腦女教授哥拉(Daphne Koller),及她的同事、曾住過香港的Andrew Ng。已參加此合作計劃的有普林斯頓、加州理工、哥倫比亞、史丹福等35所大學。


難評估學生進度 極少數可獲利潤

在綫課程有明顯的優點,最重要的自然是成本低但可以容納極大量的學生。有人也認為在綫課程的平均質量會較高,因為大學會找來一些星級教授去擦亮招牌,表現不佳的,學生會避之則吉,自動淘汰。


弱點也是明顯的。不少學生學習是為了文憑,但若要文憑便必須對學生的學習進度進行評估。在家中自由學習,校方怎知學生有無請槍或抄襲作弊?就算有學位頒發,世人也容易對此等在綫學位抱懷疑態度,認為其並非貨真價實。另一弱點便是它尚未找出經得起考驗的商業模式。當課程仍如現在般免費提供(Coursera等公司目的是牟利,但仍未有利潤),註冊登記的人自然極多,但一旦收費又如何?2000年科網股泡沫出現時,不少人都認為可以不計較利潤,只看點擊率,但泡沫爆破後,大家才如夢初醒,知道經濟規律不能違背。


我對這些課程不是反對者,但卻是懷疑者。大家都認為不參與便會被淘汰,但若參與後誰會勝出?我看最後可能只有極少數可勝出。既然有哈佛課程可參加,為甚麼還要花時間上野雞學校的課?勝出者可能獲利極豐,但失敗者卻一無所有。此等局面有如奧運比賽,取得金牌的可獲獎金無數,跑步慢了0.1秒的,卻湮沒人間,而且湮沒的機會率遠遠大於成功的機會。此種形勢可能使教育這行業失去吸引力,少人願意入行。但這樣一來,長遠而言,教育的質量又可能倒退。其情況可能近似互聯網打垮了印刷刊物,連《新聞周刊》也要停印,後果可見一斑。所以我認為這類計劃,是教育界中人互掘對手的墳墓,最後能生存的不會很多

(Sky Post    2012-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