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2025

港連年巨額財赤 重見盈餘該怎辦 (雷鼎鳴)

 

今年財政預算案最受市民關注重點之一,是究竟財政赤字有多大,或財政儲備甚麼時候被用光。

引起此種關注的原因應是傳聞中的赤字很大。較早前政府對2024年度赤字的估計是1,438億港元,但若減去政府發債的「收入」958億元,赤字便只是480億元,後者似乎也是較多人記得住的數字。不過,後來又有傳聞,赤字不是400多億,而是1,000億,再加上原來政府還額外借了958億,並把這當作收入,真正的赤字是接近2,000億元,這便不能不使人擔心香港政府的財政是否不太穩定。

財政儲備 6年內蒸發4910

審慎理財對香港十分重要,尤其是在今天充滿挑戰的環境下更是如此。我們須先搞清楚實際的財政狀況究竟是否壞透還是仍有實力,我們也不用否定今天的財政能力有所退步,並應找出變得糟糕的原因。當然,香港應如何用錢也是重要的問題,篇幅有限,將來另外為文討論之。

財赤與儲備多少,都是每天都在變的數字,而且口徑不同,我們宜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之。過去幾年,黑暴及新冠都對香港的公共財政構成破壞,201811月黑暴之前,特區政府的財政儲備是10,944億港元,202411月,卻跌至6,034億港元,6年內足足蒸發掉4,910億元,等於平均每名港人少了6.5萬元儲備。

但這便足以反映財赤帶來的損耗嗎?上文提過,政府過去多年有發行債券,借回來的錢被當作收入。技術上此種做法在會計上有其理由,借回來的錢可歸入債券基金,用以支付基建等非經常性開支,還錢及利息可當作政府開支的一部分從基金中撥出。

不過,從經濟意義上,我們倒是應該把借回來將來要還的錢當作是暫時填補赤字的工具,而不是政府收入的一部分。我們若把每年政府的總收入減去總開支,自可得出盈餘或赤字,按此計算,從2019年第二季到2024年第三季這5年半內,特區政府共錄得財赤7,726億元。此數字與上述4,910億元的差別,我估計是因政府債券填補了部分儲備所致。

儲備減少了這麼多,是否香港公共財政上已到窮途末路,危機四伏呢?倒未至於斯。特區政府除了財政儲備外,尚控有兩筆巨款,一是歷年政府外滙投資回報積累起來的基金權益,202411月共7,531億,比財政儲備更多,且財爺完全有權動用;二是政府基金及法定組織存款,共3,800億。這些都尚未包括政府不應動用,用以支持聯繫滙率的外滙儲備,亦即等同19,500億港元的貨幣基礎。香港公共財政目前仍算十分健康,香港有財力發展經濟。

人口老化生育率低 財政添壓

話雖如此,財政赤字幅度這麼大,儲備耗得這麼快,肯定應響起警鐘,我們需找出造成財赤的幾個決定性因素。其實早在20132015期間,特區政府成立的「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我也是成員)早已預測會有今天這局面。當時政府每年仍頗有盈餘,但卻注意到香港人口老化十分嚴重,老年人長壽得很,在世界位居前列,但總和生育率卻低企,女性一生平均只生育一名小孩,所以香港社會極度缺乏年輕人接班,工作人口又要扶養大量老人。沒有這麼多工作人口讓政府抽稅,政府在醫療、福利、房屋、交通等項目上要照顧的老人一直有增無減,尤其是在非常勤勞的嬰兒潮世代(19461965年出生)相繼退休後,政府的財政壓力更是劇增。

「工作小組」當時推算過,若聽任財政開支如當年缺乏足夠節制般增長,到了2021年便會出現財赤,2028年期間便會用盡財政儲備。「小組」報告出來後,政府也有落實一些節約措施,但這些都被後來的黑暴風波及新冠疫情打得花果飄零,財赤也提早2020年出現,若今天不重新貫徹審慎理財,2028年左右,誰敢保證財政儲備不會歸零?

大力推創科 衍生新質生產力

這絕非危言聳聽。2024年,港人年齡的中位數已達48.9歲,相對每1001564歲的港人,便有3565歲或以上的長者,到了2046年,還會增至56名。

要減少財赤,重見盈餘,搞好經濟當然是必然要的途徑。人口老化,勞動力減少對經濟有負面影響,但香港雖有人移民到英國等地,香港人口卻仍在上升,勞動人口尚算穩定,這應是有新移民來港的影響,這些人當中,頗有高端人才。不過,香港經濟復甦緩慢,現時實質GDP還稍低於2018年,工商界投資意慾不高。我相信要走出此景況,需要有創新科技來衍生出新質生產力。沒有生產力的進步,投資者不易找到新的可賺錢的投資機會,因此也不願投資。政府大力推動創新科技是對的,方法是否正確,尚待觀察。若這方面做好,公共財政可能會再出現盈餘。

(香港经济日报 2025-1-17)

1/10/2025

特朗普威脅吞併別國領土 意欲何為?(雷鼎鳴)

 

特朗普(Donald Trump)未上任已在大放厥詞,既說要「收回」巴拿馬運河,又要丹麥把格陵蘭賣給美國,更過分的是把主權大國加拿大稱作美國的第51個州。

對此等侮辱性言論,其總理杜魯多(Justin Trudeau)竟不敢置一詞。杜魯多對美國的指令一直以來都忠實執行,現在要下台了,不但得不到一絲美國的安慰,素來不喜歡他的特朗普還要踩上一腳。

特朗普在擴充領土方面如此密集發出恫嚇言論,究竟意欲何為?在國際關係上,以堂堂候任美國總統之尊,在丹麥已表明格陵蘭是「非賣品」後,仍叫別人放棄領土,因為這個大島美國有用,若不放棄,便要對丹麥大加關稅,這是何等的霸權無賴!

對巴拿馬,美國在1989年已有不顧聯合國的反對,派兵入侵並抓捕其總統的先例,難保不會故技重施。至於加拿大,美國一樣在揮舞關稅大棒,估計還會有後着。

巴拿馬懷璧其罪 擁全球重要水道

特朗普是否只是在吹吹水,過點口癮,不能太認真?我相信以美國的霸權本性,特朗普對這些地方都是垂涎三尺的。

究竟這3個地方對美國有何價值,值得她不顧形象悍然展開巧取豪奪的架勢?巴拿馬運河的價值是顯而易見的,特朗普埋怨巴拿馬對過境的美國船隻徵收的費用太高,加上巴拿馬政府在2021年又再與「長江和記實業集團」續了25年的約,容許它管理運河進出兩端的港口,美國的政客大感不滿,干脆亂指長和是中國共產黨,這個指控,港人難免要掩嘴失笑。

不過,欲加之罪何患無詞,巴拿馬只得400多萬人口,GDP幾乎只及香港四分之一,如此弱國,卻擁有全球最重要水道之一,懷璧其罪,巴拿馬未必能頂得住壓力。

格陵蘭資源豐 美欲奪北極圈航道

格陵蘭面積巨大,等於整個美國的22%,但人口卻只得5.6萬多人,其位處極北苦寒之地,經濟難以發展起來並不奇怪。不過,此島天然資源豐富,有鈾及稀土,後者又有中國幫其開採。長期而言,它的最重要價值也許是它位處北極圈地帶,在地球暖化後,北極圈航道漸可通行,格陵蘭的地位便會舉足輕重。美國最想奪得的,應便是北極圈航道的控制權。以強凌弱,不擇手段,仍是美國在國際關係上的本色。

加拿大複雜一些。美國GDP是加拿大的1213倍,人口是她的8.81倍,兩國強弱懸殊。加拿大75%出口的目的地是美國,入口的56%則來自美國,對美國出口的量等於加拿大GDP25%,對美的貿易盈餘1,410億美元,等於GDP6.5%。由此可知,加拿大對美倚靠甚深,美國威脅向加拿大徵收25%的關稅,加拿大不易應付。加拿大歷任政府倒應為此負上責任,過去9年,杜魯多對美國總統忠誠如犬,或許以為美國總會念着舊情,不會對加拿大開刀,所以沒有在國際貿易上多元化。經此一役,若加拿大仍相信美國不會對她怎麼樣,便只能自歎其愚了。

倡加國成第51州 助減慢美衰落

美國對加拿大的興趣可能也是最大。若是吞併了加拿大,美國的GDP立時便多了8%左右,人口多了11.4%,這些增加雖不算很大,但總算可為不斷衰落的美國沖喜一下。美國要計算的,便是值不值得為這8%左右的GDP,去應付吞併一個這麼大的國家後,所帶來的十分複雜的後遺症。特朗普最感興趣的,恐怕也是加拿大在北極圈中的大量領土,光是在北冰洋加拿大擁有主權的島嶼,便有36,563個,地球繼續暖化後,這條新的航道極具戰略意義。

特朗普聲稱很多加拿大人,都愛死把加拿大納入美國的第51個州,此種自我吹噓,若是十分真實,他便不用補上一段:「若加入了美國,便不用交關稅了,而且稅率會降低很多,又不再怕中俄對加拿大的安全威脅了。」其實中俄哪有威脅過加拿大,最嚴重的威脅正是來自美國,把你吞併掉,若不答應便加關稅,這還不是威脅?!

美國在這3個地方的直接博弈對手是國力懸殊的巴拿馬,毫無戰鬥力的丹麥及加拿大。對加拿大而言,選擇美國還有入息稅率可減的吸引力。美國稅率不低,但加拿大更高,也許不少加拿大人會覺得可以考慮。

美國在這些國家面前,或可予取予攜,從而減慢其衰落之勢。但今天的中國用購買力平價計算,GDP已是美國的1.3倍,美國就算多了個加拿大,經濟實力上依然不可避免地追不上中國。況且合併會帶來諸多內外困擾,拖着美國發展,反而使到中國有更多時間去發展科技與經濟。

 

(香港经济日报 2025-1-10

1/03/2025

緊跟美國如搭「賊船」 沒有好下場 (雷鼎鳴)

 

過去幾十年,國與國之間貿易額大幅上升,國際分工也顯得更明顯,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生產所有商品,很多都要倚靠外國。此種互相倚賴,本可締造更穩定的和平,你要靠別人供貨及買你的產品,怎會有誘因攻打你的貿易夥伴?

但世事卻往往被愚蠢及貪婪弄得面目全非,美國因為相信不少國家都要倚賴她,遂把此當成武器,誰不聽她,她便發動貿易戰逼別國就範,但她似乎不明白,自己也要倚賴別國,她們一樣也可發動反擊。自由貿易,全球經濟一體化,在此勢態下變得岌岌可危,大爭的世界逐漸顯露,合作則減少。但這裏有一奇怪的現象,在大爭的世界中,愈是站隊美國,愈是為美國辦事的,便愈是倒楣,其國家領導人的民望愈可能低處未算低,若未下台的,恐怕也撑不了多久。

特朗普諷 加國可成美第51個州

此種現象例子很多,加拿大是美國鄰居,一向與美關係良好,自總理杜魯多(Justin Trudeau)上台後,更不敢違抗美國的旨意。遠有華為孟晚舟事件,她沒有違反加拿大法律,只是路過,也被抓捕軟禁;近有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兩次聲稱可把加拿大變成美國的第51個州,杜魯多可成州長,看來不是失言,如此侮辱性的言論,杜魯多竟甘之如飴,活像一名被訓示的學童,真有辱國體。

但這並不等於美國對加拿大及杜魯多都會因此而大加愛護,特朗普只給加拿大兩個選擇:要麼接受施於加拿大的25%關稅;要麼便矮化為美國的一個州。杜魯多站在美國一邊反華不遺餘力,喪權辱國,經濟也停頓,202412月支持率只得29%,反對率68%,下次大選,不敗幾稀矣,但美國對加拿大經濟落井下石有之,卻無任何挽救加拿大經濟或杜魯多的措施。

美國在歐洲也有不少盟友,理論上整個北約都是,而其中實力最強的是德國,但她一樣受到美國嚴重的拖累。美國一向反對德國向俄羅斯買天然氣,所以曾要脅制裁俄德之間的天然氣管道「北溪2號」,現時的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在201912月,他任副總理時也腰板挺硬,批評美國的做法。但美國主導的北約挑動起俄烏戰爭後,不但把北約其他成員都拖下水,經濟消耗沒完沒了,「北溪2號」還神秘地被炸掉,德國等倚賴俄羅斯天然氣的國家不得不轉向昂貴得多的美國購買,至於是誰炸掉主權國家德國的輸氣管,大家心知肚明,但朔爾茨卻只能噤若寒蟬。

此君的民望在上任之初本來不錯,202214日的調查,支持率高達65%,當年3月更升至73%,但202411月已跌至37%。民望下跌的因素不少,但經濟不景分量極重,2024年德國的GDP一般預期會下跌0.1%,若無美國的拖累,本來是歐洲經濟火車頭的德國哪會致此?朔爾茨總理之位保不住,已無懸念。

《廣場協議》 日本經濟失落30

若論緊跟美國跟得最貼的大國,非日本莫屬。但美國有眷顧過日本的經濟嗎?80年代日本經濟如日中天,高新創意產品不斷出現,經濟實力大有蓋過美國之勢,引起了美國的警戒。日本被迫簽了《廣場協議》,再加上在芯片研發領先世界的東芝等巨企被美國制裁,日本不但經濟衰足30多年,連過去的創新能力也似突然一去無蹤。

來到今天,日本更無實力在美國面前挺起腰骨,美國過去三年的高利率政策,逼得日圓大幅貶值,貶了多少?近三分一!日本擺脫了通縮,遊客也增多,但日本人民卻苦通脹之重臨。在政治上完全配合美國遏華政策的岸田文雄內閣,在岸田離任前夕,公眾支持率竟跌至15.5%

下場最悲慘的,很可能是南韓的總統尹錫悅。此君一反上任總統文在寅力求在中美之間保持平衡的國策,不但完全親美,更與南韓人民有世仇的日本愈走愈近,但同樣要黯然下台。從前南韓被視作四小龍期間,經濟平均年增長率高達6.4%,其央行卻預測明年增長只有1%。經濟停滯及生活成本高漲,使人民開始叫苦連天,7成南韓人對此感到十分焦慮。8個南韓有優勢的領域中,7個已被中國超越,例如本來領先全球的南韓造船業,不但去年已被中國超越,且排名大有被中國拋離之勢。尹錫悅在11月下旬的支持率已跌至19%1214日被彈劾,現時法院還批准對他的拘捕令,他是否要在獄中度過餘生?不知道。美國會否救他?恐怕不會。

尹錫悅親美 釀內亂黯然下台

親美的國家或政客是否便都會碰上厄運?以上及大量其他例子,如英國、菲律賓等,似乎顯示此事的概率不低,這背後應當有些規律性的理由。美國愈來愈只顧自己利益,再加上美國自己正在衰落,緊跟美國的好比上了一艘極度自私的人當船長的「賊船」,後果堪虞。特朗普上台後,「美國優先」更是已宣之於口,親美國的前景不會變好。

 

(香港經濟日2025-1-3)

 

 

12/27/2024

澳門這中央的掌上明珠 (雷鼎鳴)

上周三至五(1820日),澳門回歸25周年紀念,國家主席習近平赴澳視察兼主持新特首宣誓儀式,並在1219日到我現時工作地點澳門科技大學參觀訪問。

我適逢其會,近距離的觀察習近平主席的訪問。校方把此事視作歷史性的大事,自然作好一切準備。有大批學生夾道歡迎及夾道相送,及在圖書館外大堂聽習主席演說,事前都有綵排,以防意外。

習主席早上10時半在大堂出現並演說,學生6時便已集合等候。不要以為要他們這麼早起來,他們便會感到苦不堪言。我現場所見,他們興奮激動之情溢於言表,裝不出來的,等候期間還唱了不少歌曲打氣,青春便如此動人!

在隔了兩天的分享會中,可清楚感受到不少在場師生把這次訪問視作他們一生中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校方也肯定把它看成是校史中的里程碑及大學的成就。

澳人口不到70萬 財儲卻超港

年前哈佛大學曾在中國進行過長時間的民意調查,發現人民對政府的擁護度高達90%以上,冠絕全球,這與西方政客與媒體所希望給予別人的印象,大異其趣。從這次觀察看來,哈佛的調查更符合實際。

習近平在演說中把澳門形容為中央的「掌上明珠」,在香港頗引起羡慕及對香港自身的恨鐵不成鋼。記憶所及,其實中央也曾把香港形容為「掌上明珠」,港人毋須失落。

澳門以彈丸之地能得此稱號,實有其了不起的成就支撑着。一個丁點大的地方,人口不到70萬,2023年人均GDP竟達52.87萬港元,比同期香港的39.56萬港元高出33.6%。在金光大道與澳科大交界的圓形地天橋放眼遠眺澳門的璀璨,你不會懷疑此地的旅遊博彩業早已將拉斯維加斯遠遠拋在後面。過去幾年,澳門雖被新冠重創而且年年派錢,但政府財政卻依然年年保持盈餘,今年9月財政儲備高達6,170億澳門元,香港縱然人口是澳門的11倍,財政儲備卻跌破了6,000億,而且這還未有扣掉香港政府的欠債!其他亮麗的數字也甚多,例如澳門的人均壽命超過85歲,在世界中僅次於另一賭城摩納哥的89歲。高等院校學生也從1999年的8,909名學生擴充至2023年的55,611人,基本上已做到誰想讀大學都可入學的目標。

澳成果斐然 一國兩制鮮活例子

習近平及中央厚愛澳門,除了澳門真有實力以外,也許還另有一重要原因。香港與澳門都實施「一國兩制」,香港問題比較複雜,港人幾年前已領教過,在境外勢力明的暗的干擾下,不設防的香港可以被搞得一團糟,反觀澳門,外部勢力影響不大,反而是一個較為純淨的「一國兩制」實驗室,而且實驗成果斐然,以後有人批評「一國兩制」時,中央倒可亮出澳門這鮮活例子,平息眾議,這怎叫中央不對澳門讚譽有嘉?

你若以為習近平只看到澳門的成績,看不到她面對的挑戰,那便大錯特錯。我主理的澳科大「發展經濟學研究所」事前與清華大學的「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合作,檢視了澳門的發展經驗及政策研究,已完成報告的上半部,所以我對習主席的用語十分敏感。他期盼澳門經濟要「適度多元化」,這正是關鍵所在,此詞包含「適度」及「多元化」兩部分,都是精準的要求。

適度多元化 拓「高精尖」科技

眾所周知,澳門得天獨厚,是全中國唯一一處可容許博彩業的地方。有此優惠政策,澳門可把本來流到國外的賭款截回澳門,經濟可保繁榮。但若只靠博彩業及與其同步變動的旅遊娛樂業,她的經濟會因外部環境的變動而大幅波動,所以必須用經濟多元化來化解之。但多元化卻不能過火,放棄博彩業自然不智,而且澳門人口較少,絕不可能同時搞出多個不同而又發達的經濟板塊,所以選擇發展甚麼,便要十分講究,不能盲目。

習主席到澳科大視察,是他第一次訪問港澳的大專院校校園,澳科大得此殊榮,估計是因為她有兩個國家實驗室,研究中草藥及太空科技,去年發射的澳科大人造衛星一號,更得到習主席來信嘉許,我的同事張可可教授團隊,立了大功。此例亦讓習主席得到根據,澳門的多元化,不用排除「高精尖」的領域。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时,我們在成績面前更應尋找短板。就我的觀察及與同事的交流,澳門人有點過分舒服,她的人均GDP高於香港,但在職人員月薪中位數是19,417港元,比香港的月薪中位數21,900元差了12.8個百分點,但這可靠每年一次派錢及各種十分慷慨的福利補償。在幾乎與世無爭和平環境中,普通人民很難培養出一種隨時願意奮身戰鬥的戰狼性格,有此鬥心之人或許更一早去了香港或內地拼搏。留在澳門的,過着平凡日子賺取比香港低的薪水及領取福利便可。當然不是所有澳門人都如此,但若此種心態变得普遍,便不会有利於她闖出新天地,打造出新質生產力,及將其經濟多元化。不過,也許不少港人也有此「毛病」。

(香港經濟日2024-12-27)

  

12/20/2024

美國還有多少司法獨立? (雷鼎鳴)

 

很多曾長期在美國居住的朋友都有感歎,今天的美國與從前的,不像是同一個國家。

從前美國標榜自由、民主、法治,並以己為燈塔,照亮全人類。在社會倫理中,往往把「愛」突出,為主要的價值觀,越戰時期,要求和平的口號更是深入民心。

但今天的美國發動的戰爭之多,早已使她穩穩地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好戰的國家,沒有之一,哪還能不臉紅的說自己是和平使者?加沙的種族滅絕,教宗受不了,美國的政客卻毫不動容,哪裏還有「愛」的影子?近日十分矚目的,卻是一連串使人「耳目一新」的特赦,把法治的外衣也脫掉了。

拜登無大選顧慮 即特赦兒子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特赦自己的兒子亨特(Hunter Biden),過程頗為講究。在總統大選前,拜登多次表明不會赦免已被法庭審判定罪、自己也認罪的兒子,原因恐怕是害怕影響選情。但民主黨輸掉後,再沒有這顧慮,拜登便立時變臉。他特赦的範圍包含甚廣,是無條件及全面的特赦,從201411日至2024121日這10年中,無論他幹過甚麼事,一律都無罪,以後也不能追究。

美國總統確有被其憲法賦予的特權可以赦免任何人,但赦免自己的親人在政治上很不好看。中國也有「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說法,所以拜登總也要擺擺樣子,以挽回自己的名譽。他用的藉口是兒子是受到政治迫害,若非他是拜登的兒子,他根本不會被整。這只有兩種可能性:第一,亨特只是個政治犯,他原本無辜,只是美國法庭不公正,判他入獄而已;第二,法庭十分公正,但拜登利用權勢否定法庭。這兩種可能都大損美國的名譽,他接着一天內對近1,500人減刑及赦免了39人,應是沖淡一下他特赦自己親人的惡評。

若說只有拜登胡搞也是不對。古有克林頓(Bill Clinton),今有特朗普(Donald Trump),更惡劣的也可做得出。克林頓在總統任期最後一天,特赦了140人及替幾人減刑,其中包括在芝加哥及紐約市放炸彈被判囚35105年的重犯。但最為使人側目的,是因逃稅4,500萬美元,跑到瑞士的富豪里奇(Marc Rich)。此君的前妻有捐款給克林頓與希拉莉(Hillary Clinton),外界若把此解讀為行賄便可免罪,克林頓亦不易辯駁。

美總統濫用特赦權 早有先例

要說濫用特赦權,特朗普不會屈居人後。他上次在任時,特赦過237人,人數上遠比不上奧巴馬(Barack Obama)共赦免過的1,927人,但特朗普很有針對性,他的盟友多罪犯,例如他的策略師班農(Steve Bannon),曾對聯邦調查局(FBI)說謊的前國家安全顧問弗林(Michael Flynn),犯了法也可高枕無憂。

特朗普本人也是被法庭判了罪的犯人,他會否特赦自己?這個難說。他當總統期間不用服刑,別人奈何不了他。但除非他修改憲法,容許他再任一期,否則他2029年便要退任。他保護自己的方法有兩個選項,一是擴張勢力,確保下任總統是自己朋友,不會找他麻煩。但這途徑不大靠得住,更可靠的還是全面地徹底地赦免自己一切罪狀。但這等若接受了自己是帶罪之身這一事實,所以赦免的藉口也要講究。他早已聲明,在他接任總統之位後,兩秒鐘之內便會炒掉司法部負責他案件的官員(炒不掉的,別人早已先行一步,把特朗普炒了),又會找人把司法部的官員連根拔起,能不用赦免自己也可解除威脅的話,他不一定這麼快行上這一步。

特處理國會山莊暴徒 惹關注

特朗普另一項引人關注的行動,是關於202116日衝擊美國國會山莊的暴徒。這批傢伙共已有多於1,146人被檢控,有些在排期審判,也有人逃跑了,已被定罪的有600多人,但不是人人坐牢。罪名較重被認為是幕後黑手的,判得很重,遠超衝入立法會破壞嚴重得多的香港暴徒,例如極右團體「驕傲男孩」的塔利奧(Enrique Tarrio)被判22年,「誓言看守者」的羅德斯(Stewart Rhodes)判18年。相對於香港對暴徒的從輕發落,美國的暴徒能不悲憤?不過,他們也不用介懷,特朗普未上任前已聲明,會優先特赦這批犯人。美國真的還有司法獨立嗎?

這批暴徒的背景成分很使人好奇,芝加哥大學政治教授丕比(Robert Pape)有項大型研究,把被捕者當中的700多人都摸清了底細,他發現這幫人與美國主流社會的成分,根本分別不大,從年齡、種族、性別、是否有自己公司、是否藍領還是白領、是否失業或已退休、有無上過大學、有無軍事背景、犯罪紀錄等等,其比例與美國一般選民無異,但與極端組織成員頗為不同。這反映當年暴行的帶頭人或許是極端分子,但盲從者卻是普通人。此點與香港的黑暴可能十分相似。

(香港經濟日2024-12-20)

12/13/2024

「狂人」上場勢打壓 香港怎應對?(雷鼎鳴)

 

特朗普(Donald Trump)重新當選美國總統後,香港政圈一個熱門話題便是美國會如何對付香港及香港如何回應。我素來重視底綫思維,要在最糟糕的情況下仍能站得穩,才可有力化解危機。

特朗普此人癲三倒四,不好預測,雖說他經過8年政圈生涯的鍛練後,心智應比以前成熟,手段也會圓融一點,但看他委任的內閣,不乏紅衞兵般只懂喊MAGA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即讓美國再次偉大)口號之輩,我們還是小心一點好。

公開的平台並非討論攻守戰略的合適地方,但也可以起到一個正面作用,便是把事實擺出來,減少誤判,從而使到雙方都可避免幹出損人害己之事。

港貨輸美數額低 美制裁影響微

香港經濟最重要的兩個板塊是國際商貿活動與金融服務業,美國的某些政客要打壓香港也會重點考慮這兩方面,但其實他們能做到的並不多。

先說商貿。香港早已不是一個重要的製造業城市,貿易數額雖是GDP(本地生產總值)的幾倍,但基本上都是轉口貿易。香港本土商品有多少出口到美國?過去政府每年都有公布這數字,但近年便沒有了,最後公布的是2016年,那年本土產品出口到美國的,共36.5億港元。今天香港本土製造業與8年前比較並無多少進步,恐怕出口到美國的也就只是幾十億港元而已,相比香港3萬億港元的GDP,微不足道,美國制裁也不會有甚麼效果。

以上說的是商品貿易,港美貿易還有服務業的進出口,規模大得多。2022年,香港服務業向美輸出1,416億港元,從美輸入740億港元,順差676億港元。這些服務是甚麼?主要是海運及空運服務、金融服務及商業服務。美國政府若要打壓,也許會有老鼠拉龜、無從入手之歎,況且不少提供這些服務的,都是包括美國公司在內的跨國公司,打擊它們不是棒打自己人嗎?美國在這領域幹不了大動作。

保衞港金融 須足夠外滙撑聯滙

在金融業上最值得關注的惟有聯繫滙率,此制度十分符合美國的利益,香港歷年來用有價值的商品或服務換回美國印鈔機印出本身並無內在價值的美元,美國政府睡着也會偷笑,若一旦打擊聯繫滙率,世界對持有美元資產便會更有戒心。但如果美國政客把中國的和平崛起視為對自己霸權的生死存亡威脅,而打擊香港又是破壞中國金融的有力措施,誰能保證那些頭腦發熱的美國政客不會不惜工本的胡搞?

要保衞香港的金融業,便必須維持世人對香港金融業的信心,不能容許聯滙制在攻擊中被動地倒下來,這要有幾方面的考慮。

聯滙制要有足夠的外滙資產支撑,否則大家都拿着港元來兌換美元時,香港拿不出美元便會大事不妙,出現擠提。按最新的數據,今年9月香港共有3.87萬億港元的外滙資產。聯滙制承諾會擔保的是香港貨幣基礎的總值,今年12月,共1.95萬億港元,比起4年前同期下降了1,614億港元,反映在此期間資金流走了同等數額,但這情況已穩定下來,今年比去年同期,資金已回流進來約700億。3.87萬億的外滙資產中的1.95萬億是不能動用的,餘下的1.92萬億也不是隨便可消耗掉,否則一樣可引發信心危機。

這筆並不是用作擔保聯滙制的儲備主要構成是特區政府的財政儲備與基金權益。前者在新冠出現前的20199月,共1.096萬億,今年9月只剩下0.523萬億,消失了近半。近日政府放風,今年財赤會高達千億,遠超原本政府預期的400多億,這不能不使人擔心政府已失去審慎理財的能力。基金權益那部分情況好一點,它是歷年來外滙投資所賺回來的利潤結餘,財政司司長有法定權力決定如何使用這筆錢。今年9月,它的總額是0.783萬億元,比20199月稍增了123億港元。現時理論上財政司司長可管控的財政儲備加上基金權益共1.307萬億,依然是天文數字,世界上沒有私營炒家夠實力沽空得動港元,但美國政府動用公權力卻是可以把港元打殘。

港應審慎理財 定計劃防患未然

有幾點原則是政府應注意的。第一,審慎理財依然重要,不是錢不能用,而是要多用在符合成本效益回報率高的投資上,而不是用在效率不高的所謂刺激消費上。投資在高新科技是合理的考慮。第二,要問一個問題:假如美國想方設法把香港踢出國際收支系統SWIFT(環球銀行金融電訊協會),香港有無靠得住的措施化解危機?我不認為美國會笨至這樣做,但香港仍需要訂定計劃應付。第三,要問另一問題:美國若不容許國際上的銀行辦理港元與美元的兌換,或充公了香港的外滙儲備,怎辦?

(香港經濟日2024-12-13)

12/06/2024

美國內鬥比外鬥更嚴重 (雷鼎鳴 )

 

美國在世界各地挑起衝突,以利他分而治之的行徑,任何客觀地關注地緣政治的人都會十分清楚。此種外鬥,雖使世界失去不少和平,但其激烈程度恐怕未必及得上近日的內鬥。

一般美國人民也許因事不關己,不一定這麼快便感受到內鬥帶來的傷害,但幾件事已顯出美國已是山雨欲來風滿樓,隨時可出現使世人震驚的情況。

第一件事是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委任馬斯克(Elon Musk)與一名印度裔商人主理一個新成立的部門「政府效率部」(DOGE)。據馬斯克與他的拍檔所發表的文章,這個部門本應是好得很的舉措。

設效率部削部門 政治勢動盪

美國政府官僚架構複雜,辦事效率低下,例如當年金融海嘯出現後,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要急忙救市,但決定了撥發救市資金後,資金竟要近兩年才到位。此種低效推高了行政成本,美國財赤高企,政府欠債纍纍,與其效率低下脫不了關係。馬斯克這個部門擺明車馬,要「去監管」路线,減省行政程序及大刀闊斧節約成本;換言之,便是可削則削,減少員工,有些政府部門可能還會被整個刪掉。部分政府對民間的補貼,尤其是對所謂「進步」團體(大多左傾,不對特朗普胃口)的資助,恐怕會消失得無影無蹤。馬斯克還定下了死綫,要在202674日美國250周年國慶前完成任務,所以1年半後,他便「事了拂衣去」,但肯定不會就此「深藏身與名」。

經濟學家重視效率,眼中容不下官僚主義,所以對以上措施會十分讚賞,也相信有助美國減少國債。不過,我們不能單看經濟上的得益,也要注意它會激起的政治動盪。有甚麼比斷人財路、奪人职位更易使人願意決一死戰?這個新部門嚴格來說,不是政府部門,但卻有權炒人,有關人等不得異議。被炒之人會否甘之如飴,不作反抗慚愧地低頭而去?不大可能!這會是政府內部一場生死相搏的鬥爭。

特表明清洗異己 政界難安寧

上述政策只是組合拳的其中一步,再看特朗普委任的內閣官員是何方神聖,便更可知其意圖。只要把這些官員的背景資料找出來,立時便可知很多都是「奇形怪狀」的人物。例如國防部長是個記者;國務卿因一早被制裁,不能與中國對話;衞生部長反對疫苖;駐聯合國大使主張退出聯合國;司法部長被控與未成年少女有染(其後放棄司法部長提名);不一而足。由此可見,特朗普與美國傳統的管治精英大有徹底撕破脸皮之勢,他選的人並無這些精英,連資深一點的軍人也沒有。他要的正是連根拔掉美國政界的傳統精英。他找的人與精英無甚瓜葛,而且年輕,頗適合替特朗普推行清洗異己的任務。

此等架勢已不只是清洗政府,而是整個管治架構,尤其是與民主黨有關的人。特朗普早就表明了會立刻炒掉司法部中負責檢控他的人,他是名復仇者!美國的政界還會安寧嗎?

第三件事是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在大選過後,大批武器提供給烏克蘭,又放寬烏克蘭使用這些武器的限制。特朗普曾揚言24小時內便可解決俄烏戰爭,現在拜登卻唯恐天下不亂,不斷拱火,加劇俄烏局勢的嚴峻性,亦大大增加特朗普解決俄烏戰爭的難度。在自己落任前尚有權力之際作此舉措,一方面是剃特朗普眼眉,另一方面也反映美國的軍工綜合體的好戰傾向,並演示其實力。軍工綜合體是美國「深層政府」的重要組成,60多年來左右着美國的外交政策,特朗普要建立對自己完全忠實的班子,軍工綜合體不會高興。鹿死誰手還是同流合污,尚未可知。

拜登特赦兒子 恐釀嚴重後果

第四件事是拜登特赦了自己的兒子。在感恩節假期時,拜登的立場還是不會特赦,為何有此轉變?須知道,拜登此舉會大大損害自己的歷史地位,到特朗普特赦自己之時,民主黨也缺乏批評的理據。從拜登的行為中,我得出他是一名偽君子的結論,但即使如此,我們還是要研判一下他的心路歷程。拜登為此事發的聲明說,他的兒子若非被人故意針對,根本不會被檢控,針對的原因,是有人想利用打殘他兒子來打殘他,而且這仍未停止。拜登雖然虛偽,但他這段話可能是真心的,他知道政治的險惡,也知特朗普一派不會放過他或民主黨。為免後患,將來不用因兒子問題而被卡脖子,所以,冒天下之大不韙,運用特權,全面地徹底地赦免了兒子的一切罪狀。在生死存亡的鬥爭面前,面子、歷史地位不再重要。

 

(香港經濟日2024-12-6)

 

11/29/2024

一帶一路窮國變富 重構國際新秩序 (雷鼎鳴 )

 

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驛馬星動,先到秘魯亞太經合組織(APEC)開會,又去巴西訪問。在秘魯期間,中遠海運港口負責建設,及擁有60%股權的深水港錢凱港正式啟用,從此南美洲與中國的海運可節省10天船期。在巴西,中巴也簽訂了一大堆經貿協議。

我查一查資料,原來南美洲只有3個國家還未加入「一帶一路」,這3個國家是暫時仍與台灣有邦交的巴拉圭,正在尋求加入但未加入的哥倫比亞,及巴西。美國十分不滿巴西與中國關係良好,不斷向巴西施壓。巴西也就避一避鋒芒,名義上不是「一帶一路」成員國,但卻大力與中國發展實質關係,更為難得。

中國與美洲諸國今天的關係與2013年「一帶一路」提出時,頗有變化。當時「一帶一路」國家主要集中在中亞的絲綢之路、東盟、中東、南亞、非洲等地。

「帶路」美洲布局成形 美國忌憚

我當時還頗為奇怪,為甚麼不包括南北美洲?很多人不知道,在明朝時,中國與美洲曾有過繁忙的貿易。1565年西班牙的大帆船(Galleon)從菲律賓首航至墨西哥的港口阿卡普科(Acapulco),貨物再經1531年建成的道路運到300多公里以外的墨西哥城。接着中國便加入了這航綫,每年大帆船都把絲綢、茶葉、瓷器、糖等商品運到墨西哥城,回程運回白銀,貨物的一半再轉運至歐洲。西班牙人嫌航海辛苦,水手後來變成華人,墨西哥城當時便聚居了兩萬多華人,這是美洲第一條唐人街。

既然美洲早已是絲綢之路的一部分,為何10年前不把它也包括在內?事後看來,這似乎是中國喜歡低調做事,像下圍棋般一子一子的下,開始大家都不知其計劃,事後局面形成後才恍然大悟。現時「一帶一路」在美洲的布局已日漸清楚,美國對此十分忌憚,但卻苦無理由反對。

中國推動的「一帶一路」,看其發展,卻的確是經濟合作,不在政治。現時加入了「一帶一路」的國家地區已達153個,而且仍在不斷增加,它包含了世界75%的人口,及稍多於全球50%GDP。按此數據,我們可輕易推算出「一帶一路」成員國的人均GDP大約只是非成員國的三分之一。整個策略,與毛澤東年代提出的「天下三分」一脈相承。當時中國把美帝蘇修看成是兩霸,都是威脅世界人民的,其他西方國家與兩霸不同,可以爭取,但要有戒心,亞非拉各窮國卻是朋友。今天加入「一帶一路」的國家也是同一格局,蘇修沒有了,變作俄羅斯,加入自然不是問題。歐洲較發達的國家也無加入,意大利本來入了,也受壓退出。反而傳統的亞非拉情誼深長,幾乎全加入了,例如非洲54個國家,只有2國未入。

窮國效中國模式 抓全球化機遇

中國花這麼大氣力把這麼多國家拉在一起,不可能沒有目的。中國官方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去形容,其實並非政治口號。「一帶一路」的窮國變富,經濟發展起來,符合中國的利益。

窮國有所謂的「後發優勢」,假如她們能融入世界市場,有3樣動力可助她們發展。

第一是她們在與其他國家來往的過程中,有可能學到較先進的技術與管理經驗。

第二,一旦加入世界市場,便要面對嚴酷的競爭,企業都要努力改革才不被淘汰,優勝劣敗,能留下來的企業效率都較高。

第三,各企業面對競爭時,都只能按照自身的比較優勢去生產。例如數十年前中國勞動力便宜,資本卻稀缺,便只能生產勞動密集產品,除了國防工業外,放棄資本密集的重工業。到資本日漸充盈後,再搞重工業才是正道。

1978年,中國的人均GDP比很多非洲國家都要低,但今天中國的實質人均GDP卻是1978年的33倍,其原因正是中國能利用到全球化的機遇使自己脫胎換骨。現在不少第三世界國家正是有意從中國模式得到感悟。若她們成功了,中國產品的市場會大大擴充。至於一些勞動密集的產品,讓這些國家去生產,中國可省回資源,製造高增值產品。「人類命運共同體」有其邏輯,不是吹的,國與國之間的博弈並非美國政客所相信的零和博弈,而是可以互利。

助窮國融入世界 基建不可或缺

不過,要讓「一帶一路」中的很多國家能發展起來,關鍵是她們能夠融入世界,成為全球貿易的不可或缺部分。但要做到此點,有一個先決條件,便是她們要有港口、機場、公路、鐵路、通訊系統等基建設施。「一帶一路」對症下藥,亦把現階段重點放在基建上。

基建以外,規則及制度一樣重要。二戰後,美國按自己利益制定了不少規則及建立了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銀、世貿等組織。這對世界和平解決紛爭曾經有用,可惜近年美國自己帶頭不遵守規則(例如,貿易戰明顯不符世貿組織規則)。中國的「一帶一路」正好是一個平台,重建新時代的國際秩序。


(香港經濟日2024-11-29)

11/22/2024

如何搶人才 先讀《敢為天下先》 (雷鼎鳴)

 特區政府把搶人才看作是重要任務,這是對的,事關全中國發展大計的布局,香港實不能辜負這期許。但怎麼做才能更有成效?我們是要參考已知的成功及失敗經驗。

美國曾經是世界最能吸引人才的國家,近年排華,是自殘行為,但美國的一些優點,卻不應排斥。美國之所以能成為強國,關鍵之一是能保持開放態度,歡迎各國精英在那裏安身立命。她用的主要工具是歡迎留學生到彼邦就讀,但過程你可以說她聰明,也可說她虛偽。被大學錄取了的外國學生,要先到領事館申請簽證,領事問你畢業時會否留在美國,你若說很仰慕美國,畢業時想留在那裏呼吸自由空氣,那麼你幾乎必然得不到簽證;你要誓神劈願的說要回到祖國服務,領事才會批准你。

科大創校歷史 屬教育界奇迹

不過,到你學成畢業時,美國社會卻會擇優而噬,歡迎人才留下,道行較低的當然可自行離去。留在美國的,要先申請一些專為人才而設的簽證,僱主一定要證明所僱之人是他們能找到的最有能力之人。為何整個程序有助美國吸納天下英才?讀者大可自行領會其奧妙處。

其實香港在吸納人才上,也積累到不少重要的經驗。香港科技大學在創校後不到幾年,已廣被世界教育界及學術界看成是奇迹。在90年代以前,香港並無大學在世界被認為是一流大學,更遑論是研究型大學。科大的經驗亦有幾位創校的功臣寫而成書,吳家瑋校長的《同創》、孔憲鐸副校長的《背水一戰》等,早已是內地高校校長的寶典。今年創校學術副校長錢致榕剛出版的《敢為天下先--三年建成港科大》,同樣記述着一段動人歷史。當中關於如何招聘到世界頂尖人才到港工作,及如何從無到有一步到位創立一所知名學府,條陳出多項寶貴經驗,極值得各界參考。

錢致榕覓人才 貢獻不可磨滅

大學最重要的是大師,不是大樓,這幾乎已是學術界的共識了。錢致榕在創校期間,身兼着為科大招聘頂尖人才的任務,確實作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在上世紀8090年代的北美洲學術界,尤其是華人圈子中,科大的創立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備受關注。一方面不少名重學林的教授頗為好奇,科大有否向其招過手,廣泛被認作是否有江湖地位的重要標準,我當年在美國對此知之所詳。但同時也有一大批「二打六」對形勢沒看清楚,以為新學校必會求着他們加入,今天的香港其實也有相近情況。錢致榕當時也浪費過一些時間,把這些人排除掉。但我捧讀其書,問為甚麼他能成功一個一個的說服了一大批珍惜名聲的大師到來加盟,我看除了他本人便是一名卓有成就的學者受人尊重外,最重要的是他能把自己的夢想感染到一代學者。甚麼夢想?便是做一些前人從未做到過的事,而且提供條件讓他們去圓夢,金錢報酬倒不是决定性的。

這不能只是空話。錢怎樣把原來是加州理工學院圖書館副館長周敏民,拉到科大當圖書館館長?錢就是要求她把科大圖書館造成一個現代圖書科技的櫥窗、最現代化的圖書館,又建成了世界第一個中文檢目的系統。就算是今天,我到科大圖書館,依然感到它是世上最使人舒適好用的圖書館,而我在世界各地,是去過無數圖書館的。也要知道,周館長是科大工程學院創院院長張信剛的夫人,張未決定是否來科大以前,周經過十多小時與錢的長談後,已一口答應到科大,丈夫如何決定也不管了。

另一例子是計算機主任艾偉林(Max Joey)。他是錢從美國找來的科大幕後大功臣。他的任務是甚麼?同樣是劃時代的。錢從剛在中大上任的校長高錕了解過光纖後,對艾的要求是每一個學生宿舍的房間都要有兩個光纖插頭,每一個教員宿舍單位的書房及大廳也要有光纖,辦公室更不在話下。當時這是世界所有大學第一次有的創舉,做得到便可在行內名留青史。3年內,艾偉林也驕傲的告訴錢,他成功了!當然,這也得到大東電報局提供給科大的T1綫路,其容量還遠高於美國五角大廈的綫路!

招聘人才不可有種族主義,要以崇高的學術與教育目標去吸引人。我有位化學系的舊同事、日裔學者平岡弘之教授,便完全投入科大的工作。在19911010日科大開學典禮那天(我也有參與這典禮),平岡教授的夫人盛裝參加,她告訴錢致榕,「我想讓你知道,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一天。」她是為丈夫能重返東方而感到幸福,但使人悲哀的,是在同一天,她感到不適昏倒後,便再沒有醒來。

據理力爭 校舍設計終符要求

說大師比大樓重要,並不等於大樓沒有意義。當時香港的建築師不懂得研究型大學的要求,設計實驗室時,有很多大型的教學型實驗室,卻只有少數用作研究的小實驗室。殊不知現代研究的模式主要是一名教授帶領着博士生、博士後在自己個人的實驗室工作,每位教授一個實驗室。若缺乏這些小實驗室的硬件,科學家根本工作不了,最終會跑掉。錢與校方也據理力爭,終於把原方案推翻掉,但建築成本劇增,引起後來的所謂「超支」風波,但這完全是值得的,若大樓設計錯誤,最終代價更大。

政府官員讀一讀錢致榕這本著作,會有很多的感悟!

 

(香港經濟日2024-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