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9/2023

從西安古城牆 思考今天地緣戰略 (雷鼎鳴)

這個月最冷的幾天,我與學界的一些朋友組團到西安參觀旅遊。這已是我第5次到西安,每次都總有所得。例如上一次,是應西安交通大學之邀到那裏講學,意外之喜是尋幽探勝,到了離校園不太遠、唐朝的興慶宮遺址,它現在已變成公園,相傳當年李白為楊貴妃賦詩《清平調》便在此地。另一喜是在碑林花了1,000多元買了一大幅《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的拓片,後來才知道國家主席習近平剛也送了一幅給教宗方濟各,教廷甚為欣喜。

 今次已是第4次到訪兵馬俑,全中國最難買票入場、人山人海的陝西省歷史博物館,從前也來過兩次。本以為這次不會再有驚喜,但原來過去沒有注意到的西安城牆,其細節竟充滿了中國人建築與軍事戰略的智慧。

 城牆共13.74公里長,是現今世界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軍事城堡設施,在城牆上遊客可騎單車通行。不過,城牆雖壯麗,若無高人指點,對很多重要的細節也是會視而不見的。這次運氣好,導遊是一名副其實的高人,聽他如數家珍般介紹城牆,歷史知識自然快速增長。

 城牆固若金湯 細節充滿智慧

 怎麼知道他不是道聽塗說,胡言亂語?可以的,要檢驗一個人在其領域的功力,要看看他在某些較少人掌握的知識上是否有清楚的認知。多年前我一位舊同事、著名歷史學家李伯重,聽到我提到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立即說我懂得漢朝的歷史。這當然有所誇大,因為知道司馬談的,人數不會太少。今次的西安導遊,知識可比知道一個歷史人物的名字有深度得多。不知怎地,他突然大談西周起源的斷代問題,並對這究竟是公元前1027年還是1046年提出他自己的看法。更使人驚訝的,是他知道1027年一說是根據《竹書紀年》的記載推論出來的。我40多年前研究過這問題,並認為《竹書紀年》可信。一聽導遊的論述,雖不同意他的結論,但卻知道他「食過夜粥」,道行深不可測。

 城牆有甚麼值得我們細看的?城牆既是防衞設施,國之重器,那麼首先要評估的,應是它的防衞能力。此城牆確是固若金湯,從它外觀上的宏偉堅固已可知一二。但更重要的是,它一道道設計巧妙的防禦結構。整座城都有護城河包圍著,這只是起碼的要求。一座城池的弱點在它的城門,要防止城門被攻破,吊橋是重要的。城門前的吊橋一拉起,閘門一閉,外敵便難以越雷池半步了。但原來後面還有多幾層保險,就算攻破了閘門,作用也不大。閘門內是一塊空地,四面有牆包圍,而且城牆上有箭樓,居高臨下,守城的士兵可從箭樓的窗中萬箭齊發,困在下面被牆包圍著敵軍是在送死。

我在南京的中華門中見過近似的結構,叫作甕城,有甕中捉鱉之意,故意放一些人進入甕城,即可在箭樓萬箭齊發,消滅他們。西安與其他甕城不同之處,是與甕城結構接近的,竟有兩個。在第一個甕城死不掉的,在第二個也可能被滅。

 甕城這東西,符合古今兵法。《孫子》有云,「十則圍之」,敵人若有堅固的防守陣地,要攻破它,便要有多倍的兵力。由此可知,守城者兵力多半遠不及來犯者,如何以少勝多?毛澤東的戰略是把敵人割裂起來,己方便可以用優勢的兵力把對方一小撮一小撮的除掉。西安的甕城正是利用早已建成的城牆,把敵人一塊塊的分割起來。

 聯國投票 美屢大敗中方取勝

 美國對中國發動冷戰,美國主攻,中國主守。如何守?方法之一是把其他國家拉來自己一邊,這樣對方的朋友或盟友便愈來愈少,亦即把對方的實力一口一口的吃掉。美國與中國都有採取相應政策爭取其他國家支持,但從聯合國多次投票結果所見,都是美國大敗、中國一方取勝便可得知,美國不大成功。

 我在其中一個甕城見到,要進入該甕城要走側門,但此門一旦關上後,敵人很難把它撞開。原因是城門對著門外不遠處有一堵牆,若要撞門,空間受阻,很難撞得開。戰爭時,我們都想製造一種形勢,使對手行動時縛手縛腳,處處受阻,那麼,其勝望自會杳然。

 城牆上每隔120米,便會有一結構在城牆向外凸出,這些叫敵樓。其作用顯然,別人攻城時,若無這些凸出的結構,守城士兵只能單向抵擋敵軍,但若有敵樓,則因射箭的角度不同,可以用交义火力使敵人腹背受敵。在今天的地緣政治中,美國尚無法從俄烏戰爭中脫身出來,突然又來個巴以戰爭,美國是否願意在台海再開一戰綫?此種態勢倒不是中國營造出來的,而是美國把自己隨時弄成腹背受敵。

 西方道德高地崩潰 難控形勢

 城牆上的箭樓很有意思,居高臨下,控制大局。從前西方世界為自己打造道德高地,大佔便宜,但近年其道德地位已崩潰,等於箭樓已塌下,再控制不住形勢了。

 

(經濟日報 2023-12-29




12/22/2023

美國社會撕裂加劇 (雷鼎鳴)

 美國政府常會為世界及美國人民帶來驚訝,為何這個政府如此喜歡製造敵人,盡做損人害己之事,而不把更多的資源用在化解自身內部矛盾之上?若說這政府完全不肯花錢去化解社會矛盾,也不全對,它眼見政府難以借到足夠資金供其冷戰及熱戰之用時,也殺伐決斷,迅即大幅加息。這可使它借到錢,經濟也有机会出現短暫繁榮,但借來的錢不是免費午餐,將來是要還的,而且利息一樣要還,把今天的財困推到將來,並非好政策。

我聽過一種說法,美國自己鬧出內戰的機會比台海戰爭的概率還要高。我不判斷哪種概率高一些,但卻同意美國社會矛盾非常嚴重。最近一宗事件反映出美國的精英也在嚴重分裂,此事可大可小,隨時可癱瘓美國社會。

美大學校長聽證 回應惹爭議

事緣在125日美國國會邀了麻省理工、哈佛與賓夕法尼亞大學的3位校長到國會聽證。其間一位共和黨女議員對3人都問了同一問題:「若有人在(校園)呼籲要對猶太人種族滅絕,是否有違反校規?」3位頂尖名校的校長都被認作在支吾以對,不願斬釘截鐵地表示此事有違校規,而是要看看前因後果才可定論。這些校長的回應在政界及學界弄得沸沸揚揚,美國政府譴責他們,賓夕法尼亞大學校長馬吉爾(Liz Magill)被迫下台,其校董會主席也一樣辭職,其間有巨富表明,馬吉爾若不辭職,便不再捐錢。哈佛的校長有數百教職員力撑及校董會支持,不用下台。麻省理工的校長是猶太人,很難用反猶太名義要她離去,但暫未知兩位校長將來如何收場。

為何那位共和黨女議員會對3位校長都有此一問?原來校園中有人(可能是巴勒斯坦人的同情者)喊出要將「起義」(Intifada)全球化的口號,有些猶太人認為口號的意圖便是要在全球滅絕以色列及猶太人。此事是否可如此理解,我們可暫時不論,但3位校長的表現確並非盡如人意。

我反對恐怖主義,但更反對殘暴程度更高的種族滅絕,亦曾多次撰文,做事不能為求目的不擇手段。巴人受以色列打壓多年,哈馬斯用上了恐怖主義襲擊,有其因由,但手段是錯誤的。為甚麼世上大多數國家及不少以色列人民及猶太人都要以色列停火?原因恐怕是以色列政府用上了種族滅絕的手段,使人反感。我認為3位校長的回應可以十分簡單,便是立場鮮明地反對恐怖主義及一切形式的種族滅絕,道德上這絕對站得住腳。也許校園中有人在鼓吹要滅絕猶太人及以色列,這些人可能是一些左派極端分子,思想不通,也不會成事,校長反對他們又有何妨?反對以色列屠殺巴人更是正確。

倘觀點政治不正確 易遭狙擊

這些名校校長當然不是愚笨之人,為何沒有無條件地反對種族滅絕?我相信原因是近十多年來,美國校園出現了一種風氣,便是事事都要講求是否政治正確,若觀點被認為政治上不正確,容易受不明人等狙擊。美國政府及媒體大力替以色列辯護,若有人反對以色列的敵人,建制會認為是政治正確的行為,但因以色列政府殺人如麻,校園中也顯然存在着一股正氣,不滿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的種族滅絕。若校長被認為偏袒了以色列及猶太人,隨時會被學校內外的一大批精英認為政治上不正確,這是校長們不願見到的。

整個事件揭示了好幾個深層次矛盾,頗為複雜。美國的左派本來不一定反猶,但現時以色列政府做得太過分,這些左派也包括不少有正義感的猶太人,及政治上較中立的中間派,都變成同情巴人。猶太人掌控了傳媒及金融,民主黨及共和黨都不敢反抗。美國政府會感到「顺得哥情失嫂意」,跌入十分尷尬的陷阱中。

校園大規模反美助戰 機會低

首先是它與一大群學術精英產生矛盾。美國的傳媒及財閥雖然站在以色列一邊,但知識分子不見得都會這樣。校園中及社會上同情巴人的聲音仍會此起彼伏。美國支持以色列等於與中東諸國為敵,不利美國維持中東的穩定性,並且難以集中力量對付中國,這點不符美國政府的利益,美國政府應感到進退兩難,十分苦惱。

民主黨的困境比共和黨更大,後者因不是執政黨,空間更大,自己雖然也不敢得罪以色列,但卻可把社會中的不滿都歸咎於民主黨的無能。不過,美國社會中反對以色列同情巴勒斯坦的人雖然很多,校園中會否出現如越戰時期般大規模的反對美國資助俄烏戰爭或以巴戰爭?不大可能,越戰時美國士兵是被徵召入伍送死的,所以年輕人反對。但今天美軍用薪水吸引人民當兵,人民不用被迫送死,這便化解了一個大矛盾。不過,假以時日,社會中的撕裂仍會屢屢出現。

(香港經濟日2023-12-22)

 

12/15/2023

為甚麼中國經濟能維持長期高增長?(雷鼎鳴)

 

中國經濟不是沒有困難,而且困難不少,但它早已具備寒梅傲雪的能力,可把逆勢作為推動力,把自己推上更高的台階。

有甚麼困難?一個國家的經濟表現,主要有兩種形態:一是隨機震盪帶來的商業周期,GDP上下波動;二是長期性的增長或停滯甚至衰落。中國目前也許還處於商業周期的下行階段,但長期性的增長動力依然強勁。

一帶一路RCEP 減逆全球化傷害

負面的震盪是不少的。殺傷力最大的應是新冠疫情,去年上海封城是震盪的一個高峰。新冠雖已漸去,但它的殘餘影響總會如幽靈般在中華大地上飄蕩一段時期。舉個例子,疫情期間大量的勞動力變作防疫員工,現在他們都要轉工,找工作也要一段日子吧。疫情期間,政府及個人總會吃掉不少儲備,現在須節衣縮食,補充回耗掉了的彈藥。

地緣政治帶來大量不確定因素。俄烏戰爭及巴以衝突都會傷害世界經濟,不利中國的出口市場,但這兩處的衝突,也起到把俄羅斯及中東多國推向中國懷抱的作用,使中國能源不足所構成的風險紓緩不少。至於地緣政治主導下,美國對中國實施的科技遏制,卻迫使中國投入更多的資源去發展科技,並屢有突破。

貿易戰尚未結束,但中國去年的對外貿易總量及順差都破了歷史紀錄,足以證明中國經濟抵抗逆境能力強悍。

發展商建了太多房屋,製造了泡沫,對經濟傷害很大。但我相信,內地房地產問題所造成的困擾,遠遠不及2008年美國的次按危機,原因是中國社會的儲蓄率高達GDP45%,新增資本積累迅速,就算債務問題嚴重,也有本錢在較短時間內化解。

中國過去幾年也推出了一些社會改革的措施,例如,在娛樂圈中遏制「娘炮」現象,使「小鮮肉」不如從前般吃香;在教育上,也約束了補習班等迫使兒童過度學習的活動。此類政策或許有爭議,但我們很難說其沒有理據。不過,從數字而言,它們對GDP總會有負面影響。

美國曾說要與中國經濟脫鈎,但後來發現脫不了,改口為去風險化,但實際的影響還是全球化過程出現倒退。

過去幾十年,世界經濟生產力能夠上升,很大程度靠全球化帶來的國際分工所推動,現在逆全球化,容易製造世界性的經濟危機。中國應變之道是更加開放,西方世界不可靠,便發展一帶一路及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此種方向,應可減少逆全球化帶來的危害。

投資率達GDP四成 資本累積快

上述的是商業周期的因素,它們與長期的增長因素有所不同。我曾做過定量分析,發現近十多年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七成來自中國的高儲蓄,三成來自它生產效率(全要素生產力)的進步。

中國的儲蓄率近年約等於GDP45%,人民不消費,把錢儲起來不是會減少內需,不利經濟嗎?非也!內需有兩大類,一是消費,二是投資。消費的部分,用掉了便沒有了,對未來經濟無甚助益。投資的部分不同,它使到資本累積起來,有利未來的生產。中國的投資率達GDP43%,如此高的投資率使資本累積的速度變得很快,也正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因。我們當然可質疑,靠紮緊褲頭節衣縮食來推動經濟,是否有其局限?積累到的資本建第一條鐵路效益或許很大,但若已建了100條,再建第101條,其作用是否已微不足道,不能再推動經濟?這種說法是據經濟學中的「報酬遞減律」而推論出來,本身沒有錯,但我們還要注意另一因素,即生產效率進步所帶來的影響,可足以化解報酬遞減的力量。

美大搞制裁 反助中企生產進步

中國過去生產效率增長率很高,主要得益於全球化及開放改革紅利,但近年生產效率的增長速度放緩,大約維持在每年2%增長左右,我相信是得力於科技與教育的投資。為甚麼投資會有報酬遞減呢?主要是找不到足夠多的有高回報的投資機會,但新的科技卻可為投資界打開一道道門,使他們見到新的投資機會,從而繼續得到豐厚回報。例如,若沒有先進的手機,今天的網購如何能活躍起來?如無人工智能,誰可造出智能汽車?

中國的高新科技从前並無比較優勢,但長期的教育及科技投資,卻使中國掌握了科技實力,此種實力原本也不足夠,因為歐美社會擁有不少專利權,中國的生產經驗也不足夠,市場中競爭不過別人。但美國大搞制裁,反而使中國的市場出現空間,容許了自己已擁有實力的企業去生產,有了生產經驗便成就了飛躍的進步。

(香港經濟日2023-12-15)

12/08/2023

「適者生存」還是「強者生存」?(雷鼎鳴)

 近年香港經濟表現差強人意,今年的實質GDP2018年相比,恐怕還會低兩、三個百分點。如此停滯的局面也可反映在消費、貿易、股票、房地產等等領域之中。其主因固然與新冠疫情有重大關係,但香港面對的負面因素,卻又遠不止於日漸離去的新冠。我們一旦處理得不好,香港大有可能如日本般跌入停滯陷阱中。

港擁優勢 化解危機關鍵要「變」

不過,在困難背後,香港依然擁有不少優勢。能否化解負面因素,利用到優勢,關鍵在一個「變」字。達爾文說「適者生存」,沒有說「強者生存」,因為科學根據只證實了前者,沒有支持後者。香港自己的歷史,也說明當港人身段靈活,適應能力高的時期,每每便能化險為夷,走出困境,創造輝煌。

五、六十年代香港人口暴增,人民收入低下。港人除了繼續利用其天然優越的地理位置及港口進行進出口貿易外,還很快學會利用廉價勞動力生產勞動密集的產品,紡織廠如雨後春筍,吸納了大量勞動力。當港人的技能有所提升後,需要較高技術的製衣業亦興旺起來。

老一輩的港人自然也不會忘記在家穿膠花的日子,我小時候僅有的零用錢便是靠此而來,哪有今天禁止童工這麼講究。我中學暑假時當過推銷員,在觀塘、新蒲崗、荃灣等工廠區逐戶售賣價格定於2,500元只懂計算加減乘除的計數機,並在一個月內成為公司的最佳推銷員。當時眼見香港的工業非常發達,而事實上,香港已是玩具與電子手錶的世界第一大生產地。

不過,香港作為重要工業城市的地位,在70年代後期已面臨南韓等地區也能提供廉價勞工的威脅,隨時失去競爭優勢。但在此時,平地一聲雷,世界形勢丕變。中國推行改革開放,大量港商拿着一個公事包便到內地創業,工業迅速北移,形成香港是前店,內地是後廠的格局。香港本土的製造業勞動力雖下降了9成有多,但服務業及金融業卻成長了起來。若無上一代港人的善於應變,今天的港人收入恐怕會沒掉過半。

外部受美打壓 內部青年「躺平」

今天香港面對着的困難我認為有來自外部的,也有內部的自身問題。外部主要是美國因為恐懼中國的崛起而全方位地遏制中國的發展,對香港的無理打壓也會不遺餘力。此政策對美國傷害極大,但香港經濟也難免被波及,此種態勢會持續多久?我相信還可能會更惡劣, 但約15年後,情況會大幅改善,原因是到時中國的GDP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可達到美國與歐盟GDP的總和。美國堅持損人害己的政策,再無意義,應面對現實,向中國求和,大家一起賺錢了。

至於香港的內部問題,我認為是部分港人失去了從前以市場力量為指路明燈,哪裏有錢便向哪裏發展的務實心態。取而代之的是沉溺於口號式意識形態,不懂世界艱難、大國博弈凶險無比的幼稚思想。有此心態的年輕人因為脫離現實,必會遭到不少挫折,失望之餘,容易出現「躺平」的心理,不思進取,就算機會就在眼前也會錯失。香港政府把公屋比例增加,取得公屋實質等於天降數百萬元横财,這也會削弱年輕人為前途而奮鬥的意志,「躺平」、「巨嬰」的現象更易出現。這對港人的應變能力,當然不利。

加入RCEP拓「帶路」 港新機遇

我們當然也要指出,香港也有新的機遇。香港加入RCEP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即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是早晚之事,港人傳統上與南洋諸國關係甚密,馬來西亞、印尼等地的華人不少都懂粵語,看香港電視劇長大,與香港文化頗為親近。何況香港素來是自由港,RCEP的大幅削減甚至取消關稅,正是香港發揮所長的地方。

至於一帶一路,也包括中東產油國。石油以人民幣結算的前景已非虛幻,香港是最大的人民幣離岸中心,有責任發展以人民幣為基礎的金融產品。這不但有助中國的經濟發展與地位,對香港也是重要商機。大灣區的高新科技發展,已接近可與三藩市矽谷分庭抗禮,十年內或許可超越。香港的科研力量有國際認可的實力,近水樓台,怎可白白錯過機會?

適應新形勢 港須造地提升科研

有機遇若不能掌握便只是空談。港人要利用到機會,還是要回到「窮則變,變則通」的原理之上。歐美市場萎縮,港人便要開拓自己不一定熟悉的一帶一路市場。高科技的發展能創造很多新的有高回報的投資機會,但港人一般的科技水平甚為平凡,這便需要我們多投資在科技研究上。教育體制中的科技含量也要增加,否則如何駕馭得了新的科技?香港土地昂貴,如何承載到新時代經濟與科技發展的所需?基建及填海造地才符合長遠利益。若能變,香港的前途是光明的,雖然道路也是曲折的。

香港的前途也繫於中美博弈的結果。美國很強,但近年似乎無法適應世界地緣政治的變化,進退失據,力不從心。中國起點遠低於美國,但近40年來皆能適應到其比較優勢的變化,以致能迅速多方面追上美國,這也正是香港最要適應的新形勢。

(香港經濟日2023-12-8)

 

 

 

12/01/2023

美國博弈中的欺騙戰術 (雷鼎鳴)

 

美國對付競爭對手時一向不會手下留情,她最得心應手的工具正是其宣傳手法。在心理戰中,她過去戰績輝煌,所向披靡,近年其戰力似已大打折扣,但世上恐怕不少人還是會對其宣傳信以為真。

宣傳或心理戰中,政府公然說謊的,不是沒有(小布殊政府公然謊稱伊拉克有大殺傷力武器便是例子),但可能稍為少見,原因是被人拆穿後對己影響不妙。美國對中國(及不少其他國家)所用的心理或宣傳工具比較「先進」,主要是靠欺騙與隱瞞,被揭發的機會較低。美國對中國宣傳戰或心理戰的對象,倒不一定是中國,有時反而是美國人民。觀其手法,似乎主要有兩招。

華崛起有目共睹 唱衰成效低

第一招是唱衰中國,包括說她的經濟百病叢生,隨時崩潰,其科技實力似有若無,就算有甚麼成果,都是靠偷取美國的發明,十分可惡。此種論述,美國朝野本身不一定真的相信,從美國社會所顯示出恐懼中國終將超越美國的情緒便可見到。他們也需要另外的聲音作平衡,例如中情局公開的資料庫「世界事實書」,近10年前已經顯示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用購買力平價計算,已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有些時候美國也有聲音說中國威脅力量強大,從而游說國會多撥軍費發展武器。

美國唱衰中國固然有受其傲慢心態所影響,但更值得注意的是當中複雜的博弈計算。美國的盟友若把中國看成是快將自身難保的怪物,永遠追不到美國及不可倚靠,最符合美國利益。美國雖自以為情報網發達,可把中國的實況看到骨頭裏,但中國的崛起有目共睹,美國唱衰中國的這一意圖恐難成事。

唱衰的另一目標更為隱晦,但或許是現時的更重要意圖。眾所周知,中美雙方仍處於多個領域的博弈中,例如在貿易戰中誰應先解除關稅或制裁,頗有爭持。這是一種損耗戰,雙方都心知肚明,持續下去大家都要蒙受損失,最理想的局面是對方先讓步,自己既有面子又可脫困。但如何才能要對方先作出讓步?要直接騙到對方殊不容易,要中國相信美國自己犯上認知錯誤反為容易一點。美國只要顯示自己深信中國經濟十分不妥,自然意味着美國絕不會向中國讓步。中國若無力撑下去,美國只用稍作等待便可以了,哪用讓步?美國的如意算盤是,中國若然相信美國不可能會讓步,便惟有先讓步了。

學者:人權制度 打擊別國藉口

美國的精英是否相信中國快將崩潰?三流的「精英」或許會有此想,我看過他們的一些「分析」,的確十分可笑。但美國人才眾多,一流的精英不會對現實作此錯誤判斷。美國政府雖然智商不高,也不至於如此低能,所以他們的唱衰可分類為自欺欺人,其自欺部分也是武器的一部分,他們正要中國相信他們已經成功自欺也。

美國宣傳戰的第二招是宣揚其所謂的自由主義選舉制度及對人權法治的尊重是世界的燈塔,中國(及其他國家)則情況惡劣,理應受罰。這顯然涉及欺騙了。

美國與其他國家交好還是交惡,是取決於對方的制度或意識形態,還是美國自身的利益?被不少人認為是國際關係學中最重要的大師、芝加哥大學政治學教授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說得對,人權、制度等等只是美國用以打擊別國的藉口,本國利益才是根本考慮。若非如此,我們便難以解釋為何美國會對自己盟國動手,日本的東芝在80年代因為芯片製造領先世界,公司高層被美國抓去坐牢,東芝的芯片從此一蹶不振。法國的阿斯通在發電設施上比美國的通用電氣更有競爭力,幾名高層也被美國長臂管轄,坐了幾年牢。反之,沙特阿拉伯的思想與體制與美國格格不入,美國卻因地緣政治利益而拉攏沙特不遺餘力。

近日香港著名評論家維塔奇(Nury Vittachi)找出了一份文件,更證明美國外交只服從利益,不是意識形態,後者只是騙人工具。事緣1948228日,美國重塑全球戰後國際格局的总设计師、在國務院任高職的凱南(George Kennan),寫了篇絕密文件(1974617日解禁,網上可找到),名曰《PPS23》。在其第7節中清楚表明,美國的政治哲學生活模式絕不適合亞洲,它們不切實際也對(亞洲人)沒有幫助。又因美國當時雖只有全球6.3%的人口,但卻擁有全球50%的財富,所以會引起別人的反感。美國的重要任務便是要設計一種模式,使此種財富差距永久保持下去。

其實前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也有相同觀點,他曾說漏了嘴,認為若讓中國人也能享有美國人般的生活水平,世界便承受不了。

華屢重申 無興趣取代美國

很多人都曾問,中國人民脫貧,發展經濟,與美國何干?中國政府也曾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期間及多個場合中申明,中國根本沒有興趣要取代美國,但我相信不足以動搖美國對華遏制之心。若美國經濟上當不了世界一哥,她所發的債便會少人問津,美元霸權也會日漸衰落,她是不能接受的。為了維持其霸權,在與中國的博弈中,她會用盡一切心理戰術。「兵者,詭道也」,美國政府對欺騙手段,不會覺得道德上有欠缺。

(香港經濟日202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