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7/2023

為何中國只能選擇堅決抗衡美國? (雷鼎鳴)

 美國政府及傳媒的一個老毛病是高估自己,低估了世界各國的人民。此種錯誤認知,造成了美國雖擁有大量大殺傷力武器,卻仍不斷出現敗走麥城的局面,在包括中東在內的多處地方,勢力衰退。

對於中國,美國的判斷力尤其差勁,她一早已忘記韓戰面對中國時的失利,繼而誤以為中國近數十年的發展是美國的恩惠,但到近年又因見到中國的輝煌成就而心生恐懼,胡亂反撲,害己害人。這可不是甚麼好事,美國認知錯誤會破壞其經濟,經濟不好則社會矛盾容易激化,政客有見及此,常會製造外部敵人,以轉移美國人民的視綫,這又會使世界不得安寧。

是的,我並不希望美國經濟衰退或崩潰,因為這對世界其他地方都無好處。

 

美認知錯誤 高估自己低估中國

美國政客高估自己、低估中國的一個典型例子,是其前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在2018104日一篇滿紙荒唐的演說。他認為,從2000年至2017年中國經濟有9倍的增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美國對中國的投資。他錯在連數據也不去查一查。2000年,美國在華的直接投資43.84億美元,遠低於彈丸之地的香港在內地的直接投資,也只等於當年中國總投資額的0.97%。到了2021年,美國在華直接投資額已降至中國總投資額的0.034%,微不足道。中國的經濟早已是一龐然大物,其增長怎會靠美國一點點的投資?

美國對中國為何如此傲慢?這也許要「怪責」中國發展得太快了。1978年中國的實質GDP只是去年的四十四分之一,到了2000年,也只是去年的五點九分之一,與美國相差甚遠,美國可以不理。但在兩年前,已是美國的四分之三,而且來勢洶洶,美國如何不懼?但中國的所謂「威脅」,又絕不只是GDP數據的上升,而是軍事科技等全面提升。


京倘屈服美制裁 日後更難對抗

10多年前及更早,中國發揮着其廉價勞動力眾多的比較優勢,生產並輸出了大量價廉物美的商品,有效地遏抑了美國的通脹,賺回的美元儲備,又買了美元債券,借錢給美國人花霍。不過,在最近10年,從美國的角度看,中國犯了一项「大罪」。中國的比較優勢已變,高新科技產品層出不窮,在不少領域超越了美國。再加上中國的生產能利用到規模效應,產量大造成成本低,對歐美高科技或高檔產品構成重大競爭壓力,華為的手機與中國的電動車都是可信手拈來的例子。中國本來很樂意購買美國的芯片,但美國不肯賣,早晚中國的芯片會進步至可與美國爭一日之長短,而且勝望甚大。從廉價商品的供应者变成强悍的競爭對手,這還了得?

美國如何面對中國的進步?其政策模式已是有迹可尋。日本經濟與芯片等不少高科技項目,在80年代一度有超越美國之勢,美國卻是用了一連串不太光彩的手段把日本打殘,以致日本經濟一蹶不振達30多年!對俄羅斯,美國也是極限制裁。但日俄的對策大有不同,日本是全面屈服,不戰而潰。俄羅斯卻是頂住了,還與中國發展關係,美國也無奈何。

我們可用簡單的博弈論思維去分析美國的對華政策及中國回應之道。假設美國要用出口管制(加上長臂管制)去打擊中國的芯片及其他高科技的發展,中國有兩個策略選項:第一是像日本般屈服,第二是跟美國對抗。

假若中國選了屈服策略,那麼在短綫美國對華的各種設限也許會稍有鬆動,但長遠而言,中國的科技卻會受制於美國,後者只要舉起制裁大棒,中國比起今天更難對抗,中國的經濟也會因而大損。


勿步日本後塵 中國自力更生

從上可見,中國絕不應步日本的後塵,否則不但經濟不景,中華民族的復興也不會出現。在美國主動挑釁的情況下,中國別無選擇,只能走自力更生、「重新發明車輪」之路。這條路不好走,某種程度上是全球化或開放的回頭路,好處是可獨立自主。

美國其實在此博弈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她本來也有兩個策略可選:第一是力圖阻止其他國家的崛起,第二是與其他國家和平競爭,投資在自己的科技教育之上,對別國不出茅招。假如她的對手是資源不足的小國,或是如日本般沒有腰骨,那麼第一策略的確有效,美國可保霸權。不過,如果對手有足夠實力及意志與美國硬撼,那麼只能是兩敗俱傷。對手若是中國的話,因為她擁有龐大的科技隊伍及廣闊的市場,美國會傷得更甚,芯片制裁造成華為王者歸來便是先兆。


華堅持繼續開放 力拓新市場

美國的錯誤源自她的不知己也不知彼,政客要媒體胡亂抹黑中國,卻使到西方媒體再也不能承載準確的中國信息,造成西方世界掌握不了真正的中國現實。中國不與他們玩這一套,反而大力開拓新市場,繼續開放。將來誰勝誰負,一目了然。


(香港經濟日報 2023-10-27)

10/20/2023

以巴局勢與世界地緣政治 (雷鼎鳴)

 

1948410日,猶太人中的最強大腦愛因斯坦寫了一封信給一個駐在紐約的猶太復國主義組織負責人Rifkin。信中只有兩句:「當一個真實及最終的災難在巴勒斯坦降臨到我們身上時,第一個應負上責任的是英國人,第二責任者則是從我們队伍中走出來的恐怖組織。我不願跟受到誤導及犯了罪行的人見面。」

以擴大佔據 巴人居住地愈小

愛因斯坦何出此言?原來Rifkin不久前曾寫過信要求大名鼎鼎的他公開支持猶太復國主義,但在當年49日,這個組織卻派遣恐怖分子在一個城鎮殺害了百多名平民,以便把此地的阿拉伯人清洗掉,讓猶太人居住。愛因斯坦是一位和平主義者,本身曾受過納粹迫害,顛沛流離,深明民族之間真誠對話的重要性,一口拒绝Rifkin的要求。在以色列建國前的近兩千年,猶太人在世界各地流散,沒有國家,巴勒斯坦地區早已成為阿拉伯人及其他族裔的家園,但在40年代,始作俑者的英國卻慷他人之慨,鼓勵猶太人從世界各地來此建國。建國土地來自何方?要靠侵佔巴勒斯坦原居民的土地!這怎可能不造成種族之間的嚴重衝突?猶太復國主義者的主要法律理據是甚麼?60年代有首風行一時Pat Boone原唱的歌曲《Exodus》(講述以色列建國的電影《戰國英雄》插曲),歌詞第一段:「這是我的土地,上帝給了我們這片土地」(This Land is mine, God gave this land to me),竟是他們真心相信的「理據」。

以色列通過戰爭及甚至恐怖襲擊建國,經過幾次戰爭後,我們從歷史地圖可見,巴勒斯坦人民居住的地方不斷被蠶食縮小,以色列的佔據地卻不斷擴大。今天巴人所佔之地只剩下約旦河西岸及只等於三分一個香港面積的加沙地帶。

以趕盡殺絕做法 不符美利益

2006年加沙人民透過投票讓堅決主張抵抗以色列的哈馬斯組織掌握了加沙的管治權,以色列及美國都很不高興。2007年起,以色列採用了封鎖政策,把加沙的邊界用高牆圍困起來,運入食物、食水等都要以色列批准。200820142021年以色列都有大規模轟炸加沙人口密集的市區,數以千計的平民死亡。2018年以色列的極右分子還提出要把位於伊斯蘭教最神聖地方之一al Aqsa的伊斯蘭教聖殿拆掉,代之以猶太教神廟。這不啻是火上加油,哈馬斯以飛彈回應,雖是以暴易暴,不足為法,政治上卻頗被憤怒的巴人所支持。

以色列政府對付巴人的政策,不少可以用趕盡殺絕,以除後患作描述,此政府似乎相信這才是徹底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近日的事件中,以方指令加沙人民要24小時內從北部遷到南部,便有種族滅絕的意味。加沙只在北部有醫院及難民營,公路及公共基建早已被炸掉,加沙的難民與傷者根本無處可去。若以色列堅持計劃轟炸北方,眾多平民只會傷亡。巴人也根本不相信以方存有人道主義心腸,他們離開後,土地只會被吞掉,歷史上這已有先例。巴人痛恨以色列人是顯而易見,難以化解的。難怪有人認為以色列政府要把別人趕盡殺絕的風格,只會使別人抱着同樣的態度對付她。

從戰略上看,以色列現屆政府的做法並不符合美國的利益。美國政府認為頭號的對手是中國,她也曾試圖利用俄烏戰爭制裁俄羅斯,希望俄羅斯會崩潰及改朝換代,但現在事與願違,烏克蘭變成消耗美國資源的國家,政治價值又大幅貶值,美國若能找到下台階,可能會放棄掉烏克蘭,把資源用在對付中國之上,但以巴之爭卻可能把美國的部署打亂。

烏國政治價值大貶 或遭遺棄

美國在中東的影響力早已衰退,中國能把互相敵視的沙特阿拉伯與伊朗拉在一起,使其關係正常化,已是美國不想做也做不了的事。美國猶太人影響力巨大,美國政客若得罪以色列或不顧其利益,隨時會輸掉選舉並被媒體罵個不休。美國若撤離中東,按照以色列與阿拉伯諸國的惡劣關係,則以國危矣,解救之道是拉攏中東國家使其與以色列友好。目前美國力促沙特與以色列關係正常化便是為此鋪路,沙特乘機要美國多賣軍火給她,美國也很可能願意。但沙特也曾表明,與以色列的任何協議都須建基在巴勒斯坦建國能取得重大進展之上,現今世界多個地方對以色列正在製造的人道主義災難民意沸騰,西方傳媒也掩蓋不了。若然沙特聽從美國不顧一切與以色列交好,很可能國內政治會不穩,所以她乾脆宣布擱置跟以色列的談判。

以巴之爭 打亂美國遏華大計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第一時間跑到以色列打氣,似起不了甚麼作用,以色列並無停止轟炸加沙。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見事態嚴重,要親自飛去以色列擺平,但在起飛前以色列卻炸掉加沙一醫院,死了500人。這是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拜登恐怕也回天乏力,唯有说對方是自己炸自己,舆论上抵挡一阵。美國勸阻不了以色列政府,中東的伊斯蘭國家與以色列的對峙會繼續下去。美國在中東被纏住,其遏華大計又將延誤。

 

(香港經濟日2023-10-20)

10/13/2023

人口紅利消失了便又怎樣 (雷鼎鳴)

過去2030年,幾乎每年每月都會有一些對中國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而感到不安的人跳出來,力陳中國經濟即將崩潰。但每當迷霧散去後,中國人民努力所得到的成績,又無一例外地把那些反華人士的預測變成笑話。這或許會使這些人像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見到華為的新手機後那般感到「不可思議的難受(incredibly disturbing)」。其實他們若不想不斷懷着悲愴的心情遭受失望的折磨,也不是沒有辦法,只需學點經濟學並精準地分析數據便可避免錯誤。

影響中國經濟的因素有很多,光是羅列出這些因素是不夠的,我們還需有定量的分析,知道每一因素的比重有多大。在芸芸因素中,有一個其實並無多大重要性,但卻常被錯誤地或誇大地提出來,就是人力資源問題。有些反華的人甚至是無政治立場的人都有提出,中國出生率低、人口老化,所謂的「人口紅利」已經消失,亦即勞動力已無增長甚至下降,所以中國的經濟增長會受到負面影響,有下行壓力。篇幅所限,我今次只討論人力資源這一因素,看看它對中國的經濟有何影響,其他的因素將來有機會再議。

人口減少 人均收入資源反增

中國的勞動力是否在下降?是的。根據《中國統計年鑑》的數據,2021年有7.802億勞動人口,比最高峰2016年的8.069億平均每年下降0.67%。為何勞動人口下降?主要原因是1564歲的人口在減少。縱觀將來,因為生育率長期低企,勞動人口也不易再次上升。過去23年,總和生育率特別低,原因應是在新冠疫情下,大家都暫時不敢生小孩,不用悲觀地認為生育率將來也會這麼低。

勞動力下降對經濟是好事還是壞事?若其他因素不變,光是少了勞動力,本地生產總值(GDP)產值確會受負面影響。我曾使用普林斯頓大學教授鄒至莊所估算的中國經濟生產函數,計算出上述提到的勞動力平均每年減少0.67%,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條件下,會把GDP的增長率壓低0.27個百分點。但因為人口(或勞動力)減少了,人均所得反而可增加,每年人均收入可因此上升0.4%。人口減少可以促使每人擁有的資源及收入增加是好事,不明白為何不少人都只是負面地看待人口減少。

其實勞動人口減少也不見得真的意味着總體GDP下降,就算科技毫無寸進,社會的資本也無積累,我們也不能忽略中國的人力資源同時有3個變化在發生。

城鎮化健康教育 添勞動力質量

第一個變化是人口城鎮化的趨勢會繼續下去。城鎮化有何好處?人力資源從農村移居城市後,因環境的變化有利生產,他們的產值會大為提高。據中國的數據,城鎮人口的人均產值在2021年是農村的2.5倍。2021年,中國城鎮人口是9.143億人,與過去10年相比,平均每年上升2.72%。這麼迅速的城鎮化,可大大提高整體勞動人口的生產力,其作用已遠可抵銷掉上述GDP增長率被削掉0.27%的影響。

第二個變化是勞動人口的健康有長足的進步。在經濟學中,健康被視作人力資本的一部分,沒有健康,哪能有多少生產力?反之,人民健康愈好,個個精神抖擻,生產力自會上升。只要看看新冠期間,各國經濟受到的打擊便知健康即財富。中國不久前還只是個發展中國家,1990年人均預期壽命是68.55歲,到了2020年卻已暴增至77.93歲。壽命的延長意味着健康有長足進步,它對經濟的定量影響仍需估算,但肯定對勞動人口的下降有強大的對冲作用。

第三個變化是教育的迅猛發展。在1997年,中國高校招生人數還只是95萬人,今天卻是過了1,000萬!2021年,中國共有接近2.5億的人口受過高等院校的教育,幾乎是美國的兩倍。中國近年科技進步神速,與人民教育水準的提高密不可分。以現在高等院校的規模看,未來人民的教育程度還處於快速上升階段,勞動力質量的進步,遠大於數量的輕微下降。

從上述可知,勞動人口的緩慢下降,影響甚微,它的作用遠不及人力資源質量大幅進步所帶來的效果。擔心所謂的「人口紅利」的消失,實乃錯讀中國經濟發展的形勢。「人口紅利」作用輕微,縱然消失了,也被「健康紅利」、「教育紅利」,「城鎮化紅利」等超額地補償回來。

 

(香港經濟日2023-10-13)

  

10/06/2023

美國對付中國的5柄劍 (雷鼎鳴)

 美國要窮盡一切力量去遏制中國的發展,已是路人皆見之事。美國為達此目的,工具是手上的5把利劍。這些劍雖都曾經鋒利,無堅不摧,可惜現時都已生了銹,隨時斷裂解體。

華為彎道超車 新手機達5.5G水平

第一把劍是美國的科技。科技決定生產力,軍事實力亦取決於科技。美國當今仍是科技綜合實力最強大的國家,自二次大戰後接收了世界多國的頂尖科技人才,不但首先發展出核武,派人登上月球,亦操控着互聯網,其超級電腦可與中國的有一拼之力。但近年科技有不少領域被中國超越,基礎科學研究的頂尖論文數量,已被中國追上。美國在芯片設計及生產上有先行者的優勢,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環境中,中國認為從美國及其他國家進口芯片更加便宜,過往便不大發展這行業,以致今天美國可利用中國這短板來卡脖子,這的確在短期內對中國造成相當困擾。

但中國人民的創造力及意志力似已被動員起來,在多個科技領域上升的力量勢不可擋。美國政府極怕華為,有人認為是因為未來的通訊是靠人造衛星,不再是互聯網。而人造衛星訊號在室內收不到,地上需要5G或更先進的技術連接。有了華為,美國便難以控制未來的通訊科技,所以一定要莫須有地弄死華為。但出乎美國政府及香港黃黑分子意料的,是華為不但弄不死,還彎道超車,新出手機被不少人視作到達5.5G水平,而且在沒有EUV光刻機的條件下,中國造得出7納米或更先進的芯片。不用多久,中國大有可能大量生產最先進芯片,並以白菜價出售。一旦到此階段,今天西方國家中不少著名的科技公司,恐怕競爭不住要倒閉了。

美元強損生產力 更難脫離華貨

第二把劍是經濟戰。特朗普(Donald Trump)發動的貿易戰,正如有道行的經濟學家所一早預料,不但不會達到目的,且會自殘,這幾年的事實亦證明了此定論。拜登(Joe Biden)政府的愚蠢在於還是看不到這點,貿易戰還要硬撑下去,部分的通脹亦由此而來。

更嚴重的是,美國政府開支無度,欠下33萬億美元巨債,政府屢受財困停擺威脅,使人看不到前面的曙光。財困下要多印鈔票,這自動推高通脹,通脹一上,再加上不能不增加借貸,便惟有加息。息口上升,美元當然轉強,這倒不是甚麼好事。日圓滙率30多年前被迫上升,日本經濟便倒楣足幾十年。強美元等於美國商品或服務在國際市場中十分昂貴,美國商品容易乏人問津,這會倒過來打擊美國的生產力。市場萎縮,賺不了錢,公司的科研自會缺乏經費,科研也就比不上別人了。

本來美國也可能用金融工具威脅中國,但在俄烏戰爭中,美國及其盟友制裁俄羅斯時八寶盡出,卻仍無法撼動俄羅斯,反而暴露了自己的底牌,使中國能及早預防,美國的制裁牌未出,恐怕已成廢招了。在美國無法不加息的環境下,中國似尚暗藏一招,便是不但不跟隨加息,還反其道而行,息口有下調傾向,這使人民幣滙率向下。中國沒有追求高滙率的表面風光,滙率下調有利出口,減少入口,對美國產品的競爭力構成重大的威脅。這對美國的生產商不是好消息,但美國人民可買到價廉物美的中國貨,更脫離不了倚賴中國。

第三把劍是外交。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可能是美國最忙碌的官員之一了,美國要到處拉幫結派威逼利誘各國對付中國,但總的效果也只是一般。世界上三分二的國家最大的貿易夥伴是中國,你要他們選邊站在美國一邊對付中國?他們懾於美國的軍事霸主地位,或許不敢得罪美國,最佳的策略便是虛與委蛇。他們並不是美國可靠的盟友。

當然,也有些國家較為死心塌地跟隨美國。英國脫歐後無依無靠,惟有把自己變成貼身膏藥般貼在美國身上。美國中情局前職員史諾登(Edward Snowden)曾揭發美國的監聽無遠弗届,究竟有多少政要被美國政府抓住痛腳,不能不言聽計從,我們不得而知。

美威逼利誘各國抗華 惟成效弱

第四把劍是媒體資訊戰。這本是西方國家的獨門秘技,實力強大。不過,他們對中國的抹黑宣傳戰早已遭到重大挫敗。西方傳媒在香港及新疆問題上胡言亂語,對更熟悉這兩地實情的中國人民猶如打了預防針,知道不能再相信其假新聞。無理拘留華為副董事長孟晚舟更挑起中國人民對美國、加拿大的憤怒,更加不相信西方媒體的宣傳。不過,此種宣傳對西方政客卻有影響。政客支持下的大量反華宣傳,效果之一便是他們掉進了自設的陷阱,知道反華對美國不利,也不敢不繼續反華,難以自拔。

第五把劍是軍事。中國的核武的數量不及美國,但已有足夠摧毁美國的力量,雙方互相制衡,核戰打不起來。在常規武器上,中國早已有攻擊美國本土且無法阻擋的力量,一樣使到美國有所顧忌,中美戰爭對美國不划算。更有甚者,是美國根本沒有為與中國開戰在軍事人員訓練上及軍工生產上作出準備。美國知名軍事分析員Scott Ritter便曾指出,美國雖連年征戰,但大都是恃強凌弱,根本想不到自己的航母可以被中國的飛彈炸沉,本土也受攻擊,機場及導彈發射站也會被摧毁,這會對美國的戰略與戰術都大為打擊。軍事上,狹路相逢勇者勝,美國也討不了多少便宜。

(香港經濟日 202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