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7/2018

解土地困局 政府應更有作為 (雷鼎鳴)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本周開始正式展開一個為期五個月的公眾諮詢活動,為了自己或香港的長遠利益,港人都應積極表達意見。


  眾所周知,樓價高昂已成香港最核心的深層次社會矛盾之一。一個擁有樓宇的家庭,房屋不但不是負擔,樓價的升
基本上大於差餉、管理費等等與房屋有關的費用,房屋能為他們持續帶來財富。沒有房子的,則租金等佔據了他們大半的開支。社會怎可能不分化?

  樓價高企的根本原因是香港雖有不少土地,卻拿不出來建屋。此點看法,今天已幾乎是香港有識之士的共識。但這共識卻是得來不易。猶記得八年前,「地產霸權」一詞頗為流行,我在友報刊登了一篇文章,指出土地供應不足才是問題的真正根源。我這個觀點雖只是普通的經濟常識,沒有甚麼大不了,但原來在香港沒有常識的人也頗多,我便因追殺「地產霸權」不
積極被一些憤青罵得狗血淋頭。


  把問題的焦點弄錯是有後遺症的。地產商固然希望賺盡每一分錢,但他們既是土地不足的得益者,也是受害者。房屋供應短缺自可提供基礎使他們叫價勇進,但他們卻沒有多少房屋可賣。以新鴻基地產此一本地地產業務為主的優秀巨企為例,一九九七年其股價高峰是一百一十六元,今天執筆時股價只得一百二十二點五元,二十一年才升得這麼少,那有甚麼霸權風範?


  不過,既然社會長期弄錯焦點,沒有及早解決真正的問題,香港今天便陷入了困局。香港過去開發土地,填海是主要工具。從一九八五年至二○○五年,平均每年填海幾近一百九十公頃,但二○○六年至二一五年每年平均卻只得十九公頃左右。究其原因,當與政府不願與環保人士中的激進份子打官司有關,以致維港以外的水域也不敢填,但此事與過去只歸咎地產商沒有理會土地供應不足也脫不了關係。


  長期沒有開發新土地也暴露出政府工作的一個弱點。以前沒有開發,現在趕着辦是否為時未晚?是有點晚。原來政府為求事事透明問責,早已設置了重重的諮詢審
制度,填海或發展新市鎮等等項目,光是走完各種程序,等閒要一、二十年!說得好聽一點,是做事有板有眼,說得不好聽,是官僚主義做事拖拉。港人那能等這麼多的一、二十年?


  這問題過去不是問題,因為歷史上開發出的土地可作儲備,我們只要先用這些儲備建樓,便有時間容忍政府走一、二十年的程序為將來提供新的儲備。不過,今天儲備已近乎用盡,叫人多等這麼久便十分荒謬,政府自應審時度勢,走快速通道,減少蹉跎歲月的一些可有可無程序。此舉或許會使某些壓力團體不滿,但卻符合香港整體利益。聞說政府也在研究有無可行的方法加快速度,這是正確方向,希望他們能步子大一點。


  因害怕與「地產霸權」或「官商勾結」沾上了邊,政府對鼓勵地產商開發新界的一些農地態度一直過於保守,公私營合作更是避之則吉。發展這些土地,政府要出錢搞道路基建,但可要求地產商補地價,過往雙方因怕被人罵為互相勾結,缺乏積極性討價還價,但停頓不動只會損害香港的整體利益。我們也應鼓勵政府做它該做的事,不用理會一些無謂的風言風語。


(Headline Daily 2018-4-27)

中美科技貿易戰誰勝誰敗? (雷鼎鳴)


正如很多人所預料,特朗普發動貿易戰真正的意圖是要將中國科技產業的發展扼殺於萌芽。中興與華為的被打壓,正如盧永雄在友報的專欄所指,是美國在80年代中對付日本的翻版,今次連獻計者也很可能與80年代的是同一人。

證諸於特朗普日前說中國正在玩貨幣貶值的把戲,而事實上人民幣近月正在升值,可見特朗普語無倫次的背後,實是其潛意識渴望人民幣如80年代的日圓一樣拼命升值,盧的說法有其道理。

貿易戰不會有贏家,美國打擊中國的科技產業,自己一樣也會蒙受損失。現代科技產業本就是互相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國是美國芯片的最大出口市場,不賣芯片予中興,美國企業等如自削利潤。阻止華為在美發展,中國如果報復,讓技術先進的華為佔據了蘋果在中國更龐大的市場,美國豈不損失更大?

《新獨臂刀》隱見美國用心

近日重看1971年姜大衛、狄龍、李菁的名片《新獨臂刀》,倪匡的劇本倒是勾劃出美國的用心。話說有位滿口仁義的偽君子大俠既想保住大俠之名,又怕後進冒升的年輕高手對自己的地位構成威脅,所以設下奸計把他們一一剷除。

日本80年代的科技產業已威脅到美國,近年中國科技進展快速,同樣使到美國膽寒,自然希望在仍有科技及市場優勢之時,遏止中國的發展,倘若中國的科技仍落後,美國是不會這樣做的。

美國雖有此意圖,但會否成功?我看機會甚微。在《新獨臂刀》中,姜大衛為了替狄龍報仇,終想出新招擊破大俠的必殺技。同樣,今天中國的條件也與當年的日本大不相同。

搞科技要資源與人才,中國兩樣都有。資源的根本來源是龐大的市場,中國國內的市場在不少領域上比美國更大,巨大的潛在利潤可以提供強烈的誘因促使科技公司多投資在研究之上,而且中國人口眾多,容易發展出大數據的優勢,這些都是中國科技能一日千里的重要原因。

有人以為對中國企業禁售芯片便可以捏斷中國高科技的供應鏈,我極懷疑此種看法。中國不是沒有能力弄出這些芯片,而是受制於知識產權及產品的相容性。

舉一個例子,有了視窗這平台之後,新進產品如果不是與視窗相容,便很難賣得出去;如果是相容的,則又要受困於一大堆別人一早申請到的專利權。若是爆發出最激烈的貿易戰及禁售,中國反而可以自主開發出新的系統,不擔心與別人的系統是否相容,而中國龐大的市場規模也可提供足夠的利潤去支持發展這些新系統。

華人專才支撑美科技發展

人才方面,美國的危機更大。經過接近20年大專院校的高速發展,中國每年有700多萬人畢業,比美國加上歐盟的畢業生總和還要多,而中國畢業生中更有高達3成人是唸工程的。美國人的頂尖人才少讀理工,大學中理工科的「學霸」多是亞洲人。美國科技界很大程度是被中國人與印度人所支撑着。

近年內地海歸人數愈來愈多,只要政府及科技大企都下定決心對科研作更大的投資,便必會有更多頂尖華人科技人才被吸引回國工作,美國的科技會大受打擊,此消彼長,後果可知。特朗普今次可能是不經意地幫助中國下定決心大搞科技。

日本當年的國內市場與今天的中國相比,規模遠遠不及,對外國的倚賴甚大;日本也沒有這麼多的海外人才。我也不認為當年美國對日本的打擊,真的能夠窒礙日本發展這麼多年。進入了90年代後,日本是國內出了問題,不能都賴到美國身上。日本人口老化嚴重,且一早便進入老化期,老人不生產,但會繼續消費,儲蓄自然會減少,這便直接減慢其資本累積的速度,這應該是日本經濟停滯20多年的主因,美國對其科技產業及金融,市場的打擊效果沒有這麼大。

(Sky Post 2018-4-27)

4/20/2018

美國經濟政策造成的影響 (雷鼎鳴)


這兩個月來,資金確有流出香港的迹象,但到目前為止,規模尚小,影響不到金融與貨幣系統的穩定。今年2月15日,貨幣基礎達到它的高峰,共有1.7354萬億港元,但4月18日只剩下1.6932萬億港元,兩者之差可解讀為資金流出的數量,顯而易見,這段期間共流走了等同422億港元的外資,更有甚者,從4月17日至4月18一天內,流走的等同108億港元。(後記:本文截稿後又再流出一百多億。)

流走資金微不足道

這些數字對我等一介小民而言,自然是天文數字,但我們如果看看近年的貨幣史,這卻是微不足道,多流走一些可能更好。

2008年9月16日,金融海嘯剛開始時,香港的貨幣基礎是3,298億港元,但隨後美國實施量化寬鬆政策,大量新增貨幣溢出美國,有些跑來了香港,到了今年2月15日,貨幣基礎共增加了1.4056萬億元,此亦乃資金流入的總量。由此可見,近月流走的資金只佔過去9年半以來流入量的3%左右。

上月我所教的「香港經濟」科期中考試,我其中一道題目便是問學生這幾年資金流入及一旦流出的影響。前幾年流入的量極大,容易引致惡性通脹,金管局應對之法,亦即是不少中央銀行所用的方法,便是多發外滙基金票據,把流入資金的6成以上借走,再送回美國購其債券。此外,銀行在金管局開設的戶口總體結餘亦猛增,以防資金流走時隨時可向金管局兌現到足夠外幣供客戶提取,從而避免97至98年間亞洲金融風暴時金管局所犯的錯誤。不過,有一部分資金總會溢出市場,這些錢並未造成通脹,但卻使到資產價格頗有升幅,香港近年樓價升勢不止,除了土地供應不足這一主因外,資金流入造成金管局資產負債表擴大,亦是重要原因。若現在資金流出,「縮表」效應可緩和樓價升勢。

未來的情況如何?這便需要我們多了解美國的貨幣及外貿市場的變化。經濟學有一定律︰外貿結餘(NX)等於社會的總儲蓄(S)減去總投資(I),即NX=S-I。NX若是負數,便是外貿逆差。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實質利率愈高,NX則愈少(即外貿逆差愈大),這是因為利率上升會使到美元升值,從而不利美國的出口。但利率上升卻會推高儲蓄及減少投資,如此一來,S-I也會上升。在附圖中,NX及S-I兩條曲綫相交處(A點)便決定了利率與貿赤的量。

樓價升幅或會放緩

美國經濟緩慢復甦,這會使投資增加,把S-I曲綫移向左邊,成新的均衡點是B,利率上升了,貿赤也上升。利率上升會使美元升值。從2010年1月至今,據BIS的美元兌一籃子貨幣的數據,美元共升值了超過10%,符合預期,但此等復甦力度不足,美元滙率升降也有波動。去年美國改變稅制,到明年其效果會開始突顯。此改變主要造成美國開支增加,政府及民間都借債更多,S-I曲綫會更向左移動。

這又會進一步推高利率及滙率,並且使到外貿赤字加大。我們可得出幾個結論︰

第一,美利率上升,香港利率如果不跟着上升,將會有更多資金流走。

第二,美國的貿赤會被其稅制改革加劇,與中國的貿易戰只會迫使美國人在其他地方從更高價格購入消費品,與中國的貿赤或會減少,但總體貿赤會增加,到時特朗普不會檢討自己政策的自相矛盾,更可能諉過於人。

第三,特朗普說中國與俄羅斯在玩貶值手法,但這顯然是胡說八道。美國自己的政策,如上所述,會推高美元的滙價,若其他國家不作反應,她們的滙價自會被迫下跌。從去年1月至今,人民幣兌美元升值了10.7%,根本沒有特朗普所說的貶值,這是因為中國自己的政策抵擋得住美元的升值壓力。俄羅斯盧布近年確有大幅貶值,但這主要是油價大跌,影響俄羅斯出口所致。

第四,香港資金若流出夠多,樓價升幅會放缓。
(Sky Post 2018-4-20)

台灣「卡管」行動「真氣不足」 (雷鼎鳴)


  二月二十三日我在本欄寫了篇题為《台灣政府強橫「拔管」》的文章,報道了蔡英文政府視「學術自由,院校自主」如無物,阻礙台灣大學對新校長的委任,事件至今仍不斷發展,對台灣政局已產生一定的衝擊。外人看來,十分熱鬧。

  事緣今年一月五日台大校長遴選委員會選出了中央研究院院士,在行內頗有份量的計量經濟學家管中閔教授當校長,但管是國民黨,民進黨不想台大校長此一台灣學術龍頭的位置落入他人之手,所以千方百計阻撓管的委任。代表民進黨政府出戰的是教育部長潘文忠,按照台灣的《大學法》,教育部對台大校長的遴選並無實質審
權,只有辦好手續的行政權,但潘卻老是想盡藉口,遲遲不辦手續,目的可能是希望管不堪羞辱,自行引退。

  潘用的手法是鼓動一些「路人甲」胡亂「爆料」,先是指管有篇論文抄襲(其實是管沒有引用自己學生的文章,而這篇文章卻是引用了管的文章;換言之,是指管抄襲了自己),後又指管當過一間公司的獨立董事,並在一月十二日至二月二十六日之間連下八道金牌,要台大解釋這解釋那,拖得便拖。但台大不但確定了遴選委員會的建議,其學術倫理委員會也否定了管有抄襲之嫌,另陽明大學的校長也曾當獨立董事,但一樣可當校長,台大的相關會議紀錄也一一送給教育部。到了三月二十四日,台大的臨時校長會議更粉碎了教育局的最後希望,投票大比數地擱置五項意在「卡管」的提案。

  教育部苦無「卡管」的藉口,竟不斷要台大及管澄清管曾在大陸「兼職」的疑義,教育部認為這是違法的,若管有「兼職」,便可振振有辭,置他於死地。

  管雖多次到大陸訪問講學,但從來沒有擔任教職及領取薪酬,管常訪問的廈門大學甚至直接回信指出管並非其聘任的教員,教育部的指控就完全落空。在情理之中但在意料之外,這指控卻使民進黨引火燒身。台灣官員不少都是大學教授,但台灣與內地學術交流頻繁,沒有到過大陸講學的學者「好打有限」,台內政部長葉俊榮本是法律教授,也被「揭發」曾到清華大學講學,他若然犯法,為何仍可當部長?台北市市長柯文哲也曾多次在大陸講學。學術交流本與正當之極,絕無過錯,但胡亂以此「卡管」,不罰其他人,卻又是雙重標準。

  潘文忠頂不住社會對其處事不當,事事政治先行的批評,在四月十二日辭了職,但繼任的中研院院士、曾任東華大學校長的吳茂昆,學術上雖無可非議,一樣也曾多次到北大、清華、中國科學院交流,這便又授人以雙重標準的口實。

  管中閔四月十三日在臉書上回應潘文忠的下台,引用了《倚天》中絕學「九陽真經」的幾句口訣:「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任他橫,明月照大江」,不料這又引發一場武功大比試。很可能是整個事件幕後指揮者的台行政院院長賴清德也懂「九陽神功」,以「他自狠來自他惡,我自一口真氣足」還招。但民進黨政府這回使用傷敵必須自傷的「七傷拳」,而吳茂昆按其政府愚蠢的標準也是「身有屎」,賴清德其實只得「半口真氣」,功力不足,使用「七傷拳」自傷,危矣!賴會否最終被拖累下台,仍有待觀察。常有港人認為台灣實施了民主選舉,可作觀摩學習對象,經過民選的民進黨政府一再干預學術自由,此說可能淪為笑話

 

(Headline Daily 2018-4-20)

4/13/2018

言論自由 被誰侵損? (雷鼎鳴)


年輕的讀者或許不知道,在911以前,世界各地的機場保安都甚鬆懈,乘客若不用過移民局的話,可隨便跑到上機的閘口,送機者也可隨便跑到那裏,不用安檢。今天當然不同,沒有機票的不能到閘口,乘搭飛機的不但不能帶利器,帶瓶水也不能,大家都要在安檢前排隊,浪費時間,有時私隱也不保,自由不能說沒有被侵蝕。

港獨歪理殃及無辜

不過,我們絕不應怪保安當局這樣做,因為大家都知道是恐怖分子帶來對社會的破壞,後者才是侵蝕我們自由的元兇。我們愛好自由,對言論自由及學術自由都要捍衞,也都不想發表觀點時要小心翼翼,生怕無意中蹈觸法網。長久以來,我與同事在學術界或在公眾中發表意見,都未有感覺到自由被甚麼人限制,最多只是被一些極端分子辱罵幾句,香港的確仍有高度的言論及學術自由。不過,近年來社會卻也有不少人對一些不負責任的言論提出質疑,不再信任寬鬆的言論及學術環境仍然行得通。這種情況使人傷感,但誰是破壞學術及言論自由的始作俑者?我相信要負上最大責任的,是那些濫用言論自由的人,他們常常發表極端言論,甚或用仇恨語言、經不起考驗的理論,去鼓動受眾做一些破壞社會利益的行動,有了這種人,自然會引致反彈,社會中有訴求要限制他們的言論自由,在過程中,其他無辜的人的自由也可能被波及,就像天性和平的人在機場也要被拖累,不得不過安檢一樣。

那些「累街坊」的人原本不一定有意要侵害別人的自由,但這些人中大部分根本不懂得做事前都應沙盆推演,預先估計自己行動的後果。他們應否為自己的鹵莽及無知負上責任,社會自有公論。

近年最顯眼的一個議題是港獨言論應否被限制。我從來沒看到過有說服力的論述,說港獨行得通,但卻看到大量強而有力的理由指出港獨只會大大侵害港人的利益,再討論此事,已毫無學術價值,反可能製造平台讓人去鼓吹此等禍港殃民之事。雖則如此,我仍相信社會可容納這方面純粹理論上的爭論。不過,有些支持或同情港獨的人的行徑,卻又往往超出言論自由的範疇,涉及具體行動。例如,最近在台灣參加「五獨」大集會的幾名港人,行動已極為危險,大有殃及港人核心利益之勢,不能不鳴鼓而攻之。

不應測試中央底綫

發表言論的場合是很重要的,在浴室中唱歌,無人會理會你,但在擠迫的地鐵中突然走音狂歌起來,卻有可能被認為是犯了公眾妨擾罪。要知道,支持「五獨」中的不少人,不但支持並實踐恐怖主義,香港有位前學生更公開說中國是敵國,此等言論,在美國可能已構成叛國罪被監視或抓起來,起碼聯邦調查局已找他「談話」了。

在充滿政治性的「五獨」集會中大講中國崩潰便可怎樣怎樣,會有甚麼後果?這有如在癮君子大會中高呼吸毒是種選項,別人不把你當作毒販才怪。此等觀感,涉事者不可能不一早知悉,但為何明知中國及港人反對港獨的底綫,而仍會力圖踩紅綫?說來也慘情。這些人多年前本不是思想極端之人,但卻走上錯誤路綫,以為不斷挑釁對方才是推動社會變革之道,殊不知中央政府本來已甚忙碌,無暇理港事,但眼見有些人在不停測試中央的底綫,便不能不懷疑他們的用心,再而訂下種種政治界限,這便破壞了港人本來擁有的寬鬆環境。而且中國國力強盛,處於歷史中的上升期,反對派不可能討得了好。

他們理論上及實踐上都無出路,惟有幻想出一個中國崩潰論,以為中國崩潰了,他們便有空間搞自決搞港獨。先不說預測中國崩潰的人一個個已成笑柄,就算中國崩潰了,也絕不表示港獨有任何可行性,香港不被一些軍閥割據的省份併吞了才怪。只要看看中東某些國家戰亂的歷史,便可知不識進退者的慘烈下場。

(Sky Post 2018-4-13)

貿易戰是特朗普送給中國的禮物 (雷鼎鳴)


美國發動的中美貿易戰,雙方早已各自布陣,戰鼓雷動,但總算還未有真正打起來。中國軟硬兼施,先對美國提出的關稅堅決還擊,繼而習近平又在博鰲亞洲論壇上釋放善意,擁抱開放政策,認定經濟全球化不能逆轉,特朗普及其背後的策略師,立時便陷於道德低地,這場仗未打便已輸了招。

 

美國人總開支太大

 

美國的意圖是什麼?從特朗普的論述中,他似乎十分介意美國貿易有巨大逆差,認為是美國吃了大虧。消除貿赤是否他的目的,而貿易戰則是達到這目的的手段?大學初級經濟學告訴我們,假如他真的這麼想,便大錯特錯。

 

經濟課本有此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的定律,外貿淨出口(NX)等於總儲蓄量(S)減去投資總量(I),即NX=S-I,NX若是負數便是逆差,正數則是順差,儲蓄愈低,逆差的絕對值便愈大。

 

美國的逆差是由於美國人的總開支大於他們的總產值,要靠別的國家接濟,向她供奉商品,這便是她的逆差;別人肯送商品給她,是因為她開動印刷機,印出一張張鈔票或債券作出交換,這些鈔票或債券並無使用價值,它們都是欠單。

 

由此可知,只要美國人不願減少消費或投資,而又不能改進生產力的話,美國的貿赤不會下降,若是因對中國商品徵收關稅而令中國貨品入口減少,美國人便只能以更貴的價格從別的國家入貨。對華的貿赤會減少,但總貿赤不會。不要忘記,美國去年稅制改革令她更倚靠借貸,儲蓄更少,貿赤會應聲上升。由此可見,特朗普若是懂經濟,對華貿易戰的目的不是為了削減逆差。

 

在此也要指出一點,美國雖是地大物博、土地肥沃,科技發達,但卻是世界上最不能自給自足的國家,她去年的商品與服務業貿易逆差總共4620億美元,遠遠地拋離英國,高踞世界第一。美元是世界的儲備貨幣,印出鈔票便可以用它在世界買來消費品,美國人被供奉慣,被寵壞了,只要別的國家不向美國追債,她怕什麼貿赤?

 

在美國推出的第二輪對華商品的關稅清單中,她擺明車馬是要針對2015年李克強推動的「中國製造2025」。中國早已是世界第一大製造業國家,但產品較為低端,所以中國計劃大幅度地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並列出了10個新的發展方向。美國完全跟隨這10個項目的清單去抽稅,用的藉口是所謂的「301調查」。「301條款」是1974年出台的美國法例,名義上用以調查知識產權,八十年代中期美國便曾以此為名義,威逼日本在貿易上讓步,從而拖慢她科技產品的發展;後來美國又故伎重施,遏抑台灣半導體工業的進步。

 

有戰術與戰略之分

 

若說美國的目的只是保護知識產權,也不見得完全準確。中國過去是較落後國家,科技水平與發達國家有差距,這便使中國擁有後發優勢,她耳濡目染,總會吸納到別人科技及管理上的優點,正如在歷史上不少國家都學到了中國的四大發明及中華文化一樣。

 

中國過去的確對知識產權保護不夠,但因近年她創新科技進步快速,不保護知識產權反而對己不利,美國不向她施壓,她也早已大力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301調查」豈非多此一舉?況且中國在某些新興高科技產業中已進入世界最先進水平,電子商貿便是一例。

 

有些領域,中國人口眾多,搜集大數據不用太顧忌私隱,規模效應顯著,進步更是神速。我在內地參觀過一些高新科技企業,它們便能利用到此種優勢,人工智能水平之高使人印象深刻。歐美社會對此頗為忌憚,以現時內地進步的速度,人工智能幾年後在多個領域超過外國,毫不奇怪。「301調查」可能只是借口,用保護知識產權的名義去限制「中國製造2025」產品的入口,反映出美國在心理上是採取守勢,怕中國的高科技產品來勢洶洶,競爭力太大,惟有盡力遏制其發展速度,拖得一時便一時。

 

這或許是美國發動貿易戰不願說出口的目的。歐洲一些國家雖也主張自由貿易,但同樣也可能畏懼中國進步之速,她們暗地裏或許希望中國發展之勢受到遏抑。利益使然,她們的立場可能搖擺不定。

 

中國若認定美國的目的是打擊「中國製造2025」的國策,因涉及國家核心利益,是不可能退讓的。這場仗如何打下去?這有戰術與戰略之分。

 

在戰術上,中國首先要盤點彈藥,看清楚雙方實力,再訂下大計。中國也已做足心理準備,明白貿易戰都沒有贏家,雙方都不可避免地會有損傷,因此必須充分克制。

 

中國的統計口徑與美國不同,美國估計,美國對華貿易逆差是3752億美元,中國則估計是2758億美元。我們不妨以美國的數字作為起點去分析問題。美國已宣布會研究向從中國輸入的1530億美元貨品徵稅,中國若要等價回擊,應對多少美國商品徵稅?這問題有點講究,要算一算。

 

權威數據經大量運算

 

中國出口的產品中有不少都是把從外國進口的零部件加工組裝起來再出口,因此出口的商品一般並非含有百分百的本土生產成分。在十多年前,劉遵義、鄭國漢、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的陳錫康教授及多位經濟學家曾進行過一個大型研究,我主理的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也有資助這項目,他們發現當時中國的出口商品中只有約四成是中國自己製造的增加值。

 

但時移世易,中國生產能力愈來愈強,很多零部件過去生產不了,現在也可生產,因此出口品中的本土成分日漸增加。我問過鄭國漢最新的估計如何?他十分幫忙,告知我陳錫康教授的研究團隊在「中美交流基金」的資助下,最近用2015年的貿易數據更新過估算,得出結果是平均而言,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商品中69.4%是中國自己創造的增加值,美國出口到中國的,則是88.7%。

 

按照這兩個要經過大量運算才得到的權威數據,我們可推導出一個結果,美國向1530億美元中國貨徵稅,中國若等價回擊,向約120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徵稅便可。

 

去年美國入口中國貨超過5000億,中國輸入的美國貨卻只有約1304億,若美國不停擴大徵稅的範圍,中國是否需要亦步亦趨還擊?不需要的。就算中國完全不向美國加徵關稅,美國也要為自己的徵稅而承受損失,消費者要用更貴的價格向別的國家買貨。但中國若要成為自由貿易的旗手,卻反而有責任去加重懲罰發動貿易戰的國家,使其蒙受更大的損失,成為反面教材。

 

中國的還擊應適可而止,只要美國討不了好處,並要承受相當沉重的代價便可停止。本來在服務業的貿易中,中國對美國是數百億美元的逆差國,但我認為不用向美國輸華的服務業(例如飛機航班或旅遊業)徵稅,因輸入中國的服務業對中國有利,不用限制。但如果美國政府不知進退,繼續擴展戰線,中國倒可賣掉一部分美債,轉成人民的消費品。這會引起金融動盪,但美國首當其衝,加息會加快,損失比中國大。

 

在戰術中,中國尚有一招可針對美國對「中國製造2025」10種產品領域的衝擊。美國每向中國的高新科技產品抽100元的稅,中國報復性抽稅所得到的稅款應如何用?應該悉數用在補貼高新科技的研究開發,甚至更再加大經費。換言之,科研可與美國的關稅掛鈎,美國加的稅愈多,中國高新科技所得的補貼便愈大。這會令美國遏制中國高新科技產品發展的圖謀落空。

 

近身肉搏有針對性的還擊戰術是重要的,它們可削弱別國啟動貿易戰的誘因,但我們更應注意的,該是戰略上的考慮。這裏有兩個陷阱要注意。

 

給中國一個表演機會

 

第一個是「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這是指既有的強國眼見有新興國家冒升,威脅到自己地位,故要先下手為強把它幹掉(見2016年7月19日本報拙作)。美國見到中國國力及科技進步急速,渾身不舒服,發動貿易戰以遏制中國原因也在此,但貿易戰總比軍事戰爭要好。

 

這個陷阱不易迴避,中國軍力尚未足夠強大,發展貿易有助於建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從而減低戰爭的風險,所以中國需要全面支持自由貿易,習近平提出的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既可使中國站在道德高地,也幫助中美減低開戰的風險,一舉兩得。

 

第二個陷阱是所謂的「金度伯格陷阱」(Kindleberger Trap),此陷阱是以麻省理工一著名經濟教授金度伯格(Charles Kindleberger)為名,是指某強國若不再願意(或再無能力)領導世界時,如果沒有一新晉武林盟主出現,國與國之間缺乏制衡,容易出現混戰,兩次世界大戰都可追溯到此等權力真空。

 

特朗普常說「美國優先」,要退出巴黎的氣候協議,搞單邊主義,發起貿易戰,要別國交「保護費」,全球到處樹敵,都足可使世界各國懷疑美國是否有意願或力量繼續當武林盟主或世界警察。中國這時候搞「一帶一路」,批判冷戰思維,堅持開放路線,繼續推動經濟全球化,對減少碳排放的項目大量投資,正好填補美國退出後的真空。這個過程雖必會曲折,但大大有助中國提高國際地位。

 

在這個歷史高度下看貿易戰,可視之為「修昔底德陷阱」的一種表現形式。特朗普搞損人害己的貿易戰而又難以成功,正好暴露出美國充當武林盟主已力不從心。為免世界跌入「金度伯格陷阱」,中國需要逐漸地填補美國留下的真空,特朗普的貿易戰正好給了中國一個表演的機會,習近平在博鰲的演說使他成為不少普世核心價值的捍衛者,貿易戰即時雖會替中國帶來損失,但卻可視為特朗普送給中國的禮物。保住特朗普的面子,使他繼續在台上自吹自擂,符合中國利益。

 

(HKEJ 2018-4-13)

 

 

一招擊破美國貿戰算盤 (雷鼎鳴)


 
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的確顯示出政治家的風範,他擁抱市場,相信經濟全球化的潮流不可逆行,強調對外開放政策不變,大大有利於中國與世界經濟,與特朗普魯莽地挑起損人害己的貿易戰,真是不同等級的人物。
 
中國堅持開放政策,並不意味着不用還擊貿易戰。美國的貿赤,根本原因是美國人花錢如流水,美國每年產值跟不上她的開支,唯有靠借貸度日,在實體經濟層次上,這便變成商品從外國淨流入,形成貿易逆差。本來對應的方法是減少開支,增加儲蓄,但顯然美國只會諉過於人,不想減開支。因此美國對中國搞貿易戰絕不會減低她的貿赤,中國貨物因關稅而變得更昂貴,只會導致美國以較高的價錢從別的國家進貨,貿赤依然,人民卻要捱更高的物價。
 
中國既然日漸變成世界自由貿易的旗手,便多了一層責任要告訴世人貿易戰之愚蠢。本來美國提高關稅,就算中國毫不回應,美國也要捱通脹及貿赤不會消失,美國自食其果。但中國的還擊,雖也是會自傷其身的「七傷拳」,卻可使美國受傷更深,更清楚的告訴世人貿易戰的不智,以後再也不要搞出此等劣招。
 
美國的貿易戰真正的意圖現在已差不多大白於世界。她極有針對性地按照二一五年中國推出的《中國製造2025》清單發難,清單中的十種較高科技含量的製造業正是中國致力提升產品的奮鬥方向,但美國竟開始害怕中國的高科技產品有超越美國之勢,搞起保護主義來,確使人驚訝。不過,美國過去也曾同樣使用其「301條款」遏抑日本及台灣高科技的競爭力。
 
在此等爭鬥中,不可讓人以為貿易戰可達到遏抑中國發展大勢的目的,所以中國在宣佈一旦美國一意孤行便會採取報復措施外,尚可再多一招:中國報復性關稅所得稅款,可全部用作補貼《中國製造2025》十個項目的科研發展,換言之,美國抽徵關稅愈多,中國推動高科技製造業的力度便愈大,投放在這些項目的經費與美國徵收的關稅掛鈎,甚至補貼更多,自可發放訊息讓人知道,貿易戰的意圖只會落空。
 
這些措施公諸於世也毫不礙事,這可使特朗普早日認清形勢,但貿易戰終乃不祥之物,雙方握手言和,讓特朗普有個無傷大雅的下台階是有用的策略,反正此君愛好自吹自擂,深諳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中國更開放市場,加強保護知識產權等政策,符合中國當前發展階段所需,亦一早已搬上議事日程,現在順水推舟將其公佈出來,軟硬兼施的回應特朗普,十分聰明
 
(Headline Daily 2018-4-13)

 

4/07/2018

朝鮮問題與中美貿易戰 (雷鼎鳴)


這幾個星期中美關係波譎雲詭,大事頻仍。上周中國邀金正恩到北京訪問,是漂亮的外交。金首先訪華,說明中國仍是解決朝鮮問題的核心力量。本來特朗普也安排了要與金正恩會面,但被中國後發先至了。南韓與朝鮮也在搞緩和,美國被放到一邊,日本更只是乾焦急,生怕別人不理她。金正恩帶着也懂唱歌的夫人到北京,與歌唱家彭麗媛互相輝映,金開始時神態有點緊張,但離開時也頗為風騷,反映其內心有點沾沾自喜。

朝鮮擁制衡美國力量

這次不但是中國在外交上展示了影響力,同時也是金的勝利,看來其他國家要接受朝鮮已擁有大殺傷力武器這一事實,對她不敢造次了。實力才是決定國際關係的基石,將來就算要制裁朝鮮,也不會做得太絕,以免出現反效果,反正現在米已成炊。

此種發展符合博弈論的原理。在合作性博弈(Cooperative Game)中,雙方(或多方)討價還價的結果,很大程度受制於一個所謂「威脅點」(Threat Point)的存在,即對手做得最盡時可把你置於甚麼樣的痛苦狀況中,自己縱然是天下無敵,可把所有敵人殺盡,但別人卻有實力足可令你斷手斷腳,使你要承受你根本承受不了的代價,你便不敢亂動。朝鮮弄出了核彈,火箭假以時日(或許現在已經)可以射到美國本土,就算美國的武器可毀滅朝鮮1,000次,但美國的一個城市可被摧毀,朝鮮便已擁有了制衡力量。

同樣道理在中美關係上一樣體現。習近平年前提出過要小心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修昔底德是古希臘時代的一名將軍,也是歷史學家,他所著述的《伯羅龐尼沙戰爭史》,使到他在西方史學界的地位直追中國歷史上《左傳》的作者。此書我大學時在必修的西方文明史中是必讀的課本,其中一個觀察是本來強大的斯巴達眼見雅典的影響力日增,大有超越斯巴達之勢,終於坐不住,要發動一場戰爭把雅典打下去。此戰打了28年,從此後人便把既有強國攻打後起新興國家的戰爭稱為「修昔底德陷阱」。有人做過統計,過去500年來出現過20次近似情況,結果發生了16場戰爭。

習近平談及「修昔底修陷阱」時,當然是在說中美關係,兩國若打仗,是世界及人類的悲劇,但我相信大型戰爭打不起來,因為現代化武器太厲害、殺傷力太大,雙方都承受不起後果,美國雖然目前軍力遠勝中國,但正如上文所述,這不會改變長期相爭的格局,因為中國早已有實力使到美國要承受難以負擔的後果。不過,較細規模、殺傷力較遜的爭鬥,卻不易避免,貿易戰便是此中的例子。

美國擋不住中國崛起

平情而論,到周二為止,雙方對貿易戰的規模仍是十分克制,在第一階段美國對鋼鋁產品的徵稅範圍有限,中國只涉及30億美元,稅額只有4億美元左右,中國還擊的水果豬肉之類的,總稅額也是6億多美元,都是小兒科至極。在未來的第2階段,美國要向中國出口的500億美元科技產品徵稅,稅額也會有限,但金融市場不知還有沒有第3、4階段的貿易戰,不確定的前景便十分惱人,股市波動便大。不過,我相信整個局面是鬥而不破的,因為美國已討不了好,中國也不想打這仗。

改革初期,中國需要用國際貿易的優勝劣敗殘酷競爭來推動內地企業改革,亦需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但中國內部現已有足夠競爭壓力促使企業不斷進步,技術研究亦日趨圓熟,國際貿易的幫助已沒有這麼大。而且中國發起狠來,尚可停止借債給美國及賣掉手上的美債,又或容許朝鮮搞搞局,美國也難以安睡。美國當然也有牌可打,例如在香港多支持一下反對派的活動,替中國製造多點麻煩。不過,從歷史角度看,美國處於退卻期,中國處於上升期,美國已擋不住中國的崛起了,所以貿易戰此等小爭鬥根本也改變不了甚麼,只是雙方都要蒙受點損失罷了。

(Sky Post 2018-4-6)

 

 

 

 

 

 

 

4/06/2018

中國有條件打貿易戰 (雷鼎鳴)


  特朗普發動的中美貿易戰第一輪雙方已短兵相接,開打了,第二輪美方正在部署兵力,選擇戰場,中方也必然會回應。至於還有沒有第三輪、第四輪,現在還不知道。

  第一輪是小菜一碟,特朗普要對鋼、鋁及其製成品徵收關稅,但豁免了多個國家,中國的則不會豁免。這一輪的規模很小,因關稅並非施於所有鋼鋁產品,中方只有不足二十七億美元的產品要交稅,稅款只有四億美元左右。中方回應之道也十分克制,只對價
三十億美元的來自美國的水果、紅酒等徵稅,稅款約六點五億美元。

  美方已宣佈要對涉及六百億美元的從中國進口商品徵稅,但具體在那些項目徵稅,要在四月七日前才公佈。不過,一般估計,針對中方的戰略報告《中國製造二二五》中列出的高新科技項目,如信息技術、高鐵裝備、機器人等而制訂出來,換言之,美方是要壓制一下中國高新科技發展的速度,又或許美國部份科技界已視中國為競爭對手。中方是被動者,需要等待美方公佈才能制訂方案。

  這場貿易戰中國應如何博弈?貿易戰是真的沒有贏家的戰爭,傷敵八百,隨時自損一千,但若不報復,對方可能會擴大戰場,沒完沒了,所以必須反擊。反擊的原則應該有二:第一是要有克制,不胡亂擴大戰線,第二是反擊力道要稍大於對手攻來的一招,要使對方感受到痛楚。在第一輪的博弈中,中方似乎是採取這兩個原則。

  但與對手博弈一定要先知己知彼。中國其實有足
底氣打這場仗。表面看來,按美方數字,去年中國向美輸出五千多億美元貨物,而美方逆差竟達三千七百五十二億美元,中國是賺了,但其實不然,中國的輸出品很多都是把外來進口的半製成品組裝起來,產品的中國本土比重不高,所以上述的逆差不是中國造成的逆差,而是美國面對多個國家的逆差。若對中國出口的最終製成品徵稅,中國只用承受部份的損失。

  我們大可作最壞打算,假如美國要全面開戰,對中國出口的五千多億美元全部徵20%的稅,中國是否受得了?受得了的。假設中國出口商品中的本土成份只有一半,那麼二千五百億的20%便是五百億美元的稅款,相對於中國十二萬億美元的GDP,只是0.4%而已。

  中國過去不是靠國際貿易而迅速發展的嗎?沒錯,貿易對中國幫助極大,通過國際競爭的壓力,中國的企業不得不努力改善生產力,至今已有大成,而且在過程中,中國亦學懂了不少外國先進的管理與技術,現時羽翼早已豐滿,貿易對中國這麼大的一個頗能自給自足的國家,好處已減少,況且中國的科研體制已成形,早已從抄襲進化為創新了。

  也許這場貿易戰還會帶來點好處。這會提供更大的誘因,使中國貫徹一帶一路政策,開闢新的市場。中國投資高新科技及教育的比重也應提高。在市場競爭性方面,繼續拆牆鬆綁,使到新公司容易進入市場,會造成競爭氛圍,有利提高生產力,亦可替代因貿易減少而弱化了的市場競爭。


(Headline Daily 2018-4-6)

4/05/2018

中美的貿易戰及金融戰 (雷鼎鳴)


美國總統特朗普發動中美貿易戰至今,雙方暫時都尚算克制。在鋼鋁關稅方面,表面上,涵蓋的商品價值達140億美元,但因不是全部都要徵稅,實收的稅款估計只有4 億美元左右。而中國向美30億元商品徵稅,總稅額也只是6.5億美元。當然,未來的情況仍充滿不確定性。美國公布對涉及500億美元商品的徵稅清單後,中國才列出第二輪還擊的細節。(到了4月4日,雙方進一步加大力度,中國亦宣布擬對自美進口的大豆、飛機等金額約500億美元商品徵稅,但是否落实,仍有待觀察。)將來貿易戰線會否再擴大,甚至雙方都捲入軍事衝突中,都使我們不得不關注。

 

  欺上門來不能不應戰

 

  這場貿易戰對雙方都不利,但別人欺上門來,中國是不能不應戰的。打之前中國應檢視自己有何實力,是否可使到對方叫痛。美國的確有軟肋,大約在七、八年前,我在清華大學碰到一位名叫David Dollar(是真名字)的美國人,他是奧巴馬派到北京長駐的「密使」,據悉其唯一任務便是說服中國繼續持有美債。在金融海嘯後,美元貶值,中國發現自己手持的美債及美元儲備價值不再,不能不考慮是否把部分美債賣掉。一旦如此,美國利息便會上升,不利其復甦,美國政府頗為驚恐,致有派「密使」到華一事。

 

  此事提醒我們,貿易戰的另一面是金融戰。當然這種戰爭也是不應隨便開打的,但有強大的武器才會有止戰的實力。貿易戰與金融戰有什麼必然關係?本科生宏觀經濟課本很多都載有一條簡單定律:一國的外貿淨出口(NX),等於這國家的總儲蓄(S)減去它的總投資(I),亦即NX=S-I。淨出口是出口減入口,若是負數,便是貿易逆差或赤字,若是正數,則是順差或盈餘。總儲蓄是私人儲蓄加上政府儲蓄。

 

  一個國家的政府或是人民若都是大花筒,用錢如流水,儲蓄量當然低下,更嚴重一點,儲蓄變成負數也不出奇。從上面的方程式所見,儲蓄越低,越容易出現貿易逆差,儲蓄率高的話,則大有機會出現順差。美國人愛好消費,無甚儲蓄,中國的儲蓄率之高則是領先世界。為何美國有逆差、中國有順差,已是十分清楚。

 

  我們也可用另一角度看此問題。假設美國某年的總需求(消費加投資)是120億元,總產量是100億元,那麼額外的20億元從何而來?20億必然是外國給它的,亦即美國的貿赤。但為什麼別國肯對美國淨付出20億元的商品?原因是美國會向別國送出欠單,拍胸口說將來會償還這20億。這種欠單有兩類十分接近的形式:一是美國債券,二是美元鈔票。為什麼鈔票也是欠單?現代鈔票本來是沒有使用價值的紙張,背後並無實物儲備作支持,但美國法例規定,美元是法定貨幣,用之可以在市場購物,所以它也就變成可被接受的欠單。簡單而言,中美貿易的美方逆差出現,只是因中國淨送出商品予美國,而美國則發出一張張欠單給中國。

 

  此種情況其實對美國有利,中國人民辛勤生產的商品送給了美國,後者則只要開動印刷機印鈔票或債券便可。如果中國永不向美方追討欠債,美國豈不大有着數?當然,美國也會懼怕終有一日要它還債。

 

  在美國早已欠下中國巨款,貿易又連年赤字的環境下,美國最應去做的便是審慎理財,不要再搞入不敷支。但美國卻反其道而行,去年底美國完成其稅制「改革」,其主要作用便是加深了美國政府的財政赤字,這也意味著它要舉更多的債,欠下一身債的政府不會有什麼儲蓄,美國的總儲蓄自然更要下降。從上述的方程式可見,美國的貿赤只會再擴大。

 

  美國的經濟學界當然很多人都懂得此點,但他們對特朗普並無影響力,有些有識之士受不了他的氣,一早跑掉或被炒掉,未走的,也是人心惶惶,我們還能對特朗普有何期待?若是貿赤因稅改而上升,則絕不會埋怨自己,只會諉過於中國。我們也可看到,美國的稅改會加快美國加息的步伐。

 

  賣掉美債攻其軟肋

 

  美國政府不會喜歡過大的加息壓力。但中國卻恰好有能力令其雪上加霜。中國擁有三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其中一萬多億美元是美國國債,中國只要停買美債,美國便立時少了一個最有能力最肯借錢的金主,這已足以推高美息。如果中國索性賣掉一萬多億美元的美債,影響便會很大,不但利率會上升,美國人民的消費亦將減少。這些對特朗普都不是好事。

 

  中國賣掉美債也沒有什麼大不了。反正欠單若永不兌現,欠單便是無用之物,中國便變成冤大頭。反而美國取走了這麼多中國商品,袋袋平安後卻反過來忽悠中國,說中國不應使美國有貿赤,得了便宜再賣乖,莫此為甚。回應之道是使美國求仁得仁,要它還債,這起碼可使中國人民消費增加。

 

  減少美債或美元儲備會否衝擊到人民幣匯率?有一點儲備是必要的,這可減少一些炒賣活動的影響,但人民幣的幣值终歸是建基於人民幣的制度及政策是否健全,及中國經濟實力是否強大之上。中國既已是世界第一貿易大國,只要購買中國貨物必須要用人民幣,那麼人民幣便必有龐大的市場需求,根本不需要太多外匯儲備。

 

  習近平主席年前曾提過「修昔底德陷阱」。中國的崛起,容易被美國認為會威脅到其霸主地位,這便可能使到美國有些人要千方百計遏抑中國的發展,就像古希臘時代修昔底德將軍在《伯羅龐尼撒戰爭史》一書中所記載的,斯巴達人害怕雅典崛起,發動了一場長達28年的戰爭,要將雅典扼殺於萌芽。不過,今天不論是在軍事上或金融貿易上,美國恐怕已錯失了與中國交戰而仍可毫髮無損的機會。中國自己當然不用撩起戰火,但若被攻擊,克制地及精準地還擊卻是必須的。

 

(TKP 201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