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2024

西方形式主義民主的七宗罪 (雷鼎鳴)

 

我崇尚自由,但對西方形式主義的民主選舉制度數十年來一向懷疑。近年此種制度的缺陷日漸顯露,此種懷疑更變成信念。美國下一屆總統選戰已經開始,如無重大意外,特朗普重回白宮的概率遠高於一半,就算他失敗,認知能力已出現問題的拜登繼續留任,也難免使未來的歷史學家問句「這一代的美國究竟中了甚麼邪?」

兩周前到台北觀選,一樣可見到此種制度衰象已呈。美國以為自己是民主制度燈塔,兩年後美國建國便達250年,時間與中國不少朝代的長短已然接近。朝代有興衰,國家制度是否也會如此?

我總結了一下,西方形式主義民主早已不配站在道德高地,蓋因其犯上了「七宗罪」。

選舉機制缺陷顯露 靠演技包裝

第一宗罪是決定選舉結果的因素,競選者的演戲及包裝能力,遠大於其人是否真有治理及領導能力。看看哪一位能勝出的總統不是能言善辯(當然有幕僚替其寫演辭)?在電視上哪一位不是七情上面?但到了上任後,卻往往原形畢露。特朗普狀若瘋子,世人已領教過。拜登老態龍鍾,但上台演講時卻總要扮青春死撑着小跑,政策及演辭又充滿虛偽與雙重標準。

在台灣,民進黨貪腐,國民黨性好內鬥爭權,致使不少年輕選民轉向柯文哲,但此君在台北當市長毫無建樹,其管治能力不足已暴露無遺,以致他在台北這大本營的得票率還低於其他地方。但這些人上位靠甚麼?是演技與包裝

第二宗罪是第一宗罪的結果,選出來的人往往十分不妥。尼克遜當年推動中美建交有功,但後來卻被美國人視為戰犯與大話精。克林頓捲入性醜聞,小布殊無能,但卻敢於偽造證據,說伊拉克有大殺傷力武器,從而滅人領袖,誅殺別國人民。至於特朗普及拜登何等德性,只要不是有眼無珠的,皆可看清。不過,這些人全都登上大寶。我們不能不問美國3億多人口,人才輩出,人傑地靈,為何揀來揀去,卻只能找出這些料子,這個選拔機制肯定出了問題!

虛偽+雙重標準 利益集團擴張

第三宗罪是第二宗罪的延伸。既然上位是靠做show演戲,其人的誠信道德能力便值得懷疑。那麼虛偽與雙重標準,我們大可見怪不怪。翻查好一點的字典,「政客」一詞及「Politician」都含有貶義,這並非無緣無故,而是在西方實踐其形式主義民主數百年後,人民對政客的虛偽所得的印象觀感。

第四宗罪是此制度能為利益集團提供擴張的土壤,使它們凌駕了社會總體利益。已故經濟學大師奧爾森(Mancur Olson)曾著有一書《國家興亡》(The Rise and Decline of Nations),當中論證了在西方社會中,小圈子利益集團,因為人數少,利益集中,願意動用較多資源游說政府立法或用政策向它們利益傾斜。而社會中其他人因這些利益團體細小,根本不會注意它們的行動。久而久之,多種小圈子團體所爭取到的改變,加起來便足以使社會的總體發展遇上各種阻力,舉步維艱。舉個例子,在幾年前香港土地供應的辯論及諮詢中,我們發現香港有個周公島,因多年前出現過一種蜥蜴較為罕見,所以早已立了法不能填海不能發展。此種障礙,可能為香港的土地發展耗廢掉數以百億的成本。

混淆民粹過渡困難 賽果可操控

第五宗罪是容易與民粹主義混淆。香港黑暴期間,對社會破壞力十足的民粹主義分子肆虐長達七、八年,他們大都自稱爭取民主,以此為外衣,但更重要的是立法會也有不少民粹議員是通過一人一票選進去的。就算是英國的脫歐公投及美國的選舉,民粹主義的影子清楚可見。這與希特拉靠民粹上台歷史不遑多讓,足證形式主義的選舉對民粹主義並無防禦力。

第六宗罪是權力的和平過渡已沒有保證。本來西方的這套制度過去有個好處,誰上台靠和平投票決定,輸的一方不能反對。但3年前特朗普敗選後,「驕傲男孩」等團體闖進國會山莊大搞破壞,已使我們對權力轉移是否能和平大失信心。不少人甚至斷言,若特朗普今次再敗選,美國會有暴亂。

第七宗罪是選舉結果完全可操控,以致選舉結果並不一定能反映選民的真實意見。此種情況在50多年前已有數理經濟學家用鐵一般的邏輯證明了任何選舉機制,無論如何設計,都可被操控。我過去曾多次撰文討論,不贅。其實,今次台灣選舉中,民進黨只取得40%的票,反民進黨的票被𠝹開為兩部分,也是他們失利的原因。民進黨的繼續執政,也不一定反映到民意。

(經濟日報 2024-1-26

 

1/19/2024

台灣大選後的台海形勢 (雷鼎鳴)

 

上周我與朋友組團到台北觀察選舉,陸委會有位副主委及一位處長接待了我們。我們也拜訪了國民黨、民進黨與民眾黨,並與他們座談選舉大勢。陸委會的工作人員一如既往的禮貌客氣,在其總部旁邊一家米芝蓮飯店設宴款待。我在20032005年曾當過陸委會的諮詢委員,當年每次開完會便立刻趕到機場打道回港,竟沒有留意總部的旁邊有這麼一個好吃的地方。

 今次選舉氣氛不算熾熱,在凱特格蘭大道與板橋等兵家必爭之選戰基地,雖有熟練的助選員聲嘶力竭地呼喊口號,但我還是感覺不到太多的激情。競選的口號亦多包含柴米油鹽般的民生訴求,並不一定都是政治意識形態。說得好聽一點,是選民日漸成熟,政客叫甚麼口號也不太重要;說得悲觀一點,是選民看Show的熱情已開始冷卻,選舉時政客就算扭盡六壬,效果也不如前。

得票不過半 民進黨未來管治難

這次選舉結果顯示,民進黨未來的管治會十分艱難。賴清德與蕭美琴的組合取得558萬票,得票率40.05%,比起蔡英文4年前得票率的57.13%,掉得不少。總統票不過半,民進黨立法委員人數一樣減少,113席中只得51席,比不上國民黨的52席。另民眾黨8席可成關鍵少數,再有2席親藍的無黨派委員。

這些結果並不令人驚訝。過去幾年,民進黨管治,怨聲載道,蔡英文的民望亦大跌。年輕人尤其對民進黨失望透頂,轉投柯文哲的民眾黨。但柯是理想的政治領袖嗎?他並無班底,政治理念及政策被台灣人民形容為變色龍般的投機主義。他曾在台北當過8年市長,但台北的選民對他的支持度只得23.79%,還低於他在其他地方的支持度,由此可知他在自己的大本營台北並無爭取到民心。國民黨一樣使人失望,黨內爭權奪利之風仍在,候選人侯友誼沒有個人魅力,副手趙少康好一點,但影響力也不足夠。

美多番暗助台獨 阻中國統一

幾位候選人都望之不似人君,選民如何能熱情起來?與其說是選一位最多人心儀的領袖,不如說是避免自己最討厭的人當選。以策略而論,這次選舉本可分兩陣營:支持民進黨的及反民進黨的。若侯友誼與柯文哲結盟,當可勝出,但柯有自己的盤算,一早與國民黨鬧翻,不可合作。用港人的術語說,柯是𠝹了非綠營的票。

台灣選舉的候選人都要經過美國的「面試」,這已不是甚麼秘密,美國的政策對台的影響力自然重要。美國的政策是按美國自身利益所決定,近年美國對台的政策亦不斷調整。美國認為自己主要對手是中國,台灣只是工具。從前美國政策的重點是維持模糊性,不容許台獨真正的出現,但又多番暗助台獨,始終要防止中國的統一。

不過,這策略有它的時限性。中國的軍事、經濟、科技力量日漸強大,美國多次沙盤推演,亦算出美國若在軍事上阻止解放軍攻台,美國會輸掉。在此考慮下,美國策略在兩、三年前已變,台海不穩定,美國並不介意,她反而希望兩岸打了起來。當然台灣難逃戰敗命運,但若戰況激烈,喪生的人足夠多,會使未來中國在台的管治增加困難,從而中國的發展亦受到掣肘。

不過,有一點美國沒有變,她只是希望打代理人戰爭,自己不會為了台灣而冒險派兵。美國是一好戰國家,但十分愛惜自己人的生命。在越戰時美國還是採用徵兵制度,強迫美國人民當兵送死,那時反戰情緒在民間十分激烈。但後來改為募兵制,參軍是自願的,有不少福利,從此美國人不用擔心被強迫送死,反戰之風冷卻。但若是有美國戰艦被擊沉,士兵喪命的,民間還是接受不了,總統隨時下台。

自己不打,光是賣軍火到台灣,又派人訓練台灣人在城市中打巷戰,又或上山打游擊,管不管用?我多次聽見在台的朋友說過,若問年輕人會否參軍對抗解放軍,大部分人都會看成是笑話,打巷戰游擊等更是匪夷所思。不少台灣人甚至主動「投敵」,跑到大陸投資及找工作,美國就算送軍火給台灣,結局恐怕如阿富汗般,美式武器最後都由當時的政府軍轉送到塔利班手上。

料大陸減經貿讓利 動搖台根基

時間似乎是在中國一邊的,中國收回台灣的力量愈來愈強,美更阻不了。台灣的政客若想為自己增加談判的籌碼,早一點談更可能多爭取到利益,晚了便沒有了。大陸是否可慢條斯理地等待?也不見得。台灣島內推行「去中國化」的教育相當成功,學校不大教中國歷史,不少年輕人已失掉中國人情懷,對將來中國的管治不利。

不過,正如上文所說,台灣人不願意參軍,若是解放軍打到來,他們也不覺得有太大損失。既然如此,選出刺激到大陸的民進黨,還是選別的,對自己人生的未來也不會有太大影響。

至於中國,我估計是會減少對台的經貿讓利。台灣35.2%的出口是到大陸及香港,佔GDP四分之一,大陸不優待台灣,經濟壓力會動搖台的根本。

(香港經濟日2024-1-19)

1/12/2024

「賺到盡」對不對? (雷鼎鳴)

有位高人最近傳來一篇內地網誌「商聞」的文章,題為《李嘉誠自述》,作者赫然是「李嘉誠」。文章寫得不錯,匆匆一讀後,猜是李嘉誠找人代筆,再讀後卻不作此想。

文章頗有條理的為李嘉誠「自辯」,作者似乎是因為內地曾有人大呼《別讓李嘉誠跑了》而大感不平。文章開宗明義說:「我是一個商人,希望大家不要給我戴上甚麼帽子,無論高的,還是矮的,我都不想有。」又指出:「我是一個純粹的商人,不要用那些空洞的道德來衡量我,如果不能做一個成功的商人,那我的職業是失敗的,不賺錢的商人不是好商人,也沒有資本利潤去做善事。」、「李嘉誠不會跑,也不願跑,更跑不了,這是我的真心話,也是我的誓言。」

此篇文章是誰人所寫,不得而知。我二讀後問過自己,假如我是李嘉誠,會否找人寫此文來一吐苦水,答案是不會,李嘉誠當然更不屑這樣做。中國歷史上常有偽託古人,用以加強自己文章的權威性,近代用名人的名字抒發己見的,更是多有。李嘉誠在內地撤走部分資本,被一些人質疑,甚至痛罵,已是多年前的事,為何現在又被人提起?也許是近年內地有些企業家並不好過,還有些是真的撤資想跑,中國恒大 03333 執行董事及主席許家印便是一例,所以有些人想借題發揮,要為資本家辯護。

企業家貢獻社會 應獲保護尊重

我平生從未有過資格當資本家,認識的資本家倒是不少,但想不起與他們有任何利益關係,不可能膜拜資本,也絕不會如民粹分子般憎人富貴。偽託的文章本來不用評論,但上述文章涉及的一些觀點卻值得深究。

資本家有不同的等級,光是有錢並不值得我們尊敬,但他們當中有能力的一群,可稱為企業家,對社會卻可作出巨大的貢獻,任何社會都應給予他們應有的地位及保護,否則對經濟會有重大傷害。他們對社會有何貢獻?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我們着實需要一批有眼光、有遠見的人不斷發現及發掘機會,把資源配置到最能推動經濟增長的環節上。若無他們,前車可鑑,我們可斷定,大量的資源會被浪費掉,國家社會都會走向貧困,不可不察。但人對前景總不可能看得通透,任何涉及未來的投資,總會有些風險,要當企業家,便必須為自己的決策承擔風險。我們不用因為成功的企業家能家財萬貫、風風光光而眼紅嫉妒,也要知道失敗的企業家往往要投河跳樓。

上世紀最偉大的經濟學家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曾有名言,商人的天職便是把利潤最大化,亦即港人痛罵資本家時說他們「賺到盡」。究竟在道德上「賺到盡」是對是錯?我認為這要看條件。「君子好財,取之有道」,這些道是甚麼?

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Adam Smith)早已提出,就算人人追求自私,自由市場的無形之手反而會把社會的總體利益最大化。這裏的關鍵是我們身處的市場,是充分自由競爭的市場(或起碼是接近自由競爭),還是被各種政策扭曲了的市場。在市場被扭曲的條件下,唯利是圖這一資本家的本性會驅使他們搶奪壟斷利潤,對世界造成不公。

例如,香港多年來有條例要求房屋買家要付出3成、甚至5成的樓價才可買樓,低於此數銀行不能借貸按揭。地產商有見及此,自己提供額外借貸,但這只能限於一手樓宇,在二手市場無此選項,所以近十年來二手市場大幅萎縮。二手樓過去佔了樓宇交易的絕大部分,萎縮後便不能再對一手樓構成重大競爭壓力,這是在一大段時間內地產商得到壟斷利潤的基礎。

華為成功靠人才 非盤剝員工

假若市場有足夠強大的競爭壓力又如何?經濟原理告诉我們,資本的回報趨向它的邊際產值,勞動力或人才的薪金也會趨向他們的邊際產值,沒有剝削問題。換言之,企業家若是有眼光,他會付給員工合理的報酬,原因不是他們心存正義,而是因為若不如此做,員工會流失掉,對生產不利。當然,有些企業家可能有眼無珠,不識人才,以致自己企業表現平庸或甚至虧本倒閉,市場自會懲罰他們。只懂得思考如何盤剝員工的,根本不可能「賺到盡」!華為如此成功,是靠它重視人才,真正懂得「賺到盡」的原理。

偉大企業家取財有道 熱心公益

成功的企業家擁有的財富會遠超常人,這是他們的本事,沒有甚麼不公平的。但社會關注貧富差距,有些企業家除了有商人頭腦外,也有崇高的道德水平。他們大量捐款也同時是慈善家。最偉大完美的企業家應有兩特性:做生意時取財有道,「賺到盡」,賺到的利潤大量用作公益事業。微軟創辦人蓋茨(Bill Gates)、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等做到此點,李嘉誠的捐款也以百億計,對這些企業家宜有適當的尊重。

 (經濟日報 2024-1-12 

1/05/2024

中國的債務並不構成重大危機 (雷鼎鳴)

 

西方政客及媒體唱衰中國經濟不是新鮮之事,近年他們的一條戰綫是誇大中國的債務問題,意使人感到中國政府及社會皆欠債纍纍,無力償還,經濟崩潰可期。但若看他們的論述,除了數據誤導外,亦反映他們在經濟概念及中國國情的掌握上犯了一系列的錯誤。

近月人民銀行新任行長潘功勝對中國債務問題,有權威性的釐清。其實只要檢視人民銀行定期發布的統計數據,也可對了解中國債務的實況大有益處。不是說中國完全沒有債務問題,而是西方媒體所言,似是病入膏肓之人反而對患上普通感冒之人指手劃腳,說他們快要死了。

中國政府債 與美性質大不同

先弄清一些事實。債務有政府債與民間的債務,二者要分別討論。政府總共欠債多少要先看看用甚麼口徑,即包括甚麼在內。例如新加坡政府的欠債率極高,2022年達GDP167.8%,但我們並不用太理會新加坡政府會否爆煲,原因是新加坡有中央公積金,政府把源源不絕的公積金借入,用以投資賺取回報再支付公積金的利息。又例如香港金管局發行了1.25萬億港元的外滙基金票據及債券,佔了香港GDP差不多近半,但此種債務是用來調節金融市場的,隨時有力還債,不會構成金融危機。

中國202311月,據人民銀行的資料及國際貨幣基金的口徑,政府共發行了60.6萬億人民幣的債務,佔2022GDP50%。這筆債中,中央政府的欠債約25萬億人民幣(佔GDP21%),地方政府約欠35萬億人民幣(GDP29%)。這是否危險?可作一些跨國比較,美國聯邦政府欠債28.75萬億美元,地方政府欠3.26萬億美元,共32.01萬億美元,佔2022GDP124.8%,遠高於中國的50%。若是與日本政府欠債等於GDP241%相比,中國仍未夠資格被稱為高欠債國。

項目投資回報比例 需關注

上文提過,不同口徑定義的欠債可得到不同結果。若用最寬的口徑,中國地方政府的債務或許大至GDP87%,這樣一來,中央加上地方政府的欠債便高達GDP108%,似可與美國爭鋒。這種比較也是誤導的,中國地方政府的欠債與美國聯邦政府的欠債性質上頗有不同,中國地方政府借來的錢大多用於投資建設,有實物支持,將來也可帶來回報,若回報夠高,借得愈多愈好。美國聯邦政府的不同,它借來的錢是要應付今天的消費開支,用掉了便沒有了,借得太多,容易無力償還。二者的差別,不可不察。

這並不表示地方政府債的高企可以完全不管。過去十多年,地方政府財政上失去不少自主權,富裕省份的收入,不少要上繳,支持中央及低收入省份。收入被取走一部分,開支卻不易減少。地方政府的開支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它們在基建等公益事業上有大量投資,有些回報并不好,例如在荒山野嶺上開路,要很久才有收益。有些則人民得到方便,經濟得到開發,社會回報很高,但政府本身並不一定能收取到多少收益,那麼從政府的角度看,便是入不敷支,要虧本了。

另一些則不但社會回報高,政府也可收回足夠的資金,不用虧損,這當然是較理想的情況。香港填海造地不但能帶來龐大的社會收益,政府靠賣地取得的資金,亦可合理估計超過建設成本,正是此種社會與政府回報皆不錯的例子。但內地未必每個項目都能達此標準,如何保證政府自己能在投資項目上取回付出的成本,亟需關注。

除了政府欠債外,尚有民間欠債。據人民銀行數據,202311月中國社會融資規模存量是365.77萬億人民幣,減去了60.6萬億人民幣政府債券外,仍有305.17萬億人民幣,佔2022GDP252%。這數字代表着政府以外的欠債,當中包括家庭債務與企業債務,家庭債務大部分應來自房產的按揭。美國的社會融資(政府以外)是多少?2023年第三季,住戶及非牟利機構共欠19.752萬億美元,非金融企業欠21.184萬億美元,共佔GDP 161%,比中國的低。

民間儲蓄率高 非債務高企

這並不表示中國民間(住戶加企業)的債務過高!要知道,中國的儲蓄率高達GDP45%,與新加坡是叮噹馬頭,這麼龐大的新增資本如何注入經濟體中?中國的股市不算發達,大部分的資金只能通過存入銀行,再被住戶借來買房子或企業借來投資。因債務融資是住戶及企業得到資金的主要方法,所以中國的債務必不會低,但這些錢借來是用作投資而不是消費用掉的,所以遠為安全。但當然投資要注意成本效益,若像某些地產企業般過度擴張,借了錢給它們則風險大矣。所以問題不在債務的大小,而在投資是否審慎。

另一點也要指出,一個國家若無外債,若借款人共借了10億元,那麼同一國家內的債主便必曾借出過10億元,這筆錢是他們的資產財富。中國外債遠低於美國,是自己借錢給自己,安全得多。

(經濟日報 202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