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0/2025

美掀示威烈火暴潮 巨變前夕? (雷鼎鳴)

 

山雨欲來風滿樓,美國以至世界,是否都正處於巨變的前夕?

這是有可能的,就在6月,美國全國各地都出現了波瀾壯闊的示威浪潮。這次的主題是「不要國王」(No Kings),擺明車馬是不滿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導火綫卻是有「非法移民」被大批搜捕,要遞解出境。參與人數各地加起來,據說超過500萬人。這類數字通常會被誇大,以振軍心,但從不少城市的示威鳥瞰照看來,人數往往以千計、以萬計,聲勢不弱。

「不要國王」示威 牽動中期選舉

不少評論甚至用「政變」描述整件事。所謂「政變」,並非指示威群眾要推翻特朗普政府,雖然也有不少人叫口號要他下台,而是說聯邦政府未經州長同意便違憲地派國民警衞軍進駐羅省「平亂」,加州州長紐森(Gavin Newsom)是反對動用國民警衞軍的,此舉被視為越權。深一個層次的目的是共和黨要利用這機會千方百計打殘紐森,因他大有可能是下屆總統選舉時,民主黨內最有實力出來競選之人,所以要把他的影響力扼殺於萌芽。

我相信要有足夠的量變才會有質變,換言之,要先看看美國人民對現況的滿意度或反感度、及參與抗議人數多寡才好判斷。若論群眾的參與度,媒體的一種估計是各地加起來有500萬人以上,這是很高的數字,反映美國人民很多十分不滿。但要指出,2020年美國黑人佛洛伊德(George Floyd)被明尼蘇達州警察壓死後所引發的一連串抗議示威,總參與人次據估計可能高達2,600萬,比今次的「不要國王」多得多。上次捅不破天,由此推斷,今次不大可能使到特朗普倒台,但共和黨在明年國會選舉會失去一些議席,不能再為所欲為,卻在所難免。若論衝突的激烈度,近日的抗議也比不上19705月俄亥俄州肯得州立大學(Kent State)反越戰示威,那回國民警衞軍開槍射死了4人,震驚世界。

另一重要的判斷因素是拘捕非法移民及遞解他們出境是否有人民支持。特朗普此人反覆無常,小人得志是一回事,但這並不表示他沒有粉絲。民主黨自許為自由派代表,事事虛偽雙重標準,且帶來了一系列的極左政策,加州所出現的「零元購」,非法移民被視作治安不靖的來源,卻也頗引起一般人民的強烈不滿。去年選舉時,民主黨得票大跌,正好反映人民對一些走火入魔的「白左」自由主義的反感,所以今次特朗普政府大張旗鼓去驅趕非法移民,雖然手法粗暴,卻仍有不少民間的支持。有人支持、有人反對,要拉共和黨下台便不那麼容易。

美內部政治 達質變有相當距離

西方一人一票的民主選舉制度肯定有先天性缺陷,否則不會缺乏自我矯正的能力,連續幾次選出一些偽君子及真小人做總統。但此種制度有個優點,便是權力轉移通常較為和平,大家都按票數辦事。不過,此種優點有時也會發揮不出來,荒腔走板。甚麼情況下會這樣?當選民的中間派不振,政策被對立的兩個極端所主导,那麼選舉誰勝誰負,結果便很不穩定,政策也會大幅變動,視乎哪一派運氣夠,勝出選舉。

美國民意調查機構蓋洛普,每年都會調查人民持有不同政治觀點的比例。1992年,37%的美國人民屬於非常保守或保守,43%中間溫和,17%非常自由派或自由派。到了2024年,保守的比例還是37%不變,自由派一方升至25%,最重要的是中間溫和跌至34%。少了中間派意味着保守自由兩派對立加劇。若用更精準的數據,2024年,非常保守的高達10%,非常自由派9%,較中間的81%

馬斯克(Elon Musk)曾揚言要組個新黨代表這81%,他認為民主共和兩黨只代表了兩端的共20%,這想法不無道理。但從上述數據看來,美國人民有顯著的對立情緒,但未至你死我活,人人大打出手或甚至內戰。要加州或其他州搞獨立,是主觀願望大於客觀可能。美國的內部政治仍處於量變階段,離質變有相當距離。

特關稅戰失利 須轉移民眾視綫

社會矛盾雖尚未達致政權的劇變,但卻可成為特朗普忽悠人民的工具。美國國勢正走下坡,在國際事務上再不會如從前般可以為所欲為,例如關稅戰便未必討得到好處。假若關稅戰達不到目標,反而使物價升高,人民不滿,那麼特朗普便須轉移視綫,跑出來搞些驅趕新移民的大動作,使人民中的反對者及支持者互相纏鬥,忘記關稅戰或國際上失利。假如經濟停滯、通脹高企、人民不滿,則政府一樣可在國際舞台上搞風搞雨,以民族主義把人民注意力吸引過來。這些伎倆,短期或有效,但終究阻擋不了美國欠下巨債、政府與人民都超支等問題,更遑論扭轉美國走下坡之勢。

(香港經濟日报 2025-6-20)

6/13/2025

從獨步天下到自毀長城的美國科研 (雷鼎鳴)

 

美國突宣布,被哈佛取錄的國際學生又可申請簽證赴美。此事再印證近月流行的一個潮語TACO。它不是指墨西哥一種不那麼好吃食物,而是Trump always chickens out簡寫(特朗普總會退縮)。

大眾有此等印象並不奇怪,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討價還價的伎倆不外乎是開天殺價,把價碼推高至離譜地步,然後又忽然把價碼稍為降低,以示已經給了對手好處,大家大可立即達成協議,說他黔驢技窮毫不為過。

特打壓哈佛 加劇美國人才外流

特朗普此等「表演」十分不智,美國的學術界、科研界,以致國運,都已因此遭受嚴重的破壞。他針對的,亦絕非哈佛一所大學,多所名校都被削了經費並受到諸種限制,美國未來的創新科研成就,難免要打個折扣。但在過去近百年間,美國科技成就獨步天下,其科技文明底蘊深厚,當中總有一批科技見識比特朗普等政客超出不知多少倍的高人在領航,其中一位是麻省理工(MIT)的上任校長萊夫(L. Rafael Reif)。

萊夫是委內瑞拉出生、移民美國的電機工程教授,他領導過麻省理工這頂尖名校十年半,在科技見識上的權威性不容置疑,他56日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發表長文「美國正面臨的人才外流」(America's Coming Brain Drain),以大量歷史及數據論證特朗普打壓大學與科研界是如何的不智。

萊夫斬釘截鐵的指出,美國雖在科技上領先了這麼多年,但此種優勢可否延續,卻絕非理所當然。我們可用權威學術刊物《自然》所編訂的「自然指數」的數據說明情況,2016年,在全球最頂尖的科技學報中發表論文最多的10所大學中,5所是美國的,中國只得北京大學一所上榜;但到了2024年,除了仍高踞榜首的哈佛外,其餘9所全是中國的大學!特朗普卻還要把哈佛拿來祭旗,中國會感到勝之不武的。

中國科學論文發表量 已趕上美

萊夫對世界的大學發展史十分熟悉,他指出,麻省理工在1865年成立之時,只是一所對基礎研究不感興趣實用型的工專職業訓練學院。19世紀研究型大學的聖地是德國,美國那個世紀共約有1萬人在德國取得博士或碩士學位,其中一些回國後創立了約翰霍普金斯,這是美國的第一所研究型大學,第二所是我母校芝加哥大學,它也是仿照德國研究型模式的大學。

麻省理工有兩位很有遠見的校長,不但校正了辦學方向,而且還大大的推動美國的科技發展。第一位是普里切特(Henry Pritchet),20世紀初去了德國考察後,回來頓有所悟,認為麻省理工不應甘於現狀,於是建立了首批重要的研究實驗室。第二位是從1930年起當了18年校長的康普頓(Karl Compton),此人貢獻更大,他認為大學是唯一搞基礎研究的地方,坐言起行,大力推動現代化研究,麻省理工亦從職業訓練學校脫胎換骨轉為世界頂尖研究型大學,但經費從何而來?

答案是聯邦政府。他和校監建立了該校著名的輻射實驗室,但在戰時,這名稱是為了掩人耳目的,它實際的目標是研究雷達。萊夫認為,這實驗室的成果在二次大戰的影響力,比原子彈還要大。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總統看到成果,亦欣然對麻省理工及其他大學批出大量聯邦基金,支持它們的基礎性純研究。

這還不止,康普頓不要求其教員緊貼商界為其服務,他們有研究自主,但康普頓設計了一套專利權方案,商界得到授權後,才可使用大學的研究成果,這樣既可增加大學的收入,亦有助研究成果商業化,其他學校亦爭相模仿,對後世影響深遠。

政府撥款移民商品化 搞科研關鍵

萊夫總結出成功搞好科研的幾個條件,頗值得參考。

第一,基礎研究對整個社會起貢獻,而不是為個別公司服務,政府撥款理所當然。

第二,要有適當的移民政策。發展科技需要來自全球最好的人才,萊夫指出,美國電腦學科中64%的博士是外國學生、工程博士的57%及數學博士中的54%。都是外國學生獲取的,25%價值10億美元以上的初創公司,其CEO也是外國人。美國今天搞排外,怎會不是自毁長城?

第三,科研成果有價值,大學要懂得捕捉這些價值,將其商業化,賺取利潤。

成功的話,科研創造的經濟利益是極為龐大的。例如,史丹福大學自1930年以來,教授及舊生共創立了4萬間公司,僱用過540萬人,每年總收入2.7萬億美元。麻省理工也不示弱,它的教授及舊生,每年創造2萬億美元收益。

特朗普及其幕僚思維奇特,訂定政策慌不擇路,限制大學取錄外國學生,對承擔科研責任的實驗室斷其經費,大學的免稅身份要取消掉。美國動搖國本的自殘行為日日新鮮,創意十足,如此下去,中國在世紀競爭中勝出,也會感到索然無味。

 

(香港經濟日报 2025-6-13)

 

6/06/2025

地缘政治漩涡中的香港經濟安全 (雷鼎鳴 )

 

在經濟或金融領域上,香港是否存在國安問題?亦即香港是否需防範一種主要來自外部的威脅,此種威脅是有組織或個人抱有破壞香港經濟的目的,並以此為手段意圖把中國經濟拖入困境。

我相信是有的。全方位遏制中國的發展是當前美國的國策,美國的政客早已把此意圖宣之於口,沒有太多的掩飾,其國防部長曾經揚言,五角大樓內每天都在討論怎樣對付中國。

不過,在軍事上,美國已失去可以為所欲為的優勢,與中國直接開戰,殊無把握取勝,所以美國更偏向代理人戰爭,挑動中國與鄰國的衝突,並售賣軍火予她們,使衝突加劇,自己亦可賺錢。但軍事衝突容易失控,且涉及傷亡,後果嚴重,若非不得已,對中國發動經濟戰遠為安全。

美對港經濟安全 構成長期威脅

香港實施一國兩制,在經濟戰中,美國會把香港與內地區分出來,不會對付嗎?在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發動的關稅戰中,他對盟國一樣有殺無賠,怎會放過香港?

美國目前的國策是要盡快從其他區域的泥沼中脫身出來,集中力量對付中國,此種局面會維持多久?這要看美國為何會把中國看成是頭號敵人。這有兩大相關的因素。

第一是其霸權思想。美國政壇早已跌入「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中,害怕崛起的中國會奪走她的霸權,就算中國信誓旦旦的表示無此意圖,她也會以己度人,拒絕相信。不要以為美國的政客很喜歡「修昔底德陷阱」這概念,他們不願意承認,因為這會顯出他們心中的畏懼與自私,他們寧願選擇不斷抹黑中國。

此種心態與策略,也許要等待中國的總體國力大幅度地超越美國才會消失,輕微的超越也不足夠,要達此境界,恐怕要一、二十年時間,所以來自美國對香港的經濟安全威脅是長期的。

美國敵視中國的第二個因素是她的「以鄰為壑」的經濟思想。美國貧富懸殊,社會分裂嚴重,政府欠債超過36萬億美元,政府與民間欠下的外債25萬億美元,9,000億美元的外貿赤字正是反映其社會的用度比其生產量超出9,000億美元,而用錢的失控,又主要來自其政府每年1.83萬億美元的財政赤字。要解決這些問題,正確的方法是要其政府及民間都省吃儉用一段長時間,但對政客來說,這無異是政治自殺,他們會更願意把經濟上的重擔轉嫁到別的國家與人民身上。4月初白宮漏出來的所謂《海湖莊園協議》(Mar-a-Lago Accord)雖難以執行,卻正好反映其心態。

《海湖莊園協議》5項具體條文的要旨,便是要別的國家對美國讓利,例如關稅被視為其他國家向美國交保護費及美元使用費的付款機制,其他國家不許向美國報復。又例如世界各國應多在美國投資或乾脆寫張支票送給美國庫房也無不可。

美敵視華 與鄰為壑圖收割全球

這些已是窮得瘋了才敢提出的掠奪性建議,誰會主動送錢給美國以救其燃眉之急?有個別政府是願意的,台灣的政府便十分樂意付款買些過期武器回來以討美國歡心。大多數國家不願意,卻畏懼美國的軍事與經濟霸權。不怕美國的,除了俄羅斯外,便是中國,而後者的軍事與經濟力量皆足以使美國忌憚不已。不把中國打下去,其他不願向美國進貢的國家便更有底氣,美國要在全球收割利益的行動便愈難展開,所以就算歷史上、文化上中國都不是美國的敵人,戰略上美國都要調動一切她能掌控的因素攻擊中國,香港能倖免嗎?

美國加關稅,主要的受害者是美國人民,其財經困局不會得到緩解,而且還會引致其他國家對美國的報復,情況會有如1930年訂定的《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案》(Smoot-Hawley Tariff Act),此法案嚴重加劇了大蕭條時期美國人民的痛苦,此法案的禍害已成為教科書級別的反面教材,但特朗普仍癡迷於用關稅去圖利。

美動盪美元風險勢增 港須應變

不過,這對香港卻是好事,香港本土生產的貨物對美出口甚少,去年大約只有60多億港元,微不足道,美國的關稅對港影響小。香港也在反其道而行,繼續自由貿易,零關稅,反而吸引到不少到港購物的遊客。

美國當前政策的失敗,卻並不意味着香港經濟可安枕無憂。美國解決不了她的社會問題,財力愈短缺,通脹愈高,生產供應鏈因脫鈎而斷裂,愈會促使美國鋌而走險,延續錯誤路綫。美國政府愈靠不住,美元的風險便愈高,間接危害到與美元掛鈎的港元及香港經濟的穩定。香港經濟尋求多元化,與更多的地區發展經貿關係,是應變之道。

(香港經濟日报 2025-6-6)

5/30/2025

大棒 、胡蘿蔔 、與蜜糖 (雷鼎鳴)

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創立所謂「軟實力」概念的奈伊(Joseph Nye),於今年56日去世。

他的絕筆文章在他逝世後在網上政經雜誌《Project Syndicate》發表,文中鐵口論斷,美國政府當前種種殘害自己軟實力的行徑,不啻是自毁長城,而中國卻反其道而行,在2007年,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已有指示,要大力投資建設軟實力,此消彼長,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在與中國的競爭中,很可能會失敗。

此文並未提及他的僱主哈佛大學正被特朗普用洪荒之力打壓,可能他執筆時,尚未知此事,到知道後,難免活活氣死。這篇遺作,與他8年前所寫的中美關係文章大異其趣,當年他認為美國軍力領先中國太多,而中國在軟實力上先天不足,難與美國相比,但經過8年的天翻地覆,他再也不能對美國樂觀了。

美殘害自己軟實力 如自毁長城

甚麼是軟實力?在奈伊的理念中,這等同一個國家的吸引力,例如別人認為你很靠譜,可以信任,又例如別人欣賞你的典章制度、文藝科技,所以頗生親近之意。一國若軟實力強大,便毋須動用這麼多的大棒與胡蘿蔔,即可勸服別國對她支持。換言之,美國在國際博弈上過去有三大法寶:大棒、胡蘿蔔及軟實力,後者奈伊用蜜糖作表達。

過去美國用上這三大法寶,有些時候確可得心應手。從1976年開始,美國年年貿易赤字,反映美國給予其他國家的物資,年年少於其他國家給她的。這是別國給美國送胡蘿蔔,美國花霍,已沒有胡蘿蔔送人。剩下的便是大棒,蜜糖也所餘無幾,不夠用了。

美徵高額關稅 把財困轉嫁別國

特朗普上台後不斷揮動大棒,狀若瘋癲。此種大棒政策有兩大類,第一類是「以鄰為壑」、「禍水東引」,奈伊說特朗普用了beggar-thy-neighbor的策略,不理別國的死活,與中華文化中的「以鄰為壑」同一概念。為甚麼對全世界徵收高額關稅(雖暫緩,但不容樂觀)?白宮的文件《海湖莊園協議》說得很白,便是要其他國家交保護費及美元使用費,你不肯再用美元又如何,她會制裁你,總之便是以關稅作為手段,意圖迫使別國向她付錢(為關稅埋單的其實主要是美國消費者,但特朗普不懂這道理)。若其他國家答應與特朗普合作,一起去找中國的麻煩,那麼,她們或許可以承受低一點的關稅率。由此可知,美國自己經濟陷入困境,思茲念茲的便是如何把困難轉嫁給別人,要別國替她埋單。

第二類策略在道德上同樣惡劣,是師法古典帝國主義的老路,乾脆威脅要兼併別國。特朗普若能吞掉加拿大、格陵蘭,甚至巴拿馬,從帝國主義角度看,他便立了不世之功,利用別人的資源,可大大紓緩自己的財困。但從軟實力的角度看,則美國無異可與納粹德國相提並論,再無吸引力可言。不過,我不相信他有此實力成事,美國的霸權已踏入「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的階段。

除了大棒外,美國還有多少「蜜糖」可吸住粉絲?美國的粉絲也許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曾受她好處,又或對其典章制度、教育科技有所仰慕者;第二類是利益與美國綁在一起的某些政客或團體。不得不說,美國立國時的《憲法》、《獨立宣言》、《聯邦人文獻》等所體現的制度與價值觀,自有其耀目之處,在二百多年前代表着人類的進步,我本科一年級時必修課程中要大量閱讀這些文獻,其中不少被收入在幾冊的名為《人民會判斷》(The People Shall Judge)文獻集中,我至今有收藏。但事物與思想都有其盛衰期,今天我們領悟到「人人生而平等」等宣言,「人人」並不真的指所有人,美國黑奴及印第安人曾受過平等對待嗎?至於美國的選舉制度連續幾次選出一些昏君,又如何可說其制度沒有重大缺陷?至於與美國利益綁在一起的「侵粉」,例如流亡海外的港人或台獨分子,其立場太受利益左右,可以不理。

打壓哈佛 與華科研強弱恐逆轉

近日把美國的「蜜糖」污染得很厲害的,便是其政府正在無所不用其極的打壓哈佛及哥倫比亞等名校。先不說其理由如何荒謬,只說後果。美國之所以能成為一等一的強國,最重要的因素是她能倚靠世界最顶尖的一批大學,把別國最優秀的人才吸納過去。現在外國學生誰要去美國讀書,誰便要面對被驅逐出境的風險,這對美國軟實力打擊之大,是無與倫比的。教育與科技既是軟實力,也是銳實力,科技不如人,便要被卡脖子,哈佛或更多的頂尖名校失去留學生,意味着一個個進行着最尖端研究的實驗室被迫關門。美國的競爭對手是中國,從此科研強弱可能逆轉,特朗普在内地的名字是「川建國」,名字起得太對了。

 

(香港经济日报 2025-5-30) 

5/23/2025

「殲10」威震全球 揭中國戰略思維 (雷鼎鳴)

 

57日巴基斯坦與印度出動共百餘飛機的空戰是二次世界大戰後規模最大的空戰之一,其意義頗不尋常,當中亦反映出中國的經濟與戰略思維,值得我們細想。

此場戰役的顯著特點是以弱勝強,而且勝得乾脆利落。印度出動的戰機幾乎是巴鐵的兩倍,而且據稱有14架十分先進的法製四代半「陣風」戰機參與其中,而巴方主力卻是靠中國製較為低端、原本只算第三代但已進步到三代半的「殲10CE」戰機,結果竟是60,巴基斯坦毫髮無損,但印方失去3架「陣風」、2架俄製戰機及1架無人機。中國自己有600多架「殲10C」,但2023年已停產。「殲10CE」是出口用的,暫只賣了36架給巴鐵。

巴軍以弱勝強 殲10實戰後大熱

中國現時的王牌是第五代的「殲20」及可供艦載即將量產的「殲35」,去年年底又試飛了全球未有的第六代戰機原型,再加上可飛1.4萬公里的「空20」重型轟炸機,中國的空軍力量,雖在戰機數量上不及美國,但質量上已可與美國爭一日長短。巴基斯坦不是中國,但仍打敗了印度,靠的是甚麼?

「殲10CE」性能遠比不上「陣風」,但這次開戰,雙方距離近160公里,都在視距之外,但巴方用的是體系戰術,有預警機遠距離可電子鎖定印機,「殲10CE」所掛的「PL15」空對空飛彈射程又遠於印方飛彈,遂有此戰績。

「殲10CE」經此實戰檢驗後,在軍火市場大熱,哥倫比亞要買它,傳聞價錢是每架4,000萬美元,比巴鐵從前要付的6,000萬美元還要便宜,與「陣風」的每架1.64億美元相比,更是划算得多。不過,我們也不應忽略,從前「殲10」較早期系列的飛機,曾發生過幾次墮毁事件,其研發成本亦並不便宜。現時的邊際成本能不斷下降(否則便不可能4,000萬美元售價),及近年它進步顯著,已在揭示出在中國這全球唯一的製造業超級大國的生態圈中,武器製造一樣能得心應手,效率高於其他國家。

30多年前,蘇聯解體,美國勝利,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蘇聯的經濟不行,但卻被迫花上巨資與美國展開軍事競賽,最終導致其經濟被抽乾抽淨,政權亦轟然倒地。中國汲取了這教訓,硬是把國防開支壓在GDP 2%以下;而美國為維持其霸權,軍費一直高企。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估計,2024年美國軍事開支9,970億美元,佔其GDP 3.4%,而中國則是3,140億美元,佔GDP 1.7%

顯然,中國的定力比美國更高,不願抽走太多資源用在軍事競賽上;反觀美國,正飽受聯邦政府巨債及天文數字財赤之苦,卻不肯減少軍費,哪一個國家會更像蘇聯般失血而亡,一目了然。順帶指出,據《亞洲周刊》提醒,美國GDP水份甚多,例如美國人頗易受律師鼓動,互相控告,蔚然成風,雖對生產力毫無貢獻,但所花的數以萬億美元計的律師費,卻是算進GDP的,若扣掉這些無用的GDP,美國軍事開支佔有用GDP的比重更高。

中國軍事發展大計 低成本策略

中國在軍事上走的經濟路綫,除了不敢亂花錢外,便是盡可能利用自己的優點去節省成本。印巴空戰中的巴方戰機成本遠低於印方,但卻用上了中國的預警機及中國所教的體系性戰術,成績斐然。中國科技人員工程師眾多,電子工業非常發達,我們大可判斷,若中美發生軍事衝突,中方可靠低成本的戰術仍可使美方討不了好。

此種低成本策略早已貫注入中國軍事發展大計中。中國多年前已發展出可隨時擊沉美國航母攔無可攔的高超音速導彈,幾千萬美元的成本便可摧毁以百億美元計的航母,正是這一經濟思想下的產物。現時中國的「九天」空中航母,起重量16公噸,載重6公噸,可飛7,000公里,並釋出過百無人機或導彈,此種蜂群戰術成本不高,但對方如何抵擋?

京頻展先進武器 籲美台勿誤判

印巴空戰的戰績,正好印證出中國的軍事力量不是吹出來的。從前中國低调並不怎麼突出自己的軍力,但近年卻多次向外顯示出自己日新月異的先進武器,為何如此?我相信這是必須的,目的是要美國及台灣不要誤判,以為中國並不具備統一台灣及甚至與美國直接對抗的實力。此等實力被了解後,可消除一些幻想,反而有助和平統一。美國知道打不過了,為免自己被拖了進去,既會戰敗無面子又要蒙受損失,便更要避免自己綁在戰車上參戰了。

印巴空戰後,內地著名評論人復旦的張維為教授說,若美國在台海參戰,第二天,美國便會發現自己不再是超級大國了。此語頗有豪言壯語的味道,但想一想也並非沒有根據。戰爭勝負的基礎在工業力量,美國製造業產品,成本往往比中國大上數倍,若在軍備上這也適用,那麼在有利中國的戰場上,美國打不過中國。

 

(香港經濟日报 2025-5-23

 

5/16/2025

美國重拾高關稅大错特错 減債削支始正路 (雷鼎鳴)

 

中美在日內瓦進行經貿會談後,在512日公布「聯合聲明」,雙方都「認識到可持續的、長期的、互利的雙邊經貿關係的重要性」。

美方對華關稅暫減回至20%(因芬太尼問題仍未解決)加10%(與其他國家一樣),90日以後再議。中國對美關稅是10%,也是90日後再作定奪。

8萬億美元國債 年內到期

包括反華媒體在內的世界輿論,普遍認為中國是佔了上風。這不奇怪,是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無端挑起貿易戰,把關稅弄至兩國瀕臨脫鈎的局面;又揚言任何國家若要報復,便要面對美國進一步的反制。但中國推出過報復性關稅後,美國卻往起點方向撤退,還承認可持續、長期、互利的雙邊關係很重要。為何美國白搞了這麼多折騰後,卻近乎全面撤退,她不怕予人「不堪一擊」的印象嗎?

美國恐怕也是無可奈何。特朗普推動了自殘式的關稅戰後,美國政府的形象繼續下滑,其反覆無常的行徑,更使人認定美國不再是一個可靠并認真的國家,此種局面對美元及美債的可信任度都大為不利,但在這節骨眼上,今年到期的美債超過8萬億美元,未來兩三個月內便到期的也约有5.6萬億美元,這便意味着美國政府短期內要借入巨款償還這些舊債。倘若關稅戰引伸出的問題仍懸而未決,那麼新的美債便不會這麼好借,所以特朗普不能不在90天內盡快與各國商議關稅如何解決。

上周突如其來的印巴空戰,可能也對談判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巴基斯坦使用中國賣給她的3.5代戰機殲10CE,竟能利用系統作戰方法,用PL15導彈打下了印度5部飛機、1部無人機,而印度被擊落的飛機中,有3部是法國最先進的4.5代戰機「陣風」,巴基斯坦一方卻沒有損失飛機。此種戰績轟動世界,軍事評論家獲得足夠證據知道中國戰機質量高超。台灣問題本是特朗普可用的籌碼,但原來中國的軍力遠超預期,台灣沒法抵抗,美國要打這張牌也力有不逮,以為可用的牌變成廢牌,為免夜長夢多,與中國談判時還是及早爭取得些結果為妙。

加逾10%關稅仍高 傷人自殘

中方的談判者其實毋須這麼快便與美國達成第一輪的協議,多拖兩三個月,美國人民會更加感受到關稅戰所帶來的痛苦。

朋友告知,他近日要買一中國造的禮物送給在美國的孫女作生日禮物,本來價錢是7美元,但現時要多加20美元交稅及作手續費。此種物價壓力需維持更長的時間,才可使美國人民印象深刻,更抗拒政客再搞自殘關稅戰。也許中國政府宅心仁厚,不想做得太絕,所以才提早談判,放美國一馬。

不過,不要以為現時的關稅戰已塵埃落地,萬事大吉。特朗普縱然痛改前非,不再反覆無常,10%以上的關稅仍是非常高的,不利各國貿易。美國近半世紀以來,關稅在低位徘徊,1975年所有進口商品的平均關稅率3.9%1995年已跌至2.5%2017年關稅戰前更只得1.4%,隨着關稅戰開打,關稅在2024年才升至2.4%。此種低關稅有利於營造全球經濟一體化,推動全球生產力。

90天暫緩期以後,若特朗普所受教訓仍不足夠,很可能美國對世界的關稅率還會提高。縱使樂觀一點,關稅是10%,對美國人民影響有多大?去年美國入口商品價值佔其GDP 11.31%,若徵收10%的關稅,其作用與美國徵收10%的銷售稅分別不大,關稅稅額便大約等於其GDP1.131%2024年聯邦政府(不計州政府)的總稅收(入息稅、社會安全稅與關稅)等於GDP16.85%,若突然再增加上述的關稅,便等於總稅率上升了6.7%1.131除以16.85),民間的負擔不可謂不沉重。

特朗普一幫的人會說,美國歷史上也曾實施過高關稅,但經濟一樣有迅速發展,所以10%的關稅並無重大負面影響。表面看來,這說法有正確的部分。歷史上美國很長時間都是高關稅的。1830年,在所謂的「厭惡性關稅」(Tariffs of Abomination) 實施兩年後,美國所有進口商品平均稅率高達57.32%,遠高於上述的10%。在美國經濟迅猛增長的所謂「鍍金年代」(Gilded Age18701900年),關稅率則從1870年的44.89%反覆下滑至1900年的27.5%,有下滑,但稅率依然極高。

不過,這毫不證明特朗普正確,原因起碼有二。第一,那個年代剛值內戰結束,美國疆土大幅擴闊了,移民人數甚多,光是到加州掘金已帶來不少經濟效益。第二,19世紀美國並無入息稅,聯邦政府收入只靠關稅,它對入口商品的稅率雖高,但相對於GDP仍只是3%左右,遠低於近年聯邦總徵稅率所佔GDP幾乎達到的20%,进口量也不如现在那麽高,關稅的影响有限。

施政與時代脫節 動搖經濟根基

美國的入息稅在1913年才成立。在此之前,聯邦政府總稅收(只有關稅,沒有其他稅種)只有GDP3%,但其後入息稅不斷增加,1933年又引入其他稅種,美國便變成一個主要倚靠入息稅而不是關稅的國家,整個經濟結構也調整至與此相適應,特別是在低關稅下,美國與其他國家發展出緊密的經貿關係及複雜的供應鏈,生產力大升。現時美國就算只把關稅稅率提高到10%,已是原本稅率的幾倍,足以動搖美國經濟的根本,對其貿易夥伴也有重大影響,害己害人,別人也會報復。美國要做的,是減開支減債,不是加關稅。

(香港經濟日报 2025-5-16

 

5/09/2025

中美關稅戰 何時才是談判良機?(雷鼎鳴 )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扭盡六壬,希望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給他打電話,但中方沒有理會。甚麼時候談,在甚麼條件下談,還是乾脆不談,已是關稅戰博弈中,中國重要思量的戰略。

2017年特朗普政府下手對付中興通訊,並要其繳交11.9億美元罰款之時,中國官方把身段放得頗軟,並無跟美國硬碰。但隨後美國無理地不斷打壓華為,又啟動貿易戰,中國則沉着應付,談談打打,美國也討不到甚麼好處。

拜登(Joe Biden)上任後,2021年阿拉斯加的中美會談,時任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說:「我們把你們想得太好了。」是中國政策的拐點,從此中國對美國政府的意圖不再存在幻想。

港澳辦主任夏寶龍雖不是負責外交的官員,但他說美國不只是要中國的稅,而是「要中國的命」,頗能反映中央的判斷。但即使兩軍對壘,一樣可以打打談談。中國為何目前仍不理特朗普?我相信有幾個因素決定中國何時想談。

待物價飈缺貨 讓美政客感到痛

第一個因素是,中國明白美國政客與傳媒過去近10年的反華抹黑,其產生的效果不是短期內便會消失。美國管治精英鼓動媒體反華,媒體抹黑中國的報道氾濫,使到政客即使知道與中國對抗並不符合美國利益,也不敢不人云亦云,以反華為己任,否則恐怕選票難保。在此態勢下,政客愈是採納鷹派路綫,愈是能安撫心中深處恐懼美國被中國超越的不安感,所以就算中美可以很快在關稅問題上達到協議,過不了多久,美國也會故態復萌,通過不同的途徑企圖霸凌中國。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為免美國沒完沒了的找中國麻煩,最好的策略便是要美國政客感到痛,痛的時間愈長,他們的記憶便更深刻一點。對美國人民而言,當美國的高關稅弄得物價飛漲,就業職位又回不到美國,經濟且陷入衰退,他們便更能看清中國對美國的幫助有多大。現時美國民間仍有庫存的中國商品,再多等兩三個月,中國商品(藥物、玩具、家電用具等等)再買不到,大家心焦如焚時,才是中國談判的較好時機。拖得愈久,美國人民對關稅戰的危害便愈印象深刻,較難受騙。

美不停吹風與華貿談 迷惑他國

第二個因素是中美雙方都在大搞合縱連橫。美國用關稅威脅其他國家,若不加入美國一夥打擊中國,便加她們關稅。中國則告訴這些國家,中國會頂着美國的壓力,不會妥協,其他國家若不理會美國,團結起來,美國也不敢加關稅,因為這不但會使美國孤立自己,而且飛升的物價也會使美國人受不了。美國的市場稍大於中國,但中國的製造業是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各國亦知沒有了中國,整個世界的生產供應鏈會大受破壞,大衰退或甚至蕭條難以避免,但要她們有勇氣面對美國的壓力,中國須做一個榜樣,便是帶頭頂住美國。

中國若與美國過早談判,容易使人誤會中國也受不住壓力。美國不斷吹風,說中國與美國一直在談,便是想迷惑其他國家,要她們早日屈服。所以中國屢有聲明,根本沒有與美國就關稅問題有任何談判。至於中美的其他事項,兩國有溝通渠道,則沒有問題。

第三個因素是美元與美債對美國財政壓力不斷加大。眾所周知,美國政府欠下巨債,20254月,美國政府共欠公眾28.96萬億美元債務,政府不同部門之間互欠的則是7.26萬億美元,合共36.22萬億美元。此等債款更以平均每天44.2億美元的速度增長。更要命的是,雖然美國本應處在減息周期,但據美國國會聯合經濟委員會(Joint Economic Committee)的紀錄,各種形式的欠債平均利率居高不下,共達3.347厘,比1年前的3.277厘或5年前的2.213厘都要高。這自然推高了每年政府償還利息的開支,且在可見的將來,難以下降。

為何利率減不了?近期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正是因為特朗普胡亂的關稅政策。他的反覆無常,連日本這個不敢得罪美國的國家也大沽美債。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在近日股東會中,除了批評關稅戰完全錯誤,並且是一戰爭行為外,還十分看淡美元。此觀點有道理,若非關稅戰,各國對美元的可靠性或許會樂觀一些。

待美債壓力沉重 更利中方談判

對中國而言,手中的美債也是談判的籌碼之一,賣出幾百億已足可引起市場震動。在關稅戰中,多等一會待美債壓力更沉重時,才與美國談判更有利。時間向中國傾斜,中國多等幾個月損失不大,但美國可受不了。

我相信這一兩個月中國與美國在關稅問題上,談不了也談不出甚麼東西。中國可好整以暇的與其他國家擴展貿易關係。在美國發動的關稅戰後,這些國家也有強烈誘因發展與中國的貿易。

若關稅戰美國輸掉,她會否便痛改前非?不大可能,反而是會考慮其他手段,例如金融戰攻擊中國。美國勝不了中國,但中美相爭的格局10年內不會根本改變。

(香港經濟日报 2025-5-9)

 

5/02/2025

中國奮進 美國自殘 強弱逆轉 (雷鼎鳴)

兩軍相遇,誰勝誰負往往不需交鋒後才會知道。兩軍的士氣與事前的備戰工作孰好孰劣,早已把答案告訴我們。「修昔底德陷阱」尚未有把中美推向軍事衝突,但影響一樣深遠的關稅戰,且是世界大戰,卻已經開打。

關稅戰早在7年前已被特朗普(Donald Trump)發動,討不了好;其後拜登(Joe Biden)上台,並未悔改,反而加碼,以致4年前,時任中國主管外事工作的政治局委員楊潔篪在阿拉斯加對着美國對手高呼:「我們把你們想得太好了!」中國從此加緊備戰,不存幻想。

京備戰7年 儲備芯片減對美倚賴

中國國際關係上的主導思想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本來只想各國互利合作,大家一起享受合作紅利,但美國政客不領情,也屬無奈。平情而論,若7年前美國便如今天般的對中國極限施壓,中國雖也扛得住,但會辛苦很多,但多了7年的此消彼長,美國敗局已呈。這7年內中國做了些甚麼?美國又做了甚麼?

7年前,中國的心腹大患是在某些高科技項目上可以被美國卡脖子,但經過大量投資科研後,中國的高新科技井噴式湧現,就連芯片與人工智能也有突破,更遑論太空科技、導彈、無人飛機、6代戰機等多種項目已有凌駕美國之勢。7年時間又容許中國儲備了兩年糧食與芯片,出口市場減低了對美國的倚賴,與世界的貿易總額則增加了50.1%,中國的製造業總產值還躍升至全球的35%,是唯一的超級大國。

反觀美國,先要經受特朗普第一任的治國無方,人民預期壽命縮減,新冠期間更死掉百多萬人,比第二次世界大戰美軍41.68萬人陣亡還慘烈得多!拜登主政,卻又把俄羅斯推向了中國,內政上則被所謂的「覺醒文化」帶着走上極左路綫,「零元購」、槍殺案、吸毒氾濫等問題導致社會分裂。特朗普上台後不足百日,其關稅大棒已弄至天怒人怨。此種對中國有利的形勢,得來不易。

若論前景,最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被昏君治國,他遠君子、親小人,不明白美國處於甚麼形勢,更有甚者,自殘舉措一樣接一樣,使人目瞪口呆。以致縱然中國勝出,也頗使人有勝之不武的感覺。美國在如何自殘?

美國宣稱關稅戰的目的之一是保護她的製造業,把就業職位帶回美國。製造業有無受到保護暫且不討論,但美國本來佔有優勢的服務業卻已被狠狠打擊。舉幾個例子。

美國本是旅遊大國,去年遊客人數7,700萬人,世界排第三。但近月屢傳出有入境美國遊客在海關被搜查手機及電腦,若發現在社交媒體上載有反對以色列在加沙種族滅絕的觀點,便要遞解出境。反種族滅絕何罪之有?此事激怒了不少歐洲遊客,以致3月份訪美遊客(不包括加拿大及墨西哥)銳減12%,加拿大經陸路到美的更斷崖式下降31.9%。這些數字尚未反映4月初狂加關稅的影響。

美亂撤留學生簽證 停哈佛撥款

高等教育本是美國國力的根基,她擁有多所世界最好的大學,不但有能力吸納全球精英到那裏就讀及畢業後留下工作,還使到美國的科研長期處於領先地位。就算只論外國學生(大約有110萬人)所交學費及開支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202324年度也有438億美元。如此會生金蛋的鵝,特朗普也不放過,近月數以百計的外國學生被公開或秘密逮捕並被取消學生簽證,這些人沒有犯法,但卻會被加以莫須有罪名。

此種舉措,打算留學美國的精英不能不重新思量,這對美國的服務業出口(教育也是服務業)有即時打擊,亦阻礙了美國吸納人才的百年大計。

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因不肯認同美國政府要求的改變校政及課程,被特朗普施壓,停止了哈佛從聯邦政府所獲的資金,又說要取消其取錄外國學生的資格。

哈佛是全球最富有及影響力最大的學府,其用作投資的資產高達532億美元,去年開支則有64億美元,收入中的45%是靠持續的捐款所支持,聯邦資助只佔其收入的11%、約7.1億美元,幾乎全部都是用在科研上的。特朗普此舉愚不可及,哈佛的軟實力及地位,可能比美國政府還要高,特朗普弄不死哈佛的,社會會大力支持哈佛。美國與中國在科研上爭霸,特朗普卻把哈佛傑出學者所作的科研斬斷經費,中國可能要大喜過望了。

狂人多變 股債滙三殺美元陷危

美國最重要的服務業是金融,金融的核心是美元霸權,要維持此霸權,最重要的是保持世界人民對美元的信心。但特朗普反覆無常的關稅戰已使到此信心大幅減弱,「股債滙三殺」在4月初出現,已現美元危機的徵兆。這不是自殘行為嗎!

 

(香港经济日报 2025-5-2 

4/25/2025

海湖莊園協議 揭狂人關稅戰思維 (雷鼎鳴)

 

特朗普(Donald Trump)苦等習近平的電話不果,心焦如焚,惟有通過財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放風,說高關稅不可持續,暗示會大減稅率,他更補上一句不是故意刁難中國。

中國不理睬特朗普,懶得跟他談判,十分明智。誰會願意跟一名反覆無常、談好了協議又秒速不認帳的人談判?搞笑的是,既然美國明白現時的高關稅不可持續,為何還敢提出來?從此事可見,虛張聲勢、色厲內荏、欺善怕惡是現屆美國政府的特色,大家都看通了此點,對美國十分不利。

徵關稅藉口 沒交保護使用費

但若以為美國會從此偃旗息鼓,現出君子之風,那便有點天真了。特朗普政府的只顧自己利益、可貪便必貪的風格,在47日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米蘭(Steve Miran)發表的文章中清楚可見。此文內容去年已流傳,有人稱之為「海湖莊園協議」(Mar-a-Lago Accord)。此文章雖顯然是美國自說自話,全無可行性,但好處是把其政府打關稅戰的思維及「理據」較有系統的說出來,也可使各國看清其貪婪。

特朗普狂加關稅,其核心「理據」是認為全世界都欠了美國,所以要補償。欠了美國甚麼?是美國一直在提供兩種全球性的公共產品或服務(global public goods),一是美國為各國提供安全保護,二是提供了可用作儲值及國際交易的美元。欠了美國甚麼?米蘭認為(其實他是緊跟特朗普的思維),這些產品或服務都有成本,但各國都沒有繳交「保護費」或「使用費」,應通過徵收關稅來迫使各國作出補償。

用美元要收費 不用又遭美國罰

美國軍費每年近9,000億美元,的確很貴。但別的國家有義務要向美國付錢嗎?也許有些國家願意讓美軍留下來,她們自己付錢好了。但對大部分國家而言,他們不但沒有要求美軍保護,還巴不得這個歷史上最好戰的國家早日自行離開,哪有道理要付錢把她挽留?

至於美元,同樣荒謬。各國政府及人民持有的美元,並非自動送上門,都是他們用有價值的貨物或服務換回來的。我們付鈔買了東西回家,斷不可能再對付出了的錢行使產權,各國政府願意付出代價得到美元後,本來期望美國政府管好貨幣政策,但美國近年貨幣政策質量下降,更不時充公別國主權政府的美元資產。

有見及此,有些政府正在減持美元,又積極建設美元以外的交易系統,在此環境下,美國還要求別人交付美元的「使用費」,豈不可笑?不過,美國同时也有警告別國,不可發展新的貨幣交易系統,否則可能會被美國處罰。正是用美元你要不斷繳交「使用費」,不用美元她又要罰你,這是何等荒唐?

美國希望如何收費?「海湖莊園協議」中提出5個具體方案:第一,各國都必須接受美國所訂定的新關稅,絕不准向美國商品加徵關稅報復。第二,各國要停止其「不公平」貿易,要向美國全面開放市場。第三,各國要多買美製武器,以保障其軍工實業的就業。第四,各國要多在美國投資。第五,乾脆寫張支票給美國庫房,也無不可。

5項「賠償」 涉關稅多買美軍火

上述5個方案,都可視為向美國作出賠償的途徑。若是別人沒有欠美國的,則何須向她賠償?整件事本來就與黑社會收保護費般無理。

這個治國團隊恐怕也知道道理說不過去,所以又多用了兩招,以增自己聲勢。其一是挖挖舊帳,竟說2008年的金融海嘯,中國也負有責任。當年美國的投資銀行把質素欠佳的房屋按揭,打造為一些複雜的證券,終於爆煲禍及全球。中國是受害者,也蒙受損失,要負甚麼責任?原來美國是說中國也有買入這些有毒證券,從而增加了它們的公信力,所以要負責!顛倒黑白,莫此為甚!

其二是要找一些學術論據,好為他們的關稅政策作包裝。特朗普的顧問團隊月前千找萬找,終找到一位麻省理工的教授與一位柏克萊加州大學的教授合作的研究,說20%的關稅是合適的,對美國有利。怎料這兩位教授知道此事後,為了自己名譽,發文反擊,說米蘭團隊在錯誤引用他們的研究。米蘭無奈放棄之前對這兩位經濟學家的引用。但這團隊死心不息,又找到一份未經審稿的論文,兩位作者較為資淺,一在加拿大、一在卡塔爾,說徵收關稅有利。不料這兩位教授知道後,一樣十分惶惑,面對傳媒時也擺明態度,認為白宮的團隊在錯誤理解他們,並說最好的關稅是零關稅。

美國經濟學界一向人才濟濟,白宮的經濟顧問向來是精英,他們重視某項研究,本是該項目研究者可引以為榮光宗耀祖之事,但今天白宮屢被人要與它劃清界綫,可知別人對白宮胡亂制定政策感到何等失望。

 

(香港经济日报 2025-4-25)

4/18/2025

美國「雙赤」困境 關稅戰解決不了(雷鼎鳴 )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的關稅政策朝令夕改,不但又一次印證了此人的反覆無常不可信賴,亦使到美國政府一片混亂,無所適從。

君不見執行美國貿易政策的最高級官員、貿易代表格里爾(Jamieson Greer)在國會遭議員質詢時,才剛知悉美國暫時撤銷了對中國以外所有國家及地區的額外關稅,以致一臉懵懂,十分無奈?美國海關的5萬名員工,亦由於應付不了顛三倒四的政策,人手嚴重不足,幾陷於停擺。

美國頹敗在前 難有精妙後着

美國本來人才濟濟,很多人見不慣美國如此頹敗,還在猜測她是否胸有成竹,精妙後着會接踵而來?我看她沒有,原因是有識之士都懂得要遠小人、近君子,但現時美國是昏君主政、奸臣當道,一個個只懂阿諛奉承,哪會有《老子》「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智慧?

美國被這幫人舞來舞去,十分慘情,以致其名士大儒紛紛出來發警告,這樣搞下去會使人民對美國政府失去信心,危機一觸即發。市場也一如他們所料,出現「股債滙三殺」,嚇得特朗普不得不暫時縮手。但當然,他就算一敗塗地,也會宣布自己勝利了。

中國以至香港應怎樣應對這場關稅戰?特朗普雖政策混亂,連自己目的也搞不清,但我們仍可從美國要面對的困局中,推導出她要走上哪一條路。我相信她終要應付起碼3個問題:第一是貿易赤字背後的金融危機;第二是能否重建美國製造業的生產鏈;第三是能否脅迫其他國家遏制中國的發展。本周先談第一個問題。

貿易赤字本來並非問題,它只是更深層次問題的表面徵象,只是特朗普不學無術,搞錯了對象,又誤以為關稅是減少貿赤的萬應靈方。那麼,貿赤的性質是甚麼?假如一個國家的內需大於自己能生產的總值,這個缺口便要靠從外國來的淨進口去填補,這便是貿赤。這好比你每月開支10萬元,收入只得9萬元,又無儲蓄,那麼你便只有借入1萬元以下供你花霍。

內需包含人民及政府的消費和投資,美國去年貿易赤字9,184億美元,反映其國家的內需開支比其本地生產總值(GDP)多出9,184億美元。我們再看美國聯邦政府的財政收支,去年收入約4.9萬億美元,開支則約6.74萬億美元,財政赤字約1.83萬億美元(不要太在意四捨五入的影響)。從這組數字看來,只要政府的財赤能完全消滅,內需便可減少1.83萬億美元,貿易赤字不但也可完全抹掉,還可能有近9,000億美元的貿易盈餘。豈不妙哉?當然,若人民也能節衣縮食,共度時艱,減少開支,也可起到這效果,但要人民減少消費,便要靠經濟衰退或通脹,政治上很不討好,後遺症太多,更應注意的,是美國政府是否能解決這1.83萬億美元的財赤?

這卻很難,美國政府開支中,有些是剛性開支。她的退休保障是隨收隨支的,今天的老人年輕時交了稅支付當時的退休者的福利,你現在不再付款讓他們有退休福利,政治上不可行。美國的隨收隨支退休金,等於政府開支的22%,加上性質相近的長者醫療福利開支佔政府開支的13%,一般醫療開支的13%,政府欠債償還利息14%,退伍軍人福利的5%,加起來已是政府開支的67%,這些都基本上動不了。剩下的開支是2.25萬億美元,馬斯克(Elon Musk)揚言要減掉2萬億美元,是否不切實際?在這筆餘下的2.25萬億美元的開支中,最大的一項是軍費,差不多有9,000億美元,若能減,世界稱善,但美國肯撤掉全球近800個海外軍事基地,又不到處發動戰爭嗎?不肯的話,在可見的將來我們絕難看到她能平衡收支,使36.3萬億美元的債務停止上升。美國早已掉進一個自掘的陷阱中,別的國家沒有剝削她。

貿赤與美元霸權 屬共生之物

大幅增加關稅可否解決她的財赤與貿赤,即經濟學家熟悉的有內部關連的「雙赤」(twin deficits)?效果可能剛剛相反!舉個例子以利思考,假設關稅大至等同美國經濟與世界稅鈎,美國變得全面自力更生,貿赤消失。但沒有貿赤的話,意味着美國再沒有開動印鈔機去購買外國貨物,那麼外國便不但再無新的美元借給美國,而且也無誘因持有過去買下的美國債券,反而要美國還債了。美國政府只能向自己人借錢,外國人不借,利率會上升,美元霸權崩潰。

特朗普不明白,貿易赤字與美元霸權是共生之物,去掉一邊,另一邊也不能維持太久。美國最應該做的,是減少消費,投資未來的生產力,假以時日,財赤貿赤可紓緩。

華續投資高科技 防被卡脖子

美國應感覺到「雙赤」的壓力,也害怕世界失去對美國政府及美元的信心,但她是處於困獸鬥的心態中,否則不會連併吞加拿大及格陵蘭的念頭也會出現並形之於口。面對着一個病急亂投藥的美國,中國的最適當回應是甚麼?第一,人民幣滙率應保持穩定,輸美商品(若仍有)要加價,不是減價,美國若無中國商品,根本活不下去,要使到美國政府與人民都清楚知道沒有中國商品他們生活便很艱難,這樣才可防止其政府將來再次胡思亂想,恩將仇報;第二,擴大或新增與其他國家的自由貿易圈,繼續實施開放政策;第三,繼續投資教育及高科技,杜絕在科技上被人卡脖子的風險。

(香港經濟日报 2025-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