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9/2023

香港為何要學懂與大灣區融合?(雷鼎鳴)

 朋友因疫情阻隔,3年多沒法回港,最近回來,立刻港深到處跑,大讚香港與深圳發展迅速,處處朝氣勃勃鶯歌燕舞。反觀美國,則一片灰暗,經濟停頓,被稱為浪漫之城的三藩市,唐人街弄個小小的地鐵站,搞了幾十年才實現到;治安不靖,多間大型連鎖店都因頂不住宵小的偷搶破壞而要關門大吉,小商店更無實力支持下去。朋友久未享購物樂趣,帶來兩個大箱,大買特買。我身在香港,倒沒注意香港有何進展,但細想一下,現在地鐵多了幾條新綫,不少地方都有地盤在施工,我家附近便起重機林立,朋友的直觀感覺倒非沒有根據。至於深圳,朋友在那裏配了幾副高質眼鏡,每副幾百元人民幣,與美國的幾百元美金相比,價錢不可同日而語,怎能不笑逐顏開?深圳早已從小漁村變身為世界一級大都會,我最近才知,連博物館也有幾十所,港人實應奮起直追?

上述只是觸及現況,我們若要訂定人生規劃,決定在哪裏發展事業,現況雖然重要,但倒不如多注意一些可為未來指路的「領先指數」。我這裏說的領先指數,並非股票市場所論及的那一類,而是更有科學性及長遠性的。舉個例子,30年前我們便已看到香港出生率低企,20年前同樣現象在內地出現,當時我們已可斷言中港兩地都會在未來出現人口老化。至於如何判斷包括香港在內的大灣區未來經濟走勢,有幾個指標是很有用的。

三大指標 顯示中國經濟前路光明

第一是看今天基礎科學的研究水平。應用科技對推動經濟有決定性的作用,但發達的基礎科學研究成果卻可為未來的應用科技提供取之不盡的思想源泉。舉個例子,若世上沒有牛頓力學,便不會有今天的太空科技。我在本欄曾指出過,根據《自然》雜誌所編製的「自然指數」,中國在頂尖科學期刊論文的數量,已彎道超車,第一次超越了美國,這是有標誌性的事件,應記入科學史中。

第二是看教育及年輕人的學習精神。10多年前我到深圳少年宮附近的書城,已注意到那裏一到假期,地上及樓梯便坐滿了專注看書的小孩,我曾寫過,20年後這些小孩都會是社會的棟樑。疫情後再訪深圳,一樣可見到同等情景,可知內地能不斷培養未來的棟樑之材。反觀香港,連在書店中找尋有分量的書也是愈來愈困難了。

第三個指數是看中國人的儲蓄率。高儲蓄率意味着高投資率或資本積累迅速,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近年大約有70%來自資本積累,現時中國的儲蓄率或投資率一直能保持在GDP40%以上,有此超高投資率,未來經濟持續高增長已可預期。

有了這三大領先指數作指路明燈,我對未來中國的經濟發展充滿信心。過去30多年的事實,亦證明了我過去基於其他理由的信心十分正確。但今天的中國,不是要面對百年大變局中地緣政治的干擾嗎?

面對美西方干擾 港人宜兩手準備

此種干擾必會陸續有來,對中國的發展亦會有影響。但只要看看過去幾年的境況,便知美西方不但討不了好,中國的貿易總額與順差都破了歷史紀錄,去美元化浪潮初步成形,經濟增長率亦是中國獨領風騷,連IMF都不斷調高中國GDP的增長率。面對此等干擾,港人宜兩手準備。

第一手是進行必要的調整,這有兩大方面,一是香港持有過多的美元外滙儲備,可將財政儲備部分的外滙減低,改用作投資在基建填海等效益大於成本的項目之上,既可減低美元資產帶來的不測之險,亦可有更多更有價值的土地可賣而增加未來政府收入。二是世界的供應鏈及市場都在變化,港人宜把眼光從傳統的歐美經濟體中轉到一帶一路、中東、南美等地方。第二手是做好自己,繼續發展。一些對港或內地的制裁行為,其目的正在於擾亂中港兩地的經濟,《九陽真經》的口訣「他自狠來他自惡,我自一口真氣足」,仍是值得參考的策略。

在各種調整中,金融界多發展一些以人民幣為基礎的金融產品,是很有作用的,我過去已有論述。香港融入大灣區,不少事情已在進行中,其中較具深度融合性的是科研與教育。香港各大高等院校,大部分早已在大灣區開設校舍或計劃開設。香港是有能力從世界各地吸納科研人才的地方,來港的科學家很多亦樂意在港及內地遊走。我訪問過科大在廣州南沙東涌鎮的校園,他們搞得很好,正為中國的科研作出貢獻。將來清水灣校園及廣州校園的學生也有機會兩地選課,這對香港及內地年輕人熟悉兩地情況是很重要的。

我最近再到南沙訪問,其中一個驚喜是見到另一深層次融合的個案。南沙有一學校,全名是「民心港人子弟學校」,課程是香港的,是國際學校,但學費比內地及香港的國際學校的平均便宜很多,可能因為它是非牟利的。202111月,校園才打第一支樁,20228月,整個美輪美奐、建築面積達11萬平方米的校園便建好,可以上課,當中建築成本只是7.6億人民幣,遠低於香港的成本。我見過此校的一些學生,聰明有禮,有責任感。它的個案,值得關心港人如何打入大灣區的研究者長期觀察。

 

(晴報,經濟日報 2023-5-19)

5/12/2023

人民幣取代美元的障礙 (雷鼎鳴)

 上周本欄提到,「去美元化」的現象雖已出現,但過程很可能頗為緩慢。在2022年,總數共11.1萬億美元的全球外滙儲備中,美元佔了58.36%,人民幣卻只佔2.69%。為何中國身為全球最大貿易國,人民幣在國際的外滙儲備中佔比這麼低?甚麼政策才可改變這情況?

說來弔詭,人民幣暫時沒有取代美元,不是因為中國國力不足,而是因為她太強!此中因由稍為複雜,容我細細道來。

過去70多年,美元在國際交易中有主導地位,各國之間互相交易主要用美元計價,亦幾乎統一用美元作交易媒介,不需使用一大堆不同貨幣去計價這麼麻煩與混亂,美元亦因各國都使用而地位上升,變成可用作保值的儲備資產。世界各國,包括中國在內,也樂於把自己有價值的商品輸出到美國,換回一張張本身沒有內在價值但卻可用作交易及儲備的美元鈔票。這對美國及世界各國,原則上都是有利的,美國得以開動印鈔機便可源源不絕得到商品,其他國家把貨物交給美國,便等於交了租,把美元這一工具租了回來使用。

歐元英鎊日圓 難對沖美元風險

此種金融貿易生態本可達致一均衡點,大家相安無事,怎料美國政府卻犯了兩個大錯,一是拼命印鈔票,導致通脹,大家深以擁有美元為憂;二是把美元武器化,靠賴帳及長臂管轄等方法制裁不聽美國命令的國家或個人。如此一搞,很多國家會認為擁有美元風險太高,急欲尋求多些替代品,免被美元霸權縛得動彈不得。

本來歐元、英鎊與日圓都可部分替代美元,但歐洲國家和日本與美國關係太密,在美國要制裁某個國家時,歐洲和日本未必不隨着美國的指揮棒起舞,所以持有西方國家和日本的貨幣並不足以對沖美元的風險。在此情況下,具有強大政治、軍事與經貿實力的中國,其發行的人民幣在多個國家眼中,自然是理想的美元代替品。

既然如此,國際對人民幣的需求應十分強勁,但為甚麼人民幣在全球的外滙儲備中佔比這麼低?根本原因是人民幣在國際上供應量非常低,低到不足以成為各國的交易媒介或儲值工具。按上文的數據,各國中央銀行合共擁有的人民幣儲備,價值不足3,000億美元,還不到中國自己的外滙儲備的十分之一。

外貿長年順差 資金淨流入中國

為甚麼人民幣供應量這麼低?是否只要人民銀行開動印鈔機源源不絕地多印刷些人民幣送到外國,便可解決流通量問題?不可能的,沒有一個國家會肯多印鈔票無償送給別國的。一個國家若要得到人民幣,便需要把自己的商品或服務賣給中國(歡迎中國到自己國家投資也可),但要注意,中國自1993年錄有704億元人民幣的外貿赤字後,一直至今天,外貿年年都是順差,亦即資金是不停的淨流入中國,而不是人民幣從中國流出。這與美國正好相反,自1976年起,美國沒有一年不是貿易逆差,美元是不斷流出的。既然資金是不停流入中國,不是流出,其他國家又哪會取到人民幣作為其交換媒介或儲備貨幣?

在經濟學中這有個名堂,60多年前有位比利時經濟學家Robert Triffin發現一個國家的貨幣若想成為國際貨幣,她便必須先經歷大量且漫長的外貿逆差才可成事。但中國願不願意這樣做?正如上述所說,她因為經濟實力強勁,才會出現長期的順差,既然有實力,她可否改變一下經濟策略,改為多點進口,減少資金進入,增加資金流出?她似乎依然傾向於勤儉建國,多生產,少花霍,多出口,從而繼續累積資金。

保護匯率穩定 寧放棄自由兌換

技術上,倘若中國希望自己出現大規模的外資逆差,是可以做到的,只要大幅提高人民幣的滙價,使它升值,中國外貿自會出現赤字,人民幣也會流出,成為別國的儲備。人民幣升值的好處便是中國人買外國貨會便宜一些,人民的生活亦會改善。中國有沒有使人民幣升值的手段?有的。在貿易理論中有一定律,叫「不可能的三位一體」(Impossible Trinity),即貨幣政策獨立自主、資金自由兌換或流動,及滙率穩定這3個選項中,任何國家都不可能3項全部都做得到,最多只能選兩項。中國選了貨幣政策自主與滙價穩定,那便必須放棄資金自由兌換流通。香港則選了滙率穩定及資金自由流動,放棄了獨立的貨幣政策。

中國選擇了滙率穩定,但在甚麼滙價水平穩定?這倒是中國可用其貨幣政策調整及決定的。換言之,若要人民幣變成更重要的國際貨幣,便要走一個過程︰人為地推高人民幣的滙率,要它升值,又或容許人民幣自由兌換,因中國外貿盈餘巨大,人民幣也會隨着自動升值,這些都會製造外貿逆差,從而等同把人民幣送出去,各國有了新供應的人民幣後,才可慢慢把它變作儲備及交易媒介。中國也有減持美元資產,但目標似乎在保護自己的金融安全,尚未有刻意取代美元霸權的迹象。

 

(晴報,經濟日報 2023-5-12)

5/05/2023

為何會出現「去美元化」? (雷鼎鳴)

 最近「去美元化」現象頗受關注。這有事實基礎,自70年代中以來,美元一直是石油貿易的交易媒介及計價單位,但沙特阿拉伯、伊朗等產油國卻已願意用人民幣作媒介,資源及農產大國巴西也已經用人民幣與中國貿易,阿根廷則緊隨其後,俄羅斯更不用說了。假以時日,美元獨霸世界的現狀會否難以為繼?這需多長時間?

現代貨幣是甚麼?它只是一張張沒有內在價值的紙,或是電腦裏的一些數字。為甚麼人人都肯在買賣有價值的商品時願意接納它,或甚至把它作為儲值工具?在自己國家中,政府往往有法例規定,買賣時不得不接受本國貨幣作交易媒介,但在國際貿易中,其他國家可不一定相信某國政府的承諾或政策,要她們肯接受某國的貨幣,則這個國家的國力要足夠強大,政府有穩定性,貨幣政策有紀律,不會胡搞。為甚麼這麼多國家相信美元?在1971年以前,當金本位仍存在時,美國政府擔保35美元可兌換1盎士黃金,美元當然便有價值,但金本位瓦解後,美國的國力雖仍強大,但美元的價值也並非沒有人懷疑。在1973年,美國與沙特簽了協議,買賣石油要用美元計價,美國則售賣武器給沙特作為回報,自此之後,持有美元等於有石油作擔保,美元的價值便得到保證,它不但成為國際貿易的主要媒介,世界各國亦樂於吸納美元作為儲備。自1976年開始,美國年年的貿易都是赤字,而且愈來愈大,別國輸送給美國的物資持續大於美國給別國的物資,正是因為美元得到信任,印鈔機印出來的紙張被視為有價,可填補貿易赤字。

為何美元可獨大?在國際貿易中,尤其各產品都涉複雜的供應鏈,大家都用同樣的單一貨幣去計價有其方便,如無必要,突然某國用另一貨幣交易,實屬麻煩。儲備貨幣倒不一定要單一,能持有多種貨幣可分散風險,但若美元廣泛被用作交易媒介,則別人對它的信心自然較大,較願多持一點作儲備。

揮霍無道 濫印美鈔還巨債

由此可見,當美元體系正常地運作時,它可對世界提供到一種服務,它可用作大家信任的交易媒介,亦可作儲值工具,美國自己亦可得益,靠印鈔票便可無本生利。其他國家,包括中國,亦沒有太大誘因去破壞這體系,各方都有利也!讓美國賺取一些好處等於向她交租,問題不大。但這境況近年出現極大變化,持有美元本是低風險的行為,現在卻風險極高,成本大增,不得不防。起碼有4個相關的原因,顯示美國在挖自己的牆腳,動搖了美元霸權。

第一,美國政府及人民揮霍,欠債纍纍,近年尤甚。1976年,當美元剛開始作為油元時,美國政府欠債只是6,200億(美元,下同),佔GDP 33%;到了2008年金融海嘯時,國債已猛增至10萬億,佔GDP 68%;這還未足夠,今年2月,又再狂增至31.5萬億,佔GDP 125%。美國政府欠債以外,還有政府及人民欠下的外債,亦有31萬億(國債與外債部分重疊)。欠下這麼多債,其他國家總會擔憂美國能否還清?會否賴債?一賴債,所持的美元資產及美債,豈非危險?

第二,美國的貨幣政策更是驚嚇,為了自印鈔票以便還債,美國聯儲局在20204月至5月間,貨幣供應量M1,竟從4.85萬億,1個月內狂升至16.17萬億!到了20224月的高峰,還達到20.82萬億,後因無法不加息遏制通脹,才稍回落至今天的19萬億。如此的亂印鈔票,持有美元一定要心理力量強悍才可撑得住。

美元武器化 成高風險資產

第三,最笨的一點是把美元武器化。近年美國政府喜好長臂管轄,誰不聽她的話,便充公掠奪別國的美元儲備,又不准別人用美元作交易媒介,伊朗、委內瑞拉、俄羅斯等都受過美國的掠奪,亦即美國賴債不還。這樣一來,安全可靠的美元迅即變成高風險資產,低調地靜悄悄地(如果做得到)去美元化便成為各國必須考慮的選項。

第四,美國政府雖自稱主張遵守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但正如江樂士所言,帶頭違反國際秩序的正是美國。國際刑事法庭本要調查美國在阿富汗有否犯下戰爭罪,美國政府的回應卻是制裁相關法官,凍結他們的美元資產,不准其入境!在WTO投訴個案中,28.4%的投訴對象正是美國。她怕被投訴,竟設法癱瘓WTO的仲裁機制,使其無法官可就職去審判美國的犯規!一個連自己訂立的國際秩序也不遵守的政府,若有一天突然不承認別國所持有的美元資產,又哪會值得我們驚奇?

去美元化的趨勢已初步形成,但若以為美元會短時間內讓位給人民幣,卻不可能。美國國力在19世紀末已超越英國,但美元取代英鎊,也要1945年才實現,況且中國政府似只是對保護自己資產感興趣,不一定想人民幣取代美元。2016年,美元佔全球外滙儲備的比重是65.36%,人民幣是1.08%,差距甚大;2022年,美元佔比跌至58.36%,人民幣升至2.69%,差距收窄,但緩慢。人民幣佔比低,其中一個原因是全球共11.1萬億美元的外滙儲備中,中國佔了28.7%,而中國是不可能以人民幣作為外幣儲備的。

 

(晴報,經濟日報 2023-5-5)

4/28/2023

耶倫伸出的是橄欖枝? (雷鼎鳴)

 

美國財長耶倫420日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高等國際研究學院發表了一長篇演說,闡釋她對中美經濟關係的觀點。演說中雖有不少地方是老調重彈的美國八股,但有幾段卻頗引人注意:「我們(拜登與耶倫)相信世界之大足以包容(中美)兩國,中美可以並且需要找出共同生存之道共享全球繁榮」、「美國並不尋求與中國脫鈎」、「兩國經濟體若全面分割,對兩國都是災難性的」。

若感到這些段落似曾相識,便是對了。曾幾何時,中國官方對美發話時,主調完全一致!要知道,在當今美國的政治圈中,各政客正都忙着爭相表現誰最反華,堅決把中美關係視為你死我活的零和遊戲,耶倫的言論便顯得突兀了。葫蘆裏在賣甚麼藥?中美關係是否有轉機?

耶倫非死硬反華派

耶倫說話的用意,我認為有3種可能。第一種是她真心實意的認同中美不應脫鈎,大家可互相共存。耶倫並非死硬的反華派,過去她曾表示對中國商品的關稅可以減低。在美西方金融制裁俄羅斯不亦樂乎之時,耶倫卻指出過此等制裁並無法律依據,現今提出中美脫鈎是災難性的,正是久經訓練的經濟學家之常識,又有何奇?至於立場與美國政圈的基調不合,也可理解為美國並非只有一種角度的國家,各利益集團可有不同的觀點。

第二種可能是美國自己內外交困,周身不妥,形格勢禁,不能不放出氣球,試探中國肯否幫她一把,尤其是不要減持美債,甚至是借更多錢給美國。耶倫前一陣子眼見有中國富豪資金轉離美國,已發表過勸喻,  要他們不用這麼做,並說把錢放在美國是絕對安全云云。其實她更早之前也曾表達過擔憂,美國政府把美元武器化,總會對美元的認受性帶來不利影響。她因身份關係,話說得風輕雲淡,但近日在多個國家去美元化之風逐漸吹起,她會否心焦如焚?耶倫極想到訪中國,已是溢於言表,若非有求於中國,為何在美國朝野盡皆反華的期間,一個財政的主管會這麼渴求訪華?有此訴求,先伸出橄欖枝營造氣氛,也合情理。

美需華幫助脫財困

第三種可能性是美國政府不安好心,混淆視聽,本來是美國大力打壓中國的經濟發展,卻把自己打扮為力求和平與中國和平共存、反對脫鈎的旗手,目的是坐實中國才是破壞穩定的壞孩子,若有動盪,中國要負起責任。也許另一意圖是要迷惑中國,使 她繼續對美國抱有幻想。

我相信以上3種可能性都存在,它們互相並不矛盾。在經濟學界,耶倫雖並未被視為偉大的經濟學家,但她總算有一定學術地位,不能只按政治本子說話,不理行內共知的常識。早在特朗普發動貿易戰之時,美國經濟學界早已不以為然,耶倫焉會不知?所以她對脫鈎會為美國帶來災難性後果的論斷,是她專業意見的誠實表達。在此事上,她與負責談判的美國貿易代表戴琪頗有分歧,亦非秘密。

美國的政客也許不一定明白,但耶倫應懂得美國財政狀況並不穩定,沒有中國的幫忙,極難脫困。美國政府欠下美國人民及外國政府與人民的債項共31.46萬億美元,美國政府及美國人民對其他國家政府與人民欠下的外債,亦高達31萬億美元,中國政府是第二大的美債債主,雖經多次減持,仍有8多億美元,舉足輕重。更大的問題是中國的減債行動會起到示範作用,其他國家為了害怕美債被拋售會帶來自己的損失,也可能加入售債的快車。這便可能動搖到美國財政根基,若不早日扭轉此趨勢,以後美國政府借債,便只能靠提高利息去增加吸引力。

美對華打壓未止息

至於耶倫的演說有無混淆視聽的部分,答案是肯定的。美國早已把所謂的國家安全泛化到每一領域,樣樣都說成國家安全受到威脅,要犧牲經濟保衞國家安全也在所不惜。此等藉口有時頗為荒謬。至今華為的設備仍未有專家發現存有洩密的後門,打壓華為無所不用其極,難道不是為了要除去一個科技與經濟的競爭對手嗎?孟晚舟被拘留,觸發點是滙豐的銀行業務,這又與美國國家安全有何關係?長臂管轄,禁止ASML賣光刻機給中國,分明是使用旁門左道破壞中國的發展。對中國商品實施的高關稅,至今依然故我,還敢說美國無意打壓中國經濟阻止其發展?誰是挑釁者,一目了然。

中國對耶倫的發言,反應冷淡。與耶倫談一談,不是不可,但美國若無實質性行動減少敵意行為,中國不應存有幻想。

 

(晴報,經濟日報 2023-4-28

4/21/2023

中國科技發展已超越美國? (雷鼎鳴)

 金融海嘯年代的美國財長保爾森(Hank Paulson)是個知華派,他今年初發表文章,指出美國試圖與中國脫鈎的政策失敗,中國早已是世上三分二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美國自己也做不到跟中國脫鈎,迫使其「盟國」也仿效美國去孤立中國,最終只會使美國被孤立。

美國對付中國,常常採用兩敗俱傷的策略,這本非上策,但如果認為自己比對手強大很多,對方承受不了痛楚,縱然要付出一定的代價,只要能使中國一蹶不振,美國也願意做。但如果雙方實力接近,所採用的策略對自己造成的傷害又大於對方,便是十分愚蠢的自殘,而美國正是這樣做,以致保爾森十分心焦,認為美國是高估了自己,低估了中國。

保爾森的觀點只是常識,但在不懂世情的美國政客當中,他的言論已是一泓清泉。本來美國最能領先世界的強項是她的科技實力,所以她便以為有條件採用兩敗俱傷的方法去打擊中國科技,但縱使在這方面,美國一樣未有與時並進,犯下了低估對手的戰略性錯誤。

美國科技力量真的比中國強大嗎?大多數人應會對這個問題持肯定答案。幾個月前,我也會這樣回答。但我同時也是一個相信證據的人,近日閱讀了兩份報告,卻不得不修訂立場︰美國的科技水平在不少領域恐怕已被中國超過而仍懵然不知。

 

頂尖刊物發表論文 中國首超美

科技可以分為基礎性的研究成果及較為接近實用的知識。在自然科學的基礎性研究上,《自然》雜誌每年編製的「自然指數」是最具權威性的指標。《自然》雜誌把全球自然科學各個領域最頂尖的共82份刊物都找來,算一算內裏的論文,看看每一個國家有多少篇論文被發表。如果某篇論文有來自不同國家的作者,《自然》雜誌會按人數比例去計算論文誰屬。又因為在這82份頂尖刊物能發表的文章都是最高水平的,所以論文的總數量是可以兼顧到研究數量與質量的準確指標。

1213年前,美國每年約有2萬篇論文能進入「自然指數」中,而中國只有45千篇,但時移世易,美國一直原地踏步,甚至倒退,而中國則年年大幅上升,202112月至202211月這12個月內,中國出現重大突破,「自然指數」第一次超越美國,中國是19,172篇,美國是17,776篇,兩者都拋離排名第三、擁有4,255篇的德國甚遠!要知道,在頂尖刊物發表的論文多,意味着2030年後的諾貝爾獎很可能便在此中尋。

 

「自然指數」華年增14%美負增長

用另一種角度去看,過去7年,中國的「自然指數」平均年增長13.97%,而美國卻是負增長2.2%。其實,歐洲的所有科技大國都是負增長,正增長只在中國、印度和南韓等國家出現。

「自然指數」也可用作對各大學的排名。香港的大學資源不夠多,罕能排入百名之內,早已被20多所內地大學比了下去。我們若用過去5年的平均數,科技大學則以年均118篇在香港排名第一,港大105篇第二,中大103篇第三。

除了「自然指數」外,我讀到的第二份報告是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今年編製的「關鍵科技追蹤」報告。此報告追蹤了44項重要科技,人工智能、太空科技、新能源等等都包括在內。根據它的數據,中國竟在37項科技項目中領先美國,後者只能在7項中領先中國!

更有甚者,中國在個別項目中領先的幅度還頗大,例如全球關於航空工程中影響力最大的論文,有48.5%是中國科技人員所寫,中國學生讀理工科的人數等於美國的9倍,在人工智能的專利權中,中國的數量是美國的6倍!

 

人工智能專利權 中國數量是美6

這些驚人數據顛覆了我對世界各國科技實力的認知,中國的科技工作者似已成功組織起來,專注地為科技發展作出貢獻,而美國對世情的脫節,在其國會議員胡亂質詢TikTok的無知問題中已顯露無遺。

自己被中國超越,或快將被超越,還要去搞制裁搞封鎖,不會持續得了多久。這種趨勢愈到將來便愈為明顯,我們大可拭目以待。在古代歷史上,世界最重要的科學發明,大半皆為中國人作出的貢獻。這個科技史家李約瑟的著名論斷,也許會在不久的將來重新體現。

 

(晴報,經濟日報 2023-4-21)

 

4/14/2023

美國霸權崩沮徵兆初現 (雷鼎鳴)

自蘇聯解體後,美國獨霸世界,但近年形勢開始逆轉,我們難免要問,美國的霸權是否已在走下坡?甚至可能瞬間崩塌? 

走下坡是顯然的,我們就算不注意其社會諸種矛盾不斷激化,槍殺案頻仍,人民政治立場兩極化,人均壽命竟從79歲倒退至76歲,比香港的85歲足足短命了9年,光是看其經濟板塊的萎縮也可見微知著。1985年美國的GDP,以市場滙率計算,是整個世界GDP34.6%,而中國則只是2.47%,但到了2022年,美國的佔比已跌至24.6%,中國則已升至18.0%。其實若用購買力平價計算,即為國與國之間物價不同作出調整後,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在去年,美國GDP只佔全球15.5%,而中國則是18.6%,早已超過美國。 


美元地位岌岌可危 


哲學思想中辯證法有個原則,量變可引致質變。美國經濟板塊的縮小,並不一定即時構成其國力的衰敗。事實上,自90年代初至2008年金融海嘯,美國一直雄霸世界,沒有國家能攖其鋒。但持續的相對經濟力量下降,終於也會出現質變,最近幾年,美國在國際舞台上,諸事不順,武林盟主地位裂縫漸顯,而美國亦為此甚感焦急,發蠻地意圖力挽狂瀾,但觀其效果,卻往往是事與願違,搬起石頭打自己的腳。此種例子不勝枚舉。 

例子一︰美元霸權是美國霸權的重要支柱,但這支柱漸使人感到有搖搖欲墜之險,其原因正是美國政府染了有風駛盡𢃇、貪勝不知輸的惡習。世界各國過去樂於使用美元作交易貨幣及儲值工具,原因只是相信它安全可靠,但美國近年卻將美元武器化,誰不聽從她的號令,美元資產便被凍結,俄羅斯、伊朗、委內瑞拉等都是可鑑的的前車,這大大降低了美元的吸引力,近日多個國家出現去美元化動作,正是美國自己一手造成。美元的需求減少,使到美國政府難以用低息從別國借來資金,美國聯儲局惟有印鈔票自己借給美國政府,但這又帶來通脹,接着利率又不能不提高以壓縮通脹,這又帶來一些銀行的倒閉及衰退壓力。剪不斷理還亂,美元地位能不被侵蝕乎? 


欲希望將台灣變烏克蘭 


例子二︰拜登對台政策不斷調整。近月的策略是不斷拱火、激化矛盾,希望台海早日發生戰事。雖然這樣一來台灣人民會損失慘重,但美國卻希望自己可滴水不沾身。美國不但要多賣軍火給台灣,連可以禍害台灣人民數十年的地雷系統也落力推銷,又鼓動台灣人民打巷戰,並以烏克蘭為榜樣。這策略的意圖是促使台灣為美國而戰,當地人民若戰死沙場,追封他們為民主自由戰士便可。本來台灣人民並不太擔心會打到來,因為中國仍盡力採用和平方法,又或有人還相信美國會出手防衞台灣。但美國的政客把台比擬為第二個烏克蘭,卻嚇怕了不少台灣人。他們與內地人並無深仇大恨,而且同為中華民族,經濟上大陸又欣欣向榮,你要他們選擇和平統一還是在台灣自己家附近布滿地雷打巷戰,答案不言而喻。美國政府當慣霸主,以為人人都相信她那一套,反而弄巧反拙,所拱之火不見得能燒起來,反而使和平統一多了一分機會。 

例子三︰自特朗普年代以來,美國政客及接受過美國國會和索羅斯撥款抹黑中國的西方媒體,一直要把中國政府描繪為一個邪惡的組織,人民被壓迫得苦不堪言,全世界正義之士都應除之而後快。此種宣傳,目的之一或許是靠渲染外敵的威脅而達到團結自己內部,但宣傳過了頭,一樣出現反效果。美國社會絲毫未見比前團結,但中國人民卻似乎看穿了此等伎倆,反而凝造了更強大的自信與創造力,人民更為支持政府。國際營銷公司Ipsos所作的調查發現,91%的中國人認為自己快樂,哈佛的調查亦顯示高達95%的中國人民擁護政府,這些數字都應使到美國的智者明白其政府抹黑政策的失敗。 


刁難TikTok自暴其短 


例子四︰因為TikTok的母公司是中國企業,而且TikTok非常得到美國年輕人的喜好,所以美國國會要除之而後快。他們把TikTokCEO周受資找到國會接受責難,怎知卻暴露出這些議員的橫蠻與無知,且通過TikTok自身強而有力的傳播能力,使到不少美國人目睹這些議員的愚蠢,不能不思考為何美國的制度會選出這些人?這將對美國的政治文化有深遠的影響。 

當慣霸主的人有一毛病,以為只要夠惡便無人敢逆其旨意。今天的國際大形勢卻是美國要保住霸權已力不從心,但似乎不願意接受現實,硬是要對敢於有獨立自主政策的國家,尤其是中國,狂打猛打。從上述例子可見,這策略不會減慢美國衰落的步伐。話雖如此,歷史的時間單位是很長的,當後世的歷史學家說美國的霸權在21世紀「瞬間」崩潰,這「瞬間」可能是指三幾十年。 

 

(晴報,經濟日報 2023-4-14) 

3/31/2023

西方媒體的認知戰走向挫敗 (雷鼎鳴)

 

近年美西方對中國發動的戰爭中,有一戰場主打的是認知戰。在佔世界人口12%的西方世界中,其主流媒體過去一直在話語權中佔有近乎壟斷的地位,它要說你邪惡你便是邪惡,它自稱正義便是正義,其他人等缺乏平台反駁。若實事求是的去評價,西方主流媒體歷史上也確曾偶然是正義化身,例如尼克遜的水門事件被曝光、美國大兵越戰期間在美萊村屠殺平民,也被揭發,我們實應對這些無畏的記者致敬。不過,今天美國的社會,包括傳媒,與半世紀以前相比,卻早已面目全非,我與很多當年同期在美留學及工作的朋友談起此事,都深覺一個偉大的社會在急劇倒退,今不如昔,使人傷感。

美西方傳媒還剩有多少公信力?最好的檢驗是問問它主要的受眾,亦即美國人民。有一個叫「路透社學院」(Reuters Institute)的機構與牛津大學近年有發表各個國家及地區人民對新聞報道的信任程度,20216月發布了一個當年1月尾2月初對46個國家及地區人民進行的問卷報告,發現只有29%的美國人信任看到的新聞,是這46個國家及地區的包尾大班!最高的是芬蘭這個較為與世無爭的國家,这里65%的人信任傳媒的報道;至於香港,有40%的人相信傳媒,成績普通,但卻已勝過台灣的31%、英國的36%及美國的29%多矣。

去年僅26%美國人信任傳媒

20226月這個機構更新了調查結果。一年過後,美國的傳媒有無長進,爭取到多一點的信任?沒有,信任傳媒報道的美國人進一步下降至26%,美國排名仍是46個國家及地區中最低;台灣也不遑多讓,再緊隨美國,跌至27%;英國亦跌至34%;香港則稍有進步,在一些充滿偏見的媒體不敵《香港國安法》而消失後,港人信任媒體的比例微增至41%

2021年初調查之時,美國的低信任比例也許是反映了特朗普年代奇怪的傳媒生態,但到了2022年初,美國政府已是民主黨拜登的天下,美國傳媒與民主黨關係一向較好,但美國人信任傳媒的比例卻更低。由此可見,美國傳媒失去公信力並非由哪人當總統可以決定。

在美國傳媒大肆報道的國際新聞中,最為突出的自然是對中國的不斷抹黑。既然美國人民不相信其新聞報道,那麼他們還會受到這些報道的影響嗎?答案是不被信任的媒體還是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一看數據便知。

美國的民調機構蓋洛普多年來一直有做美國人對中國好感度的調查。1989年初,72%的美國人對中國有好感;19892017年之間,好感度在33%50%之間徘徊;在2018年的調查,可能因為特朗普到過故宮與習近平會面有滯後效應,好感度稍升至53%2019年的調查應已反映到貿易戰及美媒體的抹黑,好感度急降至41%。此後連年下跌,2020年是33%2021年是20%2022年是20%2023年更可能因調查時撞正氣球事件,降至15%

在過去幾年,中國有何變化,以致這麼少的美國人對中國有好感?從宏觀經濟角度看,中國經濟縱使在新冠疫情期間,增長率還是超過歐美,幾年後中國名義GDP成為世界第一已是勢不可擋,美國人喜好當世界一哥,對此會感不快,好感消退,不足為奇。在此期間,中國完成將1億絕對貧困的人口脫貧,科技、基建等進步一日千里,但美國的媒體若非完全不報道,便是陰陽怪氣地胡說一頓,美國一般人民根本沒有知情權,對中國的觀感又怎會受到影響?

美西主流媒體落力抹黑中港

至於美西主流媒體最賣力論說的,倒有3件。一是說香港變了天,人民失去了自由民主法治,十分痛苦。眾所周知,有了國安法香港的黑暴分子大感失落,但香港早已穩定下來,重新在打造更好的明天。我也讀過不少美西傳媒對黑暴時期的報道,清楚知道他們把一些重要事實藏了起來,絕口不敢報道,西方世界人民不明情況,自然受騙。二是說新疆有種族滅絕,中國政府邪惡無比。但新疆在非疫情期間每年有1.5億遊客,2021年有21國的外交人員到訪,2022年有32個伊斯蘭國家的政治及宗教領袖前往,2023年只過了3個月,已有8個非洲國家的外交人員訪問,他們得到的結論,與那些從未到過新疆的西方記者截然不同。三是說中國會侵略台灣。把未有發生之事不倫不類的論述,不值得反駁。

在越戰時,美國人民反戰情緒高漲,原因之一是他們有可能被徵召入伍到戰場送死。今天美國早已廢除了徵兵,人民不用怕被迫送死,所以對國際大事並無多大興趣。不過,最近的TikTok事件,可能會對1.5TikTok用戶構成重大損失,年輕人見識了國會中一大批愚蠢及橫蠻的議員如何用洪荒之力迫害TikTok,發展下去,可能會使這一輩的年輕美國人問這問題︰美政府抹黑得了TikTok,對中國難道不是抹黑嗎?我在澳門科技大學聽新加坡著名外交家評論家馬凱碩(Kishore Mahhubani)演講,他与美國关系良好,也不由感歎過去高估了美議員的IQ

(晴报,經濟日报 2023-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