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8/2023

「適者生存」還是「強者生存」?(雷鼎鳴)

 近年香港經濟表現差強人意,今年的實質GDP2018年相比,恐怕還會低兩、三個百分點。如此停滯的局面也可反映在消費、貿易、股票、房地產等等領域之中。其主因固然與新冠疫情有重大關係,但香港面對的負面因素,卻又遠不止於日漸離去的新冠。我們一旦處理得不好,香港大有可能如日本般跌入停滯陷阱中。

港擁優勢 化解危機關鍵要「變」

不過,在困難背後,香港依然擁有不少優勢。能否化解負面因素,利用到優勢,關鍵在一個「變」字。達爾文說「適者生存」,沒有說「強者生存」,因為科學根據只證實了前者,沒有支持後者。香港自己的歷史,也說明當港人身段靈活,適應能力高的時期,每每便能化險為夷,走出困境,創造輝煌。

五、六十年代香港人口暴增,人民收入低下。港人除了繼續利用其天然優越的地理位置及港口進行進出口貿易外,還很快學會利用廉價勞動力生產勞動密集的產品,紡織廠如雨後春筍,吸納了大量勞動力。當港人的技能有所提升後,需要較高技術的製衣業亦興旺起來。

老一輩的港人自然也不會忘記在家穿膠花的日子,我小時候僅有的零用錢便是靠此而來,哪有今天禁止童工這麼講究。我中學暑假時當過推銷員,在觀塘、新蒲崗、荃灣等工廠區逐戶售賣價格定於2,500元只懂計算加減乘除的計數機,並在一個月內成為公司的最佳推銷員。當時眼見香港的工業非常發達,而事實上,香港已是玩具與電子手錶的世界第一大生產地。

不過,香港作為重要工業城市的地位,在70年代後期已面臨南韓等地區也能提供廉價勞工的威脅,隨時失去競爭優勢。但在此時,平地一聲雷,世界形勢丕變。中國推行改革開放,大量港商拿着一個公事包便到內地創業,工業迅速北移,形成香港是前店,內地是後廠的格局。香港本土的製造業勞動力雖下降了9成有多,但服務業及金融業卻成長了起來。若無上一代港人的善於應變,今天的港人收入恐怕會沒掉過半。

外部受美打壓 內部青年「躺平」

今天香港面對着的困難我認為有來自外部的,也有內部的自身問題。外部主要是美國因為恐懼中國的崛起而全方位地遏制中國的發展,對香港的無理打壓也會不遺餘力。此政策對美國傷害極大,但香港經濟也難免被波及,此種態勢會持續多久?我相信還可能會更惡劣, 但約15年後,情況會大幅改善,原因是到時中國的GDP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可達到美國與歐盟GDP的總和。美國堅持損人害己的政策,再無意義,應面對現實,向中國求和,大家一起賺錢了。

至於香港的內部問題,我認為是部分港人失去了從前以市場力量為指路明燈,哪裏有錢便向哪裏發展的務實心態。取而代之的是沉溺於口號式意識形態,不懂世界艱難、大國博弈凶險無比的幼稚思想。有此心態的年輕人因為脫離現實,必會遭到不少挫折,失望之餘,容易出現「躺平」的心理,不思進取,就算機會就在眼前也會錯失。香港政府把公屋比例增加,取得公屋實質等於天降數百萬元横财,這也會削弱年輕人為前途而奮鬥的意志,「躺平」、「巨嬰」的現象更易出現。這對港人的應變能力,當然不利。

加入RCEP拓「帶路」 港新機遇

我們當然也要指出,香港也有新的機遇。香港加入RCEP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即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是早晚之事,港人傳統上與南洋諸國關係甚密,馬來西亞、印尼等地的華人不少都懂粵語,看香港電視劇長大,與香港文化頗為親近。何況香港素來是自由港,RCEP的大幅削減甚至取消關稅,正是香港發揮所長的地方。

至於一帶一路,也包括中東產油國。石油以人民幣結算的前景已非虛幻,香港是最大的人民幣離岸中心,有責任發展以人民幣為基礎的金融產品。這不但有助中國的經濟發展與地位,對香港也是重要商機。大灣區的高新科技發展,已接近可與三藩市矽谷分庭抗禮,十年內或許可超越。香港的科研力量有國際認可的實力,近水樓台,怎可白白錯過機會?

適應新形勢 港須造地提升科研

有機遇若不能掌握便只是空談。港人要利用到機會,還是要回到「窮則變,變則通」的原理之上。歐美市場萎縮,港人便要開拓自己不一定熟悉的一帶一路市場。高科技的發展能創造很多新的有高回報的投資機會,但港人一般的科技水平甚為平凡,這便需要我們多投資在科技研究上。教育體制中的科技含量也要增加,否則如何駕馭得了新的科技?香港土地昂貴,如何承載到新時代經濟與科技發展的所需?基建及填海造地才符合長遠利益。若能變,香港的前途是光明的,雖然道路也是曲折的。

香港的前途也繫於中美博弈的結果。美國很強,但近年似乎無法適應世界地緣政治的變化,進退失據,力不從心。中國起點遠低於美國,但近40年來皆能適應到其比較優勢的變化,以致能迅速多方面追上美國,這也正是香港最要適應的新形勢。

(香港經濟日2023-12-8)

 

 

 

12/01/2023

美國博弈中的欺騙戰術 (雷鼎鳴)

 

美國對付競爭對手時一向不會手下留情,她最得心應手的工具正是其宣傳手法。在心理戰中,她過去戰績輝煌,所向披靡,近年其戰力似已大打折扣,但世上恐怕不少人還是會對其宣傳信以為真。

宣傳或心理戰中,政府公然說謊的,不是沒有(小布殊政府公然謊稱伊拉克有大殺傷力武器便是例子),但可能稍為少見,原因是被人拆穿後對己影響不妙。美國對中國(及不少其他國家)所用的心理或宣傳工具比較「先進」,主要是靠欺騙與隱瞞,被揭發的機會較低。美國對中國宣傳戰或心理戰的對象,倒不一定是中國,有時反而是美國人民。觀其手法,似乎主要有兩招。

華崛起有目共睹 唱衰成效低

第一招是唱衰中國,包括說她的經濟百病叢生,隨時崩潰,其科技實力似有若無,就算有甚麼成果,都是靠偷取美國的發明,十分可惡。此種論述,美國朝野本身不一定真的相信,從美國社會所顯示出恐懼中國終將超越美國的情緒便可見到。他們也需要另外的聲音作平衡,例如中情局公開的資料庫「世界事實書」,近10年前已經顯示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用購買力平價計算,已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有些時候美國也有聲音說中國威脅力量強大,從而游說國會多撥軍費發展武器。

美國唱衰中國固然有受其傲慢心態所影響,但更值得注意的是當中複雜的博弈計算。美國的盟友若把中國看成是快將自身難保的怪物,永遠追不到美國及不可倚靠,最符合美國利益。美國雖自以為情報網發達,可把中國的實況看到骨頭裏,但中國的崛起有目共睹,美國唱衰中國的這一意圖恐難成事。

唱衰的另一目標更為隱晦,但或許是現時的更重要意圖。眾所周知,中美雙方仍處於多個領域的博弈中,例如在貿易戰中誰應先解除關稅或制裁,頗有爭持。這是一種損耗戰,雙方都心知肚明,持續下去大家都要蒙受損失,最理想的局面是對方先讓步,自己既有面子又可脫困。但如何才能要對方先作出讓步?要直接騙到對方殊不容易,要中國相信美國自己犯上認知錯誤反為容易一點。美國只要顯示自己深信中國經濟十分不妥,自然意味着美國絕不會向中國讓步。中國若無力撑下去,美國只用稍作等待便可以了,哪用讓步?美國的如意算盤是,中國若然相信美國不可能會讓步,便惟有先讓步了。

學者:人權制度 打擊別國藉口

美國的精英是否相信中國快將崩潰?三流的「精英」或許會有此想,我看過他們的一些「分析」,的確十分可笑。但美國人才眾多,一流的精英不會對現實作此錯誤判斷。美國政府雖然智商不高,也不至於如此低能,所以他們的唱衰可分類為自欺欺人,其自欺部分也是武器的一部分,他們正要中國相信他們已經成功自欺也。

美國宣傳戰的第二招是宣揚其所謂的自由主義選舉制度及對人權法治的尊重是世界的燈塔,中國(及其他國家)則情況惡劣,理應受罰。這顯然涉及欺騙了。

美國與其他國家交好還是交惡,是取決於對方的制度或意識形態,還是美國自身的利益?被不少人認為是國際關係學中最重要的大師、芝加哥大學政治學教授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說得對,人權、制度等等只是美國用以打擊別國的藉口,本國利益才是根本考慮。若非如此,我們便難以解釋為何美國會對自己盟國動手,日本的東芝在80年代因為芯片製造領先世界,公司高層被美國抓去坐牢,東芝的芯片從此一蹶不振。法國的阿斯通在發電設施上比美國的通用電氣更有競爭力,幾名高層也被美國長臂管轄,坐了幾年牢。反之,沙特阿拉伯的思想與體制與美國格格不入,美國卻因地緣政治利益而拉攏沙特不遺餘力。

近日香港著名評論家維塔奇(Nury Vittachi)找出了一份文件,更證明美國外交只服從利益,不是意識形態,後者只是騙人工具。事緣1948228日,美國重塑全球戰後國際格局的总设计師、在國務院任高職的凱南(George Kennan),寫了篇絕密文件(1974617日解禁,網上可找到),名曰《PPS23》。在其第7節中清楚表明,美國的政治哲學生活模式絕不適合亞洲,它們不切實際也對(亞洲人)沒有幫助。又因美國當時雖只有全球6.3%的人口,但卻擁有全球50%的財富,所以會引起別人的反感。美國的重要任務便是要設計一種模式,使此種財富差距永久保持下去。

其實前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也有相同觀點,他曾說漏了嘴,認為若讓中國人也能享有美國人般的生活水平,世界便承受不了。

華屢重申 無興趣取代美國

很多人都曾問,中國人民脫貧,發展經濟,與美國何干?中國政府也曾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期間及多個場合中申明,中國根本沒有興趣要取代美國,但我相信不足以動搖美國對華遏制之心。若美國經濟上當不了世界一哥,她所發的債便會少人問津,美元霸權也會日漸衰落,她是不能接受的。為了維持其霸權,在與中國的博弈中,她會用盡一切心理戰術。「兵者,詭道也」,美國政府對欺騙手段,不會覺得道德上有欠缺。

(香港經濟日2023-12-1)

11/24/2023

三藩市APEC會議側記 (雷鼎鳴)

 

上周亞太經合會議(APEC)在三藩市舉行,意外地忙壞了我一位中學同學。事緣該同學的住所就在會議地點Moscone中心旁邊,我曾去過他家,是一座大廈的高層,居高臨下,會議地點附近的街道活動可一覽無遺,連駐紮在Moscone中心天台的保安人員舉動亦看得清清楚楚。國家主席習近平入住的酒店Regis也在不遠處,其出入車隊或其他要來開會的元首車隊的陣勢也在視綫之內,並可觀察到記者也沒有注意到的事情。

三藩市逼遷露宿者洗街 免丟臉

 這位同學拿着手機不停拍攝,並即時傳到朋友間的WhatsApp群組。因他住所樓下早被10呎高鐵欄圍着,不能開車進出,所以幾天都只能全天候待在家中觀察與拍攝,便宜了我們。若非他發現附近有人見他形迹可疑,用望遠鏡盯着他,我們或許可從更多角度觀察到今次會議的真況。

三藩市近年來受困於「零元購」,在商店中不問自取的商品,每次只要在950美元以下,根本不會受罰。我相信這反而使當地變得比較安全,既然在商店搬走商品沒有後果,誰還會在街上持槍打劫?除了「零元購」外,三藩市市中心繁華地段成為露宿者地盤,也使人卻步。露宿者中癮君子不少,但對路人的一個重大困擾竟是他們連快餐店的廁所也懶得借用,在街上解決便是。在網上有一個三藩市的Poop Map,行人若發現某處有人類遺矢,可用手機在網上記錄之。一看這地圖,你可發現不少地區遺矢處處,在街上走動,隨時踩中地雷。美國人其實也愛面子,如此環境,在國際上如何立足?三藩市市政府平時無甚行動,但這次除了把露宿者暫時逼遷外,還把街道清洗一頓,以免在國際媒體報道下丟人現眼。

朋友發現,元首頻繁路過,但開路車隊的規模大有不同。習主席的車隊氣勢磅礴,但小國的卻是英雄氣短,足見美國政府辦事是以對方國力為基礎,大小有別。此種處事方式亦可見於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與習近平開會,地點選在有歷史性的費羅麗莊園,此地在風景區,10分鐘左右路程可到著名民歌歌手Joan Baez住所。

拜登隆重晤習 無暇理會菲總統

菲律賓本屆政府對美國言聽計從,總統小馬可斯(Ferdinand Marcos Jr.)會議期間求見拜登,但後者沒空理會,改派次一級的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見他,地點卻選在一極寒酸只得幾張椅子的房間,地上還隨便放着一個礙眼的包袱類物體。由此可見,菲律賓就算聽話,美國也不會當她一回事。

在習近平與拜登會面前,拜登在手機找出一張1985年習第一次赴美時以三藩市金門橋為背景的照片。此橋確為三藩市地標,習應有不少回憶。但其實對中國當前更有意義的橋,應是三藩市最繁忙的海灣橋(Bay Bridge)。此橋連接三藩市市中心與屋崙,1989年加州大地震時東邊靠近屋崙與柏克萊那段橋的上層塌了下來,亟需重修。拖延了多年及經歷了多種政治及技術爭拗後,終在2003年動工,建一座新的自錨式懸索橋。原本23年左右可建成,但總共用了10年,支出從30億美元變成70億美元。

我有一中學同學是加州理工畢業的地震專家,是此橋的領導工程師,全程參與。據他告知,此橋的鋼鐵結構,是委託上海振華重工(ZPMC)製造的。美國有些人雖然因政治原因不滿用中國鋼鐵,千方百计阻挠,但加州運輸部全球尋覓,除了振華重工外,根本找不到哪個企業有此能力滿足到造橋的技術要求,而且價格質量俱佳,橋建成後,工程師對此等鋼材讚不絕口。

香港知名專欄作家屈穎妍曾有篇文章記載,2013年時奧巴馬在邁亞密的碼頭演說,鼓勵美國人多用美國貨,豈料一陣風吹來,演說現場一幅布被吹開,赫然見到碼頭上的起重機都标明是振華重工的。由此可見,美國若無中國的輸出,其民生經濟會舉步維艱。

海灣橋靠華輸出鋼鐵 始能重修

習近平的重頭戲之一是對美國商界的演講,此演講反應很好,被認為是中國向美國伸出友誼之手。今年616日,習接見微軟創辦人蓋茨(Bill Gates),也表明「我們始終把希望寄託在美國人民身上」。在這方面,中國做了不少工夫。

京爭美民間友誼 免被政客所騙

1985年習近平訪美時,在愛荷華州的Muscatine鎮一個家庭Dvorchak住了兩晚。當時習是河北正定縣縣委書記,赴美考察農業,並與Dvorchak一家交了朋友。2015年他邀這家庭到華共晉晚餐,此家庭其中一員早在2013年已移民上海,對當地讚不絕口。在他的回憶中,他說習是很真誠的人,並曾對他們說,他認識的美國人,第一批正是他們,他對美國的印象便正是這個善良好客的家庭。我相信他此言非虛,美國人民中,有着十分善良的,與政客不能等同。我在美國讀書工作時,也認識不少這樣的人。習這種認知十分重要,足以影響中國對美的政策。與美國政客針鋒相對,但又爭取美國民間的友誼,讓他們不為美政客所騙,應是當前的國策。

 

(香港經濟日2023-11-24)

11/17/2023

前車之鑑 日本40年的遭遇 (雷鼎鳴)

美國遏制中國發展所採用的手段並非新鮮,她過去也用過,只是形式不同,對象也不同。歷史上最明顯的例子是美國80年代中至90年代中期間曾對她的盟國日本下手,日本經濟隨即停滯30餘年。日本失去這30多年,固然與美國有關,但當中有多種因素,其中部分也是日本自找的。

圓滙飈 日人均GDP曾超美

正因日本在如日中天時被美國打擊,接着經濟便乏善可陳,增長戛然而止,很多人不免問上一句,會否中國也將遭到同一命運,她的高速增長再也難以為繼?要回答這問題,我們需先了解日本遇上了甚麼事,及中國的情況與日本是否大異其趣。

日本在80年代的確十分風光,著名學者傅高義(Ezra Vogel)寫了本書《日本第一》(Japan as Number One),而她又的確做得不錯。日本人從只懂模仿進展為充滿創新能力,社會中有用無用的新產品層出不窮。連芯片這一高科技的象徵,日本的東芝也是全球最大的生產商,她所生產的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在1987年產值竟達全球的80%。日本的經濟其時早已十分發達,人均GDP以市場滙率計算,在1985年高達11,577美元,等於同年美國的48.5%。兩國的競爭還在迅速發展,到了1990年,日本人均GDP已反超美國21%,到了1995年,更是高出美國54%。

不過,這主要是因為日圓急劇升值所致,並非其收入有這麼大的進步,在1985至1986年一年內日圓兌美元升值41.7%!

日陷長期衰退 5關鍵因素

但眾所周知,日本接着便陷入長期衰退,至今未能擺脫。為何如此?我細數一下,起碼有5個原因。

最常被坊間提起的是,1985年日本被美國逼簽了《廣場協議》(Plaza Accord),日圓滙率大幅上升,從1985年到日圓滙率巔峰期的2011年,共升值了215%!升值可不一定是甚麼好事,對出口有負面影響,進口則增加,順差下跌。不少人把《廣場協議》視為日本經濟停滯的元兇,我對此看法有所保留。升值太多固然可對經濟構成破壞,但這是中短綫商業周期的其中一種因素,影響力不應持續近40年。

第二個解釋是日本房地產泡沫爆破。從1985年9月至1990年9月,日本住宅價格上升了170%,商業用樓價格增加275%,銀座的商業樓宇每平方米高達100萬美元!但到了2004年則下降了共99%。為何有泡沫?據我的一位朋友、著名經濟學家伊藤隆敏的研究,主因是為了平衡日圓升值,所以日本央行錯誤地大搞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我認同房產市場崩盤對經濟有殺傷力,但此等因素,影響力是中短綫的,不應把近40年的經濟也搞垮。

第三種理論是日本經濟學家林文夫與我的一位老師、經濟諾獎得主普雷斯蓋特(Ed Prescott)所提出的。1988年日本政府把標準工時從每周48小時逐步減至1993年的40小時,又增加了勞工假期,致使工作時數平均下降至38小時。這是勞動力巨大的跌幅,全部抵銷了資本累積所帶來的正面影響。這因素有一定的影響力,但只能解釋90年代的經濟停滯,無法解釋為何在1995年以後,日本經濟還是沉屙不起。

第四種理論是日本政府的理財頗有問題。其政府見到經濟不增長,便以為可靠多刺激消費去拉動經濟,但要知道消費不是投資,錢用掉便沒有了,不似投資可提高回報,有利經濟的長期增長。日政府拼命用錢,政府欠債高達GDP的兩倍多,利息負擔巨大,但開支多用在短綫消費上,對長期的經濟增長無甚助益。1985年,日本社會的總投資率是GDP的27%,去年是24%,比美國為高,但與中國的43%左右相距甚遠。資金累積不夠快,經濟難以增長。

第五個因素是日本的生產效率也停滯起來,這主要是日本對美國的科技制裁完全屈服所致。正如上文所說,日本本來創新能力很強,但美國十分害怕日本的企業能超越美國。在1987、88年間找到個藉口,說東芝對蘇聯賣了一些高科技的銑床,美國說這威脅到她的安全,要大力制裁東芝,2至5年期間禁止東芝產品輸入美國,又把東芝幾名高層關入牢籠,還要東芝在全美登廣告道歉,盡情將其羞辱。東芝的高科技項目從此一蹶不振,拖到2018年還把其芯片項目賣給美國的Bain,乾脆不再生產芯片。这手法美國也曾用在法國的巨企阿斯通身上。

華投資力度足大力推動增長

中國的情況在重要的地方頗有不同。中國也有房地產泡沫,勞動力也因勞動人口下降而減少,但人民幣沒有如日圓般升值。中國的投資佔GDP的比重有43%,資金積累迅速,可大力推動增長,日本的24%投資率力度不夠。更重要的是,在美國發動的科技戰中,中國並沒有像日本般不戰而潰,反而遇到打壓後更奮發向上,科研成果湧現。況且中美之間人均收入的差距遠大於美日之間,中國繼續發展的潛力還很巨大。

(香港經濟日報 2023-11-17)

11/10/2023

以巴危機能否了斷 (雷鼎鳴)

 

在哈馬斯襲擊以色列後,世界尤其是西方的輿論,本來頗為同情以色列,但很快國際輿論便開始轉向,同情以色列的聲音漸被譴責她的所掩蓋。聯合國1027日投票,120票支持、14票反對、45票棄權,要求人道主義停火,不能讓在加沙的巴勒斯坦人民遭到轟炸、斷糧斷水、失救失治之災。這次議決雖無約束力,但顯然對投反對票的美國及以色列是一大打擊,也是以巴衝突輿論戰的一個轉捩點。

為何國際輿論有此轉向?原因簡單,本來哈馬斯的恐怖主義行為不會為世界認同,但以色列的狂轟濫炸,醫院也不放過,3,000名巴勒斯坦兒童失去性命,又強迫數以百萬計的加沙居民遷徙,活脫脫地在世人面前演示甚麼叫種族滅絕。哈馬斯的恐怖主義與種族滅絕相比,畢竟是低了一個層次!

美媒屢偏頗報道 公信力漸降

再加上過去數十年,巴勒斯坦被欺凌的史實陸續被翻出來,世人不免要問,為何以色列的極右政權,竟然不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向巴人推行可與二戰時德國殘殺猶太人相比的政策。

世界輿論的轉向,並不等同美國主流傳媒會支持巴人。誠然,美國也有不少頭腦清醒、明辨是非的猶太人意見領袖,如著名經濟學家薩克斯(Jeffrey Sachs,今年中大、城大皆頒他榮譽博士學位),對以色列政府便大加批判,使人敬佩。但我們也要知道,美國主流傳媒的老闆或高層,幾乎都是猶太人的天下。據布魯金斯(Brookings)今年10月底的民意調查顯示,30.5%的美國人傾向支持以色列,只有11.5%傾向巴勒斯坦,不偏向任何一方的則有54.5%

如意算盤不響 美難抽身遏華

據蓋洛普的民調顯示,非常或比較相信美國傳媒的美國人口比例連年下降,去年只得34%,完全不信的卻高達38%。由此可見,美國傳媒在美國人眼中公信力已很低,但長期關於以巴的偏頗報道,依然有相當效果。

以色列政府一意孤行,繼續推行可被當作對巴人種族滅絕的政策,受害者除了巴人以外,恐怕便是分居於世界各地的猶太人。他們當中也有人慨歎,現在又遇上反猶太的浪潮,苦不堪言。以色列政府損害了猶太人的利益及道德地位,可見一斑。

對美國而言,這是很不理想的情況。美國國力衰退,財政困乏,烏克蘭的泥沼仍未能脫身。本來想在中東把沙特及以色列關係正常化,便可抽身去對付中國,但此等如意算盤已打不響。看樣子,她已是黃台之瓜,何堪再摘了。難處是以色列政府有美國富甲一方的猶太資本家及傳媒大亨加持,美國政客若想繼續在位,便絕不可忤逆以色列政府的吩咐。美國政府縱然希望以色列停火,顯然也無能為力,有位太上皇在頭頂也!除非現屆以色列政府被其願意維護正義的人民所唾棄,否則美國已是被以色列縛着手腳,有苦自己知矣。

不過,下屆政府特朗普(Donald Trump)捲土重來的機會,我相信稍大於一半,以他的癲狂性格,則甚麼事也可能發生。

歐盟對以巴的態度又如何?這些國家在俄烏問題上判斷錯誤,現在應已明白烏克蘭只是在苟延殘喘,北約已近乎彈盡,無法再做冤大頭接濟烏克蘭,後者返魂無術的期限已快將來臨。在俄烏戰爭上歐盟就算挺直腰桿,不聽美國指揮,也因承受不起戰敗之恥,不敢貿然脫身。你要她們再介入因以巴而起的中東戰場,她們怎會不推三推四?

中國的運氣的確很好。美國本來要集中力量遏止中國的發展,但美國戰略錯誤,以為可靠制裁弄死俄羅斯,但事與願違,脫身不得,力量分散。現在又突然冒出個要搞種族滅絕的以色列,得罪了整個中東世界,美國又被以色列鎖死,還怎能對付蒸蒸日上的中國。難怪被譽為當代最重要的國際關係學大師芝加哥大學的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在以巴危機一出現後便為美國大歎倒楣,因他知道美國正在浪費資源,不能集中火力應付中國的崛起矣!中國則正好再利用此時機養精蓄銳,厲兵秣馬。

華養精蓄銳 努力建設有回報

當今世界形勢的核心問題,仍是中國的冒升及美國的試圖遏制。俄烏戰爭及以巴危機都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事件,它們有大概率消耗掉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的資源與精神,又把俄羅斯及阿拉伯國家都推向了中國,使中國的能源與資源供應更少後顧之憂,台灣問題的解決可能也更順利。天道酬勤,中國人民努力建設,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終有回報。

(香港經濟日2023-11-10)

 

11/03/2023

施政報告的鼓勵生育是否有效? (雷鼎鳴)

 

行政長官今年的施政報告,涉及的項目比前增加不少,但最引起坊間討論的,或許是鼓勵生育的多項政策。我研究生育與人口問題有36年,對相關政策是否有效應該有一定的發言權。

香港生育率奇低,冰凍三尺,並非一日之寒。香港的總和生育率,即每名女人一生平均生多少小孩,在1965年仍高達4.5,但隨後急劇下降,到了1991年,已跌至1.4要知道,一男一女兩個人才生下1.4名子女,這便意味着每一代的人口會比上一代縮小。

疫情+經濟差 港生育率又急降

到了2000年左右,或許受到亞洲金融風暴的影響,總和生育率更降至0.9。隨後經濟恢復,再加上不少內地人來港產子,生育率一度回升。今天總和生育率又降回至0.9的水平,但這很可能受疫情影響,在疫情籠罩時,大家生命難卜,不少寧願另選更安全的時機才去生育,人之常情。

其實政府對低生育率帶來的問題並非無知無覺,20年前的2003年及10年前的2013年,政府都成立過「人口政策督導委员會」分析相關事宜,我在10年前也是此委员會成員。不過,人口問題雖然重要,其作用卻是長遠的,對它的關注很快便被其他更即時的事情所淹沒,所以政府總是無心雷厲風行推出相應對策。今回施政報告有多項具體措施,算是異數。

要明白甚麼政策才有效,我們須對症下藥。我們要注意,文化宗教因素基本上沒有角色。世上生育率最低的地方是東亞諸國諸地區及南歐國家。日本、南韓、台灣、香港、新加坡,甚至中國內地,生育率都遠低於2,人口會迭代減少。這些地方深受儒家文化影響,「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但人民卻不會理會此教條,總之不生。南歐是天主教徒眾多的地方,天主教對多種節育的方法都不以為然,更反對墮胎。顯然,當地人民也並不怎麼受教義左右。

不生育兩原因 樓價教育費貴

為甚麼上述地方生育率低企,而且還有進一步下降迹象?經典的說法是因為所謂的「人口轉型」(demographic transition),意指壽命增長會啟動整個人口形態的轉型。生育率與家庭中的教育投資都會上升,即家長對下一代的量和質都會有更高要求,以免自己老而不死時乏人照顧;但很快,對質的要求會壓倒對量的要求。教育水準愈高的父母,愈是打算把資源集中在小孩的教育及健康之上,這麼一來,成本可不輕,惟有減少數量。近二、三百年以來,多個國家都經歷過相似的「人口轉型」過程。

不過,「人口轉型」似未能完全解釋香港的情況。我過去曾根據歷年人口普查的原始數據推算出香港有大比例的女性根本索性完全不生育小孩。45歲仍沒有生育過的女性比例不停上升,到了2011年,已達40%。現在多少,我沒有算過(計算很複雜的),不得而知。完全不生小孩意味着甚麼?投資在教育,也要有小孩作為載體,沒有了小孩也就等於下一代的質量無從談起。

我十多年前做過一些隨機問卷研究,發現不生育的最重要原因有二:一是樓價貴,二是教育費貴。父母負擔不起,惟有不生或是少生。為香港摘下史上首面奧運金牌的「風之后」李麗珊當年的電視廣告,說養大一名子女要花費400萬,更是嚇怕了不少準父母。

李家超施政報告中有針對房屋成本對生育的影響,他提出讓肯生子女的有優先權入住公屋及降低居屋的門檻,是對症下藥的,但用藥的分量是否足夠,要試過才知。

提早生領2萬 子女總數未必增

另一政策是派2萬元以作鼓勵。這或許是有用的,但我相信作用不大。如果李麗珊當年400萬成本之數準確,今天恐怕要600萬了,2萬如何足夠?

有一點必須注意,既然這政策暫定為3年,這意味着這3年內生育,有2萬可領,將來卻未必。理性的父母為求得到這2萬,會改變一下生育時間表,提早生育,否則將來未必有錢可領。換言之,準父母可能只是早一點生,但兒女的總數卻不變。倘若如此,政府的獎勵並不能增加下一代的數量。

我們尚要留意一個假象,未來3年若生育率真的大幅上升,可能只是反映兩個因素。過去幾年因為新冠而生得太少,現在要追回過去的短缺,這正如二次大戰後的嬰兒潮,是因為要補回戰時的低生育。另一因素則正是就算本來打算幾年後才生一個的,現在則提早一點,領了那2萬元再算。政府3年後的檢討,要小心一點才不會被自己誤導。

也應指出,人口數量下跌也有其好處。今天我們大可預期不用10年,大量的工作職位會被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所取代,很多人會失業,社會隨時出現動盪。如果香港人口因生育低和有人移民離開而減少,香港豈不因禍得福,減低將來的失業壓力?

(香港經濟日2023-11-3)

10/27/2023

為何中國只能選擇堅決抗衡美國? (雷鼎鳴)

 美國政府及傳媒的一個老毛病是高估自己,低估了世界各國的人民。此種錯誤認知,造成了美國雖擁有大量大殺傷力武器,卻仍不斷出現敗走麥城的局面,在包括中東在內的多處地方,勢力衰退。

對於中國,美國的判斷力尤其差勁,她一早已忘記韓戰面對中國時的失利,繼而誤以為中國近數十年的發展是美國的恩惠,但到近年又因見到中國的輝煌成就而心生恐懼,胡亂反撲,害己害人。這可不是甚麼好事,美國認知錯誤會破壞其經濟,經濟不好則社會矛盾容易激化,政客有見及此,常會製造外部敵人,以轉移美國人民的視綫,這又會使世界不得安寧。

是的,我並不希望美國經濟衰退或崩潰,因為這對世界其他地方都無好處。

 

美認知錯誤 高估自己低估中國

美國政客高估自己、低估中國的一個典型例子,是其前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在2018104日一篇滿紙荒唐的演說。他認為,從2000年至2017年中國經濟有9倍的增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美國對中國的投資。他錯在連數據也不去查一查。2000年,美國在華的直接投資43.84億美元,遠低於彈丸之地的香港在內地的直接投資,也只等於當年中國總投資額的0.97%。到了2021年,美國在華直接投資額已降至中國總投資額的0.034%,微不足道。中國的經濟早已是一龐然大物,其增長怎會靠美國一點點的投資?

美國對中國為何如此傲慢?這也許要「怪責」中國發展得太快了。1978年中國的實質GDP只是去年的四十四分之一,到了2000年,也只是去年的五點九分之一,與美國相差甚遠,美國可以不理。但在兩年前,已是美國的四分之三,而且來勢洶洶,美國如何不懼?但中國的所謂「威脅」,又絕不只是GDP數據的上升,而是軍事科技等全面提升。


京倘屈服美制裁 日後更難對抗

10多年前及更早,中國發揮着其廉價勞動力眾多的比較優勢,生產並輸出了大量價廉物美的商品,有效地遏抑了美國的通脹,賺回的美元儲備,又買了美元債券,借錢給美國人花霍。不過,在最近10年,從美國的角度看,中國犯了一项「大罪」。中國的比較優勢已變,高新科技產品層出不窮,在不少領域超越了美國。再加上中國的生產能利用到規模效應,產量大造成成本低,對歐美高科技或高檔產品構成重大競爭壓力,華為的手機與中國的電動車都是可信手拈來的例子。中國本來很樂意購買美國的芯片,但美國不肯賣,早晚中國的芯片會進步至可與美國爭一日之長短,而且勝望甚大。從廉價商品的供应者变成强悍的競爭對手,這還了得?

美國如何面對中國的進步?其政策模式已是有迹可尋。日本經濟與芯片等不少高科技項目,在80年代一度有超越美國之勢,美國卻是用了一連串不太光彩的手段把日本打殘,以致日本經濟一蹶不振達30多年!對俄羅斯,美國也是極限制裁。但日俄的對策大有不同,日本是全面屈服,不戰而潰。俄羅斯卻是頂住了,還與中國發展關係,美國也無奈何。

我們可用簡單的博弈論思維去分析美國的對華政策及中國回應之道。假設美國要用出口管制(加上長臂管制)去打擊中國的芯片及其他高科技的發展,中國有兩個策略選項:第一是像日本般屈服,第二是跟美國對抗。

假若中國選了屈服策略,那麼在短綫美國對華的各種設限也許會稍有鬆動,但長遠而言,中國的科技卻會受制於美國,後者只要舉起制裁大棒,中國比起今天更難對抗,中國的經濟也會因而大損。


勿步日本後塵 中國自力更生

從上可見,中國絕不應步日本的後塵,否則不但經濟不景,中華民族的復興也不會出現。在美國主動挑釁的情況下,中國別無選擇,只能走自力更生、「重新發明車輪」之路。這條路不好走,某種程度上是全球化或開放的回頭路,好處是可獨立自主。

美國其實在此博弈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她本來也有兩個策略可選:第一是力圖阻止其他國家的崛起,第二是與其他國家和平競爭,投資在自己的科技教育之上,對別國不出茅招。假如她的對手是資源不足的小國,或是如日本般沒有腰骨,那麼第一策略的確有效,美國可保霸權。不過,如果對手有足夠實力及意志與美國硬撼,那麼只能是兩敗俱傷。對手若是中國的話,因為她擁有龐大的科技隊伍及廣闊的市場,美國會傷得更甚,芯片制裁造成華為王者歸來便是先兆。


華堅持繼續開放 力拓新市場

美國的錯誤源自她的不知己也不知彼,政客要媒體胡亂抹黑中國,卻使到西方媒體再也不能承載準確的中國信息,造成西方世界掌握不了真正的中國現實。中國不與他們玩這一套,反而大力開拓新市場,繼續開放。將來誰勝誰負,一目了然。


(香港經濟日報 2023-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