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1/2017

深圳港大醫院可助「港灣」融合 (雷鼎鳴)


 發展大灣區已是中國的國策,香港應如何回應?

 

  大灣區這概念與全球經濟一體化有密切關係。全球化後世界市場擴大,生產分工會更細緻,但如何分工,卻要看各地有何相對優勢,及不同地區可以怎樣合作,發揮協同效應。

 

  香港大學在深圳管理著一個醫院,它的經驗正好可幫助我們了解深港兩地如何能共同發揮優勢。

 

  這醫院在七月一日剛慶祝它的五周年,換肝專家盧寵茂教授是這醫院的院長,承他熱情安排,我在月初坐他的車從港島經深圳灣到該醫院所在地的福田紅樹林區,一小時內可達。那裏環境很好,鄰近深圳消閒勝地歡樂海岸,幾乎疑似到了一個度假村。盧院長與幾位大國手詳細介紹了醫院及帶領我和內子參觀各種設施,倒是讓我們開了眼界。

 

  深圳為這醫院提供了甚麼資源?最顯眼的自然是土地。醫院面積很大,現在有一千四百張病床,擴建後會增至二千張,是瑪麗醫院的兩倍了。深圳現在也有土地壓力,但情況總比香港好。香港若要發展甚麼,大灣區遠為充裕的土地儲備會對香港有很大助益。

 

  深圳已是世界上重要的創新科技中心之一,醫院中所用的科技,好些便比香港的先進。以藥房為例,醫生開了藥單後,一經掃描,便有機械人快捷地把藥物找齊送到。就算是中藥,也是按藥物比例弄成一劑劑包裝整潔的藥包。十五分鐘便可等到藥,遠勝於香港醫院等閒要一個小時以上。

 

  香港方面當然也有貢獻。醫學是香港的核心技能之一,每天都有醫生到深圳的港大醫院去。管理也是香港的強項,但在這方面倒是容易與內地的體制碰撞,也許長遠而言,可改善內地的管理方法。較為突出的問題是內地視醫療為社會主義的保障,看病的價格訂得太低。在網上可容易找到這醫院各項收費的詳細訂價,全科包括七天藥物、診療、檢查、排號、非嚴重傷口等的打包收費不過是二百元,住院是每天一百八十元。

 

  價格管制用意雖好,但成本高於收費,便會導致醫療服務供應不足,醫院中病床難求。內地醫院中送紅包雖被禁止,但風氣仍盛,因為若不送紅包,治療可能得不到保障。到最後,紅包加上收費,所需的醫療費用往往大於自由市場下的收費。深圳醫院也深受此困擾,醫生不肯收紅包,病人反而懷疑其會否用心醫治,在手術前病人因而走掉的大有人在。也許將來香港的做法能改變這風氣。

 

  對港人來說,這醫院提供價廉優質的醫療及體檢,要較豪華的又可到其國際部求診,深圳港大醫院應有一定吸引力。事實上,內地有優惠港人政策,有回鄉證的,醫院收費與內地人無異。香港人口老化,部份長者回內地養老是合理做法,但醫療服務要跟上。港府已容許香港的醫療券可在此醫院使用。這是有利港人生活能融入大灣區的有用一步。

 

(Headline Daily 2017-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