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最冷的幾天,我與學界的一些朋友組團到西安參觀旅遊。這已是我第5次到西安,每次都總有所得。例如上一次,是應西安交通大學之邀到那裏講學,意外之喜是尋幽探勝,到了離校園不太遠、唐朝的興慶宮遺址,它現在已變成公園,相傳當年李白為楊貴妃賦詩《清平調》便在此地。另一喜是在碑林花了1,000多元買了一大幅《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的拓片,後來才知道國家主席習近平剛也送了一幅給教宗方濟各,教廷甚為欣喜。
今次已是第4次到訪兵馬俑,全中國最難買票入場、人山人海的陝西省歷史博物館,從前也來過兩次。本以為這次不會再有驚喜,但原來過去沒有注意到的西安城牆,其細節竟充滿了中國人建築與軍事戰略的智慧。
城牆共13.74公里長,是現今世界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軍事城堡設施,在城牆上遊客可騎單車通行。不過,城牆雖壯麗,若無高人指點,對很多重要的細節也是會視而不見的。這次運氣好,導遊是一名副其實的高人,聽他如數家珍般介紹城牆,歷史知識自然快速增長。
城牆固若金湯 細節充滿智慧
怎麼知道他不是道聽塗說,胡言亂語?可以的,要檢驗一個人在其領域的功力,要看看他在某些較少人掌握的知識上是否有清楚的認知。多年前我一位舊同事、著名歷史學家李伯重,聽到我提到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立即說我懂得漢朝的歷史。這當然有所誇大,因為知道司馬談的,人數不會太少。今次的西安導遊,知識可比知道一個歷史人物的名字有深度得多。不知怎地,他突然大談西周起源的斷代問題,並對這究竟是公元前1027年還是1046年提出他自己的看法。更使人驚訝的,是他知道1027年一說是根據《竹書紀年》的記載推論出來的。我40多年前研究過這問題,並認為《竹書紀年》可信。一聽導遊的論述,雖不同意他的結論,但卻知道他「食過夜粥」,道行深不可測。
城牆有甚麼值得我們細看的?城牆既是防衞設施,國之重器,那麼首先要評估的,應是它的防衞能力。此城牆確是固若金湯,從它外觀上的宏偉堅固已可知一二。但更重要的是,它一道道設計巧妙的防禦結構。整座城都有護城河包圍著,這只是起碼的要求。一座城池的弱點在它的城門,要防止城門被攻破,吊橋是重要的。城門前的吊橋一拉起,閘門一閉,外敵便難以越雷池半步了。但原來後面還有多幾層保險,就算攻破了閘門,作用也不大。閘門內是一塊空地,四面有牆包圍,而且城牆上有箭樓,居高臨下,守城的士兵可從箭樓的窗中萬箭齊發,困在下面被牆包圍著敵軍是在送死。
我在南京的中華門中見過近似的結構,叫作甕城,有甕中捉鱉之意,故意放一些人進入甕城,即可在箭樓萬箭齊發,消滅他們。西安與其他甕城不同之處,是與甕城結構接近的,竟有兩個。在第一個甕城死不掉的,在第二個也可能被滅。
甕城這東西,符合古今兵法。《孫子》有云,「十則圍之」,敵人若有堅固的防守陣地,要攻破它,便要有多倍的兵力。由此可知,守城者兵力多半遠不及來犯者,如何以少勝多?毛澤東的戰略是把敵人割裂起來,己方便可以用優勢的兵力把對方一小撮一小撮的除掉。西安的甕城正是利用早已建成的城牆,把敵人一塊塊的分割起來。
聯國投票 美屢大敗中方取勝
美國對中國發動冷戰,美國主攻,中國主守。如何守?方法之一是把其他國家拉來自己一邊,這樣對方的朋友或盟友便愈來愈少,亦即把對方的實力一口一口的吃掉。美國與中國都有採取相應政策爭取其他國家支持,但從聯合國多次投票結果所見,都是美國大敗、中國一方取勝便可得知,美國不大成功。
我在其中一個甕城見到,要進入該甕城要走側門,但此門一旦關上後,敵人很難把它撞開。原因是城門對著門外不遠處有一堵牆,若要撞門,空間受阻,很難撞得開。戰爭時,我們都想製造一種形勢,使對手行動時縛手縛腳,處處受阻,那麼,其勝望自會杳然。
城牆上每隔120米,便會有一結構在城牆向外凸出,這些叫敵樓。其作用顯然,別人攻城時,若無這些凸出的結構,守城士兵只能單向抵擋敵軍,但若有敵樓,則因射箭的角度不同,可以用交义火力使敵人腹背受敵。在今天的地緣政治中,美國尚無法從俄烏戰爭中脫身出來,突然又來個巴以戰爭,美國是否願意在台海再開一戰綫?此種態勢倒不是中國營造出來的,而是美國把自己隨時弄成腹背受敵。
西方道德高地崩潰 難控形勢
城牆上的箭樓很有意思,居高臨下,控制大局。從前西方世界為自己打造道德高地,大佔便宜,但近年其道德地位已崩潰,等於箭樓已塌下,再控制不住形勢了。
(經濟日報 2023-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