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2023

經濟增長動力強勁 與商業周期處於下行期 (雷鼎鳴)

 

近日內地經濟數據好淡爭持。好消息方面,包括有基礎及應用科學的多種彎道超車,基建、教育、軍事等亦有長足進展,我以前已有論述,不贅。觀察一個經濟體,不但要看積極發達的部分,也絕不能把負面問題置諸腦後,否則容易變生肘腋,不可不防。一些負面的消息包括1624歲城鎮人口5月份失業率高達20.8%,耐用消費品202315月的零售值比2019年同期下降了24.4%,手機出貨量去年比2019年跌了30.2%,但今年乘用汽車銷售卻比2019年同期增加7.2%。此外,房地產依然低迷,民營企業仍有焦慮,地方政府欠債頗多,據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的估計,可能高達100萬億元人民幣,地方政府的財政盈餘,連償還利息也未必夠。

我們若細看中國經濟成績亮麗與未如理想的部分,不難發現,前者較為集中在涉及百年大計的長遠經濟布局上,後者則與典型的中短綫商業周期有關。中國決策人擅圍棋博弈深謀遠慮的布局思維,認同清末民初經史學家陳澹言的警句「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過,經濟學家凱恩斯也說過「在長遠的將來,我們都已死掉」。我的本業是研究經濟的長期增長動力,對這方面會有偏愛,但也同意中短綫的商業周期問題要面對。我認為分析及化解中國經濟問題要先確立以下的幾個認知。

三大下行壓力 困擾商業周期

第一,宏觀經濟研究有兩部分,一是長遠的經濟增長,二是商業周期所帶來的中短綫波動。前者較後者重要,若不保障長期平均經濟增長率不受打擊,經濟可慢慢衰敗下去難以翻身。至於商業周期,主要由隨機震盪(random shocks)所引發,但政府的某些政策或所謂「逆周期」政策往往會加劇震盪,造成更大的不穩。

中國現時長期增長的態勢仍處騰飛階段,但商業周期部分卻被三大下行壓力困擾。第一個困擾是過去幾年遇上疫情,現雖過去,但其影響還在縈繞。舉個例,疫情期間航空業大受打擊,很多機師與服務員都轉業,航空公司未到明年都很難再培訓到人手回復疫前的服務水平。另一例子,疫情期間內地到處有大量年輕人穿上防護服替人檢疫,今天這行業已突然式微,他們要另找工作轉業,哪會這麼容易?第二個困擾是地緣政治。中美交惡顯然是兩敗俱傷,雖然美國受損更大,但中國也不可能毫髮無損,而且此等爭鬥也不會是35年內便可完結。第三種困擾是政策性的。過去幾年,中國進行過一系列社會改造工程,例如打擊了一些年輕人追逐頂流偶像的活動;又在防止樓市炒賣,弄出一系列政策冷卻樓市;為了減低學童所面對的競爭壓力,當局對補習班大力限制;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社會中一些民營巨企也受到一些新政策束縛。這些政策不能說背後沒有道理,官方的態度是縱然GDP總會受到影響,為了長治久安,也會推行。如此一來,政策震盪加上疫情及地緣政治兩種威力巨大的震盪,中國仍勉可站穩,已是十分不簡單。

創造優越投資環境 提升內需

第二個認知是要把內需中的投資與消費區分開來。每當商業周期處於下行階段時,中國總會有不少人大聲疾呼要刺激消費,以圖提升內需。消費增加了,內需確會上升,但這有個缺點,生產了的產品,被消費了便沒有了,但若部分消費變成儲蓄,可積累更多的資金,用作投資,投資只要符合成本效益,會推高經濟增長率,厚殖國力,為將來的消費提供更堅實的基礎。中國把大額的GDP儲蓄起來,用作對未來的投資,投資額佔GDP高達43%,中國的經濟增長率,70%是靠高儲蓄高投資所推動。沒有過去幾十年的省吃儉用,中國不可能有今天的生產成績,所以我一向主張,提升內需的方法不宜偏重消費,而在於創造優越的投資環境。

第三個認知是要弄清為何欠債。美國聯邦政府欠債高達32萬億美元,這些債所帶來的資金大部分早已被消費掉,沒有了。中國的債不同,企業債甚至是地方政府的債,資金很多用作投資,变成資產,没有被消費掉。企業靠借債取得的資金,若是用在有不錯成本效益的項目之上,對經濟只會有好處,債借得愈多愈好。若是有企業欠債太多而倒閉,問題不在借債,而在投資項目選錯了,造成虧蝕。至於地方政府欠債這麼多,根源是中央把地方的收入抽走的比例太高,使地方財政難以為繼,亦使地方政府發展新的項目十分猶豫,此政策應檢視一下。

民企帶來巨大活力 應予表揚

第四個認知是年輕人失業率往往遠高於總體失業率,不用大驚小怪。在1998年間,香港年輕人失業率一度高達30%,震驚了我在任內的就業專責小組。年輕人有些剛畢業,都在找工作,有些幹了幾天不滿意,要轉工,在內地,大學畢業人數火速上升,社會消化需時,但我相信總會有辦法的。

在長遠增長態勢仍在,但商業周期處於下行期,應有何對策?我認為不用太宣傳或刺激消費,而應鼓勵而不是打擊投資。民營企業可帶來巨大活力,要大力表揚成功的民企。宏觀政策也不一定要推出防冷的貨幣政策或財政政策,但不要仍抱着防熱的心態,防熱的政策應推倒。中央從地方政府所抽之稅應減低,中央與地方政府都應將審慎理財這原則銘刻於心。經濟大力開放,RCEP要加快落實,以抵銷美國「去全球化」逆流所帶來對世界經濟的破壞。

 

(晴报,经济日报 2023-6-30

6/23/2023

美國衰敗怪事生生不息 (雷鼎鳴)


我不反美,但對美國的霸權主義思想與行徑,十分反感。我不願看到美國這一個偉大的文明步上衰落之路,反而希望她的經濟與科技都能不斷進步,對中國構成重大的競爭壓力。有競爭才會有進步,中國及世界都可通過競爭而發展得更強大。當然,競爭不是指千方百計用盡陰招去遏制別人的發展,而是使自己更有實力。但事與願違,自蘇聯解體後,美國一霸獨大,缺乏競爭對手,福兮禍所依,反而似乎在衰敗之路上大踏步前進。國之將亡,必有妖孽,美國尚未到此階段,不會亡國,但國之將衰,總也會有些顛覆我們認知的怪事不停出現。


美國標榜的價值觀最重要的部分是自由,美國最能引以為傲的成就是她的科技。若用自由作標準,美國最自由的州幾乎公認是加州,最受左翼自由主義(有別於經濟學的自由主義)影響的城市是三藩市。美國科技創新最重要的基地是三藩市灣區,所以說三藩市以至加州是美國的「首善之地」,證據充分。我們若是把美國一些落後地方的怪現象拿出來示眾,並無多大意義。要注意的應該是她最先進的地方出了甚麼怪事。

950美元或以下商品無後果

第一件怪事是加州人以至美國人似乎特別喜歡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但卻又認為自己才是為世界指明方向的燈塔。2014年加州通過了47號公投法案,訂明偷盜罪若只涉及價值950美元或以下的商品,便只算小罪,不算大罪。幾年實踐下來,罪犯發現原來只要不是大罪,根本便不會被起訴。此認知一出,罪犯便不斷地到商店「搬家」,或到餐廳吃霸王餐,然后大搖大擺離開,却不會有後果。最近還有州參議員提出SB553法案,禁止僱員與入店的盜匪衝突。為何對盜匪如此禮遇?我相信原因有三︰一是美國貧富懸殊,有些政客精英心懷內疚,認為讓低收入人士隨便搬走商品是一種拉近貧富差距的方法;二是加州監牢成本昂貴,每個監犯每年平均耗掉81,000美元,州政府為了省錢,不但不想把更多罪犯送進監獄,還打算在現有的11.5萬名監犯中釋放掉6.3萬人;三是盜匪有槍,店員若阻止他們,隨時中槍。這便怪不得現在的盜匪有恃無恐,偷盜之物已包括名牌商品,950美元之限已名存實亡。

治安如此不佳,哪個商戶可經營下去?三藩市最繁華之地本是市中心聯合廣場一帶,我曾多次到訪過,也曾在參加學術會議时在那裏的幾間酒店留宿過。但近日消息傳來,大批大型連鎖商店已撤離,那邊的希爾頓酒店也不再經營,三藩市市中心地標、大型商場西田(Westfield Mall)出租率只得55%,它看不到前景會改善,決定成為銀主盤,把商場退給銀行。在浪漫之都三藩市市中心漫步,除了看到水盡鵝飛外,會擔心治安,亞裔還會怕被襲擊。

第二件怪事是市中心過去的繁華路段不少已變成無家可歸者的露宿場地,帳幕到處可見,街道一片異味,遺矢滿地,隨時中招,營帳內吸毒問題嚴重,但已無人去執法了。

原來美國三分之一的無家可歸者都去了加州,也許是喜歡其天氣。據《三藩市紀事報》所述,共有7,754無家可歸者到了三藩市,其中4,400人露宿,近半集中在一條街上,那裏本來樓價甚貴,現在業主見到露宿者圍城,樓價大跌,欲哭無淚。三藩市作為住所的吸引力大跌。

倡黑奴後代可獲賠500萬美元

第三件事更怪。三藩市人口約83萬,黑人約5萬,只佔6%左右。但年前市議會大力支持一個補償歷史上黑人受到奴役及歧視的方案,只要滿足一些相當寬鬆的條件,每名黑人可獲補償500萬美元!倘若每名黑人都因其祖宗當過奴隸而得到賠償,總共開支是2,500億美元,即每一名非黑人的三藩市人平均要負擔起32.5萬美元的賠款,一家三口便要賠近百萬美元矣。住在三藩市的非黑人,不立刻搬到灣區鄰近城市躲避重稅才怪。

本來以為這只是政客炒作,三藩市的亞裔人口比黑人多出近5倍,西語拉丁裔人口也多,他們也曾被歧視,黑人祖宗當奴隸則與他們無關,況且加州從來沒有過奴隸。但近日得悉,芝加哥北部富裕城填艾雲思頓,即名校西北大學所在之處,已實施了一政策,對每一名合資格的黑人賠償25,000美元。幸好此處的資格較不易滿足,總共只得16人成功,用錢不多。

不要以為每人500萬美元太獅子大開口,加州州政府成立了一個工作小組研究應賠多少,在熱烈的討論中,已有提議,要每名黑人賠2億美元!錢太多嗎?政客的說法是「不能因為錢的問題而不走出正確的一步」。加州黑人人口的比例與三藩市相若,也是6%左右,即每名非黑人人口平均要付出1,280萬美元!若付不出,可先付首期。倡議者也知亞裔及拉丁裔都受歧視,人口更多,為免被分薄,他們還策略性提出,不是因歧視而得到賠償,而是因為祖宗當過奴隸而可獲巨額賠償。

此等荒唐事不可能真的成事,但美國上下交征利,社會分裂,國不危,難矣哉!商戶倒閉,居住環境惡化,物價也因商品被偷嚴重而急升,還可能要無端支付高額賠款而無法應付,加州能否以合理成本生產高科技?恐怕不能了。

 

(晴报,经济日报 2023-6-23)

6/16/2023

疫後全球經濟展望 (雷鼎鳴)

 戰爭與瘟疫是人類歷史中的兩大災劫。我們這代人經歷了幾十年的和平繁榮盛世,卻也終不得不面對這兩大災劫。戰爭雖暫時只在烏克蘭,但其直接與間接的影響,又顯得那麼近,否則一向不理世界大事的港人,怎會對俄烏戰爭的關注度一年多來居高不下?至於疫情,雖然我們知道,還不能掉以輕心,但從這麼多人申請護照及回鄉證的事實看來,大家報復式的外遊或許已反映着港人已將瘟疫拋諸腦後了,這又意味着我們可以為疫後世界的經濟如何走下去作一階段性總結。

先看一些已知的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每年兩次都會發表一個對全球經濟的展望。據今年最新的報告,2022年一些重要的國家或地區經濟形勢如下︰中國GDP上升了3%,美國增長0.9%,印度4.5%,英國0.4%,歐元區1.9%,日本1.1%,東盟5.5%,香港負3.5%,澳門負26.8%,俄羅斯負2.1%,烏克蘭負30.3%

俄負增長 遠少於IMF預期

這些去年的數據很易理解。中國在2021年經濟大力反彈8.4%後,在2022年頗受上海等地長時間封城的影響,生產鏈斷裂,影響到全國的經濟,所幸這已成過去。美國則不但在疫情中死了百多萬人,還要面對高通脹,經濟增長也基本上停滯。英國增長率更低,已屬於進入了衰退期。澳門太倚賴賭博,疫情下的損失十分驚人。香港去年仍飽受疫情困擾,負3.5%的增長表現十分差勁,與東盟的高增長相比,高下立判。烏克蘭負30.3%,我看恐怕還是低估了。俄羅斯則表現驕人,在西方世界無底綫的制裁下,IMF本來預測她會有負8%的增長,但她的經濟卻終站穩了,這對北約並非是好消息。

今年形勢又如何?IMF做了一些預測。IMF的預測過去雖不甚準確,但一般不會太離譜,我們也可用作參考。據IMF的預測,中國2023GDP增長約5.2%,我則相信若無重大負面因素這會更接近6%。中國是一個龐大的經濟體,現又處於急劇轉型期,這便意味着一些傳統的行業增長會停滯,甚或萎縮被淘汰,但同時有些新興的行業卻會遍地開花,過去我們屢屢被一些新行業的成就顛覆着我們的認知,將來也會如此。

中美經濟差距 進一步收窄

IMF對美國GDP的預測是增長1%,遠低於中國,這意味着中美經濟實力的差距又再進一步收窄。美國號稱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時日不多矣。

IMF認為印度將有5.9%的增長,西方國家一直寄望印度能取代中國,但這難矣哉,中國GDP是印度的5.2倍,而且印度社會階級森嚴,發展容易被遏抑。至於印度的前宗主國英國經濟乏善可陳,IMF對今年的預測是負0.4%,我看她若能達此水平,便已算不錯了。歐元區深度捲入俄烏戰爭中,IMF認為她會有1%的增長,但要注意,她的GDP已包含了不少軍火武器的產值,但這些產品不會造福人民的消費,而是被用作殺人放火,歐洲人民實際的生活水平,當有顯著的減損。日本經濟停滯了30年,今年也不例外,但她卻蠢蠢欲動,打算發展軍力,為虎作倀,愚不可及。

IMF無法預測今年烏克蘭的經濟,此國一早便犯下致命錯誤,希望加入北約,她的前景黯淡,就算不亡國,經濟也永久性的受損了。IMF認為俄羅斯今年經濟可回復正增長,達0.7%,若然如此,拜登原本的大計,是完全失敗了。

對澳門,IMF的預測頗為驚人,2023年是58.9%的正增長,2024年繼續有20.6%的增長,看來澳門政府還會有錢可派。至於香港,應可重回正軌,今年增長3.5%,明年3.1%

3股逆風 礙全球經濟復甦

各國的前景雖有好有壞,但總體大環境卻並不理想,全球經濟都要在逆風中慢慢前行,能頂得住逆風的便算可以交代了。逆風之一是不少國家在疫情期間不斷濫發貨幣以作政府開支,為遏止通脹,以美國為代表,要大幅加息,這容易把全球推向衰退。

逆風之二是「去全球化」或經濟「脫鈎」的影響逐漸浮現。全球化能使各國按自己的比較優勢去生產,各國之間互相倚靠,世界得以和平。但現時美國卻把別國對自己的倚靠當作武器,脅迫別人聽她指揮,卻忘記自己也要倚賴其他國家。經濟一旦脫鈎,全球生產力必有所倒退,很可能引致嚴重衰退,之前從「全球化」中的得益要回吐出來。

逆風之三是勞動市場出現變化,疫情期間世界不少地方的人民為了抗疫,可躲在家中領取福利,不用工作或只通過綫上工作。疫情結束後,不大願意再到公司工作,有位大僱主告訴我,他們找不到員工,肯回公司上班的聲稱只是「畀面」僱主。世界勞工短缺,其來有因,但同時另一些行業的失業率又高企,勞動市場調整需時。

 

(晴報,經濟日報 2023-6-16)

6/09/2023

俄烏戰爭的新局面 (雷鼎鳴)

 世界正經歷着百年難得一見的大變局,未來數十年的全球格局很可能會被兩個戰場的結果所決定。

本文先說第一個戰場。不錯,正是俄烏戰場。這場戰爭的始作俑者顯然是美國指揮下的北約,俄羅斯只是被動反應。我們需先推斷美國本來在打着甚麼算盤。美國的戰略家基辛格及米爾斯海默等人,早已多次指出北約東擴至烏克蘭,俄羅斯必會視為嚴重挑釁,一定還擊,但美國為何仍鼓動烏克蘭加入北約?從博弈論的角度看,若俄羅斯在受到挑釁後,十分膽怯,決定唾面自乾,任由北約與烏克蘭為所欲為,那麼美國的霸權便可更上一層樓,俄羅斯被欺壓得翻不了身。

美國北約 推烏克蘭做炮灰

當然我們知道,普京選擇了強硬路綫,要懲戒烏克蘭。美國不可能沒有預計過俄可能有此選擇,所以美國和北約的反應也十分迅速,顯示出她們早已進行過沙盤推演,可立刻依計行事。美國的策略有兩個組成部分,一是供應武器及提供其他援助,讓烏克蘭變成打仗的代理人,美國及北約則不願送上自己軍隊當炮灰。這樣就算輸了,也不致損失太慘重,當然烏克蘭會山河破碎,但美國卻可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第二個組成部分是打美國擅長的經濟戰、金融戰。俄被極限制裁,外滙資產被充公,北溪輸油管被炸掉,美也不「批准」別的國家與俄貿易。美國本以為這些招數一出,俄的經濟必定撑不下去,民不聊生,戰場上士兵失去鬥志,戰爭很易輸掉。殊不知局勢發展卻荒腔走板,並無跟着劇本走。這是一場西方白人之間的戰爭,他們人口只佔全球12%,其他88%基本上沒有跟隨美國指揮棒起舞,中國和印度與俄羅斯貿易大增,中國與俄還建立了緊密關係,兩國經濟互補性極強,中國是製造業第一大國,俄是天然資源第一大國,兩國一結合,便不怕西方的所謂「制裁」。

GDP降幅 遠低於IMF預測

值得一提的是,俄的金融並無癱瘓,盧布滙價硬淨,這倒是完全可事先預期的,只是美國政客無知,以為盧布必垮掉而已。早在1983年,後來取得諾貝爾獎的薩準特(Tom Sargent)及華萊士(Neil Wallace)便論證過,只要國家有法律規定,購買該國貨物一定要用該國貨幣,那麼這貨幣便必有價值。

IMF去年本來預測俄羅斯GDP會下降超過8%,但實際上,去年只下降了2.1%,今年預計GDP還會上升,通脹率也不高,而且俄國工業受戰爭刺激,軍工廠不停開工,武器彈藥供應可源源不絕,酷似二戰時美國的情況。反觀烏克蘭,不但大批人口離開,財產損失慘重,GDP也跌了30.3%。北約卻是連彈藥的產能都出了問題,烏克蘭彈藥得不到補充,所謂春季大反攻要一拖再拖。

北約經濟戰輸了,俄可以持續打下去,歐洲及美國厭戰情緒卻早已出現,這樣下去,北約是捱不住或不願再捱的。烏克蘭就算得到軍援,徹底戰勝實力強大得多的俄羅斯幾不可能。若是真有大勝,北約更怕,因為一個擁有最強大核武的國家若在常規戰中大敗,誰也不能保證她不會動用核武。

既然如此,對北約而言,當前最理想的情況是烏克蘭的反攻能有小勝,取回多一點失地,那麼在與俄的談判桌上便可爭取多一些有利條件。但烏能夠小勝而又能守住戰果嗎?我不表樂觀。今天烏軍早已死傷枕藉,如何可滿足到北約的願望?

華當和事老 提升國際形象

事後看來,美國有得有失。得是因為她能利用歐洲對俄的恐懼心理而鞏固了北約,歐洲諸國結成歐盟本有資格經濟上挑戰美國,現在難度會增加。經濟上,美國雖也付出過軍援,但她貴賣天然氣給歐洲,可賺回一筆作補償。她的失是她的經濟制裁戰套路暴露了,中國已洞悉其虛實,可及早防範。美政客一再認為中國才是最大威脅,把俄羅斯推了給中國,對美當然也不利之極。

歐洲諸國是大輸家,一無所得,這都是拜其沒有獨立自主政策所致。烏克蘭近乎亡國,生靈塗炭,倒是中國並不希望她如此悲慘,因為這會拖累一帶一路的進展。

中國是贏家。俄羅斯天然資源豐富,與中國合作,意義重大,俄還願意與中國開發其遠東地區近7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積超過中國總面積的7成。中國現在扮演着和事老的角色,若成功,國際地位會大升,有利解決台灣問題;若不成功,也可留下「愛好和平」的形象。

(晴報,經濟日報 202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