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2023

三藩市APEC會議側記 (雷鼎鳴)

 

上周亞太經合會議(APEC)在三藩市舉行,意外地忙壞了我一位中學同學。事緣該同學的住所就在會議地點Moscone中心旁邊,我曾去過他家,是一座大廈的高層,居高臨下,會議地點附近的街道活動可一覽無遺,連駐紮在Moscone中心天台的保安人員舉動亦看得清清楚楚。國家主席習近平入住的酒店Regis也在不遠處,其出入車隊或其他要來開會的元首車隊的陣勢也在視綫之內,並可觀察到記者也沒有注意到的事情。

三藩市逼遷露宿者洗街 免丟臉

 這位同學拿着手機不停拍攝,並即時傳到朋友間的WhatsApp群組。因他住所樓下早被10呎高鐵欄圍着,不能開車進出,所以幾天都只能全天候待在家中觀察與拍攝,便宜了我們。若非他發現附近有人見他形迹可疑,用望遠鏡盯着他,我們或許可從更多角度觀察到今次會議的真況。

三藩市近年來受困於「零元購」,在商店中不問自取的商品,每次只要在950美元以下,根本不會受罰。我相信這反而使當地變得比較安全,既然在商店搬走商品沒有後果,誰還會在街上持槍打劫?除了「零元購」外,三藩市市中心繁華地段成為露宿者地盤,也使人卻步。露宿者中癮君子不少,但對路人的一個重大困擾竟是他們連快餐店的廁所也懶得借用,在街上解決便是。在網上有一個三藩市的Poop Map,行人若發現某處有人類遺矢,可用手機在網上記錄之。一看這地圖,你可發現不少地區遺矢處處,在街上走動,隨時踩中地雷。美國人其實也愛面子,如此環境,在國際上如何立足?三藩市市政府平時無甚行動,但這次除了把露宿者暫時逼遷外,還把街道清洗一頓,以免在國際媒體報道下丟人現眼。

朋友發現,元首頻繁路過,但開路車隊的規模大有不同。習主席的車隊氣勢磅礴,但小國的卻是英雄氣短,足見美國政府辦事是以對方國力為基礎,大小有別。此種處事方式亦可見於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與習近平開會,地點選在有歷史性的費羅麗莊園,此地在風景區,10分鐘左右路程可到著名民歌歌手Joan Baez住所。

拜登隆重晤習 無暇理會菲總統

菲律賓本屆政府對美國言聽計從,總統小馬可斯(Ferdinand Marcos Jr.)會議期間求見拜登,但後者沒空理會,改派次一級的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見他,地點卻選在一極寒酸只得幾張椅子的房間,地上還隨便放着一個礙眼的包袱類物體。由此可見,菲律賓就算聽話,美國也不會當她一回事。

在習近平與拜登會面前,拜登在手機找出一張1985年習第一次赴美時以三藩市金門橋為背景的照片。此橋確為三藩市地標,習應有不少回憶。但其實對中國當前更有意義的橋,應是三藩市最繁忙的海灣橋(Bay Bridge)。此橋連接三藩市市中心與屋崙,1989年加州大地震時東邊靠近屋崙與柏克萊那段橋的上層塌了下來,亟需重修。拖延了多年及經歷了多種政治及技術爭拗後,終在2003年動工,建一座新的自錨式懸索橋。原本23年左右可建成,但總共用了10年,支出從30億美元變成70億美元。

我有一中學同學是加州理工畢業的地震專家,是此橋的領導工程師,全程參與。據他告知,此橋的鋼鐵結構,是委託上海振華重工(ZPMC)製造的。美國有些人雖然因政治原因不滿用中國鋼鐵,千方百计阻挠,但加州運輸部全球尋覓,除了振華重工外,根本找不到哪個企業有此能力滿足到造橋的技術要求,而且價格質量俱佳,橋建成後,工程師對此等鋼材讚不絕口。

香港知名專欄作家屈穎妍曾有篇文章記載,2013年時奧巴馬在邁亞密的碼頭演說,鼓勵美國人多用美國貨,豈料一陣風吹來,演說現場一幅布被吹開,赫然見到碼頭上的起重機都标明是振華重工的。由此可見,美國若無中國的輸出,其民生經濟會舉步維艱。

海灣橋靠華輸出鋼鐵 始能重修

習近平的重頭戲之一是對美國商界的演講,此演講反應很好,被認為是中國向美國伸出友誼之手。今年616日,習接見微軟創辦人蓋茨(Bill Gates),也表明「我們始終把希望寄託在美國人民身上」。在這方面,中國做了不少工夫。

京爭美民間友誼 免被政客所騙

1985年習近平訪美時,在愛荷華州的Muscatine鎮一個家庭Dvorchak住了兩晚。當時習是河北正定縣縣委書記,赴美考察農業,並與Dvorchak一家交了朋友。2015年他邀這家庭到華共晉晚餐,此家庭其中一員早在2013年已移民上海,對當地讚不絕口。在他的回憶中,他說習是很真誠的人,並曾對他們說,他認識的美國人,第一批正是他們,他對美國的印象便正是這個善良好客的家庭。我相信他此言非虛,美國人民中,有着十分善良的,與政客不能等同。我在美國讀書工作時,也認識不少這樣的人。習這種認知十分重要,足以影響中國對美的政策。與美國政客針鋒相對,但又爭取美國民間的友誼,讓他們不為美政客所騙,應是當前的國策。

 

(香港經濟日2023-11-24)

11/17/2023

前車之鑑 日本40年的遭遇 (雷鼎鳴)

美國遏制中國發展所採用的手段並非新鮮,她過去也用過,只是形式不同,對象也不同。歷史上最明顯的例子是美國80年代中至90年代中期間曾對她的盟國日本下手,日本經濟隨即停滯30餘年。日本失去這30多年,固然與美國有關,但當中有多種因素,其中部分也是日本自找的。

圓滙飈 日人均GDP曾超美

正因日本在如日中天時被美國打擊,接着經濟便乏善可陳,增長戛然而止,很多人不免問上一句,會否中國也將遭到同一命運,她的高速增長再也難以為繼?要回答這問題,我們需先了解日本遇上了甚麼事,及中國的情況與日本是否大異其趣。

日本在80年代的確十分風光,著名學者傅高義(Ezra Vogel)寫了本書《日本第一》(Japan as Number One),而她又的確做得不錯。日本人從只懂模仿進展為充滿創新能力,社會中有用無用的新產品層出不窮。連芯片這一高科技的象徵,日本的東芝也是全球最大的生產商,她所生產的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在1987年產值竟達全球的80%。日本的經濟其時早已十分發達,人均GDP以市場滙率計算,在1985年高達11,577美元,等於同年美國的48.5%。兩國的競爭還在迅速發展,到了1990年,日本人均GDP已反超美國21%,到了1995年,更是高出美國54%。

不過,這主要是因為日圓急劇升值所致,並非其收入有這麼大的進步,在1985至1986年一年內日圓兌美元升值41.7%!

日陷長期衰退 5關鍵因素

但眾所周知,日本接着便陷入長期衰退,至今未能擺脫。為何如此?我細數一下,起碼有5個原因。

最常被坊間提起的是,1985年日本被美國逼簽了《廣場協議》(Plaza Accord),日圓滙率大幅上升,從1985年到日圓滙率巔峰期的2011年,共升值了215%!升值可不一定是甚麼好事,對出口有負面影響,進口則增加,順差下跌。不少人把《廣場協議》視為日本經濟停滯的元兇,我對此看法有所保留。升值太多固然可對經濟構成破壞,但這是中短綫商業周期的其中一種因素,影響力不應持續近40年。

第二個解釋是日本房地產泡沫爆破。從1985年9月至1990年9月,日本住宅價格上升了170%,商業用樓價格增加275%,銀座的商業樓宇每平方米高達100萬美元!但到了2004年則下降了共99%。為何有泡沫?據我的一位朋友、著名經濟學家伊藤隆敏的研究,主因是為了平衡日圓升值,所以日本央行錯誤地大搞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我認同房產市場崩盤對經濟有殺傷力,但此等因素,影響力是中短綫的,不應把近40年的經濟也搞垮。

第三種理論是日本經濟學家林文夫與我的一位老師、經濟諾獎得主普雷斯蓋特(Ed Prescott)所提出的。1988年日本政府把標準工時從每周48小時逐步減至1993年的40小時,又增加了勞工假期,致使工作時數平均下降至38小時。這是勞動力巨大的跌幅,全部抵銷了資本累積所帶來的正面影響。這因素有一定的影響力,但只能解釋90年代的經濟停滯,無法解釋為何在1995年以後,日本經濟還是沉屙不起。

第四種理論是日本政府的理財頗有問題。其政府見到經濟不增長,便以為可靠多刺激消費去拉動經濟,但要知道消費不是投資,錢用掉便沒有了,不似投資可提高回報,有利經濟的長期增長。日政府拼命用錢,政府欠債高達GDP的兩倍多,利息負擔巨大,但開支多用在短綫消費上,對長期的經濟增長無甚助益。1985年,日本社會的總投資率是GDP的27%,去年是24%,比美國為高,但與中國的43%左右相距甚遠。資金累積不夠快,經濟難以增長。

第五個因素是日本的生產效率也停滯起來,這主要是日本對美國的科技制裁完全屈服所致。正如上文所說,日本本來創新能力很強,但美國十分害怕日本的企業能超越美國。在1987、88年間找到個藉口,說東芝對蘇聯賣了一些高科技的銑床,美國說這威脅到她的安全,要大力制裁東芝,2至5年期間禁止東芝產品輸入美國,又把東芝幾名高層關入牢籠,還要東芝在全美登廣告道歉,盡情將其羞辱。東芝的高科技項目從此一蹶不振,拖到2018年還把其芯片項目賣給美國的Bain,乾脆不再生產芯片。这手法美國也曾用在法國的巨企阿斯通身上。

華投資力度足大力推動增長

中國的情況在重要的地方頗有不同。中國也有房地產泡沫,勞動力也因勞動人口下降而減少,但人民幣沒有如日圓般升值。中國的投資佔GDP的比重有43%,資金積累迅速,可大力推動增長,日本的24%投資率力度不夠。更重要的是,在美國發動的科技戰中,中國並沒有像日本般不戰而潰,反而遇到打壓後更奮發向上,科研成果湧現。況且中美之間人均收入的差距遠大於美日之間,中國繼續發展的潛力還很巨大。

(香港經濟日報 2023-11-17)

11/10/2023

以巴危機能否了斷 (雷鼎鳴)

 

在哈馬斯襲擊以色列後,世界尤其是西方的輿論,本來頗為同情以色列,但很快國際輿論便開始轉向,同情以色列的聲音漸被譴責她的所掩蓋。聯合國1027日投票,120票支持、14票反對、45票棄權,要求人道主義停火,不能讓在加沙的巴勒斯坦人民遭到轟炸、斷糧斷水、失救失治之災。這次議決雖無約束力,但顯然對投反對票的美國及以色列是一大打擊,也是以巴衝突輿論戰的一個轉捩點。

為何國際輿論有此轉向?原因簡單,本來哈馬斯的恐怖主義行為不會為世界認同,但以色列的狂轟濫炸,醫院也不放過,3,000名巴勒斯坦兒童失去性命,又強迫數以百萬計的加沙居民遷徙,活脫脫地在世人面前演示甚麼叫種族滅絕。哈馬斯的恐怖主義與種族滅絕相比,畢竟是低了一個層次!

美媒屢偏頗報道 公信力漸降

再加上過去數十年,巴勒斯坦被欺凌的史實陸續被翻出來,世人不免要問,為何以色列的極右政權,竟然不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向巴人推行可與二戰時德國殘殺猶太人相比的政策。

世界輿論的轉向,並不等同美國主流傳媒會支持巴人。誠然,美國也有不少頭腦清醒、明辨是非的猶太人意見領袖,如著名經濟學家薩克斯(Jeffrey Sachs,今年中大、城大皆頒他榮譽博士學位),對以色列政府便大加批判,使人敬佩。但我們也要知道,美國主流傳媒的老闆或高層,幾乎都是猶太人的天下。據布魯金斯(Brookings)今年10月底的民意調查顯示,30.5%的美國人傾向支持以色列,只有11.5%傾向巴勒斯坦,不偏向任何一方的則有54.5%

如意算盤不響 美難抽身遏華

據蓋洛普的民調顯示,非常或比較相信美國傳媒的美國人口比例連年下降,去年只得34%,完全不信的卻高達38%。由此可見,美國傳媒在美國人眼中公信力已很低,但長期關於以巴的偏頗報道,依然有相當效果。

以色列政府一意孤行,繼續推行可被當作對巴人種族滅絕的政策,受害者除了巴人以外,恐怕便是分居於世界各地的猶太人。他們當中也有人慨歎,現在又遇上反猶太的浪潮,苦不堪言。以色列政府損害了猶太人的利益及道德地位,可見一斑。

對美國而言,這是很不理想的情況。美國國力衰退,財政困乏,烏克蘭的泥沼仍未能脫身。本來想在中東把沙特及以色列關係正常化,便可抽身去對付中國,但此等如意算盤已打不響。看樣子,她已是黃台之瓜,何堪再摘了。難處是以色列政府有美國富甲一方的猶太資本家及傳媒大亨加持,美國政客若想繼續在位,便絕不可忤逆以色列政府的吩咐。美國政府縱然希望以色列停火,顯然也無能為力,有位太上皇在頭頂也!除非現屆以色列政府被其願意維護正義的人民所唾棄,否則美國已是被以色列縛着手腳,有苦自己知矣。

不過,下屆政府特朗普(Donald Trump)捲土重來的機會,我相信稍大於一半,以他的癲狂性格,則甚麼事也可能發生。

歐盟對以巴的態度又如何?這些國家在俄烏問題上判斷錯誤,現在應已明白烏克蘭只是在苟延殘喘,北約已近乎彈盡,無法再做冤大頭接濟烏克蘭,後者返魂無術的期限已快將來臨。在俄烏戰爭上歐盟就算挺直腰桿,不聽美國指揮,也因承受不起戰敗之恥,不敢貿然脫身。你要她們再介入因以巴而起的中東戰場,她們怎會不推三推四?

中國的運氣的確很好。美國本來要集中力量遏止中國的發展,但美國戰略錯誤,以為可靠制裁弄死俄羅斯,但事與願違,脫身不得,力量分散。現在又突然冒出個要搞種族滅絕的以色列,得罪了整個中東世界,美國又被以色列鎖死,還怎能對付蒸蒸日上的中國。難怪被譽為當代最重要的國際關係學大師芝加哥大學的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在以巴危機一出現後便為美國大歎倒楣,因他知道美國正在浪費資源,不能集中火力應付中國的崛起矣!中國則正好再利用此時機養精蓄銳,厲兵秣馬。

華養精蓄銳 努力建設有回報

當今世界形勢的核心問題,仍是中國的冒升及美國的試圖遏制。俄烏戰爭及以巴危機都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事件,它們有大概率消耗掉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的資源與精神,又把俄羅斯及阿拉伯國家都推向了中國,使中國的能源與資源供應更少後顧之憂,台灣問題的解決可能也更順利。天道酬勤,中國人民努力建設,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終有回報。

(香港經濟日2023-11-10)

 

11/03/2023

施政報告的鼓勵生育是否有效? (雷鼎鳴)

 

行政長官今年的施政報告,涉及的項目比前增加不少,但最引起坊間討論的,或許是鼓勵生育的多項政策。我研究生育與人口問題有36年,對相關政策是否有效應該有一定的發言權。

香港生育率奇低,冰凍三尺,並非一日之寒。香港的總和生育率,即每名女人一生平均生多少小孩,在1965年仍高達4.5,但隨後急劇下降,到了1991年,已跌至1.4要知道,一男一女兩個人才生下1.4名子女,這便意味着每一代的人口會比上一代縮小。

疫情+經濟差 港生育率又急降

到了2000年左右,或許受到亞洲金融風暴的影響,總和生育率更降至0.9。隨後經濟恢復,再加上不少內地人來港產子,生育率一度回升。今天總和生育率又降回至0.9的水平,但這很可能受疫情影響,在疫情籠罩時,大家生命難卜,不少寧願另選更安全的時機才去生育,人之常情。

其實政府對低生育率帶來的問題並非無知無覺,20年前的2003年及10年前的2013年,政府都成立過「人口政策督導委员會」分析相關事宜,我在10年前也是此委员會成員。不過,人口問題雖然重要,其作用卻是長遠的,對它的關注很快便被其他更即時的事情所淹沒,所以政府總是無心雷厲風行推出相應對策。今回施政報告有多項具體措施,算是異數。

要明白甚麼政策才有效,我們須對症下藥。我們要注意,文化宗教因素基本上沒有角色。世上生育率最低的地方是東亞諸國諸地區及南歐國家。日本、南韓、台灣、香港、新加坡,甚至中國內地,生育率都遠低於2,人口會迭代減少。這些地方深受儒家文化影響,「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但人民卻不會理會此教條,總之不生。南歐是天主教徒眾多的地方,天主教對多種節育的方法都不以為然,更反對墮胎。顯然,當地人民也並不怎麼受教義左右。

不生育兩原因 樓價教育費貴

為甚麼上述地方生育率低企,而且還有進一步下降迹象?經典的說法是因為所謂的「人口轉型」(demographic transition),意指壽命增長會啟動整個人口形態的轉型。生育率與家庭中的教育投資都會上升,即家長對下一代的量和質都會有更高要求,以免自己老而不死時乏人照顧;但很快,對質的要求會壓倒對量的要求。教育水準愈高的父母,愈是打算把資源集中在小孩的教育及健康之上,這麼一來,成本可不輕,惟有減少數量。近二、三百年以來,多個國家都經歷過相似的「人口轉型」過程。

不過,「人口轉型」似未能完全解釋香港的情況。我過去曾根據歷年人口普查的原始數據推算出香港有大比例的女性根本索性完全不生育小孩。45歲仍沒有生育過的女性比例不停上升,到了2011年,已達40%。現在多少,我沒有算過(計算很複雜的),不得而知。完全不生小孩意味着甚麼?投資在教育,也要有小孩作為載體,沒有了小孩也就等於下一代的質量無從談起。

我十多年前做過一些隨機問卷研究,發現不生育的最重要原因有二:一是樓價貴,二是教育費貴。父母負擔不起,惟有不生或是少生。為香港摘下史上首面奧運金牌的「風之后」李麗珊當年的電視廣告,說養大一名子女要花費400萬,更是嚇怕了不少準父母。

李家超施政報告中有針對房屋成本對生育的影響,他提出讓肯生子女的有優先權入住公屋及降低居屋的門檻,是對症下藥的,但用藥的分量是否足夠,要試過才知。

提早生領2萬 子女總數未必增

另一政策是派2萬元以作鼓勵。這或許是有用的,但我相信作用不大。如果李麗珊當年400萬成本之數準確,今天恐怕要600萬了,2萬如何足夠?

有一點必須注意,既然這政策暫定為3年,這意味着這3年內生育,有2萬可領,將來卻未必。理性的父母為求得到這2萬,會改變一下生育時間表,提早生育,否則將來未必有錢可領。換言之,準父母可能只是早一點生,但兒女的總數卻不變。倘若如此,政府的獎勵並不能增加下一代的數量。

我們尚要留意一個假象,未來3年若生育率真的大幅上升,可能只是反映兩個因素。過去幾年因為新冠而生得太少,現在要追回過去的短缺,這正如二次大戰後的嬰兒潮,是因為要補回戰時的低生育。另一因素則正是就算本來打算幾年後才生一個的,現在則提早一點,領了那2萬元再算。政府3年後的檢討,要小心一點才不會被自己誤導。

也應指出,人口數量下跌也有其好處。今天我們大可預期不用10年,大量的工作職位會被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所取代,很多人會失業,社會隨時出現動盪。如果香港人口因生育低和有人移民離開而減少,香港豈不因禍得福,減低將來的失業壓力?

(香港經濟日2023-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