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2024

澳門這中央的掌上明珠 (雷鼎鳴)

上周三至五(1820日),澳門回歸25周年紀念,國家主席習近平赴澳視察兼主持新特首宣誓儀式,並在1219日到我現時工作地點澳門科技大學參觀訪問。

我適逢其會,近距離的觀察習近平主席的訪問。校方把此事視作歷史性的大事,自然作好一切準備。有大批學生夾道歡迎及夾道相送,及在圖書館外大堂聽習主席演說,事前都有綵排,以防意外。

習主席早上10時半在大堂出現並演說,學生6時便已集合等候。不要以為要他們這麼早起來,他們便會感到苦不堪言。我現場所見,他們興奮激動之情溢於言表,裝不出來的,等候期間還唱了不少歌曲打氣,青春便如此動人!

在隔了兩天的分享會中,可清楚感受到不少在場師生把這次訪問視作他們一生中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校方也肯定把它看成是校史中的里程碑及大學的成就。

澳人口不到70萬 財儲卻超港

年前哈佛大學曾在中國進行過長時間的民意調查,發現人民對政府的擁護度高達90%以上,冠絕全球,這與西方政客與媒體所希望給予別人的印象,大異其趣。從這次觀察看來,哈佛的調查更符合實際。

習近平在演說中把澳門形容為中央的「掌上明珠」,在香港頗引起羡慕及對香港自身的恨鐵不成鋼。記憶所及,其實中央也曾把香港形容為「掌上明珠」,港人毋須失落。

澳門以彈丸之地能得此稱號,實有其了不起的成就支撑着。一個丁點大的地方,人口不到70萬,2023年人均GDP竟達52.87萬港元,比同期香港的39.56萬港元高出33.6%。在金光大道與澳科大交界的圓形地天橋放眼遠眺澳門的璀璨,你不會懷疑此地的旅遊博彩業早已將拉斯維加斯遠遠拋在後面。過去幾年,澳門雖被新冠重創而且年年派錢,但政府財政卻依然年年保持盈餘,今年9月財政儲備高達6,170億澳門元,香港縱然人口是澳門的11倍,財政儲備卻跌破了6,000億,而且這還未有扣掉香港政府的欠債!其他亮麗的數字也甚多,例如澳門的人均壽命超過85歲,在世界中僅次於另一賭城摩納哥的89歲。高等院校學生也從1999年的8,909名學生擴充至2023年的55,611人,基本上已做到誰想讀大學都可入學的目標。

澳成果斐然 一國兩制鮮活例子

習近平及中央厚愛澳門,除了澳門真有實力以外,也許還另有一重要原因。香港與澳門都實施「一國兩制」,香港問題比較複雜,港人幾年前已領教過,在境外勢力明的暗的干擾下,不設防的香港可以被搞得一團糟,反觀澳門,外部勢力影響不大,反而是一個較為純淨的「一國兩制」實驗室,而且實驗成果斐然,以後有人批評「一國兩制」時,中央倒可亮出澳門這鮮活例子,平息眾議,這怎叫中央不對澳門讚譽有嘉?

你若以為習近平只看到澳門的成績,看不到她面對的挑戰,那便大錯特錯。我主理的澳科大「發展經濟學研究所」事前與清華大學的「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合作,檢視了澳門的發展經驗及政策研究,已完成報告的上半部,所以我對習主席的用語十分敏感。他期盼澳門經濟要「適度多元化」,這正是關鍵所在,此詞包含「適度」及「多元化」兩部分,都是精準的要求。

適度多元化 拓「高精尖」科技

眾所周知,澳門得天獨厚,是全中國唯一一處可容許博彩業的地方。有此優惠政策,澳門可把本來流到國外的賭款截回澳門,經濟可保繁榮。但若只靠博彩業及與其同步變動的旅遊娛樂業,她的經濟會因外部環境的變動而大幅波動,所以必須用經濟多元化來化解之。但多元化卻不能過火,放棄博彩業自然不智,而且澳門人口較少,絕不可能同時搞出多個不同而又發達的經濟板塊,所以選擇發展甚麼,便要十分講究,不能盲目。

習主席到澳科大視察,是他第一次訪問港澳的大專院校校園,澳科大得此殊榮,估計是因為她有兩個國家實驗室,研究中草藥及太空科技,去年發射的澳科大人造衛星一號,更得到習主席來信嘉許,我的同事張可可教授團隊,立了大功。此例亦讓習主席得到根據,澳門的多元化,不用排除「高精尖」的領域。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时,我們在成績面前更應尋找短板。就我的觀察及與同事的交流,澳門人有點過分舒服,她的人均GDP高於香港,但在職人員月薪中位數是19,417港元,比香港的月薪中位數21,900元差了12.8個百分點,但這可靠每年一次派錢及各種十分慷慨的福利補償。在幾乎與世無爭和平環境中,普通人民很難培養出一種隨時願意奮身戰鬥的戰狼性格,有此鬥心之人或許更一早去了香港或內地拼搏。留在澳門的,過着平凡日子賺取比香港低的薪水及領取福利便可。當然不是所有澳門人都如此,但若此種心態变得普遍,便不会有利於她闖出新天地,打造出新質生產力,及將其經濟多元化。不過,也許不少港人也有此「毛病」。

(香港經濟日2024-12-27)

  

12/20/2024

美國還有多少司法獨立? (雷鼎鳴)

 

很多曾長期在美國居住的朋友都有感歎,今天的美國與從前的,不像是同一個國家。

從前美國標榜自由、民主、法治,並以己為燈塔,照亮全人類。在社會倫理中,往往把「愛」突出,為主要的價值觀,越戰時期,要求和平的口號更是深入民心。

但今天的美國發動的戰爭之多,早已使她穩穩地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好戰的國家,沒有之一,哪還能不臉紅的說自己是和平使者?加沙的種族滅絕,教宗受不了,美國的政客卻毫不動容,哪裏還有「愛」的影子?近日十分矚目的,卻是一連串使人「耳目一新」的特赦,把法治的外衣也脫掉了。

拜登無大選顧慮 即特赦兒子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特赦自己的兒子亨特(Hunter Biden),過程頗為講究。在總統大選前,拜登多次表明不會赦免已被法庭審判定罪、自己也認罪的兒子,原因恐怕是害怕影響選情。但民主黨輸掉後,再沒有這顧慮,拜登便立時變臉。他特赦的範圍包含甚廣,是無條件及全面的特赦,從201411日至2024121日這10年中,無論他幹過甚麼事,一律都無罪,以後也不能追究。

美國總統確有被其憲法賦予的特權可以赦免任何人,但赦免自己的親人在政治上很不好看。中國也有「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說法,所以拜登總也要擺擺樣子,以挽回自己的名譽。他用的藉口是兒子是受到政治迫害,若非他是拜登的兒子,他根本不會被整。這只有兩種可能性:第一,亨特只是個政治犯,他原本無辜,只是美國法庭不公正,判他入獄而已;第二,法庭十分公正,但拜登利用權勢否定法庭。這兩種可能都大損美國的名譽,他接着一天內對近1,500人減刑及赦免了39人,應是沖淡一下他特赦自己親人的惡評。

若說只有拜登胡搞也是不對。古有克林頓(Bill Clinton),今有特朗普(Donald Trump),更惡劣的也可做得出。克林頓在總統任期最後一天,特赦了140人及替幾人減刑,其中包括在芝加哥及紐約市放炸彈被判囚35105年的重犯。但最為使人側目的,是因逃稅4,500萬美元,跑到瑞士的富豪里奇(Marc Rich)。此君的前妻有捐款給克林頓與希拉莉(Hillary Clinton),外界若把此解讀為行賄便可免罪,克林頓亦不易辯駁。

美總統濫用特赦權 早有先例

要說濫用特赦權,特朗普不會屈居人後。他上次在任時,特赦過237人,人數上遠比不上奧巴馬(Barack Obama)共赦免過的1,927人,但特朗普很有針對性,他的盟友多罪犯,例如他的策略師班農(Steve Bannon),曾對聯邦調查局(FBI)說謊的前國家安全顧問弗林(Michael Flynn),犯了法也可高枕無憂。

特朗普本人也是被法庭判了罪的犯人,他會否特赦自己?這個難說。他當總統期間不用服刑,別人奈何不了他。但除非他修改憲法,容許他再任一期,否則他2029年便要退任。他保護自己的方法有兩個選項,一是擴張勢力,確保下任總統是自己朋友,不會找他麻煩。但這途徑不大靠得住,更可靠的還是全面地徹底地赦免自己一切罪狀。但這等若接受了自己是帶罪之身這一事實,所以赦免的藉口也要講究。他早已聲明,在他接任總統之位後,兩秒鐘之內便會炒掉司法部負責他案件的官員(炒不掉的,別人早已先行一步,把特朗普炒了),又會找人把司法部的官員連根拔起,能不用赦免自己也可解除威脅的話,他不一定這麼快行上這一步。

特處理國會山莊暴徒 惹關注

特朗普另一項引人關注的行動,是關於202116日衝擊美國國會山莊的暴徒。這批傢伙共已有多於1,146人被檢控,有些在排期審判,也有人逃跑了,已被定罪的有600多人,但不是人人坐牢。罪名較重被認為是幕後黑手的,判得很重,遠超衝入立法會破壞嚴重得多的香港暴徒,例如極右團體「驕傲男孩」的塔利奧(Enrique Tarrio)被判22年,「誓言看守者」的羅德斯(Stewart Rhodes)判18年。相對於香港對暴徒的從輕發落,美國的暴徒能不悲憤?不過,他們也不用介懷,特朗普未上任前已聲明,會優先特赦這批犯人。美國真的還有司法獨立嗎?

這批暴徒的背景成分很使人好奇,芝加哥大學政治教授丕比(Robert Pape)有項大型研究,把被捕者當中的700多人都摸清了底細,他發現這幫人與美國主流社會的成分,根本分別不大,從年齡、種族、性別、是否有自己公司、是否藍領還是白領、是否失業或已退休、有無上過大學、有無軍事背景、犯罪紀錄等等,其比例與美國一般選民無異,但與極端組織成員頗為不同。這反映當年暴行的帶頭人或許是極端分子,但盲從者卻是普通人。此點與香港的黑暴可能十分相似。

(香港經濟日2024-12-20)

12/13/2024

「狂人」上場勢打壓 香港怎應對?(雷鼎鳴)

 

特朗普(Donald Trump)重新當選美國總統後,香港政圈一個熱門話題便是美國會如何對付香港及香港如何回應。我素來重視底綫思維,要在最糟糕的情況下仍能站得穩,才可有力化解危機。

特朗普此人癲三倒四,不好預測,雖說他經過8年政圈生涯的鍛練後,心智應比以前成熟,手段也會圓融一點,但看他委任的內閣,不乏紅衞兵般只懂喊MAGA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即讓美國再次偉大)口號之輩,我們還是小心一點好。

公開的平台並非討論攻守戰略的合適地方,但也可以起到一個正面作用,便是把事實擺出來,減少誤判,從而使到雙方都可避免幹出損人害己之事。

港貨輸美數額低 美制裁影響微

香港經濟最重要的兩個板塊是國際商貿活動與金融服務業,美國的某些政客要打壓香港也會重點考慮這兩方面,但其實他們能做到的並不多。

先說商貿。香港早已不是一個重要的製造業城市,貿易數額雖是GDP(本地生產總值)的幾倍,但基本上都是轉口貿易。香港本土商品有多少出口到美國?過去政府每年都有公布這數字,但近年便沒有了,最後公布的是2016年,那年本土產品出口到美國的,共36.5億港元。今天香港本土製造業與8年前比較並無多少進步,恐怕出口到美國的也就只是幾十億港元而已,相比香港3萬億港元的GDP,微不足道,美國制裁也不會有甚麼效果。

以上說的是商品貿易,港美貿易還有服務業的進出口,規模大得多。2022年,香港服務業向美輸出1,416億港元,從美輸入740億港元,順差676億港元。這些服務是甚麼?主要是海運及空運服務、金融服務及商業服務。美國政府若要打壓,也許會有老鼠拉龜、無從入手之歎,況且不少提供這些服務的,都是包括美國公司在內的跨國公司,打擊它們不是棒打自己人嗎?美國在這領域幹不了大動作。

保衞港金融 須足夠外滙撑聯滙

在金融業上最值得關注的惟有聯繫滙率,此制度十分符合美國的利益,香港歷年來用有價值的商品或服務換回美國印鈔機印出本身並無內在價值的美元,美國政府睡着也會偷笑,若一旦打擊聯繫滙率,世界對持有美元資產便會更有戒心。但如果美國政客把中國的和平崛起視為對自己霸權的生死存亡威脅,而打擊香港又是破壞中國金融的有力措施,誰能保證那些頭腦發熱的美國政客不會不惜工本的胡搞?

要保衞香港的金融業,便必須維持世人對香港金融業的信心,不能容許聯滙制在攻擊中被動地倒下來,這要有幾方面的考慮。

聯滙制要有足夠的外滙資產支撑,否則大家都拿着港元來兌換美元時,香港拿不出美元便會大事不妙,出現擠提。按最新的數據,今年9月香港共有3.87萬億港元的外滙資產。聯滙制承諾會擔保的是香港貨幣基礎的總值,今年12月,共1.95萬億港元,比起4年前同期下降了1,614億港元,反映在此期間資金流走了同等數額,但這情況已穩定下來,今年比去年同期,資金已回流進來約700億。3.87萬億的外滙資產中的1.95萬億是不能動用的,餘下的1.92萬億也不是隨便可消耗掉,否則一樣可引發信心危機。

這筆並不是用作擔保聯滙制的儲備主要構成是特區政府的財政儲備與基金權益。前者在新冠出現前的20199月,共1.096萬億,今年9月只剩下0.523萬億,消失了近半。近日政府放風,今年財赤會高達千億,遠超原本政府預期的400多億,這不能不使人擔心政府已失去審慎理財的能力。基金權益那部分情況好一點,它是歷年來外滙投資所賺回來的利潤結餘,財政司司長有法定權力決定如何使用這筆錢。今年9月,它的總額是0.783萬億元,比20199月稍增了123億港元。現時理論上財政司司長可管控的財政儲備加上基金權益共1.307萬億,依然是天文數字,世界上沒有私營炒家夠實力沽空得動港元,但美國政府動用公權力卻是可以把港元打殘。

港應審慎理財 定計劃防患未然

有幾點原則是政府應注意的。第一,審慎理財依然重要,不是錢不能用,而是要多用在符合成本效益回報率高的投資上,而不是用在效率不高的所謂刺激消費上。投資在高新科技是合理的考慮。第二,要問一個問題:假如美國想方設法把香港踢出國際收支系統SWIFT(環球銀行金融電訊協會),香港有無靠得住的措施化解危機?我不認為美國會笨至這樣做,但香港仍需要訂定計劃應付。第三,要問另一問題:美國若不容許國際上的銀行辦理港元與美元的兌換,或充公了香港的外滙儲備,怎辦?

(香港經濟日2024-12-13)

12/06/2024

美國內鬥比外鬥更嚴重 (雷鼎鳴 )

 

美國在世界各地挑起衝突,以利他分而治之的行徑,任何客觀地關注地緣政治的人都會十分清楚。此種外鬥,雖使世界失去不少和平,但其激烈程度恐怕未必及得上近日的內鬥。

一般美國人民也許因事不關己,不一定這麼快便感受到內鬥帶來的傷害,但幾件事已顯出美國已是山雨欲來風滿樓,隨時可出現使世人震驚的情況。

第一件事是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委任馬斯克(Elon Musk)與一名印度裔商人主理一個新成立的部門「政府效率部」(DOGE)。據馬斯克與他的拍檔所發表的文章,這個部門本應是好得很的舉措。

設效率部削部門 政治勢動盪

美國政府官僚架構複雜,辦事效率低下,例如當年金融海嘯出現後,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要急忙救市,但決定了撥發救市資金後,資金竟要近兩年才到位。此種低效推高了行政成本,美國財赤高企,政府欠債纍纍,與其效率低下脫不了關係。馬斯克這個部門擺明車馬,要「去監管」路线,減省行政程序及大刀闊斧節約成本;換言之,便是可削則削,減少員工,有些政府部門可能還會被整個刪掉。部分政府對民間的補貼,尤其是對所謂「進步」團體(大多左傾,不對特朗普胃口)的資助,恐怕會消失得無影無蹤。馬斯克還定下了死綫,要在202674日美國250周年國慶前完成任務,所以1年半後,他便「事了拂衣去」,但肯定不會就此「深藏身與名」。

經濟學家重視效率,眼中容不下官僚主義,所以對以上措施會十分讚賞,也相信有助美國減少國債。不過,我們不能單看經濟上的得益,也要注意它會激起的政治動盪。有甚麼比斷人財路、奪人职位更易使人願意決一死戰?這個新部門嚴格來說,不是政府部門,但卻有權炒人,有關人等不得異議。被炒之人會否甘之如飴,不作反抗慚愧地低頭而去?不大可能!這會是政府內部一場生死相搏的鬥爭。

特表明清洗異己 政界難安寧

上述政策只是組合拳的其中一步,再看特朗普委任的內閣官員是何方神聖,便更可知其意圖。只要把這些官員的背景資料找出來,立時便可知很多都是「奇形怪狀」的人物。例如國防部長是個記者;國務卿因一早被制裁,不能與中國對話;衞生部長反對疫苖;駐聯合國大使主張退出聯合國;司法部長被控與未成年少女有染(其後放棄司法部長提名);不一而足。由此可見,特朗普與美國傳統的管治精英大有徹底撕破脸皮之勢,他選的人並無這些精英,連資深一點的軍人也沒有。他要的正是連根拔掉美國政界的傳統精英。他找的人與精英無甚瓜葛,而且年輕,頗適合替特朗普推行清洗異己的任務。

此等架勢已不只是清洗政府,而是整個管治架構,尤其是與民主黨有關的人。特朗普早就表明了會立刻炒掉司法部中負責檢控他的人,他是名復仇者!美國的政界還會安寧嗎?

第三件事是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在大選過後,大批武器提供給烏克蘭,又放寬烏克蘭使用這些武器的限制。特朗普曾揚言24小時內便可解決俄烏戰爭,現在拜登卻唯恐天下不亂,不斷拱火,加劇俄烏局勢的嚴峻性,亦大大增加特朗普解決俄烏戰爭的難度。在自己落任前尚有權力之際作此舉措,一方面是剃特朗普眼眉,另一方面也反映美國的軍工綜合體的好戰傾向,並演示其實力。軍工綜合體是美國「深層政府」的重要組成,60多年來左右着美國的外交政策,特朗普要建立對自己完全忠實的班子,軍工綜合體不會高興。鹿死誰手還是同流合污,尚未可知。

拜登特赦兒子 恐釀嚴重後果

第四件事是拜登特赦了自己的兒子。在感恩節假期時,拜登的立場還是不會特赦,為何有此轉變?須知道,拜登此舉會大大損害自己的歷史地位,到特朗普特赦自己之時,民主黨也缺乏批評的理據。從拜登的行為中,我得出他是一名偽君子的結論,但即使如此,我們還是要研判一下他的心路歷程。拜登為此事發的聲明說,他的兒子若非被人故意針對,根本不會被檢控,針對的原因,是有人想利用打殘他兒子來打殘他,而且這仍未停止。拜登雖然虛偽,但他這段話可能是真心的,他知道政治的險惡,也知特朗普一派不會放過他或民主黨。為免後患,將來不用因兒子問題而被卡脖子,所以,冒天下之大不韙,運用特權,全面地徹底地赦免了兒子的一切罪狀。在生死存亡的鬥爭面前,面子、歷史地位不再重要。

 

(香港經濟日2024-12-6)

 

11/29/2024

一帶一路窮國變富 重構國際新秩序 (雷鼎鳴 )

 

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驛馬星動,先到秘魯亞太經合組織(APEC)開會,又去巴西訪問。在秘魯期間,中遠海運港口負責建設,及擁有60%股權的深水港錢凱港正式啟用,從此南美洲與中國的海運可節省10天船期。在巴西,中巴也簽訂了一大堆經貿協議。

我查一查資料,原來南美洲只有3個國家還未加入「一帶一路」,這3個國家是暫時仍與台灣有邦交的巴拉圭,正在尋求加入但未加入的哥倫比亞,及巴西。美國十分不滿巴西與中國關係良好,不斷向巴西施壓。巴西也就避一避鋒芒,名義上不是「一帶一路」成員國,但卻大力與中國發展實質關係,更為難得。

中國與美洲諸國今天的關係與2013年「一帶一路」提出時,頗有變化。當時「一帶一路」國家主要集中在中亞的絲綢之路、東盟、中東、南亞、非洲等地。

「帶路」美洲布局成形 美國忌憚

我當時還頗為奇怪,為甚麼不包括南北美洲?很多人不知道,在明朝時,中國與美洲曾有過繁忙的貿易。1565年西班牙的大帆船(Galleon)從菲律賓首航至墨西哥的港口阿卡普科(Acapulco),貨物再經1531年建成的道路運到300多公里以外的墨西哥城。接着中國便加入了這航綫,每年大帆船都把絲綢、茶葉、瓷器、糖等商品運到墨西哥城,回程運回白銀,貨物的一半再轉運至歐洲。西班牙人嫌航海辛苦,水手後來變成華人,墨西哥城當時便聚居了兩萬多華人,這是美洲第一條唐人街。

既然美洲早已是絲綢之路的一部分,為何10年前不把它也包括在內?事後看來,這似乎是中國喜歡低調做事,像下圍棋般一子一子的下,開始大家都不知其計劃,事後局面形成後才恍然大悟。現時「一帶一路」在美洲的布局已日漸清楚,美國對此十分忌憚,但卻苦無理由反對。

中國推動的「一帶一路」,看其發展,卻的確是經濟合作,不在政治。現時加入了「一帶一路」的國家地區已達153個,而且仍在不斷增加,它包含了世界75%的人口,及稍多於全球50%GDP。按此數據,我們可輕易推算出「一帶一路」成員國的人均GDP大約只是非成員國的三分之一。整個策略,與毛澤東年代提出的「天下三分」一脈相承。當時中國把美帝蘇修看成是兩霸,都是威脅世界人民的,其他西方國家與兩霸不同,可以爭取,但要有戒心,亞非拉各窮國卻是朋友。今天加入「一帶一路」的國家也是同一格局,蘇修沒有了,變作俄羅斯,加入自然不是問題。歐洲較發達的國家也無加入,意大利本來入了,也受壓退出。反而傳統的亞非拉情誼深長,幾乎全加入了,例如非洲54個國家,只有2國未入。

窮國效中國模式 抓全球化機遇

中國花這麼大氣力把這麼多國家拉在一起,不可能沒有目的。中國官方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去形容,其實並非政治口號。「一帶一路」的窮國變富,經濟發展起來,符合中國的利益。

窮國有所謂的「後發優勢」,假如她們能融入世界市場,有3樣動力可助她們發展。

第一是她們在與其他國家來往的過程中,有可能學到較先進的技術與管理經驗。

第二,一旦加入世界市場,便要面對嚴酷的競爭,企業都要努力改革才不被淘汰,優勝劣敗,能留下來的企業效率都較高。

第三,各企業面對競爭時,都只能按照自身的比較優勢去生產。例如數十年前中國勞動力便宜,資本卻稀缺,便只能生產勞動密集產品,除了國防工業外,放棄資本密集的重工業。到資本日漸充盈後,再搞重工業才是正道。

1978年,中國的人均GDP比很多非洲國家都要低,但今天中國的實質人均GDP卻是1978年的33倍,其原因正是中國能利用到全球化的機遇使自己脫胎換骨。現在不少第三世界國家正是有意從中國模式得到感悟。若她們成功了,中國產品的市場會大大擴充。至於一些勞動密集的產品,讓這些國家去生產,中國可省回資源,製造高增值產品。「人類命運共同體」有其邏輯,不是吹的,國與國之間的博弈並非美國政客所相信的零和博弈,而是可以互利。

助窮國融入世界 基建不可或缺

不過,要讓「一帶一路」中的很多國家能發展起來,關鍵是她們能夠融入世界,成為全球貿易的不可或缺部分。但要做到此點,有一個先決條件,便是她們要有港口、機場、公路、鐵路、通訊系統等基建設施。「一帶一路」對症下藥,亦把現階段重點放在基建上。

基建以外,規則及制度一樣重要。二戰後,美國按自己利益制定了不少規則及建立了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銀、世貿等組織。這對世界和平解決紛爭曾經有用,可惜近年美國自己帶頭不遵守規則(例如,貿易戰明顯不符世貿組織規則)。中國的「一帶一路」正好是一個平台,重建新時代的國際秩序。


(香港經濟日2024-11-29)

11/22/2024

如何搶人才 先讀《敢為天下先》 (雷鼎鳴)

 特區政府把搶人才看作是重要任務,這是對的,事關全中國發展大計的布局,香港實不能辜負這期許。但怎麼做才能更有成效?我們是要參考已知的成功及失敗經驗。

美國曾經是世界最能吸引人才的國家,近年排華,是自殘行為,但美國的一些優點,卻不應排斥。美國之所以能成為強國,關鍵之一是能保持開放態度,歡迎各國精英在那裏安身立命。她用的主要工具是歡迎留學生到彼邦就讀,但過程你可以說她聰明,也可說她虛偽。被大學錄取了的外國學生,要先到領事館申請簽證,領事問你畢業時會否留在美國,你若說很仰慕美國,畢業時想留在那裏呼吸自由空氣,那麼你幾乎必然得不到簽證;你要誓神劈願的說要回到祖國服務,領事才會批准你。

科大創校歷史 屬教育界奇迹

不過,到你學成畢業時,美國社會卻會擇優而噬,歡迎人才留下,道行較低的當然可自行離去。留在美國的,要先申請一些專為人才而設的簽證,僱主一定要證明所僱之人是他們能找到的最有能力之人。為何整個程序有助美國吸納天下英才?讀者大可自行領會其奧妙處。

其實香港在吸納人才上,也積累到不少重要的經驗。香港科技大學在創校後不到幾年,已廣被世界教育界及學術界看成是奇迹。在90年代以前,香港並無大學在世界被認為是一流大學,更遑論是研究型大學。科大的經驗亦有幾位創校的功臣寫而成書,吳家瑋校長的《同創》、孔憲鐸副校長的《背水一戰》等,早已是內地高校校長的寶典。今年創校學術副校長錢致榕剛出版的《敢為天下先--三年建成港科大》,同樣記述着一段動人歷史。當中關於如何招聘到世界頂尖人才到港工作,及如何從無到有一步到位創立一所知名學府,條陳出多項寶貴經驗,極值得各界參考。

錢致榕覓人才 貢獻不可磨滅

大學最重要的是大師,不是大樓,這幾乎已是學術界的共識了。錢致榕在創校期間,身兼着為科大招聘頂尖人才的任務,確實作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在上世紀8090年代的北美洲學術界,尤其是華人圈子中,科大的創立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備受關注。一方面不少名重學林的教授頗為好奇,科大有否向其招過手,廣泛被認作是否有江湖地位的重要標準,我當年在美國對此知之所詳。但同時也有一大批「二打六」對形勢沒看清楚,以為新學校必會求着他們加入,今天的香港其實也有相近情況。錢致榕當時也浪費過一些時間,把這些人排除掉。但我捧讀其書,問為甚麼他能成功一個一個的說服了一大批珍惜名聲的大師到來加盟,我看除了他本人便是一名卓有成就的學者受人尊重外,最重要的是他能把自己的夢想感染到一代學者。甚麼夢想?便是做一些前人從未做到過的事,而且提供條件讓他們去圓夢,金錢報酬倒不是决定性的。

這不能只是空話。錢怎樣把原來是加州理工學院圖書館副館長周敏民,拉到科大當圖書館館長?錢就是要求她把科大圖書館造成一個現代圖書科技的櫥窗、最現代化的圖書館,又建成了世界第一個中文檢目的系統。就算是今天,我到科大圖書館,依然感到它是世上最使人舒適好用的圖書館,而我在世界各地,是去過無數圖書館的。也要知道,周館長是科大工程學院創院院長張信剛的夫人,張未決定是否來科大以前,周經過十多小時與錢的長談後,已一口答應到科大,丈夫如何決定也不管了。

另一例子是計算機主任艾偉林(Max Joey)。他是錢從美國找來的科大幕後大功臣。他的任務是甚麼?同樣是劃時代的。錢從剛在中大上任的校長高錕了解過光纖後,對艾的要求是每一個學生宿舍的房間都要有兩個光纖插頭,每一個教員宿舍單位的書房及大廳也要有光纖,辦公室更不在話下。當時這是世界所有大學第一次有的創舉,做得到便可在行內名留青史。3年內,艾偉林也驕傲的告訴錢,他成功了!當然,這也得到大東電報局提供給科大的T1綫路,其容量還遠高於美國五角大廈的綫路!

招聘人才不可有種族主義,要以崇高的學術與教育目標去吸引人。我有位化學系的舊同事、日裔學者平岡弘之教授,便完全投入科大的工作。在19911010日科大開學典禮那天(我也有參與這典禮),平岡教授的夫人盛裝參加,她告訴錢致榕,「我想讓你知道,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一天。」她是為丈夫能重返東方而感到幸福,但使人悲哀的,是在同一天,她感到不適昏倒後,便再沒有醒來。

據理力爭 校舍設計終符要求

說大師比大樓重要,並不等於大樓沒有意義。當時香港的建築師不懂得研究型大學的要求,設計實驗室時,有很多大型的教學型實驗室,卻只有少數用作研究的小實驗室。殊不知現代研究的模式主要是一名教授帶領着博士生、博士後在自己個人的實驗室工作,每位教授一個實驗室。若缺乏這些小實驗室的硬件,科學家根本工作不了,最終會跑掉。錢與校方也據理力爭,終於把原方案推翻掉,但建築成本劇增,引起後來的所謂「超支」風波,但這完全是值得的,若大樓設計錯誤,最終代價更大。

政府官員讀一讀錢致榕這本著作,會有很多的感悟!

 

(香港經濟日2024-11-22)

11/15/2024

狂人明年上台 世界新時代開始?(雷鼎鳴)

 

特朗普(Donald Trump)入主白宮後,會否是世界新時代的一個開始,全球政經格局蛻變成一個我們久未見過的樣子?

這不能排除的新格局是美國重回上世紀30年代所奉行的孤立主義。當時美國雖是經濟第一大國,但自身受困於大蕭條,對其他國家事務不感興趣,軍事力量也遠遜德國與日本,殊不願與她們開啟戰事。英國其時已是帝國的黃昏,鎮不住場面,沒有武林盟主主持大局,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於爆發。

此種由於缺乏有力及公平的盟主維護穩定所導致的亂世,史稱「金德爾伯格陷阱」(Kindleberger TrapCharles Kindleberger是戰後馬歇爾計劃的策略締造者、麻省理工經濟學教授)。

特或重走孤立主義 不管別國

倘若特朗普重走孤立主義道路,不啻是放棄戰後國際秩序的重要政策,但他會這麼做嗎?從性格傾向而論,他有此可能。特朗普主張「美國優先」,其他國家是死是活,他興趣不大,要美國出錢「保護」其「盟國」,他甚感吃虧,所以從前有向北約諸國,要求她們增加軍費,自求多福,對台灣他也不認為美國有何防衞責任,若要美國參與,台要交保護費。

你要他為了全球的氣候而要求國民減少碳排放,他會希望別人減排,但不會叫美國為此而增加經濟營運成本。這是一個看重私利的人,不會為世界「和平」而要美國付出代價。從這意義上,如有需要,他不會介意用「美國優先」的口號走孤立主義。況且美國人民對世界大事的關注,一般遠不如本土的事務,是否當世界救世主,並不很重要。

但就算特朗普真有此意,形格勢禁,他真的做得到嗎?這要從本土經濟利益與錯綜的國際關係上去考慮。

美國經濟上有幾個極難解決的問題。眾所周知,美國國力柱石之一正是美元霸權,自70年代中,石油以美元計價後,美國從1976年開始,貿易從未出現過盈餘,原因是她可以靠印鈔票去購買外國商品與服務。美國人民的總需求(消費加投資)變成永久性地大於她的總產值,這是享受慣了,驕縱出來的習慣,不易更改。需求大於生產,額外的消費品便只能是靠外國供給,這便是貿易赤字的來源,填補貿赤這缺口便是靠自印鈔票及向外國借錢。

另一問題是過去幾十年經濟全球化,各國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生產,美國擅長芯片設計、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一般製造業卻競爭不過別人,現時民用產品幾乎全靠從中國進口,美國已失去產能,若走孤立主義,與世界經濟脫鈎,美國便只能費時失事用多年時間高昂的成本重建其民生產業。中國亦因從美國買不到芯片而自力更生,從美國的顧客被迫變為美國的競爭者,美國何其愚蠢也!

大加關稅圖脫鈎 是自殘行為

美元霸權本來對美國十分有利,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國家也因有一個穩定的支付貨幣與國際儲備貨幣而得好處。不過,美國便是喜歡鋒芒畢露,事事賺到盡,不去保護美元的公信力,反而把美元霸權作為工具去威脅其他國家,充公俄羅斯的儲備,制裁伊朗等政策大大地使人對美元產生戒心,若各國日漸找尋美元的代替品,美元能替美國帶來的利益亦會縮減,這倒是可能迫使美國在金融上更脫離國際化,美國人民長期享受到的消費大於生產,會日漸消失。

在經濟領域上,美國搞孤立主義,大加關稅,意圖與世界脫鈎,重建本土民生產業,是自殘的行為,搞不下去的。不過,在國際政治上,美國少理會其他國家事項,卻是有好處。

俄烏戰爭特朗普會希望把它終結,他不支持烏克蘭打下去,便有莫大效果。不過,美國撤出也會討些好處的。《福布斯》估計過,烏克蘭有優質的資產,主要是鐵礦與煤炭,其價值約值14.5萬億美元,美國的資產管理巨企貝萊德集團(Black Rock)早已虎視眈眈,烏克蘭的前景恐怕不妙,失去一部分土地,大量人口早已逃難不回來,國家資源亦會因還債而被美國資本家謀奪。

美不再當「警察」 世界或變美好

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問題,對美國是個泥沼,被以色列拖了下去,無法自拔。猶太財團影響力巨大,特朗普不易脫身。此類國際事務所造成的困境,源於美國事事俱管,世界警察做得走火入魔,從自稱的和平穩定者變為各國厭惡的惡霸,若美國下定決心,不多管閒事,世界會變得更好,美國也可省回大筆軍費,對其經濟有利。

理想的局面是國際事務上美國不再以霸主自居,管好自己國內事務便可,經濟上則繼續保持開放,自由貿易,美元地位更可保持。但中短期内,美國更可能反其道而行,经济上更封闭,國際事務仍不愿收手,折腾一番才会退缩。要美國體會「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優點,並不容易,她當霸主習慣了,要很長時間才會適應。特朗普要折腾多久才会领悟,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香港經濟日2024-11-15)

11/08/2024

瘋癲「狂人」再主白宮 前因後果 (雷鼎鳴)

 

執筆時,美國大選數票仍未結束,但民主黨候選人賀錦麗(Kamala Harris)大勢已去,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Donald Trump)應能以壓倒性的選舉人票數入主白宮。

這結果對我來說,毫不奇怪。今年223日,我在本欄刊出的《假如特朗普再當選總統》中便鐵筆論定,特朗普有八、九成機會勝選。我這麼說當然並非因為對特朗普情有獨鍾,而是民主黨太過差勁,不但沒有能力把上任特朗普留下的爛攤子整頓出一番新氣象,反而還錯上加錯,替美國及世界帶來更大、時間更長的傷害。

特朗普的胡來,美國選民應尚未忘記,但民主黨過去4年的錯誤,更是新鮮,對選情影響更大。

民主黨未撥亂反正 反錯上加錯

本來以特朗普的離譜,民主黨的拜登(Joe Biden)與賀錦麗只要能稍為撥亂反正,已是可得到清譽,留名汗青,但他們就是沒有這麼做,反而在內政與國際關係上都走上錯誤路綫,累己累人。

內政上,民主黨因深受美國「白左」思潮的影響,政策日漸走火入魔。正如Tesla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所言,民主黨把一切都合法化,國將不國。本來可自稱是美國首善之區的加州搶掠不用坐牢,以致出現「零元購」。旅遊聖地的三藩市市中心,也被癮君子露宿者佔據。有些州出現法律,尚是兒童的兒女希望動手術改變性別,父母不得干涉。非法移民大量湧入美國,民主黨政府並無能力阻止。

政府花霍無度,欠債已達35萬億美元,等於每名美國嬰兒,一出生便已負上10萬美元的潛在欠債,而這筆債款,繼續增加的勢頭依然強勁。美國的媒體,向為猶太財團控制,較親民主黨,不滿特朗普,但其在人民中的信任度,竟跌至不足20%。上述諸種問題,不一定與賀錦麗有直接關係,但她顯然早被歸入「白左」陣營,美國人民對此應看得清楚。

俄烏以巴戰火未止 拜遺禍更大

民主黨的外交政策,比內政遺禍更大。以色列政府似已成為美國政府的實際操控者,前者在加沙對巴勒斯坦人民狂轟濫炸,赤祼祼的搞種族滅絕,美國政府不但不加谴责,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到美國國會演說時還受到英雄式歡迎。這怎能不使愛好和平,擔心巴勒斯坦人民生命安全的人感到「我哭豺狼笑」?

拜登/賀錦麗政府的選向,不但使美國在世界人民面前空前孤立,也連累了世上眾多愛好和平的猶太人。俄烏戰爭依然在打,但形勢已是顯然,烏克蘭一方必遭慘敗。此種悲劇的根源是美國政府多次違反對俄的承諾,鼓動北約東擴,以圖把瞄向俄羅斯的導彈布置在俄烏邊境。拜登判斷力差勁,以為俄羅斯經濟撑不住,但事與願違,反而是歐洲諸國受不了。民主黨政府看似與歐洲修好,補回特朗普的破壞,但實際上,卻是把歐洲推向經濟深淵。

現在特朗普重新上台,情況會否好轉?特朗普此人瘋瘋癲癲,十分神經刀,難以預測。此事有壞處亦有好處,壞處是他的政策往往無甚理性,他發動的貿易戰對美國已帶來重大損害,亦無法降低美國的貿赤(美國經濟若是衰退,消費倒會減少,貿赤也會下降,但這不是特朗普的目標),這幾乎是主流經濟學界的共識。他對中國,損人害己的關稅戰、科技戰、金融戰等,恐怕不會停止,直至美國自己受不了為止。

特政策無理性 惟俄烏有望停火

俄烏戰爭特朗普倒是有能力終結,他宣布不支持烏克蘭便可,他自己也不用負上責任,只是把責任都賴在拜登身上便可以脫身。北約的歐洲成員自己愚蠢,把自己陷了進去,變成大輸家,咎由自取。但經此役,可看到緊跟美國不是辦法,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之輩或會逐漸失勢。

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民的屠殺,卻不一定因特朗普上台而終結。特朗普與猶太財團控制的傳媒關係不好是一回事,這也許與美國的軍工綜合體及猶太金主感到特朗普不易控制有關。但我們不可忘記,曾在中情局當局長、軍工綜合體的重要代理人蓬佩奧(Mike Pompeo)曾被特朗普委任為國務卿。此君為好戰反華分子,曾「鬼拍後尾枕」,自爆中情局的工作是「我們說謊、我們欺騙、我們偷竊!」此事說明,在勢力龐大的軍工綜合體壓力下,特朗普一樣會就範。他不喜戰爭,在任內也沒有發動過戰爭,但將來是否仍有此定力,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上次特朗普被選為總統時,世界輿論已有質疑,為何美式「民主」制度會在人才濟濟的美國選出這樣的奇葩?他下台後,不少「西式民主」的衞道者鬆了一口氣,可說其制度有自我矯正能力。但現在他又當選,這如何是好?西方的政治經濟影響力早在下降,其制度也不會太受重視了。

(香港經濟日2024-11-8)

 

11/07/2024

在我看来,这几位中国学者更有资格拿诺贝尔经济学奖

 

编者按:1019日,《中国的奇迹》出版30周年座谈会,暨建构中国资助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研讨会在上海大学举办。


1993年,改革开放已经走了15年的中国,每年以9.7%的高增长快速前进,这样的成就对一个人口超10亿的转型期国家而言,在人类史上前所未有。然而世界银行1993年发布的《东亚奇迹》报告却对此视而不见。于是三位中国的经济学者林毅夫、蔡昉、李周提笔写下了《中国的奇迹》,并于1994年出版。30年来,他们对中国经济的分析和预测应验了。


10年前,观察者网在上海滴水湖参加《中国的奇迹》出版20周年学术研讨会,为读者朋友们带来学者们的精彩辩论。1019日《中国的奇迹》出版30周年,观察者网再次亲临《中国的奇迹》出版30周年学术研讨会。此时的中国经济,正在奇迹的道路盘旋,而美国的三位制度经济学者刚刚新晋诺贝尔经济学奖,引发中国经济学界热烈争议,三十多位经济学家就《中国的奇迹》的自主知识体系探索、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局限性,以及中国发展奇迹的成就展开热烈讨论,同时也频频发问,中国奇迹何以可持续?


观察者网将为读者朋友们奉上此次研讨会的系列精彩言论,本文为第一篇,经作者审核修订后授权观察者网发布。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雷鼎鸣 整理:观察者网 彭宇萱】


 

大家好!我想比较一下林毅夫、蔡昉和李周三位所著的《中国的奇迹》,跟今年拿诺贝尔奖的三位经济学家的理论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并评价一下1994年出版的《中国的奇迹》的贡献。


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三位来自美国大学的经济学家达龙·阿杰姆奥卢、西蒙·约翰逊和詹姆斯·鲁滨逊,以表彰“他们在关于制度如何形成并影响经济繁荣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


他们理论的核心,其实来源于他们2001年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里的一篇文章《比较发展的殖民起源:一项经验考察》(The Colonial Origins of Comparative Development: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这篇文章被18000多篇文章引用,这是非常可观的数据。很多人都预测他们会拿诺贝尔奖。


他们的著作《国家为何失败:权力、繁荣和贫穷的根源》(Why Nations Fail: The Origins of Power, Prosperity and Poverty),其核心内容源自2001年的这篇文章,当然其中也加了新的东西,内容比2001年那版更丰富一些。


《中国的奇迹》跟诺贝尔奖得主的研究有共同的优点:基本的起点和基本假设都很简单。简单不是坏事情,是好事情,起点简单才能走得比较远。而且它们想要解决的问题也非常重要,那就是:经济如何繁荣并持续发展下去,制度跟经济增长有什么关系。起点很高,目标也非常宏大,这是两项研究共同的优点。


其实还有一点,这三位诺贝尔奖得主的研究在技术创新方面含金量很高,现在很多人很喜欢写技术性很高的文章。而在这方面,《中国的奇迹》的研究对象不太一样,所以应该在技术性方面稍逊一筹。


但是《中国的奇迹》最基础的理论刚才讲过,很多人都很熟悉,就是用禀赋结构出发去解析一个国家发展的比较优势等。


三位诺贝尔奖得主研究的基本假设是:过去几百年来,欧洲人在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搞殖民地,但不同殖民地引入的制度不太一样。假如在某一个地方,欧洲人去了,死亡率很高,他们就不愿意在那个地方安家立命。殖民者都是急功近利的,想很快地在这个国家剥削压榨,赚了钱、拿了东西就跑。


但是,在另外一些地方,诸如北美洲,加拿大、美国这些地方,他们打算长期停留,所以根据近代西方的记录和他们的说法,引入制度的包容性比较强。但是,是不是制度的包容性非常强这个很难说。我在香港,我也经历过殖民地统治,这是有很大的歧视性的,所以说包容性很强我觉得他们是乱吹的。


第二点,他们所提出的殖民地根源理论比较笼统。不光是我一个人这样认为,比尔·盖茨在看完他们的那本书以后,他也提出了同样的看法。他们所谓引进比较“良好的制度”,什么叫“良好的制度”?他们提出了很多术语,包容性制度、攫取性制度等等。我们也不排除某个国家引入所谓不错的制度以后,会对经济产生负面作用。


举一个例子,我们知道曼瑟·奥尔森(Mancur Olson),他认为在西方民主制度下,非常容易出现利益集团,大家打来打去抢夺资源,对经济增长有很大破坏,西方民主制度也会在贸易方面搞保护主义,跟禀赋结构理论的政治建议是相矛盾的,因为保护主义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比较负面的作用,所以我觉得在理论方面他们的缺点比较多。


第三点,三位的研究阐述了引进良好的制度会带来经济繁荣,但是他们最终的目标是,阐述西方民主制度是包容性制度,他们是要证明民主制度对经济增长有利,其实这个论证是有问题的。


2019年,他们曾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文章(Democracy Does Cause Growth),我仔细读了,觉得挺荒谬的。他们根据Freedom House数据库,给175个国家的民主程度赋分并进行排名,接着干脆把这175个国家和地区分成两类,一类是民主经济体,另一类是非民主经济体。他们使用复杂的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发现属于他们认为民主的国家,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条件下,25年以内GDP比非民主国家高出20%25%


当然这也不错,并不是说西方民主制度一无是处,但是25年的增长才高出20%25%,太低了吧!我们早习惯了中国的高增长,他们看不见“房间中的大象”,对中国的发展视而不见。


其实很多人批评了他们这篇文章,在他们回归分析里面把14亿人口的国家,跟几十万人口甚至几万人口的国家同等看待,这在回归分析无法得到准确的结果。本来有更好的方法去处理,但是他们没有这样做。


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Sachs)曾经说过,为什么很多西方经济学家看不到中国的发展?因为他们假设了中国经济很快就会崩溃,崩溃了就影响不了他们的结论,所以他们根本不管。当今中国的实践提出很多问题,跟他们的理论都是相矛盾的,所以他们干脆不理。


第四点,两套理论都留下一个可能,那就是能否复制。如果用禀赋理论解释中国成功的发展经验,理论上别的国家也可以复制中国的经验。同样在理论上,三位诺奖得主研究的经验也可以被复制,而且他们希望别人去复制西方的经验。


复制别人的东西不是坏事情,我们不要太封闭,但是两种复制有本质上的不同。因为根据禀赋结构理论,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禀赋结构。各国可以根据自己国家不同的禀赋结构,来发展出自己的发展策略,完全复制某一个国家的经验是不行的。但是三位诺贝尔奖得主觉得完全复制西方的经验就能取得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就,这是典型西方人的思想。


我觉得他们的理论和斯坦福大学的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的“历史终结论”差不多,认为西方的发展模式已经完美了,就说你们来学我们吧。


第五点,检验一个理论,最重要是看它的预测能力,而三位诺奖得主的理论预测能力不行。三位诺贝尔奖的得奖者的论文于2001年发表,假设他们1998年开始注意这个问题,从1998年到2023年的这25年里,根据他们的结论,平均来看,相比没有跟从他们的国家,采用他们认可制度的国家的经济增长要高出20%25%,差不多每年多增长1%左右。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从1998年到2023年这25年以内,中国的实际GDP总共上涨了624%,差不多等于他们所说的25倍,而且中国属于他们所认为的非民主国家。


所以这就有两种可能,第一是他们理论完全错误,反差太大了;另外一种情况,他们把中国分类分错了,中国是民主国家,而不是他们所说的非民主国家。


因此,按照我刚才所说的几点,我觉得林毅夫、蔡昉和李周更有资格拿诺贝尔奖。

 

 

(观察者网 2024-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