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4年我看過一套央視的傳記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其中有個情節很有意思。
話說80年代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百廢待興,工業非常落後。有一間汽車廠接到任務,有日本著名車廠代表團來參觀訪問,需要接待。汽車廠的領導不敢怠慢,但卻十分害怕自己車廠的「先進」技術會讓日本訪問團學了回去,所以連忙到處設防,這裏不准參觀,那裏也不能進入。殊不知那時日本汽車製造業已領先中國幾個世代,哪裏會有興趣偷走中國的技術「機密」?
歷史總會開玩笑,今天歷史又似在重演,但演員卻改變了。扮演不明世情的中國汽車廠領導的,變成是美國政客,代表着先進技術創新的,卻是中國的高科技產業。
《紐約時報》著名的專欄作家弗列德曼(Thomas Friedman)今年4月2日有篇文章《我剛見到了未來,不是在美國》,文章記敘了他剛從訪問中國所感受到的震盪。他參觀過華為,對手機公司把手機技術融入汽車中,並把自己變成電動汽車公司深感震撼。
他又知道每年中國生產350萬理工科高等教育畢業生,人才取之不盡。對中國高鐵、製造業等井噴式的創新與進步,直言感到害怕--替美國害怕!但美國的政客對中國的變化有甚麼感知?他引用了共和黨參議員霍利(Josh Hawley)的一段「名言」作為概括:「我不認為他們(中國)靠自己能有甚麼創新,但我們(美國)若繼續向他們分享科技,他們便可以。」
有參與在中國投資的西方世界企業家的認知,比起這些故步自封絕無「當驚世界殊」感觸的井蛙政客,卻是大大的不同,前者已經懂得,要了解當世前沿的創新,便要到中國去!恨鐵不成鋼的弗列德曼只能告訴美國人:高叫「美國、美國、美國」口號多少遍,或把「民主國家在創新上總會完勝專制國家」的教條朗朗上口,都是於事無補。北京已對美國發出信息:「我們不怕你。你並非你自以為的你,我們也不是你想像中的我們。」
稅務土地優惠 吸企業參與投資
中國的創新科技與產業為何取得如此矚目的成就?在今年4月Ezra Klein的一個訪問弗列德曼的視頻中,後者提出一個觀察,中國正採用着一種特殊的模式,若中國政府認為某一個行業需要發展起來,它會透過稅務、土地等優惠鼓勵企業自由入場參與。開始時,參與的企業數量可能非常多,但卻又不一定都擁有比較優勢。但在眾多企業割喉式的競爭中,大部分都會被淘汰,剩下來的都是非同小可,極具競爭力。在此過程中,不但曾參與的企業在實踐中學懂了秘技、鍛練出身手,還會衍生出大量與之相關的支援性行業,逐漸形成行業的生態圈及供應鏈,一旦如此,其效率之高便會使別國的競爭者知難而退,望而卻步。
割喉式競爭 刺激創新彎道超車
這個模式是否反映真實?我們大可用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即電動車的發展來檢驗一下。中國的第一部自製小轎車叫「東風CA71」,1958年5月12日由長春一汽製造,已進入了博物館。今天看來,相當落後。中國也知道在內燃機汽車上中國不可能超越歐美日本,所以決定彎道超車,搞環保的電動車。2012年,中國攻破了年產1萬輛的大關,那年生產了1.3萬輛新能源汽車。6年後又破百萬大關,2018年產115萬輛,再過6年,突破了千萬大關,2024年生產了1,200萬輛,無論產量及出口,早已是全球第一。
在此過程中,政府的確曾有扶持過。2009年開始有購車補貼(香港也有類似補貼,但用環保作理由)。補貼後來愈來愈多,2016年還出現過騙補風波。政府後來決定在2023年1月1日開始,完全停止了補貼。
龐大的市場,加上電動車符合社會需求,又有相應的技術創新,再加上補貼,電動車這行業迅猛發展。據《華爾街日報》估計,2018年,中國共有487家電動車製造商!中國顯然不需要這麼多,在割喉式競爭下,到2023年僅剩下40多家。今天多少,我找不到統計,但我相信再過幾年,可能只剩下10餘家效率極高的超級汽車製造商。
此種競爭有促進生產、刺激創新技術的正面作用,但也是殘酷及代價高昂的。我們可以用兩大公司作一比較,現在電動車的世界龍頭是比亞迪,2024年賣出427萬輛,遠高於曾經是龍頭的特斯拉(Tesla),後者去年只賣出179萬輛。
平價外銷反被罵 不如共同加價
在生產及銷售上與比亞迪相比,已低了一個層次。不過,我們再看數據:特斯拉市值1.05萬億美元,比亞迪市值1.06萬億港元!在銷售及產量上被比亞迪輾壓的特斯拉,市值竟是比亞迪的近8倍!為何如此?這主要是比亞迪的利潤率遠低於特斯拉。為何賺不到錢?其他一些車企還愈贏愈虧,原因是割喉式競爭迫使各車企不停減價,不減至無利可圖便被淘汰掉。
這種現象終會在幾年後車企減少而終止掉,但在今天,我們要注意,在國內市場減價無可厚非,符合經濟原則,消費者可廉價購車是好事,但在輸出到外國的車,減價十分無謂,別人不會感謝你,還會罵你太便宜,共同加價可也!
(香港经济日报 2025-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