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新一年,中港兩地大家關心的經濟熱點似是通脹。2010 年11 月,內地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比09年同期的升幅是5.1% , 香港則是2.9%。若與八九十年代中國通脹率時有雙位數字及香港平均超過8%相比,今天的通脹只算溫和。
為什麼溫家寶總理要為通脹感到心痛,香港的政客又嚴陣以待,找找有什麼可發揮的議題?答案應該是不少人認為未來的通脹很可能繼續升溫。
為什麼有這種預期?香港怕的是熱錢不斷湧入,致使貨幣供應量快速上升,造成通脹。從2008 年8 月到現在,香港資金的淨流入量高達7000 億港元,貨幣基礎以倍數上升,但香港的貨幣量增速仍未失控,兩年多以來港元M3平均每十二個月只增長15%。不過,在美國二期量化寬鬆的環境下,將來是否還能維持這種「低增長」,則很成疑問。
「量寬」非直接印鈔票
對內地而言,美國的量化寬鬆一樣帶來困擾。美國貨幣量增加,資金四處流動,對美元匯價有壓抑作用,但這又會使到人民幣升值。中國不想人民幣升值過急,便只能在高通脹率與高匯價兩難中作取捨。不論人民幣升值還是內地通脹加劇,香港的物價都會因而節節上升。
從以上分析可見,中港兩地通脹的主要源頭無疑便是美國的量化寬鬆政策。要明白中港未來通脹的趨勢,便必要了解美國的量化寬鬆政策會否維持下去。
貝南奇並不喜歡別人把他的貨幣政策標籤為量化寬鬆,他上月5 日在一個訪問中,便認為美國不斷印鈔票一說有誤導之嫌。若是表面地看一些統計數字的話,貝南奇之言不無道理。從金融海嘯前的2008 年8 月到2010 年11月,美國流通鈔票總共只增加了17.8%,貨幣量M2也只上升了13.1%(注意:中國同期的M2若兌成美元,數額已高達10.76 萬億,比美國高出22%),幅度都十分溫和,正因如此,美國尚未出現高通脹,有些人甚至擔憂會出現通縮。
不過,量化寬鬆的主要步驟根本便不是直接印鈔票,聯儲局向銀行買入證券時,不用付出鈔票,只須在資產負債表上說自己欠下銀行多少錢便可,這筆聯儲局的新增負債,便變成銀行體系中的儲備。既然銀行儲備增加了,銀行大可擴大信貸,貨幣供應量亦由是上升。由此可知,形象化地說美國大印鈔票雖並非完全準確,但卻並無不妥,美國的貨幣量的確可因此政策而存在大幅上升的潛力。
六大理由搞「量寬」
上升的潛力有多大?美國銀行體系的儲備在2008 年8 月只有464 億美元,201 0 年11 月則有10387 億,後者數量是前者的22.4 倍!銀行雖暫時把這筆儲備放在「倉庫」中,不一定動用,但如此大的增幅,怎不叫人膽戰心驚?就算我們不把銀行儲備作為預測將來貨幣量的根據,改用所謂「貨幣基礎」(主要包括流通鈔票及銀行儲備),後者的增幅也達2.34 倍,不由各國不關注。
究竟美國為什麼要搞量化寬鬆?從美國利益角度來看,我隨便一數,也數出六大理由。
一、美國當前頭號的政經難題不是通脹,而是失業率高企,11 月份的9.8%與奧巴馬政府年前揚言要達到的目標相差太大,不由它不尷尬萬分。按照頗為過時的飛利浦曲線理論,通脹率若提高,短線可能推低失業率,但長線而言,通脹不但被推高後便不下來,失業率一樣會重新上升。而當人民早已洞悉政府在搞通脹政策後,失業率就算在短線也不一定下降。所以通過量化寬鬆引發通脹,從而壓抑失業率其實殊無實效,不過,奧巴馬政府中似乎還有不少人相信此理論。
美國失業率之所以高企,在量化寬鬆一期以後,應與貨幣政策再無明顯關係。
2008 年金融海嘯開始後,銀行的確需要大量流動性資金以穩定民心,否則大擠提一旦出現便萬事皆休,企業倒閉必會引起失業潮。但現在的問題已轉變,奧巴馬政府無論政策或演詞用字,皆有予人反商厭商的印象。在此氛圍下,美國的投資者會認為他們正在面對新的不明確的政治風險,控制風險的其中一招,便是減少投資、減少僱用員工,失業率會怎樣?不問可知。
二、金融海嘯的元兇之一是樓價大瀉。現在投資銀行的危機雖已大致暫時終結,但有毒資產卻並未盡去。貨幣量增加可重新製造資產通脹,推起樓價,從而替有毒資產解毒。但要做到此點,美國銀行的信貸要增加,儲備變成更多的貨幣在本土流通才有效,否則資金不敢留在美國,反而到世界各地流連,只會造成別處的資產泡沫,害了別人而救不了自己。
三、美國國債快將達到14 萬億美元,接近一年的GDP。賴債的無上妙法是別人要你還錢時,你便開動印鈔機還債。如此一來,債主必定蒙受損失,因為所還的錢的購買力已因通脹而下降。對美國來說,量化寬鬆可因此而有損人利己之效,十分有吸引力。
四、美國聯邦政府財政赤字已達1.34 萬億美元,而且繼續增加。網上有US Debt Clock 的美國債務計時器,可眼見國債及赤字都飛快上升,令人觸目驚心。美國前景看淡,誰肯借錢給美國政府?買美債的人若減少,美元利息便要上升,對投資不利。應付的方法便是聯儲局自己擴大資產負債表,自己買美債。這也正是量化寬鬆的手段。
只要財政赤字仍未受控,量化寬鬆仍可能持續下去。
五、量化寬鬆可導致美元匯價下跌,這樣有助美國出口。在美國外貿赤字仍然高企的時期,美國政府不會抗拒量化寬鬆在外貿上所帶來的後果。
第六、如上所說,金融海嘯之初,美國的銀行體制需要有足夠的優質流動性資金,以應付突發的擠提危機。
聯儲局所注入的儲備資金應是最安全的優質資產了。但現在美國社會對流動性資金的需求應已下降,再搞二期、三期量化寬鬆的話,更大比例的資金可能會轉到國外去,香港與內地不可不防。
美元貨幣量增幅有限
綜上所述,美國政府若是只顧自己的利益,實有足夠誘因繼續量化寬鬆下去。這樣會有什麼後果?
綜上所述,美國政府若是只顧自己的利益,實有足夠誘因繼續量化寬鬆下去。這樣會有什麼後果?
美國經濟總有復蘇的一天,到時銀行早已因量化寬鬆而儲備泛濫,它們必會乘勢向企業提供大量信貸。以目前儲備超額之多,銀行因提供信貸而增加的貨幣量可能大得驚人,美國的通脹也會變得嚴重。
美國政府反制之道,是盡快把過去從銀行買入的債券賣回給市場,但這將會如八十年代初的情況一樣,利率被大幅推高,經濟要經歷一段痛苦期,若美國生產力未能保持進步,復蘇也會動力不足,後勁不繼。
現在美元貨幣量增幅仍有限,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已十分巨大。在美國經濟復蘇從而引致銀行儲備被更充分利用增加信貸後,美元的供應量大升,美元貶值及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會更大。到時內地又再要在通脹與人民幣升值兩者中作選擇,而不論用何種策略,港元因仍與美元掛鉤,所以都必定要面對物價及資產價格上升,通脹就是揮之不去。
香港因為實施聯繫匯率,不能控制通脹,除了改善生產力以增產抵擋通脹外,可做的事不多。內地同樣也會因美國的量化寬鬆而處於困局,但卻並非無事可為。中國外匯儲備已達2.65 萬億美元,歐美貨幣的貶值都會為這筆巨額儲備帶來虧損。中國的應變之道是及早用掉相當一部分的外匯儲備,以減少損失。能夠用後者換取石油礦產等儲藏起來固然正確,但未必做得到。完全停止稀土出口改為入口卻應是中國能力範圍內之事。歐美日本都可能利用WTO 找中國麻煩,但不難應付。也許主要的難題是生產稀土的地區不願停止生產。就算如此,中央政府拿外匯儲備買回地方生產的稀土也比賤價出口好得太多。
補白:1 月1 日馮嘉和先生在本報撰文,要與我商榷我於7 月5 日關於「標準工時」的文章。馮先生並無故意歪曲,但顯然未有讀懂拙作,對經濟學有關「標準工時」實證研究的解讀,亦頗有粗疏之處,我在此不用作仔細回應。讀者可找來相關文章自行閱讀思考便可。諾獎得主普雷斯蓋特曾有一系列關於日本勞動市場的研究,發現「標準工時」是造成日本九十年代經濟停滯的元兇。馮先生認為這個結論是「武斷」,若他讀過普雷斯蓋特的論據,相信不會作此判斷。「標準工時」若在港實行,對其效果我其實比普雷斯蓋特樂觀,它的長遠效果,很可能只是減低部分人每月的工作時間,但他們的退休年齡卻會終於被迫推後,一輩子的總工作時間變化不大。但政府有權利用計劃經濟的「一刀切」的方法阻礙人民對工作時間的選擇自由嗎?
(作者外遊 ﹐下周無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