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月香港流行一個十分生動的罵人詞語:地鐵加價,被人罵「賺到盡」;阿信屋減價,被人罵傾銷低價壟斷,也是「賺到盡」;地產商天價售出樓宇,更是不能倖免「地產霸權」、「賺到盡」,罵聲四起。
「賺到盡」一詞內蘊豐富含義,其一是做生意的不應追求利潤最大化(此點與經濟學的假設頗有矛盾);其二是指涉事商人貪婪無道,不理其他人死活,沒有盡社會責任;其三是暗指「賺到盡」背後的功利思想不符公義等等,不一而足。
以功利思想作動力的行為,並不一定可導致符合公義的結果,例如大賊打家劫舍,出發點顯然是自私貪婪的功利思想,結果殊不公義;但社會中若不講利益,甚至人人向雷鋒同志學習,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社會卻會變得更加公義嗎?
公義一詞的定義各門各派都不一樣,香港對此詞近年用得很濫,而且含糊不清,但究其背後的意義,核心元素之一是平等。平等觀念貫穿社會各層面,例如,法律面前應該人人平等,此點在香港沒有爭議性。大學實行教授治校,在大學的各種委員會中,無論成員職位高低,我們基本上也能貫徹平等思想,其意見是否受重視,只看其是否合理。
功利可導致公義
不過,社會中也有人把平等觀念推得很寬,收入是否接近人人均勻如一,往往被有意無意地當作是衡量公義的準則。此點則大有商榷餘地,因為它與另一價值觀存在很大的矛盾。用人唯才,報酬獎勵按貢獻或努力而訂,這種meritocracy 的思想是很多港人的核心價值,而且其基礎其實也是平等及公正的思想。但收入若被能力、勤奮程度,冒險精神等等所決定,貧富一定會有很大的差距,此乃彰彰明甚的事實。
為了不捲入價值觀的無聊爭議,我們不妨聚焦在收入分配之上,以它作為公義的準則,並回答在什麼條件下,功利會導致公義。
我們假設人的行動以功利為動力,這並不否定世上真有雷鋒此類「聖人」,但社會中說話時大義凜然,但私下卻只顧個人利益的人太多,更穩妥的做法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先假設大多數人都是唯利是圖的功利主義者,亞當史密斯「無形之手」的理論的出發點也是假設了功利主義。在人人唯利是圖的情況下,競爭性的自由市場,我認為是最能把功利轉化為公義的機制。
所謂「自由市場」,是指買賣雙方可自由交易。買方當然希望可便宜一點買到心中愛,賣家則希望價錢愈高愈好,財源滾滾來,買賣雙方其實都希望自己能「賺到盡」。
自由市場中商品價格由供求關係而定,市場競爭價格一經訂定,生產商便要決定生產的數量,初級經濟學告訴我們,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商人會把產量訂在價格與生產的邊際成本剛好相等之處。假如價格是每件10元,但多產一件的額外成本是5元,那麼生產商必定增產。但假如多產一件的額外成本是15 元,那麼他必定減產,直至邊際成本也剛好是10元為止。
倘若有某生產商突然不講利潤,誓言只想「益街坊」,把價錢訂得低於競爭市場的價格,例如像阿信屋一樣,那麼會有什麼後果?
我們大可先假設阿信屋比其他公司更有效率,可直接從外國進貨,降低成本。
倘若如此,它的減價活動會造成良性的競爭壓力,迫使其他公司也趕緊提升效率,大家都可得益。但假如它的減價與效率無關,只是他要「益街坊」大發善心而已,那麼後果反而嚴重。其他公司的客人會被其搶走,隨時倒閉。阿信屋自己也因客人愈來愈多,無可能繼續維持低價,最後若不加價也要倒閉;由此可見,不講功利的胡亂訂價,最終益不了什麼人。
價格管制產生尋租
我們可考慮另一情況。假設所有的大地產商突然性情大變,把樓價售價下調50 %,誓要把地產霸權的帽子摘走。我們將可見到什麼?大量市民會蜂擁而至,炒家黃牛黨空群而出搶著當排隊黨,數量有限的房子迅即售光。但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誰可買到房子?黃牛黨炒家熟悉情況,最有可能奪得房子後轉手套現,最需要房子的人不能靠付出更高的價錢得到房子,他們也不見得是得益者。
內地過去時有價格管制,以壓抑公司的利益。但有價格管制後便會出現供不應求,誰可得到這些商品?答案是尋租活動會普遍,走後門貪污容易滋生,我們很難稱這些符合公義。
在收入分配上,自由市場亦可達到最合理的效果。市場若有競爭,僱主願意付出的薪金必定等於或十分接近僱員的勞動邊際生產力(marginal product of labor)。倘若多僱用一名員工,他只可能多生產10 元的收入,僱主不會付他超過10 元的薪酬,否則僱主便不能把利潤最大化。
同理,一所公司應投資多少資金才能賺最多的錢?答案是當資本邊際生產力(marginal product of capital)等於或接近市場利率之時,其原因與勞動市場一致。
經濟學有一著名的定理,叫「歐拉定理」(Euler's Theorem)。在競爭市場中,一間公司的工資會趨向勞動邊際生產力,利率會趨向資本邊際生產力,工人所得(即工資乘上工人人數)加上資本家所得(利率乘上資金數量)會剛好等於該公司的總產量【註】。
勞資均功利主義
這個定理的重要之處,是指出工資多少、利率多少、僱用多少工人、投入多少資金,在自由市場中都有準則,而且對勞動力及資本的報酬,都是根據同一原理算出,市場力量並無偏幫資本家及工人,十分公平。推動這種結果的動力卻恰好是資本家與工人雙方都是功利主義者,某公司的工資若過低,工人會跑到別處工作;利率過高,公司也會減少投入資本。
從以上可知,就算人人皆自私自利,自由市場亦可將其轉化為合乎公義的結果。但要指出,市場若缺乏競爭動力,上述結果未必出現。香港人不滿東隧西隧的高價,究其原因是政府多年前與它們訂下不符經濟邏輯的合約,而香港的法庭亦不懂得在低通脹的條件下,這些隧道的實質回報率已經是異乎尋常的過高。
香港不少人以為樓價高企是因為地產商有霸權,但倘若他們真有此能耐十年前又怎會阻擋不了房價的大幅下滑?樓價下跌67%之時,地產商哪有半分霸主的氣魄?
香港樓價貴的根本原因是政府的土地政策出錯,沒有提供到足夠的土地供應。
華爾街的投資銀行胡亂投資,引發金融海嘯,但正如我多次攢文指出,問題不在自由市場,而在投行沒有真正的老闆,其產權結構包含著社會主義的成份。
自由市場的創富功效雖然宏大,但不可能保證人人有飯可吃,有屋可住。在市場機制中,買賣雙方都不用放棄自求利益的功利心態,但發了財致了富的人卻大可積極參與救急扶貧的慈善活動,此點與自由市場絕無矛盾之處。
註:歐拉定理尚需要一些數學條件才能成立,但自由市場本身卻可導致這些條件的出現。
補白:香港一些組織說不同公司屬下的超市某些商品價格一樣,足證它們是合謀訂價搞壟斷云云。也許超市真的在搞壟斷,但我們必須注意到,在完全競爭的市場中,不同公司的訂價也同樣會相同。如果你公司的價錢比我的訂得低,我怎可不跟隨減價?壟斷合謀會導致相同的價格,競爭市場一樣也會帶來各公司相同的價格,以此作為壟斷的標準根本毫無意義。香港的某些團體及傳媒的經濟水平,怎地及不上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