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2014

出身影響命運? (雷鼎鳴)


我一向不認同收入均等符合公平原則。在自由市場中,一個人的收入應與他對所服務機構或企業所作的貢獻相符,而貢獻的大小,很大程度反映了他的智愚勤懶、責任感、好學精神等等。把所有人的收入劃一起來,「做又三十六,不做又三十六」,等於在學校考試後,不論成績表現,全部給予同一份數,好的學生不怨憤才怪!


不過,上述所說有一盲點,會否不同家庭背景的下一代,起跑綫大不相同,致使有些人就算努力,也因條件不足而競爭不過別人,整天在慨嘆機會不平等。一個社會若要和諧,的確要盡可能做到機會平等,社會流動性暢通,上了去的能跌下來,在下面的可能衝上去,但起跑綫究竟有多大的影響力?起跑綫又應根據甚麼去劃分?


這些問題並非香港獨有,世界各國的經濟學家都十分關心。近年經濟學界出現一個新的概念。叫「了不起的蓋茨比曲綫」(The Great Gatsby Curve),便是為這些問題而設。


收入與社會流動性的關係




顧名思義,「了不起的蓋茨比」出自美國著名小說與電影Scott Fitzgerald的《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創出這曲綫名稱的加拿大經濟學家Miles Corak,本意可能是想以蓋茨比從神秘出身的走私販變為紐約長島大亨的經歷象徵社會流動性,Corak本來名不經傳,但前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克魯格(Alan Krueger)用了這個概念,他的名字便較多人知道。


這是一條怎樣的曲綫?Corak用了十多個國家(另一篇文章中,也有用了二十多個國家)的數據,發現社會流動性與該國的收入不公成反比。他量度社會流動性的方法如下:平均而言,父親的收入每上升1%,會對兒子將來的收入推高多少個百分點?若兒子收入很受父親的收入影響,這個社會的流動性便較低,即所謂的「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反之,若兒子收入與父親收入無關,則流動性很高。至於收入不公程度,他用的是「堅尼系數」。


成功與否在乎意志和毅力


Corak的結果看來,在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為主的國家,收入愈不均的國家,似乎愈會禍延下一代,窮爸爸養出窮兒子,富爸爸育出富二代的機會都頗顯著,跨代貧窮或跨代富裕在這些國家中並不罕見,因此也有人質疑所謂的「美國夢想」(The American Dream),即通過努力,誰都有機會冒升,只是一篇謊言。


有不少同行已指出構建這條曲綫時,內中已包含不少統計學上的錯誤,而且曲綫只得十多個觀察點,數據太少,不足為憑。我則相信上一代對下一代的收入是有影響的,但這不是壞事。父輩環境較好,自然有更多的資源供應子女的教育經費,其實,為了確保下一代能夠升學成才,不少父母便有了重要的努力工作的動力,這對社會只有好處,我們不用因為某些人有好家庭而去眼紅他們。不過,「千金難買少年窮」,父母提供的條件有其局限,最後能否上路衝刺成功,關鍵仍是人的意志與毅力。家庭條件不如別人者,不用徒自傷悲,只需環顧香港社會中各種所謂成功人士,便知出身自顯赫家勢的極少。


不過,「了不起的蓋茨比曲綫」似乎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在一個經濟增長迅速的國家,兒子的收入往往是父輩的多倍,這容易錯誤被理解為父親收入對兒子收入有重大影響,亦即社會缺乏流動性。我把中國、智利、新加坡等幾個高增長收入高度不均的國家加入Corak的數據後,並把經濟增長的速度也考慮在內,立時發現「曲綫」原本的關係頗有減弱。


別的國家是否有跨代富裕或跨大貧窮我們管不了,但從中國與香港過去的發展經驗中,我們卻可得知,經濟增長快才可能造就更多往上流動的機會,使更多的人能脫貧。政府要做的,仍是創造經濟增長的環境,並對所有學童提供良好的基本教育的機會,使他們有本事憑個人意志去闖天下

 

(Sky Post    20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