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7/2015

「一帶一路」的策略考量 (雷鼎鳴)


近日有一個港人頗為陌生的名詞在媒體中屢有出現,特首有談到它,財爺在網誌上專文提到它, 政商界中人也開始注意它,我也曾受查詢可否做有關的顧問研究,但我因無法安排時間,惟有婉拒。這名詞是「一帶一路」,亦即「絲綢之路經濟帶」及「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名詞的背後是中國自身經濟發展及對外經貿與外交關係的一次大轉身,對港人來說,當中可能藏有不少商機及政治元素,不應就此輕輕放過。

 

「一帶一路」的概念是習近平2013 9 月及10 月所提出的。「一帶」是要發展古代陸地絲綢之路一帶的經濟,範圍與漢代張騫通西域時所涉及的地區頗有重疊之處,以西安作起點往西北進發,打通中亞細亞,直達中東和歐洲;最大的力點在於建造以高鐵為要點的基礎建設,促進貿易,帶動中國大西北的經濟發展。

 

如果港人覺得「一帶」離我們太遠,那麼「一路」的其中一個起點正可能是香港。它是以鄭和從福建泉州下西洋時的路線作為參考,再加以現代社會的元素,駁通中國與南洋、中東、非洲的船隻,其航行的目的,並不只是宣揚國威,而是滿載貿易商品;商品背後,尚有金融、商業及物流等現代服務。促進運輸的港口建設也是「一路」的重要元素。

 

為什麼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的策略,而且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把它寫在決定之上?我相信這是已經過長時間考慮的國策,不會輕易改變。究其背景,我認為中國要推動這策略是要一舉六得。

 

一、雞蛋分散擺放

 

中國人民的收入差距中,很大的一部分由地區差距造成,而大西北發展較落後,正是形成這差距的重要原因。「一帶」的發展意味重點開發大西北的經濟,這對地區的平衡及人民收入較為平均自然大有益處。從全國經濟與國防的安全角度而言,減少依靠沿海發達地區的城市,把經濟分散,不把蛋都放在同一籃子中,是合理的做法。

 

二、投資建設推動經濟

 

「一帶」與「一路」均涉及大量基建項目,這些項目是否能推動經濟增長?我在過去的文章中曾多次提過,中國儲蓄率接近GDP 的一半,儲蓄起來的資金每年用作的投資,在絕對量而言,早已是世界第一。這麼龐大的投資是否因報酬遞減律而使到收益迅速下降?長遠而言,這是必然的,但中國的投資回報率似遠未到這個階段,一個原因是人均擁有的資金,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仍大,各種建設進步雖快得使人瞠目結舌,但未完備的、可供改善的,仍到處可見。

 

由此可知,投資建設仍有很大效益,在未來一段長時間,投資仍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大西北是相對落後地區,我到過青海等地,其發展程度與北京、上海等地不可相比,資金相對短缺,報酬遞減律的影響不是問題,但需要有新的高效益的投資機會。

 

靠現代化的基建工程有效地接通中國其他地方及打通中亞、中東及歐洲的高速陸路運輸,正是提供高效投資機會的前設條件。這些地方不但缺乏經濟發展的軟件,硬件同樣嚴重不足。投資鐵路與公路基建正是製造及提升硬件。

 

至於沿海地區,港口設施早已不斷改善。世界現在最重要的十大貨櫃碼頭,有七個已是在中國,它們是上海、深圳、香港、寧波— 舟山、青島、廣州與天津(香港以外的其他六大港口,吞吐量已是香港的5.28倍!)。海上絲綢之路在中國的硬件已經不錯,要發展的可能是軟件。

 

三、擴充市場

 

中國的經濟決策人時有提到中國有所謂的「產能過剩」問題,因而要擴充市場及尋找新的市場。我對「產能過剩」這個說法頗有保留,但知道他們意何所指。在新古典經濟學中,根本不應出現這問題,若產能過剩,即供應能力大於總需求,那麼商品的價格自會在自由市場中往下調整,從而達致供求平衡,哪來「產能過剩」之理?若說有此現象,多半是企業刻意調高價格,以謀取較大的壟斷利潤。若市場有足夠競爭性, 而某公司又售價高於別人,那麼它的商品便可能無人問津,公司因而倒閉。

 

話說回來,在全球化的大環境下,分工甚細,小量的企業往往在某些商品中佔據了世界市場的大部分份額,它們都擁有相當的市場壟斷力量,可以把價格抬高,它們當然會希望有新的市場可供它們推銷產品。不過,就算沒有「產能過剩」,公司一樣希望有更大更多的市場。有了新市場,對其產品的需求增加,它們一樣可加價增產。因此,「產能過剩」只是一個偽命題,無論是壟斷或競爭,擴充市場總會對中國有利,「一帶一路」正是要達此目標。

 

四、反制圍堵策略

 

美國早已決定重返亞洲,年前設計的TPP(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擺明車馬是要把中國排諸在外,作為其圍堵中國的一個步驟。TPP其實是世界上多個自由貿易協議中的其中一項,成員各自同意在會員國之間自由貿易。

 

本來中國已加入了世貿組織,已可與各國相對自由地貿易,但此組織有一條款,便是某國可以不用提供證據便可控訴別國有傾銷,從而在世貿有正式裁決前可單方面實施對別國的制裁。很多國家都有運用此途徑,大大損害了貿易的自由度,這便促使了她們另結盟約,恢復自由貿易,TPP 正是此一產品,但其獨特之處,是刻意阻止太平洋西岸的最大經濟體中國加入,美國爭霸的意圖昭然若揭。中國要推動「一帶一路」,正是一反制策略,不但要在陸路上靠高鐵把中國、中亞、中東甚至歐洲連成一氣,並連傳統的海路也不退讓,用經貿活動與資金投放拉攏鄭和航線的周邊國家。

 

五、減低受封鎖機會

 

中國依賴輸入石油日深,海路上的馬六甲海峽隨時可被美國控制,嚴重威脅中國的能源生命線及經貿運輸。在陸路上搞「一帶」有助多找一個安全的運輸孔道,不致這麼容易被封鎖。在海路上繼續與沿途各國加強經貿來往,也可降低被封鎖的機會。

 

六、拉近與各國關係

 

按購買力平價的其中一種方法計算,去年中國GDP已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此種單項冠軍當然不等同全能冠軍,中國很多方面的實力仍遠落後於美國,但GDP 水漲船高,中國的影響力無可避免地會增強。中國對比美國的一個重要優勢是資金充裕,不似美國般欠債纍纍。

 

上文說過,中國的資本尚未因報酬遞減律而致投資回報率低行,內地本身仍有很多有效益的投資機會,但這不排除資金可輸出至有更高投資回報的地方。「一帶一路」不宜只看成只是集中搞商品貿易,資金流動及相應的金融服務必會緊跟國際貿易。「一帶一路」的周邊國家不少都欠資金,中國可用之策是給她們貸款發展基建,這些國家基建改善後,與中國及同區域的經濟貿易活動能更有效進行,與中國關係更密切。透過這些影響力,中國可能逐漸有資格重寫國際經貿規則。中國強調「一帶一路」不涉及參與者的國家安全,是明智的做法。也許中國正是在利用建設硬件及輸出資金,拉近各國與己的關係,從而增強自己的軟實力。

 

「一帶一路」的目標雖是多方面的,但成功的機會如何?回答這問題目前可能仍言之尚早,中國仍有一大堆難題要面對。首先是美國會如何還招。對於發展大西北,美國很難從中作梗,但美國在中亞、中東及東南亞都有重要影響力,美國不會甘於被動。

 

第二是海上絲綢之路所經國家,其發展階段與稟賦優勢與中國相差不遠。換言之,她們與中國的經貿關係互補性不是很強,但競爭性卻很突出。除非中國對這些國家大幅度地開放市場,否則將來衝突恐怕也無法避免。

 

第三,把絲綢之路各國融合起來,不能忽視軟實力。中國的軟實力薄弱,但近年大量投資搞面向世界的新聞媒體,不能說沒有一點成績。近日英國有人搞了個世界上最受仰慕人物的選舉,成龍竟力壓群雄,排名第四。我察看其支持者的來源,很多都來自亞洲、非洲甚至俄羅斯。有人或許以為電影演員不代表軟實力,而且成龍是香港還是內地的軟實力也存在爭議,但我們不要忘記,半個世紀以前,美國人在世界各地招搖過市,被稱為醜陋的美國人,其化解之道之一正是靠荷里活電影的文化輸出。成龍能排上第四,對中國軟實力的前景大有啟示。

 

我一般相信市場力量多於相信政府規劃,但對港人來說,「一帶一路」這一國策已是會影響香港市場發展的一種現實,逆之無謂,順之則可尋商機。香港應如何利用自己的優勢在「一帶一路」尋求最大的利益?上文提過,中國與「一帶一路」的周邊國家發展階段頗為接近,因此互補性不強,但上海與香港是例外。香港是國際級的金融中心與經貿物流中心,其服務水平遠勝「一帶一路」的其他地方。香港在內地人民及中央政府眼中,地位早已因港人忙於內耗、不思進取而下跌,話語權也逐漸減弱,若港人要重建自己的地位,必須證明自己對中國有價值。既然「一帶一路」是重要國策,而這國策又涉及國際經貿金融的軟件與硬件,這些要素恰好也是香港的強項,若不緊握這從天而降的機會,便只能說是大笨蛋了。

 
(信报  2015-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