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3/2015

禮貌是民主的潤滑劑 (雷鼎鳴)


近年香港某些人,尤其是年輕人中較激進的一群,變得十分無禮,這已是港人耳熟能詳的事實。在網上隱名的環境下互相粗言謾罵,早已是常態,但公開如此做,並被媒體記之傳播之,則或可溯源至十多二十年前「維園阿伯」的年代,後來的「維園阿哥」則更把「無禮」與狙擊用作為策略性的工具,與阿伯的較為率性又再升了一級。


這一兩年來,禮貌在公眾的議事平台中更是消失無蹤,君不見去年黃之鋒遇上政務司司長時,拿着米高峰,自言自語後立刻把米高峰塞到林鄭嘴前,這種顯然是冒犯性的無禮之舉,過去怎會在電視中出現?


傳統禮教文化受破壞


當禮貌變成社會中難得一見的奢侈品時,這象徵着甚麼?對港人的福祉有甚麼影響?


首先這代表着教育的受到破壞。我從來都相信最優質的教育是專業訓練與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的結合。後者或譯作博雅教育,這譯法不錯,但不能完全反映自由教育的原意。


不過自由教育必也以博及雅為其中的部分目標,粗言謾罵甚至用上刻毒字眼要滅人滿門,這又何來有一絲一毫的雅?嶺大素以「博雅」為其教育目標,認同別人在其校園以粗口演出的學生領袖,豈能不被視作破壞「博雅」校風之徒?


禮貌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古人早已知曉,儒家教育有所謂「禮樂射御書數」的「六藝」,其中以禮為先。現代人多半對古人把禮又分為「吉凶賓軍嘉」「五禮」感到不耐煩,但對禮貌這一基本要求總也會有起碼的認同。就算是自古希臘以降西方社會教育所重視的「七藝」,當中也包含修辭一項,我們斷不可能相信粗口也可被視作修辭吧?


輕佻無禮者 必招失敗


為甚麼禮貌重要?春秋時年紀尚幼的王孫滿見到秦國軍隊過周王都北門時的舉止,便下了一個千古知名的準確判斷:「秦師輕而無禮,必敗。輕則寡謀,無禮則脫,入險而脫,又不能謀,能無敗乎?」「輕」在此解作輕佻,「脫」指粗心大意,毫無紀律。


上文出自《左傳》,另《國語》中對同一事更有引伸,加上「驕則無禮」一句,說明無禮源於無實力或見識作基礎的驕傲。無腦無禮的人幾乎注定失敗,甚麼事也幹不成,證之於去年佔中運動的一敗塗地,古人誠不欺我!


有些人不懂禮貌,這本來只是反映他們自己沒有在教育過程中得益,將來成就受到局限,我們縱然感到可惜,也是愛莫能助。不過,今天香港的政治環境,其肌里已遭到這些的無禮的破壞,他們已是累人累己了,對此我們便不得不對此種行為鳴鼓而攻之。


輸打贏要 民主制度何以維持


這些人的刻意無禮,對社會有何損害?民主制度有與它相適應的價值觀,其中之二便是尊重與包容,無禮則與它們格格不入。美國總統選舉過後,敗方必會恭賀勝方,你可以說他們虛偽,但這舉動卻是必須的,因它有助維護美國的民主體制。假如敗方不服輸,甚至輸打贏要,失了選票後便辱罵對方,那麼社會必易撕裂。在撕裂的社會中,民主制度根本難以運作良好。


民主制度的核心,本是以少數服從多數的投票機制,低成本地解決社會中的爭議,避免沒完沒了的內耗,但若各方都互相惡言相向,不但尊重他人及尊重機制都會蕩然無存,更危險的是人民間的互信也會消失無蹤。試想某人若毫無禮貌,無根無據便對你辱罵,你怎可能不會對他的動機多所猜測?猜測多了各種陰謀論便會出現,撕裂也愈成形。


禮貌是民主制度的潤滑劑。也許自己丟棄並力圖使其他人都丟棄這潤滑劑的人,根本便不希望有優質而不是劣質的民主出現

 

(Sky Post  2015-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