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2019

香港的排內思潮 (雷鼎鳴)


香港近年出現一種排斥中國內地政府和人民的「排內思潮」,成為香港經濟進步的障礙

 

香港近年出現了一種「排內思潮」,對一部分港人頗有影響。所謂「排內」,是指排斥從中國內地到港的訪客或新移民,而不單是指排斥內地政府

 

這種現象在十多年前或許已經逐步成形,帶有嘲諷意味或甚至是具侮辱性的名詞陸續出現,「強國人」、「鳩嗚團」、「蝗蟲」、「鬼域」、「支爆」等變成網上及某些人的「潮語」,你若指出這些詞語脫離現實或太過份,你只會是浪費時間,有些人對事實或道理已失去興趣

 

此種思潮也削弱了公共政策的有效討論。當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及主流傳媒都指出香港樓價世界最貴,而且港人人均居住面積遠小於新加坡、內地及世界上所有的發達經濟體時,有些人硬是要說香港土地很足夠,只要不容許內地每天一百五十人來港便可(其實近年每天平均只是一百二十餘人)。只要對香港的人口與土地數據作定量分析,便可知人口數量並非樓價居高不下的原因,缺乏土地供應才是。港人因生育率幾乎全世界最低,所以雖有新移民,人口的年增長率只得百分之零點四,是世界極低的水平,但因人口老化,每個住戶的平均人數下降,住戶數量卻以每年百分之一的速度增長,到二零四三年見頂。不過,土地供應量在二零零三年後卻一直低迷。聲稱香港不缺土地的人,其背後的潛台詞只是不希望有內地人來港

 

春節前流感盛行,醫院急症室迫爆,只要分析醫管局的數據,也不難知道香港的醫療人員不足,公家醫院的醫生更嚴重短缺,但也有些人認為這都是太多新移民佔據了香港的公共醫療資源。香港本來便是個移民城市,現在年輕人的父母或祖父母輩很多是移民。況且新移民的年齡中位數只有二十九,遠比年齡中位數為四十四的港人來得年輕,新移民又怎會是醫療系統的主要佔用者?埋怨新移民的,只是在找代罪羔羊。

 

「排內」的想入非

 

近有退休前議員自稱聽人說過新移民中內藏大量負有特殊任務的共產黨員,人數超過二十萬。不少評論人早已指出,這是不經大腦的胡亂猜測,共產黨員在內地被當作是精英分子,新移民中有大量屬經濟低下層的婦孺在港為學業與生活艱苦奮鬥著,把這些人視為有特殊任務的間諜,只可能是「內」的想入非非。這也反映出「排內」情緒太強烈,會使人失去判斷力

 

香港的「排內」顯然是民粹主義的一個重要特徵,當今世界不少發達地區民粹流行,其他地方的「排外」與香港的「排內」本質上一致。當世界經濟走向全球化,而內地創新科技又開始領導經濟發展時,「排內」思潮頓時會成為香港經濟進步的障礙,不少青年人會喪失擁抱香港新機遇的能力,最大的受害者正是這些「排內」的人

 

為什麼會出現「排內」?當一種新科技出現後,世界能以更低的成本做到更多的事,社會既有的平衡必被打亂,很多制度與規則都要調整才能達到新的平衡,否則社會容易出亂子和充滿怨氣。

 

中國參與了全球化的生產活動,意味著不少產品都可用較低的成本造出來,這與新科技的出現所起的效果近似。一些港人過去自以為有優勢的產品,內地的工人現在也可造到,而且價錢更便宜,港人若不懂調整,或重新找尋自己的優勢,便要承受巨大的市場壓力。港人中不少未有掌握到新的技能,他們的收入便停滯甚至下降,會感到在事業上前無去路後有追兵。在他們眼中,不少的壓力來自外面的競爭,所以他們心理上容易「排內」

 

 

面對無情的市場壓力

 

對知識或技能沒有優勢的人而言,他們面對的市場壓力是無情的。在世界所有的創新科技中心與國際金融中心,人傑自會地靈,人才薈萃,收入增加,很易把樓價推高,那些沒有跟上社會新形勢的人根本住不起房子。在其他國家,不掌握當地技能需求的人可遷徙至樓價較低的地方工作,但香港不容易,尤其是那些不打算與大灣區經濟融合的人。

「排內」是一種消極的思潮,對香港及當事人都不利,但很難化解。也許很多「排內」的人在政治立場上反對中國政府,但重點不在此,而在他們也排斥普通的人民,所以這不一定涉及政治立場或意識形態,而是與情緒發洩有關

 

 

幾種解藥都需時長久

 

如上文所說,在新時代中缺乏自身競爭力的人容易出現「排內」情緒,所以「排內」的解藥也在於社會能否提升大部分港人的競爭力,這倒不是三年五載可解決的事。學校改革課程,使更多的年輕人能掌握到新科技及懂得與內地及一帶一路的人民溝通,這可幫助他們就業,減低「排內」思潮一代一代傳下去的機會,香港的教育界有必要檢視現時的課程是否符合社會的需要

 

增加土地供應從而遏抑樓價也是重要的舒緩「排內」方法,但沒有一二十年的工夫,這形成不了效果。推動與大灣區經濟融合,鼓勵更多的人認識內地的發展機遇,或許也有幫助,但需時也是長久。假如世界的大環境沒有大變化,「排內」的思潮很可能還會維持一段頗長的時間,它可以被抑制,但不會消失。

 

(Yazhou Zhoukan 2019-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