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9/2022

中美劍拔弩張與全球化退潮後的中國經濟發展 (雷鼎鳴)


      中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至2021年,扣掉物價因素後,實質GDP共上升了43倍,如此的高速發展,是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奇跡。不過,今天國際環境並不和諧,中美關係劍拔弩張,俄羅斯與烏克蘭更是打將起來,跨越各國建立起來的生產供應鏈似斷未斷,中國在此百年不遇的新局面下如何能把好舵,繼續快速前行?

      不讀史便難以識興衰,要懂得未來怎樣走,先要知道過去中國與其對手做對了什麽?做錯了什麽?中國又凴什麽跑贏其他國家?

      眾所周知,中國的高速增長是1978年的改革開放所啓動,在此之前,中國的經濟發展雖也有成績,但浪費與低效率的現象也是到處可見。改革與開放不可分割,有了開放,等于把中國的企業放到競爭最激烈的全球市場中,優勝劣敗,政府不補貼,企業要生存便只能各顯神通,改善管理,集中生產自己有比較優勢的產品,放棄沒有比較優勢的部分。這也意味著中國必須深度參與國際貿易。此種模式與過去的自力更生模式有重大差異,加入經濟全球化的大潮意味著國家或企業要的生產要分工,合理的分工能大幅提高生產效率,推動經濟增長,分工也導至國家與國家之間變成互相依靠。

      互相依靠本來可把世界構建為一人類命運共同體,有利于世界和平,若一個國家受到攻擊,經濟受損,她從貿易夥伴進口的商品便會減少,她的生產能力也會下降,貿易夥伴買她的商品難度也增加。摧毀別人形同打擊自己,怎會打仗?不過,若有些國家只知道別人要依賴她,卻忘記自己一樣要依賴對方,把貿易當作武器化,試圖用貿易戰或制裁手段威脅對方讓步,促進和平的力量反會變成衝突的來源。

      美國正是犯了此等政策與思想錯誤的國家。中國積極參與國際貿易,並成爲世界最大的貿易國與此同時,全球化經濟不斷深化,分工更細,生產模式已演變成爲跨國的供應鏈,即一個產品的多項生產程序會在不同國家完成。按照此種模式,一旦國與國之間經濟脫鈎,生產受到的破壞恐怕比舊式的產品分工更嚴重。全球化退潮,必然的後果是全球的生產力進步受壓,經濟衰退不易避免。

      為何美國會犯此錯誤?最重要的因素應該還是修昔底德陷阱維護既有霸權的思想在起作用。自蘇聯解體後,美國一直沉醉于擁有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的地位,並長期低估中國國力增長之速度。2014年,以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的GDP超越了美國。驀然間,美國發現,在多項國力指標上,中國若不是已超過美國便是差距已大幅縮小,就算用市場匯率計算GDP,中國在2030年或更早便會超過美國,到了2049年建國100周年或更早,中國GDP會兩倍于美國。用美國引以為傲的基礎科學成就作標準,美國一樣感到巨大的壓力。國際權威期刊《自然》每年都出版一份“自然指數”報告,把世界各國科學家在最全球最頂尖的刊物所發表的科學論文數量統計出來,2015年中國的數量還只是美國的37.0%,但在2021年中至2022年中之間,中國的數量已升至美國的96.7%美國的確有理由對中國忌憚。

      美國的總體軍事力量比起中國仍然有很大優勢,但若要遏制中國的發展,美國要依靠的很可能還是經濟,科技,外交等手段。美國不久的將來便必須面對中國收回台灣的問題。美國的總體軍力雖然佔優,但在中國海岸附近打打仗,美國經過十多次沙盆推演後,已知無法取勝,所以較為合理的策略是盡量刺激中國,使其打第一槍,再把中國抹黑為挑釁者,經濟上科技上及外交上制裁中國及鼓動西方國家一起制裁,便出師有名,北約國家制裁俄羅斯的手法可作參考。

      中國以“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作回應。美國在世界搞分裂,各國不和,便要找美國支持自己,她便可以大玩平衡術,把其他國家玩弄于股掌之上。中國推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認為經濟全球化有利發展,所以必然贊同合作共贏。但美國從中作梗,中國不可能把所有的國家都團結在一起,所以策略上更有效的方法是締建一個又一個經濟合作平台,把覆蓋面擴大。

      我們若算一算,中國所主導的多個合作平台,現時已具規模,開始發揮作用。一帶一路,RCEP,金磚五國,上海合作組織等,本來還有個中歐投資協議,被美國破壞,估計要拖一拖才會實現。就以最近多國元首參與的上合組織為例,我們可容易看到其重要性。上合組織有9個成員國(包括已啓動加入程序的伊朗),内含中國,俄羅斯,印度,伊朗,巴基斯坦,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烏茲別克,這些國家有資源大國,產油大國家,工業大國,軍事大國,戰略位置重要。其土地面積共等於整個亞洲加歐洲大陸的65%,人口則是世界總人口的43%另有3個觀察員國,9個對話夥伴國,都各有其重要性,假以時日可能也想加入。

      中國本身已是一個土地遼闊與人口衆多的大國,工業體系完備,自給自足的能力遠較其他國家為強,今年又刻意建立“内循環”的環境,不怕美國發動的制裁。加上上面所說的幾個重要合作平台,以推動國際貿易為方向的“雙循環”也會發展不錯,以美國為首的整個西方國家,人口只是世界人口的12%,她們根本孤立不了中國,更何況歐洲只是受制于美國,這些國家並無足夠誘因與中國過不去。

      由此可知,中國早已在佈局,建立有利經濟長期發展的合作平台,即使美國在搞局,也有足夠手段應付。不過,不能說美國破壞供應鏈,打關稅戰,限制芯片出口等措施對中國沒有負面影響,雖然美國自己也會蒙受其害。中國能否保持高速發展,還要做得更好,這需要幾方面的發展策略配合。

      我曾對中國經濟的動力作過些定量分析,今年中國GDP增長的動力70%來自資本的積累,30%來自生產力的進步。資本積累靠投資,中國的縂儲蓄率大約是GDP43%,這麽大比重的儲蓄不是放著不動,不聞不問,而是用來投資的。中國的高投資率是經濟增長的主要保證,投資率不宜低于GDP 40%,否則不能最大化人民未來幾十年的總消費。保持生產力的進步速度並不簡單,尤其是國際環境暗涌不斷。農村人口繼續城鎮化,大力投資在教育上,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美國科技仍有優勢,中國別無它途,只能加大科技的投資比例,與美國一較長短。在全球化環境中,這本來不是必需的,但美國千方百計要遏制中國的發展,在科技上中國不加強自力更生的能力會吃虧。


 (讀書 2022年 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