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1/2023

美國債務上限的把戲 (雷鼎鳴)

 61日據稱是今年美國的所謂「X」日期,亦即在這一天,若美國國會仍無法達成協議,提高聯邦政府的債務上限,便會出現債務違約,世界經濟會大起波動云云。美國的政客及傳媒為了這一天,表現得緊張兮兮,連拜登開完G7會議後,立時也要趕回白宮坐鎮。529日,美國總統拜登和眾議院議長麥卡錫就提高聯邦政府債務上限達成原則性協議,並提交國會參眾兩院審議,當地時間周三眾議院將投票表決。 



我認為「X」日期及債務上限,都只是茶杯裏的風波,其帶來的緊張氣氛是被刻意營造的,放眼在這個問題上,反會使人忽略了美國經濟存在的一些極為嚴重的困擾。

 

X」日期是什麼?我們需要先對美國的公共開支制度有起碼的認識。美國憲法規定,只有國會才可授權美國政府,讓其借貸。換言之,國會若不授權,美國政府根本便不能發債借錢。但政府收支隨時變化,若每次借錢都要問一問國會,便十分麻煩。在1917年,美國通過了《第二自由債務法憲》(Second Liberty Bond Act),國會可訂出一個總欠債的上限,若欠債在上限之下,政府發債便不用國會批准。不過,政府若出現赤字,欠債又已達上限,國會便要把上限提高,否則政府難以運作。此等上限,自1960年起迄今,不停地被提高,總共有78次了,平均每年超過一次。



 

若政府欠債已達上限,又不能提高,會怎麽樣?政府的部分開銷,可能無法支付,某些部門或要暫時停工,更大的後果還遠不自此,因為政府開支的一個重要部分,是要償還過去的欠款或支付利息,沒錢的話便只能債務違約。一旦如此,美債的評級便要下降,美國政府若要借錢,便要付出更高的利率才能補償提升了的風險,這對證券市場并非利好之事,搞得不好,全球的金融或會出現動盪。

 

此種情況,理論上可以完全避免,只要國會各議員在「X」日期來到前答應提高上線便可。不過,兩黨的政客卻會利用這機會互相脅逼,不停地加入一些對己方有利的條款,要對方接受,否則大家拉倒,責任推到對方身上。所以在達成協議之前,雙方都會擺出一種自己不會讓步的姿態,若有讓步,一定是對方作出的。但在實踐上,誰也不敢真的背負破壞經濟的惡名。所以過去100多年,從未有債務違約出現,在墜下財務懸崖之前,大家總會突然覺悟,把上綫提高。既然如此,我們哪用為「X」日期的來臨擔心?



 

真正要擔心的,是為什麼美國政府要不停地提高債務上限,而不是它會否提高。其實早在今年119日,美國政府欠債已達31.4萬億美元的上綫,只是財政部用上一系列特殊措施拖延付款,才不致即時爆煲。31.4萬億大於等於美國GDP125%。在從前,這比重是低得多的。例如,在80年代初,美政府欠債只是GDP30%左右,而當時經濟學界已在爭論這會否過高。



 

 

政府欠債高企,每年光是償還利息已會造成巨大的財政壓力,使社會受不了。為何美國政府欠債比例如此高,甚至比福利主義盛行的一些歐洲國家還要高?有兩個因素是不斷地起著作用的。

 

第一,美國的醫療系統十分奇怪,美國醫生的醫學水平非常高,但2021年,美國的人均壽命卻只有76歲,比香港足足少了9年。它的人均醫療開支卻是全球最高的,每年共達12318美元,比法國、瑞典、英國等高出近倍。雖然醫療開支并非全部由政府支付,但政府的份額依然頗高。



 

第二,美國最擅長發動戰爭,軍費開支全球第一,比第二至第十名的總和還要多,如她不這麼好戰,其開支才有望減少。

 

近來美國的開支似乎又有了一個新的缺口,便是勉强要一些美國早已失去優勢的工業回流到美國本土,吸引它們的手段是倚靠各種補貼,台積電便是一例。在過去數十年,全球經濟一體化本來促使了各國按照自己的比較優勢去生產,例如美國發展了金融業、高端芯片的設計等行業,中國則在製造業放出異彩。全球的生產力上升,各國都蒙受好處,同時亦互相依賴。這本來是好事,但美國政府把什麼事都看成是零和游戲,中國的成功被當作是美國的損失,所以要把製造業也搶回美國本土。殊不知,沒有一個國家可以樣樣都做,樣樣都做好,花費資源去搞自己沒有效率的製造業,只會造成新的財政黑洞,開支增加了,但卻仍競爭不過中國。



 

只要美國的霸主心態仍在,不理人民死活,事事都要維護霸權,她的欠債率還是會不斷上升的。

 

 

(中環一筆 2023-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