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2012

回眸2012年經濟大事 (雷鼎鳴)


2012年即將過去,多年後,當我們回想2012年曾發生過甚麼事的時候,我們還會記得起甚麼?這裏只談經濟事件,沒有篇幅談其他。


香港樓市乾升 內地改革停滯

香港經濟表現不過不失,但絕無驚喜,若說使人印象深刻的,當以樓市不斷乾升為最。年初至今,中原地產領先指數足足升了20.6%,遠遠拋離去年的8%,甚至超過前年19.3%的升幅。新政府扭盡六壬,連出兩「辣招」打擊需求但於事無補,它並無方法使到公眾相信土地供應將有足夠增幅,樓價繼續上升,但交投疏落。樓價雖與不少人的購買力脫節,但尚未出現1997年間的瘋狂購樓現象,風險雖高,短期內崩盤的機會倒是不大。


中國在外部環境惡劣的條件下,相信仍能保得住7.7%至7.8%的經濟增長。不過,過去四、五年間,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頗使人有停步不前的感覺。內地人民最熱門的經濟話題也是樓市,但我認為最重要的事件應是習近平的「南巡」。20年前鄧小平「南巡」,替中國的經濟改革打下了一支強心針,其後中國能保持連年高速增長,與此有莫大關係。近年中國經濟改革不但停滯,甚至有「國進民退」此等倒退現象,重新確立市場自由競爭鼓勵民企的方向,極有必要。習近平若真的能舉起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旗幟,其威望必能提高。


歐美日陷長期困局

美國財赤困局未解,QE3推出後,失業率稍有回落,但距離目標仍然甚遠。財赤所造成的「財政懸崖」,使到市場擔憂,但我相信其墮崖的機會不大。倘若真的墮崖,只反映靠政治角力去配置資源是一極無效率的方法,美國的人民也會反彈。不過,天下沒有免費午餐,就算不墮崖,美國的財赤一樣不會自動消失,依然會拖着美國經濟後腿,經濟會出現長時間的滑坡,困擾全球。


歐洲經濟乏善可陳,現時的財政困局是半個世紀以來「少做事多歎世界」的低儲蓄高福利所造成的,絕不可能在三兩年間消失。但危機一旦被世人洞知,便不會再成危機。歐債問題可靠歐洲央行印鈔票去「化解」,此法雖絕非上策,後果堪虞,但可避免經濟即時崩盤,不過,與美國一樣,長期的滑坡不可避免。但若歐洲的財政政策受到法國左翼總統奧朗德不切實際的政策影響太深的話,滑坡也會滑得很急。


日本的財困與歐美相比,不遑多讓。但日本經過二十多年經濟政策失敗後,並不懂得痛定思痛,反而計劃大灑金錢搞無效益的基建,無錢可用則要央行印鈔票。日本的經濟困局看來再過十年也不會完結,但安倍晉三此等政客卻似乎樂於為軍國主義招魂,以圖轉移人民的注意力,這是很不幸的

 

(Sky Post    2012-12-31)

12/28/2012

小班教學 需輔以好老師 (雷鼎鳴)


前天在中區一個叫「五陵會」的會所與一批中學舊同學午餐聚會,席中,會所有位職員突然遞來一份文件,說是我2006年遺下的。細看之下,原來是我當年寫的一份有關「小班教學」近萬字的研究報告。這個會所能夠替一個不是會員的顧客保存一份普通文件長達六年之久,其誠可嘉。


這份報告有點來歷。在2006年間我有天接到中學同學謝錦明的來電,說前校長狄恆神父很希望在校中推動「小班教學」,希望說服校友多捐助支持。狄恆神父是華仁精神的代名詞,一生貢獻教育,極受校友尊重。錦明兄是我兒時玩伴,為人聰明絕頂生意頭腦精明,我到他家中玩用紙板自製的遊戲「大富翁」,時被殺得一敗塗地。在2003年錦明兄以業餘身份在會展搞了次籌款演唱會,找來各校友粉墨登場上台表演,竟贏得個滿堂紅,七千座位全部爆滿。其後演唱會及其他活動連搞幾次,包括上周末有譚詠麟助陣的「譚校長與譚校長」演唱會,替母校籌得近億元捐款,錦明兄是可以記載在校史中的人物,他知我阮囊羞澀,只命我寫篇「小班教學」效益的研究報告,以動員校友,我焉敢不從?


大量研究 基本結論有助學習

這個簡單的問題其實頗有爭議。「小班教學」看似對提高教學質量大有裨益,但相反的意見亦頗多。例如,我們知道好老師難求,若有好老師,理應人盡其用,把他放在大班學生面前,使更多的人得益,但「小班教學」卻只能使到較少的學生得蒙此等老師的春風化雨,豈不可惜?不過,「小班教學」是好是壞,並非由理論決定,而是要看實際證據。我一查教育經濟學的文獻,卻發覺不得了,二十年間竟有400多項相關研究,我惟有用一星期時間遍閱一批在最權威經濟學報所刊登過的此題材的研究報告,才敢作出「小班教學」的確有助學習的結論。


影響教學質量的因素很多,我們要把「小班教學」的定量效果分隔出來,要有大量的數據及正確的計量經濟方法才可行。美國等地的教育機構曾為此進行過好些大型的研究,涉及的學生人數等閒以數十萬人計算,數據樣本夠大,質量不錯。不過,其中有些研究方法頗有問題,例如,校方被要求把學生分成兩類,有些讀小班,有些讀大班,後來也能證明讀小班的比大班的要好,但我們可質疑,校方會否為了玉成小班教學的目標,而故意把最好的老師指派到小班中去,催谷其成績上升?雖有這類質疑,但文獻中的基本結論仍是小班確有好處。不過,研究卻也發現,小班教學的效益必需要輔以對教師的培訓及恰當管理才能真正發揮出來。


宜趁入學人數減推行

香港現時適齡入讀小學一年級的六歲兒童勉強只得五萬人,十八歲的少年卻超過八萬人,由此可知香港兒童人數減速之快。香港政府投入在教育的資源按國際標準,一向偏低,何不利用入學人數減少而在中小學更大幅度地推動小班教學,造福學子

 

(Sky Post   2012-12-28)

12/24/2012

台上一分鐘 台下十年功 (雷鼎鳴)


「華仁一家基金會」前兩天在會展搞了次「譚校長與譚校長」的籌款演唱會,七千觀眾逼爆會場,氣氛熾熱。這次演唱會一方面是為香港與九龍華仁籌款,另一方面是向行將退休的港華校長譚兆炳致敬。上半場由多位城中名人及多才多藝的校友上台表演,下半場則由譚校長譚詠麟演唱近20首經典名曲。據悉譚校長以友情價助陣,演出極度賣力,三個半小時演唱會結束前,台上數百參與表演者與湧到台下的幾千觀眾一同載歌載舞,熱鬧非凡。


稍勝一籌 回報豐厚得多

參加演唱的校友雖然水準極高,個個本領非凡,但與譚校長此等專業歌手相比,當然可聽得出差別。與譚校長排練過兩天的「華仁歌王」張漢傑校友指出,譚校長的成功絕非偶然,他排練時絕對一絲不苟。譚校長自己也提到,「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


此說絕對是至理名言。我們在台下見到台上表演者表現卓越,充滿明星風采,往往會忘記了他們曾經長時間付出過的辛勤努力。有時我們甚至會抱怨,為甚麼別人在台上幾分鐘的演出可以賺到如此高的名利,但自己收入與他們有如此大的差距?只要想想別人的曾經付出,再問問自己有沒有努力過,便可釋然。


提供誘因 不計成本追求卓越

社會對不少卓越人物所給予的回報,往往與經濟學中的「錦標理論」若合符節。奧運獎牌得主可能只比別人跑快0.01秒,跳高半厘米,但卻可得到幾乎全部的榮譽與獎金。在軍事上,敵人戰機的性能比你的稍高一點,可能便可使你感到處處受制,無法還手。在學術上,高手的理論只要比我們的更簡單,而又能有效解釋到更多的現象,我們的理論立時便會無人問津,變作廢物。世界便常出現這現象,在激烈的競爭中,比別人稍勝一籌的,往往能拿到比別人豐厚得多的回報。


有人會認為此種回報機制不公平,但它卻的確有其優點。它能夠提供誘因,使人不計成本追求卓越,為了一點點的進步,付出大量的時間與汗水也會在所不惜。人類在歷史中種種的進步也是從此而來。


我們見到別人成功,不用眼紅。世界中錦標很多,只要在自己的領域中努力,一樣可奪取錦標、此事說難不難,只要是有心人,便可做到。我認為關鍵是張漢傑校友所提到的一絲不苟,亦即做事「認真」便可。「認真」看似簡單,但日久有功,必有奇效。但很可惜,部分香港年輕人對此尚未明白,處事馬虎,不求甚解,推理粗疏而又不自知,很容易被內地來港的尖子學生比下去。此點很使人嘆息,但我們只要記着處事認真,終也會見到成果

 

(Sky Post   2012-12-24)

12/23/2012

日本經濟前景繼續不妙 (雷鼎鳴)


前天我在本欄提到日本候任首相安倍晉三在日本政府債台高築的形勢下,竟打算大灑金錢用四萬億美元搞些無實效的基建,又向其央行施壓要它多印鈔票支持其開支。這是典型的病急亂投藥,對世界沒有好處。


日本的病有多急?若按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事實書》(World Factbook)的估計,去年日本政府的總欠債已達其GDP205.5%,大約等於11.9萬億美元。據日本官方數據,今天的欠債可能已達12.5萬億美元。國際貨幣基金的估計更悲觀,認為今年的日本國債已到GDP236.6%。這些都是天文數字,一般人等不易感受其嚴重性,但只要知道身陷困境的希臘國債去年也是「只」佔GDP165.3%,便可知日本的經濟的確病得很急。


政府理財欠審慎 翻身難

在經濟如此險惡的情勢下,為甚麼日圓仍能企硬?部分原因自然是因為歐羅美元都同是弱勢,大家的跌勢互相輝映,誰也勝不了誰。另一原因是日本政府的債主,大部分是本國人,其外債只佔GDP45%左右。


較低的外債比率的確有助日圓匯率的穩定性,但日本政府欠下本國人民的巨債便不用還嗎?這些欠債都是日本人過去辛勤儲蓄所得,大部分用以養老,他們把儲蓄借給政府後,自然會逐步套現支持自己的消費。


日本人民過去的儲蓄率在世界中一向位處高位,這與近20年來其政府的大花筒作風形成鮮明對照。假若日本人沒有高儲蓄率,日本的財困壓力得不到紓緩,今天的局面將會更一發不可收拾。反觀歐洲的一些國家,人民既不喜積穀防饑,政府也揮霍無度,雙劍合璧,天下無敵,甚麼經濟政策也防止不了其失業高企,經濟下滑。其實日本政府過去也曾審慎理財,20多年前,欠債不算很高,但它在經濟停滯時,只懂擴充政府開支,後果是既不能挽救經濟,欠債卻愈來愈多,「卿本佳人,奈何作賊」,走上邪路後,今天要翻身已是很難

 

人口老化 僅靠出口支撑

靠政府開支去刺激經濟,成效不彰,日本足可成為課本中的反面教材。但日本經濟前景繼續不妙,尚有其他因素。日本人的年齡中位數是45.4歲,人口如此老化,不會再帶來甚麼「人口紅利」。日本靠出口工業產品支撑其經濟,但歐美兩地經濟都不景,日本又與中國交惡,出口如何能提供足夠增長動力?日本是極度缺乏能源的地方,但這樣一個發達的經濟體卻必須消費大量能源。日本的人均耗電量在2011年是中國的1.93倍,人均耗油量是中國的4.99倍,天然氣更是8.2倍,但能源價格高企,日本的經濟又如何可以復甦?


在此種種負面因素困擾下,日本社會容易出現躁動,侵佔釣魚島是這種情緒的反映,中國處理中日外交時,對日本將來長時期經濟滑坡所帶來的影響,必須計算在內

 

(Sky Post   2012-12-21)

12/19/2012

日本選舉後的經濟隱憂 (雷鼎鳴)


日本人做事一向一絲不苟,以我在學術界所見,其一流學者的研究也十分嚴謹,我很是尊重。但其經濟衰足22年後,日本的政府與社會卻似都亂了套,錯誤層出不窮。


過去六年,日本換了六次首相,今次安倍晉三登上相位後,已是這六年多的第七任了。他上一次2006年當選後,做了365天便要下台,這次能撑多久難以預料,但若他的任期夠長,則拖累世界大矣!


首先是他的經濟政策。以他在上任的往績及今次競選時所宣示的政策來看,安倍甚有可能把日本推下更深不可見底的債務深淵。他的經濟政策不外乎是要政府增加開支及大搞貨幣量化寬鬆。


負債下印鈔 大搞「無用」基建

在開支方面,他宣稱要在未來十年用上2.4萬億美元(等於一年GDP40%)的天文數字搞基建。據IMF估計,日本政府今年的欠債將達GDP237%,是世界欠債比例最高的主要經濟體。在如此惡劣的負債環境下,它的錢從何而來?誰肯借錢給它?答案是要本應是獨立的日本央行印鈔票買下政府要發放的建造債券。


這些措施會有效嗎?日本基建本就十分發達,但過去二十多年,卻為了刺激經濟,建造了不少無用的基建,直通往荒無人煙地區的橋樑及乘客零落的機場,都是這時代的產物。搞基建不是不可以,但原則是物有所值。在地上打個洞再把它填平也算是基建項目,但其浪費性路人皆見,以此根本刺激不了經濟。日本在二十多年前,政府債務只佔GDP的六、七成左右,但今天卻是GDP的兩倍多,期間的政府開支及基建又那會缺少?但我們見到日本經濟有復甦嗎?


用量化寬鬆大印鈔票會引致日圓貶值。當然,美國與歐洲都用同一辦法,大家爭先恐後把自己的貨幣貶值,誰國最後貶得最多也是無法預料,但這等於迫使人民幣及一些其他貨幣升值,投資者宜加注意。


未能復甦 恐借軍事轉移視綫

在欠債纍纍的處境下再做大花筒花錢做一些無實效的事,情況有如賭徒輸得清光後還要不信邪繼續借錢再博一鋪,能否翻本?答案不問可知。本來它就算失敗也是其國內之事,我們不用置喙,但以日本右翼勢力暴起的態勢看來,我們卻不能不慮及另一可能性。


經濟失敗後,人心不穩,最簡單的化解招數之一便是大搞軍事擴充並到處撩是鬥非,轉移人民視綫。二次大戰時日本用了這招,為世界帶來巨大災難,近年又侵略釣魚島,方法同出一轍。它的經濟搞得愈糟糕便愈有誘因出此下策,而現在安倍晉三的經濟政策走火入魔,我們能不警惕乎

 

(Sky Post   2012-12-19)

12/17/2012

改革開放 扭轉「國進民退」 (雷鼎鳴)


上周五我在本欄提過,我們不宜把李克強一句說話「改革開放是中國最大的紅利」當作是空洞的口號,我有甚麼根據?


保持生產效率高增長

上月底我獲芝加哥大學商學院邀請參加《財經》在北京舉行的論壇,我曾為此估算過中國過去三十多年驚人的經濟增長靠甚麼動力來維持。我把這三十多年分成三個時段,第一段是19781990,第二段是19902000,第三段是20002011


在第一時段,16.2%的經濟增長來自勞動人口的增加,50.1%來自資本的不斷積累,33.8%來自生產效率的進步。從此可知,儲蓄及隨之而來的資本積累實在扮演着最大的角色,但效率的進步也極為重要。在第二時段,勞動力的重要性跌至3.7%,資本積累上升至59.9%,效率進步的比重也增至36.4%。在第三時段,勞動力的增長早已放緩,其貢獻下降至微不足道的1.8%,但中國的投資率猛增,去年每100元的GDP當中,有49元便用來再投資,在這時段中,68.3%的GDP增長實有賴於資本的積累;不過,效率進步的貢獻比重卻下降至29.8%。


上述估算,我相信與中國的國情大致相符。中國的「人口紅利」快要消失殆盡,大約到了2015年,勞動人口的比例便要減少,從而拖慢而不是加快GDP的增長。至於資本積累這一動力,雖然比重愈來愈大,現在並無快將消失的危機,但這是要靠人民節衣縮食來達至,而且它終會受「報酬遞減定律」所困,將來的作用愈來愈低。例如,過去興建第一條公路時它的貢獻會很大,但有了一百條、一千條後,再新增一條用處便少得多。生產效率比重的下降其實最值得我們注意,中國若不能保持效率的高增長,將來GDP必會被蠶食。


民企舉步維艱 GDP貢獻減

生產效率如何才能維持高速增長?這一方面是要靠中國人民在生產過程中不斷累積的經驗及教育與科技水準的提升,但制度的改革一直都極其重要。例如,在屬於上述第一時段的19781984年期間,農村獲容許「包乾到戶」,即農民在完成生產指標後,額外產量可歸農民所擁有,農產品價格又獲容許提升至接近市場價格,中國的農產量在這些激勵制度實施後應聲而起,猛增61%。個體企業的興起,日漸取代低效率的國企,亦為第一及第二時段的增長提供強大動力。


我們要注意,在第二時間朱鎔基主政期間,中國為加入世貿做了大量改革,效率進步對GDP的貢獻比重也增大至36.4%。但近十年來,尤其是最近五年,出現了「國進民退」的現象,低效率的國企得到更大的扶持,但民營企業卻舉步維艱。生產效率進步對GDP增長比重下降至29.8%,並非偶然。若要扭轉這局面,習近平南巡所宣示的鄧小平改革開放路綫,實屬必要

 

(Sky Post   2012-12-17)

 

12/14/2012

中國人口紅利快將消失 (雷鼎鳴)


李克強一句說話「改革開放是中國最大的紅利」,不宜當作一句空洞口號,它很可能成為未來一段長時間中國經濟政策的指導思想,影響深遠,習近平「南巡」,似是要為繼續改革開放吹響進軍號角。


為甚麼會有這樣一個思想?中國人有強烈的憂患意識,歐美被財赤巨債所困,其人民卻仍可興高采烈大手大腳消費,但中國人民在8%經濟增長的環境下,卻把GDP52%儲蓄起來。內地經濟界近年討論得最多的議題之一正是中國會否跌入「中等收入陷阱」,再不能自拔,停止增長。這裏涉及一個問題,是中國還可靠甚麼力量推動持續增長?


工作人口減 另找紅利

不少人提到過去三十多年中國的增長是靠其大量的廉價勞工,但再過三年左右,中國的「人口紅利」便會消失,進入「人口赤字」期,此種擔憂,正是促使中國的經濟決策人另找「紅利」的背景,「改革開放」會帶來「紅利」,也是由此而來。
今天先談「人口紅利」,下周再談「改革開放紅利」。


所謂「人口紅利」是指適齡工作的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不斷上升,此現象通常是在人口尚未出現老化之時發生。以香港為例,戰後嬰兒潮誕生的人曾使香港的壯年工作人口大量增加,推動了香港的經濟,但2012年開始,這批人民開始大量退休,香港的壯年工作人口比例將會持續下降,進入了「人口赤字」期。內地情況相若,但仍有三年左右的「人口紅利」期。


「人口紅利」曾替中國帶來甚麼好處?2011年,中國的總人口是1978年的1.4倍,但就業人口卻是1.9倍,多了這麼多勞動力,總產量自然會上升。在這段期間,勞動力的平均實質產量增加了11.8倍,但人均實質GDP卻增加了16倍。從此我們可推算出,若非就業人口比總人口增加更快,中國的人均收入會比今天下降26%。


勞動力對GDP貢獻被誇大

但「人口紅利」的慢慢消失,卻非始自今天。19781990年間,中國GDP增產中,有16.2%靠勞動力的增加所推動。19902000年,勞動力增長對GDP增長的貢獻已跌至3.7%,20002011年,更下降至1.8%。中國的增長幾乎全部要倚靠高儲蓄再投資及生產效率的改善,勞動力的充裕雖也有影響,但絕非最關鍵,「人口紅利」的作用可能是被誇大了。


從另一角度看,將來中國的「人口紅利」變成為「人口赤字」後,亦即工作人口比例慢慢減少,對經濟的殺傷力也許不是那麼大,但前提是中國有沒有從改革開放中得到連綿不絕的紅利,繼續把經濟推上去

 

(Sky Post     2012-12-14)

 

12/12/2012

明年經濟展望 中國看高一綫 (雷鼎鳴)


明年經濟有隱患,亦有機遇。這似是老生常談的說法,但事實卻是如此。


美國會否跌下財政懸崖?美國的政治角力後果難料,我以前提過,不少人對此感到悲觀,但我仍較為相信,危機一旦已被預期,便不再成為危機,但若要不把它當作一回事也是不可能。有懸崖在前,美國人就算不跳下去,總也得用繩子慢慢的爬下去。美國欠下巨債,不能不還,要還便要節衣縮食努力生產賺錢還債。有此大前提,美國經濟明年的格局是慢慢下滑,不是急跌。


美國要擺脫此困局,最大的希望應寄於其科技創新。美國在這方面的制度,仍是世界最先進,時會為世界帶來驚喜。頁岩油氣新開採技術的發現便是一例。不過,創新力量雖是美國國力之所在,但財赤是多年積累的困難,壓力太大,並非一時的科技創新便可化解。


歐美困局 短時間難解決

歐洲形勢比不上美國。歐債危機既然早被世人共知,所以也不易再釀成彌天大禍。歐洲中央銀行的職能本來是要控制通脹,不會隨便印鈔票,但形勢比人強,為了頂着歐豬五國破產的危機,央行也只得多發貨幣提供信貸。但這只能爭取到一點解決問題的時間,並不能解決問題本身。歐債危機不是歐盟困局的根源。它的真正問題是自50年代開始進入福利化社會,經過幾代人生活與工作習慣的改變,在不少人眼中已慢慢形成向政府(亦即納稅人)索取福利天賦權利的概念。至於生產工作時間,則愈短愈好。生產低、消費大,如何能夠持續下去。歐盟把不同的國家縛在一起,用共通貨幣,這本來有好處,但各國卻財政獨立,只要一國不理財政紀律,出現危機,便易火燒連環船。此種問題,不是三、五年間可解決。歐洲經濟很可能會出現長時間停滯。


「改革是中國最大的紅利」

中國明年要面對不利的國際環境,貿易盈餘雖仍有非常可觀的增長,但出口增幅已放慢。中國的人口紅利再過幾年便會消失,現在的內需增長相當大程度靠城市化與基建支撑着。中國經濟增長還有甚麼動力?我多次說過,中國的制度及政策錯誤與弱點都容易找到,但這卻正是其發展尚有潛力的條件。過去30多年,中國每糾正一個錯誤,經濟便走上一個新台階,既然仍有這麼多錯誤要改,未來的發展仍不可限量。這裏問題的關鍵是它有無自己糾正能力。視乎李克強副總理最近所說「改革是中國最大的紅利」(他的老師厲以寧教授也有接近的看法),新領導層似乎甚重視改革。倘若如此,明年及以後一段頗長時間,中國經濟應看高一綫

 

(Sky Post     2012-12-12)

 

網上課程 教育界互掘墳墓 (雷鼎鳴)


近年國際上出現了一種新的教學模式,英名喚作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中文大可稱為「大規模開放在綫課程」,有人認為會根本性改變未來的授課方法,影響可大可小。上月我校高層舉行每年一次的集思會,其中不少時間也用在討論MOOCs之上,不少同事似乎都躍躍欲試,要積極參與此等計劃。


這是甚麼玩意兒?現在互聯網無遠弗屆,一部電腦在手,在有WiFi的地方,自可與整個世界聯絡上,我們上課是否還要早上八時許便睡眼惺忪的跑到課室中去?有一些世界頂級學府已囑其教授把所授之課拍成錄像放在網上,自由開放,讓全世界的人都可免費學習。學生有疑難,在網上提交問題也非難事。有些受歡迎的課,據說登記的學生數以萬計,人數太多,教授應付不了,學生可自行投票決定哪些問題最值得教授回應等等。


科網股爆破 無疾而終

此等在綫上課,說新也不是全新,在90年代早已有牟利學府推動過,但在科網股爆破時,不少這樣的課程便無疾而終。現在的新,似乎在於兩方面,一是網上技術比90年代時先進得多,學生之間或與教授的溝通更加方便。二是不少名牌大學都各自組合,參與了此種課程。我校所參加的,有個怪名稱,叫Coursera,此公司為史丹福兩位教授所創,二人一位是曾奪得天才獎MacArthur Award的電腦女教授哥拉(Daphne Koller),及她的同事、曾住過香港的Andrew Ng。已參加此合作計劃的有普林斯頓、加州理工、哥倫比亞、史丹福等35所大學。


難評估學生進度 極少數可獲利潤

在綫課程有明顯的優點,最重要的自然是成本低但可以容納極大量的學生。有人也認為在綫課程的平均質量會較高,因為大學會找來一些星級教授去擦亮招牌,表現不佳的,學生會避之則吉,自動淘汰。


弱點也是明顯的。不少學生學習是為了文憑,但若要文憑便必須對學生的學習進度進行評估。在家中自由學習,校方怎知學生有無請槍或抄襲作弊?就算有學位頒發,世人也容易對此等在綫學位抱懷疑態度,認為其並非貨真價實。另一弱點便是它尚未找出經得起考驗的商業模式。當課程仍如現在般免費提供(Coursera等公司目的是牟利,但仍未有利潤),註冊登記的人自然極多,但一旦收費又如何?2000年科網股泡沫出現時,不少人都認為可以不計較利潤,只看點擊率,但泡沫爆破後,大家才如夢初醒,知道經濟規律不能違背。


我對這些課程不是反對者,但卻是懷疑者。大家都認為不參與便會被淘汰,但若參與後誰會勝出?我看最後可能只有極少數可勝出。既然有哈佛課程可參加,為甚麼還要花時間上野雞學校的課?勝出者可能獲利極豐,但失敗者卻一無所有。此等局面有如奧運比賽,取得金牌的可獲獎金無數,跑步慢了0.1秒的,卻湮沒人間,而且湮沒的機會率遠遠大於成功的機會。此種形勢可能使教育這行業失去吸引力,少人願意入行。但這樣一來,長遠而言,教育的質量又可能倒退。其情況可能近似互聯網打垮了印刷刊物,連《新聞周刊》也要停印,後果可見一斑。所以我認為這類計劃,是教育界中人互掘對手的墳墓,最後能生存的不會很多

(Sky Post    2012-12-10)

12/07/2012

如何降低強積金收費? (雷鼎鳴)


從今年開始,嬰兒潮期間亦即19461965年出生的港人,將會陸續地進入退休期。港人之長壽,在世界上數一數二,但近十多年來,香港的生育率之低,也是數一數二,所以造就了香港特殊的人口結構,將來退休人口多,工作人口少。若我們倚靠跨代式的退休保障制度,即退休長者要靠下一代扶養,整個制度會難以為繼,所以退休保障必須主要靠自己一代為自己儲蓄。強積金正是這樣的一種制度,但它收費高一直為人詬病。


上周強積金管理層發表了一份如何促使收費下調的研究報告,其中最有趣的是報告提供了基金開支各個部分的比例。在2008年初,開支的中位數佔投資資產的2.1%,2012年跌至1.74%,而這1.74%又可分解為行政成本0.75%,投資管理費0.59%,受託人利潤及成員回贈(是否指回贈給僱主?)等共佔0.4%。


上述數據是否合理?我們要作些比較才可判斷。我曾在美國教書,所以在當地有參加過強制性的公積金,我所參加的基金,服務電子化,質量遠勝香港,每天都可即時買賣,不另收費,回報也不錯,而且穩定。收費多少?若是債券為主的基金,每年的總收費通常低於0.3%,若是涉及交投較多的股票基金,也只是0.5%至0.6%左右。香港自認是國際上最先進的金融中心之一,效率理應很高,但為何行政成本或投資管理費都比別人的總成本高出這麼多?


先進金融中心 交易人手處理

有人為強積金開脫,認為它規模較小,所以效率不彰。但外國也有不少小城市,人民一樣可以得享基金的低收費,原因是投資的金額都會匯集到大的基金中,有充分的規模效益。香港的各種強積金都是為各公司度身訂造,所以規模細小嗎?這只是基金的宣傳招數而已,大家投入的資金當然也是被集中起來,與外國的基金一樣匯聚到大型的基金中去。所以規模效應並不能解釋為甚麼光是投資管理費便高達總資產的0.59%。


行政成本高達0.75%又如何解釋?據說各基金每年要處理三千多萬個交易,而其中二千多萬個是要用人手處理,填表調配等等。不說不知,一說便要追問為何這個號稱中國最先進的金融中心還如此落後?


乏競爭 效率低靠高收費生存

從經濟學角度看,原因十分簡單,便是基金市場缺乏競爭性。基金數量雖多,但基金的選擇權過去在僱主手上,他們根本不用考慮基金收費是否高昂。在此條件下,一些效率極低的基金一樣可以靠高收費而生存下去,不會因虧本而被逐出市場。
至於一些效率本來較高的基金,也無壓力不斷改進效率,反正管理層就算尸位素餐,不思進取,也可靠提高收費而得過且過。若有真正的強積金自由行而不是現在的半自由行,或是有一中央式的低收費基金可供選擇,市場競爭必會把效率低的基金淘汰,人手操作此等恐龍期的運作模式會成為歷史陳迹,基金也不敢把利潤弄到總資產0.4%的水位自肥。據我所知,美國一些債券基金的總收費也只是0.1%而已

 

(Sky Post   2012-12-7)

12/05/2012

教育「世襲」與社會流動 (雷鼎鳴)

中國人緊張自己子女的教育,不少父母人生的終極目標便是要把子女送進著名大學入讀。此點似已成中國文化基因,無論父母身處於內地、港澳台,甚至是海外,俱有同一行為。
近日報章多有報道一則社會花邊新聞,說不少本地名校都採用「世襲」制,致使與名校無甚淵源的學子望門興嘆,不獲取錄入讀。

此種「世襲」制我知之甚詳。讀中學時已知校方留有一小部分學位,優待舊生(或仍在就讀學生)的弟弟或兒子入讀(我校是男校,與妹妹或女兒無緣)。到同輩同學的子女踏進升讀中學年齡時,常常聽聞他們紛紛回到母校向神父表示希望子女獲得錄取,成功率似乎不錯。


名校篩選學生 爭校友支持


在美國的名牌大學,「世襲」另有一稱號,便是所謂的legacy。在一些東岸的頂尖名校,普通學生的取錄率,往往不到10%,但有legacy身份的,時會達到40%。校方怎知某申請人是否legacy?在申請表上有空位,問清楚你有無父母兄姊曾在此就讀。

為甚麼名校要搞「世襲」?其理由很多,此處只說兩點。第一,似乃維持校友對校方長期忠誠與支持的重要手段,沒有校友的支持,校方籌款不易,沒有資金便幫不到更多的貧寒子弟獲取獎學金入讀。第二,名校收到的入學報名表,常常都是數以萬計。美國的大學不太重視公開考試的分數,夠膽申請者大多都是精英,中學校內成績與課外活動盡皆一流,但千人一臉,人人如此,校方選人時的確有困難。若見到legacy,則會相信他獲得錄取後,最後真正會來就讀的機會較高,此種入學率對大學排名有好處,所以校方較願意取錄此等學生。


內地大學生來源 較美國多元化


「世襲」制是否公平?我們雖可理解其用意,但對不得其門而入的學子而言,當然很難認同其為公平。從總體社會流動性來說,過分的倚靠「世襲」制,也會窒礙沒有「家世」的學子通過教育而往上游的機會。科大同事李中清院長曾有研究,發現美國的名牌大學中,75%的學生來自最高25%收入的家庭,反映其社會流動性的不足,反觀香港,能進科大、港大與中大的,只有25%的父母曾就讀大專院校,有25%以上只有小學或以下教育程度,這似乎較美國更能顯示社會流動性,但也有可能是香港的富貴人家早已把子女送到外國。據中清兄的數據顯示,內地名牌大學的學生來源遠比美國的多元化,沒有家族背景的貧寒子弟一樣能夠靠高考成績入學。

中國是發明利用考試制度促進社會流動性的國家,當歐洲仍被貴族統治的年代,中國已有科舉制。先師柯睿格(Edward Kracke)是著名的宋史專家,他根據尚存的1148年(朱熹高中進士的那一年)及1256年(文天祥高中那一年)的進士名單,發現前者有56%的進士三代都是平民,後者甚至有58%。今年去世的先師何炳棣教授搜集了明清15,000名進士的資料,也論斷出來自三代平民之家的進士也佔了總數的31%,普通書香門第的40%,有「蔭」可享的官家只有6%。而18世紀時英國的貴族大地主,其兒子卻幾乎必可當上議會議員。兩國的流動性,高下立判。
(Sky Post  2012-12-5)

12/03/2012

如何推動中美經濟關係? (雷鼎鳴)


奧巴馬連任,中國高層也換了代,兩國新一屆政府都同意中美關係是世上最重要的關係,也希望經貿關係能得到改善,但這要靠甚麼政策來推動?


70年代基辛格訪華見到毛澤東後,毛曾表示中國基本上無求於美國,美國也無求於中國,但也並非絕對如是,否則大家為甚麼還要發展關係?在卡特的年代,鄧小平訪美,曾與卡特密談,據朋友黃賢兄傳來的一份近年才解封的美國機密文件透露,美國當時甚至有意幫助中國提高軍事科技水平,其目的顯然是希望中國能制衡蘇聯。到今天,在全球化已大大發展的年代,中美關係已變得極度複雜,連帶經濟關係也使人千頭萬緒,不易破局。


我是社會科學家,不是社會工程師,感興趣的是格物致知,希望能解釋社會變化與人的行為,並不求能夠改變世界,所以對政策的制定,一向敬而遠之。中國人重視實用,與西方文化中偏重事理的取向很不相同,但就算是在西方的學術界與政府,也一樣需要探索實際可行的政策。


美國望人幣升值 中國減持美債

從美國的利益角度而言,它最希望人民幣能不斷升值。美國用量化寬鬆政策本意是通過印鈔票壓低利率,激勵投資。另一後果是美元通脹,美元匯率也會被壓低。通脹不利美國出口,美元貶值倒是對出口有利。但匯價是相對的,人民幣老是不願升值,美國的如意算盤便不易打響。


從中國的角度看來,美國要迫使人民幣升值是想討了便宜又賣乖。中國持有三萬多億美元外匯儲備,其中一萬多億便是美國國債,倘若人民幣升值,這些外匯儲備用人民幣計算,豈不都貶了值?近年中國減持了不少美債,顯然對美國懷有戒心。
在此種態勢下,中國希望美國做到的是政府能審慎理財,減少赤字,那麼中國對美債才有安全感。美國則希望中國能加快刺激內部消費,美國才有可能扭轉貿易逆差。但這些政策目標涉及的因素多,並不易做到。


尋找「協同效應」

文首提到的問題,本來是前聯儲局理事(Governor)克羅茲納(Randy Kroszner)提出的。我們在上周三北京的《財經》年會的論壇舉行以前,曾用電郵交流過在台上將會提出甚麼問題,克羅慈納寫下了幾個他最關心的,這是其中一條。不料大家在台上面對二千多聽眾及電視鏡頭時,主持人芝大商學院的院長卻突然把問題改變了一下,劈頭便問我中美兩國之間有甚麼經濟上的「協同效應」?我知道在這類場合可以問非所答,所以大讚奧巴馬三年前提出的要送10萬以上美國人到中國留學的政策,而中國仍在美留學的,去年已高達近20萬人。找出相互有利的「協同效應」的人,不應是坐在辦公室的兩國政府中人,而是曾長期在兩國居住工作,熟悉雙方虛實的人,互派留學生是好辦法。坐在台上的奧巴馬顧問古爾斯比(Austan Goolsbee)連連點頭稱是
 

(Sky Post   201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