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周前教育局通知香港華仁書院直資辦學的申請不成功,在媒體及華仁的校友圈中頗引起一些討論。我是港華校友,在那裏度過了幾年極有意義的學習生活,深明有數百年經驗累積的耶穌會教育理念不同凡響,但恐怕香港教育界中人未必人人懂得欣賞。
舊同學中,以我所接觸的,幾乎人人都支持母校轉直資,究其原因,我猜測主要是華仁校友人才輩出,但現時畢業生的考試成績與我們那年代相差甚遠,不少人都認為這是華仁收生時缺乏自主所致,而直資則有助取回自主權。
有助取回收生自主權
其實大約十年前華仁也有考慮過轉直資,當時曾當過港九華仁校長,也是華仁校友精神象徵的狄恒神父卻反對這樣做,他的理由是崇高的,因為他本着有教無類的思想,不希望學生盡是有錢人的子女。這是理應受到尊重的理念,但崇高的願望往往在實踐中出現問題而致事與願違。
大約一年半前,狄恒神父與我們飯聚,我坐在他旁邊,他告訴我他已改變了看法,全面支持直資。不過,他在重病中,聲音太柔和,附近環境又有點嘈吵,我無法聽清楚他的理由了。這也無妨,直資的利弊,倒也不難判斷,自己做點研究也可搞清楚問題。
現時香港共有73所直資學校,其中52所是中學、12所是中小學。直資了的學校基本上可獲得與以前相同的資助金額,初中學生的單位補助是每人每年59,349元,高中則是72,626元(校齡低於十六年的學校資助額稍低一點),平均每名學生大約66,000元吧。沒有直資的學校不收學費,直資了的學校卻可以,但對收入較低的家庭,卻可減少或全部免掉學費。各校收取學費的標準不太一樣,在網上資料可見,聖保羅男女中學的學費是每年61,000元,若讀IB課程的,更高達91,500元。也有便宜一些的,例如聖保祿學校的高中是27,500元,拔萃女書院則是38,000元。但更為便宜的是愛國學校,培僑的高中是12,040元,香島是9,140元。
學費減免條件最透明的是學費高昂的聖保羅男女中學,校內資料列明,根據不同的家庭「可支配收入」(主要是入息減去租金或房屋每月供款)訂定可免多少學費,例如「可支配收入」低於331,500元的4人家庭可獲全免學費,校方對某些活動還會有津貼。收入高一點的減免額便少一點。換言之,不同學生其實在交不同的學費,收入最低的不用交,收入愈高,交得愈多。
學費收入可辦多元活動
在經濟學的術語上這稱為「歧視性價格」(Discriminating Pricing),但其實當中並無多少歧視成分,若說有,只勉強可說是家庭寬裕的學生受到歧視,要多付一些錢才可與別人得到相同的教育機會。不過,這些學生倒也沒有吃虧。舉個例子,假設一所直資學校學費5萬元,一半人零學費,一半人交足5萬,學生總人數是800人,那麼學校便可比資助學校每年多出2千萬元的資源,足以做到很多改善教育的工作,甚至因為校內教育質量改進了,家長不再熱衷於付錢讓子女參加一些對教育無助的補習班。
小兒高中時在美國一所寄宿名校安多福(Andover)就讀,今天該校的單位成本是每名學生每年10萬美元,但全費學費寄宿費是53,000美元,而且48%的學生有助學金,一樣可學費全免(學校經費並非由政府補助,而是靠捐助而來的基金)。有着這麼多的資源,不但低收入家庭的人可入讀,而且校內光是不同年級的課程也有300門,更不要說課外活動之豐富了,我從未聽過該校的學生需要找人補習。
由此可見,直資可增加學校用在每名學生上的資源,低收入家庭子女得益更大,但這有個條件,便是直資的全額學費不能太低,否則便不能「劫富濟貧」,以致資源不足。
低收入家庭學生得益多
港華只計劃收2萬元左右的學費,我認為是不足夠使到直資的好處凸顯的。以此學費,她不易列舉出足夠的進一步改善學生的各種計劃,可能教育局也是以此為由,否決了她的申請。至於報章上所說的有近半老師不贊成直資,我看也沒有甚麼值得奇怪。直資後教學質量的要求難免增加,競爭壓力大,有些老師或許會不適應,但願華仁明年再接再厲,再申請一次。
(Sky Post 201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