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進步是推動社會變化的根本動力,它不但能提高生產力,創造財富,尚會促使政經制度演變,甚至造成改朝換代,歷史上此等例證多不勝數。只要有留意近年世界大事的,都不難知道我們正處於科技急劇進步的世代中,今天如是,未來幾十年也會如是,評估不同的科技進步在未來三數十年對社會將帶來甚麼影響,並作好準備,是各國政府的責任。今次先談機器與人工智能。
有種說法,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在十一、二年內可取代了現時一半的職位,我不知此等說法有多準確,但有了機器人及人工智能後,我們熟知的不少工種的確可被替代,就算十一、二年不夠,二、三十年總夠了吧?這會帶來甚麼樣的衝擊?假如機器人代替勞動力,人工智能則取代了我們的腦力勞動,而且整個過程只是緩緩地、平衡地發生着,那麼這種科技只會使我們工作量減少,而且還可得到同等或更大的生產值,我們只用高興,不用擔心甚麼。不過,機器人與人工智能的發展,更可能是快速的,而且影響並不平衡,有一部份人突然會發現自己的技能變得無足輕重,機器人與人工智能會做得比自己更好、更便宜,自己是徹底的失業,沒有收入,而不是每周只工作幾個小時便可領取過去全職的薪酬。
社會若有一半或更多的人遇上這種困局,很難不出亂子。減輕將來的損失,防患於未然的方法是及早替社會培訓多一些懂得利用機器人及人工智能的人才,而不是使人民去學習一些快將被淘汰的技能。整個教育系統都應視此為重中之重。香港的教育對此似乎毫無所覺,不能不使人擔心。
有了機器人及人工智能後,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與實踐也會改了個樣子。本來一個國家若勞動力充沛,對勞動密集產品便比較有優勢,集中生產及出口勞動密集產品是最佳選擇。反之,資本充裕的國家則應生產及出口資本密集的產品。但當機器人取代了勞動力及人工智能取代了需要有專業知識的工作後,甚麼才是一個國家的比較優勢便變得截然不同。例如一個只有很少工人但卻有大量機器人的國家完全可生產及出口本來可歸類為勞動密集的產品。不過,這不一定意味着國與國之間不再需要找到自己的比較優勢,貿易還是對各方都有利。A國可以集中力量投資改進甲產品的科技,B國則可專注於乙科技,A與B還是可以各自分工,互相貿易,得到更高的效益。
多了人失業,又或每人的工作時數減少了怎麼辦?失業的大軍是強大的壓力團體,他們利益統一,對資源應如何配置會有很大的影響力,但在科技進步中如魚得水的人也會不忿自己辛勞工作的成果被不用工作的人分掉,而且這些人又因工時減少,有空得很,有足夠的時間資源把同聲同氣的人組織起來,社會容易出現利益對立的族群。機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行其道後,多事之秋也會隨即出現,不可不防。
有種說法,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在十一、二年內可取代了現時一半的職位,我不知此等說法有多準確,但有了機器人及人工智能後,我們熟知的不少工種的確可被替代,就算十一、二年不夠,二、三十年總夠了吧?這會帶來甚麼樣的衝擊?假如機器人代替勞動力,人工智能則取代了我們的腦力勞動,而且整個過程只是緩緩地、平衡地發生着,那麼這種科技只會使我們工作量減少,而且還可得到同等或更大的生產值,我們只用高興,不用擔心甚麼。不過,機器人與人工智能的發展,更可能是快速的,而且影響並不平衡,有一部份人突然會發現自己的技能變得無足輕重,機器人與人工智能會做得比自己更好、更便宜,自己是徹底的失業,沒有收入,而不是每周只工作幾個小時便可領取過去全職的薪酬。
社會若有一半或更多的人遇上這種困局,很難不出亂子。減輕將來的損失,防患於未然的方法是及早替社會培訓多一些懂得利用機器人及人工智能的人才,而不是使人民去學習一些快將被淘汰的技能。整個教育系統都應視此為重中之重。香港的教育對此似乎毫無所覺,不能不使人擔心。
有了機器人及人工智能後,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與實踐也會改了個樣子。本來一個國家若勞動力充沛,對勞動密集產品便比較有優勢,集中生產及出口勞動密集產品是最佳選擇。反之,資本充裕的國家則應生產及出口資本密集的產品。但當機器人取代了勞動力及人工智能取代了需要有專業知識的工作後,甚麼才是一個國家的比較優勢便變得截然不同。例如一個只有很少工人但卻有大量機器人的國家完全可生產及出口本來可歸類為勞動密集的產品。不過,這不一定意味着國與國之間不再需要找到自己的比較優勢,貿易還是對各方都有利。A國可以集中力量投資改進甲產品的科技,B國則可專注於乙科技,A與B還是可以各自分工,互相貿易,得到更高的效益。
多了人失業,又或每人的工作時數減少了怎麼辦?失業的大軍是強大的壓力團體,他們利益統一,對資源應如何配置會有很大的影響力,但在科技進步中如魚得水的人也會不忿自己辛勞工作的成果被不用工作的人分掉,而且這些人又因工時減少,有空得很,有足夠的時間資源把同聲同氣的人組織起來,社會容易出現利益對立的族群。機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行其道後,多事之秋也會隨即出現,不可不防。
(Headline
Daily 201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