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5/2019

大阪會談中方之得多於美 (雷鼎鳴)


  習近平與特朗普在大阪會面八十分鐘後,正如各界所料,沒有達成重要協議,只是說重談判,從特朗普及中方的各自表述中,《華盛頓郵報》認為中國贏到了一切她想得到的,而美國的鷹派則是最大的輸家。


  《華盛頓郵報》與特朗普並不和睦,該報的評價會否基於偏見,不可盡信?要回答這問題,還是我們自己檢視當前中美形勢更有用。


  美國得到甚麼?得不到甚麼?關稅戰及科技戰都是美國自己發起,不是中國要打。美國早已宣佈要對二千多億的中國出口加徵關稅,峰會中則說不會對其餘的三千億中國商品加關稅。這對美國來說,倒不能算作是得或失,因為主動權在它,它要加便加,要減便減。不過,這並不表示加關稅對美國沒有成本。要知道,特朗普過去一年大搞關稅戰,他所聲稱的目的,是要以此為武器,減少對華的貿赤及逼使中國在科技領域讓步,後來甚至要中國改變國策,不再津貼國企,並容許美國在中國境內設立機構監控中國在知識產權保護的一舉一動。但這些目標顯然仍是全部落空。美國雖大鑼大鼓加關稅,但對中國的貿赤卻不減反加,從2017年的
3756億美元增至2018年的4192億。特朗普雖不斷吹噓美國政府從中國手中收到很多關稅,但這些關稅其實誰來埋單?讀經濟學的都知道這是雙輸的政策,中國與美國要共同埋單。美國的消費者、進口商及工商界已紛紛叫苦連天。


  在科技戰上,美國本要把華為打得從此消失,但華為生命力的頑強卻遠遠出乎於美國鷹派意料之外,多個國家不但接納華為的5G,美國自己的公司生怕失去華為這大買家,紛紛想法迴避美國的規限,繼續賣產品給華為,但華為顯然已更加走上科技自立的道路,更少倚靠美國的科技,到頭來,中國的華為不但死不了,還更旺盛,美國則失去每年以百億美元計的生意。在其他戰線上,美國也得不到甚麼,要中國改變體制,改變法律,當然只是幻想。


  若說美國百分百一無所獲也不正確。最重要的是美國經濟形勢開始不妙,第二季經濟增長大幅放緩,若任由其發展下去,必會影響選情。中美說重
談判,可替市場減少部份悲觀情緒。中國也聰明,G20開會前兩天,突然下了定單買了54.4萬公噸的美國大豆,以330美元一公噸的近日市價計,進口是1.8億美元。以此濕濕碎的金額,既可紓緩自己對大豆的供應短缺,又可讓特朗普在農民面前有點交代,真正是本小利大的外交手段。


  中國有何得失?中國一早已作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兩國緩和,可給中國更多的時間,而時間正是站在中國一方。在科技戰線上,美國對華為的包圍網已近乎名存實亡,美國也主動想把科技產品賣給華為,對5G的打壓也心勞力拙,無能為力。特朗普一反之前姿態,宣佈繼續歡迎中國學生到美國留學,這是好事,但美國可能已不再是很多學生與學者的首選了。中國得到這些,付出的,暫是還主要是買大豆的1.8億美元而已。


  為何美國有這些退卻?首先原因是原本的關稅戰與科技戰都違反經濟規律,美國自討苦吃是必然的。美國本來用與中國玉石俱焚的方法去逼迫中國,但這招不靈,中國忍痛力強,美國卻忍不了,唯有主動求和。政治上,特朗普更是有口難言,因為貿易戰觸動到毫無忍痛力的美國選民,他們怨言叢生,美國的政客春江水暖鴨先知,近日紛紛轉
,從支持對華貿易戰改為反對,特朗普及死硬的鷹派備受壓力。內地有位前創科的研究員徐馳做了些統計,得知在五、六月間大批參議員急轉了彎,已知最新態度的68位參議員中(參議員共100人),除了23人外,其餘的現在都明確反對關稅戰,或支持美國與中國盡快達成協議。現實如此,想連任的特朗普很難不放軟身段。此種態度,很可能還會影響到香港近日的社會事件。


  《華盛頓郵報》對大阪會議的評語,並非無的放矢

 

(Headline Daily 20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