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8/2020

內循環與雙循環 (雷鼎鳴)


習近平月前曾就中國經濟發展提出過「內循環」概念,後來中國官方又補充,「內循環」以外,還要加上個國際國內的循環,「雙循環」才是較準確的策略。

「內循環」應該是指生產與消費基本上自給自足,最極端的情況是就算割斷一切對外經濟關係(Autarky),也可自力更生,經濟持續運轉下去。

當然實際上,中國毋須進入Autarky狀態,但可能是為了排除別人誤以為中國會走上閉關鎖國之路,所以再加上個「雙循環」的說法。雖則如此,我們也可看出中國的發展策略中,已重視保證即使在較惡劣的國際環境下,經濟也能少受外國的干擾。

特朗普破壞全球生產鏈

此種取態,自然是與特朗普政府不斷推動一些損人害己的貿易政策有關。過去3040年來,全球化為各國經濟帶來了巨大的利益,很多企業都以整個世界作為她們的市場,大家都選擇自己最擅長的領域去分工生產,分了工後可集中資源去生產較為單一的產品,市場大了,生產經驗累積快,技術也就進步快。這又形成了全球性的生產鏈,每間企業都只負責生產鏈的一小部分,缺少了任何一環節,生產鏈都可斷裂,世界同受其害。好處是生產效率可大幅提高,大家互相依存,可減少戰爭。世界性的市場還可帶來一個好處,大家都要搶奪市場,競爭壓力大,也就可倒逼企業進行內部改革,有利於進一步推高生產力。

對中國而言,改革開放40多年,帶來了人均收入上升了3040倍,中國不少產品行銷全球,獨步天下。對美國而言,資本家發了大財,普通人民也得享廉價而又有基本質素的消費品。若非中國的供應壓低了物價,美國拼命印鈔票的政策,會造成嚴重得多的通脹,大大降低人民的生活水平。

特朗普不懂這道理,他以破壞全球生產鏈作為武器,其後果雖然對美國不利,但此攬炒策略,當然也會損害別人。形勢如此,各國不能不考慮如何才能避免被美國拖累。局部的去全球化、走回頭路,是必須的選項。

對中國而言,某些較倚賴美國的產品,例如高端的芯片,不是中國沒有能力生產,看看與國防有關但又完全國產的高端芯片便知道,而是美國能較便宜地大量生產,中國自己製造,不符合經濟原則,但如果情況改變,中國加大投資,假以時日,便可自己量產,美國便會失去中國這個最大的市場。一失去後,芯片企業收入大減,耗資極大的研發工作便會被削,長遠反而有可能把芯片龍頭地位讓給中國,這也是美國芯片業巨企的擔憂之處,所以她們要努力游說美國政府不要弄出這麼多出口限制。

中國人忍耐力勝美國人

去全球化肯定會損害經濟,引起多大的衰退要視乎回頭路走得多遠。這回頭路如何走,又要看今秋美國的選舉特朗普是否輸掉。現在各國還要應付疫情,對去全球化的路程應走多遠,多多少少都持觀望態度。中國應如何回應?

「內循環」或在關鍵領域上可在短時間內自力更生,應該是首先追求的目標。一個例子是防疫用品,在疫情初期,中國自己也不夠,但其工業系統卻可短時間內調整,擴大產量。

第二個目標應是繼續開放,佔據市場,把自己放在一個充滿競爭性的環境中,才有動力自強不息。

第三個目標應是增加自己的儲備,這包括能源儲備、糧食儲備、外滙儲備、人才儲備。這方面中國是優而為之的,中國人遇過無數苦難日子,懂得居安思危,很願意儲蓄,也肯不惜工本投資在下一代的教育上,忍耐力抗逆力也久經考驗,看看封城期間武漢人的堅忍能力,及美國人連口罩也不肯戴,疫情下仍到處玩樂,我們輕易可知中國人在忍耐力上完勝美國人。沒有足夠的忍耐力,便很難在去全球化所帶來的經濟衰退中成為贏家。

 

(作者注:作者因事,本欄九月份暫停一個月.

 

(晴報 202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