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周「中國經濟學會」在上海舉行年會,籌辦人找我在「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討論環節中發言。在我的研究生涯中,有幾篇論文都與「陷阱」有關,所以對這題目感到興趣,於是欣然應允。
「中等收入陷阱」似乎是近年才較多人討論的一個概念,以前經濟學中,對「低收入陷阱」或「貧窮陷阱」較為重視。什麼是「中等收入陷阱」?我相信是泛指一些經濟實體的人均GDP 上升至每年4000 至10000 美元後,便停滯不前。這些經濟實體已經擺脫了「路有凍死骨」、人民在飢餓邊緣掙扎的貧窮,但又遠遠未進入發達國家的行列,不論收入、教育、科技或文化等等,發展水平都十分有限。
具爭議的「陷阱」
在實際世界中,有些什麼國家算是跌入了「中等收入陷阱」而不能自拔?最常被引用的例子是拉丁美洲的一些國家,但就算是這些國家, 收入也不至於毫無增長, 從1980 至2008 年,她們的平均經濟增長率每年也有2.7%。
一些成績較好的國家,例如「金磚四國」中的巴西,亦已成世界排行第八大的經濟體,以購買力平價計算,GDP 超過法國,增長速度亦遠勝。由此可見,拉丁美洲國家是否跌入陷阱,頗有爭議之處。
另一些例子是亞洲的某些新興國家,例如馬來西亞。她在1991 至2000 年經濟平均每年增長7%,如此高速的增長使其國人充滿自信,把下一個十年的增長目標訂為7.5%,但可惜事與願違,2001 至2010 年最後只錄得每年4.6%的增長。馬來西亞人也許對此有點失望,但以此成績,我們也很難把她視作陷於停滯當中。
在經濟發展理論中,我不認為「中等收入陷阱」這概念有堅實的基礎。有些國家的確因發展策略有誤,總是進不了發達國家之列,例如一些靠輸出石油或其他天然資源的國家,其人民也許相對富足,但其科技及教育水平只算世界的中下,完全談不上發達。
又有一些國家,依靠廉價勞工製造出口商品來推動經濟,從而進入中等收入水平,但她們的專業技術卻未有相應提升,在高科技上鬥不過先進國家,在廉價勞工上也敗給新加入的更低發展程度的競爭者,上下都進退不得。但這些國家陷於困境,只是因為其政府不懂得在教育與科技上投資,並非跌入了一個無法爬出來的陷阱。
但有些陷阱的確是很難爬出來的。據已故經濟史學家麥迪遜(Angus Maddison )的研究,中國自漢朝至上世紀五十年代初,人均實質產值總共只是增加了20%左右。二千年才有這丁點的增長,中國絕對算是跌入了貧窮陷阱中。究其原因,是歷史上中國的糧產一增加,人民認為有足夠的食物可養活更多的人,便立刻生兒育女,極盡繁衍之能事,人均收入也就停滯不前。
危機意識遇上兇險環境
「貧窮陷阱」是一個事出有據的概念,但「中等收入陷阱」的基楚卻是較為薄弱,但後者卻似乎是中國領導人十分關注的問題。中國為什麼十分害怕自己會跌入陷阱中經濟止步不前?
首先是中國社會中雖有不少未富先驕的人,但更具主導思想的似乎是危機意識。我參加過無數內地的經濟論壇,以我印象所得,沒有哪一個論壇的參與者是只懂樂觀的。現在強調居安思危,是管理預期的不錯步驟。
第二,中國現在要面對的國際環境是兇險的,歐債美債危機不用多說,中國的出口顯然會減少,所持有的外匯資產大有貶值危機。至於內部經濟,2008 年的4 萬億元救市方案推出後,銀行太易放款,現在中國可能要面對頗為麻煩的呆壞賬風險。
從1978 年到今年,中國的實質人均GDP上升了15 倍,今年的增長應也可達9%左右。在如此強勁的增長記錄下,若說中國經濟會頂不住上述的困難,從而掉入陷阱中,這是否可信?要回答這問題,我們應先檢視中國過去成功的原因有沒有消失或減弱。
1978 年中國推動開放改革後,產品因要在國際市場中競爭,所以企業的運作不能不大力調整,從此中國大量利用勞動力充裕的優勢,生產勞動密集產品,而且從大規模的生產中,日漸積累經驗掌握到更高技術水平,今天這優勢仍然存在,尚可繼續推動經濟增長,但若員工的質素未能繼續提高,則此動力會減弱。
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二個動力是極高的儲蓄率及投資率。2009 年中國的投資總量佔GDP 的47.7%,為世界最高。投資雖可加快資金積累,有利將來的經濟,但「報酬遞減律」會起到作用。當中國建第一條公路或第一個機場時,對經濟的作用會很大,但到已經建了一百條公路或一百個機場時,再加建新的公路與機場,作用便會減弱,中國既然在資金積累或投資上已做了這麼多,除非想得出更多有效用的投資項目,否則資本的作用會愈來愈小。
第三個動力是城市化的過程。三十年前中國八成人口在農村,兩成在城市,去年城市人口已上升至總人口的49.7%。城市化的過程使到更多的農業人口可轉為更有生產效率的工業或服務業人口,但當農村人口大減後,城市化的速度會放緩,經濟增長也會受到負面影響。
第四個動力是中國的科技有後發的優勢,即她可向先進國家學習,不用從起點出發,可直接掌握較先進科技。不過,中國與歐美的科技水平差距日漸縮減,這方面的優勢也會轉弱,除非中國自己建立到一支優秀的科技研發隊伍。
第五是中國人口日漸老化, 從大約2015 年開始,中國便要從「人口紅利」的階段進入「人口赤字」的階段,即適齡就業的人口比例將會日漸減少,從而拖慢經濟增長。
以上所點出的幾個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似都有日漸減弱的可能,如此說來,中國是否難以跨越「中間收入陷阱」,經濟增長會停下來?
尋基建外的新增長動力
這又未必。關鍵是中國能否找到新的經濟增長動力。
中國的出口未來一段時間會遇到很多風浪,把注意力轉向內銷是必要的。對中國有利的是,中國人民數量眾多,市場龐大,出口轉內銷仍可保持大規模生產。但若要增強中國的內部購買力,最簡單的方法之一莫如使到農村的土地能自由轉讓。
這樣做可增加農村土地的價值,從而使農地的擁有者更感富足,有利他們放膽消費。
中國近年大興土木,北京2008 年建了個巨型機場後不久,現在又說要再建一個全新的,另有其他54 個城市也計劃要建新機場。中國的高鐵(火車時速200 公里以上)鐵路長度在去年底共有8358 公里,現在的計劃是2020 年要有5 萬公里。
這些建設雖也許對經濟有貢獻,但上述的「報酬遞減律」不可能不起制約作用。基建的一個新方向是多建房子,即所謂「保障房」。今年中國已多建了1000 萬個單位,在十二*五計劃中總共要建3600 萬個單位。因中國在城市化過程中房屋是一尖銳問題,所以增加房屋的供應量對經濟應有實際的正面貢獻,但這麼驚人的建屋量(按人口比例計,等於香港每年多建35000 個單位),中國的財政可否承受得起?
教育與科研為當務之急
假設保障房的建設費每單位是20 萬元人民幣,那麼每年建720 萬個單位的成本便是1.44 萬億元,約等於明年中國GDP 的3%。以中國的總投資量佔GDP 近半的往績看來,用3%的GDP 建房子財政上可行,但供應是否增加太快影響樓市則是另一問題。
有了興建保障房這一足夠大的新項目,可暫時抵消「報酬遞減律」的影響。
不過,靠基建支持增長並非長久之計,它或可替中國的持續增長多爭取幾年時間,但中國總要找出更根本的持續經濟增長的動力。
教育與科研仍是當務之急。中國的教育投資佔GDP 的比例極低,在世界排名中連100 名也入不了。沒有足夠的人才,中國的產業升級不易進行,將來會受到其他能提供廉價勞工的國家的競爭威脅。中國的科研水平也會因人才的不足而拉不上去。
在歐美國家,起碼有十萬八萬名高級的中國科技人才在工作或學習,他們不少仍不願回國,但對移居香港的興趣會大得多。中國及香港政府若能合作,在港設立合適他們的產業基地,那麼對中國及香港的經濟發展都會大有好處。
中國的經濟發展雖有困難,不能保證高增長能否持續,但我不相信她跨越不了「中等收入陷阱」。不過,基建只是暫時的增長動力,不把更多的資源投入科研及培訓及吸納人才,增長慢下來的機會便很大。
HKEJ 2011-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