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013

務實追求理想 (雷鼎鳴)


與中原地產的施永青在一電視節目上對話,施先生感嘆不少年輕人只懂得講原則與理想,但對事情的可行性不屑一顧。


上月與有職場治療師之稱友報專欄作家張慧敏女士午餐,一見如故。張女士說話坦率,所寫文章直接到位,對年輕人的表現,往往抱有恨鐵不成鋼的態度。她是十多位科大學生的義務職場導師,多年來孜孜不倦提點他們如何拋棄一些對世界不切實際的幻想,努力改善自身的修養與實力,所說之話,雖有可能不中聽,但多屬金石良言。


拋棄幻想 改善修養與實力

在網上有篇流傳了多時,聲稱是微軟創辦人蓋茨在一中學畢業禮的演辭,內中包括11點對年輕人的告誡,頗為有趣。這篇所謂演辭,顯然是偽造的,據說真正來源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史克斯(Charles Sykes)一本題為《把我們的孩子弱智化》(Dumbing Down Our Kids)的著作。11點太長,而且以美國社會為背景,我這裏只把其中幾點「香港化」後寫下來。


這個世界不會理會你的自尊,世界會認為你要先取得成就,才有資格自我感覺良好。
你中學畢業後,不會立時每月便可賺到四萬大元。你要買房子嗎?不要發夢了,多努力工作十多年後才再計劃吧?


不要以為你的老師太苛刻,等到你見識到上司的手段後再說吧。


你的學校可能有教無類,不願區分成功者與失敗者,甚至人人考試都可合格,但實際世界殘酷得很,完全不是這回事。


你以為做些沉悶的工作會使你不能過有尊嚴的生活,不可不知,你的祖父母會因得到同樣的職位而喜出望外。


以上所說,其實都是指出個人的理想或原則與實際世界有很大的差別。經濟學家會怎樣看理想與實際這矛盾?




在實際制約中達到最大理想

經濟學課本中的定義便是研究「如何在各種實際制約中達到最大理想」的學問。我不喜歡沒有理想的年輕人,他們太沉悶了。但脫離了實際的理想,破壞力可能比沒有理想更甚,也容易把自己導入理想幻滅悲觀絕望的境地。近看雨果的《孤星淚》,不得不為那位有偏執狂的警長感嘆。此君信奉法律原則,但卻對世事判斷完全錯誤,最後自己抱有一生堅強的信念被事實推翻,他的精神世界便完全崩塌了。


經濟學雖有「鬱悶科學」(dismal science)之稱,但它的貢獻是不斷「喝醒」世人,追求最大理想雖是我們自然的訴求,但世界複雜,沒有免費午餐,得到甲,便要付出乙的代價,若不懂這道理,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後,世界會與自己的理想相距更遠。深明世界的複雜,務實地設訂並追求理想才是可行之道

 

(Sky Post    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