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口加速進入老化期,已是幾乎必然會發生的事。香港的總和生育率幾乎世界最低,預期壽命則幾乎全球最高,意味將來適齡工作人口愈來愈少,但須要照顧不能工作的退休人口卻愈來愈多。 此種格局,對政府的理財會造成很大的挑戰,只要看看日本、意大利、西班牙等比香港更早進入人口老化期的國家,從其債務的不斷擴大,便可知香港政府將來要面對多大的財政壓力。
去年中,香港政府成立一個名曰「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主要目的便是替香港政府的未來財政狀況作一「全身檢查」,由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常秘謝曼怡女士當主席,我是十名成員中的其中一人,參與了大部分的會議,知道周一(3日)工作小組發表的《報告》的來龍去脈,並對其結論中內含的警示深以為然。
相信對很多人來說,包括我自己在內,開始時都可能覺得這個「全身檢查」有點多此一舉。一個身強體壯的人哪有太大興趣作全身檢查?《財政預算案》剛公布香港目前有7459
億元的財政儲備,再加上交託金管局管理、去年底已累積至6372
億元的基金權益, 政府理論上可動用的資產高達13832億元,等於去年GDP 的65%,況且自2004 年度開始,政府年年都有新的盈餘,它是否更應設法把這些錢用掉?不過,表面上的健康並不一定代表沒有隱患, 「工作小組」花了五六十個小時的會議時間及背後更長得多的工作時間, 分析政府各部門交來的數據後,卻是不由得不發出適當的預警。
本文見報之日,這份二百多頁的《報告》已經公布,讀者可自行詳細閱讀,我在此只須稍為點出其重點。我們都不是預言家,不可能未卜先知說出2041
年以前香港的財政狀況一定會如何如何,但條件性的預測卻是可能;換言之,我們可以講得出「如果政府這樣做,後果便會如何」。
《報告》假設四種不同的情況以作未來開支的推算,為了節省篇幅,這裏只談兩個最有參考意義的假設情況,然後再分析得到其結論的原因:
【假設情況一】
第一種情況是假設政府從現在到2041
年,凍結了教育、福利及醫療等的服務,亦即將來的服務水平按今天一樣,原地踏步。那麼,政府的開支仍會因人口老化及通脹因素而上升,但增幅會較低。顯而易見,在此情況下,香港財政較不會出現問題,但人口老化的壓力仍在,2029╱30 年度結構性赤字一樣會出現,收入頂不住開支,但到時因已有更多的時間積累財政儲備,可以持續地撐住仍在上升的開支, 到了2041╱42 年度才耗盡財政儲備,並欠債2710 億元,等於當時GDP的3.8%。
上述結果並不糟糕,欠債率3.8%在世界標準上是很低的,反映過去香港審慎理財所積累的財富,對應付人口老化可以起到關鍵性的幫助。但問題是,政府提供的服務質量或水平可否在政治壓力下仍可以維持數十年不變?答案讀者可自行判斷。
【假設情況二】
第二種情況是假設教育、福利及醫療等的服務水平能不斷改善,平均每年改善的幅度與1997╱98年度至今的速度一致;按廖柏偉教授的說法,是天氣報告中常聽到的「按現時途徑移動」,這自然需要政府投入更多的資源。工作小組估算出的結果當然比第一種情況嚴重得多,結構性赤字2021╱22 年度便會出現,2028╱29 年後用盡財政儲備,開始進入借債期,到了2041╱42 年,政府欠下的債務將高達10.965 萬億元,等於到時GDP的154.3%,與今天希臘的情況相似!不過,這仍比不上日本接近GDP兩倍半的欠債率。
這是不是最「悲觀」的結果呢?
我們很難這樣說。誰敢說社會中人都很滿意過去十餘年政府服務提升的速度,而不會要求增加更快?天下沒有免費午餐,這只會使香港欠下更大的巨債。更嚴重的後果不是沒有,但「工作小組」不願予人過於悲觀的印象,所以不提;況且這推算結果已可足夠警醒我們,香港過去十多年開支的增長速度並不可能持續下去,不早作控制,將來必會陷入尾大不掉的財政困境,無法自拔。
以上的兩種推算,當然尚有其他假設,最重要的是名義GDP
從2014至2041 年平均每年有4.4%的增長(實質GDP 增長率是2.8%),開始時增長會快一些,後來會放慢一點。
至於政府的收入,跟得上名義GDP的速度,每年有4.5%。事實上,我們若檢視過去的數據,政府的收入長遠而言,基本上與GDP
沒有脫節,從1997╱98 年度至2013╱14 年度,名義GDP 增加了54.6%,但收入也上升了59.2%,這反映在政治壓力下,加稅或增加收入來源都不容易。不過,在同一段時間內,政府開支卻增加了124.2%,遠遠跑贏了GDP上升的幅度!
最後一點頗使人要問一句,香港政府的理財是否有違反《基本法》的嫌疑?《基本法》第107
及第108條指明,香港要實行低稅政策,政府的預算要量入為出,收支平衡;更值得注意的是,預算與GDP
的增長率要相適應。從1997
到2013年十六年這麼長的時間內,開支竟跑贏GDP 這麼多,我認為已經在踩界了。倘若政府將來能真的把政府開支壓在GDP
20%的水平,尚可自辯沒有違反《基本法》,但若按上文第二種情況的推算,到了2041
年度, 開支已從現在等於GDP
的19%上升至41.5%,怎可能不違反《基本法》?
這些結果都是重要的,我們必須用多角度檢查有無出錯。首先是計算與假設是否有誤。《報告》中所有計算都是根據政府不同部門提供的數據,由公務員團隊中人計算的,我是非官方成員,不參與計算,自我委派的角色是搞清楚政府有無計錯數,從政府官員在開會期間介紹計算結果時,倒是並無發現他們有錯。當中對某些數據的處理方法,我不一定認為理想,一度曾頗有爭論,但後來大家達成共識。我近日找來相關數據,躲在家中演算,所得與《報告》中的主要結果並無不同。
至於假設,開會時各成員都曾長時間推敲,在《報告》中也詳細寫下,讀者可自行判斷。有人也許會懷疑《報告》有政治考量,我不知道不同的人物對此《報告》會預設什麼態度,但從開會所見,各人都只有興趣研判數據及其含義,記憶中無人理會過政治。
但這些仍未有解釋為什麼在現時如此豐厚的儲備及連年的盈餘下,將來仍可能有嚴重的財政風險。
要解此疑團,我們宜以史為鑑。最適當的參考樣板是日本。
日本是當世發達經濟體中人口最老化的國家,其人口的預期壽命稍長過香港,總和生育率卻比不上香港這麼低。不過,日本進入老化期遠早於香港,所以我們要問,日本過去二十多年由人口問題帶來的財政壓力會否是香港將來的寫照。
九十年代初,日本政府的欠債約佔GDP的六成,現在則約240%;換言之,每十年,日本新增加的債務約等於GDP 的90%。香港現在開始進入老化期,但現有的財政儲備(先暫不理會基金權益的部分)等於GDP
的35%,因為有儲備而不是有欠債,起點比日本好。
假如香港將來如日本一樣,每十年增加的債務等於GDP
的90%,那麼,三十年後,香港的總欠債,在吃掉了這35%的儲備後,會欠上等於GDP 235%的債。當然,日本有其他因素使到她的債務如此高,但《報告》中的推算,也只是說香港在2041
年期間欠債可能等於GDP 的154%,而不是235%這麼高。由日本的先例可知,香港在人口老化壓力下要面對巨大的財政風險,並不出奇。
二十多年前,也沒有什麼人會相信日本會陷入今天的巨債困局,但若細看《報告》第130
頁中所列出的日本政府收支圖表,當可發現二十多年來,她的收入基本上凍結在GDP
30%的水位,但開支卻上升至40%,此種情況與香港相似,在政治壓力下加稅不易,但增加開支卻無多大阻力。
《報告》觸及的問題既然重要,而且它的目的是要把政府喚醒,它的結論會遭到一些人的質疑,是無可避免的。有人認為《報告》推演未來收支時,只是以1997
年至今的趨勢作根據,只要用不同的年份作起點,結果大不一樣。這個批評可以理解,但並不正確,原因如下。
「工作小組」中人並不擔心政府的收入有大問題,過去幾十年來,收入上升的幅度與GDP
的增幅雖非年年一致,但平均而言,算是同步,問題是開支的增幅是否一直跑贏GDP;倘若如是,不但財赤終將不可避免,而且會違反《基本法》。所以這裏我只集中分析開支過去二三十年的發展態勢。
政府開支與GDP
的關係有兩個值得注意的特點:
【特點一】
從1989
年(或更早一點也可以)開始,並非每年開支的增幅都會超過GDP
的增幅,但有三次,開支卻是突然猛增, 遠遠跑贏GDP,第一次是1991 至1993 年(開支增幅減GDP 增幅等於25%);第二次是1998╱99 年度(亞洲金融危機年, 開支跑贏GDP28%);第三次是2008╱09 年度( 金融危機年, 開支增幅超出GDP 增幅31%),其他的年份則雙方互有小勝小負。開支每一次如此巨大的增幅過後,都把GDP
拋在後面。這好比二人競跑,甲有三段時間發力,每次都拋離了乙,但拋離了以後,速度又減慢至與乙的差不多,只不過已是在前方領先了。
我們倘若不理會這三次發力,只比較發力以後雙方的速度,自然會以為甲與乙跑得差不多快,但這樣卻正正忘記了甲遠遠領先的原因。回到開支的走勢上,幾位朋友所用的起點年份卻剛好無意中忽略了開支的發力點,黃元山用1992年作起點,羅致光用1998 年,徐家健用2008 年,在計算上全部都是漏掉真正關鍵的年份,所以他們會得出與《報告》不同的印象。
【特點二】
開支真正跑贏GDP
的態勢是大約2005 年才明顯開始的。 1991至93 年那一次,年代久遠可以不用花篇幅論述,1998╱99 年後,政府因連年巨額赤字,不得不大力壓縮開支。但自沙士以後,政府的理財出現了變化,開支跑贏GDP的幅度愈來愈大。附【圖】把這現象表達出來, 例如, 從1989
至2013 年,開支的平均年增長率是7.83%,GDP 則是5.9%,所以開支增長率跑贏GDP 增長率1.93%。從2012 到2013 年,開支增長則高出GDP 增長11.31%。從此【圖】可看出,開支增長比起GDP 的增長愈來愈大,且未有衰竭之勢,政府理財的負責人,對此不可能不加理會。
人口老化是人類歷史上一個很新的問題,世界上沒有國家懂得如何妥善解決,只要看一看日本與歐洲諸國等人口老化國家搞得焦頭爛額,便可見一斑。當然,經濟若能高速增長,上述的很多問題也可迎刃而解,但倘若開支按過去十多年的態勢移動,我們須要多高的經濟實質增長率才能頂得住,不致出現《報告》所顯示的惡劣情況?答案是未來二三十年間,不是某一年或是某幾年,GDP
的平均年增長率要高達5.4%!未聽過哪一位合格的經濟學家相信這要求可達到!
香港潛在的財政風險是十分真實的,若現時不早作準備,將來會噬臍莫及。但這並不意味香港政府財政前景一定悲觀。這份《報告》應扮演一個「自我擊敗的預言」(Self-defeating
prophecy)角色,把風險弄清,自可想法解決,那麼《報告》中的「預言」也就可以不用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