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2015

中國經濟快將崩潰? (雷鼎鳴)


「中國崩潰論」最近因《華爾街日報》上月刊登了中國問題專家沈大偉(David Schambaugh)的文章又熱炒起來,香港一些人物對沈的論點似乎也頗為受落。

 

認為中國即將崩潰(也有人稱之為唱衰中國論)的說法由來已久,在美國較為多見。1989年六四以後世界各地幾乎眾口一詞說中國經濟不會撐得下去,當時唯獨普林斯頓的鄒至莊教授用計量經濟推算出中國經濟增長會稍減,但幅度不大,鄒亦遭罵得狗血淋頭,直至兩三年後中國經濟出現強力反彈罵聲才消失。

 

好壞預測 屢有出現

 

1993 年世界銀行出了本叫《東亞的奇蹟》的書,但裏面卻不提中國,顯然是認為中國的經濟高增長是暫時性的快將終結,談不上什麼奇蹟。林毅夫與他的友人在1994年也出版了一本譯成了多種語文的經典著作,書名是針鋒相對的《中國的奇績》;據毅夫所說,他們選此書名,部分原因是氣不過世銀的目光短淺。但在西方社會中,懷疑中國經濟增長,甚至相信她即將崩潰、整個中國快將解體的,一直大有人在。美籍華裔律師章家敦在2001年寫了本《中國快將崩潰》,預言中國的崩潰快則五年,慢則十年,在2012年又說在該年崩潰必定來臨,這些預言最初使他的書大為暢銷,但後來他的預言卻入選為世界十大最糟的預言之一。十多年前曾當過麻省理工管理學院院長的瑟羅(Lester Thurow)說完全不信中國的統計數字,並預言中國會出現長期的負增長。2013年,克魯格曼(Paul Krugman)則認為中國經濟有如騎單車,單車一減速便會倒下,而中國只是靠不停投資去催谷經濟,但資本積累多了便會因報酬遞減律而作用漸失,因此經濟停頓也是早晚之事。這論點與1994年他認為新加坡也會倒下的預言基於同一理論,但新加坡的經濟今天依然強勁。

 

至於近期沈大偉的文章,我也有找來一讀。他相信中國共產黨政府已步入終局(endgame),中國可能出現蘇聯般的解體,也不能排除習近平被罷黜;後來他公開強調,《華爾街日報》所用的「崩潰」標題不是他的選擇,他較相信中共的終局之路是漫長或甚至是激烈的。但我細讀他的理據,卻只覺其十分薄弱,他的理據有五:一、中國的精英,如商人、高官等,很多都有在海外投資或秘密存放資金,子女亦有送到外國讀書;二、自2009年後,政治打壓更加嚴厲;三、在黨校聽報告的人神情往往木木獨獨,習近平的一些著作,就算免費也乏人問津;四、習近平的打貪隨時可惹出禍來,他未必抵擋得住;五、經濟政策政令不通,原地踏步。

 

沈大偉所說的或許都有事實根據,但若說這些便足夠引發中國崩潰,便屬天馬行空的邏輯了。第一點資金外流與送子女到外國讀書又有什麼稀奇?香港的精英及台灣的精英便不都是這樣嗎?這些地方有因此而崩潰嗎?我們要注意的不是他們送走多少錢,而是在本地是否繼續有投資,只要一查中國的金融數據,便知在中國的投資大得驚人。第二點中國政府幾十年來常常都有收緊政策,未見其因此倒台。

 

第三點十分搞笑,聽官方報告讀官方出版物,誰會有什麼生動的表情?第四點涉及現政府有無足夠政治能量打貪如此嚴厲,但打貪得人心,就算有貪官反撲,他們能奪得政權嗎?至於第五點沈大偉是經濟外行人,其判斷力成疑,不說也罷。他以為中國的「基尼系數」在世界數一數二,但其實據世銀的報告,中國的「基尼系數」只有0.37,低於美國及多個其他國家,更遠低於香港、巴西等地,由此可知他掌握數據不足,容易誤判。

 

當然,除了有人相信中國快將崩潰(包含政府快將倒台)外,也有人十分看好中國。經濟學界中近年兩個著名例子是:諾獎得主伏格爾(Robert Fogel)在2010 年預測中國到了2040 GDP 將會佔世界GDP 40%;另一諾獎得主史蒂格列茨(Joseph Stiglitz)則說2015年是「中國世紀」的啟動年,他的理據相信是因為剛好在這一年,中國的GDP 用購買力平價計算已超過美國。

 

強大政府 難言倒台

 

中國的崛起是新生事物,世界對此尚待時間才能適應,有人唱好、有人唱衰是正常不過之事,我們倒不用介懷各路人等是否都別有用心。在中國貧窮積弱時,國人要挨餓、挨打,現在經濟發展了,會挨「中國威脅論者」的罵,也會挨「中國崩潰論者」的咒,不如此才奇怪。但話說回來,中國的國運如何,卻非我們可置之不理的議題,我們仍是須要小心分析。

 

一個手握強大權力的政府不會無緣無故的倒台,一個欣欣向榮的國家也不會突然崩潰。蘇聯之所以解體,重重原因之一是她的經濟早被軍事競賽與低效率的計劃經濟淘空了,但這些條件對中國不適用。

 

我想來想去,也想不到一個經得起推敲的例子,說明在一個經濟高速增長而大多數人民能分享到成果的國家會崩潰。如是之故,經濟崩潰很可能是中國崩潰的必要前提(但不一定是充分條件),所以我們可把分析集中在中國經濟會否崩潰之上。

 

中國官方現在說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亦即增長率會下降。當有記者問及李克強有關中國的經濟體積是否已是世界第一時,李的回應是覺得國外有人在「忽悠」(唬弄)中國,言下之意,是有人把中國唱得太好,反而引致眼紅,對中國不利。有種陰謀論的說法,「崩潰論」甚至是中國故意放出來「忽悠」世界的,使其他國家不致對中國存有「威脅論」的戒心。

 

我不信陰謀論,但卻相信中國政府並不希望人民對中國經濟過於看好,這正是預期管理的招數,可防「希望愈大,失望愈大」,因此,我並不理會中國官方的說法,只按數據分析,而且只重長期的增長動力是否存在,不管中短線經濟周期的起伏,今年能否「保七」,對我的結論並無影響。

 

增長空間 仍然廣闊

 

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除了人力資本外,最重要的兩項是中國的資本積累是否夠快及生產效率進步的速度是否夠高。我最近更新過一些中國的經濟數據,並重新用計量經濟工具推算未來二十多年中國經濟增長的空間有多大,得到一系列的結果。如果中國投資的比重能維持在2013 年的水平,即GDP 45.9% 用作投資,而且生產效率進步的速度與20002013年間相同,那麼,到了2042年時,實質GDP將會是2013 年的9.27 倍,年增長率8%。這是樂觀的推算。但我們也可作另一個悲觀的推算:假設投資率在未來數十年每年下降0.5個百分點,而且生產效率完全停頓,沒有任何進步,到了2042 年時,實質GDP將會是2013年的3.93倍,平均年增長率4.8%。就算是悲觀的預設條件,中國增長的空間仍很廣闊,距離崩潰的道路仍遠得很。

 

為什麼會有此結果?中國增長相當程度靠大比例的投資率所推動,而且我發現,中國的投資率並非如克魯格曼所說的太高,而是與最符合人民利益的「投資黃金比率」相近,若社會穩定,它不會突然下降,若然下降,其過程一般都較緩慢。本來投資高企會使到資本積累迅速,又可能因報酬遞減律而造成經濟增長逐年下降,但在未來一、二十年或更長的時間內,報酬遞減在中國並不嚴重,一方面原因是中國已累積的資本,以每人平均擁有計算,與美國相比,相差數倍,中國仍不能說成是一個資本非常充裕的地方。我們若細看中國經濟的布局,容易知道不少領域仍缺資金,例如發展大西北,投資改善環境的項目,或生物醫療,都有大量有效益的投資機會,足可長時間頂住報酬遞減的作用。

 

我們也可注意,「一帶一路」及「亞投行」是新推出的發展策略,有助中國輸出高鐵或其他基建技術時得到國際認可,從而使中國的投資項目不用局限在國內,實是利己利人的聰明策略,難怪美國與日本如此忌憚。此外,中國投放到科研的資源不斷增加,2013年已佔GDP2.02%1995年才只有0.5%),據《自然》雜誌去年11 月的數據,中國在國際上最頂尖的68份科學期刊中刊登的論文,已應聲增至每年5206篇,居世界第二。這些頂尖刊物審稿較嚴,文章刊出後也受人注意,弄虛作假或抄襲都容易被識穿,是智者所不為,所以較為可靠。我們很難相信,在上述的條件下,中國的生產效率竟會毫無進步,若有進步,則GDP 高速增長的局面能夠長時間保持下去機會便很高。崩潰出現機會極低。

 

會否出現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而引起大衰退?中國金融制度並不健全,不能排除這可能性,但就算有此情況,中國國情特殊,其殺傷力亦有限。中國儲蓄率接近GDP50%,既有此高儲蓄,若一旦要救市,資金來得便快,不似其他國家要多年時間才能走出金融危機陰影。中國的外儲備有38000多億美元,彈藥充足,若一旦要大量動用,歐洲與美國可能受衝擊更大,中國若把美元或歐羅資產套現,可不是鬧玩的。中國經濟增長怎樣才會停頓甚至倒退?如果政府倒台,在一段長時間內,社會上的資源便難以有效地組織起來用作生產,那麼經濟怎會有好表現?除非人民認為政府已再無能力與意志管理好資源,他們怎會想政府倒台?在過去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中,絕大多數人民都是得益者,連農民的收入也大幅地提升了,他們怎肯冒上政府倒台、經濟崩潰的奇險?

 

人人持份 不會冒險

 

李光耀維護新加坡穩定的精妙之處是使到人民甚至是外來投資者都是新加坡的持份者。人民在新加坡買了房子,錢則存於中央公積金中,很少會想到「作亂」。日前一個十六歲少年在網上錄像批評李光耀,迅即被新加坡人民報警送官究治,正好反映這心態,中國的大城市中不少人淪為「房奴」,這雖反映了社會問題,但同時也提醒我們,這些「房奴」其實也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持份者,破壞經濟進步會損害他們的利益,他們罵政府幾句不奇怪,但不會容許別人推翻她。就算並非家家都擁有房屋或股票,中國人另一投資活動,覆蓋面可能更大,便是用盡家財都要投放在子女的教育之上。投資在子女的未來正是投資在中國的未來,他們也有誘因維護中國的穩定性。

 

香港一些有港獨傾向的人似乎寄希望於中國崩潰,但這希望成真的機會太低,而且就算真的成事,新的政權一樣不會容忍香港獨立,否則她也經不起人民的唾罵。至於中國,似乎對崩潰論並不特別反感,沈大偉公開聲稱,最近中國官方又有邀他訪華,可能中國政府更希望在經濟上示人以弱,這可減低她要承受的國際壓力,但觀乎「亞投行」一事的熱烈的國際反應,低調策略不一定管用。


(信报 201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