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有判斷力之人都會知道「港獨」對港弊遠大於利,而且根本不可能成事,但分離主義及「港獨」的思潮卻又確有蔓延之勢,這思潮本身已對香港的社會及民生造成不少破壞,若聽之任之,港人的損失只會更大,我們不能不認真應對。
為什麼「港獨」根本不可能成事?從法理上,香港自秦漢以來便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不明此理者,可多讀點香港歷史,若無時間閱讀,跑到李鄭屋邨的漢代古墓看看其文物的介紹,也可略窺香港與中國歷史上的關係。1946年12月16日聯合國決議所有列強殖民地屬非自治領土者,可以脫離宗主國獨立,1960年12月14日聯合國又通過殖民地自決獨立的決議。但這些都不構成香港獨立的法理依據,因為1972年11月2日聯合國以99票贊成,5票反對(包括英國美國),23票棄權通過香港不屬於英國殖民地,因此香港沒有自決權力。
必定經濟崩潰優勢盡毀
在政治上,中央政府的任何領導人若容許香港「獨立」,便必成千古罪人,沒有人會作此愚蠢舉措。在文化上,香港文化與中國文化緊密相連難以分割,要港人明確否認自己是中國人,除了在一些沒有文化素養的人當中有市場外,實難使人甘之如飴。在軍事上,港人當中有多少人樂意參軍與解放軍決一死戰?答案不證自明。
但所有這些因素又不及經濟自殺來得這麼重要。香港的食水大可靠現在已不算太昂貴的海水化淡而解決,食物要從別的地方進口,價格一定貴得多。但最無法解決的,顯然是香港經濟不可能不崩潰。香港本身無天然資源,只有來去如風的資金、本地已有的建設、港人擁有的人力資本、特殊優越的地理位置及政府七、八千億港元的財政儲備,但這些資產都毫無能力防止香港經濟的崩潰。
香港倘若「獨立」,中國不可能不視之為敵國,現在其地理位置之所以被視為優勢,只是因為它靠近中國這一全球最具動力的經濟體。若它獨立,這優勢立刻消失,投資者怎敢把資金放在一個旁邊有一強大「敵國」的香港身上,資本家最講實際,資金不立刻逃離這險地,幾稀矣!本地的一些建設必大幅貶值,香港23%的GDP靠轉口貿易及物流,到時那裏還有貨物經香港的貨櫃碼頭及機場轉口出入內地?佔GDP16%的金融服務業也應聲倒下,沒有了內地這一「敵國」的企業在港上市,香港自己的公司又早已跌至價錢低殘,銀行中的港幣能否經得起匯價風暴也是難說得很,香港的人才所掌握的經驗與學識,本來是與目前香港的市場需求相適應的,但到時既無金融、轉口貿易又消失,專業服務也會無人問津,港人大部分的人力資本頓時作廢,重新搞工業出口嗎?沒有十年八載,恐怕連過去勞動力密集的製造業也建立不起來,就算建立到香港的勞工只能與內地或越南、印度等地的勞工在國際上競爭,工資也只可能相若,甚至更低,港人願意這樣嗎?況且香港的廠商為何不回內地而要留港?香港的高科技並非毫無基礎,但科研人員中,相當大比例的專家由內地人擔當,他們到時寧願要到GDP已可超越香港及科技製造業基礎更勝的深圳發展還是留在香港?政府幾千億的財政儲備(不能用外匯儲備總數,因為此數尚未減除香港的負債項目),只能支撐香港幾個月的生計,變成死港的香港搞得不好的話,可能出現往外跑的難民潮。
鼓吹者有恃無恐的原因
既然「港獨」是如此不利港人,為什麼其思潮還會出現?弔詭地,原因之一正是因為大家都知道它不可能,它的惡劣後果也因此不會出現,所以有些人反而有恃無恐,否則一定會把這些葉公好龍的人嚇得半死。但這樣也容許了某些政客有可乘之機,在香港的比例代表制選舉制度之下,就算是胡搞的政客也可以靠挑動社會矛盾而上位,胡亂散播「港獨」言論對他們有利。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及意識形態,若香港社會不存在深層次的矛盾,政客的挑撥也發揮不了多大作用,兩地矛盾也不易被激化。因此,與其浪費時間說服政客放棄其刻意構建的歪理,不如想法化解社會早已存在的矛盾。
社會諸多矛盾中,有些是短時間內不能化解的,在策略上,政府可先選一些較易但絕非十分容易解決的問題,它們主要與民生而非政治有關。房屋、土地、醫療、社會流動性等政府總也算有工具與政策可迎難而上,雖有硬仗要打,但值得堅決去做。當部分社會矛盾得到紓緩後,社會的怨氣可減少,大家便比前更有條件心平氣和討論如何化解其他較複雜的矛盾。
「子博弈完美均衡」的借鑒
我在友報曾撰文分析過,對於一些思想與行為已陷極端的人,爭取他們重新認識世界是事倍功半甚至完全無效之事。互聯網把很多本來分散但精神上脆弱的人連在一起,互相強化其極端思維,已成禍患。更符合成本效益的做法是預防勝於治療。香港的教育體制過去十多年間出了大問題,有人告訴過我(而後來我也查證過),有些大學生在地圖上連廣州與北京的位置也搞錯,黃河長江也錯調,怎可能期望他們了解中國?中國歷史在我的年代是必修科,現在在高中有選讀的,只得十分一學生左右。反之,未學行先學走政治內容佔了大比例的所謂通識科,卻是必修。此等本末倒置的現象,教育局有推不掉的責任,須撥亂反正。
在此一提, 「港獨」與「台獨」已現互為犄角之勢。這是必然的,我三十多年前尚是研究生時已料及,這當中涉及一個政策論述上的不當之處。不少人曾說過,香港的「一國兩制」不會走樣,因為這是要給台灣作示範。中央的確希望在港貫徹「一國兩制」,但卻不宜與台灣問題掛鈎,掛之則有害無益,因此舉違反了博弈論的邏輯。假設「一國兩制」在港推行得順風順水,十分成功,它會否對台灣起到示範作用?不會的。台灣的綠營或甚至是相當部分懷有疑慮的藍營人士可以說, 「一國兩制」在港成功,只是因為要做個樣子給台灣看,一旦台灣也實行「一國兩制」,便再無另一個台灣以外的示範對象,所以「一國兩制」不用在台灣持久下去, 「一國兩制」也就失去可仿性。從分離分子的角度看,既然香港被視作示範,那他們的策略便大可是不停拖住香港發展的後腿,從而作出「一國兩制」失敗的論述。若「一國兩制」真的在港出現了什麼問題,便更予人可乘之機。因此,就算在最好的情況下,香港的「一國兩制」對台也起不到示範作用,在並不理想的條件下,還會製造藉口讓人攻擊。更為合理的做法是將港台政策完全脫,對港政策,不用理會對台的影響,而是只考慮對港是否有利。用博弈論的術語,若把港台的「一國兩制」掛,並不符合所謂的「子博弈完美均衡」(subgame-perfect
equilibrium)。內地的經濟學家當明此理。
(TKP 201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