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二與周三(11月29-30日),「幫港出聲」的訪京團在北京會見了張德江、王光亞與陳佐洱幾位與港關係最密切的中央領導人,張曉明也在張德江委員長的會見中列席。我因從來不參加政治團體,所以嚴格來說並不是「幫港出聲」的成員,但卻一直是其理念及不少活動的堅定支持者,與其中的部分成員亦有私交,所以「幫港出聲」邀我同行,我雖然忙碌,要重新安排大量工作及約會,也欣然答應,得以見證中央對港政策的一些重大轉變,我周三晚不睡,周四凌晨3時坐機趕回港,倒也值得。
中央已下打擊港獨決心
上周的會見,最引起外界注意的是規格極高。張委員長的會見本來是1小時,原本的計劃是周融報告「幫港出聲」過去的活動,鄭赤琰則談港獨和釋法等理論問題,我負責談社會矛盾和青年問題(部分講稿見本月6日《大公報》),馮家彬則介紹未來的工作計劃,我們每人限談7分鐘,加起來是半小時,其他時間便是委員長說話了。
不料我們每人說完後,委員長都會詳細回應,我習慣性地講過了時3分鐘,張對我的回應可能有7分鐘左右,而且會面早應結束時他突然宣布還有話說,繼續了大半個小時,會面的總時間變為兩小時。為什麼要提到這些呢?從會面前後工作人員的安排與溝通可見,他們做事一絲不苟,座位排名及時間分配等等明顯都經過精確計算,超時自然是委員長有意為之,再加上兩天的會見中,領導人多次高度讚揚及肯定「幫港出聲」的工作,這次超規格的活動,顯然是在發放多項重要的政治訊息。中央對港政策有不變及大變的部分,港人宜小心研判。
但凡習慣處於權力高峰的人,說話大多小心,因為若一句說話遭人誤解,後果可大可小。領導人究竟要發放什麼訊息?我因在現場觀察,或許對情況掌握得準確一點,但以下所說,只應理解為我憑筆記和記憶的個人解讀,是否百分百符合領導人的原意,我可難以保證。
最核心的訊息是打擊港獨與團結大多數港人的辯證關係,亦即它們的矛盾對立統一。幾位領導人多次重複發放的有關港獨的訊息是明顯和強烈的,中央顯然對此已開過會,正式定調。各領導人當然都知道港獨不可能成功,但卻認為港獨活動本身便足以替香港帶來巨大的損失。張德江用過「禍國殃民」、「居心險惡」、「居心叵測」的字眼;陳佐洱說要把港獨分子變為「過街老鼠」,對港獨不能抱「東郭先生」的態度。
我相信中央政府已下了決心,對打擊港獨絕不會手軟,但最好是香港人自己先做,中央也實在不想過於插手香港事務。把港獨扼殺於萌芽,使其毫無機會發展,可能已上升為國策;對於認為香港沒有港獨,只是小學雞在嬉戲的觀點,中央只會嗤之以鼻,不再相信,甚至會認為這是居心叵測。這是合理的態度,與我幾年以來的看法不謀而合。倘若港獨發展出了勢頭,中央如何可向國人解說台獨、藏獨、疆獨?用洪荒之力打擊港獨是必然的,誰低估這個決心或甚至站在港獨一邊都可能遭殃。
但共產黨中人習慣以辯證法思維看問題(港人若不懂辯證法,對中央的政策分析很易荒腔走板),有了打擊一面,卻必會有統一戰線中的團結一面。幾位領導人同時又大派定心丸,強調中央絕不會採納對香港不利的政策,而且表示信任大多數港人(我估計若非「幫港出聲」等團體組織過數以百萬計人參與的簽名運動,中央出招可能便會更重手)。對反對派發放回鄉證,既是張德江貫徹年中到港時對泛民要求的承諾,亦是藉此機會表明反對派並不等同是中央的敵人,一小撮港獨分子才是。有人問過港獨分子可否也可得到回鄉證,但領導人未有回答這問題。
上述政策大有可供思考之處。團結大多數與打擊一小撮是矛盾的對立體,但在一定條件下卻可統一起來互相轉化。通過打擊一小撮共同的敵人,可否把港人再團結在一起?此種方法在一定條件下有時是可行的,例如美國「九一一」以後,人民與政府的共同敵人是拉登與隱藏在美國人民中的恐怖分子,打擊恐怖分子便成功地變成了團結美國人的工具。
至於在港是否要營造條件把打擊港獨變為團結人民的工具,我們還須拭目以待。從港人利益的角度看,不與港獨劃清界線者,可能會被視為港獨的同路人甚或支持者,與中央的關係易變為敵我矛盾,但若旗幟鮮明地反對港獨,則與中央的矛盾便不是敵我的,一切好商量。
上述政策仍存有一種漏洞。我認識一些在內地的台灣商人,他們告訴我,他們表面上反對台獨,但實際上並不一定如此,原因是台獨愈猖獗,中央便愈可能推出更優惠的政策統戰台灣商人。同理,既然港獨可以使到中央視之為主要打擊對象,其他人等豈非更可利用中央的統戰政策從中圖利?他們哪有誘因反對港獨!
此點的確可慮,但卻不難化解。整個政策的難題是如何把港獨當作打擊的標靶,但其他的人卻不遭損失。中央除了直接懲處港獨分子外,也應觀測港獨發展的程度,若港獨發展蓬勃,那麼便可能顯示出港人沒有積極反港獨,中央可收回一些優惠政策;反之,若港獨失敗,中央則可加倍獎勵港人。政策與誘因要合理掛鈎。
香港只能是經濟城市
按照以上的分析,誰可當上明年的特首?各領導人對此都守口如瓶,隻字不提特首人選。這是正確的取向,若中央一早欽點,反而把麻煩扯到自己身上,並無好處。不過,中央卻又確有開出了條件,誰人在港獨問題上和稀泥,便等於在重要的治港問題上與中央意見有差距,他/她不可能成為特首。但這只是必要條件,並非當特首的充分條件。我相信若有特首競選人不鮮明地反港獨,那麼他/她頂多是陪跑者而已,不會當選。當然,若今次選舉並非只通過1200人的選委會,答案可能不一樣。
為什麼對「幫港之聲」有如此隆重的禮遇,致使張德江多見了1個小時,陳佐洱舉行一個90分鐘的座談後還再宴請,王光亞則通過周融發放回鄉證的消息?我也在琢磨此事,但估計中央是看中「幫港出聲」的群眾性。
在中央眼中,「幫港出聲」曾立了大功,兩年多前它得到多個團體的支持,找來近200萬人的簽名,反對派雖不斷抹黑它,例如自己派人去胡亂簽名,便說它的工作人員監管不力,但殊不知在中央眼中,這更可能是「幫港出聲」工作有成效的佐證。派人胡搞幾十個簽名,在百多二百萬個簽名中根本起不了作用,若非它的工作有威脅力,何須花費資源抹黑它?我兩年多前到過不少街站,都見到各方人等排着長龍等簽名,中央對此大事當然亦早已派人監察,周融報告統計數字時,中央要員似乎比他更熟悉。
但為什麼找「幫港出聲」首先代傳回鄉證的公布呢?我見到這份公布其實早已準備好,只是找人讀出而已,在場的記者也許都會注意到周融拿着一張印有講稿的紙。公布派發回鄉證予反對派,是一可得分的舉措,在特首競選快將出現時,若由現任特首公布,可替其加分,對其他候選人不公。由一個與政府及政黨不相干的人去公布,有助中央建立她對各候選人中立的形象。我一早已注意到今次中央似刻意保持中立,沒有公開表明支持誰反對誰出來競選,但倒是沒有預料到在公布回鄉證問題上也如此小心。
我11月11日在本報刊登的〈人大釋法後十個問題〉一文中,曾推斷釋法顯示中央並不完全相信香港的司法界,甚至政府和立法會有足夠決心或能耐杜絕港獨在港的活動。此種判斷今次在長時間的交流中得到多些支持。中央要員對香港當局打擊港獨不力確有不滿情緒,但此種不滿,不一定針對個人,而是針對整個體制。
彭定康來港反港獨,中央如何看待?是把他看成是「黃鼠狼拜年」!
有一點委員長是反覆論述的,便是香港只能是一經濟城市,香港的地位決定於她的經濟。換言之,若香港經濟退步,她在中央眼中的地位也會削弱。委員長認為香港經濟從全球角度看,還算不錯,財政有盈餘,但他警告,香港的競爭力無論相對上或絕對上都在下降。房屋太貴,人均居住面積及不上內地的一半,房價貴便留不住人才。委員長認為這些問題並非無解,但在執行上有問題,關鍵是泛政治化,政治對立,多個項目都被拖拖拉拉延誤。
委員長有勉勵港人認識國家的重要性,在外國戰亂地區撤僑是國家保護人民的一個例子,原來張德江是年前在利比亞撤僑3萬多人的總指揮,近年多次撤僑,其效率都勝於歐美。
委員長是位說話有感染力的人,對香港熟悉,從他可準確回應我們的發言時便可見一斑,說建制派喜歡向他謊報軍情,顯然是反對派想當然的猜測。不過,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委員長對港人智商的說法顯然是錯誤的。他年中訪港時說港人特別聰明,智商高達130。香港因為是城市,港人智商高於含有農村人口的國家的平均IQ,並不奇怪,但張所引用的130,卻是高估太多。港人IQ平均只是稍高於107,比起上文說的130,相差太遠了。我在知識分子圈中見慣了IQ超過150,比我聰明的人,並不覺得平均107的港人特別聰明!
(HKEJ 2016-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