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首選舉已曲終人散,林鄭月娥以七百七十七票大勝曾俊華的三百六十五票與胡國興的二十一票。
說這是大勝並不過份。要為曾俊華造王的人原本寄望他取得超過六百零一票,後來他們看見情勢不妙,有人把目標降至四百零一票,輸少當贏,但現在連這無甚意義的四百零一票也遠遠未達。全國人大常委范徐麗泰說結果反映建制派大團結,她並無說錯。
中國內地官員常說香港是一本難唸的書,我不覺得這本書有甚麼難,並認為選票的分布已可幫我們對香港的了解邁進一大步。分析這次的選票頗為有趣。
這次總共一千一百八十六人投了票,但其中二十三張是廢票或白票,有效票是一千一百六十三。我們可合理地假設這二十三張票是泛民主派所投(假設是否準確影響不了以下的結論),白票、廢票、加上曾俊華及胡國興的票共四百零九票,比三百二十六個泛民選委多出八十三票。換言之,可能有八十三位被視作建制的選委投了給曾俊華或胡國興,佔八百六十多位建制選委不足十分之一。也有可能少部分泛民投了給林鄭月娥,那麼投曾俊華或胡國興的建制選委便可能稍多於八十三人。
泛民的造王者本是希望可從沒有參與提名的二百多選委中(主要是建制的)爭取到一些票,又再寄望提名了林鄭月娥的選委會改變主意,用暗票投曾俊華,但這些似都是主觀願望,如意算盤打不響。我在報章幾篇評論中一早便已表示根本不會有多少建制中人肯明或暗的支持曾俊華,從選舉結果看來,推斷完全正確。
泛民的戰略目標應該有二﹕最理想是成功造了王,此人以後要作出回報,泛民從而得到更多的政治經濟資源。若是造王不成功,在選舉過程中打擊林鄭月娥的威望,增加其將來管治的難度,亦可提升泛民的議價能力,這也可以是一個目標。從結果看來,第一個目標完全失敗,第二個目標或可部分達到。
在開局階段,泛民中的造王目標並非毫無達成的機會,但他們策略錯誤,把別人當笨蛋,一子錯,滿盤皆落索,怪不了其他人。要知道,曾俊華本是建制中的建制,生性隨和,在建制中尤其是在商界中的人脈不會比林鄭月娥差,若泛民三百多票都投他,不投林鄭,加上曾自己的票源,他雖不見得是中央的首選,但也不是毫無勝望。可惜他們只懂搶攻,不懂防守,在球場中雖有入球,但對手卻入得更多。
錯誤一是向壁虛構故事,說中央有兩條路線,習近平支持曾俊華云云。這很易揭穿,當政治局常委支持林鄭月娥,及原特首梁振英升了級當了國家領導人,並與習握手四十秒時,整個騙局便全面崩潰,況且建制中人一般比泛民更了解中央的想法,不但騙不了他們,更使他們起了戒心。
錯誤二是支持者發動攻勢,胡亂抹黑林鄭月娥,及聲稱曾俊華有能力團結香港。建制中的選委很多都認識曾及林鄭多年,泛民的宣傳與事實差距太大,誤導一些初出茅蘆者並不困難,但對資深建制選委卻可能起到反效果,使人相信有些人在背後推波助瀾。此等做法無異是某些勢力公開向曾俊華送出死亡之吻,而他又因形格勢禁,無法不接受。
我與一些學術界朋友曾組成一個「十三學者」的議政團體,成員中頗有名重學林之輩,除了一位朋友外,其他人都無黨無派,沒有政治背景。以我的觀察,若在半年前問他們支持誰當特首,很可能多數會支持曾俊華。但最近的一個飯局後,他們非正式投票表態,十三人加上四位太座,竟有十三人支持林鄭月娥,支持曾俊華的只得四人,使我頗為訝異。這批人與林鄭或曾俊華大都有多年交往,對二人的認識程度一定比起一般市民或網民的平均認識高得太多,我相信他們當中不少人並不認為曾俊華有團結大多數港人的能力,有人還可能相信他的支持者的活動,在客觀效果上會使到香港更撕裂。
這個看法不是針對曾本人,我們都知道他性格隨和,亦有君子風範,在敗選後的宣言亦十分得體。不過,他背後支持者卻不一定那麼君子了。
有不少人因為曾俊華「民望」高而落選,所以感到失落。但不要忘記,從前董建華、曾蔭權、梁振英三位特首在蜜月期間民望都比今天的曾俊華為高,但後來卻也民望急挫。若注意曾俊華的造勢大會只得三千多人參加,民間投票的參與者只得六萬五千人,遠低於目標中的一百萬人,就算是選舉日的示威也只得八百人,不是希望中的七、八千人,我們當可判斷到此種「民望」的規模並不很大,可能是以某類網民為主。
不過,我們倒絕不應抹殺哪怕是主要存在於某些年輕人心中對曾俊華的支持。我不認為曾俊華過去有何政績可證明他有修補撕裂的能力,但他有此心意卻是無疑問的。某些人對他的擁護很可能反映著一種(合理或非合理的)心理投射,大家都厭倦了社會中那種互相敵視的撕裂。對一些極端分子的言行,如推動港獨等等,也並不認同,因此曾俊華雖然十年來被泛民罵得狗血淋頭,也可搖身一變成為團結的符號,蓋因不少港人渴望和諧,希望團結,卻找不到思想出路,一個似點樣子的溫和派一出現便成大器。
新任特首不要忽視民間這種潛藏於不少人心中的願望。如何做好工作化解撕裂,的確是林鄭月娥的重要任務。■
(Yazhou Zhouk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