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7/2021

香港重返發展建設模式? (雷鼎鳴)

 

  去年十月底,中央通過了《十四五規劃網要》,當中有些部份涉及香港的未來發展。本周港澳辦的副主任黃柳權應林鄭之邀,率領一個「有關國家十四五規劃宣講團」到港,講述政策。這也許是前年黑暴及去年《國安法》立法後,香港一個從亂返治,重回發展模式的一個里程碑。

  香港問題已經與中美關係緊緊相連。美國最忌憚中國的,是中國一直都專注於經濟發展,無論美國如何千方百計的去干擾,中國很快便又集中在發展上。《倚天》的「九陽真經」口訣有云:「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換言之,就算亂如前年香港的黑暴,也不能動搖中國的發展大計。香港的定力雖不如內地,但在《國安法》加持及清除了社會的一些毒瘤後,香港終也試圖走回經濟發展的正軌。

  這幾年香港的確發生了很多事。香港的所謂建制派及特區政府,其核心技能並非政治鬥爭,也許在推動經濟發展上技術會較為圓熟。黑暴份子對於建設香港則是完全的門外漢,他們雖是烏合之眾,但勝在盲目,容易被煽動,只要幕後有高手在籌劃,黑暴也有能力將香港打殘,建制派及政府優柔寡斷,若無警察支撐,根本不是對手。

  中央政府近數十年來集中搞生產建設,但在歷史上它積累下來的鬥爭經驗及意志力,又絕非香港的黑暴小學鷄所能望項背。香港的發展能否成功,對中國的復興有頗大影響,既然香港的建設不濟,中央的出手勢在必然。出手的最重要目的,正是把迷失了方向的香港拉回發展的道路上。

  中國人是有耐性的民族,看事情常從十年百年的角度看。但近數十年中國發展迅速,「中國速度」已是名震世界。香港在迷失了方向後,做事總是拖拖拉拉,「一帶一路」、「融入大灣區」等等概念提出多年,但香港辦到的實事卻不多,我若是中央政府,也會感到不耐煩,不想再讓香港拖拉後腿。駱惠寧說,在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中,「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正顯示出中央對港的耐性也不會是無限的,香港社會若不懂得認真起來,真正的開動腦筋為香港經濟發展殺出一條血路,那麼最終香港也是會被淘汰的。

  香港也確有大量社會矛盾有待解決,但解決之道應是動態的,即可加大力道推動經濟發展,經濟上去了,人民有了新的機會新的希望,很多社會矛盾也會自然消失。舉個例子,年輕人出道是的起薪,在扣掉通脹之後,這二三十年來進步緩慢,但若香港經濟發展較好,此種情況便不會出現。

  在「十四五規劃」的具體建設中,香港被建議建立為幾個中心,國際金融中心、航運貿易中心、人民幣離岸樞紐、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和風險管理中心等,多多少少總已有了根基,繼續發展加強是順理成章之事,爭議應該不大。建議設立甚麼中心,已可歸類為產業政策的一部份,而產業政策是否應該,在經濟學中一直爭議很大。受到扶助的產業自然會歡迎政府對它們投入資源。但資源有限,而且來自人民,應否來扶植某些行業,卻並非政府能容易解決的問題。哪種行業得到政府垂青,往往是不同行業游說活動是否有效所決定。在世界經濟史上,政府把資源錯誤配置,夕陽行業得到扶持,日出行業卻不被政府理會的例子比比皆是。


  在眾多新建設的中心,我相信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錯不到那裏去。中美競爭的核心包括有科技競爭,競爭的成敗所帶來的後果,並非市場機制所能充份評估,所以政府出手推動科技發展,無可厚非。另一個被建議的中心是「亞太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我對此卻是一腦子問號。香港在調解上是否有比較優勢?要花多少資源才能打造此中心?將來收益有多少?得益者是誰?是否法律界中人?若沒有政府扶助能否搞下去?也許這種中心的成立有足夠好的成本效益,但用到公帑,需要論證。

  貫徹「十四五規劃」尚有一攔路虎,便是香港的關口幾乎等同完全封閉。港人到內地21天不得自由,從世界其他地方回到香港的,大多也要21天隔離。此種局面,無人知道要維持多久,一兩個月內解決?五六年也解決不了?坐困香港的港人是否可當中國與世界的「中介人」?到不了大灣區,如何融入?永遠都隔離並非可持續的政策,政府應全面地評估各種防疫方案的成本效益。不解決這問題,「十四五規劃」涉港的不少部份,暫時只可能是鏡花水月。


(頭條日報 2021-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