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9/2021

能否通關的大環境 (雷鼎鳴)

        城中頭等大事是何時可通關。香港與內地關口近乎封閉了近兩年,不但影響到千家萬戶的家庭團聚與身心健康,現在連有些外國駐港的公司也考慮着遷走。這也難怪別人,外國公司來港的主要目的便是與內地做生意,現在不能入內地,還留港作甚?它們一旦離去,失業率勢必升高。


  通不了關的障礙據說是香港的防疫制度,尤其是對潛在中招者的追蹤系統沒能與內地對接。內地是抗疫成功的優等生,因疫情而去世的人數,在中國至今是4636人,死亡率是每100萬人中有3人,反觀美國這一科技強國,總死亡人數是76萬,即每100萬人中有2278人,死亡率是中國的759倍!有此成績作根據,你要中央政府改變抗疫策略去遷就香港,豈不緣木求魚?

  香港通不了關會陰乾死直,但內地幅員廣闊,產品齊全,沒有了香港提供的服務,也慢慢可找到替代,人民生活過得仍頗為滋潤,不似我們般坐困愁城。我一個多月前到內地,在深圳灣海關門外等接送巴士,見到那地區被劃為「半污染區」,由此推斷,內地根本視香港為半污染區或甚至是污染區,只是禮貌上客客氣氣不說而已。我們這些從污染區跑到乾淨區可能身懷奇毒的污染者,若無法證明我們其實沒有病毒,他們不會放心,只能把我們放在酒店中隔離21天觀察一下再說。但怎麼證明?

  內地有非常普及深入民間的大數據科技,對抗疫很有效。但據我在內地觀察多日所得,香港在科技上對接完全可做得到。內地利用了各種二維碼,可以知道某人的住址,若使用過火車等的交通工具,也可知道他去過甚麼城市,但若無緊急狀況,其追蹤系統並無追查此人去過甚麼小區甚麼商場。當然,若是有爆疫,內地可立時收緊政策,要掌握每人更詳細的行蹤訊息並不困難(通過手機及人面識別科技便可查出)。但香港有安心出行,若是強制貫徹,也可把每人的行蹤更仔細記錄下來。中港抗疫能否對接,科技上不應是大問題。


  科技以外便是文化,或是兩地人民所重視的價值觀有何不同。內地人民也重視自由,民營企業的自由競爭性很強,充滿了企業家精神。但內地人民與西方國家及香港的部份人有一大差異,便是他們重視集體主義及遵守紀律,只要中央或地方政府一聲令下,很多人都願意犧牲一點個人的自由,以換取未來有更大的自由。封城在中國可以隨時出現,在美國卻近乎不可能。打疫苗在中國可以較為順利,但在美國或香港等地,卻總有一批人不肯理會社會及自己的安全,死也不願意打針。私隱在中國不是大不了的事,但在香港及不少西方國家,總會有人認為自己到過甚麼餐廳、甚麼商場,都是重要機密,絕不能讓人知道。

  甚麼樣的自由重要?甚麼自由不重要?部份私隱能否犧牲?經濟學不會直接回答這些問題,而是把它們都看成是個人或社會的偏好,孤立而言,這些偏好並無好壞之分。不過,我們卻應研判,抱有不同價值觀的個人或社會,會帶來甚麼樣不同的後果?而這些後果卻有好壞之分。


  瘟疫在人類歷史上的影響並不亞於戰爭,亡國喪邦也可因疫情而導致。若從後果作推斷,美國帶有散漫的自由價值觀,顯然有重大缺點。戴口罩、社交距離、減少群聚、接種疫苗等顯淺合理的措施,硬是有一大批認為自由不能有任何限制的人不願遵守,所得結果便是死得人多,比20世紀美國有參戰的戰爭加起來死掉的美國人還要多。但我們見不到美國人要改變自己的作風,未來死亡人數肯定還會上升。西方不少其他國家也在講求與病毒共存,亦即她們不會跟從中國所走的抗疫道路。其實她們就算要跟,恐怕也學不了中國。


  長此下去,世界會變成怎樣?世界大多數地方都會成為有病毒出沒的污染區或半污染區,唯獨中國是淨土。經濟變成怎樣?中國與國外一樣可以有大量的貿易,貨物進進出出,貨運人員之間只有小規模的接觸。資訊溝通及會議都可靠電腦,大家不用真身出現。資金流動也可通過電子交易。但親人與朋友之間的跨國交流便要少了。

  此種態勢對香港有何影響?香港是一連接外國與中國內地的橋樑,既要與國際通關,也要與內地通關。但一旦放寬與國際的通關,內地便不敢放寬對港人的隔離要求,香港真正處於兩難之局,需要作出一些抉擇。

  香港要做的,應是爭取與內地的全面通關,怎麼樣的對接也要對接起來,否則香港經濟死直。對於外國來客,在嚴格檢疫的前提下,也應多考慮一些放寬但安全的辦法。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疫情雖嚴重,但她們的核酸測試報告及疫苗較可信,可要求他們來港前限期多測核酸,以減短在港的隔離時間。對較落後國家的訪客,可繼續嚴格限制。



(頭條日報 2021-10-29)

10/22/2021

大灣區的國營與私營企業 (雷鼎鳴)

          我已近兩年沒有在內地到處跑。這對每月總會到訪內地的我而言,很不適應也很多事辦不了,損失甚大。近日我在酒店隔離了21天後,終重獲自由,在大江南北可任意旅行。中國發展神速,人盡皆知,相隔近兩年才重訪,反差更是明顯。


  最引起我注意的是中國在科技的普及性上,又邁進了一大步。在公共場所、酒樓、車站等可見,沒有誰沒有手機的,而且他們對各種應用小程序都十分熟練。我使用這些程序時笨手笨腳,多次都得到內地人民的幫助,他們看到我這麼慢,按捺不住要幫我的忙。在街上到處林立的電訊公司,我們可見到5G已大行其道,新買的電器用品,不少也安裝了華為的鴻蒙系統,不在家裏,也隨便可控制家中用具的運作。大數據也滲入到生活中去,坐火車飛機不用檢查是否有綠碼,因為資料都一早進入了數據系統,一亮回鄉證或其他證件,便甚麼都知道。在中國,數碼科技的普及化及大數據的應用,遠遠拋離了美國,這也難怪大數據已是大學中最為熱門的課程。


  港人若初來大灣區或內地其他地方,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要有內地的一張電話卡。我一直有一個香港買的一卡兩號的電話卡,在內地可連結到電子支付系統中,而且可上谷歌、臉書等,不用翻牆,但近來情況有變。內地電話號碼或電話卡的功能已遠不止於通訊,而且是身份證明的最重要根據。開通新卡時,手續比幾年前嚴謹得多,不但要回鄉證、香港身份證,亦要人臉掃描,你跑到天腳底也被街上密佈的天眼把你挖出來。我的回鄉證還是第一代的,若要開通一條新電話線十分麻煩,若是第二代的回鄉證,則容易一些,看來我應早點換領新證。


  沒有實名電話卡時,你開不了銀行戶口。港人若居於內地6個月或擁有物業,可申請居民證,生活可能方便一些,但科技與制度進步太快,內地不少單位似乎忘記了港人很多還是持有第一代的回鄉證,他們會遇上不少麻煩。若無銀行戶口,你用不了電子支付系統,在街上,不能預訂的士,買賣東西時若用現金,對方會十分不耐,到醫院驗核酸以便取得綠碼回港,你幾乎無法付錢以致醫院不能替你檢驗。


       要避免這些問題,最好在港弄一張第二代的回鄉證,在內地開一個電話號碼(香港開的內地電話號碼在不少銀行的系統中會走不下去,沒用),再到銀行開戶,接着下載微信支付或支付寶等,否則你慢慢會發現,整個社會棄你而去,生活艱難程度不比身無分文為低。


  從銀行系統中也可見到國營企業的低效率。有不少地方的電費、水費、管理費、燃氣費等,本來可輕易用支付寶等平台繳交,但顯然出於地區性的保護主義,一定要在四大國營銀行開戶才行,而且還要在本地的支行開,否則不受理。有些還會特別聲明,在深圳或甚至廣州開的銀行戶口便一定不受理。此種奇怪的措施,反轉了我們的常識認知,但我多次測試過,證實確是如此。


  企業應是國營好還是民營好?此問題在經濟學界已爭論了很多年,至今未息。在日常生活的領域,公有制的低效率是隨處可見的,這次我只是又見多了些實例而已。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推動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國民經濟頻臨崩潰,不得不白貓黑貓捉到老鼠便是好貓,讓人民通過自由市場發展民企迅速創富,而事實上,歷年的數據也證實了民企生產效率的進步速度遠高於國企。當然,有些項目,如國防、某些基礎建設及基礎性的科研等,公有制有其優點。中國在公有和私營之間如何平衡,仍是當前的挑戰。


  在大灣區很容易看到自由市場所最重要的特徵,即極具競爭思維的企業家精神。在內地不少地方買東西是要討價還價的,還價多少要視商品而定。有些商品我還價是原價的十分一以下也可買到。現時市場比前規範一些,但他們要搶生意,的確可以用非常便宜的價格買到好東西,而且相應的服務一流,送貨也十分準時,這點倒是與有大數據支撐的通訊系統有很大關係。就連國營企業,服務後也幾乎有電話打來要求對服務人員評分。這些人員雖是屬於國營的,但也會因害怕得到劣評而不致態度太差。


  服務態度的良好,長期下去,便會在社會中自然形成一種氛圍,大家都很講禮貌,人與人之間相處良好,我在很多人身上又遇到了在香港久違的人情味及友善。


(頭條日報 2021-10-22


10/15/2021

隔離三周 融入大灣區 (雷鼎鳴)

   與大灣融合,是香港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素,融合目前的最大障礙是通不了關,到內地的港人,若無家居住所,要在酒店隔離21天。在疫情前,每天進出陸路海關的人數高達數十萬人次,但現時卻只得數百人次,相差了近千倍,如何融入?據說內地不願與香港通關的原因是香港的疫情追蹤系統不夠嚴謹,未達致內地的水平,是否如此,要試過才知。


  我過去的生活模式是每年等閒飛20多次,機場是我訪問次數最多的公共場所,現在困於香港,總是不易適應。等着等着,關總是通不了,很多事情都停下來,於是把心一橫,不再相信隔離政策快將解除,決定勇闖這21天大關,順便體驗一下內地的抗疫策略有何成功之處,使其成為世界最懂得抗疫的地方。

  21天不是開玩笑的。我天生愛自由,要我閉關這麼久,是否受得了?準備工夫是必須的,買了大量零食,希望漫漫長夜不是這般難捱,也收拾了不少工作需要的資料,再查清楚過關的手續便可成行。

  有甚麼手續?出發前要弄好所謂的「兩碼一紙」,這兩碼是用來證明你已預約好了海關,批准你過境,以及已曾填寫健康申報。其實24小時內的核酸檢測報告重要得多,沒有陰性報告,你過不了關,但就算沒有兩碼,在關口仍有機會填表取得。不過,兩碼一紙的功能都只是短暫性的,過了海關進入內地後,它們便失去作用。較具永久性的是兩碼之外的另一種碼「粵康碼」,它在手機上的顏色決定了持碼人在公共場所的自由度。

  準備好了三碼一紙便出發了。坐的士到深圳灣時,藍天白雲,司機見到深圳長長的海岸線高樓林立,忍不住大聲高呼「深圳發展得很好」,反觀深圳灣叧一邊的香港,卻是一片寧靜,像是深圳這大都會的後花園。

  我因為有了這麼多碼,沒有多少表要填,所以幾乎可以橫衝直撞,幾分鐘內便被引導至單獨隔開的小房間內驗核酸,醫護人員穿得有如太空人,每驗完一人後都要用消毒液搓手近一分鐘。我在美國與香港多次驗過核酸,加起來有30多次,經驗之談是美國的採樣十分表面,病毒是否驗得出,難說得很。香港的稍為小心,但仍頗膚淺,內地的卻是把棉棒插入鼻孔幾吋深,若無神功護鼻,十分難頂。

  過了海關後會被分派到隔離酒店。酒店有三個檔次,第一檔約六、七百元一晚,其中一百元包早午晚三餐。第二檔次五、六百元左右,第三檔次三、四百元附近。我不想留下更痛苦的回憶,選了第一檔,在等車到酒店時,發現所在區域被視為「半污染區」,顯然是我們被視作污染者了。

  進酒店時粵康碼(可通過粵省事取得)便開始運作,一入房間粵康碼便轉為紅色,不能踏出房門半步。第一天驗了兩次核酸,還要填一份很長的健康申報,當中不少問題與精神健康有關。酒店內七、八組不同領域的醫療人員,根據健康申報的資料住客可得不同的照顧,例如有「三高」的人,每天會有人來驗一兩次血壓,血糖高的則要驗血,精神有問題的,也有專科醫生照顧。上了年紀的,可申請人道主義關懷,如何關懷,我倒是不甚了了。我上網看看我的記錄,未完成隔離前屬高風險人群,一按粵康碼的小程序,紅色的二維碼便跳出來。驗核酸是一周兩次,有時會在兩個鼻孔採樣,分別獨立送到兩間醫院化驗,以減除得到假陽性或假陰性的可能。

  第14天結束後粵康碼轉為綠色1天,以便隔離者可用交通工具回家再監察7天。我在內地無家居,若要到別處去,要得到當地的街道委員會同意接收,繼續監察。我估計無人肯認領我,便只有繼續留在原來的酒店完成餘下的7天。這7天挑戰性較大,酒店的食物本來是不錯的,午飯及晚飯都是四餸一湯,有時還會有水果、糖水、月餅,份量多得夠二人吃,但吃了這麼多天總會厭倦,便改為減少一餐,並靠散點,出關後,倒是瘦了一公斤。

  最後7天一樣要多驗兩次核酸。入住酒店時,醫護人員每人送一支探熱針,每天量體溫兩次,在門外的表格上登記。最後懷着忐忑心情出關了,粵康碼轉為綠色,從此我又是一個自由人,大江南北任我飛。我跑到高鐵站亮一亮綠碼,果然便無人阻攔。現時的高鐵票都是電子化的,回鄉證的號碼被記下,有關當局可查出你有甚麼顏色的碼,有無接觸過患者等,躲不掉的,大數據會把你包抄起來。這點我倒是毫不在意,平生不作虧心事,別人知道我與甚麼人接觸過又怎樣?

(頭條日報 2021-10-15)

10/08/2021

施政報告與土地 (雷鼎鳴)

林鄭宣讀了本屆政府最後的一份施政報告,這是否她最後的一份?不知道,也不作揣測。 

 

這份最後的施政報告充滿宏圖大計,更似是新官上任時對未來所訂的計劃與承諾,這便難免使坊間產生不少狐疑,這是在畫餅充飢還是另有所圖?若是一些急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同時也得到有效的回應,此種狐疑可以減少。特區政府有必要迅速行動把最逼切的問題解決掉,港人才會對那些長遠計劃有信心。 

 

最為市民關心的還是何時可通關。這對香港的經濟、民心、家庭團聚、心理健康都十分重要,現在是拖得太久了。政府吹的風是要內地與香港專家對接解決一些技術問題,坊間的傳說是如何落實可追蹤新冠中招者的健康碼或通關碼。現時一種說法是要多等45個月才可解決這問題。我使用過「粵省事」的二維碼,也在內地的酒店隔離過,明白內地的一套的確十分嚴謹,但非常奇怪為何特區政府不在早幾個月便主動去研究這些技術細節,要清零了這麼久後才如夢初醒?把通關再推後幾個月,對香港的破壞及人民的傷害有多大,是否不放在一些人眼中? 

 

未來10年樓價仍有上升壓力 

 

施政報告對長期影響着香港的土地房屋問題,倒是沒有放過。人所共知,樓價貴房屋細小且不足,是香港很尖銳的問題,亦是社會各種矛盾的重要來源。港人生育率低,人口結構不平衡,主因之一是樓價太貴。貧富鴻溝之存在,很大程度上是有些家庭擁有物業,得享樓價升值所帶來的紅利,但接近一半的家庭卻沒有此福份。經濟如果發展不順,年輕人的事業也會受制,而經濟的發展,也很受寫字樓租金的影響。樓價高與土地供應不足,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施政報告重視土地,是對的。 

 

在中短綫上,施政報告說已找到350公頃土地,足夠10年內建33萬個公營房屋單位,另外也會爭取尋找土地供建設10萬個私營房屋單位。33萬個公營單位,對公屋輪候問題也算是可以解決了,只是大多數都要在較後的時間才建成,最初的幾年,輪候隊伍仍在。不過,10萬個私營房屋平均只等於每年1萬,而且是否有地,還是沒有多大把握,這便顯示了未來10年樓價仍會因供應不足而無法平穩下來。每年1萬個單位是甚麼概念?80年代的時候,每年新增的私營單位常有接近35,00090年代也常接近3萬個單位,近年則長期短缺,有時連1萬個也沒有,歷年積累下來的短缺壓力頗大。香港人口沒有怎麼增長,甚至下降,但住戶數量卻每年增加,大約每10年上升10多個百分點。若沒有重大的經濟不景,未來10年樓價還是有上升壓力。 

 

在土地長綫供應方面,施政報告拋出了一個願景,便是把新界北區的3萬公頃土地連接起來,發展成一個有250萬人口及65萬份職位的地區。這個願景方向正確,其規模亦大。從前我在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中參與討論時,講來講去,都最多涉及不到3,300公頃的土地,現在卻突然說3萬公頃有望了,豈不震撼人心?我未見過詳細計劃,不知能否成事,但有4點可說。 

 

融合大灣區可帶來更大商機 

 

第一,在解決黑暴、立法會受到癱瘓時,這個發展大計一定會遇到重重阻力,但現時香港政治環境已變,成功的機率增加不少。第二,在新界北的山頭上或是在奔赴深圳灣的車上向北一看,可見深圳繁華的大都會氣象及香港這邊的荒涼,反差甚大,這不合經濟發展的邏輯。新界北區與世界有數的高科技中心就在近鄰,土地矜貴,但現在卻無有效使用,豈非浪費?第三,發展北區是融合大灣區的重要步驟,對港很具戰略意義。第四,資金不是問題,政府要負責的主要是基建。我素來不贊成政府花費太大,但只要投資的效益大於成本,這便是有利可圖的生意,就算要借錢也應投資。中國正在深圳及大灣區一帶打造世界頂尖的創新科技中心,而且已有成效,香港不趕緊配合此發展,為自己帶來更大商機,更待何時? 

 

施政報告也提到明日大嶼的建設。我一向支持此議,香港土地昂貴,在有戰略性的地方填海製造土地,成本不低,但效益更大。明日大嶼的建設包含了快速可達中環的鐵路,對擴充香港商業及金融業務的容量大有好處。 

 

政府需做實事倒逼地主起樓 

 

新界北區及明日大嶼都是長遠項目,但卻可能起到倒逼今天的地主快點建造樓宇的作用。若將來有大量土地供應,今天坐擁土地不趕緊發展豈不與自己腰包過不去?但是否能倒逼成功,卻需要一重要條件︰政府需有具體的實質行動去證明,這些大計不是空中樓閣,將會逐步推動。否則若人人認為這些只是吹水,哪會構成什麽壓力? 

 

(編按:作者因事將停寫4周,1112復稿。 

 

(晴報,經濟日報 2021-10-8) 

假如特朗普再次當選 (雷鼎鳴)

假如特朗普三年後再次當選,重登總統寶座,對香港會帶來甚麼影響?

  這並非一個單純邏輯性的假設性問題,因為他回朝的機會相當高,我估計高於一半。當然,政治一天也嫌長,何況是三年後的事?他的健康也可能成為制約,但近月有多種跡象顯示特朗普回歸白宮已是美國政壇必須面對的可能。

  首先是拜登諸事不順。敗走阿富汗使美國大為失威,新冠疫情在上半年時還頗有希望控制得住,但Delta一出,美國的防疫大計立即被打亂,死亡人數持續上升。在外交上,拜登雖曾高呼「美國回來了!」,意圖說服世人特朗普時期的倒行逆施只是歷史上已過去的一種異例,美國仍是信得過的,但除了英國與澳洲政府外,誰會沒有懷疑?有這些包袱,民主黨在下次總統大選,甚至是明年中期選舉中,勝望已經存疑。

  更重要的是美國國內的一系列變化。我們不用懷疑特朗普自己是否要重出江湖,他是想得很的。在共和黨內,他現時的勢力已大幅拋離其他對手,據評論家基跟(Robert Kagan)在《華盛頓郵報》近日一篇文章的報道,特朗普的支持者在共和黨內排除異己的部署非常成功,那些在去年選舉點票時忠於事實沒有宣佈特朗普獲勝的共和黨州政府人員,紛紛受到黨內懲罰,被拉下馬。更有甚者,下次監票的權力,在不少州中已從執法部門轉到議會手上,意味着在下次選舉中,點票可能會被政客控制,公平性不一定能保證得到。

  這些特朗普支持者搞出來的小動作能否起到作用?若特朗普並無群眾基礎,這些政治操弄也許還不大管用。但有幾個指標性的動態顯示,特朗普其實氣勢如虹,以為他會在歷史舞台消失,只是錯覺而已。

  有甚麼指標?今年16一批暴民衝擊國會山莊,震動美國朝野,當中涉事被拘捕的人數已近6百,還可能繼續上升。這些人都是特朗普的堅定支持者。幾百個被拘捕的人不一定構成政治力量,但據芝大頂尖的國民民意研究中心(NORC)的調查,這些暴民雖然犯法,為主流社會所不容,本身卻有着強大的民意支持。9%的美國選民認為用武力替特朗普奪回總統職位是合理的,這批人中,9成的相信拜登是非法盜取了總統位置。

  特朗普的支持者還相信甚麼?他們有兩大核心信念,一是相信白人的地位正在被少數族裔侵蝕,並且不斷失去權利,他們恐懼自己早晚會被人取代;二是很多人都相信所謂的QAnon(或匿名人Q)散播的陰謀論,此種陰謀論認為美國政府早已被一批崇拜魔鬼的人所佔據。接受這些核心信念的人高達47百萬人。

  對過去的主流美國人來說,上述的兩大核心信念都是走火入魔的極端主義,問題是社會中有着這麼一大批懷有極端思想的人,會形成強大的政治動力,足以影響到投票結果。而調查數據亦顯示,有着極端思想的美國人並非是少不更事的年輕人,他們當中,三分二都是34歲或以上。他們亦非懷才不遇的失業人士,4成人是白領,當中不乏行政總裁、律師、會計師等,顯然是受過教育之人。他們擁護特朗普,五成二不惜把美國分裂也不能讓民主黨控制大局。

  恐懼能引發強大的政治動員力,美國就有着一大批害怕自己失去地位的中年白人支持着特朗普,他回朝的機會的確不低。他若再當總統,我們大可根據他的往績推斷出能人異士會離他而去,留下來的,會有如蓬佩奧之流的不尊重事實的極端反華份子。這些人會對中國及香港幹甚麼?

  據其往績,我們可知他們不會吝於採用極限施壓,做事無底線,說謊、抹黑、顛覆、制裁香港官員、再啟動貿易戰、金融戰、軍事介入等不能排除。香港會受到不少壓力。不過,特朗普第一任時,除了在顛覆活動上頗為成功之外,其他活動對香港也未見能搞出太大破壞。而且特朗普的第一任與第二任,相隔了幾年,美國的力量弱化了不少,成功機會更低。

  成功機會低不等於特朗普不會亂來。他在任推出制裁香港的法例時,曾宣稱香港會因此陷入悲慘境況,但香港今天仍好好的,並不如他所料。他判斷力差勁不值得奇怪,但他還有兩個特徵值得注意,一是失敗後絕不會承認錯誤只會惱羞成怒變本加厲,二是他為人自私,且不以此為恥,就算他的政策不利美國國家利益但卻符合他的小圈子利益,他也會毫不顧忌。明乎此,中國及香港都應有底線思維,為美國胡搞蠻纏的政策作好準備。香港有國安法,在應付顛覆上有力得多。較要注意的是香港對聯繫匯率制度應有一套備而不一定要用的B方案,在特朗普犯上錯誤時也可從容應付。 



(頭條日報 2021-10-8) 


10/06/2021

孟晚舟事件與香港定位 (雷鼎鳴)

孟晚舟被加拿大拘留了1,028天後,終於回到中國,在深圳受到英雄式歡迎,她雖然也要被隔離14天加7天居家監察,不能接觸外界,但她掀起的愛國熱潮,仍在全中國蔓延。在這次中美博弈的遭遇戰中,雖是美國首先發難,但美國卻是中了3招,又一無所得。 

美國受到什麼損傷?第一傷是煽起了中國人民的反美情緒。美國外交政策中有一項是希望培植中國的崇美派,但美國指使加拿大把過境的孟晚舟扣留作人質,卻顯然激怒了中國人民,崇美派失去大片地盤。第二傷是使人看到,美國的長臂管轄也有被斬斷的可能,各受害國家有此範例,以後美國重施故技時會遇上更多的阻力。第三,美國曾要求多個國家協助拘留孟晚舟,但都遭到拒絕,只有加拿大言聽計從,但加拿大在此役中搞壞了中加關係,又被人質疑它喪失了獨立性,變成個大輸家。以後美國找別的國家配合其長臂管轄大計時,這些國家便更有理由拒絕美國。
 
從香港人的角度出發,孟晚舟事件也帶有一種標誌性,我們可從中更新對世界的認知,並設想應怎樣調整政策,以利趨吉避凶?

首先是美國的長臂管轄政策對世界各國各地區,包括香港,都會帶來莫名風險,躺著也會中槍。孟晚舟案的源起表面看來是華為的一間夥伴公司與伊朗有貿易來往,而美國單方面不喜歡有公司或個人跟伊朗做生意,所以要制裁相關機構或個人。若更宏觀地看此問題,則可見到美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掠奪別國的經濟利益。美國有「海外反腐敗法案」及「愛國者法案」,可用作包裝其無遠弗屆侵犯別國主權的行徑。

在全世界任何國家中,只要有人被美國政府認為觸犯了美國自己的國內法律,就算所謂犯法現場不在美國,只要交易中用了美元或是使用過美國公司管理的社交媒體或互聯網,都可被美國罰以天文數字的巨款。

此等招式美國已用過多次,孟晚舟案只是其中一例而已。1987年日本東芝的半導體做得很出色,美國以防止東芝有技術壟斷之嫌而迫它付上巨額罰款,整個日本的半導體工業亦大受打擊。美國改為培植韓國。日本與韓國都是美國的盟國,但不要以為盟國便會被放過。
 
我的一位舊同事郭海成教授是光學物理的權威,對液晶體顯示器的業內情況也了如指掌。據他告訴我,10多年前南韓的一所巨企發了封電郵給台灣三大LCD的生產商,要求大家不要殺價,怎料招來了美國的注意,要控告它們搞合謀定價。本來被控的應是那韓國巨企,但它自告奮勇要當污點證人,美國便轉為起訴台灣的生產商。這幾個生產商不防有詐,派了高層到美國理論,反被拉進大牢並罰款。 
 
此種情節的經典是法國的電力設施生產商阿爾斯通。此公司技術先進,美國公司不是對手。在2013年,美國司法部門找了個藉口在機場拘捕了該公司的一個過境高級職員皮耶魯齊,並監禁了超過25個月。最後,美方對阿爾斯通處以7.72億美元罰款,並迫使阿爾斯通把其電力業務肢解出來給美國通用電氣。此事在皮耶魯齊出獄後所出版的《美國陷阱》一書中記載甚詳。讀此書時,我們難免會強烈感到孟晚舟事件只是皮耶魯齊案的一個翻版而已。當然,孟有中國政府支持,法國政府則沒有撐阿爾斯通,孟運氣較好。

美國此等作風數十年來一以貫之,以前罰過德意志銀行72億美元,近日又拘捕了俄國天然氣公司Novatek的財務總監,要8000萬美元才能保釋。從這些例子可見,美國政府是否出手的準則,在於是否有利可圖,盟友與否並不被其放在眼內。

港人對美國歷任政府,不管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都採納的霸凌政策若有認識,便應檢視自身有無弱點。最應關注的是港元的聯繫匯率制度,此制度使到港元可取代美元的部分功能,用港元作交易可減少倚賴美元,從而避免使用美元時所可能出現的長臂管轄風險。由此可見,美國利用美元搞長臂管轄,反可能提高港元的功能。美國對此不會高興,但另一方面,港元與美元掛鉤,卻使被大量印刷出來的美元多一個歸宿,對美國有利。既然如此,美國短期內不會對港元下手加以摧殘。

不過,從美國長臂管轄的惡法可看到,美國在掠奪利益時,下手甚狠。中美正處於關係緊張階段,將來香港形勢隨時可有巨變,香港為減低風險,在港元制度的問題上若不制定B計劃以防萬一,便是危險的。

孟晚舟案可能是美國長臂管轄政策被擊敗的第一個案例,其他例子中,涉事的公司或個人無不吃了大虧。這點無奇怪之處,公司或個人如何抵擋得了一個超級強國政府的搶掠?孟晚舟之所以能最終回國免受牢獄之苦,主要原因還是中國以國家之力抗衡美國。這兩個國家都高度倚賴對方,真正鬧翻了,雙方都會蒙受難以承受的經濟損失。香港若被欺壓,單打獨鬥是不切實際的,沒有中央政府的支持,香港在美國國家力量面前不堪一擊。 

 

(中環一筆 2021-10-6 


10/01/2021

強制港人參加「年金」? (雷鼎鳴)

羅致光局長向傳媒吹風,似不經意的表示,政府將來或許會考慮立法,強制退休人士把領取到的強積金都放入一些年金計劃中。這是怎麼一回事?為何政府或許把部份退休金的投資方法弄成強制?

  強積金推出已逾20年,再過10年左右,此計劃便開始成熟,有資格成為港人退休保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退休時,大多港人都會積累到一筆強積金,但這筆錢如何交還到其擁有者手中?

  最簡單的方法自然是整筆錢一次過的轉回帳戶戶主手中,從此他可自由選擇如何投資如何使用。這方法勝在尊重港人的自由選擇權,但卻又有一重大弱點。我們大可設身處地的把自己放在一位長者戶主的角度看問題,手上是有一大筆錢,但卻不知道自己壽命會有多長,或是將來會否有重大健康問題。假如現在消費過多,將來自會有千金散盡的一天,手上不名一文,那便如何是好?不少長者都會擔心此風險,所以常常有錢也不敢用。到最後,他們過身之時可能還有餘錢未用光,雖然有部份長者可把餘額留給子女,但未能完全享用一生辛勤賺回來的血汗錢,總也是有點缺陷。

  避免此問題的方法是採用年金制度。所謂年金,是把一筆款項交給保險公司,以後每月(或每年)保險公司都會把一定數額的資金還給你,直至你死亡為止。按此計劃,受保人便不用擔心將來全無「收入」,無論他壽命多長,每月都可領回一些退休金。由此可見,年金是有一定優點的。

  每個月還多少錢是如何訂出的?除了要看你開始交給保險公司的「保金」有多少外,最重要的因素是投資回報率及參與者的預期壽命。若社會中人平均壽命甚短,保險公司不用對每人都派很多年的錢,那麼每月受保者自然可領回較大額的錢。反之,若人人長命百歲,每月分派數額便會不多。

  保險公司的做法是從壽命的統計數據中推算出參與者平均還有多少年可活,從而訂定出每月派發的數額。此種所謂年金的計算方法談不上高深,任何讀書認真的經濟學本科生,或甚至是有良好數學根基的高中學生都可算得出來。但這裏要指出一點,保險公司計算的假設是平均壽命有多長,但有些人是壽星公,有些人卻是短命,年金的性質是短命的拿不回多少年的錢便一命嗚呼,壽命長的最終取回的總額卻遠高於自己開始時交出的保金。所以長命的人是年金計劃的得益者,他們受到短命人的津貼。

  假設政府的政策是容許港人自行決定是參加年金,還是自行管理退休時取回的強積金。誰會選擇年金?誰不會?我們雖不可能完全知道未來壽命還有多長,但總不會對自己身體狀況一無所知。設想一個身懷絕症,知道自己命不久矣的人,他會參加年金嗎?當然不會。他會把錢名早拿回自己手中。就算尚未有疾病,但有「三高」、體重超標或精神不振的人,他們同樣不會喜歡參加年金。反之,那些體能極佳,年年檢查身體的人,卻更有可能參加。

  這樣便帶來了經濟學中所謂「逆向選擇」問題。只有長命者才參加,那麼,年金參與者的預期壽命一定較長,保險公司若不想破產,便要把每月發放的退休金調低。這樣又會使年金計劃的吸引力減低,連不是那麼短命的人也不再參加這計劃了。如此下去,最終只有最長命的人才留在計劃中,整個年金計劃的目標便自動毀滅掉。當然,若果年金的參與是強制性的,上述情況便不會出現,短命的會被強制補貼長命的。

  從政府官員的角度看,容許自由選擇權會較少被人批評,若年金是強制性的,總會有一大批受害者十分不忿,責罵政府為何剝奪他們理財的自由。所以我有點懷疑政府官員在此問題上會如何考慮他們的政治利益。

  退休時如何理財並非新鮮事物,外國對此等公積金應如何處理也有多種方案。例如,有些保險公司可中間落墨,只給予兩個選擇:第一是參與至死為止的年金;第二是分開十年(或其他長度)把錢退還,而不是一次過的退還。第二方案並非完美,但卻可避免上述的部份困難。


 

(頭條日報 202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