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8/2012

強積金半自由行與基金收費 (雷鼎鳴)


如果立法會不再出現「拉布」等拖延戰術,強積金的「半自由行」應可在今年下半年正式實施。


「強積金半自由行」的官方名稱是「僱員自選安排」,是指僱員在現職的強制性供款,每年可以有一次機會從僱主選定的強積金戶口轉移到別的自選強積金戶口,但僱主供款的部分不能轉走。不過,僱員若已離開某公司,他可以隨時把過去自己的供款及該公司僱主注入他戶口的供款全部轉移。說它是「半自由行」,是因為在離職前不能轉走僱主供款的部分。


這個安排雖仍有缺陷,但應該一早便要推行。強積金是一個符合香港社會需要的制度,但港人對它絕非熱烈擁抱。其原因有三。


 
基金公司食水太深


第一是它限制了港人消費的自由。此點難以化解,任何強制性的儲蓄計劃都會影響今天的消費,但這代價值得付出,因為若無此制度,香港人口老化所帶來的福利困局無法應付。


第二是部分強積金的回報率不如理想。


強積金2000 12 月實施以來,香港及世界經濟經歷過「沙士」、金融海嘯和歐債危機,每一項都是百年難得一遇的重大事件。當整體經濟大勢不妙時,無論退休保障採用什麼制度,其表現都會十分差勁,不會有例外。強積金頭十年回報的中位數在扣除管理費後每年平均有5.5%,再扣掉通脹仍有4.7%左右,遠勝於把錢放在銀行,已勉可合格。


第三,參與強積金計劃的各大基金開支比率偏高,「食水甚深」。 我們不要輕視每年等於資金總額一兩個百分點的收費,三四十年過去,會吃掉到時資產的一顯著部分。


十多年前香港在辯論應否設立強積金時,反對者的主要理由之一是,基金的收費會高至基金總資產的5%至6%,假以時日,將會把大家的儲蓄蠶食殆盡。當時金融界的一些估計是1.5%左右。


我則兩種估計都反對——5%至6%當然是無根據的誇大其詞, 但就算是1.5%,也是遠高於國際的標準,食水依然很深,香港可以做得更好更多。
 

據強積金管理局的數字,現在525 個基金中,收費差異頗大,中位數是1.74%, 稍高於從前業界所估計的1.5


1.74%算不算太貴?我們要作一點比較才可回答。

  

有違「市場效率假說」


美國最大的退休基金是專為教員而設的TIAA-CREF,我自己曾在美國教書,所以也設有戶口。TIAA 的部分主要是債券投資, 手續費多少? 通常每年低於0.3%;CREF 內含各種投資基金,股票為主,收費一般低於0.6%。它們收費雖低,回報卻不錯而且穩定,服務更是一流,客戶每天都可在網上買賣,不收手續費,而且提供的資訊齊全,遠勝香港的基金。
 

是否只有個別的基金才有這麼優秀的服務?非也!2007 6 月經濟諾獎得主普雷斯蓋特(Edward Prescott)到科大演講,當時強積金管理局的主席范鴻齡曾公開表明,要為強積金引入競爭,我大表同意,於是在普雷斯蓋特的記者招待會中,讓他回答記者有關退休基金的問題。
 

普雷斯蓋特知道香港的基金竟要收取超過1.5%的手續費時,大吃一驚,連聲叫貴。記者問他,他參加的基金收費多少,他說是0.1%左右!他並告知,他選擇基金的標準是收費是否夠低,至於高收費是否意味基金投資表現較佳?他不相信,我也從來不相信,因為這有違「市場效率假說」的原理。



世上沒有長勝將軍
 

所謂「市場效率假說」的一個引申結論是,很少有人能持續地跑贏大市。市場中股價受供求關係所決定,每一分鐘有人買入多少股票,便同時有人賣出同等數量的股票,股價是股民用錢投票的結果,我們很難認為自己的眼光會長期勝於社會的總體。


若有人能百發百中,當得上長勝將軍,我看只能是制度上有問題(我八十年代時發現過互惠基金的一個漏洞,曾據此連續買賣百多次而幾乎每次必賺),現在此漏洞已被封掉,錢再不易賺,或是某人運氣特別好,又或是此人有內幕消息,與高收費沒有關係。



上述所說只是基於經濟學原理,我素來高度重視實證,沒有根據的結論我不會說。


這裏有一個假說: 「強積金收費的高低與該基金的表現無甚關係」。這假說正確與否可以檢驗。無線電視的一位記者很想我提供證據,我於是向強積金管理局索取了有關各基金這五年來的股票數據,強積金管理局網站中亦有各基金的收費數據及「基金風險標記」,後者是量度投資某基金究竟涉及多少風險。


強積金管理局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我謹此致謝!計算回報率時最好有十一年來每天的基金單位價,但我沒有時間大規模的整理數據,惟有走了一點捷徑。我們要問的問題有二:在相同的投資風險下,收費更高的基金是否意味回報率會更高?較高收費的基金若未能得到較高的回報率,能否起碼地把風險降低?



表現好壞無關收費


我用多元回歸的計量經濟方法,分析過幾百個強積金基金的數據後,發現上述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認真做實證研究的人都知道,所用數據的質量會嚴重影響結論的穩定性。強積金管理局能夠提供的數據從20073月開始,終於20123月。


這裏有個問題,2007年下半年香港股票創下高峰,到今天股價仍遠不能突破這個高位。倘若投資的起點是2007年,今天很多基金仍會錄得負回報,收費高而又勇進的投資更是如此。為了使結果更公平合理,我們必須對數據更加小心分析。


我把數據分為兩個時段, 第一段從20073月至20093月,第二段從20093月到20123月。


第一段反映市場從高位回落至金融海嘯後的谷底,我所用的數據顯示,香港強積金在這兩年價值平均下降了20.5%左右(我所用的不是全部的數據,部分基金改了名字,或是新成立,又或是沒有足夠數據,不能用)。


第二段時期反映了證券市場從谷底反彈,各基金三年內的回報率平均是39.6%左右。基金既然經歷過有升有降的部分,它們的回報率是否與收費有關我們可以得到較全面的答案。
 

我得到的答案可總結如下。在相同的風險條件下,高收費對投資回報率有負面影響,無論是200709年期間,還是在20092012年期間,或是在整體20072012年期間都是如此,但這負面關係在統計學上不算顯著,正好印證了收費對回報率沒有影響的假說。



至於收費高是否意味基金能更有效控制風險?兩個時段的數據都指明沒有這回事。換言之,收費高的基金表現平常,既不能提高回報,又不能降低風險!在積金局的數據中,我們信手拈來,便可輕易找出一些收費極高但回報差勁的例子。

  

基金業效率為何差勁?


既然如此,強積金的收費為什麼仍高企?我在1998年出版的拙著《老有所養──退休保障評議》中便指出了問題,倘若基金的選擇權在僱主而非僱員手上,收費必貴。收費的高低與僱主利益毫無關係,基金公司深明此理,胡亂抬價也不會趕客,怎會不徵收高收費?


現在強積金管理局走了正確的一步,但是否足夠?我認為還有缺口。僱員若要轉換基金,將來估計要用六至八個星期的時間。這時間太長,容易增加風險,願意轉換基金的人會大減,基金所要面對的競爭壓力亦會不足。我實在看不出為什麼香港的金融服務業效率會這麼差勁。我認為起碼要做到的是,今天若要把戶口中的證券賣掉變成貨幣市場中的現金,今天便可成交。不要以為這是吹毛求疵,我在美國的退休基金便可如此。


為什麼有這麼多的阻力?我相信是基金界不願這樣做,以保住利益。


不過,我對此事也並不擔心,在競爭壓力下,終也會出現一些願意為客戶提供更合理服務的基金,抱殘守缺的基金會被客戶揚棄。

HKEJ  201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