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8/2022

美若發動制裁 中國易化解 (雷鼎鳴)

 俄烏戰爭後,美國出盡方法發動對俄羅斯的無底線制裁。把俄踢出SWIFT、凍結俄政府及人民的海外資產及部份外匯儲備、禁止俄航班飛到某些國家、禁止入口俄的石油氣及天然氣等等,使人眼界大開。我曾在友報撰文,指這些制裁對西方國家及全球經濟一樣會構成重大破壞,若制裁持續,歐洲國家尤其會損失慘重,美國也難以承受。此悲劇可否避免,要視乎甚麼時間和談有進展及制裁能否終結,目前尚未看到明顯的轉機。


中國在俄烏戰爭問題上得益大於損失,除了俄羅斯被推到完全倒入中國懷抱,美國反華戰略家的噩夢成真外,中國還可近距離得窺美國制裁百寶箱的虛實,自可早作防範。我不知道中國的戰略家會做甚麼準備,但既然我這個體制外的散人在這一個月內也聽過無數人提出同一問題,所以可肯定中國政府一定會進行研判。

這些制裁基本上都是與經濟有關,我們又知道,堅持改革開放,是中國的國策,而且是正確的國策,如何在經濟開放的大環境下作出較少的調整而仍可防範於未然,在美國一旦失去理性揮動制裁大棒時可充份保護自己的利益,減少損失?要指出,在國與國互相爭鬥,甚至大打出手的條件下,有些經濟觀念要被顛倒過來,例如在正常的環境下,一個國家若是大債主,當然比欠下其他國家大筆債款要好,但在戰爭中情況卻剛好相反,欠債的債仔反可用賴債不還去威脅債主,西方國家充公俄的證券及資產,正顯示出債主的危險脆弱。

中國人民儲蓄率高,是個大債主,所以在制裁戰中不是沒有風險,我們要對比評估一下。中國今年二月外匯儲備共3.21萬億美元,另有價值近1196億美元的黃金。外匯儲備的性質其實是欠單,手持這些欠單,可以向其他國家追討相等價值的貨品,但若別人突然賴債,凍結了你的債券及不容許你使用你的外匯,怎辦?中國十多年前已預計到地緣政治會帶來風險,外匯儲備從3.9萬億減了下來,當中美元資產部份也減至稍多於1萬億。

這是正確的方向,但可能仍不足夠,美國若脅迫歐盟及日本去凍結中國非美元的外匯資產,中國也會吃虧。中國應把減少的外匯儲備作為另一政策選項,把外匯的一部份多買入一些戰略物資,例如石油等。從前這不是上策,但今天形勢已變,要考慮。

在債務方面,另一要注意的是外債。據美國中情局公開的估計,中國2019年的外債為2.03萬億美元,有了俄羅斯的先例,美國也許會擔心,若一旦凍結中國的外匯儲備,中國可以反過來對沖一下,凍結自己所欠的外債,從而減少自己的損失。不是說中國會這樣做,但美國的制裁戰略家,卻不會忽視這可能性。

中國的外債愈多,美國愈會發現制裁戰有風險。順帶指出,美國2019年的外債是中國的十倍有多,外匯儲備卻只是中國的3.8%,微不足道,按照以上的邏輯,美國是最有資格做無賴,不怕被制裁的。

儲備是政府資產,但對俄制裁顯示民間資產一樣有風險。2020年中國官方數據顯示,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積存總量共2.58萬億美元,其中1.44萬億是投資在香港,這筆資產自然不怕被制裁。美國,加上加拿大、日本、澳洲,歐州減去俄羅斯,總共累計吸納了中國2415億美元,佔中國對外投資的9.36%。反過來,從1997年至2020年,「外商」(包括香港)在內地共有63萬多所企業,總投資纍計為2.14萬億。美國,加上加拿大、日本、澳洲,歐州減去俄羅斯則總共在華投資3444億美元。由這些數據可見,美西方國家外商在華資產比中國在她們地方的資產更多,差別為1029億美元。一搞制裁戰,中國並不吃虧。上述未包括金融市場的資產,但這些資產流動性大,隨時可離去。

中國當然不會隨便沒收外商在華的投資,反而應繼續大力吸引多些外企來華投資賺錢。如此一來,那些思茲念茲都想制裁中國強搶中國資產的外國戰略家便會不敢輕舉妄動,這對保持世界經濟的發展十分重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是正道。


貿易也是一個可供美國考慮制裁的熱點,但我一點也不擔心這板塊。2020年中國商品貿易總額高達4.66萬億美元,其中不到三分一是與西方國家加上日本的貿易。中國產業如此發達,是世界第一大貿易國,不與中國貿易只會招致慘重的損失,中國不怕。中國大可繼續推動自由貿易。

會否把中國踢出SWIFT系統?中國經濟實力遠勝俄羅斯,一旦這樣做,全球會出現經濟災難,而且會加快人民幣取代美元的過程。現時俄羅斯已十分願意用人民幣作為貿易貨幣,沙特阿拉伯也希望石油可用人民幣計價,美國若把SWIFT作為武器,不怕美元霸權衰落更快嗎?

綜合所述,美國若制裁中國,只會自誤,中國不難一一化解。



(作者按:疫情持續,最宜居家做研究。我在本欄需暫時擱筆,組織多些時間進行我的研究工作。謝謝讀者的關愛與《頭條日報》的支持。)


(頭條日報 2022-3-28

3/25/2022

經濟株連當武器 美國霸權顯衰敗 (雷鼎鳴)

美國外交政策的核心是維護其全球霸主地位,在中東北非等地,主要靠發動顏色革命及狂轟濫炸,但除了把這些地方弄至民不聊生、難民湧現外,也無甚成果。中國與俄國都被美國視為對其霸權的最大威脅,但在這兩國發動顏色革命十分困難,連香港的黑暴也以失敗告終。若是改為軍事上的打擊,風險又太大,美國不敢,所以近年美國發展出一套新的戰略,便是把幾個與經濟有關的領域都武器化,所以有科技戰、貿易戰、金融戰等出現。

此種把經濟領域拖入戰場的手段也許在短綫稍有利益,但中長綫都不啻是飲鴆止渴,把自己的霸權推入墳墓,而且還會危害別的國家,為全球經濟種下禍根。美國所用的方法不止於禁運、加稅等等傳統手段,它們還是株連式的,誰不聽從指令,就算本來是局外人,制裁大棒也會殺到,產品中哪怕沾了一點美國的科技,也可能要停產,其他國家過去用人民血汗產品換回來的美元,突然會變得不能使用或甚至被凍結掠奪。這些都完全違反了戰後美國有參與設計建構的全球政經秩序,但美國卻完全不加理會。

 

破壞全球化秩序

 

此種新戰略是全球化的逆反,無論其最初的打擊目標是誰,其破壞性都會溢漏,打擊了一大片國家,包括美國自己。要明白此點,我們需先了解全球化的含義。

全球化對世界的生產力有巨大的推進作用。亞當史密在《國富論》的第一章第一節已解釋,貿易可打破自給自足村落之間生死不相往來的生產模式,有了貿易,各生產者便可分工,製造自己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再與別國交易。經過分工後的生產,不但可即時發揮到比較優勢,效率立升,而且熟能生巧,長期地生產同一產品或進行同一工序,累積的經驗會愈來愈多,技術也會不斷進步,這便是全球化生產力不斷上升的來源。但分工與貿易又顯然需要一些條件去保護,國與國之間需要互相依賴,好處是可減少戰爭,但若當中有人破壞既有秩序,既然大家都攬在一起,便人人都有可能蒙受損失。在戰後,世貿、國際貨幣基金、世銀等機構紛紛成立,當中便有監管仲裁以維持既定市場秩序的功能,防止有壞孩子亂搞一通,保障各國在貿易與分工中共贏。

全球化再深化下去後,一個國家的比較優勢並不一定在某產品上,而是在某工序上。一件最終產品可涉及數以百計的工序或半製成產品,而這些工序可能都是在不同的國家完成的,若某個國家專長某一工序,她多多少少都有了一點壟斷實力,她若突然不幹,整個生產流程都會斷掉。美國做得更絕,她對芯片等科技產品,有一定的掌控力量,她可要脅各國,誰不聽她的話,不但會斷絕某些芯片的供應,而且連含有該種芯片的產品,即使比重甚低,也不准生產,不准消費。此種濫用權力或影響力,十分危險,其他國家一樣可控制某些生產流程或產品,若每個國家都這樣做,全球化的生產環境必定瓦解,大家走回自力更生之路,生產力大跌。

4年前美國開始打壓華為時,用的藉口是華為的器材有後門,可以出現國家安全問題。其實經過國際上多個專家團隊的檢驗,早已知道這只是莫須有的藉口,技術上安全隱患並不存在。華為並無屈服,反而投入資源發展更獨立更高深的新科技,美國的芯片商現時失去大額生意後,還是憂心中國幾年後自己能造出更高質量的芯片,搶去美國的大片市場。華為愈戰愈勇,正顯出以科技制裁作武器的短視。至於俄羅斯,更打算不再交付專利產權的費用,若這樣搞下去,她還可以完全不理專利權,把別國的高科技產品都自行仿製,美國又怎奈何得了她?

 

美元地位將下降

 

SWIFT作武器,趕俄羅斯出局,也是愚蠢的策略。美元霸權為美國帶來重大利益,但這有個前提,是各國都樂於用美元作交易及儲備。現在使用美元所涉及的風險被完全顯露出來,誰敢不考慮分散風險,減少使用美元?俄羅斯大概率地會多用人民幣作交易及儲值貨幣,並參與人民幣的CIPS支付系統,連沙特阿拉伯也建議可用人民幣作買賣石油的貨幣,美元霸權已出現裂縫,這正是因為美國不智地把貨幣作成戰爭工具的政策所造成。將來美國靠印鈔票度日的政策,很難在美元地位下降後仍能得心應手。

阻止其他國家購買俄的石油與天然氣也不知是誰想出來的笨招,俄是能源生產大國,奇貨可居,美以禁運作武器,希望擴大制裁的效果,但這只會招致怨聲載道,歐洲國家尤其受不了。西方傳媒雖吹噓西方社會在使用這些經濟工具時如何團結,但只要一看哪個國家肯參與制裁,便知此政策如何失敗及缺乏持久性。全球各國中,亞洲數十個國家只有日本、南韓及新加坡有參與,非洲、南美洲沒有一個國家願意,歐洲因有北約的關係,有些國家被迫呼應一下,但不是沒有反對聲音。世界大多數國家還認同中國的中立政策,未來中國大有機會成為新秩序的構建者。

 

(經濟日報 2022-3-25) 

3/18/2022

若不撤制裁 全球易陷大衰退 (雷鼎鳴)

 

近日股市劇烈波動,顯然有對沖基金在上下其手,但無風不起浪,北約不懂節制的東擴所引發的俄烏戰爭,對全球經濟無疑有重大破壞,但其嚴重性又遠不及美國帶頭對俄羅斯魯莽的制裁。搞得不好,這些制裁能把過去數十年建立的國際政經秩序毀於一旦,全球化壽終正寢,全球陷入大衰退或甚至蕭條。不過,走出困局的機會尚未完全消失,歷史會往何處去?市場中人也舉棋不定,股市大上大落,又有何奇?

全球一體化 促進經濟增長

過去40餘年,全球GDP,在扣除通脹後翻了幾番,中國去年的實質GDP竟是1978年的43倍,就連美國也有2.96倍。此種增長,很大程度來自同一時期出現的經濟全球一體化。各國通過貿易可發展出精細的分工協作,一條條效率高超的全球供應鏈被建立,全球生產力得以提振,國與國之間也變得需要互相依存,供應鏈的一個環節出問題,可以使到整條供應鏈斷裂,相關行業會立時風雨飄搖。

供應鏈的建立,基於不同國家及企業的比較優勢,在市場激烈的競爭中,哪一個國家哪一所企業能佔據某條供應鏈的某個生產環節,必定是有其實力。但光是實力也不足夠,供應商能夠在大家各不相識的環境中協作起來,必須有一套大家信任的市場秩序與法律制度作支撑,倘若大家簽了合約後仍不能肯定對方會否違約,那麼他們如何敢投資生產?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制裁,正是多國政客頭腦發熱,帶頭破壞了大量行之有效的規則,生產力必定出大問題。

4個原因這些制裁可能引致經濟的嚴重衰退。第一,契約不再可靠,企業生產一個產品,不敢依靠其他公司的幫助,例如蘋果手機的不同元件、不同的生產過程,都在不同的國家進行,若全球化終結,蘋果便要完全自力更生,整個生產程序「一腳踢」,沒有分工,她的效率一定劇跌,成本急升,今天幾千元的一部手機,恐怕要幾萬元才有交易。

能源價格升 堵塞宏觀經濟

第二,在大家失去信任,互相鬥爭而不是互相合作的環境下,在全球數以千萬計的生產環節中哪裏出了問題,是很難預測的,其影響亦難以評估。舉個例子,俄羅斯的航空公司原來頗為倚賴租借回來的飛機,而不是自己買下的飛機。歐盟在上月下令要歐洲的飛機租賃公司在3月底前終止所有與俄羅斯的協定,不再向她出租飛機。但問題立即出現,俄羅斯上空已成其非友好國家的禁飛區,那些歐洲的飛機租賃公司就算能在法律上已取回飛機,這些飛機也不能起飛返回自己國家,只能困在俄羅斯的機場中,每日繳交昂貴的停泊費,但又因SWIFT系統不能運作,她們連交停泊費也做不到,可被俄追討欠款。

若情勢無突破,這500多部出租飛機可能永遠回不到它們原來的物主手上。這些飛機總值估計為120億美元左右,有近半物主在愛爾蘭,當中不少飛機的物主是小公司,損失一、兩架飛機便要破產。俄羅斯是賺了,現時的飛機租賃公司卻蒙受巨大損失。有了這先例,將來其他航空公司再租借飛機時也要多付租金,以補償風險,額外的租金又會轉嫁到乘客身上,推高通脹,打擊經濟活動。

第三,制裁含有不買俄羅斯能源,以德國為例,55%的天然氣、50%煤炭、35%的石油皆來自俄羅斯,其他歐洲國家也相差不遠,其他產油輸出國也無法或不願增產以填補不買俄能源的缺口。能源價格現時已在急升,商業周期理論有指出,能源價格就算上升輕微,在宏觀經濟的某些環節中也可能造成堵塞,負面效果被大幅擴大。這正如病人有時一條血管分支塞着,也會造成中風,使人一命嗚呼。能源價格高企,不但推高物價,還可以造成經濟衰退。

高科技產品 專利權將作廢

第四,西方世界要切斷對俄羅斯的高科技產品供應,俄指她們違約,所以容許俄國的企業不用再向這些外國公司繳交專利費。其實俄省回專利費還只算是小事,大事是理論上俄羅斯可不用再承認這些專利權。西方國家要限制科技出口到俄羅斯,但這可適得其反,既然不承認專利權,俄大可自由自在完全不受禁地仿製西方的科技產品,過去俄並無生產的一些西方科技產品,不一定是她沒有能力去造,而是因為專利權限制了她。至於中國,仿製能力更強,若有制裁,等同鼓勵中國不用理會專利權,隨便生產。世界若隨便利用專利權作政治武器,只會導致專利權作廢。沒有專利權去保護及鼓勵創新科技,世界的生產力必定倒退,經濟不出現大衰退,難矣!現時惟有寄望各方談判成功,化解掉危機。

 

(晴報,經濟日報 2022-3-18)

3/11/2022

抗疫如抗戰 需要好領袖 (雷鼎鳴)

 

歷史上,大疫的殺傷力不亞於大戰,抗疫有如抗戰,我們必須調整心態,進入戰時狀態,否則可能傷亡慘重。政府公務員和政治領袖從未打過仗,抗疫管理一塌糊塗,使人擔憂。

打仗的第一要務是知己知彼,搞清「敵情」及自己的優勢與弱點。執筆時,每天新增個案或已過最高峯並回落,但每天仍有兩萬多宗,已知的累積個案近60萬宗,感覺十分可怖,前景如何?此疫症是新生事物,可參考先例不多,唯有分析一下其他地方經驗。Omicron有一特點,是來得急,跌得急。美國是一個典型,從12月初到高峰期的1月中,美國5%的人口中了招,再多等一個半月,每天新增中招個案急降9成多,到今天,累積約一成一人口中招.

美國基本政策是躺平,內陸民航開放,坐機人多,上機不檢疫,容易傳染,況且美國人常不戴口罩,不守紀律,喜到處跑,美國疫苗接種率,比香港還低,按理香港表現應比她好。但香港人口密度高,老年人多,也構成比美國不利的條件。假如美國有參考價值的話,香港將累積有一成一或以上人口中招,即80多萬人或以上,或會死掉3幾千人。但假如很多中招者都沒申報,疫情被低估,那麼死亡人數增至45千也不奇怪。

死的是甚麼人?據政府數據,六成多是80歲以上,9成多的未打針。我們知道,長期病患死亡風險高得多。尚須指出,香港第三針接種率低,已接種者未及220萬人,恐到6月中後才勉可合格。

現時市民詬病政府管理混亂,政策不清,指揮系統近乎崩潰。幸好中聯辦上月鼓動一批商界名流出錢出物資出地方支援抗疫,中央運來大批物資及派專家及數千人員來港幫忙,方艙醫院建好,由紀律部隊管理,有專門醫院接收病人,情況得到快速改善。除照顧好重症患者外,當務之急是加快疫苗接種,尤其為長者打針。政府本計劃3月中全民強檢,本是好事,但時機不對,既已有數十萬人染疫,全民檢測作用大減,香港可供隔離及醫療設施有限,也無法妥善處置數十萬中招者。我認同在新增個案跌至較低後才全民驗測,將更有利清零,防止疫情反彈。現時資源不足,政府應集中火力,優先處理年長、長期病患或未打針之人。

戰爭勝敗靠優勢兵力,把敵人圍殲。日前蘇州出現60多個案例,全國調派6千多人去支援。武漢前年抗疫,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大量人員物資到達最前線,迅即把疫症撲滅。此種行之有效的決戰模式,正是中國此等大國才能有效做到,奇怪的是,香港有些人錯解一國兩制含義,對向內地尋求支援十分消極甚至抗拒。這是錯誤的,香港能力不足,疫情失控,連累內地,有援軍來港殲滅病毒此共同敵人,理所當然。中港一家親,一旦內地出現危難,港人也慷慨支援,不應有心理負擔。

戰爭鍛煉出領袖,時勢造英雄,但香港似乎未有人能利用抗戰脫穎而出。真正的領袖並非事事親力親為,而是振奮人心,激勵人民鬥志與信心,把壞事轉好事。武漢抗疫期間,中央派政治局委員及副總理孫春蘭坐鎮,誰敢不從?歷史證明她把瘟疫轉為人民抗疫成功的自豪感及全國人民團結心及自信心,使幸災樂禍的美國政客大感被動。香港雖未看到有此能耐的領袖,但傳說孫春蘭已過問抗疫事宜,在病毒面前,港人要多發揮正能量,多合作,多支持與團結,少些怨氣,自求多福。

 

(頭條日報 2022-3-11)

 

 

歐美對俄制裁是否有效? (雷鼎鳴)

 

近日全球股市持續下跌,光是美股,從年初至今,跌幅已逾10%,股值蒸發了4萬餘億美元,等於GDP的五分之一,將來繼續下跌還是反彈,還要看歐美制裁俄羅斯的後果如何,制裁愈嚴厲,全球股價跌得愈多。

在國際政治上,美國一向的作風便是看不順眼誰,便派兵入侵,狂轟濫炸,敘利亞、阿富汗及伊拉克等都是例子,為何在烏克蘭問題上,她又突然變成戰爭的譴責者,卻又不派兵替烏克蘭抵擋俄軍,只用經濟制裁的方法?經濟制裁有一特點,若只是美國在做,起不到多大殺傷力,所以要把一大堆國家也拖下水。但制裁永遠是雙面刃,不但自己也會受傷,還會殃及池魚。一個不慎,經濟制裁的自殘效果,可能比發動戰爭所花的錢還大。美國政府沒錢,光是2020年一年,財政赤字已達3.13萬億美元,以名義值計算,據說比1776年至1990年的總赤字還要多。入侵一些中小型國家是一回事,與軍力世界第2強大擁有大量核武的俄羅斯打仗是完全不同的事,但靠賣賣軍火、搞搞制裁,代價便一定較少嗎?

今次對俄制裁,範圍的確頗廣。最重要的是把俄從國際收支的通訊系統SWIFT踢走,使到俄的國際收支及國際貿易出現困難。俄羅斯的銀行股值因制裁而大跌,盧布也狂瀉。俄的出口主要是石油與天然氣等能源項目,美國又說自己不進口俄國石油,並迫使德國暫時不認證北溪2號的輸氣管。在美國的壓力下,連瑞士此等所謂永久中立國也不得不自毀招牌,加入制裁行列,從此資金存放在瑞士的銀行,並不能遠離地緣政治風險。此外,炒掉在美國的俄裔女高音歌唱家、在德國慕尼黑的俄裔指揮家,在俄的麥當勞、星巴克、可樂與百事暫不再營業等,都是小項目而已。

 

倘俄受壓 凍結或不還外債

這些制裁對俄羅斯經濟當然會造成相當大的痛苦,但我們也不用誇大其影響力。俄近年已積累了6,340億美元的外滙儲備,世界第4高。這些儲備已被逐步去美元化,據一些國際投資機構的估計,儲備中約33%是歐元資產,23%是黃金,人民幣資產是12%,美元資產是22%,國際貨幣基金的特別提款權是4%。我不懂俄文,找不到其外幣資產中有多少現金、有多少是證券,但我們知道,黃金與人民幣資產是安全的,歐元與美元的現金也是安全的,證券暫不安全,但將來未必不能贖回。要注意,據美政府數據,俄的外債在2019年有近4,800億美元,若把她逼得太甚,俄可以選擇對不友好國家的外債凍結或不還,反正美國也在凍結俄的海外資產。在戰爭狀態中,債主才是脆弱的一方。俄若運氣好,得可能比失還要大。

金融對一國的影響,在正常時期影響很大,但在大家都在打仗時,一張張鈔票或靠合約支撑着價值的證券作用可以大減,反而一國所擁有的生產力及實體資源更為重要。俄羅斯是能源與資源大國,若能與中國加強經濟合作,輸入中國的工業產品,向中國輸出資源、能源與武器,兩國雙劍合璧,美國很難破壞。資源配置的方法若是採用戰時模式,金融施壓的效果會更低。

制裁俄羅斯,尤其是不買其能源,完全不符合歐洲大國的利益。歐洲40%的天然氣及30%的石油來自俄羅斯,倚賴性極高,威脅不買俄的能源?這倒是不理歐洲死活的美國才會希望的,美在歐洲政界雖也安插了不少勢,且有北約的軍事力量在,歐洲反對多種制裁的聲音仍強,若非美國脅逼,恐怕她們不會幹甚麼,現在則甚麼時候受不了,要轉軚,也頗惹人猜想。

 

美自招損失 隨時陷大衰退

美國的利益才最有意思。美國的戰略家,例如芝大著名的國際關係大師米爾斯海墨(John Mearsheimer),多年來便一直指出北約東擴是戰略上的大錯,美應聯俄制衡中國。美國政府沒有這樣做,有3大可能性︰第一,是自以為維護正義、自由民主人權,所以要聲討俄國。但觀乎美國對十分獨裁非民主的國家如沙特阿拉伯關係友好,我們大可排除她為了價值觀而戰的可能性。

第二,她要獨大於天下,但俄羅斯對美的威脅性早已遠遜中國,她不去聯俄抗中不利於她維持霸主地位,所以美國打擊俄羅斯的原因,恐怕並非符合其爭霸精神。

第三,美國政府受所謂的MIC(軍事工業綜合體,已故總統艾森豪威爾所創概念)利益團體所控制,政客不聽它的指揮,在選舉中會大大失利。這個因素我相信是有力的,但我們大可作一計算。美國一年軍費7,000億,用以購買軍火的恐怕不及一半,而美國輸給外國政府的軍備,在2021年是348億,商業上的輸出是1,034億,兩者加起來只是GDP0.66%,並不很高。世界大亂,大家打仗,對軍工集團有利,但今次制裁,光是股值已沒有了4萬億,而且此等制裁容易破壞全球供應鏈,金融動盪,美國隨時會陷入大衰退及大通脹,得不償失,被MIC騎劫,十分不智。

美國是自招損失,俄是為生存而戰,決心比美國大得多,我不看好制裁的持續有效性。

 

(晴報,經濟日報 2022-3-11)

3/04/2022

北約才是烏克蘭危機始作俑者 (雷鼎鳴)

 

俄羅斯派兵攻入烏克蘭,雖然目標主要是軍事設施,但總也會殃及一些平民,不少烏克蘭人因此而逃亡,也有些躲在地下設施中,苟存性命於亂世。戰爭從來不是好事,但只要深研一下相關歷史,便知此災難的始作俑者是以美國為主導的北約,這個軍事同盟應為當地人民的傷亡負起主要責任!

問題的核心是北約這個軍事組織為了要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而不斷東擴。北約在1949年成立,目的本是要制衡意識形態及制度上完全不同的蘇聯。當蘇聯在1991年解體,俄羅斯又與西方諸國十分友好之時,北約理應再無存在價值,敵人都消失了,軍費還不快點用回在民生之上?但北約卻不作此想,從1999年開始反而進行了5次東擴,多吸納了14個國家,直抵俄羅斯邊境。也許在90年代俄羅斯還不明白北約的意圖,但普京2000年向克林頓試探,若俄加入北約,美國的態度會如何?普京從克林頓的回應中清楚知道北約的假想敵正是俄羅斯,如何可能讓俄加入?不過,那時俄羅斯已因葉利欽的荒唐而自廢了武功,普京上位後也只能忍辱負重,眼睜睜的看着北約把飛彈搬到自己家門口,對準自己的心臟。普京也明白,俄羅斯幅員廣大,資源豐富,又有核武,一定招人忌憚,無論俄如何我本將心向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

美雙重標準 不欲武器對準門口

2008年是關鍵的一年,北約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開峰會,計劃邀請烏克蘭及格魯吉亞加入北約。俄立時劃下紅綫,認為這對俄羅斯的國家安全構成嚴重威脅,當時美駐俄的大使及美國不少有識之士都認同俄的說法。歷史上,美國自己實施過門羅主義,不容許任何敵對國家在西半球部署武力。1962年蘇聯因美國在土耳其早已部署了核武對準自己而決定依樣葫蘆,在古巴也部署對準美國本土的核彈,幾乎引起了足可毀滅世界的古巴危機,最後在美蘇兩國的政治家共同努力下而化解了危機。90年代有套奇雲高士拿主演的電影《驚天十三日》對此描述甚詳,我最近把此電影連看了幾回。古巴危機顯示出美國自己也認為讓外國軍事力量在自己門口把武器對準自己是不可接受的,正如周潤發在《英雄本色》中有名言︰「我不喜歡被人用槍指着個頭」,但美國慣用雙重標準,根本沒當普京的警告是一回事。

 俄羅斯並無就此便放棄外交上的努力。2009年俄提出,只要北約答應在有爭議性的區域剔除北約的第5條,即不用與這些區域軍事上聯防,那麼俄也不反對烏加入北約。很可惜北約仍把俄視作二等國家,不加理會。就算在今天,仍有西方主要媒體怪責俄為何對北約東擴這麽執著。

 普京此人顯然為心智堅定的猛男,俄遭此羞辱,也許使他更相信北約的目標是要使俄進一步解體。我則傾向相信北約的將軍們也為蘇聯解體而十分失落,沒有了敵人後,自己的飯碗也頓成問題,他們為求生存,會努力製造新的敵人。步步進逼,挑動矛盾,是必由之路。普京不會亂打無把握之仗,俄羅斯在他手上經濟雖因石油價格被壓而蒙受損失,但仍逐漸復甦,並把國債還清,還順便替烏克蘭還了外債。說此人能卧薪嘗膽也未嘗不可。

 2014年烏克蘭政變,親俄的民選總統被逐下台,烏便日漸走上自毀之路。《韓非子.亡徵十五》有云︰「國小而不處卑,力少而不畏強,無禮而侮大鄰,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烏克蘭卻犯上了以上所有的亡徵,明知自己實力難與俄相比,不但老是想加入北約,還利用新納粹分子不斷攻擊及迫害烏克蘭東部俄羅斯種族的人民。這是在自己作死了。

 北約似乎也樂見此事,反正衝擊愈多,北約愈可辯說自己有存在價值,美國也有藉口繼續控制歐洲。當中最大的受害者卻是烏克蘭人民。此國因內訌、貪污及領導不懂治國,未有戰爭之前已是一個沒有希望的國家,逾4,000萬人口竟有600萬人跑到外國工作以養活家人,我在內地也見到過不少烏克蘭移民。

 烏應中立 當俄及北約橋樑

 烏克蘭的最好出路便是中立,不傾向俄或北約,只充當兩者的橋樑。但其喜劇演員出身的總統並無此智慧,烏雖名義上未加入北約,但卻早已接受其武裝,去年竟有2萬北約軍事人員在烏。普京此人並非可隨便當他無到,忍了10多年,外交上別人不理他,他惟有高呼「Enough is enough」,普京大帝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俄羅斯的核彈頭比包括美國在內的北約還要多,不理會她的安全顧慮怎麼可能?

 美國其實也不敢與俄開戰,只能雷聲大雨點小,怕一發不可收拾,也怕中俄一旦雙劍合璧,天下難攖其鋒。用經濟制裁的方法從來都是七傷拳,歐洲尤其叫苦連天,惟有希望天氣早日回暖,不用消耗這麼多能源。更值得擔憂的是俄會如何報復,普京說可使她們體驗歷史上未有見過的困境,恐非虛言,例如俄的網絡攻擊非常厲害,足可使西方經濟嚴重受損。俄現在列出清單,要烏撤走北約的武器,便肯撤軍,烏若有智慧便應答應。

 

(晴報,經濟日報 20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