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2023

中國有無糧食危機? (雷鼎鳴)

 去年因為俄烏戰爭、極端天氣及新冠疫情的影響,全球不少國家出現糧食危機,食品價格飛漲,港人應可感受到。北韓22年來首次連軍糧也要削減,人民還要上繳「愛國糧」;美國則在不少地方都缺蛋,一蛋難求。中國同樣在糧食安全問題上受到威脅,並非可以高枕無憂,但中國總算是危中有機,機中有危。

有些數據是需要我們關注的。中國的耕地本就不多,全球十分之一的耕地要養活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2009年全國第2次國土調查,發現中國共有20.3億畝(15畝等於1公頃,即1萬平方米),但2019年的第3次調查,卻只剩下19.179億畝,總共縮小了5.52%,離中央政府多次要力保的18億畝紅綫,又近了一步。耕地的減少,與工業發展、基礎建設及城鎮化等等佔地活動有莫大關係。

我們若看外貿數據,一樣感到壓力。在2003年,中國穀物的淨出口是1,986萬公噸,但到了2021年,盈餘卻變為逆差,穀物進口比出口多了6,205萬公噸,變化不可謂不大。中國是否不靠輸入糧食便有糧荒?我算過一下,2003年穀物的自給率是105.6%,糧食有盈餘,但2021年的自給率看起來是91.1%,並不完全自給自足。

《誰來養活中國》多漏洞

按照經濟學邏輯,某些產品要輸入,是十分正常之事。例如中國種植大豆,單位成本比從外國進口足足高出3成,何不把土地建成工廠,多賺外滙去買糧?不過,在世局動盪、戰雲瀰漫的國際環境下,糧食供應是否安全、會否被對手卡脖子,便是一個生死攸關的問題。

事實上,中央政府歷來都把糧食安全放在首要地位。自2004年起,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是談與農業相關的問題。1995年環境研究專家布朗(Lester Brown)出版了《誰來養活中國》一書,直指中國的工業化會使她的耕地被大量消耗掉,最終糧產不足支持她的人口,從而造成世界性的糧食危機。此書立論大有漏洞,忽視了科技對增加糧產的巨大作用,亦不懂市場力量會提高農民的積極性及土地的投入,不少經濟學家對此書已有批駁,但他提出的警號,與中國人的居安思危想法一拍即合。

認識中國的都知道,歷代若有糧荒出現,社會必有不穩,直接威脅國家安全,中央政府不會不防。

我們若看另一組數據,卻可以樂觀不少。沒錯,耕地面積是下降了,但播種面積卻是增加了。從2003年至2021年,農作物的播種面積增加了10.67%2021年達至25.3億畝,同期糧食作物的播種面積也上升了18.33%,穀物的播種面積更上升了30.42%。為何播種面積大於耕地面積?因為同一面積,每年可以超過一造。

去年糧食產量破紀錄

更重要的是產量。2022年糧食產量破了紀錄,達到68,653萬公噸。這是甚麼概念?這等於人均每年972斤糧食,亦即每天2.66斤。猶記得40多年前回大陸旅遊,吃飯要算糧票,一大碗飯便是2両米,我一天頂多能吃下3碗,即6両(1斤是10両),今天更吃不下這麼多。2.66斤是13大碗飯,離饑荒遠得很!若與過去作比較,2003年至去年,糧產共上升了59.4%,人口才增加了9.6%,糧食安全比20年前進步多了。

為何人均要耗掉這麼多糧食?糧產增加了這麼多還怕不夠安全?這主要是因為現時中國人民食物的組成比前複雜得多,君子食不厭精,吃的肉大量增加了,而飼養牲畜需要多得多的食物,當然,有些食物也會變成厨餘被白白浪費掉。這個趨勢會繼續下去,人民收入持續上升,人均糧食消耗量會因肉食的增加及食材的浪費而不斷爬升。但若糧食價格高企,肉類會變得昂貴,那麼肉類的消費量會減少,可省回一些飼養用的糧食。

農產新技術顛覆傳統

我們也不應忘記,中國的農產技術進步神速,沙漠變農田、海水種稻、雜交水稻等等例子,使人眼花繚亂。我曾參觀過一些高科技農場,但覺其顛覆了我們對傳統農業的印象。

近年中國進口的糧食不少,而中國人口卻有減少,我猜測部分糧食是被儲藏起來當儲備。這是理性的做法,若有戰事,手中無糧,怎會不慌?多少儲備才夠?這並無精準答案,但我相信夠兩年用的糧食,便較為安全了。

中國已不是60多年前大躍進時期的中國,我們雖不應掉以輕心,但糧食供應安全問題並不尖銳。

 

(晴報,經濟日報 2023-2-24)

2/17/2023

「你好,香港」與優勢委員會 (雷鼎鳴)

李家超當了特首近半年後,終於見到他開始有大動作,一是推動一個名為「你好,香港」的國際公關計劃,第一項活動便是到訪中東的沙特阿拉伯與阿聯酋;二是由財政司司長成立一個「推廣香港新優勢專責小組」,除了官方成員外,還有22名民間成員,看其名單,但覺眼前一亮,人選顯然經過仔細推敲。

這兩個項目都有深層次意義,能起對症下藥的作用。有了它們,香港鹹魚翻生的機會大增,我們宜調整對香港前景的看法。宣布「你好,香港」後,特首第一次出訪便是中東,這是神來之筆,也許背後有內地高人指路。

美國將美元武器化 犯戰略錯誤

為何中東對香港與內地都十分重要?因為其與中國乃至香港的互補性很強,建立與中東的關係也是當今地緣政治很具戰略性的一步。中東有何特點,值得內地與香港的高度重視?

中東的特點,第一是石油多;第二是錢多,用錢時有如土豪,一擲千金,面不改容,看看卡塔爾搞的豪華世界盃,便知一二;第三是光靠開採石油,未必能持續,油耗乾後,國民經濟如何維持?第四是這些國家的教育並不算發達,但近年阿拉伯銳意發展高等教育,情況或有變;第五是她們工業也一樣不發達。

在過去,她們靠賣石油,換取了大量美元,可以用此作為投資推動經濟。不過,美國近年犯了一戰略性錯誤,便是把美元武器化,對不聽她指揮的國家,常會充公她們的外滙儲備或賴債不還。中東近年與美國關係不如以前和睦,她們能不考慮減低美元儲備甚至棄用美元?

港可推人幣產品 滿足中東需求

接受人民幣作為買賣石油的貨幣是重要一步,中東國家可以用收到的人民幣購買他們所需的中國工業產品及軍事設施。不過,這仍有一問題要解決,人民幣除了是交易用的貨幣以外,還需是一種儲值貨幣。中東國家收到人民幣後,未必立時便可用掉,她們也會把部分人民幣儲藏起來,以待未來所需。儲蓄貨幣不會是把它們埋地三尺,而是要購買一些有回報的證券。這便是香港可對中國起到貢獻的地方。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且有份額最大的離岸人民幣,香港的金融機構大有條件設計出各種人民幣產品,以滿足中東國家的需求。

也許大多數港人並不知道,在高等教育上,香港曾有與中東國家合作的經驗。曾經是全球資產總值最高企業、現擁有近2萬億美元資產的沙特阿美(Saudi Aramco),10多年前與香港科技大學合作,邀請我的同事定期飛到沙特阿拉伯開班授MBA課程。此事有一點值得一提,阿拉伯是回教國家,女性的地位不高。我們有些外籍同事對此十分反感,堅決要否決合作。幸好我們主理這課程的是一位很有國際經驗的女同事,她決定,來上課的學生要有一定比例的女性,沙特阿美也同意。從務實的角度看,若希望沙特阿拉伯的婦女有地位,更加應支持這課程,讓她們有機會受到良好的教育。

優勢委員會 有多界別高人坐鎮

財爺的優勢委員會,內中確有高人。科大前校長陳繁昌過去4年多,一直在彼邦2009年才創辦的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KAUST)當校長,可算是港人中最熟悉阿拉伯世界高等教育之人。前同事翁以登也在委員會中,他曾在多個國家工作過,其關係網絡總會對解說香港優勢有幫助。恒隆的陳啟宗可能是香港商界中最熟悉國際關係的人物,有他坐鎮,當然有益處。

但不要以為向世界介紹香港優勢的工作會無風無浪,世界上總有些國家很希望香港會萬劫不復,港人中曾參與黑暴的與他們也會同聲同氣。委員會其中一位成員張婉婷導演,政府公佈她參加了委員會後,立時便被猛烈攻擊。我與張並無交往,她英年早逝的弟弟卻是我整個中學時期唯一年年同一班的同學,中學時打電話到他家中,他媽媽或張婉婷總是會大叫一聲「阿Dee」,把我的同學從2樓叫下來。《給19歲的我》在社會中已有爭議,集中在私隱方面。私隱是應保護,但不能過火,社會應有個平衡,例如在街上設監控鏡頭,確是不利於犯罪分子的私隱權,但我們不用反對。從多位看過此電影、不同政治立場的人所發表的評論看來,這花了10年製作、收益全部捐給英華女校的電影,是香港10年難得一見的優秀電影,而且信息正面,充滿正能量,不放映它,是香港巨大損失。

香港近20年生育率低企,不少家庭只有獨生子女,社會容易出現公主病,常把個人情緒凌駕於社會利益之上。但這些人真的這麼重視私隱嗎?黑暴期間惡意起底的人,會重視私隱?斯諾登揭發出人人的通訊都被美國嚴密監控,也不見這些人批評美國侵犯私隱。

(晴報,經濟日報 2023-2-17 

2/10/2023

氣球事件背後的中美博弈 (雷鼎鳴)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本來計劃在2月初訪問中國,但中國對此一直冷淡處理,甚至暗示只是他自己想來,中國也只是對此尊重而已。剛好這時有一個中國民用氣象無人氣球被風吹至美國,布林肯借此宣布暫時不去中國了,因為美國的領空主權被中國侵犯了。為免因不能到訪中國太失面子,美國一口咬定這是間諜氣球,還要動用最先進的戰機射了幾枚導彈打爆這它,以示這氣球非同等閒。不過,連美國自己的情報人員也在質疑,中國早有人造衞星監測着美國,何需動用氣球? 

美在台灣小動作多多 

這本是一齣很有娛樂性的鬧劇,但背後卻有着雙方複雜的博弈計算。氣球只是小事,是下台階,重要的是布林肯去不了中國,暴露出美國手上並無多少籌碼。

布林肯雖計劃到訪,但並無營造緩和氣氛,美國反而加大了冒犯中國的力度。美國國會既授權向台灣販賣「火山地雷系統」,眾議院議長麥卡錫又揚言要訪問台灣;在科技上,美國聲稱得到日本及荷蘭同意,加強限制對中國的芯片出口;把台積電的不少科技人員轉到美國,更是被認為在掏空台灣。但奇便奇在做了這麼多不友善的小動作後,美國竟又認為中國應繼續借錢給她。

此種思維中國人並不適應。按照中國人的習慣,你有求於我,就算不獻出交換條件,起碼也要禮貌恭敬,怎會還敢聲大夾惡?但若明白近年美國國務卿及財政部長的文化背景後,便不用感到奇怪。上任國務卿蓬佩奧是猶太人,現任的布林肯也是猶太人,其曾祖父1905年才從烏克蘭移民美國;財長耶倫是波蘭猶太人的後裔,其丈夫經濟學諾獎得主George Akerlof也是猶太人。 

國務卿財長皆猶太人 

猶太人是極其聰明的民族,歷史上與中國人關係很好,宋朝時開封有大量猶太人聚居,並高度融入了中國社會中。在近代,猶太人被納粹迫害,1938年中國駐維也納的總領事何鳳山還違反上級命令,向數以千計無處可逃的猶太人發出簽證,讓他們可到上海租界及香港暫住,何挽救的猶太人數目,比電影《舒特拉的名單》中的1,200人還要多,以色列政府亦特別感激何。

也許是因為在近2,000年的歷史中受過多次迫害,不少猶太人有兩種心態與中國人頗為不同。一是他們往往把其潛在對手想得很壞,把自己看成是受迫害者,你若向他們解釋自己無意為難他們,他們不會相信;二是他們絕少願意讓利,凡事要賺到盡,既然對方被視作害他們之人,怎會讓對方得利?有了這種思維方法,損害了你的利益後還要你送錢給他,便被當作理所當然。換言之,與人討價還價時,不一定用利誘,威逼也是一種手段。

中國一早已表明不吃這一套。事實上,美國也根本無牌可打,惟有扮惡來嚇唬對方。在中美關係上,美國的牌都是廢牌。有些議題是無法談的,例如美國早已打算利用台灣打代理人戰爭,還賣地雷給她,鼓勵台將來打巷戰,統一後留下特工潛伏搞破壞,這些策略美國不會放棄,那麼中國還有甚麼可談的?在俄羅斯問題上,中國絕不會讓俄被整個西方世界攻至倒下,美國對中國在這方面也不會有甚麼奢望。中國正歡迎產油國把人民幣作為交收貨幣,美國十分不滿,但也知中國不會放棄,那還有甚麼好談的?要美國放寬對華的科技打壓嗎?就算美國願意,中國也早已丟去幻想,不會相信。 

美對華貿赤不減反增 

勉強可談的是貿易與借債,但其實也不會談出重要結果。2017年底特朗普開始搞貿易戰,當年中美貿易總額是6,352億美元,美方貿易赤字是3,752億美元。2022年中美貿易總額6,906億美元,遠超2017年,也破了歷史紀錄,美方貿赤則3,829億美元,一樣大於2017年。顯而易見,美方力求與中國脫鈎,但愈脫便鈎得愈緊,雙方貿易額擴大,美國也沒有減到她的赤字。至此我們可以見到美國的貿易戰,正如我多年前預言,必敗無疑,而且美國又因貿易戰自設關稅,推高了物價,害苦了美國人民。既然如此,中國對美國撤銷關稅,可當作是可有可無之事,美國沒有談判籌碼。

至於買美國債,更是與中國戰略背道而馳。俄烏戰爭後美國發起的制裁戰,已向世人顯示,持有美債隨時被充公,為免無端承受風險,只能唯恐減持得不夠快,耶倫想說服中國買債,豈能成事?

綜上所述,布林肯就算到訪,也不會有成果。在此時節,既然沒談判籌碼,還想威逼中國讓利,豈不白痴?布林肯也算知機,借着氣球事件虛晃一招,不去北京,算是聰明了。

 

(晴報,經濟日報 2023-2-10)

2/03/2023

中美在台海終會一戰?(雷鼎鳴)

 美國空軍機動司令部(Air Mobility Command)一名4星上將米尼漢(Mike Minihan)寫了一份對內的備忘錄,正式發布日期是21日,但127日已流出,當中提醒他的手下,在2025年中美有可能開戰,但美國國防部認為此說並不代表國防部的立場。

我不猜測米尼漢說此話的動機,但他所言卻很可能反映美國一部分好戰將領及政客的主觀願望。不過,與中國直接開戰,並不符合美國利益,尤其是在中國近岸開戰,美國更殊無勝算。月前有一「智庫」在其自設的沙盆推演中說美國會「慘勝」,此推演模型建基於荒謬的假設之上,早已被人批得體無完膚,若其假設不這麼離地,美國的結局恐怕是大敗。當然,若戰事不在受中國中程導彈保護的遠洋,那麼中國卻是勝不了。

美批售台M136布雷系統

最符合美國短綫利益的戰略,還是找蔡英文政府替美國打代理人戰爭,若是打不過,台灣被中國收回,便展開「巷戰」,埋伏下特務、破壞分子等,使被統一後的台灣施政舉步維艱,從而使到中國要花費大量資源應付台灣內部的動亂與破壞,中國的發展也因而受到遏制。我們可稱此戰略為毒丸戰略,吞下毒丸會毒發身亡,也可稱之為刺蝟或箭豬戰略,既然知道台灣有刺,便不會推動統一。打着此種如意算盤的心態,在美國國務院批准向台販賣M136火山車載布雷系統一事上便充分反映出來。

此種系統是美國80年代發展出來的武器,賣給台灣要價1.8億美元。它的特點是在短時間內可在大面積大量布下地雷,據說10分鐘內可噴出13,440枚地雷,阻遲敵方坦克或汽車的前進。美軍方自稱,行人路過,因重量不夠,不會引爆,也可遙控停止其爆炸功能。

在台埋雷 如日軍焦土政策

這段軍售消息曝光後,引發了台灣內部大量的反對。歷史上,金門馬祖曾布下過數以萬計的地雷,當地居民長期生活在滿布地雷的島嶼上,能不驚恐乎?1996年台國防部才找來一間英國掃雷公司,清理了近10萬枚地雷,當中也有爆炸事故,工程人員兩死一傷,但近年仍有發現未清理的地雷。在台布下地雷絕不可能減弱中國統一台灣的決心,最大的受害者是住在雷區的台灣人民,他們也不會相信這些地雷對人民安全。對台獨分子而言,這倒可能為他們爭取到短暫的逃命時間,所以他們肯定會支持。對美國而言,可賺一點軍費,國際反雷組織視地雷為罪惡,但她不會理會;烏克蘭據說有四分之一國土已是地雷區,也不見美國政府譴責烏克蘭。

在不屬於自己的地方埋地雷,不理當地人民死活,與日本侵華時日軍用過的焦土政策本質上並無分別。不少報道還指出,美國早已派遣人員赴台進行巷戰訓練。台灣絕大部分人民根本沒有投身戰場的意欲,要他們打巷戰,是異想天開自己壯壯膽的想法,但當中貫穿着的思想,仍是把犧牲台灣人民的性命不當一回事,輿情上一旦失控,可被台灣人民視作台獨分子逃命前找別人當炮灰之舉,反而有利於將來統一後民心的歸順。

應付箭豬戰略 中共富經驗

在中國近代史上,中共有着極為豐富的應付箭豬戰略的經驗。1949年前後解放戰爭年代,中共哪曾因為當時國民政府擁有遠為先進的武器,而不敢趕走蔣介石政府?當時國民黨在全國各地留下了大量特工搞破壞,但過不了幾年,局勢便完全受控。今天的台灣若明的搞地雷,暗的搞潛伏特工,也許會短期製造一點損失,但這是改變不了歷史的。美國在阿富汗留下大量武器,武裝阿富汗的前政府軍,但後者卻帶領塔利班去接收這些武器,其中一部分還流入美國黑市,間接助長了美國的槍殺案。前車殷鑑,美國卻是不懂。台灣與阿富汗倒有一點不同,台灣民進黨政府是用台灣納稅人的錢買武器,前阿富汗政府則無此財力。

掏空台灣,找台灣分子替美國打代理人戰爭,可能已成美國國策。反正美國早晚會「失去」台灣,所以美國政客對台海的和平不會太在意。中國顯然不會縮手不進行統一,最好的策略我相信還是「北平模式」,封鎖台灣,以武逼統。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蠢蠢欲動,要繼佩洛西之後再訪台灣,恐怕還是會給中國多一次機會進行封鎖台灣的軍演。

 

(晴報,經濟日報 20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