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2/2023

今天的美國 (雷鼎鳴)

 

我前段日子開車遊歷美國的東西南北,並與不少有識之士敘舊討論世情,是以觀察者及思考者的角色進行的,現在應再沉澱一下部分所見所聞所思。

觀察美國社會並將之細細咀嚼的,很難超越190多年前法國外交家與思想家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在1831年,他以26歲之齡,被法國政府派去美國考察其監獄與懲教所。他花了9個月時間,不但訪問了不少監犯,並坐船騎馬在美國到處跑,寫下了傳世經典《民主在美國》卷一與卷二,在18351840年出版。此書合起來共700多頁,煌煌巨著,是我大學一年級時必修課社會科學的課本之一,亦對後世的社會學、美國學與歷史學有深遠影響。我倒是想看看美國在這二百年間有何長進,有何退步?

 

原居民最底層 「隱形少數族裔」

托克維爾見到的美國,是一個朝氣勃勃、重視平等與自由社會。那個年代,工業革命方興未艾,深刻地改變着歐洲及美國。托克維爾更是比馬克思更早地指出下層經濟基礎與上層的意識形態與制度關係。不過,托克維爾本人雖是一個貴族,卻並非只懂讚歎美國活力、缺乏批判能力之人。我們可把他的一些批判與今天的現況作比較。

美國的《獨立宣言》確是擲地有聲的歷史文件,當中開宗明義說到人人生而平等,他們生命、自由及追求幸福的權利不可剝奪。但使托克維爾反感的,卻是美國當時正盛行奴隸制度、印第安人被屠殺及壓至社會底層。我們今天看來,實是難以將此等情況與《獨立宣言》的承諾連在一起。二百年後,黑人與美國原居民的情況又如何?

在今天,美國的原居民,包括印第安人與愛斯基摩人,共只佔美國人口的2.9%,共約970萬。要知道,他們過去是美洲大地的真正主人,有學者估計過,在哥倫布到來以前,美洲原居民人口可能已達1.12億。這2.9%的人口景況如何?所有的指數都說明他們處於社會的最底層,人均壽命只有64歲左右,教育水準遠不及其他美國人,貧窮人口比重有說是20%,也有社會學者認為是三分一。在美國主流社會,印第安人已不多見,在旅途中我見到他們時,都是在鄉野荒原之地。他們被稱為「隱形的少數族裔」,合乎事實。在19世紀大規模的屠殺過後,他們今天已「不足為患」,容許他們在某些指定地方搞搞小賭場或賣點紀念品,以利他們生計,可彌補美國白人的內疚心理,讓美國媒體大肆虛構並批評中國在新疆所謂的「種族滅絕」,更可使這些人鬆一口氣,忘記了自己過去,幻想自己站在正義高地。

黑人民權運動後 政界矯枉過正

黑人人口在2020年人口普查中佔12.4%,比重遠高於原居民,政治能量也大得多。雖然他們的教育與收入水平遠比不上白種人及亞裔,但經過多年的黑人民權運動後,美國的政界及精英反而可能出現了矯枉過正現象。有意或無意貶低黑人的言論,都成了政治不正確。甚至客觀地研究黑人為何貧窮的項目,只有黑人敢做,其他人等生怕惹火燒身,會視這些為禁忌,此種心態不見得對黑人有好處。我從前在此欄指出過,有些城市及州在非裔勢力及某些自由派主導下,倡議對非裔人士都賠償天文數字的款項,以彌補其祖宗當過奴隸的損失,此舉大有不妥,根本不可能真正實施,但卻會挑起其他族群的不滿。

非裔人士在政治的影響力增大,還可見諸於美國城市的領導層。我把8個美國最重要的大城市市長找來,發現他們全都是黑人。這8個大城市是紐約、洛杉磯、芝加哥、三藩市、華盛頓、亞特蘭大、休斯敦與達拉斯。他們當中7名是民主黨人,只有阿特蘭大那位是無黨派。這些城市治安不靖,有些近年還惡化,至於惡化的情況還未必能從統計數字可得反映。例如,三藩市及芝加哥的「零元購」,有組織地不用負刑責地入店搶劫,已可養活一大批人,哪還需要細眉細目的當些小毛賊?我反對種族主義,但為何民主黨的黑人當了市長後,治安不佳(紐約那位市長當過警官,可能是例外)?我們要研究這是否巧合,還是有一種錯誤的要求補贖的心態在起作用?

中美關係惡化 華僑十分痛心

我所遇上的華僑,都是高級知識分子,在美定居數十年,幾乎全部慨歎美國政府近年的不智及倒行逆施。問他們明年總統投票如何投,都說無人可投得下手。孫中山年代華僑已被視作中國革命之母,對故國十分愛護,今天大多數亦然,他們對中美關係惡化十分痛心。

朋友指出,美國的罪犯很多只是青少年,行事完全沒有底綫。加上美國人很多自由放任,缺乏紀律(社會中這麼多癡肥之人,最能反映其缺乏紀律)。但有三成家庭有槍,隨便可殺人。在國際層面上,有大殺傷力武器,此國缺乏制衡,有危險性。

(经济日报 2023-9-22

9/15/2023

西行漫記 (雷鼎鳴)

上周述及我自駕遊從美國加州出發開車沿北綫80號及90號公路到東岸再走南綫回加州,總共走了12,000公里。離開芝加哥後我舊地重遊,到位於香檳城的伊利諾大學看看。此校中國留學生甚多,據在那裏教書的朋友告訴我,10多年前伊州財困,大學經費不足,惟有多取錄中國學生以增收入。其實此種情況在美十分普遍,美國的大學教育在不少領域獨步天下,變成了美國可以輸出的產業,以減低其外貿赤字。美国政府排华,其大學的收入首当其冲。

從香檳城經過底特律進入加拿大,底特律市容破敗,經濟明顯不景,看來美國汽車業已被打得七零八落,翻身無望,該地治安惡劣,君子不立危牆之下,不宜久留。到了多倫多的新華人聚居地Markham,我從前在美教書時到過多倫多起碼200次,老馬識途,在一著名粥店午膳及探望過親戚後,便直殺至尼亞加拉瀑布。此瀑布是世界級風景區,我來過不少於50次,10多年沒有再來,瀑布氣勢依然,但人面全非,商店人流稀少,遊客多是印度人,連餐廳也充滿印度食物的氣味。

菲利浦斯學院 與中港有淵源

波士頓是我此行的最東點,此後便一直向西南方走了。在波士頓探朋友前,我先到城北郊區安多福(Andover)的菲利浦斯學院(Phillips Academy)懷舊。此校是美國頂尖的高中寄宿學校,校園非常優雅美麗,面積500英畝,比我母校芝加哥大學還大得多,學生1,100人,教員卻有200多人,開了300多個科目供學生選修,當年小兒在此就讀時,學費加食宿每年約27,000美元,現在已增至67,000美元,但近半學生有助學金。此校有245年歷史,與中國淵源深厚,19世紀時大清帝國派遣童男到美留學,安多福便是重要的目的地。小兒當年宿舍旁邊是墓地,其中一個墓穴是《黑奴籲天錄》(Uncle Tom's Cabin)作者史托夫人(Harriet Stowe)的葬身之地,她在生之年與馬克吐溫都特別關顧來自中國的小留學生,我特地拍下墓碑,在墓前凭吊。談起此校,與香港也有香火情。大清幼童中有位安多福的畢業生梁誠,他當過中國駐美公使,在討回美國多收取的庚子賠款中建過大功,這筆錢後來用作了創辦清華大學及支持一個留學生計劃,培養了中國近代史中大量名人。香港金文泰中學的一位前校長梁世華是他兒子,我中學時一位同學則是他的曾孫。美國康涅狄格州的歷史博物館有梁誠的展品,記錄着中美友誼的一段插曲。

在紐約州及新澤西州與同學整天吹水過後,我想起John Denver的名曲《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歌詞中提到東部的藍嶺山脈(Blue Ridge Mountains),我特意經西弗吉尼亞州那邊走,此山果然十分美麗,但煞風景的是想起此州選出的參議員曼欽(Joe Manchin),此君是兩所煤炭公司的老闆,但卻是參議院資源與能源委員會的主席,他任此職位的目的,便是否決一切減少碳排放的法案,利益衝突極為明顯,也反映出美國的選舉制度徒具形式,容易弄出一些與民為敵的政客。

中學時學結他,有一首練習曲,是3拍的,叫《On Top of Old Smoky》,原來在田納西州果然有個大煙山,是國家公園級別的,相當宏偉。對我來說,田納西的孟菲斯市雖是搖滾樂巨星貓王的老家,但最吸引我的還是它聞名的燒烤美食。過了孟菲斯,便是美國人均收入倒數第3名的窮州阿肯色州,克林頓在此發家,做過州長,此州的首府叫Little Rock,我從前對此城市完全不認識。

民間不同政府 關愛弱勢社群

在德洲達拉斯市朋友家中一段時候,便奔往鄰近的新墨西哥州。一到此州,立時便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感覺。從此州開始,直往阿利桑那州中部的一大段路,大約1,000公里吧,盡目所見,皆是一片荒原,其地貌與近日內地電視劇《西出玉門》所展現的沙漠及窮山惡水最為接近。有此自然環境,找棵樹也不易,經濟好不到哪裏去,人均收入全國尾二,難怪二次大戰時試爆原子彈便在新墨西哥州。

我查了它的資料,它近半人口是西班牙語族,在美國算是低收入群組,此州十分之一的人口是印第安人。我住的客棧幹粗活的便是這些被近乎種族滅絕的原居民。在路上我常光顧一個連鎖廉價餐廳Denny's,有次見到一位原居民大量飲咖啡,還帶了個大水壺不斷把咖啡裝進去。在美國不少餐廳付了一杯咖啡的錢後,以後加喝的可免費,但像他這樣,餐館一定虧本。不過,侍應十分好心,眼見該名原居民顯然十分貧困,不但不阻止他,還乾脆把新的咖啡倒入其帶來的水壺中。美國有些人是很窮的,但民間與政府不同,有很多人是很有愛心的。

原來加州東南部也是個沙漠。美國講了数十年要在加州建高鐵,至今一寸高鐵也建不出來。但拜登竟敢倡議在印度至歐洲建鐵路,這不是畫餅充飢是甚麼?

 

(晴报,经济日报 2023-9-15) 

9/08/2023

自駕遊歷美國 (雷鼎鳴)

 

多年前讀中學一年級之時,國文課有篇文章《學問與遊歷》,作者已不可考,估計是清末民初人。課文內容淺白,節錄一段,已足見其主旨︰「淺隘之子,蟄居鄉曲,見聞有限,遇事好以臆度,中者十一,不中者十八九,皆坐井觀天,夏蟲語冰類也。故欲獲得真知灼見,則遊歷尚矣。」

我同意此文見解,多作遊歷可印證我們的學問與認知,從而幫助我們對世界大局作出準確判斷。在今天中美關係變得複雜的環境下,精準的觀察尤其重要,3年新冠,卻打破了我的旅遊大計,現在惟有報復式追回旅遊的不足。我的第一個旅遊計劃便是開車環繞美國一周,考察其風土民情,並順道探訪多年未見的有識之士朋友。

我從近日治安鬧得滿城風雨的三藩市出發,跨越了內華達州的洛磯山脈,在猶他州的沙漠奔馳幾小時,便直衝進懷俄明州的高原奇山,只感蒼茫大地,不知誰主浮沉。沿着80號公路綫進入內布拉斯加州,放眼四望,但見到處是牛場,再而駛入了艾奧瓦州,一望無際的粟米田,不由不感到美國得天獨厚,土地肥沃,物資豐盈。

不去稱霸 人民生活可更好

美國江山如此多嬌,是世上少有的有條件自給自足的國家。倘若美國把自己完全孤立起來,與世隔絕,美國人民能否生活美滿?我相信可以,除了不少工業產品無法從中國等地進口,物價飛升,人民生活水準下降外,其經濟尚不會崩潰。

這不能不引發一個問題,美國政府派兵到處狂轟濫炸,時常鼓勵甚至參與推翻不聽話的外國政府,這究竟是否符合美國人民的利益?不理世事,尚可自給自足,為何還想花費資源,力圖稱霸世界?美國農產品豐富,能源產量充足,科學人才儲備甚厚,就算不與外界交往,生活也會過得不錯。若要估算不再稱霸所會帶來的經濟損失,我想來想去,也只看到她的主要直接損失,是美國社會所欠下的31萬億外債(不是美國政府所欠的債),不一定能賴掉不還,在美國以外流動或用作儲備的鈔票,超過1萬億美元,也可能被拋售掉。少了30多萬億美元的利益,固然是天文數字,大於一年的GDP,但美國用以稱霸,歷年所花費的成本,可能更大。美國為保障自己的利益,更有效的方法是遏止利益團體為求私利的拖拖拉拉,我上周在本欄說過,此種拖拉往往使生產成本上升數倍以上,若能避免,不用去稱霸,人民可能生活更好。

治安不靖 僅個別城市問題

在旅途中一個突出的感覺是治安問題。三藩市的治安已然倒退惡化,但仍比不上芝加哥的使人感到害怕。我在芝城的朋友紛紛勸我不要開車到市區,連我的母校芝加哥大學的校園也不要去。原因是頗有些10來歲的青少年人搶劫時毫無底綫,更恐怖的是隨時會拔槍攻擊,路人也容易中槍身亡。在公路上駕駛汽車,竟可被別人用車挾實搶走。他們每天的新聞都在報道這些事實,不由公眾不驚慌。我倒沒有這麼膽小,沒理由不到母校跑跑,但卻也不敢把車隨便停在街上。

部分城市的治安差勁,不等於全國的治安出現問題,我發現大部分地方仍十分安全。治安不好,主要影響零售業或服務業,放眼所見,食肆的生意大部分尚可維持下去。治安對服務業及經濟的影響,不見得很大。

民智未開 難分辨新聞真假

在路上隨處可見,不少美國人民身形肥大,已到了必需大幅減肥的地步,此種情況在中西部的農業區尤其明顯。若不控制體重,其人的健康很可能會迅速敗壞。不過,美國人民癡肥了這麼多年,也未見多少改善,我們很難相信她短時間內會有顯著進步。美國是世界發達國家中,唯一一個平均壽命在減短的國家,見了這麼多身形奇特之人,不難明白其中原因。

美國的政客及傳媒近年表現惡劣,但一般美國人民大多是善良有禮之輩,不可把他們等同政棍。為何善良的人民會支持戰爭,不想中國崛起?我的一位有見識的朋友多次表示,這是因為美國人民民智未開。這是很重的評語,但從我與他們交往過程中得到的印象,不少人的確沒有能力分辨是非及新聞信息的真假。

 

(晴报,经济日报 2023-9-8)

9/01/2023

中美制度論争 (雷鼎鳴)

 西方的主流媒體或是仇中疑中的人,每見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有下行壓力時(雖然速度仍比西方國家高得多),總會散播中國經濟快將或已在崩潰的論調。此種說法重複了幾十年,總是被事實一一推翻。

聰明一些的批評者或攻擊者會用另一種套路來自圓其說,較常見的是中國的制度是壓迫性的,必不會有好結果。但這套路亦有不同層次、不同漏洞,若不修補,仍是缺乏說服力。

中國制度不礙利民政策

較為原始的說法是中國的制度壓迫人民,所以創新能力一定很差勁,沒有創新,經濟也上不去。新加坡外交家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對此論述有很好的回應︰你們都同意壓迫人民的社會不會有創新力吧,若中國真是壓迫性的,她自然不會創新,那麼中國國力必會十分脆弱,不足為懼,為何美國仍會用洪荒之力遏制中國,並正式承認中國已成為她的同級對手?若中國不是壓迫性的,這些國家又有甚麼道德根據去遏制中國的發展?

較為聰明一點,稍難推翻的說法是︰中國的制度的確差劣,她過去在經濟上似乎優異的表現,只是在於她幸運地一度採用了有效的經濟政策,例如改革開放,又或鼓勵地區之間互相競爭,經濟發展得好的有獎勵。中國的確有實施過對經濟有利的政策,若沒有,民生哪會有今天的大幅改善?既然如此,說明其制度並不一定會阻礙她推行有利人民的政策,那他們對其制度的批判豈非底氣不足?

上述說法的一個變種是中國制度雖然差勁,但她曾從香港的法治及金融得到過幫助,所以表現勝於蘇聯。此說的附加潛台詞還有︰現在香港沒有法治了,在外國的圍攻下,中國會打回原形,創新與經濟發展能力都會枯竭。

內地創新力量早超香港

這種說法並非完全沒有根據,但我認為是誇大得失去了比重。沒錯,香港作為一個特區,對中國的經濟改革開放扮演過充當政策實驗田的角色,當然對中國的制度演變起過示範作用。不少內地企業在港交所上市,亦促使她們學懂如何按一定的市場規則辦事,這些都是難能可貴的,對中國經濟較早期的改革有過頗大的作用,我們不用妄自菲薄。但我們亦應同時注意到,中國人民與其精英的自身創新力量在很多方面早已超越了香港。現時香港對內地的作用也許不及從前,原因不是香港再無法治(這只是西方政客及媒體別有用心炮製的迷思),而是中國早已跨越了倚賴香港的階段。舉幾個例子:中國的電子支付系統、高鐵、電動車等多種能夠普及化的科技,香港絕難望其項背,又如何談得上中國沒有了香港的幫助,創新便要萎縮?就算在最尖端的科學基礎研究方面,只要查一查包括「自然指數」(Nature Index)在內的多種指標,我們便知內地的頂尖論文數量把美國也超越了,香港的總量只是其零頭,怎麼可能說沒有了香港,中國便失去了其創新能力?

我相信任何制度都有其缺點,美國的政客及媒體心理不平衡,調動一切力量貶損中國之時,他們自己最應該做的便是檢討一下自己的制度是否缺陷更多,根本沒有資格對別人說三道四,更無資格強迫別國实施美國自稱具備的民主制度,若有不從,便派軍轟炸別人的國土。這裏只稍提美國早已陷入形式主義民主所衍生出之病態的一些例子。

形式主義民主損生產力

經濟學家都知道,生產力與成本是同一個銅幣的兩面,美國很多產品的生產力早已遠遜於中國,我有位美國橋樑專家朋友告訴過我,在美國建一道橋,成本等閒是中國的5倍以上,主要原因是利益團體互相爭奪利益,任何項目都曠日持久,毫無進展,反觀中國,則三扒兩撥便可拍板,優劣立見。同樣的問題,並非只在橋樑建造出現,美國講了幾十年要在加州建高鐵,現在一寸也沒建成!美國政府禁止向中國輸出某些芯片或技術,美國芯片商為何群起反對?因為他們知道若中國買不到某些芯片,便會自力更生,不用多久,便能用白菜價錢生產芯片,美國根本無法與其競爭!又例如美國形式主義民主重視一人一票,但選出來的總統卻居然可以是訴訟纏身的特朗普及腦力體力俱使人懷疑的拜登,明年大選可能又是這兩位仁兄在鬥。我們若細察美國選舉過程,容易可見是在比賽競選的經費,及哪一位候選人在公關的指揮下更懂得演戲,此種制度對人民有好處嗎?美國的生產力也早受到其制度的破壞,美國憑甚麼要別人跟從她?

中國的做法不同,她多次強調,別國不用學中國,也學不了,要按自己情況摸索,這顯然合理得多。

 

(晴报,经济日报 2023-9-1)

8/25/2023

香港的土地房屋政策須重新思考 (雷鼎鳴)

 每年特首在發表施政報告前都會聽取各方意見,我很少會提供具體的政策建議,原因有二。第一,我更鍾情於「獨孤九劍」式的學問,喜歡找出某些政策的破綻,指出它們會出甚麼問題。這點很重要,政策出現大量意想不到的後果,是常規,不是例外,需要預先知曉,早作防範。第二,「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我較看重歷史的大勢及政策的長遠影響,而政府有一大堆實務要處理,對長遠大局往往無暇理會。不過,今天香港正處於歷史的重大轉折點,多方面需要撥亂反正,我們倒是不能迴避分析大勢及檢視過去政策的某些不理想後果。


3個對經濟有重大影響的因素須討論一下,它們是土地、人才與地緣政治,這3者又是盤根錯節、互為影響的。

應撤辣招寬按揭限制

很多人都說香港有不少土地,但實際上,香港被發展了的土地只得兩成多,其餘的因地理因素或利益集團的阻撓,根本動不了,結果是港人人均居住面積只得16平方米,遠遜於紐約市的49.3平方米、中國城市的39.8平方米,連新加坡的25.1平方米也遠遠不及。作為商業用途的辦公室大廈,租金也冠絕全球。港人住得又貴又细小,公司要納貴租,這些便決定了港人對土地有剛性需求,土地拍賣價容或有上有落,但能使用的土地稀缺,土地在港依然珍貴得很,填海、基建造地依然是成本效益極佳的政府投資。現屆政府應加快展開填海造地工作。

香港樓價近有回落,從最高峰到現在,掉了約15%,但樓價依然高得使人對買樓望門興嘆。20121026日政府推出了一系列「辣招」遏制樓價升勢,這些措施對樓宇的需求起到暫時性的遏抑,但同時也減少了市場供應,兩者的後果是交投量大幅減少,但樓價卻不一定下降。從過去10年有多的實踐經驗看來,樓價總的趨勢在辣招下仍是向上,近一兩年的下降主因在外部環境與加息,與辣招關係不大。政府應考慮放寬或甚至完全取消辣招。

在這些政策以外,金管局對按揭借貸的設限卻很可能是推高樓價的元兇之一。在今年77日以前,樓價千萬元以下的,最多只能向銀行借貸6成,千萬元以上的,更只能最多借5成。買一間面積不這麼大的樓,隨時要付出56百萬元以上的首期,並非人人可負擔得起。地產商有見及此,自行提供信貸,但一定要直接買一手樓才有此選項,二手市場買家只能向銀行借,按揭受限制。如此一來,二手市場大量萎縮,過去樓宇買賣二手市場交易等閒佔了总交投8成多,地產商的壟斷能力大受抑制,但有了按揭限額後,地產商的壟斷抬價便難以阻擋。77日後此政策雖稍有放寬,但步伐仍可走得大一點。

年輕人為公屋寧躺平

樓價貴,單位細小,對港經濟有多方面影響。我10多年前做過一些調查,發現高樓價是生育率低的主因之一,現時社會自然人口增長為負數,對香港的人力資源不利,缺乏土地建樓正是要害之一。香港在推行搶人才策略,但與外地相比,單位這麼小,價錢這麼貴,吸引人才事倍功半。

可供發展的土地不足,私人樓宇價高,能入住公屋竟變成是包括大學畢業生在內不少人的人生目標。這也難怪,能入住公屋,其中潛藏的經濟利益可值數百萬元,但這需要自己收入足夠低才可獲發公屋。自己若是發憤圖強,提升收入,反而會失去等同幾百萬價值的公屋居住權,大家躺平不思進取豈不更好?香港的嬰兒潮世代工作勤奮,拼搏精神旺盛,為港經濟帶來充滿活力的精神,亦孕育出大量企業家,「港商」之名威震天下。現在的年輕人頗有不如,禍根之一正是公屋分配的機制出了問題。要培養年輕人的拼搏精神,政府對公屋的政策應重新檢視。把稀缺的土地多建公屋,少建私樓,只會把上述問題惡化,這也是意料外的後果其中一例,不可不防。

宜提美元儲備撥造地

地緣政治正使香港要面對百年不遇的風險,我們不能淡然處之。美國經濟學大師薩克斯(Jeffrey Sachs)近日也說過,美國對不這麼馴服的經濟體隨時會制裁,使用美元風險大增。香港與美國關係不好,但卻擁有大量美元儲備,這是很危險的。

我過去多次提出,把相當一部分美元儲備取回,用以投資效益大於成本的土地基建,將來可靠賣地增加收入,紓緩因人口老化帶來的財政壓力,又可增加優質土地,使市民住得大一點、便宜一點。我們也應有心理準備,在當今地緣政治局面下,香港經濟會有頗長期的下行壓力,大量地、長期地把外滙儲備用作可賺錢的土地基建投資,是頂住下行壓力的重要手段。政府對交椅州及新界北部都會區的項目要加快落實。

 

(晴报,经济日报 2023-8-25)

 

8/18/2023

石器時代基因人類 擁有超級武器的危險 (雷鼎鳴)

 

薩克斯(Jeffrey Sachs)是國際知名的美國經濟學家,在國際經濟及持續發展方面有過巨大的貢獻。他近年對美國的霸權主義大感不滿,視俄烏戰爭的始作俑者是北約的擴張搶地盤,對中國文化、經濟政策及一帶一路卻非常讚賞,這自然招致美國主流媒體及政客的痛恨,我不知他承受過多少明槍暗箭,但他卻是愈戰愈勇,合乎蘇東坡在《留侯論》所言︰「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1996年第一次認識他,那年他來港參加我們主辦的學術會議,那次我的助手為了行政方便,把所有與會者的護照收集起來,薩克斯因要早一天離開,找不到護照,向我求救,問題也迅速得到解決。整件事分明是我們的誤失,但他卻多次連聲道歉,與美國政府慣常的盛氣凌人作風截然不同,可知其為人教養非凡,使人印象深刻。去年他獲頒一個國際大獎「唐獎」,在台灣領獎時發表了一篇極有深度的演說,使人不能不為人類命運前景擔憂,並不能不用心思考如何才可脫困。

美西自私膽怯又想稱王稱霸

 在「唐獎」演說中,他開宗明義便引述了他在哈佛大學一位智者同事、進化生物學家及研究螞蟻社會行為的威爾遜(Edward Wilson)發人深省對當今世局的論斷︰現在人類情緒進化的程度仍處於石器時代的階段,制度仍是中世紀的,但科技能力卻是神級般幾乎無所不能。基因影響下的情緒、人類文明所建立起的制度及科技,3方面毫不協調,這便為人類埋下重大危機,也許人類會自取滅亡。

薩克斯所提到的石器時代情緒意何所指?我相信是指人類的自私、膽怯,但若有機會又想稱王稱霸。今天國際關係中聲名鵲起的概念「修昔底德陷阱」(強國見到後起之秀追了上來便會千方百計打擊後者)、政治學家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所論述的「現實主義理論」(大國尤其是超級大國對其他國家必定會顯示其霸權,要別國馴服,「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都是原始人接受的叢林法則,再加上人類的膽怯,便出現羊群效應、西瓜靠大邊等現象。在薩克斯眼中,這些現象在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國中,最為突出,他也慨歎這些國家不懂中國古代孔子與孟子的智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倘若人類,或某些國家的政府,受着上述情緒或心態所操控,會有甚麼後果?在石器時代,這只會有局部的影響,有些部落互搶地盤便是,影響不會太大。但在已掌握高科技的現代社會,卻可大事不妙。人類早已擁有大殺傷力武器,戰爭隨時可導致數以十萬甚至百萬計的人死亡,若是用核彈,人類更可能滅絕。這是杞人憂天嗎?就在近1020年,單是以美國一國之力,便足以使利比亞、伊拉克、阿富汗等多個國家國破家亡、生靈塗炭,烏克蘭看來也會步上後塵。

手有大殺傷力武器,但行為不受制約,只取決於自己的喜惡,這是非常危險的事。但現代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是否擁有有效的制度,制約着她們,使其知所顧忌,不會胡來?以事實作根據,她們的制度,亦即薩克斯口中,中世紀的制度,絕未有維護到人類的安全。從前香港不少人相信,民主選舉出來的政府不會發動侵略戰爭,這說法早已不攻自破,美國自認為民主燈塔,但她建國以來,只有17年沒有在打仗,侵略戰爭更是不可勝數。

美國每年被槍殺國民逾2

我們可以微觀一點,看看美國的社會。美國《獨立宣言》中認定人類天生有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自由,與追求幸福的權利。我熱愛自由,但美國的制度有無保障到很多非常重要的自由?這可疑得很,例如美國17911215日制定的憲法第二修訂案容許美國人有擁有槍械的權利,事實上,有33.5%的美國住戶擁有槍械,蒙大拿州、懷俄明州擁有槍械的住戶更超過6成。眾所周知,美國槍殺案層出不窮,每年被槍殺而死的超過2萬人,連小孩、瘋子也可隨時拿槍掃射別人。美國的制度連自己國民也保護不了,怎可排除其運用大殺傷力武器誅殺別國人民?

本來情況也不一定太凶險。在美蘇爭霸年代,美國也頗懂追求國際上的均衡,不敢太過胡來。蘇聯解體後,美國獨霸,其傲慢的霸主心態便更發展出來。不過,在過去幾十年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環境下,各國經濟互相依存,也可帶來一定的和平友好要素,但中國強勢崛起,卻再次喚醒了美國人石器時代基因的恐懼及搶地盤情緒,看來自由市場帶來的互利機會仍是抵擋不住霸權主義的私利。薩克斯對此失望之極,亦同時相信中國所提倡的一帶一路等合作計劃,才是國際間應走之路。

(晴报,经济日报 2023-8-18)

8/11/2023

冷眼旁觀中大為何搞成咁 (雷鼎鳴)

中大近年風波不斷,至今仍未平息,連其知名校友《信報》老總郭大姐也不禁在臉書上慨歎為何中大搞成咁。

中大學生在2019年積極參與暴動,不但在全港黑暴破壞活動中有他們的身影,更在校園中藏有大量汽油彈等暴動裝備。在2號橋與警方的攻防戰中,威脅着橋下公路原本川流不息的車輛,「暴大」之名,絕非倖致,其學生會亦以擁有此名號而沾沾自喜。更使人嘖嘖稱奇的是,其校長似毫無與學生來往的經驗,一名七情上面的女學生自稱被警方輪番性侵,明眼人一看便知是謊話,事後亦證明了此人確是大話連篇,但校長竟信以為真,「發聲」要警方調查,校長亦迅速從「段狗」變成「段爸」。警方一直視「段爸」的「發聲」為侮辱,校長確欠警方和社會一個至今未有履行的公開道歉。

學生極端行為非始於2019

暴大之名雖始自2019年,但不少學生使人側目的行為可輕易溯源至2014年或更早。當時其學生會所貼的不少大字報,立場之極端及語言之粗鄙無禮,難免使人感到新儒家思想在中大學生中已瀕臨失傳。不過,若說中大完全沒有汲取教訓努力洗脫黑暴污名,也並不公平。中大校方與其學生會割席已近兩年,在深圳早已設立校園,與大灣區及全國的科研合作亦頗積極,日常的升旗禮等項目正常進行,新冠期間校方也有盡其減低傳染的責任。

問題是這些舉措是否已足夠洗清暴大污名,社會人士不用再沒完沒了追究其浪費公帑培養黑暴?我認為很不足夠。港大及好幾間大學在過去10年不也一樣出現過嚴重的問題,為何社會似較願放它們一馬?這有緣故,以港大為例,它似已洗了底。早在20152016年間,港大事故不絕,但公眾深信不會姑息黑暴的李國章當上了校委會主席,新任校長是內地出身的著名學者,所谓國殤之柱得以移除,在2019年黑暴肆虐最嚴重之時,港大校方處理得也算進退有度,例如找外籍高層與英語不太靈光的學生談判,後者詞不達意,立變鵪鶉。有了這一系列表現,公眾對港大校方信心漸變是意料中事。

校方欠警方一個公開道歉

反觀中大校方,與學生會割席及升旗等動作,只屬低要求,其他院校全都做到,但中大連向警方公開道歉此一基本要求也做不到。這好比日本對南京大屠殺拒不承認,屢屢找尋藉口拜祭甲級戰犯,而德國卻曾有總理為納粹屠殺猶太人而公開深刻懺悔,所以世界原諒了德國,卻對日本不能釋懷。更有甚者,中大校方未見有追究校長的錯誤,反而提早續約,給外界的印象,便是把中大在黑暴中的責任不當一回事,如此一來,我們難免看到,黑暴的幽靈仍在中大徘徊。

這幽靈對中大及香港都不利。大家一見到中大便聯想起暴大,部分僱主對中大畢業生會有疑慮,起碼會懷疑他們是否不願意長期在港工作,隨時移民,那麼為何要招聘他們?捐款人也可能猶豫不決。這些對中大努力上進貢獻內地與香港的教員與學生都很不公平。也不一定要人頭落地才可解決問題,但連向警隊公開道歉此種基本擔當也見不到,外間的疑慮怎會消除?

校董會成員獨立性惹懷疑

近日的風波主要是與改組校董會有關。中大背負着黑暴包袱,不能輕身上路,外界也總會問問中大的缺失是否與它的管治架構有關。中大的架構,與其他大學都大不相同,主要在於它的校董會絕大部分成員都是校內受薪人士,其獨立性啟人疑竇,大學政策未必得到足夠的監管。

我對監管大學的問題一向認為要十分小心。大學是進行教育及研究的地方,來自外間,尤其是政府或政治力量的監管,大學中人一般不會喜歡。此類監管有時會很具破壞性,舉個例子,加州栢克萊大學與清華大學在深圳合作共同建立了一個雙方都有得益的研究所,柏克萊校方的政策一貫是要求教員只做可以公開刊登的論文,不碰機密,但月前美國國會兩個委員會的主席卻去信校方施壓,關注其與清華的合作。此等顯然是一些外行政客的無理干涉,對柏克萊教員的研究不利。有此殷鑑,政府的確不宜插手太多校內事務,為了培養出傑出的大學,多讓大學保留自主性一般而言是對的。

校方自己應明白自主性的重要,在接受公帑資助的條件下,自主性更是珍貴,不能把它浪費掉,這便需要校方行事自律,不去破壞公眾對它的信任。很可惜,中大現在的架構似未做到此點,校董會內似也存有分裂,看來它若不改革,前路會舉步維艱。

 

(晴报,经济日报 2023-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