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8/2024

瘋癲「狂人」再主白宮 前因後果 (雷鼎鳴)

 

執筆時,美國大選數票仍未結束,但民主黨候選人賀錦麗(Kamala Harris)大勢已去,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Donald Trump)應能以壓倒性的選舉人票數入主白宮。

這結果對我來說,毫不奇怪。今年223日,我在本欄刊出的《假如特朗普再當選總統》中便鐵筆論定,特朗普有八、九成機會勝選。我這麼說當然並非因為對特朗普情有獨鍾,而是民主黨太過差勁,不但沒有能力把上任特朗普留下的爛攤子整頓出一番新氣象,反而還錯上加錯,替美國及世界帶來更大、時間更長的傷害。

特朗普的胡來,美國選民應尚未忘記,但民主黨過去4年的錯誤,更是新鮮,對選情影響更大。

民主黨未撥亂反正 反錯上加錯

本來以特朗普的離譜,民主黨的拜登(Joe Biden)與賀錦麗只要能稍為撥亂反正,已是可得到清譽,留名汗青,但他們就是沒有這麼做,反而在內政與國際關係上都走上錯誤路綫,累己累人。

內政上,民主黨因深受美國「白左」思潮的影響,政策日漸走火入魔。正如Tesla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所言,民主黨把一切都合法化,國將不國。本來可自稱是美國首善之區的加州搶掠不用坐牢,以致出現「零元購」。旅遊聖地的三藩市市中心,也被癮君子露宿者佔據。有些州出現法律,尚是兒童的兒女希望動手術改變性別,父母不得干涉。非法移民大量湧入美國,民主黨政府並無能力阻止。

政府花霍無度,欠債已達35萬億美元,等於每名美國嬰兒,一出生便已負上10萬美元的潛在欠債,而這筆債款,繼續增加的勢頭依然強勁。美國的媒體,向為猶太財團控制,較親民主黨,不滿特朗普,但其在人民中的信任度,竟跌至不足20%。上述諸種問題,不一定與賀錦麗有直接關係,但她顯然早被歸入「白左」陣營,美國人民對此應看得清楚。

俄烏以巴戰火未止 拜遺禍更大

民主黨的外交政策,比內政遺禍更大。以色列政府似已成為美國政府的實際操控者,前者在加沙對巴勒斯坦人民狂轟濫炸,赤祼祼的搞種族滅絕,美國政府不但不加谴责,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到美國國會演說時還受到英雄式歡迎。這怎能不使愛好和平,擔心巴勒斯坦人民生命安全的人感到「我哭豺狼笑」?

拜登/賀錦麗政府的選向,不但使美國在世界人民面前空前孤立,也連累了世上眾多愛好和平的猶太人。俄烏戰爭依然在打,但形勢已是顯然,烏克蘭一方必遭慘敗。此種悲劇的根源是美國政府多次違反對俄的承諾,鼓動北約東擴,以圖把瞄向俄羅斯的導彈布置在俄烏邊境。拜登判斷力差勁,以為俄羅斯經濟撑不住,但事與願違,反而是歐洲諸國受不了。民主黨政府看似與歐洲修好,補回特朗普的破壞,但實際上,卻是把歐洲推向經濟深淵。

現在特朗普重新上台,情況會否好轉?特朗普此人瘋瘋癲癲,十分神經刀,難以預測。此事有壞處亦有好處,壞處是他的政策往往無甚理性,他發動的貿易戰對美國已帶來重大損害,亦無法降低美國的貿赤(美國經濟若是衰退,消費倒會減少,貿赤也會下降,但這不是特朗普的目標),這幾乎是主流經濟學界的共識。他對中國,損人害己的關稅戰、科技戰、金融戰等,恐怕不會停止,直至美國自己受不了為止。

特政策無理性 惟俄烏有望停火

俄烏戰爭特朗普倒是有能力終結,他宣布不支持烏克蘭便可,他自己也不用負上責任,只是把責任都賴在拜登身上便可以脫身。北約的歐洲成員自己愚蠢,把自己陷了進去,變成大輸家,咎由自取。但經此役,可看到緊跟美國不是辦法,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之輩或會逐漸失勢。

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民的屠殺,卻不一定因特朗普上台而終結。特朗普與猶太財團控制的傳媒關係不好是一回事,這也許與美國的軍工綜合體及猶太金主感到特朗普不易控制有關。但我們不可忘記,曾在中情局當局長、軍工綜合體的重要代理人蓬佩奧(Mike Pompeo)曾被特朗普委任為國務卿。此君為好戰反華分子,曾「鬼拍後尾枕」,自爆中情局的工作是「我們說謊、我們欺騙、我們偷竊!」此事說明,在勢力龐大的軍工綜合體壓力下,特朗普一樣會就範。他不喜戰爭,在任內也沒有發動過戰爭,但將來是否仍有此定力,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上次特朗普被選為總統時,世界輿論已有質疑,為何美式「民主」制度會在人才濟濟的美國選出這樣的奇葩?他下台後,不少「西式民主」的衞道者鬆了一口氣,可說其制度有自我矯正能力。但現在他又當選,這如何是好?西方的政治經濟影響力早在下降,其制度也不會太受重視了。

(香港經濟日2024-11-8)

 

11/07/2024

在我看来,这几位中国学者更有资格拿诺贝尔经济学奖

 

编者按:1019日,《中国的奇迹》出版30周年座谈会,暨建构中国资助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研讨会在上海大学举办。


1993年,改革开放已经走了15年的中国,每年以9.7%的高增长快速前进,这样的成就对一个人口超10亿的转型期国家而言,在人类史上前所未有。然而世界银行1993年发布的《东亚奇迹》报告却对此视而不见。于是三位中国的经济学者林毅夫、蔡昉、李周提笔写下了《中国的奇迹》,并于1994年出版。30年来,他们对中国经济的分析和预测应验了。


10年前,观察者网在上海滴水湖参加《中国的奇迹》出版20周年学术研讨会,为读者朋友们带来学者们的精彩辩论。1019日《中国的奇迹》出版30周年,观察者网再次亲临《中国的奇迹》出版30周年学术研讨会。此时的中国经济,正在奇迹的道路盘旋,而美国的三位制度经济学者刚刚新晋诺贝尔经济学奖,引发中国经济学界热烈争议,三十多位经济学家就《中国的奇迹》的自主知识体系探索、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局限性,以及中国发展奇迹的成就展开热烈讨论,同时也频频发问,中国奇迹何以可持续?


观察者网将为读者朋友们奉上此次研讨会的系列精彩言论,本文为第一篇,经作者审核修订后授权观察者网发布。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雷鼎鸣 整理:观察者网 彭宇萱】


 

大家好!我想比较一下林毅夫、蔡昉和李周三位所著的《中国的奇迹》,跟今年拿诺贝尔奖的三位经济学家的理论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并评价一下1994年出版的《中国的奇迹》的贡献。


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三位来自美国大学的经济学家达龙·阿杰姆奥卢、西蒙·约翰逊和詹姆斯·鲁滨逊,以表彰“他们在关于制度如何形成并影响经济繁荣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


他们理论的核心,其实来源于他们2001年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里的一篇文章《比较发展的殖民起源:一项经验考察》(The Colonial Origins of Comparative Development: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这篇文章被18000多篇文章引用,这是非常可观的数据。很多人都预测他们会拿诺贝尔奖。


他们的著作《国家为何失败:权力、繁荣和贫穷的根源》(Why Nations Fail: The Origins of Power, Prosperity and Poverty),其核心内容源自2001年的这篇文章,当然其中也加了新的东西,内容比2001年那版更丰富一些。


《中国的奇迹》跟诺贝尔奖得主的研究有共同的优点:基本的起点和基本假设都很简单。简单不是坏事情,是好事情,起点简单才能走得比较远。而且它们想要解决的问题也非常重要,那就是:经济如何繁荣并持续发展下去,制度跟经济增长有什么关系。起点很高,目标也非常宏大,这是两项研究共同的优点。


其实还有一点,这三位诺贝尔奖得主的研究在技术创新方面含金量很高,现在很多人很喜欢写技术性很高的文章。而在这方面,《中国的奇迹》的研究对象不太一样,所以应该在技术性方面稍逊一筹。


但是《中国的奇迹》最基础的理论刚才讲过,很多人都很熟悉,就是用禀赋结构出发去解析一个国家发展的比较优势等。


三位诺贝尔奖得主研究的基本假设是:过去几百年来,欧洲人在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搞殖民地,但不同殖民地引入的制度不太一样。假如在某一个地方,欧洲人去了,死亡率很高,他们就不愿意在那个地方安家立命。殖民者都是急功近利的,想很快地在这个国家剥削压榨,赚了钱、拿了东西就跑。


但是,在另外一些地方,诸如北美洲,加拿大、美国这些地方,他们打算长期停留,所以根据近代西方的记录和他们的说法,引入制度的包容性比较强。但是,是不是制度的包容性非常强这个很难说。我在香港,我也经历过殖民地统治,这是有很大的歧视性的,所以说包容性很强我觉得他们是乱吹的。


第二点,他们所提出的殖民地根源理论比较笼统。不光是我一个人这样认为,比尔·盖茨在看完他们的那本书以后,他也提出了同样的看法。他们所谓引进比较“良好的制度”,什么叫“良好的制度”?他们提出了很多术语,包容性制度、攫取性制度等等。我们也不排除某个国家引入所谓不错的制度以后,会对经济产生负面作用。


举一个例子,我们知道曼瑟·奥尔森(Mancur Olson),他认为在西方民主制度下,非常容易出现利益集团,大家打来打去抢夺资源,对经济增长有很大破坏,西方民主制度也会在贸易方面搞保护主义,跟禀赋结构理论的政治建议是相矛盾的,因为保护主义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比较负面的作用,所以我觉得在理论方面他们的缺点比较多。


第三点,三位的研究阐述了引进良好的制度会带来经济繁荣,但是他们最终的目标是,阐述西方民主制度是包容性制度,他们是要证明民主制度对经济增长有利,其实这个论证是有问题的。


2019年,他们曾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文章(Democracy Does Cause Growth),我仔细读了,觉得挺荒谬的。他们根据Freedom House数据库,给175个国家的民主程度赋分并进行排名,接着干脆把这175个国家和地区分成两类,一类是民主经济体,另一类是非民主经济体。他们使用复杂的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发现属于他们认为民主的国家,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条件下,25年以内GDP比非民主国家高出20%25%


当然这也不错,并不是说西方民主制度一无是处,但是25年的增长才高出20%25%,太低了吧!我们早习惯了中国的高增长,他们看不见“房间中的大象”,对中国的发展视而不见。


其实很多人批评了他们这篇文章,在他们回归分析里面把14亿人口的国家,跟几十万人口甚至几万人口的国家同等看待,这在回归分析无法得到准确的结果。本来有更好的方法去处理,但是他们没有这样做。


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Sachs)曾经说过,为什么很多西方经济学家看不到中国的发展?因为他们假设了中国经济很快就会崩溃,崩溃了就影响不了他们的结论,所以他们根本不管。当今中国的实践提出很多问题,跟他们的理论都是相矛盾的,所以他们干脆不理。


第四点,两套理论都留下一个可能,那就是能否复制。如果用禀赋理论解释中国成功的发展经验,理论上别的国家也可以复制中国的经验。同样在理论上,三位诺奖得主研究的经验也可以被复制,而且他们希望别人去复制西方的经验。


复制别人的东西不是坏事情,我们不要太封闭,但是两种复制有本质上的不同。因为根据禀赋结构理论,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禀赋结构。各国可以根据自己国家不同的禀赋结构,来发展出自己的发展策略,完全复制某一个国家的经验是不行的。但是三位诺贝尔奖得主觉得完全复制西方的经验就能取得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就,这是典型西方人的思想。


我觉得他们的理论和斯坦福大学的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的“历史终结论”差不多,认为西方的发展模式已经完美了,就说你们来学我们吧。


第五点,检验一个理论,最重要是看它的预测能力,而三位诺奖得主的理论预测能力不行。三位诺贝尔奖的得奖者的论文于2001年发表,假设他们1998年开始注意这个问题,从1998年到2023年的这25年里,根据他们的结论,平均来看,相比没有跟从他们的国家,采用他们认可制度的国家的经济增长要高出20%25%,差不多每年多增长1%左右。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从1998年到2023年这25年以内,中国的实际GDP总共上涨了624%,差不多等于他们所说的25倍,而且中国属于他们所认为的非民主国家。


所以这就有两种可能,第一是他们理论完全错误,反差太大了;另外一种情况,他们把中国分类分错了,中国是民主国家,而不是他们所说的非民主国家。


因此,按照我刚才所说的几点,我觉得林毅夫、蔡昉和李周更有资格拿诺贝尔奖。

 

 

(观察者网 2024-10-28

11/01/2024

美國亂象 走向蘇維埃式瓦解道路?(雷鼎鳴)

英國有一位歷史學家叫弗格森(Niall Ferguson),近年已移民美國。根據在史丹福的胡佛研究所,因為其撰寫的世界評論影響巨大,還被英王冊封為爵士。

弗格森是一位深受英美主流意識形態影響的學者,強烈支持美西方形式的民主制度,不相信中國經濟可超越美國。但近月他發表的觀點,卻在極度憂心蘇聯式的衰敗會重現江湖。不過,從強轉弱,走向衰敗瓦解的主角,他擔心要換成美國。

擁護美西方學者 對美顯憂心

弗格森的觀點,我很多都不同意。不過,美國究竟是一個成功的國家還是一個失敗,或正走向失敗的國家,卻很值得我們探討,這有利我們對世界未來的判斷更準確。

世界近200個國家,各自採用不同的制度,國家的成敗,不是完全由制度決定,但制度的重要性顯然是巨大的。我不相信有完美的制度,制度內含的優點及缺點,亦會因歷史環境的改變而顯露或掩蓋起來,若一個國家死抱着一種制度,當其潛藏的缺點日益顯露時,卻缺乏反思與自我矯正,那麼這制度及採用它的國家,走向失敗是可預料之事。反之,有些制度有很強的生命力,可以歷幾千年對社會仍有影響,我們一樣有必要對它們加以注意。

舉個例子,中國2,000多年封建皇朝政府的制度源自秦國,其郡縣制使全國有效地組織起來,能一層一層從中央指揮到地方,今天中國仍是使用這制度。一般以為,秦國的成功可歸功或歸罪於商鞅的變法,但其實早在商鞅的「連坐法」實施前19年,秦獻公已出現此法,而向獻公提出者正是主張防禦的墨子及其傳人。

墨家因為要替他們守護的國家有效抵抗戰爭,除了發明了不少防禦工具外,還主張「尚同」思想,即下級意見要緊隨長官,全國一層一層,從5人一組的「伍」開始直至國君皆如是。墨子認為若不如此,則「天下之亂,若禽獸然」。我們或許不同意緊跟長官,但卻不能否認就算在今天,尤其是在面對嚴重的外部挑戰時,「尚同」思想能頗有效地統一人民思想,把整個國家的資源組織起來,共抗外敵。一個國家成功或失敗,往往不在於其制度說來可否天花亂墜,而是有無實效,黑貓白貓,捉到老鼠便是好貓。

回到美國,她的制度在歷史上絕非一成不變,否則她未必可生存到今天。1776年發表使人心情激盪的《獨立宣言》時,其實連憲法也沒有,在1777年只有一份5頁紙的《邦聯條例》,得到13州認可。但當時美國人的主流思想是不想聯邦政府有重大權力,連總統也無實權,只是在國會開會時坐上主席位過過癮而已。聯邦政府最缺的便是向國民徵稅的權力,各州對替聯邦政府徵稅也無甚共識。

美政府欠債利息 超軍費開支

此事的改變,是在1789年重寫的一份全新《憲法》之後,此法大大的增強了總統的權力,最重要的是聯邦政府可直接向人民徵稅及徵收貿易關稅。此事本與《獨立宣言》所聲稱的人民生而平等、可追求自由等理念不相符,若非強制,誰會願意向政府交稅?《憲法》立法前受到的阻力巨大,它能勉強通過,一是因開國之父之一、經濟天才咸美頓(Alexander Hamilton)的策略,他知道當時各州盡皆欠債纍纍,便建議聯邦政府替各州政府的債務包底,但必須給聯邦政府徵稅權。二是因為有幾位「名筆」,在報章上寫了85篇傳世的《聯邦人文獻》(Federalist Papers),為憲法與反憲法者作了激烈的筆戰。若無中央統攬大權,這13個組織散漫的小州,根本不可能進行多場戰爭,把美國本土大幅擴大,獲取大量資源。

到了今天,曾經非常成功及強盛的美國,雖然基本制度與200年前大致相同,甚至更多人民獲得投票權,但衰象已呈,弗格森曾撰文羅列了一大堆。例如在某些貧窮地區,嬰兒死亡率已上升至每千人有13人夭折。從前政府財政赤字高於本地生產總值(GDP2%已是警號,現在已高於5%30年後估計會上升至8.5%。現時聯邦政府每年償還欠債的利息,已高於其冠絕全球的軍費開支。此種欠債利息的開支不可免地會壓縮美國的軍費,這對世界是好事,但弗格森卻已在擔心美國將來打不過中國了。

美人民對國家制度 已失信任

現實的嚴酷,利益集團各為其私利所造成的損傷,一早已被美國經濟學家奧爾森(Mancur Olson)所預言到,但更要命是直接侵害了美國人的自信與活力。據弗格森引用的數據,美國人民與蘇聯解體前十分相似,對本國的各種制度都失去信任!最高法院、銀行、公立學校、總統都分數甚低。傳媒信任度低於20%,國會信任度低於8%。現時外強中乾,與蘇聯何其相似!

美國變得如此「國之不國」、「民之不民」,弗格森歸罪為美國左翼思潮氾濫,美國的「民主」制度,對此種思潮並無足夠防禦力。

(香港經濟日2024-11-1) 

10/25/2024

《中國的奇迹》揭秘 突破諾獎盲點 (雷鼎鳴)

 上周末我在上海大學參加一個學術會議,是為紀念林毅夫、蔡昉、李周所著的《中國的奇迹》一書出版30年而舉辦的。此書在世界及中國都影響甚大,很多國家以此書理論為藍圖,破解中國經濟增長為甚麼這麼快、這麼持久。


林毅夫等著作 破解快速增長之謎


我多年前也用過此書做「中國經濟」課的課本。會議中重遇很多在內地極有地位的經濟學家,當中林毅夫、王勇、文一、車嘉華等都是香港科大舊同事,現時他們都已獨當一面,各領風騷,甚至已成一派宗師。


林毅夫是經濟學界的傳奇人物,原籍台灣宜蘭縣,年輕時台灣最著名學府台灣大學錄取了他後,他只在台大半年,當過台大學生會會長,便毅然申請轉去陸軍軍官學校,震驚台灣學界,很受台灣軍方甚至蔣經國的賞識。後來他被派到駐守在金門有「天下第一連」之稱的馬山連當連長。但他在經歷過幾年的觀察與理論學習後,已經從懵懂的少年人,蛻變為有獨立分析力且有執行力的軍人思想家。終於在1979年5月16日深夜冒着被台灣軍方槍斃的危險,從金門游泳到大陸。


到了大陸後,原本打算到人民大學學習馬列(馬克思列寧)主義,人大是火箭軍的根據地,並無取錄這名台灣天下第一連的連長。但北京大學看他的樣子十分樸實勇毅,取錄了他。據當年在北大讀經濟的朋友告訴我,他是以新加坡富商兒子的假身份上課。後來芝大經濟諾獎得主舒爾茨(Theodore Schultz)訪問大陸,他當了陪同,被舒爾茨取錄到芝大讀博士,開展了他經濟大師的一生。


《中國的奇迹》為何影響這麼大,被繙譯成多種語文?原因是此書用極簡單的、大學經濟入門課的「比較優勢」或所謂的「要素稟賦」原理,去解釋到極其複雜的經濟現象。簡而言之,經濟發展所用的策略,必須符合本國的比較優勢。例如,若她擁有大量勞動力,但資本稀缺,那麼她便應多發展勞動密集產品,少碰觸資本密集產品,其經濟制度也應設計至與此相適應。


經濟發展策略 宜符合國家優勢


過去很多國家失敗了,中國也曾蒙受過巨大的損失,便是因為沒有按照這原理辦事。例如中國從前根本不應把大量的資源都用在重工業之上,用了也是效率低下,不但虧本,還會衍生出貪污。但1978年後,中國逐步改變其策略,終於迎來了盛世,而且稟賦結構本身也變成了資本充足,人力資本比例上升,科技含量也遠超過去。


我受命要在會議中評論這本書,剛巧今年諾貝爾獎頒給了阿塞莫格盧(Daron Acemoglu)、約翰遜(Simon Johnson)與羅賓遜(James Robinson),而且他們研究的目標與林毅夫十分相似,都是要搞清甚麼制度有利經濟增長,所以我也就把「阿約羅」3人獲獎的主要根據與「林蔡李」的論著作一比較。我比較過5方面,得到的結論是「林蔡李」的貢獻更大。


諾獎經濟學得主理論 缺預測力


這不是容易得到的結論,一定要冷靜分析不受成見所惑才可作出。要知道,阿塞莫格盧是當今經濟學大紅人,他十分多產,論文被別人論文的引用總數超過28萬,使他們的獲獎的2001年的文章被引用了1.8萬多次,他們2012年的《為何國家失敗》也被引用超過1.6萬次。不同領域的引用率不可互比,例如醫學及生命科技便很高,但純粹數學卻不大理會引用率,卻依然有一套天下純數高手排榜的方法,誰是天下第一,誰不入流,清楚得很。在經濟學中,引用總數超過200次,已算初露頭角;若引用率有2,000便已是稍有名氣了;到了2萬以上,便是大師級,不用再去算引用率了。28萬多的引用率,是甚麼恐怖的存在。


不過,諾貝爾獎不是終身成就獎,而是按照你最重要的貢獻是否重要而論。「阿約羅」的獲獎研究涉及大量歷史及數據,其方法也有創新,批評此文豈非找死?不過,我倒是記起《笑傲》中令孤沖學了風清揚的獨孤九劍後,深信任何招式必有破綻,高手招式中的破綻卻往往藏在最兇險的地方。他與武當掌門沖虛道長比劍時發現沖虛一個個劍圈,找不到破綻,終於博他一博,揮劍直刺入劍圈的中心,亦是最危險的地方,卻發現這果然是破綻之所在。


上面我提到我對雙方著作作了5點比較,篇幅所限,未能盡述,只提第5點。「阿約羅」的研究看似有根有據,但其實缺乏預測力,他們發現採用西方認可制度的比起沒有採用的,25年內GDP平均可增加25%。他們開始研究時,大約是25年前,但在這25年中,中國的實質GDP共增長了624%,而中國卻是一個不跟從他們理念的14億人大國,按理應一蹶不振。如此重要的預測落差,未修正自己理論前,還敢拿諾貝爾?至於高引用率,固然因為他們是高手,但恐怕一半的原因是西方精英集體焦慮的反映,他們害怕自己相信的政治理念正在崩潰,急欲希望有人找出「證據」來抵擋一下新來的挑戰。


(香港經濟日報2024-10-25)

10/18/2024

諾獎經濟學得主 貢獻背後的缺失 (雷鼎鳴)

 今屆諾貝爾經濟學獎由麻省理工的阿杰莫格盧(Daron Acemoglu)、約翰遜(Simon Johnson)與芝加哥大學的羅賓遜(James Robinson)獲得,符合很多行內人的預期。

他們研究制度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這是我的本行,對他們過去的論著也算有點認識。但以個人關係而言,我只認識約翰遜。他是位溫文的英國學者,尤記得2002年與他在墨爾本開會,他突然大發議論,說英國人有時會很壞。他此言恐非一時胡言亂語,那時他正與另外兩位得獎者研究過去數百年殖民地的問題,其結果正是奠定他們今次獲獎的主要基礎。

揭示不同制度 怎影響經濟增長

制度對經濟增長有何影響?這並非輕易可回答的問題。這3位經濟學家著作等身,但獲得諾獎,主要原因還是他們把過去幾百年歐洲人在全球多個地方大搞殖民地所累積的數據及經驗,視作一個個天然實驗室,助我們辨別出不同的制度對經濟所起到的影響。

他們有兩大發現。第一、在某些殖民地,其自然環境對歐洲來的殖民者並不安全,例如天氣湿熱,容易滋生病菌或病毒,增加他們的死亡率。在此情況下,殖民者的主要目標並非建立長治久安的制度,而是想方設法採用壓榨性剝削性的制度助他們掠奪資源賺快錢。經濟自由、政治自由、人權等,他們殊不感興趣。在這些地區,幾百年後,若非經過革命,制度難有寸進,人民亦不會有誘因儲錢投資以改善生活,其經濟會依然數百年如一日,一貧如洗。

第二、殖民地的原居民人口眾多,反抗力強,很難靠外力推動改革。但殖民者若靠着船堅炮利擊敗原殖民地的精英後,卻有大量廉價勞動力可供剝削。殖民者對這些地方也並無誘因引入有效率的優質制度。像印度此等人口大國,被英國殖民近200年,表面上也引入了民主法治,但壓榨性的制度同樣不缺。印度被殖民前的工業生產遠超美國,其GDP等於世界的27%,但英國結束殖民時,印度GDP已變成只是世界的3%,當中可見壓榨之烈。

反之,若殖民地本身人口不多,殖民者大量湧入,或在經過屠殺原居民後,殖民者可大權獨攬,他們有誘因引入有包融性及保護到自由的制度,美國及加拿大等便是此類制度。有了此等制度,工業革命較易發芽生根,創造繁榮。

3位得獎者亦有以在美國阿利桑那州及墨西哥邊境的一個城市諾加萊斯(Nogales)為例,說明制度對經濟表現的重要性。此城市一分為二,一半在美國境內,一半在墨西哥,其人種、氣候、地理位置、食物、文化等等因素盡皆相同,但兩地制度不一,經濟表現亦有天壤之別。

西方學者在談到制度時,往往會把西式民主看成是終極的靈丹妙藥,雖然哈佛的著名經濟學家巴羅(Robert Barro)曾把他的研究成果總結為「更多政治權利對經濟增長並無作用」,但這並不會減低西方學者試圖證明西方民主有利經濟的努力。

中國崛起 印證民主非唯一靈丹

3位得獎者也進行過這項嘗試(約翰遜並無撰寫該論文,但他顯然同意其結論)。他們按照Freedom House對全球各國的民主自由評級,把175個國家分為「民主」與「非民主」兩類,並用複雜的計量經濟工具引伸出一個結論:民主政體有利經濟,引入民主後,25年後GDP共可上漲20%25%

為何有此等效果?原因是民主政體下入學率可增加,死亡率下降,社會動亂減少,這些都有利於人民願意投資,生產力上升。

但問題來了,是否西方一人一票的民主制度真有這些奇效,其他制度卻是不行?自中國崛起及西方國家衰落後,「不方便的事實」充斥,樣樣都挑戰這3名學者所代表的西方意識形態。

Freedom House的數據中,中國被列入為「非民主」國家,但她2023年的人均實質GDP卻是1978年的32倍,一騎絕塵,遠勝任何國家,這不是給3位得獎者打臉嗎?至於入學率,中國的高等教育從1997年新入學的不足100萬到了現時每年新生超過1,000萬。死亡率上,美國這老牌發達國家竟被中國彎道超車,中國人均壽命已超78.5歲,美國只得77歲。至於投資率,中國GDP43%用於投資,領先世界。

西方式民主問題屢現 不利經濟

邏輯上我們可以有兩種出路,一是把中國視為真正的有融合性的民主(正如約翰遜被訪問時所稱許的民主),那麼中國表現好便不會與他們理論有矛盾。二是他們理論有缺失,要使經濟表現好有多種途徑,並非只得西方的一套,況且西方民主政制近年問題屢屢出現。社會動盪,這些盡都不利經濟。

對中國這樣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在他們的計量分析中,只視為與幾十萬人的小國處於同一位置。這當然不妥,正如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薩克斯(Jeffrey Sachs)曾指出, 他們假設中國快將崩潰,所以可以把中國抹殺掉。他們的偏頗,亦顯而易見。

(香港經濟日2024-10-18)

 

 

·         

10/11/2024

澳門經濟倚靠賭業 如何多元化?(雷鼎鳴)

澳門特首選舉在即,終審法院前院長岑浩輝篤定會當選,他對澳門會有甚麼政策?澳門經濟以賭業為主,據報道,他曾批評澳門的博彩業「有段時間失序發展,野蠻擴張」,並「擠佔社會人力資源,甚至影響年輕人選擇職業、就業發展」,所以未來澳門宜多元化發展。

岑先生所說有無道理?他所說的有事實根據,但在制定政策上卻大有可思量之處,否則可能損害了澳門這隻會生金蛋的鵝。

有何事實根據?澳門的博彩業在其經濟中的確扮演主導地位。2011年,博彩業在澳門經濟佔比達到高峰,佔了GDP63%;在2015年,內地到澳的賭客受到限制,博彩業佔比滑落至47.9%;在新冠影響很大的2022年,更跌至15.2%。但博彩業佔比的變化同時也深深影響着澳門的GDP20142015年澳門陷入深度負增長;2020新冠年,實質GDP狂跌54.3%2023年卻又反彈80.5%,但GDP仍未能回復至2014年的水平。我從未見過在成熟的經濟體中,GDP可以如此大幅波動。這對任何地方來說,都不是理想情況。

偏重賭業缺職業選擇 埋沒人才

這便是太偏重單一行業的後果,而這又會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我曾在此招聘員工,發現申請人中,幾乎清一色的過去工作經驗中都多多少少與博彩業有點關係。並非所有人的天份都適宜參與博彩業,工作行業如此單一,缺乏選擇,豈非埋沒不少人才?

成也博彩,敗也博彩。澳門產業雖有明顯缺點,但若無博彩業,澳門的人均GDP哪能在高峰期的2014年比香港同期高出147%?!對,是香港的2.47倍。澳門是中國土地上唯一獲准可設賭場的地方,香港也無此資格。這個澳門獨特的政策價值以萬億計,對一個只有68.7萬人口比一個縣人口還少的地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對賭毫無興趣,不喜風險的人喜歡買保險,以冒險為樂的人願意賭博。我對風險的態度中性,但賭博不是零和遊戲,平均而言會輸,否則何以不少澳門的賭場能免費贈飲贈食?對澳門是否應繼續大力發展賭業,我想到了多年前我替香港馬會做的一個研究。

有段時間,港人盛行在網上參加境外的賭波賭馬,以致馬會失去不少生意。馬會對此當然不滿,要弄清情況及找尋對策。港人應否站在馬會的角度,遏制網上賭博,把錢留給馬會去賺?我認為應該如此,馬會並非牟利機構,賺來的錢交了稅以後,還是香港最大慈善機構。中國人好賭,賭性難以滅絕,與其把錢輸給網上的外地莊家,不如把錢通過馬會流到政府庫房及需要救助的公益事業中。

保住「肥水」避外流 經濟貢獻大

同理,中國賭徒眾多,且出入境十分自由,不在中國的地方賭,可隨時跑到泰國、新加坡等地博一博。澳門的角色便是有效地把賭本吸納回中國自己的土地上,使資金少一個外流途徑。澳門的效率很高,早在2007年便打低拉斯維加斯成為世界第一賭城,我在金光大道附近的賭場蹓躂,雖不慣它們的紙醉金迷,但亦清楚感到澳門比拉斯維加斯更閃光亮麗,毫無老態。

肥水不流別人田,澳門保住了多少賭博資金,使其不外流?每年澳門的博彩額都有不同,新冠期過低,不能作準,我們就以2019年作根據,這一年澳門的毛博彩收入是2,933億澳門元,折合為365億美元。美國最先進航母福特級的造價是130億美元,中國最先進的福建號航母造價約70億美元。若不是有澳門,每年流出中國並輸掉的賭本便可能足夠建造2.8艘福特級航母或5.2艘福建號航母,又或可製造數以千計的導彈,大大增加國防安全。

當然澳門的賭場也有外國人的股份,上述數字要稍打折扣,但以一個小小的縣級人口的城市能作出這麼大的經濟貢獻,十分難得。

博彩稅收入巨 可投資教育科技

所以我認為澳門的博彩業還應發展,這個「賭牌」價值太高,不可損毁。發展賭業與多元化經濟並無衝突,反而有促進作用。澳門政府從博彩業抽到大量稅收,其財政儲備在今年5月約有6,000億澳門,香港今年7月的財政儲備是約6,000億港元,汇率只差3%,但澳門人口不及香港十分之一。經濟多元化的發展要資金,澳門有此資金,賭業愈發達,可投資在教育及科技的資金便愈多。

今天新質生產力才是發展的方向,澳門太小,不能甚麼都搞,集中在她已稍有成果的中草藥及太空科技上應是合適的。這些需要人才,而澳門高等教育發達,竟有10所高校,光是外地来的大學生4萬人,適當投資可搞出點名堂。

(香港經濟日2024-10-11)

 

10/04/2024

《孫子》奏效 中國軍力可挑戰美?(雷鼎鳴)

 沉穩是中華民族民族性一個重要的部分,連國家主席也常提醒人民要有政策定力。我與多位内地著名的經濟同行都認為,以中國的科技及經濟條件,在未來10GDP完全有能力每年保持5.5%6%的增長。但有能力並不等於中國會開足馬力去達此目標,反而政府所制定的目標只是5%上下。

中國股市在近一輪狂升之前,市盈率只是稍高於9,與美股的接近30差距何其巨大!這也顯示以中國企業的盈利能力,其價值應遠不止此,但在最近之前,中國股票卻如一潭死水。

京營造「不能」假象 美嚴重誤判

《孫子》有云:「能而示之以不能,用而示之以不用」,此種思維方法有否在經濟層面影響中國的決策?我不知道,但在更影響生死存亡的軍事層面,中國似把《孫子》的智慧掌握得不錯,以致美國政客長期以來對中國嚴重誤判。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等人3年半前在阿拉斯加認為自己可從實力地位出發逼中國屈服,當時便被時任主管外事工作的政治局委員楊潔箎罵回去。

20多年來,每年都有人「預測」中國即將崩潰,西方世界中也有不少人信以為真。中國政府實應感謝這些「預言家」,他們完全配合了中國自己想營造的「能而示之以不能」的「不能」假象,這些人立了大功!香港的「黃人」也如是觀。

美國政客雖然容易被忽悠,但美國打了這麼多戰爭,軍中自有一大批專業有識之士,迷惑他們卻非易事。來自美國軍方對中國軍力的評價才較為可靠。但此類評價往往被視為機密,在職軍人不敢亂說亂動,那如何可找出他們的真實看法?他們的智庫發表的報告倒是可作參考。

202112月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的前院長艾利森(Graham Allison)發表了一篇比較中美軍力的報告,網上容易找到,當中引用了不少已退役的前美國高級將領,資料頗為詳盡。據艾利森所言,這些已退役的將領似乎言語無忌,因為他們認為中國軍方早已掌握了美軍的實況,所以他們所說的也不是甚麼機密。艾利森此人有足夠公信力嗎?我相信有,他大名鼎鼎,會珍惜羽毛不願說謊,近年他提出「修昔底德陷阱」這一概念,連國家主席習近平也注意到。上述報告還透露了他另一層身份,原來多年前他曾當過美國的助理國防部長,熟知軍事,他的判斷自有其價值!

艾利森的報告觀點鮮明,開宗明義便說道:「美國軍事上領先的年代已然終結:斃了,埋葬了,一去不返了,只仍存在於一些對實況並無認識的政治領袖與政策分析員腦中。」他又引用美前國防部長馬蒂斯將軍(James Mattis)所言,今天美國已全方位受到中國挑戰,空、陸、海、太空、網絡空間。

華導彈遙遙領先 美攔無可攔

這些人與政客不同,軍人性格務實,他們有何所據?報告中詳細列出1999年、2021年與2025年中美之間的軍力對比,雙方各有多少各類型的飛機(包括第5代戰機)、多少艦隻、多少各類型的導彈、多少人造衛星、多少現代化潛艇等等,一應俱全。報告也指出,在1996年美國派了兩艘航母進入台海,中國無法對抗,中國軍方與政府視為恥辱,此後發憤圖強,動用了大量資源發展軍備,現時早已非吳下阿蒙。一看報告中的圖表,竟與我們的認知大不相同,只見在2021年中國在艦艇、飛機的數量上已遠超美國,各種導彈更遙遙領先,到了預期中的2025年,此數量上的領先優勢更大。在質量上,2025年中國已有相當一批第5代飛機,可與美爭一日長短。中國擁有大量高超音速導彈,攔無可攔,報告相信中國在導彈上領先美國1015年!

在導彈上美國最為失策,不但在試驗中屢屢失敗,且對中國的東風21、東風26等「航母殺手」甚為忌憚。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便感歎道,中國用1元的成本製造出的導彈可擊沉美國萬元造的航母。1萬倍成本的說法有點跨張,但百倍、數百倍卻是有的。

美物價貴 軍費開支巨難佔優

若論軍費,美國不是當世界第一嗎?我更新了報告中的軍費數據,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數據,2023年美國軍費為9,160億美元,中國是2,964億美元,中國不及美國的三分一。但這要調整一下,報告認為美國購物昂貴,要把物價差別計算在內,我過去多次比較,美國的平均物價應大約2倍於中國。如此一調整,中國軍費的購買力便等於美國的三分二。報告中又列出了一些中國與美國軍費開支項目的不同,例如對軍事有用的科技研究開支,中國不納入軍費中,美國卻會。再加上美國士兵平均每人每年要花費10萬美元開支,美國又要維持700多個海外基地,所有因素算下來,在軍費上美國並無多大優勢!還有一點,在沙盤推演中的軍事遊戲War Games中,國防部搞了18次,紀錄是完美的,在台海戰爭中180,美國全敗!這哪能不使美國軍方感到十分挫折?

艾利森的結論是美國不應與中國交戰。不能用軍事,便只能用其他的遏制性策略,以削弱中國。眾所周知,貿易與科技上的打壓正是美國的手段,但這些也並無美國有利的效果,美國頗為無可奈何,十分鬱結。

 

(香港經濟日2024-10-4)

 

9/27/2024

美國不斷挑釁華 可致全球大災難?(雷鼎鳴)

美國有一個叫All-In的平台,在917日搞了一個座談,全程錄影放在網上,不到一周便有過百萬人觀看,對於一個學術辯論來說,真是異數。

事緣主持人外,有5位參加者,其中3人所起的作用,只是使人嫌他們佔用了另外兩位的發言時間,這兩位主角才是精采紛呈。他們是芝加哥大學的政治學教授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和哥倫比亞大學的經濟學教授薩克斯(Jeffrey Sachs)。這段視頻的觀點,對我們預判人類未來的命運與存在有莫大關係,不能等閒視之。

米爾斯海默是近年政治學界的當紅炸子雞,他的粉絲認為他是歷史上最偉大的政治學家,原因是他早在10年前準確預測北約一旦違背對俄羅斯的承諾,東擴到烏克蘭,便必會遭到俄羅斯的反擊,而他的預測工具正是他創立的現實主義政治學。其實他的著述特多,例如他分析以色列的游說集團如何左右美國政治,其論點今天仍在美國政壇中充分體現。他對大國之間無可避免的惡鬥所引起的悲劇所作的分析,更影響了政治學家一代人的思想。

至於薩克斯,40多年來一直是極負盛名的經濟學家,年紀輕輕便成哈佛正教授,且周遊列國,各國領導人紛紛找他充當國師。他熟讀中國歷史,與中國交流甚多,他曾明言,以他曾與無數各國官員接觸的經驗作根據,中國的官員是超級專業的,遠勝他國,對世事瞭如指掌。他對美國政客所推動的反華政策十分反感,認為都在損害美國利益,十分危險。

國與國爭霸是必然 美應遏華?

這次辯論,核心是米爾斯海默對中美關係的看法是否正確。米氏認為,烏克蘭的戰爭,根本是美國通過北約弄出來的,美國深陷其中,是戰略上的大錯,使她不能集中資源對付中國。俄羅斯實力遠比不上中國,後者才是美國真正的威脅,美國應拉攏俄羅斯,而不是把她推向中國。

為甚麼中國是美國威脅,不能不遏制之?原因是國與國之上,並無更高權力制約一國的行為,所以國家為求安全,最有效的方法便是使到自己強大無比。當某國(如美國)變成霸主後,她必會冷酷無情地盡一切辦法防止別的國家有實力挑戰她的霸權地位。若遏制不成功,對手羽翼已豐,反而危險,因雙方都想把對手擠出自己的勢力範圍以外,隨時可爆發戰爭。因此,把中國勢力困於第一島鏈之內,反是避免大戰的手段。

不過,他似乎也不是那麼有信心美國能遏制到中國,所以他才悲呼國與國之間的爭霸局面是必然的,大家都猶如被鎖在一鐵籠中,走不出來。

共同繁榮是正道 京永不稱霸

薩克斯明言,他不相信中國是對美國的威脅。雙方隔着大洋,而且又有核武互相制約,中國沒有這麼笨去攻打美國。他熟悉中國,朋友學生都多,知道中國不會主動去挑起與美國的戰爭。國與國之間的安全並非零和遊戲,打擊你的安全並不會使我更安全,共同繁榮才是正道。加州可能是全世界最有從中國崛起而得益的地方,想來也是,如無中國人民購買蘋果手機及美國的芯片,加州經濟一定大大不如。美國既然已與中國簽過三個與台灣有關的協議,美國絕不應在此問題上挑釁中國。

我認為雙方的看法都各有所據。米氏熟悉西方歷史,見慣了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的霸權行径,因此他相信弱肉強食理論毫不為奇。他的理論對於西方國家的行為很有解釋力。

不過,我十分認同薩克斯的看法。美國不能假設中國在羽翼已成時便会變得與美國一樣,到時在全世界到處撩是鬥非。米爾斯海默也可反駁,中國今天沒有去爭霸,只是因為她實力不夠,將來闖出第一島鏈後,行為也會如美國一樣壞。正是此一時也,彼一時也,一定要在未發生之時先下手為強,杜絕後患。

我若是薩克斯,也會接着反駁,中國數千年歷史顯示,她對侵略別國並無興趣,鄭和的艦隊雄視十五世紀的世界,但中國並沒有如100年後的歐洲國家到處搞殖民地。中國有興趣的是共同富裕的貿易。我曾參觀過在湛江附近的明代沉船遺迹,只見船上滿滿都是中國輸出到南洋的瓷器之類的貨物。近年又有新的明朝沉船被發現,船上有異國的木材及中國製造的商品。其实朝贡制度也是另类的国际贸易,中國的藩國进贡,取走的货物或赏赐往往远高与贡品的价值。中國兩位已故領導人毛澤東與鄧小平都說過,中國永不稱霸,他們明白稱霸不會有好下場。

哥大學者警告 可致人類滅絕

薩克斯也深知追求霸權的災難性後果,它會把世界推向核戰。我們可以設想一下,美國就算想永續霸權,我們也知道這不可能。她總有衰落一天,被人挑戰,但按照她的思維,一被挑戰便要打擊對方,若是力不從心,便惟有動用核武這底牌。如此一來,世界豈不危哉?所以薩克斯大聲呼籲,不能說我們被困於鐵籠便不做事,要把衝突降級,否之,則是人類滅絕。

 

(香港經濟日2024-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