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7/2023

中國促成沙伊和解 俄烏和平有望? (雷鼎鳴)

 

每年中國的人大政協會議,都是領導層放下其他工作,把精力時間都集中在與會議有關事務的時刻,但想不到今年兩會進行期間,中國竟同時做了一件轟天動地的大事。310日,王毅連同沙特阿拉伯及伊朗要員在北京宣布,經過4天的會議,沙伊兩國願意重建外交關係,雙方並計劃重開大使館。

此事本身已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足以實至名歸地取得諾貝爾和平獎。當然,此和平獎被西方世界操控,近年屢有頒給破壞和平的人,不要也罷,它也絕不會頒給中國政府官員。沙伊兩國在中國調停下和解,還可使人憧憬俄烏戰爭有無和平的可能,後者更是愛好和平者的期盼。

一帶一路「錢景」 使華更值信賴

為何沙特與伊朗的和解這麼重要及中國的角色這麼受到注目?首先是沙伊兩國積累數百年的世仇,其衝突極難完全化解。在伊斯蘭世界中,沙特與伊朗都是大國,雙方都以伊斯蘭教義治國,但對教義的解讀不同。沙特是遜尼派主導,伊朗則是什葉派,兩派不和。1979年伊朗發生伊斯蘭革命,國王巴列維被推翻,從此伊朗不再是美國親密盟國,反而成為美國死敵。沙特則一向與美國關係良好,近年才摩擦不絕。伊朗因為被美國多方制裁,經濟大受打擊,所以對石油價格能否高企,十分重視;沙特則重視較長遠石油利益,對短綫油價是否理想不太在意。我們若再注意到民間屢有針對對方的激烈抗議活動,甚至殺害教士事件,便知要兩國握手言和是何等困難。

但中國還是成功了,這固然由於中國國際地位增強,早已是伊朗最大貿易國,同時是沙特最大出口國;也是由於沙特近年似看透了美國只顧自己利益,在中東則不斷製造亂局,所以不再信任美國。中國的一帶一路亦使兩國看到了前景,主張貿易和氣生財的中國自然更有可能被視為可信賴的中間人。

烏強要加入北約 恐招致滅國

中國連與其他國家結盟也不肯,更不願當世界盟主,但把中東這火藥庫逐步締造為和平地帶,符合中國利益。沙伊兩國的和解能維持多久,仍充滿變數。此事使美國大失面子,中東不和,反而有些國家會尋求美國支持,在美國近年石油已可自給自足的新條件下,美國並不需要中東的和平,她會否搞局,挑撥離間,有待將來的事實證明。以色列則顯然不想見到兩個敵國互相握手言和,她會有何行動,仍是未知之事。

有了促成沙伊和解的範例,中國便更有可能成為俄烏爭鬥的和平使者。俄烏戰爭本是一個無法用外交方法化解的困局,涉事的4方︰美國、北約、烏克蘭與俄羅斯都有強大誘因死撑下去,不是靠外交行動便可改變主場。

美國一早便訂定計劃,口中不承認,但行動上卻思茲念茲都要把北約擴至俄羅斯邊境,長遠目的是削弱俄羅斯,使中國失去一個有力的援手。2014年美國在烏克蘭搞政變,把親俄政府換成親美政府,此後一直派遣人員到烏克蘭滲入到各軍政部門,目的便是把烏克蘭牢牢掌控(近來對台灣也有相近動作,其派赴台的所謂「台灣學人計劃」,在台議會中被詬病,正是由於在烏克蘭也有同樣的計劃),我們不能期望美國會主動退出。至於北約中的歐洲國家,她們被美國拖入困局,受損甚大,但苦於軍力受制於美國,無法自拔,惟有聽命於美國,美國這後台老闆不退,歐洲也難以脫身。烏克蘭更無自主權,此國有可能被肢解,甚至滅國,離開她的千多萬人口,可能永遠也不回去了,這是不懂時勢,強要加入北約的必然後果。俄羅斯視烏克蘭加入北約是對自己生存的嚴重威脅,不斷絕烏加入北約的可能,並取得戰爭勝利,不會退兵。

美後欄起火 銀行危機隨時爆

如此相持不下的局面怎生了得?俄本來沒有打算佔領烏克蘭全國的意圖,若要達此目的,派遣過百萬大軍也未必足夠,但俄開始時只派了19萬,顯然目標是要收復烏東部的省份。19萬兵力不大可能應付得了北約支持的烏軍,但俄已增兵,近來局面大變。俄經濟靠穩,軍工廠被激發出巨大生產力,彈藥、飛彈源源不絕,反而北約方面的彈藥近乎用光用淨,打下去應付不了俄的炮火飛彈。美國則後欄起火,用錢過多,印鈔票不行,加息則已使銀行危機一觸即發,再無限量送軍火到烏克蘭,自己便先吃不消。

中國與烏克蘭及俄羅斯都關係良好,也是兩國最大的貿易國。中國的一帶一路要途經烏克蘭,實不想此地戰火漫天,因會禍及一帶一路大計也。在俄羅斯佔了上風的時刻,中國未必不能為和平作中間人。雖然我不認為此事一次便可成功,但中國以中立國身份調停,總會加深國際上中國是和平使者的印象,別國抹黑,難度也會增加。只是美國必會想法破壞兩國的和平談判,我們尚未能樂觀。

 

(晴報,經濟日報  2023-3-17)

3/10/2023

ChatGPT的衝擊波 (雷鼎鳴)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聊天軟件ChatGPT近日火爆,在教育界及科研界猶如投下重磅炸彈,衝擊甚大,我們應怎樣面對及利用這新科技?

這軟件的意念並非很新,但正如擁有深度自我學習能力的其他AI軟件,只要給它足夠的訓練,其進步速度非常驚人,其成神成魔,人類能否駕馭?可能會成為時代的拷問。ChatGPT需要付費,我在網上見到的是每月20美元,參加後,對它提出一些問題,或發出一些提示,它幾秒內便會有洋洋灑灑的回應,似乎提示愈多,其內容便愈豐富。為了測試其戰力,我與一些同事都各自對它發出要求,發現這軟件目前在某些領域上已極為厲害,有些則語無倫次。不過,在不用太長的時間內,已可斷言它會升級至凡人不可企及的水平。

寫英詩似模似樣 懂得押韻

怎樣測試?文學上的創造力莫如寫詩,我便要試試這軟件的詩人基因有多厲害。我隨便給它一些提示與要求,用英文說清水灣的科技大學校園很美麗,叫它賦詩誌之。幾秒鐘內它便弄出一首詩,中規中矩;我再按一下手機,同一題材,它又來一首。每多按一次,此君便詩興大發,不斷作詩,無窮無盡,首首不同!篇幅關係,我只隨機地抽出較短的一首,讀者可自行判斷其功力若何。要注意,它是有押韻的︰

I breathe in the salty ocean air,

On a stunning hilltop,

I stand and stare,

At the beauty that is HKUST so fair.

On the bay rises curved concrete,

Crisp angles against the blue sky of heat,

A modern marvel that melts my feet.  

Where sunrays reflect off the sea,  

As the clouds drift ever care-free,

The campus stands glorious and pristine.  

Perfectly framed by the horizon,

The strong walls of entrepreneurship,  

Intellectual knowledge and invention.

Students come seeking true wisdom and power,

To be brilliant minds, even in the darkest of hours,

At HKUST, the future takes its flower.


也許此詩意境還不夠高遠,但起碼是似模似樣,假以時日,李白杜甫也許要甘拜下風!不過,目前它的中文能力還遠比不上英文能力。有同事用中文寫了一首詞,要軟件提出修改意見,同事用「不才在下」作筆名,寫下《西江月.香港科大》一詞︰

「碧海瓊樓蒼島,仙山飛架廊橋。安邦經世此為高,獨領東方聲教。學冠工商文理,胸懷四海同胞。東西南北聚英豪,畢力山河再造。」

ChatGPT怎樣回應?它竟對我這位工科舊同事提出「商榷」,改了他兩句詞,「胸懷四海同胞」改為「胸懷四海英才」,並說這更符合科大的辦學理念與目標;「畢力山河再造」變成「畢生托付山河」,解釋是這更能體現科大的使命與責任,將科技和智慧投入到社會建設和進步中。

這些改動,水平有限,又不押韻,可見其中文水平不及英文。但從這些例子中,我們似乎不是與機器對話,而是與另一人交談,這立時便引伸出一大堆問題。

學生依靠軟件 或疏懶退化

學生在考試中,尤其是在家中考take-home exam或寫論文,實在難以查核其有無抄襲。你每次問ChatGPT,它都會給你一個全新的答案,怎知考題答案是否抄來的?學生有此工具,容易疏懶,依靠軟件,能力可能退化。但當然也可反駁,新時代的要求已變,我們便是要年輕人更懂得使用新的科技工具,不用介意基本分析能力是否足夠。不單是教育界,在科研界,此種工具亦可對研究工作指出其不足之處或是找尋新方向,軟件可以有如審稿人。這些爭論無窮無盡,在世界多處的大學早已鬧翻天。

香港科大近日曾召開高層及各院系負責人的會議,並對全校師生發出指引。科大聲明,是打算擁抱這新科技的。這不奇怪,科大的人工智能研究十分強悍,明白AI,不會反對AI的。但聲明也定下靈活性,每門科目,教授要在4個選項中選定一項︰一,禁用ChatGPT;二,在成績評估時,可禁用某種工具;三,只容許在某些作業中使用它,但學生不能隱瞞;四,完全不禁。

我同意在過渡期,這是合理的對策。

 

(晴報,經濟日報 2023-3-10

3/03/2023

俄烏戰爭一周年的新局面 (雷鼎鳴)

中國政府在俄烏戰爭一周年之際發布了一份包含12點對於此戰爭的中國立場書,當中最為人注意的應是第一點的「尊重各國主權」、第2點的「摒棄冷戰思維」,及第8點的「減少戰略風險。核武器用不得,核戰爭打不得」。

尊重各國主權是中國持之有恒的原則,烏克蘭聽到特別順耳。但要注意,烏克蘭東部的幾個省份主要人口本是俄羅斯人,自2014年開始,據說被烏克蘭的新納粹分子殺了萬多人,俄羅斯也可視收回這些省份與領土完整並無衝突。至於摒棄冷戰思維,則俄羅斯十分認同,因為這是指北約無視俄方的利益與警告,不斷東擴,在烏境內早已設立了二十多個被疑作針對斯拉夫民族的生物武器實驗室,而且一旦烏克蘭加入北約,各種對準俄羅斯的導彈便會被部署在俄烏邊境,俄方哪敢不及早防範?不用核彈,未必是俄方同意的,但這一條卻是歐洲國家極度重視的,生死攸關也。

 

美覬覦俄資源拒締和平

這份立場書的內容大致代表了美西方以外,亦即與涵蓋了世界人口88%的國家之態度頗為接近。美國反應冷淡,甚至不認同,是意料中事,北約不理會俄的抗議,不斷東擴,背後推手便是美國,她的意圖便是要大幅削弱或甚至摧毀俄羅斯,怎會願意看到和平出現?俄羅斯乃世界最大國家,天然資源充沛,把她打倒才可掠奪她的資源,這與制度與意識形態無關,90年代俄羅斯倒向西方,但美國對掠奪其資源及人才並無手軟,當時我見到一大批俄羅斯的頂級數學家被美國的大學低薪羅致,甚感驚訝。有此段歷史,俄羅斯人對美國一定充滿戒心。

歐洲不少國家對俄烏戰爭有苦難言。歐洲在此戰中經濟利益受傷極重,連北溪天然氣管道也被美國秘密炸斷(經近日消息曝光後,若仍不知是美國特工所為(也可能有它國特工幫手)便是白癡了),情何以堪?難怪歐洲人民厭戰情緒高漲。歐盟國家陷此困局其來有自。歐盟中的大國並非不想擺脫美國的干擾,所以要建立歐盟此一經濟共同體,但統一她經濟板塊的手段主要是靠使用同一貨幣,各國放棄了貨幣自主權,但財政政策卻是各自為政,有些國家可當大花筒需要借債,有些則節衣縮食,但大家都要共用同一歐元利率,這並非持久可團結的制度,只能貌合神離,被美國所利用,軍事上亦受制於北約。但北溪被炸,歐洲又失去俄的能源供應,德國等國家的政府政治上是否挺得住,頗成疑問。

 

俄有本錢意志打持久戰

這場戰爭打下去怎麼辦?與西方媒體宣傳的不同,俄羅斯及普京已日漸佔到上風。俄天然資源豐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根本不願捲入此事,她們繼續與俄貿易,俄的經濟雖不及戰前,但基本上運作暢順,經濟崩潰不會發生。在俄烏戰爭之初,世界銀行預測俄的GDP 2022年會下跌11.2%,而且難以復蘇,但實際上2022年只跌了2.1%IMF現在更調整預測,認為今年明年都會有增長。在外交上,俄與中國關係更深,能源賣給中國,換回大量工業產品。美不斷訛稱中國向俄售武,目的便是合理化自己向烏克蘭售武,又或知道若將來中國真的援俄,美西方這場戰爭便很難打,所以先出出口術防範中國這樣做。對美國形勢不利的是,在俄境內發動政變推翻普京並不可行,這場戰爭在俄有強大的支持度,普京的支持率亦極高,一些蚊型政黨的反普京根本沒有任何作用。

扳不倒普京,俄羅斯經濟又站穩,可打持久戰,而且有意志打持久戰,麻煩便回到烏克蘭與美西方一邊。烏克蘭移民外逃的已佔了其四分之一人口,而且很少會回國了。國家被打碎,將來可能被肢解,就算不滅國,整體國力也會被摧殘殆盡,若戰事能早點結束,和談割地早日完結,從此烏保持中立國的身份,已是最好的結果了。這是烏方政府受惑於美西方要加入北約的必然結果。能否靠打敗俄羅斯去避免此種悲慘命運?機會太微,力量不足,更重要的是,俄若戰事失敗,她使用核武的機會便大增,烏克蘭及整個世界都承受不起這後果。

 

歐洲國家避捲中美之爭

美國用的策略是挑動歐洲國家捲入此戰,自己只提供武器及情報,死傷的是烏克蘭人,但這策略不能持久。歐洲國家利益受損太大,就算名義上仍支持烏克蘭,站在美國一方,但支持可變為消極,到時美國若仍要搞下去,便要評估自己的經濟是否經受得起,美國的選民對此戰並不熱衷。

中國近乎置身事外的策略有其玄機。俄國倒向中國,對中國有利。歐洲眼見聽從美國的後果便是經濟大損,對中國的態度會如何?倘若中國落實統一台灣的進程,美國的盟國會否還對美國言聽計從?有俄烏戰爭的教訓,歐洲國家是傻的才會捲入中美之爭。

 

(晴報,經濟日報 2023-3-3) 

2/24/2023

中國有無糧食危機? (雷鼎鳴)

 去年因為俄烏戰爭、極端天氣及新冠疫情的影響,全球不少國家出現糧食危機,食品價格飛漲,港人應可感受到。北韓22年來首次連軍糧也要削減,人民還要上繳「愛國糧」;美國則在不少地方都缺蛋,一蛋難求。中國同樣在糧食安全問題上受到威脅,並非可以高枕無憂,但中國總算是危中有機,機中有危。

有些數據是需要我們關注的。中國的耕地本就不多,全球十分之一的耕地要養活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2009年全國第2次國土調查,發現中國共有20.3億畝(15畝等於1公頃,即1萬平方米),但2019年的第3次調查,卻只剩下19.179億畝,總共縮小了5.52%,離中央政府多次要力保的18億畝紅綫,又近了一步。耕地的減少,與工業發展、基礎建設及城鎮化等等佔地活動有莫大關係。

我們若看外貿數據,一樣感到壓力。在2003年,中國穀物的淨出口是1,986萬公噸,但到了2021年,盈餘卻變為逆差,穀物進口比出口多了6,205萬公噸,變化不可謂不大。中國是否不靠輸入糧食便有糧荒?我算過一下,2003年穀物的自給率是105.6%,糧食有盈餘,但2021年的自給率看起來是91.1%,並不完全自給自足。

《誰來養活中國》多漏洞

按照經濟學邏輯,某些產品要輸入,是十分正常之事。例如中國種植大豆,單位成本比從外國進口足足高出3成,何不把土地建成工廠,多賺外滙去買糧?不過,在世局動盪、戰雲瀰漫的國際環境下,糧食供應是否安全、會否被對手卡脖子,便是一個生死攸關的問題。

事實上,中央政府歷來都把糧食安全放在首要地位。自2004年起,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是談與農業相關的問題。1995年環境研究專家布朗(Lester Brown)出版了《誰來養活中國》一書,直指中國的工業化會使她的耕地被大量消耗掉,最終糧產不足支持她的人口,從而造成世界性的糧食危機。此書立論大有漏洞,忽視了科技對增加糧產的巨大作用,亦不懂市場力量會提高農民的積極性及土地的投入,不少經濟學家對此書已有批駁,但他提出的警號,與中國人的居安思危想法一拍即合。

認識中國的都知道,歷代若有糧荒出現,社會必有不穩,直接威脅國家安全,中央政府不會不防。

我們若看另一組數據,卻可以樂觀不少。沒錯,耕地面積是下降了,但播種面積卻是增加了。從2003年至2021年,農作物的播種面積增加了10.67%2021年達至25.3億畝,同期糧食作物的播種面積也上升了18.33%,穀物的播種面積更上升了30.42%。為何播種面積大於耕地面積?因為同一面積,每年可以超過一造。

去年糧食產量破紀錄

更重要的是產量。2022年糧食產量破了紀錄,達到68,653萬公噸。這是甚麼概念?這等於人均每年972斤糧食,亦即每天2.66斤。猶記得40多年前回大陸旅遊,吃飯要算糧票,一大碗飯便是2両米,我一天頂多能吃下3碗,即6両(1斤是10両),今天更吃不下這麼多。2.66斤是13大碗飯,離饑荒遠得很!若與過去作比較,2003年至去年,糧產共上升了59.4%,人口才增加了9.6%,糧食安全比20年前進步多了。

為何人均要耗掉這麼多糧食?糧產增加了這麼多還怕不夠安全?這主要是因為現時中國人民食物的組成比前複雜得多,君子食不厭精,吃的肉大量增加了,而飼養牲畜需要多得多的食物,當然,有些食物也會變成厨餘被白白浪費掉。這個趨勢會繼續下去,人民收入持續上升,人均糧食消耗量會因肉食的增加及食材的浪費而不斷爬升。但若糧食價格高企,肉類會變得昂貴,那麼肉類的消費量會減少,可省回一些飼養用的糧食。

農產新技術顛覆傳統

我們也不應忘記,中國的農產技術進步神速,沙漠變農田、海水種稻、雜交水稻等等例子,使人眼花繚亂。我曾參觀過一些高科技農場,但覺其顛覆了我們對傳統農業的印象。

近年中國進口的糧食不少,而中國人口卻有減少,我猜測部分糧食是被儲藏起來當儲備。這是理性的做法,若有戰事,手中無糧,怎會不慌?多少儲備才夠?這並無精準答案,但我相信夠兩年用的糧食,便較為安全了。

中國已不是60多年前大躍進時期的中國,我們雖不應掉以輕心,但糧食供應安全問題並不尖銳。

 

(晴報,經濟日報 2023-2-24)

2/17/2023

「你好,香港」與優勢委員會 (雷鼎鳴)

李家超當了特首近半年後,終於見到他開始有大動作,一是推動一個名為「你好,香港」的國際公關計劃,第一項活動便是到訪中東的沙特阿拉伯與阿聯酋;二是由財政司司長成立一個「推廣香港新優勢專責小組」,除了官方成員外,還有22名民間成員,看其名單,但覺眼前一亮,人選顯然經過仔細推敲。

這兩個項目都有深層次意義,能起對症下藥的作用。有了它們,香港鹹魚翻生的機會大增,我們宜調整對香港前景的看法。宣布「你好,香港」後,特首第一次出訪便是中東,這是神來之筆,也許背後有內地高人指路。

美國將美元武器化 犯戰略錯誤

為何中東對香港與內地都十分重要?因為其與中國乃至香港的互補性很強,建立與中東的關係也是當今地緣政治很具戰略性的一步。中東有何特點,值得內地與香港的高度重視?

中東的特點,第一是石油多;第二是錢多,用錢時有如土豪,一擲千金,面不改容,看看卡塔爾搞的豪華世界盃,便知一二;第三是光靠開採石油,未必能持續,油耗乾後,國民經濟如何維持?第四是這些國家的教育並不算發達,但近年阿拉伯銳意發展高等教育,情況或有變;第五是她們工業也一樣不發達。

在過去,她們靠賣石油,換取了大量美元,可以用此作為投資推動經濟。不過,美國近年犯了一戰略性錯誤,便是把美元武器化,對不聽她指揮的國家,常會充公她們的外滙儲備或賴債不還。中東近年與美國關係不如以前和睦,她們能不考慮減低美元儲備甚至棄用美元?

港可推人幣產品 滿足中東需求

接受人民幣作為買賣石油的貨幣是重要一步,中東國家可以用收到的人民幣購買他們所需的中國工業產品及軍事設施。不過,這仍有一問題要解決,人民幣除了是交易用的貨幣以外,還需是一種儲值貨幣。中東國家收到人民幣後,未必立時便可用掉,她們也會把部分人民幣儲藏起來,以待未來所需。儲蓄貨幣不會是把它們埋地三尺,而是要購買一些有回報的證券。這便是香港可對中國起到貢獻的地方。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且有份額最大的離岸人民幣,香港的金融機構大有條件設計出各種人民幣產品,以滿足中東國家的需求。

也許大多數港人並不知道,在高等教育上,香港曾有與中東國家合作的經驗。曾經是全球資產總值最高企業、現擁有近2萬億美元資產的沙特阿美(Saudi Aramco),10多年前與香港科技大學合作,邀請我的同事定期飛到沙特阿拉伯開班授MBA課程。此事有一點值得一提,阿拉伯是回教國家,女性的地位不高。我們有些外籍同事對此十分反感,堅決要否決合作。幸好我們主理這課程的是一位很有國際經驗的女同事,她決定,來上課的學生要有一定比例的女性,沙特阿美也同意。從務實的角度看,若希望沙特阿拉伯的婦女有地位,更加應支持這課程,讓她們有機會受到良好的教育。

優勢委員會 有多界別高人坐鎮

財爺的優勢委員會,內中確有高人。科大前校長陳繁昌過去4年多,一直在彼邦2009年才創辦的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KAUST)當校長,可算是港人中最熟悉阿拉伯世界高等教育之人。前同事翁以登也在委員會中,他曾在多個國家工作過,其關係網絡總會對解說香港優勢有幫助。恒隆的陳啟宗可能是香港商界中最熟悉國際關係的人物,有他坐鎮,當然有益處。

但不要以為向世界介紹香港優勢的工作會無風無浪,世界上總有些國家很希望香港會萬劫不復,港人中曾參與黑暴的與他們也會同聲同氣。委員會其中一位成員張婉婷導演,政府公佈她參加了委員會後,立時便被猛烈攻擊。我與張並無交往,她英年早逝的弟弟卻是我整個中學時期唯一年年同一班的同學,中學時打電話到他家中,他媽媽或張婉婷總是會大叫一聲「阿Dee」,把我的同學從2樓叫下來。《給19歲的我》在社會中已有爭議,集中在私隱方面。私隱是應保護,但不能過火,社會應有個平衡,例如在街上設監控鏡頭,確是不利於犯罪分子的私隱權,但我們不用反對。從多位看過此電影、不同政治立場的人所發表的評論看來,這花了10年製作、收益全部捐給英華女校的電影,是香港10年難得一見的優秀電影,而且信息正面,充滿正能量,不放映它,是香港巨大損失。

香港近20年生育率低企,不少家庭只有獨生子女,社會容易出現公主病,常把個人情緒凌駕於社會利益之上。但這些人真的這麼重視私隱嗎?黑暴期間惡意起底的人,會重視私隱?斯諾登揭發出人人的通訊都被美國嚴密監控,也不見這些人批評美國侵犯私隱。

(晴報,經濟日報 2023-2-17 

2/10/2023

氣球事件背後的中美博弈 (雷鼎鳴)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本來計劃在2月初訪問中國,但中國對此一直冷淡處理,甚至暗示只是他自己想來,中國也只是對此尊重而已。剛好這時有一個中國民用氣象無人氣球被風吹至美國,布林肯借此宣布暫時不去中國了,因為美國的領空主權被中國侵犯了。為免因不能到訪中國太失面子,美國一口咬定這是間諜氣球,還要動用最先進的戰機射了幾枚導彈打爆這它,以示這氣球非同等閒。不過,連美國自己的情報人員也在質疑,中國早有人造衞星監測着美國,何需動用氣球? 

美在台灣小動作多多 

這本是一齣很有娛樂性的鬧劇,但背後卻有着雙方複雜的博弈計算。氣球只是小事,是下台階,重要的是布林肯去不了中國,暴露出美國手上並無多少籌碼。

布林肯雖計劃到訪,但並無營造緩和氣氛,美國反而加大了冒犯中國的力度。美國國會既授權向台灣販賣「火山地雷系統」,眾議院議長麥卡錫又揚言要訪問台灣;在科技上,美國聲稱得到日本及荷蘭同意,加強限制對中國的芯片出口;把台積電的不少科技人員轉到美國,更是被認為在掏空台灣。但奇便奇在做了這麼多不友善的小動作後,美國竟又認為中國應繼續借錢給她。

此種思維中國人並不適應。按照中國人的習慣,你有求於我,就算不獻出交換條件,起碼也要禮貌恭敬,怎會還敢聲大夾惡?但若明白近年美國國務卿及財政部長的文化背景後,便不用感到奇怪。上任國務卿蓬佩奧是猶太人,現任的布林肯也是猶太人,其曾祖父1905年才從烏克蘭移民美國;財長耶倫是波蘭猶太人的後裔,其丈夫經濟學諾獎得主George Akerlof也是猶太人。 

國務卿財長皆猶太人 

猶太人是極其聰明的民族,歷史上與中國人關係很好,宋朝時開封有大量猶太人聚居,並高度融入了中國社會中。在近代,猶太人被納粹迫害,1938年中國駐維也納的總領事何鳳山還違反上級命令,向數以千計無處可逃的猶太人發出簽證,讓他們可到上海租界及香港暫住,何挽救的猶太人數目,比電影《舒特拉的名單》中的1,200人還要多,以色列政府亦特別感激何。

也許是因為在近2,000年的歷史中受過多次迫害,不少猶太人有兩種心態與中國人頗為不同。一是他們往往把其潛在對手想得很壞,把自己看成是受迫害者,你若向他們解釋自己無意為難他們,他們不會相信;二是他們絕少願意讓利,凡事要賺到盡,既然對方被視作害他們之人,怎會讓對方得利?有了這種思維方法,損害了你的利益後還要你送錢給他,便被當作理所當然。換言之,與人討價還價時,不一定用利誘,威逼也是一種手段。

中國一早已表明不吃這一套。事實上,美國也根本無牌可打,惟有扮惡來嚇唬對方。在中美關係上,美國的牌都是廢牌。有些議題是無法談的,例如美國早已打算利用台灣打代理人戰爭,還賣地雷給她,鼓勵台將來打巷戰,統一後留下特工潛伏搞破壞,這些策略美國不會放棄,那麼中國還有甚麼可談的?在俄羅斯問題上,中國絕不會讓俄被整個西方世界攻至倒下,美國對中國在這方面也不會有甚麼奢望。中國正歡迎產油國把人民幣作為交收貨幣,美國十分不滿,但也知中國不會放棄,那還有甚麼好談的?要美國放寬對華的科技打壓嗎?就算美國願意,中國也早已丟去幻想,不會相信。 

美對華貿赤不減反增 

勉強可談的是貿易與借債,但其實也不會談出重要結果。2017年底特朗普開始搞貿易戰,當年中美貿易總額是6,352億美元,美方貿易赤字是3,752億美元。2022年中美貿易總額6,906億美元,遠超2017年,也破了歷史紀錄,美方貿赤則3,829億美元,一樣大於2017年。顯而易見,美方力求與中國脫鈎,但愈脫便鈎得愈緊,雙方貿易額擴大,美國也沒有減到她的赤字。至此我們可以見到美國的貿易戰,正如我多年前預言,必敗無疑,而且美國又因貿易戰自設關稅,推高了物價,害苦了美國人民。既然如此,中國對美國撤銷關稅,可當作是可有可無之事,美國沒有談判籌碼。

至於買美國債,更是與中國戰略背道而馳。俄烏戰爭後美國發起的制裁戰,已向世人顯示,持有美債隨時被充公,為免無端承受風險,只能唯恐減持得不夠快,耶倫想說服中國買債,豈能成事?

綜上所述,布林肯就算到訪,也不會有成果。在此時節,既然沒談判籌碼,還想威逼中國讓利,豈不白痴?布林肯也算知機,借着氣球事件虛晃一招,不去北京,算是聰明了。

 

(晴報,經濟日報 2023-2-10)

2/03/2023

中美在台海終會一戰?(雷鼎鳴)

 美國空軍機動司令部(Air Mobility Command)一名4星上將米尼漢(Mike Minihan)寫了一份對內的備忘錄,正式發布日期是21日,但127日已流出,當中提醒他的手下,在2025年中美有可能開戰,但美國國防部認為此說並不代表國防部的立場。

我不猜測米尼漢說此話的動機,但他所言卻很可能反映美國一部分好戰將領及政客的主觀願望。不過,與中國直接開戰,並不符合美國利益,尤其是在中國近岸開戰,美國更殊無勝算。月前有一「智庫」在其自設的沙盆推演中說美國會「慘勝」,此推演模型建基於荒謬的假設之上,早已被人批得體無完膚,若其假設不這麼離地,美國的結局恐怕是大敗。當然,若戰事不在受中國中程導彈保護的遠洋,那麼中國卻是勝不了。

美批售台M136布雷系統

最符合美國短綫利益的戰略,還是找蔡英文政府替美國打代理人戰爭,若是打不過,台灣被中國收回,便展開「巷戰」,埋伏下特務、破壞分子等,使被統一後的台灣施政舉步維艱,從而使到中國要花費大量資源應付台灣內部的動亂與破壞,中國的發展也因而受到遏制。我們可稱此戰略為毒丸戰略,吞下毒丸會毒發身亡,也可稱之為刺蝟或箭豬戰略,既然知道台灣有刺,便不會推動統一。打着此種如意算盤的心態,在美國國務院批准向台販賣M136火山車載布雷系統一事上便充分反映出來。

此種系統是美國80年代發展出來的武器,賣給台灣要價1.8億美元。它的特點是在短時間內可在大面積大量布下地雷,據說10分鐘內可噴出13,440枚地雷,阻遲敵方坦克或汽車的前進。美軍方自稱,行人路過,因重量不夠,不會引爆,也可遙控停止其爆炸功能。

在台埋雷 如日軍焦土政策

這段軍售消息曝光後,引發了台灣內部大量的反對。歷史上,金門馬祖曾布下過數以萬計的地雷,當地居民長期生活在滿布地雷的島嶼上,能不驚恐乎?1996年台國防部才找來一間英國掃雷公司,清理了近10萬枚地雷,當中也有爆炸事故,工程人員兩死一傷,但近年仍有發現未清理的地雷。在台布下地雷絕不可能減弱中國統一台灣的決心,最大的受害者是住在雷區的台灣人民,他們也不會相信這些地雷對人民安全。對台獨分子而言,這倒可能為他們爭取到短暫的逃命時間,所以他們肯定會支持。對美國而言,可賺一點軍費,國際反雷組織視地雷為罪惡,但她不會理會;烏克蘭據說有四分之一國土已是地雷區,也不見美國政府譴責烏克蘭。

在不屬於自己的地方埋地雷,不理當地人民死活,與日本侵華時日軍用過的焦土政策本質上並無分別。不少報道還指出,美國早已派遣人員赴台進行巷戰訓練。台灣絕大部分人民根本沒有投身戰場的意欲,要他們打巷戰,是異想天開自己壯壯膽的想法,但當中貫穿着的思想,仍是把犧牲台灣人民的性命不當一回事,輿情上一旦失控,可被台灣人民視作台獨分子逃命前找別人當炮灰之舉,反而有利於將來統一後民心的歸順。

應付箭豬戰略 中共富經驗

在中國近代史上,中共有着極為豐富的應付箭豬戰略的經驗。1949年前後解放戰爭年代,中共哪曾因為當時國民政府擁有遠為先進的武器,而不敢趕走蔣介石政府?當時國民黨在全國各地留下了大量特工搞破壞,但過不了幾年,局勢便完全受控。今天的台灣若明的搞地雷,暗的搞潛伏特工,也許會短期製造一點損失,但這是改變不了歷史的。美國在阿富汗留下大量武器,武裝阿富汗的前政府軍,但後者卻帶領塔利班去接收這些武器,其中一部分還流入美國黑市,間接助長了美國的槍殺案。前車殷鑑,美國卻是不懂。台灣與阿富汗倒有一點不同,台灣民進黨政府是用台灣納稅人的錢買武器,前阿富汗政府則無此財力。

掏空台灣,找台灣分子替美國打代理人戰爭,可能已成美國國策。反正美國早晚會「失去」台灣,所以美國政客對台海的和平不會太在意。中國顯然不會縮手不進行統一,最好的策略我相信還是「北平模式」,封鎖台灣,以武逼統。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蠢蠢欲動,要繼佩洛西之後再訪台灣,恐怕還是會給中國多一次機會進行封鎖台灣的軍演。

 

(晴報,經濟日報 2023-2-3)

1/31/2023

話說今年香港經濟大勢(雷鼎鳴)

 

新年伊始,萬象更新,我們對香港的 經濟復甦充滿希望,但若要路走得更遠更 寬,我們有必要對過去困難的四年中,香 港所受到的損傷作出準確的認識。

 

這四年香港接連受到多重嚴重打擊,使人不堪回首,但卻是必須回首作檢討。 先是地緣政治戰。中國經濟發展迅速,美西方開始時對中國的經濟成就不屑一顧,自我催眠中國經濟隨時崩潰,但此種心態,卻剛好造就了中國不大受到國際干預的發展環境。到了後來,中國經濟成了「房間裏的大象」,世界不可能不注意到。美國眼見在中美國力差距迅速縮減,便恐懼起 來,要下定決心,要全方位遏制中國發展,香港便被其算計在內。2019年的黑暴嚴格來說,只是地緣政治戰的其中一個戰役,最終在中央果斷制定實施香港國安法後,反中亂港分子坐牢的坐牢、逃走的逃走,黑暴才告一段落。

 

這場黑暴直接帶來的損失不菲,社會 花了不少經費才恢復過來,但其後遺症是更巨大的。一些年輕人曾受黑暴所惑,思 想扭曲,喪失了對世局的判斷力,生產力也同樣受損,這種思想問題,恐怕要花十多二十年的努力才能改變過來。部分人選擇離開香港,人各有志,不用勉強。將來他們有所覺悟時才回來更好。 「港獨」分子留在香港,只會阻礙社會進步,吸納新的人才來港,為人口換換血更有益處。

 

止血療傷同時積極創富

 

過去幾年導致香港經濟低迷的另一因素非新冠疫情莫屬。過去三年,香港社會不時半停擺,用以抗疫的資源如流水般流走,有過萬生命消失,這些都是我們要承擔的沉重代價。現時香港開始逐步恢復正常通關,有望重建與世界及內地的聯繫,這是天大的好事,但恐要頗花些時間才會有成效。今年是經濟恢復期,第一季經濟不易高速增長,也許春天後才會否極泰來,但這也要看國際局勢會否改善才能斷定。

 

這四年的困難帶來多大的損失?較為 簡單的算法是看看GDP有何變化。2019年的實質GDP2018年不但無增長,反而跌 了1.68%,這主要是黑暴造成的破壞。 2020年比2019年再下挫了6.5%,反映新 冠疫情對經濟的殺傷力不容小覷。2021年反彈了6.42%,但力度不足,難以為繼, 2022年頭三季與2021年頭三季相比,實 質GDP跌了4.33%。從這些數據,我們已 知這幾年經濟很不好過,但用GDP去量度,損失仍未完全顯現。

 

我們還需看看特區政府的儲備,財政 儲備從201910月的10718億元跌至2022 10月的6743億元,總共減少了3975億元。若我們把基金權益、政府的基金及法 定組織的存款等政府掌控的資金都包括在 內,這期間的資產總跌幅還高達5429億元。要注意,技術上這筆錢與資金流入或 流出香港並無關係,它只反映香港人通過 政府儲蓄起的資產少了5千多億元,大約等於一年GDP19%,比GDP負增長的額度更大得多。打個比喻,這好比我們收入減少了1千元,但財產卻減少了1萬元,這 自然是因抗疫而額外耗掉了一大筆錢所致。

 

上述數據顯示出這幾年香港經濟的總體損失是近數十年來最嚴重的,比「沙士」或金融海嘯期間還大得多。香港經濟要再出發,須止血療傷與積極創富二者並行。

 

止什麼血?止血的目的是去除隱患。 鑒於新冠並未安全受控,而且此病毒傳染力強勁,故必要再加強疫苗接種率,尤以 長者為重。

 

要止血的第二個傷口是政府可動用的儲備流失。香港人口老化之勢早已形成,政府開支必會為此而不斷上升,我們沒有空間隨便增加消費性的開支,否則不用多少年,政府便不但會用光儲備,還會欠下巨債,再無力照顧將來人口中佔大比例的長者,這是近十年前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的推演曾揭示過的,今天看來,當年的假設竟是太為樂觀。

 

光是止血並非上策,我們還應進取一些。把儲備投資在效益大於成本的項目上,初期雖會使儲備減少,但其後的高回報可替香港賺回更多的財富。香港土地稀缺,打造北部都會區及在交椅洲一帶填海造地,光是賣地部分的收益便遠超成本,既可替政府增加財政儲備,亦可為香港增加發展 所需的土地。這些項目的成本效益均可經 得起嚴謹的精算考驗。

 

增加土地供應推動發展

 

香港是有必要增加土地供應的,除了 可使到港人住得便宜一點及居住面積大一點外,香港亦需更多的土地去支持幾種經濟發展的大項目。

 

第一種項目是創新科技。北部都會區的發展應可初步滿足這方面的需求。第二種項目是香港完全有條件參加RCEP。這 個已有15個國家或地區參加的自由貿易區基本上是零關稅貿易,對亞太區經濟發展作用巨大。地理上,香港位處這15個國家 或地區的中心地帶,而且奉行自由貿易政策已久,參加RCEP可以作出大貢獻,亦商機無限,只是香港辦公室租金太貴,成為不利條件。交椅洲的填海造地有助克服這困難。第三種項目是參與共建「一帶一路」,這些也需要土地作支持。

 

拓展經濟從來都不是一兩招便可功德圓滿的。土地很重要,但吸引人才培養人才留住人才更加重要。這些道理過去不是 沒有人懂,只是過去有些人並無採取積極行動。經歷黑暴和新冠疫情衝擊的香港有 一點是與前不同的,就是特區政府已意識 到人才對發展經濟多方面重要性,所以提 出「搶人才」的口號和具體政策。這不但可對香港經濟有實質上幫助,而且可替香 港進行一次大換血,換走思想扭曲、看不 懂世界大局的「黃人」,引入多批有知識 及專業能力、對社會可起到貢獻的年輕人,香港生機未來更可勃發。

 

土地及人才政策開始走上正軌,香港 經濟應可重現活力。

 

(大公報 2023-1-31

1/27/2023

美國大規模槍殺案會否殺到香港?(雷鼎鳴)

農曆新年本是吉祥和諧的日子,但美國的華人圈子中卻出現了兩宗恐怖大規模槍殺案。在加州洛杉磯附近亞裔中產聚居的蒙特雷帕克市(Monterey Park119傷,離三藩市約20多公里的海邊小鎮半月灣(Half Moon Bay71傷。此等槍殺案固然是美國社會揮之不去的痼疾,香港可從中得到甚麼啟示?能否避免跌入相同的死亡陷阱?要知道,有了2019年香港黑暴的演示,假如當時的暴徒有槍在手,誰敢說不會有無辜的路人甲成為槍下亡魂?

蒙特雷帕克市的槍殺案比較戲劇化,槍手的行兇動機未完全清楚,據住在此區的朋友飛鴿傳書,當地的女性圈子中頗多人喜歡到舞廳跳舞,但男的興趣較低,所以舞廳設有男舞伴,槍手可能心生妒意,先到事發的「舞星」舞廳殺人,但找不到真正目標對象,於是又帶槍到鄰市阿罕布拉(Alhambra)的「來來」舞廳找人,但槍支被搶走。電視說他是中國移民,此說可疑。他的名字是Huu Can Tran,分明是一越南名字,更可能是越南移民到美國的華裔人士。

我有一中學同學,是擁有3,000支槍的槍械專家,曾在越戰中當過美軍的狙擊手,是真正的槍械專家,他一看到槍手持槍的影像後,立時認出那是一把Cobray M-11半自動衝鋒槍,並猜測這位姓氏被譯作陳的槍手很可能打過越戰,因為這型號的槍很難使用,必須經過高度訓練才駕馭得了。我上網一查,果然發現這不是好槍,它一個子彈匣有32發子彈,但發射速度極快,2秒鐘內所有子彈便會射光,若沒有加上槍托(電視中見到沒有槍托),槍管震動,很難射得準。

 

3年日均2宗 槍手極少是華裔

 

此型號的槍在加州是違法的,但從此槍我們可以推斷出,槍手根本不打算只射殺得罪他的人,而是準備了一支方便胡亂掃射的槍,目標是整個參加新年舞會的人群!這是甚麼心態?

半月灣的大規模槍殺案簡單一些,槍手似乎不滿僱主給他的待遇,用手槍射殺了7人。我每次到三藩市,多會到訪半月灣,那裏不但有陽光海灘,且有一間周打蜆湯全美聞名的海鮮餐廳,在海邊,很有《秋天的童話》周潤發所飾船頭尺所開餐館的感覺。死了這麼多人,自使這風景區蒙上陰影。

香港的傳媒只選這兩宗大規模槍殺案報道,其實有點誤導。美國的大規模槍殺案是家常便飯,20202022年這3年內,此種槍殺案共有1,947次,平均每天2次!本文執筆之時,1月未完結,也已有40宗,槍手極少是華裔。美國的大規模槍殺案如此氾濫,是何緣故?

201810月,科學學術刊物《PLOS ONE》有論文發表,用了些定量方法去研究這問題,其主要結論有幾點。第一,社交媒體與這些槍殺案有相關關係。這不奇怪,互聯網社交媒體中不同人等的言論涇渭分明,仇恨言論充斥,有些人被鼓動起來鋌而走險十分可能。第二,很多槍手在學校或工作地方受過欺凌,胡亂殺人是為了報仇洩憤,禍及無辜對他們不是問題。第三,犯案者絕大部分並無患上精神病,其實精神病患者更可能是受害者,不是殺人者。第四,槍手常受「相對剝奪」(Relative Deprivation)所困擾,即他們的成就與其自我評價與期許頗有差別,常有龍游淺水遭蝦戲之嘆。第五,槍手清一色是男性。第六,不少槍手陶醉於辦下大案後所得到的公眾注目,名留千古還是遺臭萬年並無太大分別。

 

美國社會積怨氣 製造計時炸彈

 

上述總結當然漏掉了一項很重要的因素,便是美國人可以合法擁有槍支。不少美國人及政客視此為憲法保護極其重要的自由,當然也有人認為此種自由是一種「國民自殺」,但美國總是立不了法去禁止擁有槍支,在可見的將來情況也不會改變。

社會中有怨氣的人總會不少,美國近30年來中產及普通勞工實質工資基本上原地踏步,但少數人收入卻猛增,這顯然等於在社會中製造計時炸彈。在此背景下,槍械卻唾手可得,連小孩子在校不滿老師或同學,也可持槍回校掃射,這怎生了得?大部分槍手並非從非法途徑取得武器,從19662019年所發生的大規模槍擊案中,77%的槍都是有牌合法取得的。據朋友所述,美軍在阿富汗等地撤退後,很多留在當地的軍火都已經非法途徑流到美國的犯罪分子手上(香港可要注意點了),將來會否因增加了這些非法武器而更多兇殺案,使人擔憂。

反對槍械管制的人有一理據,自己有槍才能在槍手出現時拔槍自衞。據朋友所說,他和他有槍的朋友外出時都會帶槍在身隨時自衞。這個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實際上,大規模槍殺案很少因有自衞者而被制止。槍乃兇器,還是留給警方安全一些。

我看不到美國短期內有可能回收所有槍支,甚至每有傳聞將要禁槍時,槍支銷售量立時大增,她的問題是無解的。香港情況好很多,但政府必要全力禁絕私人擁有槍械,以防變成美國。

 

(晴報,經濟日報 2023-1-27)

1/20/2023

美國種族歧視亂象 (雷鼎鳴)

 

年近歲晚,快將消逝的虎年對整個人類都不是利好的一年,希望兔年世界減少爭執,共建和諧社會,經濟再度繁榮。

13年來我寫了近1,300篇評論,有不少是關於香港的,近年我認為香港的情況很受中美關係影響,要了解香港,便不能缺少對內地及美國的研究,例如,2019年的黑暴便與美國支持的境外顏色革命套路脫不了關係,香港政府當時對此認識不足,今天若仍不注意美國社會的動態,便隨時可又再中招。分析美國及西方國家還有另一重要意義,便是她們的社會問題叢生,其積累的成敗經驗,對香港的發展頗有參考及警惕作用。

近日美國有幾起事件與種族歧視有關,值得我們注意。美國有種族歧視,不是新聞,但有些事件還是使人側目。第一件事是在Bloomington的印第安納大學有一名亞裔女生,在巴士中等候下車時,被一名並不認識的56歲白人婦人揮刀連刺頭部數次,身受重傷,而該名婦人竟聲稱這是為了要減少一名摧毀美國的人,自以為替天行道,毫無悔意。第二起事件是115日有一對姓高似是香港移民的老夫婦從加州跑到紐約市,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悲痛緬懷一年前在紐約地鐵站候車時,無端被人推下車軌身亡的40歲在金融界工作的女兒。乘坐紐約地鐵的亞裔被人推下路軌,從前其實也多次發生。

 

美國曾立法排華 搬石頭打自己腳

 

此等種族歧視由來已久,1882年美國國會通過了一條《排華法》(Chinese Exclusion Act),10年內禁止中國人入籍美國,亦對中國人移民美國設下諸多限制,其後此法例被多次延續,直到1943年才稍為放寬。要知道,當年立法時,正值華人對美國的鐵路建造作過巨大貢獻之後,而華人工資亦規定只能是白人的一半,美國政府此舉正是兔死狗烹。近日有哈佛及西北大學的著名經濟學家用現代定量研究方法發現,這個《排華法》不單只是不道德,還是搬起石頭打自己腳之舉,當年華人勞工與美國勞工的互補性很強,不准華人移民,反而大大破壞了美國勞工的生產力,阻礙了美國的發展,歧視性政策並非沒有代價。我祖籍台山,據香港台山社團總會資料,當世總共有230萬台山人,其中100萬在內地,80萬在北美洲,40萬在香港,19世紀時台山人因家鄉山多地少,經濟惡劣,不得不背井離鄉求生,我對此段歷史甚有感受。

在美國受到種族歧視的又豈止是亞裔或中國人,原居民早已幾乎被滅族,現存人口的壽命也遠比其他美國人為短。至於黑人,曾為奴隸,是美國歷史上極不光彩的一頁。今天黑人的社會經濟地位,甚至壽命,也與白人甚有距離,但其民權運動力量極大,要選票的政客不敢得罪這人數遠比亞裔為多的族群,有些彌補黑人被歧視所受損失的做法卻是走火入魔得很。

有兩件事使人感到美國社會已瀕臨失智。2014年加州通過《47號法案》,規定只要盜竊金額在950美元以下便不算重罪,而所謂輕罪,名義上也有點懲罰,但實際上執法當局常都懶得檢控。這樣一來,我們在新聞中也見到多數為黑人的個人或團夥屢屢跑到百貨公司或超級市場「搬屋咁搬」,不少唐人街的餐館也飽受不少人吃霸王餐之苦,難以經營。據說,有一理論是黑人過去受歧視太甚,現在讓他們在商店自由取物,也是「合情合理」。是否如此,讀者自行判斷。


三藩市團體 倡向每名黑人賠3900


沒有最奇怪,只有更奇怪。近月三藩市成立了一個非裔美國人賠償委員會,向三藩市的市長及Board of Supervisors(類似香港的立法會)作出建議,對每名在三藩市居住時間較長的黑人一次性賠償500萬美元,並免去他們所有的欠債。你沒有看錯,是500萬美元,即3,900萬港元!原因是補償他們歷代受到的壓迫。我不否認他們先輩有受過壓迫,但誰要負起賠償的責任?三藩市人口81.5萬,黑人人口約4.6萬,若此建議成為法案,每名三藩市非黑人居民便需多交30萬美元的稅(亦即每個家庭多交100萬美元的稅)才能埋單,想不破產的,只有從三藩市搬到大灣區的其他社區。意外的是,其議長還說希望這荒謬的法案通過。華人社區也不甘寂寞,有團體建議加州政府要補償《排華法》所帶來的損害,要向每名華人賠償35萬美元!

這些鬧劇在一個經濟充滿活力、人人努力賺錢的社會不會出現,正如在中國,與其到處找人賠償,不如自己拼命工作悶聲發大財。哈佛經濟系有個團隊,研究了美國的社會流動性後,發現大量結果,其中一項是在1940年,92%以上的美國人,年輕的一代收入會高於上一代,但到了1990年,只有50%的下一代收入比他們的父母為高,社會上升流動性開始衰弱,美國夢褪色。反觀中國,皮尤研究社(Pew)早有調查發現,90%左右的中國人相信下一代收入更高。歐洲某些國家形勢比美國更差,有此情景,美國及西方不人為製造中國作為外敵去為社會矛盾轉移視綫才奇怪。

 

(晴報,經濟日報 202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