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6/2024

從游說集團 窺探下任美國總統取向 (雷鼎鳴)

美國民主黨有識之士早已斷定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必敗,終迫使拜登退選,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補上。此女給人最深刻的印象是常常無緣無故的傻笑,但大家搜索枯腸,也不易找到她對世界大局有何獨特精深的見解;代表着加州的白左思想,此種政治理念衍生出零元購、屋霸、流浪漢滿街睡等等問題,特朗普(Donald Trump)的右派民粹主義者不會支持她。

我相信她大概率會敗北,她最好的機會,是能否以前檢察官的身份,把早已被定罪的特朗普如審犯般審,從而打散特朗普一方的氣勢,但這不容易。

山雨欲來風滿樓,世界正處於百年未見的大變局中,美國戀棧霸權,不願在歷史舞台當配角,所以會盡可能全力對付包括香港在內的中國,未來10年世界必有巨變。從中國的角度看,對方陣前易帥,不能不弄清其後果,否則易定出錯誤的政策。

特朗普及賀錦麗二人的外交政策有何分別?這問題不易回答,特朗普善變,隨時翻臉,賀錦麗在國際問題上基本是名素人,也含不少變數。不過,美國的外交政策很受各種游說集團(lobby groups)的影響,我們也可從他們與游說團體會如何互動,而窺探出美國未來在重大外交政策上的取向。

以國游說集團 屢扣「反猶太」帽子

美國的游說集團多如牛毛,經費最多的是以爭取老人利益為主的美國退休人員協會(AARP),但這在內政方面,不是我們所關心的外交政策游說集團。與外交有關而又對政策有重要影響的,應包括勢力極大的以色列游說集團、「軍工綜合體」,及台灣在美僱用的游說集團。

以色列游說集團有很多,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國以色列公共事務委員會(AIPAC),此組織的影響力據說全美排第二。芝加哥大學著名教授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著有《以色列游說集團與美國外交政策》一書,書中詳細列出證據,說明以色列政府如何能通過這些組織,使美國的政策不合自己利益地倒向支持以色列。其手段頗為凌厲,誰批評了以色列政府,就算本人對猶太人十分友好,也會輕易被扣上反猶太主義的帽子。

不能說他們能完全控制美國的傳媒,但米爾斯海默卻找到大量證據,指出傳媒若刊登某些被認為是批評以色列政府的文章,麻煩便會接踵而來。例如有不少律師會找你訴訟,又或幾小時之內有幾千封譴責信寄到編輯部等等。傳媒為怕麻煩,往往自我審查,不敢登載批評以色列的文章。游說集團又往往與智庫合作,提供利益,讓親以色列政府的人物加入智庫。

他們最難攻陷的是學術界,但也不是全無成績,例如曾大搞活動讓學生免費參與,並鼓勵其注意親巴勒斯坦的教授,若有教授對以色列政府持批判態度,偶然也會狙擊他們,例如名重學林、已故思想家薩伊德(Edward Said),便曾受過其「招呼」。

這類策略加起來對政客的影響頗大,在媒體、智庫、及學界噤若寒蟬的條件下,不對以色列友好的政客隨時被扣上反猶太的帽子,政客自然不願此事發生。

軍工綜合體 安插「自己人」進政府

軍工綜合體的手段不盡相同,不少評論人認為軍工綜合體財雄勢大,但其實美國市值最高的5個軍工企業,加起來總值才5,140億美元左右,遠低於市值第一的蘋果公司(Apple)的3.45萬億美元,或只等於貴州茅台市值的兩倍,其財力並非這麼驚人。他們慣用的手法,是把自己人放在有巨大影響力的政府部門中,他們在選舉時也很懂得選擇性地捐款,官員或政客退位後,很多能通過旋轉門到軍工企業擔任高位。國務院及情報系統中有不少高級人員便是來自軍方,政府高層官員也充斥着大量有軍事背景的員工。

軍工綜合體喜歡戰爭,有戰爭才使他們有利潤;他們的做法,是典型的以小眾利益凌駕國家利益。

美反華力量增 台游說集團再冒起

台灣的游說集團在中美建交前曾極為活躍,但後來力量大不如前。近年隨着美國反華力量上升,民進黨政府僱用的游說集團又活動起來。美國前國防部長埃斯珀(Mark Esper)公開鼓吹放棄「一個中國」政策,以及美國眾議院前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訪台等事件,便是這游說集團所交的功課。他們花費不多,反而花巨資買美國過時武器才是正中美下懷。

假如賀錦麗當選,她大概會蕭規曹隨,與拜登分別不大。拜登不敢得罪以色列集團,且因其好戰,甚受軍火商歡迎。美國擺脫不了以色列的掣肘,深陷中東,這對中國有利。軍工綜合體不想讓俄烏戰爭結束,賀也會照辦,這樣美國無力抽身對付中國。台灣民進黨政府會希望與民主黨政府眉來眼去,但除了拉攏韓日外,美做不了太多事情。

特朗普一樣不敢得罪以色列集團或軍工綜合體,但他因個人歷史關係,不喜歡傳統精英,或較能終止對烏克蘭的支持,但對以色列的態度則難說。他在任時,把大量軍方背景的人拉入內閣,說明他明白得到軍工綜合體的重要性。對台灣,他收保護費的形式是高價賣軍火,但因知道阻不了中國,不會與中國決一死戰;台被統一了,他不會太介懷。

 

(香港經濟日2024-7-26)

 

 

  

7/19/2024

萬斯若當美國副總統 有何影響? (雷鼎鳴)

 

特朗普(Donald Trump)遭行刺,但只受輕傷。去年當大多數人不敢預測特朗普會勝得今年大選時,我已推斷他大概率會勝出。現在他在競選活動中被刺不死,情況有點像20年前台灣前領導人陳水扁被子彈擦傷大大有利於選情。除非出現特大意外事故,否則特朗普會成為下屆美國總統,已是路人皆可預測到之事。如此容易的預測毫無挑戰性,再無趣味可言,反而他選了萬斯(J. D. Vance)當競選拍檔,其含義深遠,更值得我們注意。

我過去指出,美國人才濟濟,但竟弄出拜登(Joe Biden)與特朗普兩個奇葩候選人,錯不在美國沒有人才,而是制度出了問題。既然她有人才,便怎也會有人想法彌補現時的錯失,萬斯能被選中,特朗普或得到高人指點。從特朗普本人及共和黨中短期利益的角度而言,萬斯確是不錯的選擇。

背景主張 助特增勝算支持率

說推出萬斯不錯,並不是說他對挽救美國經濟或化解其社會危機有何靈丹妙藥。據說他也接觸過經濟學,也做過風險投資者,但他的經濟理念十分錯誤,不會救得了美國。他主張大幅加關稅,以為這可保護得了美國的製造業,但過去兩任總統沒有大加關稅嗎?加是加了,但美國外貿赤字依然巨大,本土製造業也了無重復昔日光輝的迹象。此等道理不難理解,舉例假設香港突然對紡織品徵收6成入口關稅,你以為香港在觀塘、荃灣等地的紗廠便都會重新開工,幾十萬名少女會像陳寶珠年代般跑去當紡織女工嗎?

但萬斯的背景及主張,又的確有可能增大特朗普勝算及將來的支持率。他出身破碎的工人階級家庭,貧苦長大,靠努力入讀俄亥俄州立大學及耶魯法學院,又在耶魯華裔法學教授、《虎媽的戰歌》作者蔡美兒的鼓勵下,把自己成長環境寫成暢銷書,並被拍成電影。此種背景可彌補特朗普出身富貴花花公子不學無術的形象。特朗普靠民粹主義的支持起家,美國精英對他不屑,萬斯顯然也十分民粹,但他本人也屬精英,卻肯為陷於窮途末路毫無前景的製造業工人吐苦水,雖然他的政策無甚用處,但卻大有可能強化這些人對特朗普民粹路綫的支持率。他也當過海軍陸戰隊,在伊拉克打過仗,退役軍人本身在美國有一定的受尊敬優勢,這是特朗普此等世子弟所不擁有的。現時頗多人視他為特朗普以後的熱門總統人選,他1984年才出生,如此年輕,未來的確大有前途。

萬斯和特朗普若獲勝,對美國及世界有何影響?美國總統的施政往往受制於利益集團或所謂「深層政府」(Deep state)的幕後影響,但特朗普行為怪誕,不易預測,利益集團若要控制他,要頗花氣力。他不喜歡打仗,已為軍工工業體所不喜,他搞貿易戰,美國也許有部分商界認同,但不以為然的恐非少數,只要看看去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三藩市會見美商界領袖時,受到的熱烈歡迎便知。所以特朗普在傳統利益集團中的支持,可能根基不足,但他可靠神經刀煽動民粹主義來增大支持。萬斯在這方面和特朗普一鼻孔出氣,二人都支持貿易戰,所以他們當選後,世界的保護主義會更甚,對全球經濟都不是好事情。

勢停對烏軍援 大力支持以國

萬斯並不認同軍事干預,他過去並不認為美國要支持烏克蘭,若當選,立場可能稍為調整,但烏克蘭想得到美國支持,難度大增。他對歐洲的態度與拜登迥異,更接近特朗普,後者似乎十分不喜歡歐洲國家,新加坡的外交家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認為,這是因為歐洲象徵着傳統的精英,而特朗普一直不被精英接受,所以心理上對歐洲也頗存芥蒂。萬斯認為歐洲自身要負起更多的自衞責任,亦即這些國家要多負擔軍費,這一向是特朗普的態度。看來歐洲諸國在俄烏戰爭中付出巨大代價,卻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對以色列,萬斯主張大力支持,甚至主張若校園有反以色列示威,便應停止政府對這些學校的資助。原因是他認為以色列可助美國控制着中東,亦可能他受到福音教派原教旨主義的影響,以為以色列是上帝選民,美國人也是上帝選民,要站在一起。

華力拓經濟 阻美施崩潰手段

他認為減少在俄烏戰中的消耗,可促成美國有更多資源對付中國。從中國的利益角度看,美國被俄烏戰爭牽制,更難對中國出招,而且俄羅斯一面倒向中國,但特朗普及萬斯上台後,這有利條件會改變。不過,萬斯對軍事上美國能否遏制中國,卻似乎並無信心。他雖認為未來40年美國應把注意力集中在東亞,但他的意圖似乎是希望通過種種手段,使中國經濟崩潰,從而打擊到中國的發展。中國還招之道,應是大力發展經濟,使人民滿意,更加團結,那麼特朗普或萬斯便無法施其技矣。

(香港經濟日2024-7-19)

 

 

7/12/2024

誰當美國下一任總統? (雷鼎鳴)

 

美國總統選舉活動隨着拜登(Joe Biden)與特朗普(Donald Trump)二人的電視辯論,已經正式開鑼。這次選舉不可等閒視之,無論誰人當選,都會拖累世界,但拖累的形式及角度有異,世界各國的回應也要調整。

兩位古稀老人的辯論充斥着人身攻擊,乏善可陳。要知道,美國人民平均壽命近十年來減低了不少,現時足足比港人85歲的平均短了89年。所以拜登的81歲在港人眼中可視作89歲,特朗普的78歲則大約等同港人的86歲。我們不應有年齡歧視,年長者腦袋若無退化,可能很有智慧。但可惜我們不易看出這兩位仁兄身上有何智慧留下的痕迹。

特朗普謊話連篇 仍是犯罪之身

拜登常搞不清自己在幹甚麼,腦退化病徵明顯,但這卻無阻他的頑固。有時他在論述國事時,語無倫次,我們倒是不易分辨這是他謊話連篇,還是認知有障礙。

特朗普一如既往,胡說八道、謊話連篇時,卻理曲氣壯,說得十分順口,氣勢輕易輾壓拜登。一個「廢」、一個「癲」,你叫美國人如何選?去年我自駕遊環繞美國一周時,問及朋友如何投票,大都表示兩人都投不落手,今天恐怕答案也不會變。

美國是人才濟濟的大國,但為何其所謂民主選舉制度最後篩選出來的候選人卻是「廢」、「癲」二老?我們一向被教育,好的制度會替我們篩選出最好的人才。按照形式邏輯,既然選出的候選人很爛,那麼制度便必定十分不妥,把美國視為民主燈塔的人,情何以堪?

從拜登辯論及民意的大敗,我們可清楚見到民主黨的困境。本來以特朗普此人的瘋瘋癲癲及大話連篇,就算勝了,拜登也是勝之不武。但民主黨竟敗下陣來,一定是它自身的政策出了嚴重問題。這些問題不難找出,美國通脹嚴重,實際通脹率似遠超官方的數據所示,若沒有中國價廉物美的商品,通脹恐遠不止此。不少城市治安不靖,「零元購」(單次搶劫只要在950美元以下視為輕罪)、屋霸等匪夷所思的怪事層出不窮。

在國際事務上,拜登政府沒事搞事,鼓勵烏克蘭加入北約,弄出個大頭佛,以為能把俄羅斯一招打殘,卻不料北約耗掉巨額資源後,還敗象畢呈。在加沙問題上,美國政府受制於以色列的影響力,得罪了世界大多數國家,也使美國的正義年輕人十分反感。對中國的種種貿易與科技制裁,一樣毫無成績,反而對美國有反效果。拜登聽命於軍事工業體,到處撩打,卻不明白自己已在衰落,愈想展現帝國的餘暉,愈會發現自己事事力有不逮。

找不到人替代拜登 民主黨陷困

現時民主黨內部眼見拜登幾乎必然敗北(我去年在公開場合已有此判斷,今年223日在本欄《假如特朗普再當選總統》中也假設特朗普會當選)十分焦急,卻找不到人替代他。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民望比拜登還要低,由她出選,輸得更慘。加州及密歇根州的州長蠢蠢欲動,但他們準備不足,也不會贏。唯一有不錯民意支持的是奧巴馬(Barack Obama)的太太米歇爾(Michelle Obama),她的能力卻未經考驗,而且似不願出山。為何猶豫?在衰落中的國家當話事人,歷史的評價好不了。

民主黨找不到人才並非偶然,這幾年來,美國政府走上了錯誤路綫,加快了她的衰落。民主黨有頭有面的人與政府的錯誤政策拉上了關係,走錯了路。高人也會愚蠢化,還會有甚麼人可走出來振臂一呼,挽狂瀾於既倒?我們見不到。

衰落帝國 誰緊跟美誰便倒楣?

特朗普其實也好不了哪裏去。他現時仍是犯罪之身,若當上總統,他可特赦自己的聯邦罪行,但卻赦不了在地方的罪行。如果有一天他在監牢辦公,那才開歷史之先河。他在內政上得力於民粹分子的支持,但排外反精英的取向終會損害美國社會的肌理。他上一任所發動的貿易戰並沒有替美國帶來好處,拜登延續了特朗普的貿易與科技政策,效果不妙。若特朗普回朝採用相近政策,一樣也會失敗。特朗普同樣也會受困於找不到人才的困境,他在任時用人糊塗,蓬佩奧(Mike Pompeo)等人是極端反華分子,卻充當着美國外交界最高位置。特朗普的謀臣班農(Steve Bannon)也是名犯罪分子,最近坐牢去了。

在國際上,美國仍有相當影響力,但我們一看近年的局面,便知誰緊跟美國、誰便倒楣!英國是跟得最緊的,看看幾任首相輸得有多慘。最近的國會選舉,保守黨席位竟只近乎工黨的四分一!南韓、日本、菲律賓,無不受制於美國,其國家領導人近來民望全部十分低迷。法國有繼續支持烏克蘭,但也力圖與美保持點距離。最近大選,馬克龍一樣輸了不少,能否維持聯合政府,前途艱險。誰聽命於一個衰落中的帝國,誰便事事不順。下任美國誰當總統,此局面也會延續。

 

(香港經濟日2024-7-12)

7/05/2024

美國社會怪事多 衰象已呈 (雷鼎鳴 )

但凡一個國家或社會從盛轉衰,走上頹敗階段,一些荒誕的社會現象必會伴之而來。不要以為這些荒謬的現象只是突然出現,且無「理據」,它們往往源於一些盛世時訂定的制度。此等制度本來便有漏洞,在盛世時一般人看不清,只有智者一早已看出;到盛世不再時,這些漏洞便藏不住,社會的裂縫會愈撑愈大,鬧劇便不斷出現。當我們觀察到社會充滿荒謬,更合理的解讀是,衰敗中的社會已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化解制度中的缺陷了。美國人民再过两年便要庆祝其250周年國庆,250年差不多等如中國一个朝代,有没有出现衰敗征兆?我看有的,這裏舉一些例子。

盛世訂定制度 盛世不再漏洞盡現

近日網上瘋傳兩個三藩市的路牌,路牌在市中心聯合廣場及華埠刀板街南端附近的名店DiorLV旁邊,提醒路人偷盜物品價值一定要低於950美元(Stolen Goods Must Remain Under $950)。我相信這些路牌都是子虛烏有的,但其內容則是真實的。我用谷歌地圖搜尋過這兩個路牌的位置,發現這些路牌並不存在。雖然谷歌的街道場景不是常常更新,但紅綠燈柱變成外觀不同的路牌柱,差別太大,假的概率很高。(后记:据加州的电视报道,这些路牌曾短暂存在,是不知名人士搞的,政府发现后立刻除去。)不過,加州「零元購」現象威名太盛,我從前也討論過,有人在網上嘲諷,不足為奇。

加州2014114日全民公投,以超過59%的票通過所謂的47號法案,從此,在商店偷盜950美元以下,便不算是重罪,只算是輕罪,不用坐牢,但實際上加州政府也懶得檢控這些犯法者,因在法庭他們大多會當庭釋放。

加州的一位零售業商會會長被訪問時,指出入店的偷盜者往往帶着計數機,算着順手牽羊了950美元的商品,放在自己背包中便會自行離開,把賊贓交到在外等待的夥伴後,便又再入店搜掠。有時入店的是聯群結隊有組織的犯案者,有時他們也指揮未成年少年行事,因這些人連被起訴也不會。不少商店老闆因害怕員工會受傷,還命令店員不可阻止賊人,違者開除。在如此條件下,生意如何做得下去

因受輿論批評太甚,加州政府也要答辯一番。其中一項是說有了這47號法案後,入店偷盜的個案有所減少。2014年時每10萬加州人口每年有253次商店偷盜個案,但到了2022年只得210次。此種辯解,不啻掩耳盜鈴。從前的個案是小規模的,但現在每一個案卻可以是大隊人馬一同入店掠奪。加州州長紐森(Gavin Newsom)是今屆或未來美國總統選舉的黑馬,加州有「零元購」名聲外揚,對他不利,所以去年他也把商店偷盜的刑罰加重了一點,3年內若有3次偷盜紀錄,才有可能被判3年以下徒刑,但此微調恐怕停止不了現在的犯罪浪潮。

加州「零元購」店舖遭大隊人馬掠奪

不要以為這個47號法案無中生有,毫無理據。其實自1982年開始加州已有相近法例,19822014年犯重罪的標準是偷盜400美元以下,47號法案只是把400美元作了一次通脹調整變為950美元而已。當然背後的主要原因是監獄成本太貴,平均一個罪犯坐一年牢成本高達132,860美元,即過百萬港元!所以納稅人公投了不用讓這些罪犯坐牢。

在道德水準較高及人民生活豐足的條件下,刑罰過輕本也不一定造成嚴重後果,但現時美國的衰落已破壞了這條件,眾潛在罪犯一見不用受罰,不鋌而走險才怪。

另一怪現象近年頗引起美國人恐慌,它是所謂「屋霸」(squatters)現象。「屋霸」問題席捲美國全國,但有些州更嚴重。屋霸是指有人未經屋主許可,擅自搬入一些房屋住下來,賴死不走。

美國法律古怪,原來「擅闖」(Trespassing)進入別人物業,是刑事罪;但未經許可,入住了別人物業後,便可變成「住客」與業主的民事糾紛,縱使業主從不知道有人住進了自己的物業也是如此。在紐約市,若自己擁有的單位被人佔據30天以上,便已絕難收回單位。美國的傳媒對屋霸個案報道甚多,但大多無可奈何。若業主把門鎖換掉,以防屋霸入屋,會有甚麼後果?原來業主會被警察鎖走,控告他私自強迫屋霸離開,反而犯法。

要知道,若屋霸佔了你的單位5年(或10年,看是哪一個州)不走,他反可通過「逆權佔有」(adverse possession)直接申請擁有這單位。據美國地產界朋友介紹,有些業主痛心疾首之餘,乾脆僱用一些更硬朗的屋霸,強行進駐已被其他屋霸佔據了的單位。新屋霸的強硬作風,可使舊租霸「民不聊生」,生活不下去,惟有自己搬走。

「屋霸」現象揭居住權比私有產權大

這些現象固然荒謬十足,但原來是植根於普通法,亦有人認為居住是人民的權利,此權大於私有產權。有人要提出挑戰,說屋霸的相關法例不合憲法,但仍未見美國最高法院有判決定案。話說回來,屋霸現象是近年才廣泛起來,原因之一可能是貧富懸殊,流浪者大增,這不正也是美國社會衰敗的現象之一嗎?


(香港經濟日2024-7-5) 

6/28/2024

香港要懂得把負面因素變成動力(雷鼎鳴)

 

又到七一回歸紀念日。這27年來香港貫徹一國兩制及繼續發展的道路並不好走,除了自身的政策有時不盡妥善外,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的不停攻擊抹黑,也容易使人產生負面觀感,對香港的未來過分悲觀。回歸前,美國媒體已在宣揚「香港已死」,此種抹黑,其實從未停止過。積數十年工夫,在西方社會,總會有人相信。

你今天跑到美國去,隨便與一位當地人閒聊,當他知道你竟是從香港來的,有高概率會貌似富有同情心的問你,香港現時怎麼了?在他們腦海中,香港已變成一鬼域,遊客到香港去已不甚安全,未必不被扣留。我們生活在香港,且可以飛來飛去,真是不可思議。

美排斥華裔科研專才 港可吸納

美國政客及主流媒體攻擊香港時,當然是充滿雙標。黑暴分子攻入立法會大肆破壞,他們可視為「美麗風景綫」;2021年特朗普支持者跑入國會,破壞不及香港那般嚴重,但帶頭人一判便判坐牢22年。不要以為美國人認識到這些雙標,他們不會,他們連香港發生甚麼事也搞不清楚。但此種宣傳,對香港的旅遊業及投資,不可能沒有影響,此種影響將來也會持續一段頗長時間。

我們對香港的前景,不應盲目的樂觀,有外國勢力盯着你找機會抹黑攻擊,怎可不小心翼翼。但過分的悲觀也沒有好處,更積極的應對是創造條件,把壞事轉化為好事,消極因素變為積極因素。這是可做到的,以下是一些例子。

美國政府排華,連累在美的大批華裔科學家工程師遭殃,成就愈大的愈會吸引注意。這是壞事,但對香港而言,卻是天賜良機。香港要穩定發展下去,不發展高新科技不能成事,但此種行業最重要的是人才。美國的華裔高端科技人才數以萬計,薪酬則以數十萬美元計,香港要吸納他們本來不易,但他們現在面對不利的政治環境,事情便有轉機。香港的各大學及科研機構不少早已動手挖角,但有些事是要得到政府支持的,政府宜積極與大學及科研機構溝通,看看需要怎樣的幫助。

北上消費熱 助推動中港融合

現時每到周末或假日,大量港人北上消費,以致香港的零售餐飲大受打擊。這對香港是壞事,但一個硬幣有正反兩面,我們也可努力將壞事變為好事。香港經濟發展的前景需要香港與大灣區融入,但要做到此點,香港的年輕人要熟悉大灣區,也要熟悉國情,否則如何會發掘到大灣區這全球經濟增長動力最旺盛地區之一的商機?回鄉證究竟有多少本?我未見過有官方數字,但常常遇到一些年輕人,他們連回鄉證也沒有,如何會了解大灣區?近日北上消費熱潮並非只由長者推動,年輕人也不在少數,這是打破年輕人與內地實況隔絕的新現象,是中港融合的重要一步,絕對是好事。況且港人往內地消費,亦可構成壓力,迫使商戶租金下降,及促使其提升服務質量。

俄烏戰爭發生後,美國帶頭充公俄羅斯的外滙儲備,此種強搶行徑,早已使中國及不少國家大起戒心。香港實施港元與美元掛鈎的聯繫滙率,政府的財政儲備與基金結餘也有價值萬多億港元的外滙儲備。在當今無賴當道的國際社會中,欠債者比債主惡得多。香港是債主,美國是債仔,隨時可選擇賴債不還,這會替香港前景增添風險,是壞事。但香港也可把此變為好事,借錢給美國人消費,且不知其會否還錢,還不如把大部分財政儲備及基金結餘賣掉,但不是消費掉,而是投資在土地儲備及人才上,變成另一種儲備。審慎理財要求我們不要胡亂揮霍,但把資產從高風險的外滙儲備,改為回報巨大的土地及人才儲備,有助促進香港的經濟發展,亦可使財政更穩健,這是好事。

打造教育產業基地 一舉兩得

據說有不少人移民英國,致使香港勞動力驟減,對香港經濟造成負面影響。此種壞事自然也包含好事。香港經濟要轉型才能發展,但在過程中不少人會失業,現在有些人離開,可使失業壓力下降。轉型也需擁有新技能及思想與前不同的人才,這些人從何處而來?我認為可把香港的教育體系擴大容量,把香港打造為一區域性以至全球性的教育產業基地,既可賺錢,亦可為香港吸納新的資優人才。美國近日有位副國務卿表示,美國不應讓來自中國的學生修讀理工學科。此人大概不了解,美國大學中的實驗室相當程度是靠中國留學生充當骨幹,中國學生不幫美國搞科研,對美國科技必有負面影響。但這也締造了一個新機會給香港,使香港更有機會吸納人才,真正的成為科研重鎮。我相信香港通過教育體系及其他途徑,可為香港的人口換血。要離開的不用勉強他們留下,逐步換血後香港若能有1,000萬人口,發展動力便更強大。

(香港經濟日2024-6-28)

 

 

6/21/2024

大灣區澳門經濟初探 (雷鼎鳴)

我今年1月以來,大部分時間都去了澳門。我本已退休幾年,但仍「百足咁多爪」。所謂「退休」,天天仍都要忙於各種事務、會議、約會及寫作,剩下可用作思考的時間永遠都感到不夠。剛好有幾位舊同學、舊同事與校友在澳門科技大學擔任着最高的幾個職位,他們邀請我過去替該校創建一個發展經濟學研究所。我思前想後,結論是不妨一試。我與香港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很難長期遠離,但濠江與香港相鄰,香港有事我隨時可班師回朝,而且在大海另一邊的校園中,可躲開不少應酬,重拾校園的寧靜,還可推動一些研究,便答應了。

我到一個新的地方,往往都希望用最短的時間搞清自己要面對的環境。澳門是一個有意思的地方,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扮演的角色可能比香港還重要,但我的訓練是經濟學,自然對澳門的經濟多注意了點。要了解一個地方的經濟,要掌握其統計數據,但這不夠,還要多觀察社會中的現象,並用經濟理論分析之。對澳門經濟我自然是初哥,很多人都會懂得比我更多,談澳門有班門弄斧之嫌,但我十分同意數學大師華羅庚的一句名言:「弄斧必須在班門」,在懂行之人面前發揮才會更快知道自己有無短板,所以我在大師面前素來更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

雜誌排名 澳人均GDP全球第2

澳門現時經濟如何?近日剛好有份雜誌《Global Finance》把全球100個經濟體排了個次序,澳門以2024年預期人均GDP(用購買力平價計算)134,141美元全球排行第2,僅次盧森堡,遠勝排行第9美國的85,373美元,或排行15香港的75,128美元;排行31的英國及36的日本更遠遠被澳門拋離。見到這些數字我們難免會問,小小的澳門是否真的那麼勁?

第一步自然是要確認這些數字何所依據?2023年澳門名義總體GDP2022年大幅反彈92.3%,人均GDP69,384美元。今年第一季GDP比去年同期續增長28.6%,若以後3季增長率接近,那麼2024年全年的人均GDP或可達89,000美元左右,再假設美國平均物價比澳門貴5成(這似乎是上述雜誌的假設),那麼澳門的人均GDP以購買力平價計,確可能有13.4萬美元,全球的富裕榜中可排第2

居民工資不高 消費品價不低

真的如此富裕?據我觀察,這裏頗有些水份。澳門物價確比美國便宜不少,房屋也比香港便宜,但生活上的物價,我不認為比香港低,不少消費品比香港還要貴。香港的名義人均GDP與澳門差不多,物價也接近,但按照該雜誌的數據,以購買力平價計算,香港的人均GDP只是澳門的56%,我不大相信。

另一可疑之處是澳門居民的工資不高,大學畢業工作了幾年後,工資一般還到不了2萬澳門元,就業人口工作收入的中位數在2021年中只是15,600澳門元。

這反映出澳門的GDP中,有相當一部分並沒有流到本地員工手上。GDP是量度澳門境內總收入的概念,但澳門賭場林立,賭場老闆可能是境外財團,賭場及酒店的利潤不少並不屬於一般民眾。GNIGross National Income)是另一量度收入的指標,它量度澳門居民在澳門境內及境外的收入,但不包括境外人士在澳門所賺的收入。在正常時期,即在沒有新冠影響的時期,澳門的GDPGNI多出十多個百分點,正好印證了澳門人均GDP是高估了澳門人民的收入。

不過,我們也要注意,澳門居民的房屋自置率是73.4%,遠高於香港的51%,不用太擔心樓價問題。另一點要注意的是,澳門政府十分富有,202311月,澳門特區政府的財政儲備高達5,744億澳門元,大約等於香港的七成、八成,但香港人口卻是澳門的11倍,土地面積是她的30倍,所以澳門特區政府比例上確比香港富有得多。

倚賴賭業 經濟欠多元易波動

也許這種高儲備及高稅收(向賭場抽稅)是有需要的,原因是澳門經濟非常波動,去年GDP增長九成多,今年可能再增超過兩成。這麼高的增長恐怕還不足以把澳門的GDP推回至2014年的高峰,可見新冠對澳門旅遊業及賭業影響之巨!但更重要的問題是她太過單一倚賴博彩業,2013年高峰年博彩收入等於GDP87.6%,在2022年旅遊不景,博彩收入也等於GDP 21.4%。有此環境,政府要常派錢以解民困。

經濟繁榮,賭場內紙醉金迷,信德集團 00242 行政主席何超瓊認為,澳門的旅遊業在世界居領先地位。她說得沒錯,澳門訪客每年有2,800萬人次,是自己人口的40多倍,所以我在街上滿眼都是遊客,香港也應研究一下澳門為何能吸引到這麼多並非賭博的訪客。至於澳門,則要思考如何把經濟多元化,使經濟更穩定。这点将来再谈。

 

(香港經濟日2024-6-21)

 

  

6/14/2024

美國退化成大清帝國? (雷鼎鳴)

新加坡前外交部長楊榮文熟讀歷史,也是一位傑出的國際大局評論家。月前他曾指出,美國現時的各種反華政策,終會孤立了自己,甚至把美國變成大清帝國般因閉關鎖國而垮了下來。

美表面繁榮 似乾隆盛世走下坡

把世界唯一的軍事超級大國比作被視為亞洲病夫、腐敗無能的大清帝國,會否過於譁眾取寵?我看未必。有智慧的人觀勢,必會着眼於深層基礎,不會被表面現象所惑。美國出了甚麼問題,以致被認為其立國成功之本,正從根部爛了起來?這需要我們把今天的美國與大清帝國的異同作比較。我認為美國仍未發展至晚清般的奄奄一息,較可相比的是表面上依然繁榮,但正在走下坡的乾隆盛世。

乾隆年間,大清國力依然鼎盛,其領土比今天的中國大得多,其軍事力量在亞洲恐怕也是無敵的。當時誰會料到幾十年後,大清會在鴉片戰爭中一敗塗地?今天的美國,自蘇聯解體後已獨力稱霸30多年,但這並未能使她逃過被趕離阿富汗的命運。她在中東的影響力也不斷下降,連实行了50年,石油只以美元計價的安排,也正在改变。在與中國的競爭中,美國雖竭力遏制中國的發展,張牙舞爪變成力不從心。國內生產總值(GDP)以購買力平價計算,10年前已被中國超越,她能不膽顫心驚?

美對華抹黑 猶如清朝鄙視西方

美國今天的回應方法是大肆抹黑中國,在美國媒體上任何對中國的正面報道,近乎絕迹。大清帝國擺出的架勢,一樣是對西方事物,貶為奇巧淫技,用鄙夷目光視之。所得的後果兩者也頗為接近,美國人民對中國毫無了解,連踏足內地或甚至香港,也害怕被扣留起來,不能回國。不過,美國人的行為也符合經濟規律,價廉物美的中國商品他們依然購買。大清帝國對西洋的認識也變得愈來愈膚淺無知,無法及時吸納西方國家的先進科技。這與康熙年間皇帝也對西方科學與數學有強烈興趣,反差甚大。

但我們也要公平一點對待乾隆年間的中國人民與今天的美國人民。乾隆時西方的工業革命處於既濟未濟階段,尚未能對生產力造成翻天覆地的影響。西方國家在中國賺的錢,主要不是靠工業,而是靠鴉片,清政府看不起西方國家,也非沒有理由。今天中國的科技業及製造業仍在起飛階段,有些領域還比不上美國,後者強作輕視,也有不少人認同。

減少接觸,不相競爭,不相往來,終究也會帶來荒謬的後果。我記得內地有套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當中述及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有間汽車廠,其領導人與世界脫節, 有間日本汽車廠的人來參觀,中方竟害怕自己的「先進」技術被學去,封鎖了不少車間。殊不知當時日本汽車廠的生產力,早已高出中國幾個檔次。今天,美國的政客還是以為中國樣樣落後,以為美國的工業科技會洩密,必須防範。但有些科技中國有,美國沒有,美國要害怕別人偷自己不存在的東西嗎?

挪威有位前環保部的部長Erik Solheim,常常訪問中國,可說是位中國通。他近日接受著名網上評論人Cyrus Janssen的訪問,對中國的環保工業讚不絕口。電動汽車、新能源電池、太陽能與風力發電等,中國已大幅領先世界。Solheim也認為,當前世界真正現代的城市在中國,尤以南方城市深圳、廣州、杭州等最為現代,而且環保。他對美國力圖與中國脫鈎,認為十分不智。他的建議是,美國應盡力吸引中國公司到那裏投資設廠,因這樣才可最有效率地學到中國製造業的先進之處,並且激發到美國本土的競爭心。千方百計阻擋美國的企業面對中國的競爭,只會造成美國競爭力不斷不降。正如大清帝國當年看不起別人的成就而不奮發向上,終於導致帝國崩潰。

中國人民奮發向上 無懼競爭

經濟全球化是促進競爭、人類生產力快速前進的重要因素。在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的生產力落後,也在害怕自己在國際競爭面前一敗塗地。但結果與此剛好相反,中國人民從「做又三十六、不做又三十六」的懶散狀態,在競爭的壓力下蛻變為世上最勤勞的人民,中國現在又怎會害怕競爭?既歡迎外國來華投資設廠,也願意到外國投資,不怕別人偷學中國的本領。但美國反而害怕了,無復建國初期那股不怕艱辛敢競爭的銳氣,與老化的大清終究有共通之處。

(香港經濟日2024-6-14)

  

6/07/2024

中俄聯合聲明 對地緣政治影響深遠 (雷鼎鳴)

 

516日中俄藉兩國建交75周年紀念之時,公布了一份全面戰略協作及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此聲明是世界歷史正在急劇改變的標誌性文件,但香港懂得重視的人似乎不多。美國的戰略家倒是懂的,頗有些氣急敗壞。舊金山(即三藩市)著名的評論家梁建鋒老總在其視頻說,賴清德520日的「就職」演說充滿台獨意味,部分原因是美國為抵擋中俄這份聲明而吩咐賴清德發表的。此說大有道理,美國的確應該為這聲明煩惱不已,因為它可能是美國走向衰敗的另一個里程碑。

中俄聯合聲明 或成美衰敗關鍵

這份聯合聲明有萬多字,共分10個部分,所包含領域,涉及兩國合作的所有層面,在國際事務上亦極具針對性,顯示兩國為此聲明的撰寫花了大量時間。選其犖犖大者,有貿易優化、投資、能源、情報、創新領域、信息通訊、航天科技、農產品、交通物流、海關、知識產權、環保、基礎設施、一帶一路等等方面的合作;又指明要推動文化、科技、電影、醫學、體育的交流。

兩國又聲明要捍衞二戰勝利成果及載入了「聯合國憲章」的戰後世界秩序,並指出各國必須嚴格遵守有關國家及其財產(包括主權儲備)享有豁免的國際義務,譴責沒收外國資產和財產的企圖,並強調可採反制措施。聲明提出,任何國家不應以犧性他國安全為代價謀求自身安全,正是對美國防長掛在口邊,沒有美國在亞太的安全便沒有美國的安全此種講法的當頭棒喝。

在經濟意義上,俄羅斯遠東地區與中國的發展深度融入,及中俄兩國貨運可經北極航道運至歐洲。且距離較經紅海地中海距離更短,更是可直接化解美國可能在馬六甲海峽設限所造成的風險,極具戰略意義。

中俄合作互補強 美歐恐難匹敵

中俄深度合作,是歷代美國戰略家的噩夢,必欲千方百計防止其出現,想不到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與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如此愚笨,一手造成這合作。中俄兩國土地面積共佔地球陸地面積17%,是美國的2.8倍。兩國互補性極強,中國地大物不博、缺乏能源、耕地也略有不夠,但製造業是全球的超級大國,產值比第2至第11名加起來還要高,高新科技有不少項目全球領先。俄羅斯則天然資源豐富,能源可供出口,遠東有大量土地可供開發種植農產品,且俄羅斯人民科學及數學水平極高,不可輕侮。中俄兩國皆是軍事強國,就算不計雙方的核武,也沒有甚麼國家敢質疑她們的國防力量。兩國一連結起來,地球也要抖三抖!美國的很多全球部署,恐怕也要重新檢查。

昔蘇聯顧忌華崛起 今深化合作

歐洲素來患有恐俄症,俄羅斯與中國合作,假以時日大有可能重振雄風,洗脫過去30多年被羞辱之恥。就算沒有中國之助,舉北約洪荒之力也無法挫敗俄羅斯,歐洲怎能不驚?歐洲戰後福利主義抬頭,人民工作時間愈縮愈短,享樂度假時間愈拉愈長,若讓戰鬥民族的俄羅斯人回了氣,歐洲恐怕不是對手。也許德國的工匠精神及法國或意大利人民的藝術細胞,可助歐洲國家抗衡俄羅斯一段時間,但俄羅斯人若睡醒了,其勢不易抵擋。

中國與俄羅斯兩國被地緣政治的動力拉在一起,也使人感到歷史的無常。蘇聯在中共建國前已率先與中國建交,意識形態及利益上的淵源深厚。但50年代蘇聯已顧忌中國國力的崛起,恐其對己不利,在50年代後期撤走了大量專家,使中國的發展近乎陷入困境。196396日至1964714日中共在《人民日報》及《紅旗》雜誌發表9篇雄文,嚴厲批判蘇聯的修正主義路綫,從此「蘇修」與「美帝」在神州大地上都成為了負面的詞語。19693月中蘇還在珍寶島上開戰,以中國勝利告終。在60年代後期,蘇聯領導人還考慮過向中國發動核戰,導致了中國發動「深控洞、廣積糧」的全民運動,後因美國並不支持,這場核攻擊才沒有發生。此事傳說甚多,這裏表過不提。由此可見,中俄歷史糾纏不清,若非美國政客愚蠢,不會把本來想加入北約、輕視亞洲的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推向中國一方。

港人極少人懂得俄羅斯,懂俄語的人亦稀有,中俄合作,香港起不了多大貢獻。港人熟悉的是歐美,這方面關係與知識的價值會否下降?也不見得如此,世事無常,未來50年也許世界要被中俄合作帶來巨大影響,但正因如此,在中國的土地上保留一處與西方國家有較深入關係的地方,對中國長遠利益有好處。港人不用斷絕與西方的關係,反而可加強發展。

(香港經濟日2024-6-7)

 

5/31/2024

中國絞殺「台獨」的戰略已成形?(雷鼎鳴)

 

賴清德520日的「就職」演說,並不是不少藍營人士所預期的會採取溫和立場,而是徹頭徹尾的一篇「台獨」宣言。他不但自吹會「讓她(台灣)成為國際上令人尊敬的偉大國家」,還特別強調「台灣位居『第一島鏈』的戰略位置」。這句說話可圈可點,「第一島鏈」是美國締造,用以封鎖中國海上貿易,以圖把中國發展扼殺的重要戰略手段。

賴清德主動對美國獻身,把台灣放在美國對付中國的最前沿,這是送給美國表達不二之心的投名狀。從始賴已自絕於中國人民,不論前途如何起伏,他也只是在走着「台獨」的不歸路。

大陸可封鎖台海空 伺機出手

中國的回應是在52324日兩天進行「聯合利劍2024A」的軍演,派艦隊及飛機包圍台灣,軍演還包括針對陸上作戰。多評論人已注意到2024A的「A」字,這顯然意味着今年還會有「B」或甚至更多。此次軍演與去年的並不雷同,而似是按既定步驟胸有成竹的演練,包括把寶島封死,防止在特殊時刻台獨的首要分子有機會逃跑。中國的統一是否可依靠完全非武力的手段實現?我認為概率偏低。

表面上局勢的緊張是由賴清德比前更鮮明的台獨立場所造成,但賴本身不是棋手,他只是美國的棋子而已。他的就職得到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的祝賀,他的演說幾可肯定早已得到美國的批准。賴固然是一名思想上根深柢固的台獨分子,他的政治目標甚至可能是充當「台灣國」的「國父」。但縱使台購買了不少武器,軍事與經濟實力與中國差距太大,只能完全倚靠美國才有膽量向中國叫陣。所以觀察台海局勢,也只能以中美兩國博弈的變化作基礎。

美國從前的策略是「戰略性模糊」,口頭上說是承認只有一個中國,不認可台獨,但又要保持台海現狀。陳水扁與蔡英文縱使希望表達更出格的台獨立場,也受美國政府約制。但在俄烏戰爭發生後,美國的策略已變,她已知道中國若要收回台灣,美國已沒有能力阻止。既然如此,不如盡可能增大中國在經濟、政治、外交及軍事上的代價,從而達到遏制中國發展的終極目的。美國本身也是內外交困,自然也希望以最低的成本達到這目的。戰爭的成本太大,在台海直接與中國打起來,美方殊無勝算,所以最符合美國政客利益的做法,便是找台灣人替美國打代理人戰爭。既然有賴清德此等人物的積極響應,美國政府不利用他才奇怪。

難阻中國收回台灣 美改戰略

倘若真的有場代理人戰爭進行得如火如荼,美國尚會希望把她的北約盟友及日本、南韓、菲律賓、澳洲拉下水,共同制裁中國。制裁甚麼?世界各國太倚賴中國的產品,我十分懷疑貿易制裁有廣泛響應。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都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斷無理由為了美國的利益而在台海問題上引火燒身。美國思茲念茲感到難以解決的困境之一,是她欠下超過34萬億美元的公債,若能找個藉口賴債便十分理想。

近日美國有名議員竟說國民黨管治大陸時期借過美國不少錢,現今應要求中國償還近萬億美元。此說荒唐可以不理,但卻反映美國一些政客的心理。若美國發起甚麼制裁,總會有人建議她可沒收中國位處境外的外滙儲備。中國有3.2萬億美元外滙儲備,在今年4月其中的7,674億美元是美國政府債券。中國雖持續減少持有美債,但速度奇慢,當中可能反映中國政府曾經的主導思想還是以和平統一,不給美國任何藉口為主軸。

事至今日,中國會採用甚麼方法去還擊美國明裏暗裏支持台獨的政策?時間在中國一方,中國並不急切要立時統一,而統一的時間表由中國決定,而不是任由美國玩弄手段。可行的方案之一是隨時搞包圍台海的演習,做到可完全把台灣的海空封鎖掉,並且每次都把這絞索愈收愈緊,但又不一定立時在台境內採取軍事行動。若然如此,民進黨政府縱然得到美國的軍事支持,台獨也會受到很大抑制,中國便可以等待有利時機才動手。

台沒戰爭意志 難現烏代理人戰

美國前印太區海軍總司令戴維森(Philip Davidson)在2021年曾揚言,中國在其後的6年內很有可能會發動對台的兩棲進攻。美國的軍事人員對此似深信不疑,並將這6年稱為「戴維森窗口期」(Davidson Window)。

上文提過,美國最想打低成本的代理人戰爭。近年不斷有傳聞,美國已派了大批人員赴台提供軍訓及戰略建議,當然也賣了不少武器給台灣,其時間考量,也符合「戴維森窗口期」的判斷。但若以為代理人戰爭在台行得通,則大錯特錯!

台灣一般人民根本沒有戰爭意志,誰會為了台獨政客及美國政客的利益去犧牲性命?台灣的民調也發現沒有多少人肯去打仗。烏克蘭的代理人模式不會出現,美國反而應害怕台灣軍人會把美方武器繳交到中國。中國要小心的,反是如何保護她的外滙儲備。

 

(香港經濟日2024-5-31)

 

5/24/2024

美滙強 對港股及中國經濟的影響 (雷鼎鳴)

 

香港股市近年遇上了複雜的國際環境,大幅波動,恒指從202123萬多點的高位開始,以一波低一波的形態向下滑。今年1月的低位開始有反彈,4個月內錄有26%左右的增幅。雖比不上一年多之前2個多月內50%的急升,但新的氣象已若隱若現,洗掉不少頹風。若持之以恒,香港並非無望重奪世界3大金融中心的席位。

港股的主要支柱已是內地的巨企,其股價回升,雖基礎尚待鞏固,但依然十分合理。港股(內含大量內地股份)是否買得過,要考慮3個相關因素:第一是內地經濟,第二是港股的市盈率,第三是美元滙率。

美元滙價持續偏高 港股受壓

第一個因素基本格局清晰。中國已日漸走出疫情期間商業周期的下行階段,但也正面臨着經濟轉型期的陣痛,有些傳統行業被市場淘汰,但同時又有大量新興企業崛起,朝氣勃勃,股市也正處於築底鞏固期,香港的股市也受此影響。

第二個因素是港股市盈率非常偏低。在經歷過一輪股價急升後,520日恒指市盈率也只是11.2,大幅低於歷史上恒指平均市盈率的近14.1,更遠低於標普500517日市盈率的近27.6,或道指的約35。這意味着港股十分便宜,被超賣了。若港股與美股市盈率相仿,港股價格可翻一倍以上。為何這未曾發生?一個重要的原因,即是第三個因素,是美元的滙價偏高。

眾所周知,自兩年多以前開始,美國聯儲局急劇加息,這自然會人為地推高美元滙價。表面看起來,人民幣兌換美元便會貶值,而事實上,人民幣相對於美元,從2021年初至今,也貶了約11%。這便帶來了問題,市場中手持美元或與之掛鈎的港元的投資者,若買入中國股,在計算回報時便要考慮因人民幣貶值所帶來的損失。君子不立危牆之下,減少持有港股(內含中國股票),十分理性,有此陰影籠罩,港股低迷是情理中事。

中國能否打破及應否打破這滙率悶局?這裏先要指出,人民幣相對於世界各貨幣,其實並無貶值,反而是升值了。從20211月至20244月,人民幣相對於全球一籃子貨幣的有效滙率,共升值3.8%,美元同期則相對全球貨幣升值了16%。由此可知,不是人民幣貶值,而是美元升值得太過分,中國不願與美元一起瘋癲,只稍為升值而已。若人民幣與美元也掛上鈎,與它一起升,那麼中國與世界各國貿易時便會因人民幣過強而出口大減,入口大增,不符中國發展策略。

京力拓經貿 不與美打滙率戰

人民幣兌換其他貨幣滙價相對穩定,但兌換美元貶值,對中國經濟會否帶來不可承受的重大損失?不大可能。在貿易上,這意味着中國買美國貨會貴上約11%2022年,中國從美國進口1,769億美元商品(連運費),當中不少商品,如芯片等,是進了中國後加工造成別的產品再出口,不是留在中國。但即使我們假設中國不減低從美國的進口,及進口後全部自用,那麼中國也只是多付了1,769億美元的11%,即195億美元,約等於中國GDP0.1%,對人民福祉無甚影響。至於人民幣兌美元貶值後,等於中國製造的產品在美國人眼中更便宜,中國若不想賣得太低廉,加價便可,並無損失。由此可見,從貿易的角度看,中國並無多少誘因與美國打滙率戰。《九阳真經》中有口訣:「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正是中國的態度。只是中國留學生赴美,學費會更貴。

影響滙價另一因素是物價。按照不少國際機構在推算GDP的購買力平價時,背後的假設可推斷為1美元在中國的購買力大概等於2美元在美國的購買力,亦即美國物價比中國高了一倍。在中美兩地作客時,非常留意物價的差別。以我觀察,近年美國通脹十分嚴重,中國則無通脹,美國商品比中國平均貴上超過一倍。倘若如此,美元滙價長遠而言自會有市場壓力使它貶值。中國似乎對此也不大理會,反正美元滙價高企對中國並無多大殺傷力,長遠反而會使美國在各國佔有的市場萎縮,被中國搶佔市場份額。若中國真的要人民幣升值,與美元掛鈎,是有多種方法可做到的。但順乎自然,讓市場調節,可能更穩妥。

美滙靠高息硬撑 終歸將減息

市場如何調節?美滙靠高息硬撑着,美國要付高息,有苦自己知,惟有靠充公俄羅斯外滙等旁門左道方法拖延一陣,但終究美國是要減息及強美元的局面維持不下去。到時中國的名義GDP,用美元計算的話,顯然會大幅回升。但其實若用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GDP早已超過美國3成了。

(香港經濟日2024-5-24)

 

5/17/2024

中國綠色能源產能過剩?(雷鼎鳴)

美國財長耶倫(Janet Yellen)上月到中國訪問時發表的「中國產能過剩」論太過違反經濟常識,連影藝界的阿叻也一針見血指出中國不是「產能過剩」,而是「產能過勁」,但很多人或許忘記,耶倫曾試圖突出中國在綠色能源、電動汽車、太陽能光伏板,及電池方面產能特別過剩。美國政府也許是要以在電動車及光伏板等項目上,大幅加稅來要脅中國不得與俄羅斯進行貿易,但中國顯然不為所動,所以美國在514日便唯有硬着頭皮宣布:把從中國進口的電動車關稅從25%增至100%,太陽能電池關稅則從25%上升至50%。這是典型的無用功,這些產品的美國市場對中國並不重要,中國自己對綠色能源產品需求正殷,美國的加稅只傷了自己,對中國只是搔癢。不過,美國此舉,更顯露其中國政策章法大亂,而且使人相信,美國對防止地球暖化,口說支持但毫無誠意。

2025年碳達峰 提早達標

有個組織叫「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每年都會發布一份長篇報告,分析及檢查各國的能源政策及減排狀況。全球天氣變暖及極端氣候頻頻出現,我們在香港早已常常領教,將來還會出現甚麼災難,我們還需拭目以待,但光是空氣污染所帶來的人命損失,據IEA的估計,每年已有600萬人的過早死亡。人命有價,經濟學中有方法估算,我屈指一算,已發現其每年構成的損失,幾可等同美國一年的GDP,非同小可!只是世人一般不大理會別人的死亡,對此等損失視而不見而已。

為了控制地球暖化所帶來的困擾,國際上設了一個目標,便是大氣溫度與工業革命前相比,平均增幅不能超过攝氏1.5度。這個目標不易達到,但若達不到全球則會災難頻仍。現時的計劃是希望到了2050年可達至「碳中和」,即人類每年製造的二氧化碳可被樹木全部吸收,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比重不會增加。中國近年在這方面的貢獻特別亮麗,她雖因人口眾多,工業發達,能源使用巨大,但從前設立的指標,2030年前達至「碳達峰」(即二氧化碳排放從此時開始一直減少),2060年可成功步至「碳中和」,以目前數據看來,中國可提早幾年到達這些目標。可能2025年便「碳達峰」,IEA對此亦讚譽有嘉。

太陽能電池產量 年增逾倍

為何中國在工業處於高速發展期仍可在控制地球暖化上超額完成任務?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中國在可再生能源上進步非凡,光是在2022年,中國以一國之力,供應着全球太陽能電池當年總產量的45%、風力發電的50%,全球電動車銷售的60%。在2023年,中國太陽能電池產量竟比2022年增加100%不止。

但這是否意味着地球暖化危機,已因中國在可再生能源產量上的急速進步而化解了?遠未到此地步。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功率的增幅是510GW(即5,100億瓦),但這距離去年年底200個國家所訂定的目標,即到了2030年,可再生能源全球的總功率要3倍於現在,即達到11,000GW,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若無中國爆發式的產能增長,根本毫無達標機會。由此可見,美國說中國綠色能源產能過剩,真是語無倫次,中國這方面雖產能甚勁,對世界貢獻巨大,但仍需加大力度生產太陽能電池等產品才可勉強頂住全球天氣的變異,否則將來出現河流斷流、湖泊見底又或特大風暴的情況下,連能源安全都成問題。

新能源貢獻全球 反遭抹黑

美國方面情況又如何?2022年,美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14噸,全球最高,中國9噸。美國雖然有製造污染,但卻頗為不思進取,現時美國每年製造的太陽能電池,可供電7GW,只是中國的零頭,到了2030年,美國的預期也只是40GW

去年我開車環繞美國一圈,在德薩斯州,朋友告知,該州對安裝太陽能電池雖無法定理據禁止,但諸多阻礙。此州陽光充沛,本是太陽能的合適之地,為何普通家庭安裝光伏板也這麼麻煩?朋友認為這是因為該州是產油州,其利益集團根本不想有能源的新來源,以免影響其生意。若此說屬實,則美國是否有真心實意減低碳排放,實屬可疑。

投資在可再生能源,達至「碳中和」本是對全球有益之事,但美國卻不這麼樂意自己付錢,貢獻世界。反而中國,據IEA的報告,每年卻肯投入遠超6,500億美元去發展新的潔淨能源,這是GDP3.6%,數額巨大,有此義舉,反被美國抹黑,這世界有時真是黑白顛倒。

 

(香港經濟日2024-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