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2022

總結各國經驗檢討防疫策略 (雷鼎鳴)

 

自去年912日以後,據Worldometer的數據,香港並無因新冠而死亡的個案,但新增了千餘病例,看樣子還會繼續快速增加,政府到處圍封,頗有風聲鶴唳的感覺。香港是否要檢視一下抗疫策略?這是時刻都應該做的,各地的成敗經驗正可不斷為港提供參考。

抗疫最失敗的國家,以數據而論,美國顯然排在前面。兩年以來,中招總人數直逼75百萬,死亡總人數在本周應達90萬,我們從美國可以學到很多反面教材。這些反面教材主要是政治的、制度的、和意識形態的,而不是科學的。若無美國科學家的貢獻,美國的困境會更嚴重。

兩年前武漢爆發疫情,中國沒有忘記第一時間在國際上發表科學報告,美國老是想着只有中國這樣落後才會應付不了區區疫情,自己怎會有事?到疫情失控,特朗普又瞎指揮,叫人飲消毒水。民間反對戴口罩及社交距離的蠢蛋也頗具聲勢。到了疫苗出現後,反疫苗的運動也此起彼伏。這些人自稱擁有的自由不容侵犯,不理會自己中招會傳染他人及耗掉公共醫療資源,他們應讀一讀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智商最高的自由主義大師米爾(John Stuart Mill)所著的《論自由》,便知自己是如何錯誤。既然只影響自己生命的汽車安全帶也可立法強制,為何會影響自己及別人生命的疫苗,不可立法強制接種?美國便是被自己的制度與意識形態拖死,百餘年後歷史家一看,會發現美國的衰落因素之一便是它的制度與意識形態與在疫情中保持人民性命的目標很不適應,以致國力大損。


中國的抗疫與美國截然不同。到執筆日,美國每100萬人口中死於新冠的,共2700人,中國卻只得3人,差別900倍!除了很少用到的封城外,中國所倚重的,是用大數據科技設立了一個高效率的追蹤系統,廣泛的疫苗接種,及在有疫情的區域採用大規模的核酸檢測。對境外來客,則閉環管理一段不短的時間。中國用的方法是嚴格的,部份私隱也會失去,但抗疫成功,人民願意合作。因疫情受遏制,人民到處旅遊倒是十分自由,周末商場飯店也是人山人海,沒有禁忌。本來與外近乎隔絕,有可能損害經濟,但中國對外的經貿關係不但未斷,出入口總額屢創新高,皆因其他國家在疫情中更為倚賴中國的供應鏈。但無限期的入境限制,總不能永續,中國要利用這段時間繼續谷針,開發新疫苗及治療藥物,並且等待病毒的毒性進一步下降至可接受程度才開放。

新加坡的醫療水平和經濟規模與香港相若,經濟也同樣是外向形,需要對外開放以維持其經濟運作。在早期她曾受外勞社區爆發的影響,其後則為了保持開放,採用與病毒共存政策。新加坡與香港有重大相同的條件,但政策有別,對香港反而有最大的參考價值。以數字而論,在每百萬人口中,新加坡的總病例大約是香港的24倍,但每百萬人中,新冠死亡率只是香港的5.1倍,反映其醫療系統頗為有效,或是因接種疫苗人數多,所以中招死亡人數也較低。新加坡的與病毒並存策略不能算錯,但推行時間可能過早,病毒毒性仍烈時與它共存,豈不糟糕?不過,Omicron出現後,情況有變,從121日至124日,新加坡新增病例52千多人,死掉了122人,中招者當中屬Omicron的亦數以萬計,但因Omicron而死亡的,只有1例,是位沒打針92歲老婦。


香港醫療水準不亞於新加坡,從912日至今無人因新冠死亡,若在香港的醫療水平下真的能做到每1萬名患者才有1人因沒有打針才死亡,那麼此疫的死亡率還低於流感,確有條件全面開關。但問題是有些前提仍未成立:第一,香港絕大多數人還未打完第3針;第二,新加坡的低死亡率是否能維持,仍待考驗;第三,與內地通關,關乎香港命門,在內地未確知病毒毒性已下降得足夠前,不會對與病毒共存的香港開關。

明乎此,香港應做的有幾項︰第一,密切監察Omicron的毒性;第二,追蹤制度要建立起來,最合理的方法是把內地的整套技術買回來立即貫徹;第三,立法強制接種疫苗,除了健康原因外,一律要打針;第四,全民檢疫幾次(每次成本大約15億,香港付得起),把無症狀感染的也找出來,但不用禁足。這些政策比目前的溫溫吞吞有用得多

 

(頭條日報 2022-1-29

1/28/2022

烏克蘭和還是戰? (雷鼎鳴)

烏克蘭局勢依然緊張,美國及歐洲股市大幅波動,港股也被波及。會不會真打起來?最後如何

收場?

 

今天的形勢自有它的歷史根源。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蘇冷戰,到了80年代時,蘇聯基本上是中了美國心戰之計,一敗塗地,整個蘇聯瓦解,經濟崩潰、民生凋零,但仍幸手上還掌控着一大批核彈及先進武器,西方國家也不敢太過胡來(見去年1231日本欄拙作<美俄博弈對中港的啓示>)。

 

烏應保持中立 扮演緩衝國

 

美國的國策一直都是要遏制蘇聯及後來的俄羅斯,這與意識形態關係不大,霸權利益才是主導,所以即使是親美的葉利欽主政時,美國一樣步步進逼,拉攏了解體後東歐的國家,慢慢對俄羅斯形成圍堵局面。美國的一種具體策略便是挖俄羅斯的牆腳,不斷把東歐國家及從蘇聯解體出來的國家拉入北約。愛沙尼亞與拉脫維亞此等與俄羅斯領土接壤的國家也一早入了北約,俄羅斯當年也無可奈何,但現在有重要戰略位置、與俄羅斯腹地接壤的烏克蘭也想加入,可把俄羅斯置入險境。2014年俄羅斯為了奪回克里米亞,還打了一仗,歐美國家也無可奈何。

 

烏克蘭夾在俄羅斯與北約之間,最好的策略本來便是保持中立,扮演緩衝國的角色。若是親美國,肯定會得罪就在身旁的俄羅斯,除非美國肯與擁有強大軍力的俄羅斯大打一仗,否則烏克蘭只是自己找死。

 

對俄羅斯而言,若烏克蘭加入了北約,本身的安全便會受到嚴重威脅,俄羅斯人民也會對政府十分不滿。對美國及其他北約成員而言,多一個烏克蘭在北約,只是錦上添花之事,與生死存亡無甚關係。美國霸權的作風是事事想贏盡,得寸進尺,其他歐洲國家卻不見得有此惡習。

 

美內外交困 難與強國開戰

 

如果美國國力足夠強大,也許她能按照其霸權思維行事,但美國近年內外交困,國債直衝29萬億,人民分裂,通脹失控,又剛從阿富汗倉皇逃離,還有與一超級軍事強國打仗的氣魄嗎?拜登說不會派兵,是符合其客觀形勢之言。美國不打,歐洲諸國也不會自找麻煩,與俄羅斯戰場上相見。烏克蘭恐怕是被美國賣了。

 

美國為了保住霸主地位,總要說些場面話,表明若俄羅斯派兵進入烏克蘭,俄便要承受巨大代價。也許這代價包括對普京個人的制裁,但這不會有用。一般相信,美國能出的招,最厲害的還是切斷俄羅斯與SWIFT的關係。

 

SWIFT是一個國際上銀行貨幣交收的資訊系統,由200餘個國家及地區共11,000家銀行組成,一個國家若被排除出去,付錢給其他國家或從其他國家收錢都會十分困難,國際貿易也會應聲下跌。SWIFT不屬於任何國家,政治上中立,但美國卻可通過制裁SWIFT中不聽話的人員而迫使其受美國指揮。實際上,美國也不是事事都能迫使SWIFT就範,因為剔除一個國家會使國際滙市大起波動。2012年制裁伊朗倒是一個例外。若受制裁國家強大,SWIFT會怕茲事體大,不敢動手。俄羅斯是軍事大國,貿易總額每年約8,000億美元,世界多個國家,例如德國與中國,都十分樂意買她的能源,她們不會願意見到俄羅斯無法參與國際貿易。

 

將俄逐出SWIFT 美損人損己

 

美國若是用盡九牛二虎之力,也許能把俄羅斯逐出SWIFT,但這對美國也是十分不利。美國霸權的基礎之一便是美元,若俄羅斯這樣的大國也不在SWIFT,且因而不能用美元交收,必會使到不少國家探索其他的交收系統,減少使用美元,假以時日,這有可能把美元霸權連根拔起。所以美國除非迫不得已,會鼓勵多些貿易用美元交收。所以美國若用SWIFT這武器,也是一種損人損己的七傷拳,能不用便不用,虛言恫嚇的成分甚大。

 

更有甚者,若真把俄羅斯從SWIFT踢走,俄必會加強與中國的合作,中國需要俄的石油、天然氣、小麥,俄則對中國齊全的工業產品有強大需求,二者互補性很強,中俄聯手,美國很難應付。

 

普京是一個深明美國弱點的人,他可用何種策略?若美國不再鼓動烏克蘭加入北約,局面可能緩和,但若烏克蘭自己找死,要加入北約,俄羅斯揮軍入烏,換掉其政府,讓親俄人執政,並不奇怪。反正北約不敢開戰,SWIFT的制裁是雙面刃,俄若有與中國合作的底氣,大可不受威脅。

 

若如此,世人會再次看到,美國放棄了阿富汗後,可以再丟棄烏克蘭,台灣的民進黨政府也會感到唇亡齒寒。

 

(晴報,經濟日報 2022-1-28)

1/21/2022

中美經濟數據預示20年後國際格局 (雷鼎鳴)

中國剛公布了2021年的GDP,高達114.37萬億人民幣,若折成美元,則要看用甚麼滙率,我屈指一算,應約為17.7萬億美元。今年的實質增長率符合我去年初的預期,是8.1%,加上2020年的2.2%,意味着中國雖經歷新冠疫情及美國全方位遏制的衝擊,兩年內實體經濟仍擴張了10.3%,成績可謂驕人!我數十年來一向對中國經濟樂觀,以眼光而論,今次又再勝一仗。那些黃人若要與我辯論中國經濟前景,請先公開他們過去的錯誤預測!


中美相互國力比較的最重要指標是GDP的差距。過去兩年,美國GDP在2020年先有3.5%的實質下降,2021年的數據仍未公布,我估計或可有5.3%的增長,但縱然如此,兩年加起來的總增長才只得1.8個百分點,比中國足足低了8.5個百分點,兩國名義GDP的差距又再收窄。此種收窄也進一步受滙率的影響,在2019年,中國的名義GDP約等於美國的67%。在2021年,美國若能達到23萬億美元,則中國等於她77%。以中國過去增長率等閒比美國高出3%、4%以上,在2028至2030年間,中國的名義GDP超過美國完全可能。在這期間,中國雖仍一如過去般要面對重重的困難,且要固本培元,但美國一樣有她的險情,靠着印鈔票與借債去度日,正如武俠小說中在真氣快用光前金針刺穴,只能頂得一時,身體終會被淘空。


料20年後中國GDP兩倍於美國


以上的數據是以市場滙價去計算GDP,但其實中國絕大多數商品比美國便宜得太多,若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在2014年中國的GDP早已超過了美國,只是中國人不喜張揚,不用這數字而已。購買力平價的數據不易收集,但我估計今天以此計價的中國GDP,已比美國高出近25%,若然如此,大約20年內,只要中國的GDP每年比美國跑快2.5%,以購買力計,大有可能是美國的兩倍矣。到了那時,中美關係會否改善?中美人民會否更快樂?這是很可能的。


若中國的GDP是美國的兩倍,據舊同事林毅夫教授的說法,一半中國的GDP,即等於美國全國的GDP,會落在沿海4億人民的身上,這些人的人均收入與美國差不多,另一半的GDP則由其餘的近10億人分享,後者的人均收入會低一些。中國的國力,會盛於美國,就算科技及軍力,也未必低於美國。但兩國關係是否改善,美國再無誘因胡亂抹黑中國,倒不能只看中國是否有能力遏制着美國,而是看兩國是否有大量的共同利益,互相依賴。


林毅夫倒也提出過一個正確的原理去分析中美關係︰若兩國之間有貿易,經濟規模較小的會得益較大。這是因為大國本身已有能力由不同的人分工做不同的事,資源也更多面化。我們只要想想像香港這般細小的地方若失去了貿易的機會便生存不下去便可明白此原理。倘若中國的經濟規模兩倍於美國,美國在中美貿易中得益便可能更大於中國,她便再無多少誘因挑釁中國了。


美將無能力無誘因挑釁中國


美國到時如何從中國得到好處?這有兩方面。第一,中國的市場兩倍於美國,後者怎能得罪中國?其實此種情況今天已出現,只是未算廣泛而已。特斯拉要在新疆開分店賣汽車,分明是不給美國政府面子,市場力量是也。美國的芯片公司一直不同意美國對中國的限售令,原因是中國是這些公司最大的市場。第二,中國這個大國有足夠的資源與能力生產美國自己無條件生產的商品,中國經濟規模愈大,美國愈要倚賴中國的生產。近傳美國軍方想在中國下定單,大量購買中國的口罩以作美軍的裝備之一,但美方又要求中方簽約保證口罩不含新疆強制勞動成果。此要求甚為可笑,經過兩年的調整,美國硬是無法如中國般高效率生產口罩,連軍隊裝備也有求於中國,怎麼還敢無理要求中國保證一些本來便是子虛烏有之事?我看只要把新疆弄成是中國企業註冊登記的基地,甚麼產品都與新疆有關,美國的策略便不攻自破,她不買中國產品,國內會立時大亂!


20年後,美國既無能力也無誘因挑釁中國,美國再當全球霸王也再無意義,那麼美國政府若知所進退,可大量節省軍費,這些錢正可用作搞基建,增加就業,幫助窮人,美國社會會比今天和諧,人民更快樂。至於中國,對外關係搞的是一帶一路,提升別國的經濟實力,可利人利己,世界少了美國發動的大量戰爭,國際關係更和諧。而這一切倒是相當程度地靠中國的GDP繼續發展下去。


(晴報,經濟日報 2022-1-21)

 

美國社會內疚與虛偽帶來的衰敗(雷鼎鳴)

 一個帝國開始衰落,是不會毫無先兆的。在網上見到報道,洛杉磯的一條鐵路上,散滿了亞瑪遜網購貨物的紙箱和包裹,原來是火車被洗劫後的景象。在新冠疫情期間,美國人非常倚賴亞瑪遜提供的網購,每天都有大量物資通過各種交通工具運輸,火車上的網購消費品也就為劫匪所垂涎。


美國不少地方治安變得惡劣,可不是孤立之事。月前國際及美國的媒體早有報道很多賊人跑到商店中「搬屋咁搬」,無人敢阻攔。在美國東西兩岸居住的朋友告訴我,他們在疫情前也不大敢出街,年長女士尤其如此,因為搶匪最喜歡找沒有抵抗力的女人下手,我不少朋友都要拿着電棒及防狼噴霧劑才敢外出,是否有效,不得而知。


美國社會出了甚麼事?這是否與很多美國人有槍有關?美國槍枝的確氾濫,民間每100人平均擁有120.5支槍,32%的成年人有槍,但此等狀況,古已有之,解釋不了近年治安的轉差。我相信有兩個新的相關變化對治安影響很大,一是加州在2014年通過的47號法案,二是黑人推動的賠償世代(Reparation Generation)運動。


47號法案是怎麼一回事?2014年加州有不到19%的人口參加一項公投,結果投票者當中有近六成的人支持把一些刑事重罪降為輕罪,只要偷竊物品的總值在950美元以下,便只能當作小罪處理,而在實際上根本會不了了之,不作檢控。支持此法案的人認為,監獄有人滿之患,此法案可減少坐牢人數,省回的錢可用作幫助青少年戒毒等。也有人認為,美國貧富懸殊,窮人受欺壓已久,他們每次免費免責「取回」950元的商品,是對他們的補償。


此等論述的邏輯頗為怪異。沒錯,美國坐牢的人的確眾多,無論是監犯總數(約213萬人),還是每10萬人中有639人的坐牢率,都是當世第一高,反觀中國人口多出美國幾倍,失去自由在獄中的也只是175萬人左右,但美國放生罪犯豈不掩耳盜鈴?法案通過後賊人經過幾年的測試,漸漸摸透執法方的反應,知道橫衝直撞,入店偷盜可以探囊取物,不會有後果,在餐廳吃霸王飯別人也無可奈何,怎會不食髓知味,樂此不疲?但這樣真的能解決貧富懸殊的困局嗎?習慣了不問自取的慣犯,不會因此而在社會階梯上向上升,只會沉淪下去翻不了身,情況比貪圖政府福利甘心做懶人的更糟糕。加州是一個左派勢力較大的州,他們的抉擇卻足以使到商店及餐館面對困境,人人自危,無法經營下去,失業率也會高企,這些人豈不笨蛋?


賠償世代的運動似乎以底特律等黑人聚居的地方較有影響力。推動此運動的主要組織叫「全國非裔美國人賠償委員會」(NAARC),他們認為歷史上黑人在非洲被白人殖民者當牲口運來美洲當奴隸,後來就算被解放後,仍經常受欺壓,得不到應有的尊嚴與權利,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他們連買房子借貸也受歧視,選舉投票前也常受三K黨的私刑所威嚇,甚至殺害,所以美國主流社會應賠償他們。NAARC又提出十點建議,例如可自由選擇回到非洲認祖為歸宗,但最重要的是白人或主流社會的家庭應每戶拿出25千美元幫助黑人家庭買房子以作補償他們祖宗過去的損失。



黑人所列舉的過去所受之苦並非虛言,使人同情,但這個賠償計劃恐怕難以成立。你要今天的白人替他們的祖宗作出賠償嗎?恐怕不易。華裔美國人歷史上也受歧視,也是受害人,為何要這些受害者去支付賠償?印第安人幾乎被滅族,他們比黑人更有資格要求賠償,但他們歷劫剩下來人數不多,沒有足夠政治影響力。若然要幫助黑人得到補償,發放現金給他們買房子,還不如幫助他們的教育,改善其社區的環境。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在心理的層面上,47號法案與賠償世代運動其實是相通的,美國的白人素來認為自己有民主自由站在道德高地,見到黑人的不平等待遇,有些人總會有內疚之心。有內疚當然比沒有內疚好,但奇怪的是,美國政府對於製造更多的苦難,似乎十分樂意。只要看看200多年來美國不斷發動的戰爭,在中東中亞等地狂轟濫炸所製造的人道災難,便知美國的下一代人也應為這一代感到內疚。要避免此事,最好的方法是不再侵略別人,節省軍費,用這些軍費改為幫助黑人及原居民的發展。這樣會少些虛偽。


 

(頭條日報 2022-1-21)

1/14/2022

新聞自由與傳媒操守 (雷鼎鳴)

 這幾個月,香港有兩個傳媒機構重要人員被調查檢控,以致這兩個機構決定關門大吉,今月又有另一個傳媒機構在警方未有查處前,主動結束營業。兔死狐悲,此種局勢的大變,自會使到不少黃色媒體人感到十分不忿,但他們若還以為自己工作專業,不應被剝奪新聞自由的權利,卻是文不對題,有部份還可歸類為狡詞堆砌,那來的專業?


這些媒體人要面對被檢控及懲處的風險,主要原因是他們有利用所屬媒體煽動群眾損害國家安全的嫌疑。他們或他們的同路人當然可以說,他們所寫所說,都是以事實為基礎,自由表達自己的意見,談不上是煽動。我也認同新聞報道若經得起事實的驗證,當中並無偏頗,便不應動用煽動罪,但今天香港不少媒體人,真的是這麼尊重事實,尊重證據嗎?我不是新聞學的專家,但深信新聞學院絕對應告誡自己的學生,觀點不能凌駕於事實之上,觀點與評論必須基於事實。但很可惜,近年世界多處地方的媒體,包括一些早已上了神枱的新聞機構,其報道不但偏頗,有些還與事實嚴重不符。此種輕視小心驗證的逆流,也許是互聯網世界的民粹主義所造成,但各國的新聞學院沒有辦法遏止此等歪風,是失職了。

歪曲事實是有很多層次的,有些言論是故意散佈假新聞,以圖抹黑中國或某些個人,此種行徑當然可控之以罪,我們不用再辯論。我們要注意的,是一些較含蓄轉折,但同樣是靠歪曲事實以達其不可告人目的手段。茲舉一些我熟悉的例子說明之。

要抹黑中國,便不能讓公眾接觸到一些重要的,有利打破中國(被營造出來的)負面形象的真相。中國四十多年來實質經濟高速增長了四十多倍,抹黑者一直無法解釋,一個惡劣的政府為何可以使人民的生活有如此巨大的進步。中國GDP持續快速增長的事實與數據,不易隱瞞,所以國際上的一些媒體仍把《中國即將來臨的崩潰》一書的作者章家敦作為訪問常客。但二十多年來,章每說過中國經濟即將崩潰後,中國的GDP卻依然勇猛疾進,此等持續地完全不理客觀數據的言論,已屬惡意抹黑。章家敦的言論也許因他錯得太多而快將失去影響力,但香港的黃媒不理會客觀數據唱衰中國經濟,我們還見得少嗎?若是犯了三兩次的錯誤,我們尚可勉強視之為判斷力低劣,不涉煽動,但長期持之以恆的錯下去,若非別有用心才怪。

前年新冠肺炎開始後,雖然中國的科學家第一時間便弄清病毒的基因圖譜,在20201月也在《刺針》等頂尖期刊發表了有關新冠疫情的報告,當年1月底已把武漢封了起來,飛機火車都不能離開,但特朗普政府自己抗疫不力,卻依然諉過於人,說中國拖延時日,不通報外國(其實一早已通知了世衞),並堅持把新冠稱為武漢肺炎,其用意昭然若揭。香港也就有一些媒體喜出望外,跟從了特朗普也不理世衞的命名,一直用武漢肺炎一詞,他們的目的也是很明確的,當然也是惡意的。


哈佛大學的Ash中心幾年前已發表民意調查報告,發現有超過九成三的中國人民滿意中央政府。皮尤也曾發表調查報告,指出近九成的中國人民對前景樂觀。美國的蓋洛普民意調查也把中國的治安指數排在世界第三。這些客觀數據對抹黑者非常不方便,所以我從未見到香港的黃媒樂意報道這些事實。

有些媒體不時都想渲染香港及內地的經濟處於風雨飄搖中。針對香港的一種論述是說資金大量流出香港。金管局每天都公佈當天的貨幣基礎數據,不同日期貨幣基礎的差別正是資金進出香港的淨流入或淨流出。無論是長線、中線或短線,近十多年來流入香港的資金都多於流出,為何有些記者不去問問金管局資金流動的真實情況?是懶?不專業?

中國的債務是國際及香港媒體多有關注的項目,多年來一直有人想營造一種中國債市快要爆煲的印象,但我們總是看不到爆煲真的出現。這可能是記者或評論人不明白中國債市,不知道中國所欠外債比例很低,企業債是用來投資,不是先使未來錢用作消費,投資可帶來新增資產平衡債項,而且中國儲蓄率極高,減輕欠債比歐美日本等容易得多。

上述的例子,只是冰山一角,在香港,隨意抹黑已成潮流。我深信一個有着堅持以事實為根據的傳媒人,很難被告得入,但沒有這種操守的人太多,他們是把自己推入險境了。

 

(頭條日報 2022-1-14)

洪門宴與抗疫 (雷鼎鳴)

 洪門宴有人認為是大件事,也有人相信是小事。姑不論事件影響多大,把不同人等的責任釐清,還各人一個公道,才可使社會較為和諧,我們也可從此檢討抗疫的策略如何可改進。

我認識洪為民,但不熟,他是我臉書上的朋友,也曾在有關前海的論壇上碰過面。有份參加洪門宴的官員及大部分立法會新晉議員,我並無私交,科技大學有兩位副校長在壽宴中短暫逼留,他們是舊同事,我當然認識。說了這麼一大堆,是要講清楚我可用旁觀者角度看此事。

 

主人家非政圈名流

 

先搞清事件的來龍去脈。有些我不知道的,也曾問過一些有在壽宴出現的立法會議員。

據我所知,洪是IT人出身,是人大代表、香港選委,職務是前海香港聯絡官,難以說他是商界,官商勾結用詞不當。他也算不上是政圈的名流大人物,官員議員毋須跑去奉承,但他熟悉與前海有關的人脈,香港政商界日漸認識前海的重要性,與他保持關係,當他是盲公竹,則十分合理。

晚宴是自助餐,看其格局,是私人宴會,不是公費的,宴會也難以歸類為可吸引為食之人的豪門夜宴。宴會在13日,但邀請在一個多月前已發出,發請柬時香港尚未感覺到Omicron的重大威脅。13日當天,是立法會的宣誓日,對新晉議員來說,這是人生新一頁的開始,晚上利用個機會敘一敘,人之常情,況且洪是選委,赴宴的議員,有17人是選委界別的,也許他們的出現,有謝票的含義。

 

官員不知特首勸喻

 

林鄭說在13日當天,她曾勸喻過官員(我相信是司局長級官員)不要參加人多的宴會,有去赴宴的官員,絕大部分應不知她有此勸喻。在15日,政府才公布一系列更多限制的抗疫政策,13日赴宴,並無違反任何指引。若說他們敏感度不足,倒不如說具體抗疫的負責人更遲鈍,大家按着指引行事,若13日赴宴有問題,為何不及早警告?

綜上所述,我看不到赴宴的賓客有何過失,尤其是那些職務上與前海有關的人,跑到那裏禮貌上打個招呼,因另有要事要辦,或是見到人太多,勢色不對,急急離去的,更是何罪之有?社會中素有一些反精英的民粹主義情緒,政府或傳媒若迎合此等情緒,把赴宴者都當賊辦,則是使人失望的。

有沒有人要負起一點責任?是要負的,但也不應是人頭落地的事。據說赴宴者可能有200多人,遠遠超過該D級餐廳的容量。也許主人家是一早廣發請柬,邀約的人甚多,他可能以為不會這麼多人來,來到的也不會留下吃完再走。人算不如天算,元旦過後不少人或仍有holiday mood,賓客人數便多於預期了。當然,這只是猜測,若主人家是故意逼爆現場的,他的責任便更大一點。

網上流傳的照片中有一張是主人家不戴口罩全情投入唱歌的,背景中也有些人不戴口罩。這照片所記錄的,確是不當行為。在沒有保護設施下,為何敢除下口罩唱歌?我查問過一位赴宴者,此照片的背景確是現場,這責任推不掉。

餐廳也有責任。它有無堅持賓客都照過「安心出行」後才放行?有沒有計算着入場人數?若無,應該受罰,以儆戒其他食肆。

 

政府推動打針不力

 

在此事中,我們也可看到,香港人是社交動物,而且頗為為食,有東西吃的聚會,頗能吸引人參加。此種文化或是源於香港家居面積細小,大家不慣在家中宴客,要與朋友相聚,大多會找間食肆。這本來不利抗疫,但其實也可把它化為積極因素。近日政府宣布了新政策,在224日若無證據打過一針,便不許到食肆進食。這招是有些效果的,排隊去打針的人應聲猛增。

此點在經濟學中大有講究,若不打針,有低概率會中招甚至死亡,人口中縂有一部分人賭性十足,他們不怕風險,反而會心存僥倖,他們不會理會低概率的死亡,所以不去打針。但在新法例下,現在若不打針,則肯定不能去飲茶,這還了得?所以他們趕緊排隊打針。

打針及檢驗都是重要的抗疫工具,前者尤其重要。政府的決策人便是不懂經濟、不懂提供誘因激勵市民打針,寄望於他們以生命為重,只能說服一部分人,不是全部。政策上多加誘因,例如不打針便不能領取5,000元,將來不打第2針也不能飲茶或進入商場等等,每一招都可針對不同人等,若仍不夠,大可強制。現在打針情況雖好轉,但每天打針人數也只是4萬左右,打首針的不足2萬,依然遠遠不夠。若還不能加強激勵或強制,疫情還是會沒完沒了。人人都打了針,社交活動可放寬。政府不敢作為,才應為疫情負起最大責任。

 

(晴報,經濟日報 2022-1-14)

1/07/2022

一年之初對香港的展望 (雷鼎鳴)

 

過去3年,香港經歷了黑暴及新冠疫情,對不少人來說,這3年的光陰實在浪費了不少。人生苦短,沒有多少個3年可以如此耗掉,惟有寄望未來,社會可以加快復原,我們可以追回失去的時間。

今年香港便有望復甦嗎?未必不能,但前景充滿難以逆料的變數,任何的展望都不能把話說得太絕。甚麼變數?有兩樣是主導性的:疫情如何發展下去?中美矛盾肯定不會這麼快化解,香港處於夾縫中能否逆流而上?

Omicron來勢汹汹,英美等與香港關係密切的疫情大國,每天新增案例比一年前高峰期還多出一倍有餘,死亡率或重病率雖遠遠不及,但已足以使全球風聲鶴唳,與病毒共存的理論少了人支持。以美國為例,每50多人便有10人中過招,按人口比例,等同香港有120萬人以上感染過。至於死亡人數,美國已因此疫死了超過85萬人,等同香港有2萬人喪生。美國去年的所謂經濟從谷底反彈,竟是付出了如此慘烈的代價!

 

堅決推動打針可解困局

 

香港的嚴防,確實為社會帶來了沉重代價,但總算沒有多少本地個案。只是香港作為世界與中國之間的橋樑,卻難免陷入困境,與內地或海外通不了關,會嚴重打擊香港的經濟地位,而通了海外的關又會增加與內地通關的困難。政府容許貨機的機組人員在家短時間隔離而不是到酒店隔離21天,本是一種妥協平衡,但現在有人不遵守規則隨處亂跑,將來隔離措施被迫收緊後,物流成本必會上升,這會直接推高香港的物價。香港疫情所造成的困局,難以完全化解,但若政府能更堅決地強制或引導多些人打針,情況當然會好得多。現時的打針速度依然極慢,政府還須加一把勁才可望達標。

從較樂觀的角度看,有人把Omicron看成是一種自然界自生的疫苗。據南非一些醫學研究顯示,染上過Omicron的人,對Delta有強大的免疫力,反之則不是。因Omicron病徵較輕微,會否中招等於打針後的副作用?人人都患過Omicron後,以後便不怕Delta,這是否等於新冠會正式消亡?此說不無道理,也許某些國家的防疫政策正建基於此。但問題是Omicron的殺傷力恐怕仍遠大於疫苗,不去打針而要以身試疫,是拿自己身體開玩笑。

打針的強制或半強制程度,早晚都應加大,政府宜果斷行事,否則今年香港的疫情還是會因變種的不斷出現而沒完沒了。

疫情吸引住世界的注意力,但我們不能忽視美國挑起的中美角力,依然會深深影響着香港的未來。

特朗普發動的貿易戰已經全面失敗,這可是有數據可依的結論。只要看看這幾年中國的貿易數字,便可知中國不論是出口量、進口量總量或貿易盈餘,除了20182019年有些放緩或稍為下挫後,最近兩年都是復仇式回升。就用貿易盈餘作例子,20211月至11月的總值是5,817億美元(用1月至11月的總值是因為12月的數據仍未公布),比貿易戰前2017年頭11個月的3,760億高出54.7%,平均每年增長11.5%。對中國商品的倚賴性更強,美國不是失敗是甚麼?

 

宜把握貨幣及人才機遇

 

香港是轉口港,中國貿易活動增加,不少貨物途經香港,對本地經濟自然有正面作用。就算是資本市場,中美交惡暫時仍無法扭轉香港有資金淨流入這一事實。金管局的網站中,每天都會公布一個叫貨幣基礎的數據,若今天的貨幣基礎比一個月前增加了100億,那麼在這一個月內流入香港的資金便比流出多100億,是淨流入;若是負數,則是淨流出。從金融海嘯至今,無論是長期、中期,還是短期,資金流動的趨勢都是淨流入。有些資金總也會撤走,這十分正常,但入來的資金比離去的多。這反映在中美的交惡下,香港雖面臨不少困難,但在重要的指標上,暫仍守得住。

此種膠着的局面也許會維持多年,港人若是足夠進取的話,有些事是要做的,否則不易把香港推上更高的台階。在金融市場上,中國正在逐步普及化央行主導的數碼貨幣,這對全球的貨幣及貿易系統有深遠的影響,香港不想方設法利用這一機遇便是太浪費了。在人才戰上,美國不斷找留美中國科學家的麻煩,這對香港也是難得的機遇,政府及工商界都應考慮如何招攬這些人才到港工作,人才儲備是一個地方經濟實力的關鍵。做好貨幣及人才方面的事宜,香港便總能在新冠疫情結束後踏上光明的道路。

 

(晴報,經濟日報 2022-1-7)

從治安指數看崛起與衰落 (雷鼎鳴)

 一個國家是崛起還是衰落,不能只看軍事力量、經濟發展、科技成就、基礎建設等硬實力。這些因素固然重要,但文化、教育、話語權、人民滿意程度等軟實力也有巨大作用。


中國有數千年文化,美國只有二百多年,膚淺得多,但美國有借用古希臘以降西方文化的傳承,又自身發展出重視科學的精神,文化上與中國難分高低。以學生知識與能力的角度作比較,中國的中小學教育勝過美國多個馬位,但大學及研究院教育卻遠不如擁有最多一流大學的美國。美國及西方媒體在總人口不到十億的西方世界中,話語權完全碾壓中國,但在擁有十四億人口的中國,近年人民已漸把西方的官方或媒體論述看成是笑話,原因是這些論述在西方社會內部矛盾激化及張目可見的中國急劇進步中,顯得難以自圓其說。此趨勢發展下去,西方媒體在西方世界的話語權也未必能夠持續。至於人民對政府的滿意程度,則據多個國際調查機構,例如哈佛大學的ASH中心及皮尤(Pew)等,所得的結果都是中國大幅拋離了美國。

為何中國人民對政府的滿意程度極高,支持政府的超過九成?其中的一個因素與治安有密切關係。治安好人民才會感到安全,也會因此對政府信任。美國歷史悠久的民意調查機構「蓋洛普民調」在2015年開始便有一個每年進行一次的「法律與秩序指數」(Law and order index)的跨國調查。2021年那次,在全球其中115個國家或地區中隨機抽樣出12萬人口,即每一國家或地區平均1000人左右,問他們四個問題:你對所住地方的警察是否有信心?晚上單獨在外行走是否感到安全?在過去12個月,自己或同屋之人是否曾被盜竊?在過去12個月自己或同屋之人有無被搶劫或攻擊?每地隨機問1000人,統計意義上的誤差已不大。它的結果如何?


先說中國。中國的分數一直持續高企。2018年公佈的結果是按2017年數據的,這年的數據她得分88100分滿分),世界排名第102019年中國以94分升至世界第32020年則以93分與阿聯酋同分並居世界第2。嚴格來說,2020年因疫情關係,一向位居治安榜首的新加坡沒法參與調查而缺席,所以中國應該還是屈身在新加坡及挪威之下世界第3

這個結果對於熟悉內地情況的人而言,毫不奇怪。近年由於人民收入上升及科技普及化,犯罪行為成本愈來愈高,有些地方幾乎達至夜不閉戶的地步。

美國與中國一樣,幅員廣闊,縱有些城市治安敗壞,總也有些很純樸的地區把治安指數撐住。2017年美國以84分排282020年以87分排21,成績不算突出,不及中國,但仍算中規中矩,未見崩塌。不過,最新的調查報告反映不了今年多個城市的恐怖治安。加州因有法例,偷盜或搶掠950美元以下的,不算大罪,可以放過,以致劫匪空群而出,百貨零售保險費用急速上調,街頭上槍殺案等閒一個城市每年便有幾百次,我的母校芝加哥大學今年便有3名學生晚上在校園附近被人隨機槍殺,其中一人還是港大去讀統計的研究生。若蓋洛普的調查能反映到美國的真實,明年美國的排名理應大跌。

這些「治安指數」民調可靠性如何,還可參考香港。按2017年數據,香港得分91,世界排名第5,這排名符合我們觀感,當年香港比內地的88分還要高,十分安全,警察也是第一流的。2019年黑暴成災,街頭掟磚、縱火、破壞公物、路上駕駛人士被黑衣黑口罩人士「截查」,已成港人集體回憶及噩夢。這一年香港的治安指數斷崖式下滑至76分,全球排名從第5跌至822020年社會安定了一些,排名回升至48,這反映有些人對暴亂仍心有餘悸。香港的排名明年應還會上升,但回復到2017年的水平可能仍要相當時間。但以我個人觀感,香港今天治安遠比美國好,那會有港人害怕出街會遭槍殺?沒理由美國的排名會高於香港,我相信蓋洛普的排名存在有利於美國的偏差。


中國治安指數的進步及今年美國治安的轉差,正可印證出崛起與衰落都是多元性的,有跡可尋。這類指標記錄起來,將來可幫助歷史學家解讀到大時代的變遷,我們也正處於這種大時代!

(頭條日報 20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