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財爺的《財政預算案》是他任內的第八份。每年公布預算案時,大家雖也知道它對社會有重大影響,但市民聽過一大堆數字和政策後,又有多少人在一個月以後還記得其主要內容?要記得住數字和政策,這要求可能陳義過高,但若能掌握每份預算案的核心主旨,倒是可幫助我們了解香港的經濟史和社會變遷。
我相信今年的預算案有三個特點會在市民的腦海中留下較長久和深刻的記憶。第一是今年又有巨額盈餘,數值高達638
億元;第二,今年再次有糖可派,寬減薪俸稅158
億、減少利得稅19 億、寬免差餉77億、綜援額外津貼55 億、因提高免稅額而使市民少繳20億、政府代繳公屋一個月租金共11億……,派糖總額340億元;第三是宣布正式成立「未來基金」。最後一項在預算案中已提及,但有關「未來基金」的報告在3月2日才正式公布。
結構性赤字可紓緩
要體會以上三個特點的重要性,我們不可忘記去年財爺早已接納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下稱「工作小組」)所作的分析及預警。我是此工作小組成員之一,自然記得其主要結論:因為人口老化及經濟增速減慢帶來的壓力,香港未來幾年雖仍有財政盈餘,但若任由政府開支如過去十多年般上升而不加控制,七年後會開始出現結構性赤字,到了2042年期間,政府不但用光她的儲備,還會欠債近10萬億元。
不過,此種情況並非不可推後和紓緩,只要政府注意到問題,更努力地控制開支,開源節流,情況會好得多,起碼結構性赤字可在2028╱ 29年度才會出現;若經濟形勢一片大好,政府控制開支又夠嚴格的話,赤字甚至不會出現。
工作小組去年的預警,引發了財爺委託工作小組研究「未來基金」的概念。去年政府錄得638億元的盈餘,這與工作小組的分析和預警有無矛盾?「未來基金」又是否多此一舉?
我認為工作小組的預警根本沒有受到絲毫的撼動。首先,「工作小組」一早明言,未來幾年都會有盈餘,人口老化及經濟增長下行所帶來的壓力,要多等幾年才足以造成財赤。現在盈餘那麼多,我們倒要看看其主要原因。最大的原因是印花稅的收入比去年預算高出297億元,其中四分三的收入來源是樓市「雙辣招」所帶來的額外收入;我們要明白,此等收入是政策性的,其目的是要控制樓價升幅,不是政府想多賺錢,政府亦不可能永遠有此收入,但人口老化及經濟下行的壓力卻是持久性的,它不會因暫時性的收入而消失掉。
長期性因素須重視
我們也要注意,香港經濟的表現甚至比不上工作小組的預測。工作小組預測在2042年以前的二十多年內,香港GDP 平均每年增長2.8%,在開始時會更高一點,但後段時間卻會低於此數。不少人認為這預測太過悲觀,但不要忘記,去年的GDP
只錄得2.3%的增長,連2.8% 也不到。我們當然不應以一年的增長率便斷定將來情況不妙,但1997
至2014 年的情況又如何?政府的官方數字說每年平均有3.3%的增長,但這只是因政府所用的平減物價指數顯示,2014年的物價還低於1997年,這顯然不能反映市民所感受到的通脹壓力。我們若改用消費者物價指數量度通脹,1997至2014年的實質GDP平均每年只得1.9%的增長。既然如此,工作小組太過樂觀的機會率很可能高於它過度悲觀的機會率。
經濟的發展有長期性的因素,亦有周期性的因素,工作小組重視的是長期性因素,不應理會周期性的。作一個比喻:醫生向一名年輕人預告,說他四十年後體力一定不如今天;年輕人於是苦練身體,一年後比之前的那年更健康,我們能否因短線的操練成績而推翻醫生對四十年後的預告?當然是不能的。
我們可以簡潔地總結香港政府目前和未來的財政情況:短線有盈餘,今天仍有龐大儲備,但長線有赤字,而且愈來愈大。在此種態勢下,香港政府應如何理財?
一種方法是今天還富於民,多作一次性的派糖,將來出現結構性赤字時才再加稅減開支。此種方法的好處是在涉及自己財富時,人民大多十分理性,還富於民後他們往往比政府更善用財富。不過,政府卻不能不問,有盈餘時派糖容易,但出現赤字時是否真的便可加稅?加稅從來都是政府的民望毒藥,加不了稅便要借貸,把財政壓力留給下一代,讓他們替我們還錢。
話雖如此,我卻不反對政府今年可以派點糖,原因是樓市辣招使到政府從人民手中取得她本來不應取得的稅款,把這些不在預期之內的款項退回給人民,合理之極。
政府理財的另一方法是把從歷年盈餘積累而得的儲備多作投資,爭取回報去抵消未來的赤字。若有好的本地投資項目,能對本地經濟帶來重大效益,政府自然應該積極投資,不應作守財奴,但政府卻不能不為此而面對一系列的難題。
理財須有儲蓄意識
政府只要稍作暗示會搞工業政策,津貼某些行業的發展,各種利益團體必會蜂擁而來,說自己的行業最有發展價值;最後哪種行業得到的津貼最多,決定因素往往不是客觀理性的分析,而是利益集團的力量和能力對比。台灣有搞工業政策,但從前得到最多津貼的,並非高新科技,而是屬於夕陽工業的紡織業;香港也有近似情況,選委會中有六十名代表是漁農界人士,比例與他們人口或對經濟的貢獻大相徑庭,這正好反映出利益集團的游說力量在現代社會中的巨大影響力。
既然如此,我不會對本地工業政策的成效過於樂觀,這些政策容易把納稅人的錢用來資助某些富裕商人;我們若再考慮香港的政治現實,對政府用儲備補貼本地行業會更無信心。在「拉布」盛行及不合作運動下,補貼誰人怎可能不受政治利益所左右?就算是較為中性,與社會整體利益關係較為密切的基建工程,也容易給政治因素拖慢工程進度,致使成本增加,效益散失而變成大白象,我們豈能不存有戒心?
以上所說並不等於要政府不得投資本地社會,我們要注意的是如何達致一種合理的平衡。完全不投資是不行的,但屈從於利益集團的壓力,用掉太多資產推行工業政策一樣有危險。例如大量的基建工程一起上馬,也會導致工人不足、成本飛升。怎樣把投資項目合理分散,有些錢是今天用,有些則留待將來才用,是重要的理財藝術,使社會不致一時經濟過熱,另一時則資金短缺,經濟滑坡。
投資本地有其必要
要防止經濟大上大落,政府理財時便須有儲蓄的意識,倘若明知將來會有嚴重財赤,今天卻有盈餘和儲備,那麼儲起一部分的錢留待將來使用便有其必要。但這當然並不意味今天一點也不投資本地。
「未來基金」正是一個儲蓄概念。我去年在工作小組延任時,早已讀過財爺對小組的工作要求,其中明顯說明這基金是一個單純的長遠儲蓄計劃。把2000多億以上的儲備名義上稱為「未來基金」,並不可能解決將來因人口老化而出現的財赤問題,它只是左袋交右袋,不會變魔術般使政府多了一大筆錢去抵擋人口老化或經濟下行的壓力,此點工作小組人人都清楚明白。
不過,「未來基金」卻並非沒有好處。既然香港財赤尚未出現,政府手上儲備又多,有些儲備是短期內不會動用到的,這些儲備若只投資在一些極低風險但低回報的產品上,便不啻一種浪費;高一點的風險投資可帶來更高的回報率,從而可把財赤出現的期限推遲幾個月。有些資金未來十年也不會動用,自然可承受更高風險的投資,把2000多億或更多的資金劃分出來作較長期、較高風險的回報的投資,正是「未來基金」的基本概念,它是平衡過度投資或短時間內用掉所有資金的一種方法。
在「未來基金」的報告尚未宣布前,我讀過很多種憑空猜測的評論,有人說它只會用作基建、有人說它應用在退休保障之上、有人說政府從未說明將來會出現財赤的理據、也有人說「未來基金」只是在玩弄財技……,不少類似的評論都使人感到愕然。工作小組從來都把「未來基金」看成是一個長遠儲蓄項目,目標簡單,其資金未來的用途,決定權在於十多年後的另任財爺,我們根本從未打算在這方面作出建議,所以各種臆測與實情相去甚遠。香港為什麼盛行胡亂揣度,使人頗感奇怪。
(信報 201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