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2015

中國的「留守兒童」問題 (雷鼎鳴)


1979 年經濟諾獎得主舒爾茨(Theodore Schultz)在領獎演說中有言,世界大多數人口都是窮人,若懂得與貧窮有關的經濟學,便等於掌握大部分真正管用的經濟學。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發展經濟學也算是一門顯學,其注意力大都集中在發展中國家社會遇到的種種問題上;換言之,它也可算是專門研究窮國的經濟學。它的研究題材雖然重要,但突破性發現卻不多。從八十年代中開始,因為有後來獲得諾獎當紅的盧卡斯(Robert Lucas, Jr)的領導,大批頂尖的宏觀經濟學家紛紛改為研究為何有些國家GDP 的長期增長率比別的國家要快,解釋經濟增長的差異這單一議題代替了傳統發展經濟學中多議題的研究,並且取得不少重大的成績,發展經濟學反而變得乏人問津了。沒錯,GDP 能否持續增長,的確是社會經濟各方面能否發展的基礎,十分重要,但在經濟增長過程中,發展中國家卻總會遇到很多十分困難的問題,搞得不好,人民的幸福大受影響。

 

最易受到傷害的人

 

中國自改革開放後人均實質GDP 擴大了20倍,人民所掌握的財富與過去不可同日而語。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中國已經不屬低收入的發展中國家,而是已進入中上收入國家之列。但我們不可忘記,中國經濟增長太快,脫離低收入階段時間仍短得很,經濟中很多環節尚未調節,與發展中的窮國差別不大,在農村中尤其如此。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不但須要持續的GDP 增長去提供經濟發展的動力,亦要想辦法如何化解一些貧窮社會過渡到較富裕社會時所出現的難題。

 

上周提到的工業化過程中出現的污染問題是其中一例子,其嚴峻程度已使中央政府不能不將之放在重要的政策視野中,但有另一例子,一樣影響深遠,卻仍為人所忽視,甚至聞所未聞,此事便是所謂的「留守兒童」問題。

 

眾所周知,中國推動GDP 增長的動力之一便是城鎮化。大量農村居民湧到生產力更高的城市工作,生產力得以提高,這是締造新的文明,擺脫貧困的舉措;但在這過程中,眾多到城市謀生的父母,都沒有條件把兒女帶在身邊,惟有把他們留在農村中由孩子的祖父母輩照顧,這些兒童稱為「留守兒童」。

 

此種現象為什麼會構成問題?我後知後覺,過去並無注意到他們的存在。芝大時的同窗呂淑琪女士是鋼琴家,其業餘的志願工作正是出錢出力到中國貧困的農村搞教育,幫助這些留守兒童;我亦從她口中,得知不少留守兒童都渴望被愛,學習極其努力,使人感動,香港亦有團體多年來籌募經費,並身體力行,對留守兒童提供了重要的幫助。

 

他們的一部分得到幫助,並且不少兒童都努力學習,並不意味着他們不是環境的受害者。有人認為留守兒童是「當下中國最容易受傷害的人」,在一個研究中,他們檢驗出心理有問題的高達57.14%。他們的父母到了城市後,貧無立錐之地,根本無法帶他們進城生活及受教育,有人也稱他們為「制度性孤兒」。他們當中,約有80% 由祖父母撫養,13% 交親戚朋友,7%則不確定有無人監管。

 

「隔代教育」似未盡如理想,親情飢渴、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為孤僻、缺乏與人交流的主動性,甚至對別人充滿警惕及敵意,衝動易怒、常無端把小事升級、思想偏執、好與別人攀比、攻擊性強等等常見性格缺陷。他們的學習成績也多有偏低。

 

當然,我們不應把他們標籤化,並非所有留守兒童都擁有這些缺點,而見諸於香港近年某些年輕人的行為,性格上倒似乎也有近似的缺點,性格不少受後天因素影響,留守兒童缺乏的是父母價值觀的引導,父母的關注與呵護,至於從港童成長出來的部分年輕人,他們缺乏了什麼或多了什麼,則有待心理學家或精神學家判斷。

 

任何社會都會有人因得不到平衡的成長發展機會,而出現性格缺陷或學習困難,但留守兒童的突出之處是其數量大得驚人,足以構成重大的社會問題,甚至製造出定時炸彈。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初時,城鎮人口只佔總人口18%,但2013年此比例已高達53.73%,近年城鎮人口仍以每年近2000 萬的幅度上升,在如此大規模旳成年人口遷徙至城鎮的過程中,留在農村的兒童數目顯然龐大。我見過對人數不同的估計,當中似無一致的共識,但一般都有數千萬人。較大的一個估計是受人口流動影響的兒童在2013年高達1.06億人,佔中國兒童總數38%,其中流動兒童(即隨父母遷移到城市的兒童)3581 萬人,留守兒童6973萬人,他們當中52%都集中在四川、安徽、河南、廣東、湖南、江西六省。

 

任何社會有幾千萬人有突出的性格與行為特徵,我們都應視之為重要的值得關注的問題,但可能由於留守兒童多數身處農村,在城市人眼中,他們近乎隱形,相關報道並不多見。這是很不理想,甚至是危險的現象,一旦處理不好,社會穩定與經濟增長都可能大受影響。

 

對社會構成不理想影響

 

留守兒童是須要幫助的人,但怎樣幫?香港的一些社會志願團體也有展示出對他們的關懷,例如有義工向他們授課。這些活動當然很有意義,但卻不可能解決一個涉及數千萬人口的重大社會問題,我們探討的是什麼政策才較為有效。

 

這是難矣哉的問題。我讀過的內地相關討論,主要多集中在多關心、多溝通等方面,我認為是治標不是治本的方法。它的「本」何在?顯然是每年千多萬人背井離鄉到城市中去所造成的,但城鎮化有利於經濟發展,亦有助農村人口追尋改善生活所作的努力,是他們的自由選擇,我們不應阻止,而且大勢所趨,亦阻止不了。既然如此,不管我們如何擔心,留守兒童的數目還是有繼續上升的可能。要他們慢慢消失,必須有待中國經濟進一步增長,屆時人民收入增加,到了某一程度後逐漸有能力可把子女都接到城市自己身邊處繼續求學。

 

由此可見,留守兒童是一個資源不足、社會中仍有大量農村貧窮人口所造成的問題,要化解它,持續的經濟增長自應是根本之道,但我們可以預期留守兒童必會繼續出現,他們繼續面對惡劣的成長環境,長大後對社會構成並不理想的影響。政府若要紓緩問題,最應該做的便是增加教育的投資,使到隨着父母到城市的兒童可得到價廉優質的教育,留在農村的兒童亦能有好學校,不致變成自卑,而且可提升競爭力,長大後不致收入大大落於人後。

 

留守兒童現象可被視為人民為渴求改善物質生活所作出的犧牲。中國缺乏天然資源,人民在長時間生活窮困,近年才得改善,我們當然不能批評他們把孩子留在家中,自己卻出外謀生。對於香港的一些不懈地做義工幫助留守兒童的團體,我是十份佩服的,希望將來港人能在這方面有更大的貢獻。

 

信報 2015-3-18